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切割矿体在矿体纵向投影上的表示方法

断层切割矿体在矿体纵向投影上的表示方法

一、切割矿体的断层在矿体纵投影图上的表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泉[1](2021)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半自动化估算方法》文中指出三维矿业软件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的操作方式进行资源储量估算工作,存在操作步骤繁多、易出差错和估算时间长等缺点。在结合Surpac三维矿业软件编制资源量估算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Surpac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编制功能,建立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半自动化估算方法。通过设计符合《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规程》要求的三维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技术流程,利用Surpac软件二次开发的TCL/SCL脚本技术,在Surpac软件基础上开发系列功能执行流程操作。研究表明:除了剖面解译、实体建模和变异函数需要人机交互外,其他所有操作均可利用开发的功能进行自动化处理,使资源储量估算工作整体上达到半自动化程度。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资源量估算过程中,并采用地质块段法对该矿床1号银矿体资源量进行估算验证,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估算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在合理范围内。由此说明,本文提出的储量半自动化估算方法可靠可行,能够显着提高资源储量估算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亮亮[2](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指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刘志芳[3](2021)在《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采动响应演化特征及坡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山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后,露天终了边坡、地下采场围岩及上覆岩岩体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变形破坏场构成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演化系统。本文以晋宁磷矿2号坑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相似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入边坡采动效应因子K,建立地下采场上覆岩力学分析模型及裂隙演化形态方程,并提出采动影响下力学失稳判据,阐明露天边坡坡角对地下采场围岩、覆岩的影响效应及动态失稳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相似理论,搭建露天终了边坡坡角为45°、55°、65°相似模型,分析露天转地下开采后采空区围岩、覆岩的变形破裂特征及坡角效应,结果表明:磷矿体采出后,采空区顶板首先形成应力卸荷区,顶板中心卸荷程度最大;随着采空区顶板裸露面积的增大,其卸荷范围也增大,距离采场越近,卸荷程度呈现递增趋势。露天边坡与地下采场上覆岩层的移动方向均指向采空区,最大水平、垂直位移出现在采空区直接顶;将三组模型的最大位移量和最大裂隙高度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坡角越大,地下采场破坏程度越剧烈。(2)采场覆岩的裂隙演化是依次向上发展的分层动态过程,其上覆岩裂隙发育带的外轮廓近似一椭抛带,因此基于椭圆抛物面形态方程,建立露天坡角α与采场上覆岩裂隙最大发育高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边坡坡角效应下采空区上覆岩裂隙椭抛带形态方程。(3)采用Matdem软件分析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岩体应力场、位移场及采场上覆岩的裂隙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采场直接顶岩体随采随冒,边坡坡角越大,岩层冒落现象越明显;在矿体回采过程中,采场上覆岩层的破裂形态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自下而上出现垮落带,裂隙贯通带及微裂隙松动带。(4)基于露天边坡坡角α及地下采场扰动应力等因素,引入边坡采动效应因子K,精确表达出由岩体位移变化值所反算出的原岩应力的变化;并基于Reissner中厚板理论对顶板不同开挖阶段下的破坏形式分为四边固支阶段和四边简支阶段,建立了采动影响下顶板失稳判据。(5)磷矿体由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地下采场直接顶呈“椭圆拱”式破坏,且当压力拱内部应力值超过岩层自身极限强度时,该岩层便会发生压缩破坏、剪切破坏、拉伸破坏或组合破坏四种破坏模式。

谭文兵[4](2021)在《近断层深部巷道变形破坏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面临“三高一扰动”等复杂开采环境的地下矿山发生巷道失稳变形、地压显现、顶板冒落、采空区崩塌等灾害性事故的愈发突出。本文针对云南某铜矿近断层深部巷道变形破坏问题,综合运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断层稳定性、不同支护形式下巷道应力分布及其变形破坏形式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岩体移动监测数据分析,提出了变形破碎巷道修复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开展现场岩体结构调查分析,矿体和围岩属于节理较密集、较发育的岩体,结构面大多为闭合节理且倾角较陡,结构面贯通巷道顶板的情况严重,这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2)以室内物理力学实验得到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为基础,综合运用RQD值计算、岩体质量分级和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了三种岩性的岩体力学参数。(3)利用直线型M-C强度准则分析了受矿体回采影响的断层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了矿体崩落回采后的不同支护形式下巷道应力分布和围岩破坏运移规律,并对优化后的锚网喷支护参数进行了模拟。(4)以岩体移动变形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断层附近应力、位移变化趋势,并根据工程实际提出可行的变形破坏巷道修改处置措施。

