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分馏法测定三乙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

沉淀分馏法测定三乙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

一、用沉淀分级法测定三醋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鲍世轩[1](2019)在《表面活性剂/PSMA接枝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保护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水体中油类污染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工业生产、生活排放和石油泄漏等导致的油类污染是水体污染的常见形式,如何高效、快捷地处理含油废水,对于水资源的修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有的能耗高、分离效率低;有的需要使用化学试剂从而带来二次污染;有的处理周期长。近年来兴起的膜分离技术以其快速、高效、低能耗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油水分离过程中由于油类对分离膜的污染而导致分离效率下降、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制约了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发具有抗污性能的分离膜,提高分离膜的重复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原位自由基聚合法的方法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接枝包覆到多壁碳纳米管(MWCNT)表面,再通过超分子间作用力与氟碳表面活性剂(FS-51)进行复合;以钢丝网为支撑基材,分别通过浸涂成膜和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出一系列油水分离膜,研究了膜的表观形貌、油水分离性能、抗污性能和重复利用率。具体工作如下: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不同的单体摩尔配比,分别以乙酸乙酯和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并通过酸碱滴定的方法确定共聚物中马来酸酐结构单元的含量。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表征了PSMA的结构,通过1H-NMR定量计算了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PSMA中马来酸酐质量分数为47.90%。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将PSMA接枝包覆到酸化的多壁碳纳米管(a-MWCNT)表面得到PSMA/MWCNT复合物。通过FTIR、激光拉曼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失重分析(TGA)表征了PSMA/MWCNT的结构、表观形貌和耐热性能。结果表明PSMA成功包覆到MWCNT表面,厚度约为12nm。分别将PSMA、PSMA/MWCNT与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超分子间作用力进行自组装得到PSMA/FS和PSMA/MWCNT/FS复合物。选择三种不同孔径的不锈钢网作为支撑基材,通过浸涂成膜法分别将PSMA、PSMA/FS和PSMA/MWCNT/FS在不锈钢丝网上成膜,测试膜的接触角、油水分离效率、抗污性和重复利用率。结果表明:钢网孔径的减小、FS-51和MWCNT的加入均可提高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单独的PSMA成膜物无法进行油水分离;PSMA/FS和PSMA/MWCNT/FS所制备的膜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时,水可以快速通过钢网,而油截留在钢网上方,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在膜的组分相同时,油水分离效率随着钢网孔径的减小而增大;钢网孔径相同时,含有MWCNT的膜表现出更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和重复利用率;PSMA/FS和PSMA/MWCNT/FS膜具有良好的抗污性。涂覆有PSMA/MWCNT/FS膜的300目钢网的油水分离效率达到99%,重复进行20次油水分离实验后的油水分离效率略有下降,为97%。以DMF为溶剂,分别将PSMA、PSMA/MWCNT、PSMA/FS和PSMA/MWCNT/FS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纺丝液,并在200目不锈钢网上进行静电纺丝,得到钢丝网作为支撑的无纺布状丝膜;并在PSMA和PSMA/MWCNT纺丝膜表面喷涂FS-51的水溶液。考察了纺丝液浓度对丝径形态的影响,表征了纺丝膜的微观形貌、接触角、油水分离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喷涂FS-51后,PSMA纺丝膜和PSMA/MWCNT纺丝膜的表面由超亲油疏水性(水接触角>119°,油接触角=0°)转变为超亲水疏油性(水接触角=0°,油接触角>120°)。油水分离效率测试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纺丝液制备的纺丝膜,其他条件相同时,含有MWCNT的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均高于不含MWCNT的膜。当纺丝液浓度大于0.45g/ml后,MWCNT的影响不再明显,不论是由PSMA或PSMA/MWCNT先纺丝再喷涂FS-51获得的膜,还是由PSMA/MWCNT/FS复合物直接纺丝所获得的膜,油水分离效率均可达到100%。MWCNT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在较高纺丝液浓度下(0.45,0.50g/ml)所制备的含有MWCNT的纺丝膜,不论氟碳表面活性剂以何种方式加入,纺丝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均可达到100%,重复20次油水分离后,油水分离效率仍可达99%。

