从文学作品看非裔美国人问题——《土生土长的笔记》与《一切兴起必合》之比较

从文学作品看非裔美国人问题——《土生土长的笔记》与《一切兴起必合》之比较

一、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曲芳莹[1](2019)在《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 ——奥康纳创作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文中研究说明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小说中蕴含着死亡、暴力、信仰等因素。她创作风格的怪诞,让她的作品一度饱受争议,但随着对作者及其创作的深入研究,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接受甚至赞誉。奥康纳的作品之所以久经不衰,来源于奥康纳对于时代、对于生活、对于人类生存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与19世纪克尔凯郭尔代表的存在主义神学存在着高度的共通之处。克尔凯郭尔一生都在神学视角下探讨个人的存在问题,而奥康纳作品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神探索与之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通之处。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奥康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阐发了奥康纳创作思想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这一课题选取了目前奥康纳研究中比较少见的研究角度。此外绪论也界定和阐述了存在主义神学的概念、基本思想体系,以及本文使用的内涵。第一章通过论述奥康纳创作对“绝望”的生存处境所作的哲学思考以及文学表达,探究其与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相通。第一节阐述奥康纳写作中体现的对“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哲学认知,与克尔凯郭尔“在绝望中要是自身”的神学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节仍从奥康纳文本出发,论述其创作对另一种“绝望”处境的刻画,分析其间蕴含的“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内涵。第三节通过总结奥康纳作品中“绝望”的意义以及超越绝望的途径,阐明奥康纳与存在主义神学的契合之处。第二章通过探寻奥康纳对理性问题的哲学思考,分析其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一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分析解读奥康纳眼中的理性生活,与克尔凯郭尔人生三种层次之一的“理性阶段”的神学思想有极强的共鸣。第二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的论述,挖掘奥康纳为理性主义者指明的出路,分析其中蕴含的信仰不是理性推理而是生存体验,在信仰之旅中,必须跨过理性的悬崖产生质的跳跃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三章探讨奥康纳作品中信仰与人存在本质的关系。第一节从奥康纳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身被死亡笼罩的经历出发,探寻奥康纳笔下死亡的意义,分析其存在主义神学思想——死亡是人在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正因此,死亡也是一种生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第二节中,通过对奥康纳笔下“自由选择”的论述,分析其中蕴含的宗教不是外在于人的信仰选择,而与人的存在无法分割,与其说是存在的人选择了宗教,不如说人因选择了宗教而完成人的存在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节通过探讨奥康纳作品对罪的感悟,与克尔凯郭尔的“罪责意识”相通。第二节,从人生而有罪的角度出发,总结奥康纳笔下人物获得救赎的手段——暴力。并通过探讨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相似的人生经历,验证二者对于救赎问题上的契合之处:不幸和苦难是人的罪,是对人的锤炼,也是得救的前提。第三节中,奥康纳将当代人背弃信仰的生活状态常态化,着力表现普通人如何在现实的生活境遇里进行信仰的自由选择。在这一点上,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有着极强的共鸣:在生存的境遇中,只有同亚伯拉罕必须做出抉择一样,才能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无限真实。结语部分指出用存在主义神学解读奥康纳并不是偶然,总结本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展望奥康纳研究的前景。