宋丹辉[5](2021)在《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青山铅锌矿床位于黔西北矿集区威宁-水城成矿亚带中部,是带内典型铅锌矿床代表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组合双重因素控制。为了理清矿床构造控矿机制,有效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本文综合采用大比例尺控矿构造精细解析、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构造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矿床构造控矿机制与找矿预测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通过矿区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鉴定和分期配套,识别出矿区内存在4类构造体系:早NW构造带、NE构造带、晚NW构造带、SN构造带,分别对应印支早期-中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矿床受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控制,形成了―多‖字型、―入‖字型、―阶梯状‖三种主要的控矿构造型式。(2)矿区发育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并呈现出显着的构造分级控矿特征,对成矿起到主导性控制作用:威水断裂、威水背斜为矿区的一级构造(导矿构造),形成了断裂-褶皱控制的层-脉式构造矿化样式;矿区内F1、F2左行斜落断裂构成矿区二级构造(配矿构造),形成了雁列式构造控制的矿化样式;F1、F2断裂间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构成矿区三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似层块状型矿化样式;矿体旁侧密集发育的节理、裂隙构成了矿区四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平行脉型矿化样式。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机理,认为NW向威水断裂在左行张扭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F1、F2断裂,NW向F1、F2断裂在左行扭动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的次级层间断裂,次级层间断裂发生扭动派生出具扭性的裂隙群,形成了序次和级别相对的各级序断裂,对矿床、矿体群、矿体、矿脉具有明显的挨次控制关系,反映出它们受NE向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的不同尺度的构造,据此构建了矿床构造控矿模式。(3)从构造岩-岩相视角出发,解剖了该矿床构造岩类型、构造岩-岩相识别标志及其分带特征,进一步总结了其分带规律。认为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局部应力场的转变形成了不同类型构造岩,均受NW向断裂系统控制,并呈现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1789m、1764m中段)→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的分带规律;构造岩内物理化学条件也相应呈氧化环境(张裂岩相带)→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扭裂岩相带)→还原环境(压裂岩相带),以及温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张裂岩相带为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热液在应力释放部位卸荷沉淀,并向压力和温度降低部位运移。基于矿体、构造岩-岩相带整体特征和不同构造岩内元素变化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4)通过对构造岩在剖面上的元素变化规律分析发现Pb、Zn元素变化与Cd、Sb、Ag、Mn、As呈正相关关系,但与Sr、Mg、Cr、Ba呈负相关。同时通过矿区内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圈定了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并剖析和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指出了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矿床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Ba-V-Cd-Cr-U-Cu→Th-Rb-P-Co-Zr-Ga-Cs-Sb-Li-As-Ni→Mo-Pb-Ag-W-Zn-Sr-Mn,该序列反映了矿体成矿过程具多阶段性,在此基础构建了矿床构造原生晕理想模型。(5)通过综合研究,构建了矿区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矿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优选出一批重点找矿靶区,已知矿体深部延伸较好,还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通过工程验证,在六、七中段发现新矿体,展现出找矿模型的有效性。

黄勇[6](2021)在《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研究确定罗甸玉的成矿作用类型为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而不是以往的接触交代型。该接触-热液交代叠生矿床类型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为一种新的软玉矿床成因类型。其从四大寨组二段灰岩和硅质岩沉积开始,经历了基性岩床侵入作用和引发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岩床自身的自变质作用和对围岩发生的矽卡岩化作用和最后的花岗岩浆侵入导致的青磐岩化作用和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和交代成矿作用,历时约200Ma。时间之长,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复杂,极为罕见。2.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罗甸玉矿区的矿体赋存围岩特征、鉴别出成矿过程发生的三期岩浆作用事件和两期变质作用事件的组成、性质、年龄和时代。岩体赋存的围岩为四大寨组二段沉积于中晚二叠世,主要岩性为贫Mg、Fe、Al等成分的高纯度灰岩和可含不等量的灰质成分但也贫Mg硅质岩。三期岩浆作用中的第一期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年龄为260Ma~256Ma,与峨眉山大岩浆岩省的同类岩石同龄,先后由远程侵入的辉绿岩床、中性岩囊和酸性岩脉组成。基性岩浆成分为演化岩浆,呈幕式侵入和输送。中性岩囊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底劈到新就位的玄武质岩浆中的产物,酸性岩脉为最晚期结晶分异的残余岩浆贯入的结果。第二期和第三期中酸岩浆作用分别发生在160Ma~170Ma和86Ma~90Ma,前者总体富Na,后者富K。第一期变质作用于辉绿岩床侵位期间,幕式侵入的基性岩浆在围岩中持续发生接触热变质,在幕间则发生过矽卡岩化作用,在期后发生辉绿岩床岩石的自变质作用。第二期变质作用与第三期86Ma~90Ma的富K中酸性岩脉侵入有关,以青磐岩化作用开始,以热液交代变质作用至成矿而终结。3.综合分析确定辉绿岩床岩石是罗甸玉关键成矿元素Mg提供者,而岩石中的单斜辉石分解则是Mg的重要物源。在整个成矿过程中,辉绿岩床分3次向围岩提供Mg。第一期变质作用中,玄武质岩浆多幕侵位的幕间,岩浆一定程度的冷却产生热液在岩床与围岩之间发生单向交代的矽卡岩化作用,第一次使岩浆中的Mg向围岩迁移;而第二次Mg输送受岩床期后的自变质作用控制。第三次的Mg输送则与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的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相关。第一次提供的Mg主要来自未固结的玄武质岩浆;第二、三次输送的Mg是通过单斜辉石分别分解为绿泥石和绿帘石,溶解出来的Mg2+提供。4.确定罗甸玉的成矿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而不是以往的海西晚期。成矿缘于~86Ma富K花岗岩脉的侵入作用,它首先导致先期自蚀变了的辉绿岩,包括岩囊、和164Ma~172Ma的中酸性脉岩还有该期先侵入的岩脉发生了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喜马拉雅早期叠加的热液交代作用成矿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基性岩床中的单斜辉石继续分解出Mg并带入富含碱金属K和Na离子的岩浆水和变质水、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并带入围岩中,浸蚀原来赋存Mg的矿物如透辉石使之溶解,释出Mg,生成富Mg的矿液;第二阶段是这些矿液在合适的物化条件下最终玉化成矿。因此,罗甸玉与新疆和田玉不同(它的形成是在所谓的“成岩阶段”发生了透闪石对透辉石的交代反应),是溶解透辉石形成富Mg或高Mg的矿液(矿液形成阶段),而最后的阶段为矿液转变为软玉石的玉矿化阶段。5.研究第一次提出将辉石分解出的Mg、Fe、Al等多组分热液纯化为高Mg热液的机制,即蚀变过程中高Fe2+/(Fe2++Mg)值的铁绿泥石和理论上不含Mg绿帘石的形成吸纳了大量的Fe,提高矿液中的Mg纯度,为生成优质的白玉和青白玉创造了物质前提。总之,本研究基于罗甸玉形成的研究提出的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类型、岩浆幕式输送过程中以接触热变质为主的幕间矽卡岩化作用、基性岩浆与硅质灰岩之间的单向交代作用、热液交代成矿中的矿液形成阶段和玉化阶段划分、蚀变过程中铁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形成可提高Mg纯热液的作用机制观点和首次确定罗甸玉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的结论,刷新了软玉石成矿作用机理的认识。

杨清[7](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杜后发[8](2021)在《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九瑞矿集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以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矿集区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层状矿体的成因仍存诸多争议,是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矿集区东南端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和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鸡窝铜矿床,进行矿区地质学、岩体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研究,重点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地质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并建立成矿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金鸡窝花岗闪长斑岩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类岩石特点,成岩年龄为144±1Ma,属于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4.09~-8.61,两阶段模式年龄(TCDM)为1.46~1.68Ga(均值为1.57Ga),与壳源岩石(>1.6Ga)重熔作用有关。(2)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其次为胶状黄铁矿、闪锌矿、白铁矿等,占总量的65%~85%。据黄铁矿显微组构特征,可以分为同生沉积期的黄铁矿(PyⅠ)、变质期的黄铁矿(PyⅡ)、矽卡岩-热液期的黄铁矿(矽卡岩晚期阶段(PyⅢ)和热液阶段(PyⅣ))四种类型。黄铁矿(PyⅠ)可以进一步分为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两种。(3)PyⅠ-1和PyⅠ-2有相同矿化作用的元素组合和较低的Co/Ni(<0.001~0.72),但PyⅠ-1与PyⅠ-2相比,富集Bi、Cu、Pb、Zn、Ag、Au、Mn等微量元素,可能反映了其形成于早期深部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与海水混合快速沉淀阶段。PyⅡ富含Co、Ni、As,Co/Ni为0.03~6.19。PyⅢ和PyⅣ黄铁矿的Co、Ni含量及Co/Ni(1.07~29)变化较大,与矽卡岩-热液型黄铁矿特征相似;PyⅢ与PyⅣ相比,相对富集Co和Se,亏损As、Cu、Pb、Zn、Ag、Au。(4)PyⅠ-1中Cu、Pb、Zn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如Cu++Au3+(?)2Fe2+置换方式存在;其它类型黄铁矿中这些元素通常是细分散机械混入物。PyⅡ、PyⅢ、PyⅣ黄铁矿富集Co和Ni,两者显着正相关,以等价替代Co2+(?)Fe2+、Ni2+(?)Fe2+进入黄铁矿晶格中;Au在黄铁矿中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5)黄铁矿相对衍射强度高的晶面为(311)和(200),衍射峰尖锐且各特征衍射峰半高宽(FWHM)小,其晶胞参数a=5.4012~5.4365(?),空间群为Pa-3(205),Vol=157.56~160.68(?)3,其平均值分别为a=5.4243(?)