张学祥[2](2015)在《詹姆斯·鲍德温之宗教思想与其创作研究》文中指出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与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艾立森齐名的重量级作家。相较于其在国外引起的强烈轰动,国内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充其量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国内外对鲍德温的个案研究有余而总体把握不足,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境遇伦理学、女性主义、神话原型批评、主题学等方法将鲍德温的杂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全部体裁纳入观照视野,旨在立体呈现其宗教思想的解放神学本质以及宗教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鲍德温的宗教思想具有多元化特征,刻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鲜明烙印,浸透着非洲传统宗教的因子和黑人音乐的律动。鲍德温的宗教心路历程经历了敬畏、逃离、改写与超越等自由选择的动态过程,在表达种族和谐、性别平等和性爱自由等人文关怀的同时昭示了以黑人为代表的人生境遇之荒诞的悖论常态。鲍德温的宗教思想因其浓厚的生命哲学诉求而被赋以普世价值,而贯穿始终的传统黑人文化质素则为其提供了书写族裔心声的有效语境,彰显另类道德家的“双重意识”和社会化矛盾心理。其次,鲍德温宗教思想之本质是以世俗救赎为旨归的解放神学,浸透着艰辛而执着的人文关怀,是宗教理性与世俗理性的高度统一。其宗教理想国既没有完全偏离基督之爱而陷入尼采般的宗教虚无主义,也没有原教旨主义般的迷狂,而是对基督教所做的实用性解构与重建,表现出普遍的生命哲学诉求。一方面,鲍德温摒弃了传统宗教扼杀人性的残酷神学理性,颠覆了其异化本质,力求将之转化为一种建设性的解放力量。由是,他将上帝之爱由天国指向人间,强调人在世俗当下的最高利益和人性本真的自由释放,对传统宗教伦理阈限内的越轨行为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关怀。该宗教包容性因超越时代,挑衅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而显得离经叛道,曲高和寡。另一方面,他汲取了传统基督教的合理内核,以之审视种伦理、家庭伦理和宗教伦理,痛斥种族主义的罪恶,树立起客观的种族自我批判意识;批判家庭伦理的背离之破坏性,强调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黑人于种族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保障;讽刺基督徒对上帝之道的亵渎,呼吁对基督之爱原初本意的理性回归。鲍德温在对基督教批判与回归的反复中表现出的宗教悖论,有力地证明了其宗教思想的分裂性,并由此诠释人因其在强大异己力量面前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生存境遇之荒诞。再次,鲍德温的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乃其文学灵感的源头活水。两者间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为鲍德温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宗教表征,又见诸于内化了的文艺思想,由表及里,贯穿始终,成为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鲍德温文学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来看,均与基督教《圣经》表现出明显的“互文性”。一方面,遍布作品中的典型圣经意象、以圣经原型命名的主人公和作品标题的浓厚宗教意蕴充分说明宗教意识是鲍德温文学的灵魂。不过,这些宗教表征的重现绝非不知变通的生搬硬套,而是经过缜密的现实理性过滤后的创造性艺术再现,成为作者洞察幽微,追问人生真谛的个性化文学修辞手段,因而也是鲍德温文学编码与解码的关键切入点。另一方面,鲍德温对基督之爱的辩证吸收和实用性改造成就了其旨在揭示内在真相的“求真”文艺观,表现出一位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同时,鲍德温在宗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困惑中不自觉地转向基督教《圣经》的儿童观念,多角度阐释了儿童的正能量,其价值取向与叙事模式均实现了“叛逆性的超越”,见证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行者对人性初始状态的回归与渴望。由是观之,宗教思想是探幽鲍德温其人其作的“阿里阿德涅之红线”。因此,本文对于揭示鲍德温宗教思想的生命哲学诉求,从根源上彰显其文学的终极人文关怀无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杨纪平[3](2010)在《中国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赵爱华[4](2007)在《从奥康纳小说看当时美国南方黑人问题》文中指出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中叶着名的美国南方女作家。黑人问题是贯穿她短暂的创作生涯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南方黑人地位的上升、黑人与白人之间关系的缓和以及矛盾的依然存在。而且在作品中,奥康纳为解决种族矛盾指出了她认为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宗教的宽容、谅解与相爱。