、Vol=159.56(?)3,明显高于其理论值(5.4175(?)、159.01(?)),可能归因于Co、Ni、As、Cu+、Au+等微量元素类质同象进入黄铁矿晶格。PyⅠ→PyⅣ、PyⅢ→PyⅡ的拉曼谱峰Eg、Ag、Tg(3)的散射强度(I)和半高宽(FWHM)逐渐降低,与其形成温度逐渐升高有关。(6)矿区有两类硫同位素组成,一类是层状矿体黄铁矿δ34S值介于-0.3‰~+4.6‰,其中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δ34S峰值与热变质期(PyⅡ)和矽卡岩-热液期(PyⅢ和PyⅣ)黄铁矿δ34S峰值具有明显差别,暗示本区硫可能存在两种硫源;另一类是围岩中黄铁矿δ34S值为-39.1‰~-45.1‰,说明此类硫是海水硫酸盐通过细菌还原作用所致。(7)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数据相对集中,μ值介于9.21~9.47之间,均值为9.39,K值变化范围为3.49~3.85,均值为3.74,含放射性铅少,为深源铅,具有壳幔混源特征。(8)江西金鸡窝铜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胶状黄铁矿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期,富集成矿元素,起着矿源层作用;而由于燕山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造成矿石组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自身带来大量的含矿热液形成金属矿物和沿碳酸盐岩地层顺层交代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张贺然,魏子鑫,王俊,王旭,阮怡箫,马久菊,李惠,孙凤舟,刘振锋,侯文强[9](2021)在《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评价哈西哇金矿深部盲矿的找矿前景,为深部圈定找矿靶区,本文在研究矿床地球化学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哈西哇金矿床进行了构造叠加晕的研究。通过对哈西哇金矿床1号矿体进行采样,并化验分析了所采样品中Au、Ag、As、Sb、Hg、B、Cu、Pb、Zn、Bi、Mo、Mn、Co、Ti、V、Ti、W、Sn等18种元素含量,研究了矿床元素组合和含矿构造中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在空间分布中所具有的特征。结果表明,哈西哇金矿床成矿作用伴随有微量元素富集,存在明显的原生晕轴向分带规律。根据构造叠加晕找矿预测指标,对1号矿体深部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一个预测靶区,为矿山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经钻孔ZK1603验证有良好的见矿效果,为矿区周边深部找矿提供参考意义。

郑德志[10](2021)在《个旧矿区高松矿田断裂构造解析与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个旧矿区高松矿田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地槽褶皱区右江地槽褶皱带西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俯冲碰撞欧亚板块相连接的部位,是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锡矿盛产地之一。本文选择个旧矿区高松矿田内具有代表性的断裂构造,从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对断裂进行构造解析,并通过研究断裂旁侧的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判定断裂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转化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矿田构造体系与不同期次所形成的构造运动进行研究,确立了矿区构造演化史,从而为研究矿田断裂构造形成过程及拟定外围找矿方向提供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高松矿田内构造现象丰富,断层及节理裂隙均十分发育,通过对区内断层实地调研,确定矿田范围内存在四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即东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及南北向断裂组。(2)矿田内断裂旁侧节理裂隙发育良好,整体以剪性节理为主,节理倾角较陡,节理走向首先主要集中在NW(290°-330°)、EW(90°-100°)、NE向(50°-70°)及SN向(350°-360°和0°-10°),其次集中于NWW向(280°-290°)、NEE向(70°-80°)、NNW向(330°-350°)及NNE向(10°-30°)。通过节理构造分析得出矿田内受到四期应力作用影响,分别是SN向、NE-SW向、NW-SE向及EW向,其中SN向应力最为明显,EW向则相对较弱。(3)区域内断裂空间的形态变化与矿体的生成有一定关系,东西向的麒麟山断裂与北西向的大箐东断裂,在这些断层宽度变异系数较高的区域,呈现出断裂构造地质特征与矿化现象更为丰富的特点。而北东向的芦塘坝断裂,在断层宽度变异系数较高的区域仅反映出构造运动的强度,而断裂带及旁侧内矿体的空间分布与断裂形态变异程度的关联性较弱。(4)经断裂构造解析研究,确定了高松矿田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大致为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东西向,从而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构造系。(5)对矿田的构造演化史进行反演,认为高松矿田四期构造起到不同作用。(1)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形成了东西向构造带,建立了矿区内最初的控岩控矿格局,这一时期主要为成矿前构造运动。(2)燕山中晚期:形成了北东向构造带,同时矿田内重要的成矿构造体系也在该时期诞生,这一构造期次为矿田范围内重要的成矿期。(3)喜山早期:形成了北西向构造带,但这一时期仅起到破坏矿体的作用,为成矿后构造运动。(4)喜山晚期:形成了区域内发育较差的南北向构造带,进一步破坏了矿体,造成砂锡矿床的形成,同样为成矿后运动。

二、切割矿体的断层在矿体纵投影图上的表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割矿体的断层在矿体纵投影图上的表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半自动化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Surpac软件支持二次开发的技术特性
2资源储量半自动化估算
    2.1研究内容
    2.2流程设计与功能实现
        (1)原始数据录入
        (2)地质数据库
        (3)地质解译
        (4)实体模型
        (5)基础统计分析
        (6)样品组合
        (7)变异函数
        (8)块体模型
        (9)地质绘图
3应用实例
    3.1半自动化估算方法的应用过程
    3.2不同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结果对比
4结论

(2)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采动响应演化特征及坡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
        1.2.2 地下开采对露天边坡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场概况及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2.1 矿区地理位置
    2.2 矿区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2.2.2 矿体赋存特征
    2.3 岩体质量研究
    2.4 岩体结构面调查及分析
        2.4.1 结构面调查
        2.4.2 采场稳定性分析
    2.5 开采现状
    2.6 ICT钻孔现场原位勘测
    2.7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
        2.7.1 试验岩样制备
        2.7.2 试验步骤
        2.7.3 力学参数测定
    2.8 试验结果
    2.9 小结
第三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岩体移动与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演化特征
    3.1 试验概述
    3.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3.3 相似材料配比
        3.3.1 材料配比方案
        3.3.2 材料用量
    3.4 试验开采方案及测点布置
        3.4.1 试验开挖方案
        3.4.2 试验测点布置
    3.5 模型堆砌
    3.6 岩体移动与变形破坏规律
    3.7 岩体采动响应特征的坡角效应研究
    3.8 采场上覆岩裂隙演化规律
    3.9 小结
第四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
    4.1 Matdem数值模拟软件的介绍及计算原理
        4.1.1 Matdem数值模拟软件概述
        4.1.2 接触模型及计算原理
        4.1.3 能量转换
    4.2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4.2.1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4.2.2 开挖方案
    4.3 坡角45°,55°,65°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应力分布规律
    4.4 坡角45°,55°,65°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移动与变形破坏
    4.5 坡角45°,55°,65°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岩体采动坡角效应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岩体采动演化的动态效应研究
    5.1 地下采场岩层移动过程分析
        5.1.1 关键层判别方法
        5.1.2 实例分析
    5.2 露天转地下采动效应因子“K”研究
    5.3 基于Reissner中厚板理论采场顶板破坏力学机制分析
    5.4 露天转地下开采岩层破坏模式力学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近断层深部巷道变形破坏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稳定性研究
        1.2.2 深部巷道变形破坏及控制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床地质条件
    2.1 矿区概述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活动
        2.2.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2.3 矿体分布及其特征
        2.3.1 矿石结构
        2.3.2 矿石构造
        2.3.3 含矿围岩
    2.4 水文地质
    2.5 工程地质
        2.5.1 岩组特征
        2.5.2 主要断裂结构面特征
    2.6 环境地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体结构调查及岩体力学实验
    3.1 岩体结构调查
        3.1.1 岩体结构调查结果
        3.1.2 岩体结构调查分析
        3.1.3 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
    3.2 基于室内试验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3.2.1 室内物理力学试验
        3.2.2 RQD值的计算
        3.2.3 岩体质量分级
        3.2.4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3.3 小结
第四章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分析
    4.1 断层稳定性研究分析
        4.1.1 断层活化必要条件
        4.1.2 极限平衡状态力学模型分析
        4.1.3 断层活化的判别
    4.2 数值模拟模型及方案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拟方案
    4.3 岩体崩落运移规律及支护稳定性分析
        4.3.1 巷道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2 不同情况下巷道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分析
        4.3.3 加强支护后巷道稳定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岩体移动监测及破损巷道修复
    5.1 岩体移动监测分析
        5.1.1 岩体移动变形监测原理
        5.1.2 岩体移动变形监测方案
        5.1.3 监测数据处理分析
    5.2 巷道破坏情况
    5.3 破损巷道的处置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研究现状
        1.2.2 青山铅锌床研究现状
        1.2.3 前人研究的薄弱点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节理
    3.3 岩浆岩