李鸿雁[5](2006)在《论《另一个国家》中的跨种族性关系》文中认为詹姆斯·鲍德温是二十世纪美国着名的黑人作家。在他探讨过的众多主题中,对种族和性问题的看法尤其引人注目。鲍德温在他第三部小说《另一个国家》中精心刻画了两对黑白恋人,对黑白之间的跨种族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由于深受种族主义思想的控制,小说中的黑白恋人的感情发展中充满了困惑与绝望。其中一对恋人以白人女子的发疯和黑人男子的自杀而告终,而另一对的恋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他们的结局依然难以预料。小说中出现的其他几对性关系也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美国文化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性偏见。但是,从总体上讲,尽管心存困惑,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怀着种族融合的愿望,积极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不像黑人抗议小说里的主人公那样采取极端行为。本文通过对《另一个国家》的仔细研读并结合对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鲍德温其他文本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鲍德温在研究性关系的同时兼顾了紧张的黑白种族矛盾,并力图将种族关系与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探求普遍的人性,希望籍此帮助黑人和白人走出精神困境,从而促进种族融合。在处理《另一个国家》中的跨种族性关系和其他性关系问题上,鲍德温虽然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为种族融合所做的努力,整部小说洋溢着一位充满爱心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同胞怀有的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写作《另一个国家》时,鲍德温将他本人的各个时期的经历巧妙地融入到其刻画的人物生活中。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读该小说的跨种族性关系能够发掘鲍德温本人在对待国内种族问题上的困惑以及他对同胞难以割舍的爱,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鲍德温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韩杨[6](2002)在《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土生子札记》和《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黑人问题进行了比较。笔者针对黑人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从两代人、两个民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两部作品的作者鲍德温和奥康纳在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所体现出的缺点和矛盾。