    3.4 矿床地质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4.3 矿石组构
        3.4.4 矿石化学成分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矿区构造解析与构造控矿机理
    4.1 不同等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1 矿床高级别褶皱、断裂构造(一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2 低级别断裂构造(二级及以下构造)力学性质鉴定
    4.2 矿区构造组合与控矿构造体系
        4.2.1 早NW构造带
        4.2.2 NE构造带
        4.2.3 晚NW构造带
        4.2.4 SN构造带
    4.3 控矿构造型式
    4.4 成矿构造体系
    4.5 构造控矿机理
        4.5.1 构造分级控矿机理
        4.5.2 构造控矿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1 构造岩-岩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5.1.1 张裂岩相带
        5.1.2 泥化相带
        5.1.3 扭裂岩相带
        5.1.4 压裂岩相带
    5.2 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
    5.3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元素组分迁移特征
        5.3.3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中元素变化规律及指示意义
    5.5 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6 小结
第六章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6.1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1 剖面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6.1.2 成矿元素组合特征
        6.1.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4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意义
    6.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
        6.2.1 异常下限及浓度分带计算
        6.2.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6.2.3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地质解释
        6.2.4 构造原生晕模型
第七章 综合找矿模型与深部找矿方向
    7.1 综合找矿模型
    7.2 找矿标志
    7.3 找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 E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6)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软玉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全球主要软玉矿床成因与存在问题
        1.2.2 罗甸玉矿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和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概况、工作量和选题的创新性和特色及主要研究成果
        1.5.1 论文概况
        1.5.2 与本研究有关的工作量
        1.5.3 创新点与特色
        1.5.4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构造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系统特征
        2.2.2 岩浆作用
        2.2.3 变质作用
        2.2.4 构造事件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特征
    3.2 含矿带及矿体特征
        3.2.1 含矿带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组分
        3.3.3 结构构造
        3.3.4 物理光学特征
第四章 矿床围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剖面特征
        4.1.1 罗暮四大寨组剖面(KPM07)
        4.1.2 罗悃上饶四大寨组剖面(LD16)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 地球化学特征
    4.4 讨论
        4.4.1 四大寨组地层化学成分特点
        4.4.2 四大寨组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盆地环境条件及其水化学成分
        4.4.3 四大寨组与区域上的栖霞组、茅口组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基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5.1 基性岩体的产状和岩相分带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3 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
        5.3.1 锆石特征
        5.3.2 年龄分析结果
        5.3.3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5.4 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5.5 岩石地球化学
        5.5.1 主量元素
        5.5.2 微量与稀土元素
        5.5.3 构造环境
    5.6 讨论
        5.6.1 多幕岩浆侵位
        5.6.2 基性岩床的就位深度
        5.6.3 岩浆分异作用
        5.6.4 罗甸高Ti与低Ti辉绿岩的成因
    5.7 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6.1 岩体产状
        6.1.1 中性岩囊
        6.1.2 中酸性岩脉
    6.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6.2.1 岩囊中性岩
        6.2.2 岩脉中性岩
        6.2.3 岩脉酸性岩
    6.3 锆石年代学
        6.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6.3.2 分析结果
    6.4 岩石地球化学
        6.4.1 主量元素
        6.4.2 微量元素
    6.5 讨论
        6.5.1 罗甸中性岩浆岩的年龄和岩浆作用期次
        6.5.2 中性岩囊和中酸性脉岩的成因
    6.6 小结
第七章 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
    7.1 接触热变质作用
        7.1.1 接触变质带特征
        7.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7.1.3 特征变质矿物结构关系
        7.1.4 特征变质矿物的EDS谱图
        7.1.5 岩石化学特征
    7.2 侵入岩的气液变质作用
        7.2.1 气液变质岩的产状
        7.2.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7.2.3 变质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7.2.4 岩石化学特征
    7.3 气液变质岩锆石测年
        7.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7.3.2 分析结果
    7.4 讨论
        7.4.1 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鉴别
        7.4.2 单向对流矽卡岩化作用
        7.4.3 接触递增变质带特征和温度条件估计
        7.4.4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引起的成分改变
        7.4.5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作用年龄
    7.5 小结
第八章 罗甸玉同位素测定和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8.1 锆石定年
    8.2 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氢氧同位素
        8.2.2 硅同位素
    8.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8.3.1 流体包里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8.3.2 流体包里体温度和盐度
        8.3.3 流体包裹体密度
        8.3.4 成矿深度
    8.4 罗甸玉的成矿年龄
    8.5 小结
第九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
    9.1 罗甸玉的成矿物质来源
        9.1.1 钙和硅的来源
        9.1.2 镁的来源
    9.2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
    9.3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9.3.1 成矿机理
        9.3.2 成矿模式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 实验分析方法
        1 锆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
        2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5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及流体成分
        6 氢氧同位素分析
        7 硅同位素分析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
        附第4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5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6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7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8 章测试分析数据

(7)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测试方法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基底地层
        2.1.2 沉积盖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3.1.1 矿床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围岩蚀变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硫同位素特征
        4.1.1 毛坪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硫来源
        6.1.2 成矿金属来源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6.2.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类型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7.1 成矿条件分析
        7.1.1 成矿与地层
        7.1.2 成矿与构造
        7.1.3 成矿与岩浆岩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7.2.1 成矿时代规律
        7.2.2 空间分布规律
    7.3 找矿前景分析
        7.3.1 黔西北地区
        7.3.2 滇东北地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体
    2.5 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处理
        3.1.1 岩(矿)石薄片和粉末样品制备
        3.1.2 锆石挑选与制靶
    3.2 分析方法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3 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
        3.2.4 原位激光拉曼谱峰分析
        3.2.5 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
        3.2.6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2.7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
    4.3 矿物学