二、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 ——奥康纳创作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奥康纳研究综述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奥康纳对“绝望”的认识
    第一节 “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
    第二节 “在绝望中要是自身”
    第三节 “绝望”的意义与超越途径
第二章 奥康纳对理性的思考
    第一节 奥康纳眼中的理性生活
    第二节 超越理性,走向信仰
第三章 奥康纳对存在本质的看法
    第一节 死亡的意义
    第二节 自由选择的意义
第四章 神光沐浴下的再生
    第一节 奥康纳眼中的罪
    第二节 上帝的神光——暴力恩典
    第三节 内心的超越——走向上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詹姆斯·鲍德温之宗教思想与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论文思路与框架
        一、论文思路
        二、论文框架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鲍德温宗教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第一节 存在主义特征
        一、存在主义框架内的悲剧意识
        二、存在主义框架内的宗教意识
        三、存在主义框架内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 女性主义特征
        一、走不出教堂藩篱的黑人女性
        二、在教堂之外成长的黑人女性
        三、放弃神职的黑人女性
    第三节 精神分析特征
        一、性爱万能论
        二、父子关系的求索之路
        三、无处不在的梦境
    第四节 音乐质素
        一、布鲁斯的宗教政治文化隐喻
        二、宗教音乐的审美张力
    第五节 黑人宗教因子
        一、黑人宗教的非洲渊源
        二、黑人宗教的解放神学特征
第二章 鲍德温的上帝观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白人上帝与黑人上帝
        一、上帝观的演变与多元化
        二、上帝的肤色与种族身份
        三、来世与今生
    第二节 鲍德温对上帝的逃离与回归
        一、鲍德温对上帝的畏惧
        二、鲍德温上帝观之悖论
        三、鲍德温对种族主义上帝的批判
        四、鲍德温对世俗上帝的重建
    第三节 上帝与父亲角色的转换
        一、鲍德温“上帝/父亲”观念的形成
        二、鲍德温“上帝/父亲”观念的演变
        三、鲍德温“上帝/父亲”观念的《圣经》原型及超越
第三章 鲍德温的罪观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种族主义之罪
        一、白人种族主义之罪
        二、黑人种族主义之罪
    第二节 基督徒之罪
        一、基督徒的堕落
        二、基督徒的宗教狂热
        三、基督徒的骄傲与冷漠
    第三节 家庭伦理的背离
        一、男性霸权主义
        二、父女乱伦
        三、兄弟伦理的颠覆与重构
第四章 鲍德温的救赎观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种族之爱的救赎价值
        一、种族之爱的渊源
        二、种族之爱的救赎价值
        三、种族之爱的悖论
    第二节 家庭的救赎价值
        一、鲍德温的家庭体验
        二、家的救赎价值
        三、家庭凝聚力的典范
    第三节 异/同性之爱的救赎价值
        一、异性之爱的救赎价值
        二、同性之爱的救赎价值
    第四节 悲剧意识的救赎价值
        一、鲍德温苦难意识的宗教渊源
        二、鲍德温的抗争意识
        三、鲍德温的死亡意识
        四、鲍德温的悲剧责任意识
第五章 鲍德温的宗教文艺观
    第一节 艺术家的职责
        一、鲍德温的先知意识
        二、从“黑人问题”到“白人问题”
        三、文艺救赎的悖论
    第二节 鲍德温的求真原则
        一、自传性
        二、孤独求真
        三、他者意识与集体意识
第六章 鲍德温文学的宗教表征
    第一节 《圣经》启示文学
        一、启示文学探源
        二、启示文学特征
    第二节 《圣经》意象的艺术再现
        一、黑暗与光明
        二、颤抖与恐惧
        三、蛇
        四、水
        五、火
    第三节 《圣经》人物的艺术“变形”
        一、先知的艺术再现
        二、天使与使徒的沦落:《圣经》原型的颠覆
        三、义女与女先知的降格:《圣经》原型的庸俗化
    第四节 作品标题的“启示”性
        一、“向苍天呼吁”与“第七日”
        二、“通往伯利恒”与“天堂”
        三、“下一次将是烈火”与“街上无名”
第七章 鲍德温文学的宗教儿童观
    第一节 鲍德温儿童观概述
        一、西方儿童观概述
        二、鲍德温儿童观概述
    第二节 鲍德温儿童观的宗教渊源
    第三节 鲍德温宗教儿童观之文学表现
        一、儿童作为“不在场的在场”
        二、儿童以比喻(象征)出场
        三、儿童作为推动事态发展的动力
        四、儿童作为独立的“行为能力人”
结语
附录:鲍德温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奥康纳作品的译介
二、20世纪末的奥康纳研究
    (一) 宗教层面的阐释
    (二) 对于两性关系的阐释
    (三) 对种族关系的阐释
三、21世纪初期的奥康纳研究

(5)论《另一个国家》中的跨种族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Descriptive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James Baldwin’s Racial and Sexual Politic
    1.1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Black Protest Tradition
    1.2 Blend of Sex and Race in Baldwin’s Works
Chapter Ⅱ Confusion in the Interracial Sexuality in Another
    2.1 Perplexed Black and Ignorant White: Doomed Interracial Couple
    2.2 Uncertain Redemption in Interracial Sexuality
Chapter Ⅲ Lingering Love in Another Country
    3.1 Voice of Racial Reconciliation
    3.2 Tortuous Road to Love
Conclusion
Note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rogram
Appendix B: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6)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人父亲与白人母亲之比较
二、黑人儿子与白人儿子之比较

四、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 ——奥康纳创作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D]. 曲芳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2]詹姆斯·鲍德温之宗教思想与其创作研究[D]. 张学祥. 山东师范大学, 2015(12)
  • [3]中国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述评[J]. 杨纪平. 长城, 2010(08)
  • [4]从奥康纳小说看当时美国南方黑人问题[J]. 赵爱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 [5]论《另一个国家》中的跨种族性关系[D]. 李鸿雁. 湘潭大学, 2006(12)
  • [6]从文学作品中透视美国黑人问题——《土生子札记》与《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之比较[J]. 韩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

标签:;  ;  ;  ;  ;  

从文学作品看非裔美国人问题——《土生土长的笔记》与《一切兴起必合》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