        4.3.1 斜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年代学
        4.4.1 锆石形态学特征
        4.4.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4.3 锆石微量元素及氧逸度特征
        4.4.4 锆石Ti含量温度计
    4.5 地球化学
        4.5.1 主量元素
        4.5.2 微量元素
        4.5.3 稀土元素
    4.6 锆石Lu-Hf同位素
第五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5.1 矿床地质
        5.1.1 矿体
        5.1.2 矿石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5.2 矿物学
        5.2.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2.2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5.2.4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5.2.5 黄铁矿晶体结构特征
        5.2.6 黄铁矿拉曼光谱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原位硫同位素
        5.3.2 原位铅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岩成矿时代
    6.2 成矿地质条件
        6.2.1 地层
        6.2.2 构造
        6.2.3 岩浆岩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的来源
        6.3.2 铅的来源
        6.3.3 铜的来源
    6.4 黄铁矿成因
    6.5 成矿过程
        6.5.1 成矿机制
        6.5.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9)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1.2 构造
    1.3 岩浆岩
2 矿体特征
3 哈西哇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要岩石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3.2 矿体中元素组合特征
    3.3 元素相关关系
4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构造叠加晕模式
    4.1 构造叠加晕分带标准
    4.2 金矿床(体)单一次成矿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1)单一次成矿形成金矿体(晕)的研究与识别
        (2)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
    4.3 哈西哇金矿床(体)叠加结构的识别
    4.4 哈西哇金矿床(体)构造叠加晕模式
5 深部盲矿预测的标志
6 深部盲矿预测结果
7 结论

(10)个旧矿区高松矿田断裂构造解析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区域研究概况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1.3 研究现状
        1.3.1 矿田构造学研究现状
        1.3.2 矿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个旧锡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2.1 北东向构造
        2.2.2 近东西向构造
        2.2.3 北西向构造
        2.2.4 南北向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田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2.2 节理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田构造解析
    4.1 断裂构造解析
        4.1.1 东西向断裂
        4.1.2 北东向断裂
        4.1.3 北西向断裂
        4.1.4 南北向断裂
        4.1.5 讨论与结论
    4.2 节理构造实测与分析
        4.2.1 高松矿田节理实测汇总
        4.2.2 不同点位节理实测
        4.2.3 实测节理汇总分析
        4.2.4 节理构造组合与分期配套
    4.3 断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研究
        4.3.1 麒麟山断裂空间形态变化
        4.3.2 芦塘坝断裂空间形态变化
        4.3.3 大箐东断裂空间形态变化
        4.3.4 小结
第五章 矿田构造演化史
    5.1 矿体构造体系划分
    5.2 成矿构造体系
    5.3 矿区构造应力场时期讨论
    5.4 矿区构造体系演化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各测区节理产状统计表)

四、切割矿体的断层在矿体纵投影图上的表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半自动化估算方法[J]. 李海泉. 黄金科学技术, 2021(05)
  • [2]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采动响应演化特征及坡角效应研究[D]. 刘志芳.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近断层深部巷道变形破坏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谭文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D]. 宋丹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D]. 黄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7]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D]. 杜后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9]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 张贺然,魏子鑫,王俊,王旭,阮怡箫,马久菊,李惠,孙凤舟,刘振锋,侯文强. 矿产勘查, 2021(03)
  • [10]个旧矿区高松矿田断裂构造解析与演化研究[D]. 郑德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断层切割矿体在矿体纵向投影上的表示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