张玉倩[2](2014)在《伊拉兔耳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伊拉兔耳为原料,分别从兔耳软骨中提取硫酸软骨素(CS)、从兔耳皮中提取硫酸皮肤素(DS)。将兔耳褪毛、去肉,剥皮后分别得新鲜兔耳软骨和兔耳皮,经脱脂、加热蒸煮、5%胰蛋白酶37℃下酶解12h、乙醇沉淀回收得到兔耳软骨粗多糖MT1和兔耳皮粗多糖RS,收率分别为15.2%和1.5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CAME)结果显示MT1和RS均属于CS类,MT1与CSA标品迁移率最为接近。单糖组成分析结果则表明MT1中含半乳糖胺(GalN)和葡萄糖醛酸(GlcA)较多,且摩尔比约为1∶1;而兔耳皮粗多糖中含IdoA,证明了硫酸皮肤素(DS)的存在。通过QFF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粗品进行分离纯化,MT1分别以0、0.7、0.8和0.9mol/LNaCl溶液洗脱,得到4个组分MT-A、MT-B、MT-C和MT-D,其中MT-C和MT-D收率较高,分别为37.0%和24.5%;RS以0、0.4、0.7、0.8和0.9mol/LNaCl溶液洗脱,得到RS-A、RS-B、RS-C、RS-D和RS-E5个组分,其中RS-C、RS-D和RS-E收率较高。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检测各纯化组分的种类和纯度,MT-C、MT-D电泳条带单一,电泳迁移率与CSA标准品接近;RS-C、RS-D和RS-E的电泳迁移率与CS类标准品接近。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与十八角激光散射仪(MALLS)联用在线检测,结果显示MT-C、MT-D和RS-E色谱峰均单一对称,经计算其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3.5kDa、41.1kDa和25.2kDa,MT-C、MT-D的分子量分布宽度比CSA标准品更小,RS-E的的分子量分布宽度比CSB标准品更小。用软骨素酶ABC降解的方法分析二糖组成,薄层色谱(TLC)结果表明,MT-C和MT-D可被完全降解;高效液相色谱(HPLC)数据分析可知MT-C和MT-D的Δdi4S/Δdi6S值分别为2.21和4.58,较CSA标准品(1.38)高,且含少量的Δdi0S和ΔdiSD;对于兔耳皮多糖,TLC结果和HPLC数据则表明,RS-C属于CSC,RS-D属于CSA,RS-E则属于DS,二糖单位以Δdi4S为主,含IdoA的二糖单位与含GlcA的二糖单位的比例约为1∶1,且含少量的ΔdiSB和ΔdiSD。红外光谱(IR)结果进一步说明MT-C、MT-D和RS-E的硫酸根取代大多在C4位上;13C-NMR结果显示MT-1和MT-2这两种CSA杂峰少、纯度高,GalNAc以C-4位硫酸化为主。以上结果表明MT-C和MT-D均是以ΔGlcA-GalNAc4S为主要二糖组成单位,并含有部分ΔGlcA-GalNAc6S和ΔGlcA-GalNAc、少量ΔGlcA2S-GalNAc6S的高纯度CSA;而RS-E是一种二糖单位以ΔUA-GalNAc4S为主、且ΔIdoA-GalNAc4S与ΔGlcA-GalNAc4S的摩尔比约为1∶1、且含部分ΔUA2S-GalNAc4S和少量的ΔUA2S-GalNAc6S与ΔUA-GalNAc的高纯度DS。在结构研究基础上,对兔耳软骨多糖、兔耳皮多糖进行BaF3细胞增殖活性评价,结果发现MT-D、RS-E有一定的促细胞增殖活性,表明其与FGFR1、FGF2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以APTT、TT和PT为指标,对软骨多糖、纯化组分磺化样品SMT-C、SMT-D以及兔耳皮多糖的抗凝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MT-C、SMT-D和RS-E有一定的抗凝活性,且主要是通过内源性途径引起的。SMT-C、SMT-D的抗凝活性好于MT-C、MT-D,说明硫酸根是抗凝活性的促进基团。并探讨了兔耳多糖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其中MT-C与MT-D对u-PA、t-PA和t-PA/PAI-1的提高作用较为显着,具有促血栓溶解的潜力。总之,本研究系统建立了从兔耳中提取分离纯化糖胺聚糖工艺,首次从中获得新型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并对其细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填补了兔耳软骨、兔耳皮多糖研究空白,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兔耳软骨来源的硫酸软骨素具有较好的促血栓溶解活性,兔耳皮来源的硫酸皮肤素具有较好的抗凝活性,为其开发为理想的抗血栓或抗凝候选药物提供了参考。

邓克权[3](2013)在《脱脂豆粕残余脂质对大豆蛋白分级分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大豆蛋白主要由大豆球蛋白和p-伴球蛋白,即11S和7S两个主要组分构成,分别占蛋白总含量的40%与30%左右。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也主要是由大豆球蛋白与β-伴球蛋白决定,分级分离11S和7S组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各组分在功能性质中所发挥的作用,评价其对营养及结构的影响,为新产品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有关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分离纯化方面的工作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大多直接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浸提提取。迄今为止,鲜有以低残余脂质豆粕(LRLSF)为原料分级分离大豆蛋白的报道。本论文重点探讨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的制备及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单因素试验以低残余脂质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提取条件如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蛋白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亚硫酸氢钠(SBS)或二硫苏糖醇(DTT)相比,在浸提液中添加p-巯基乙醇(ME),大豆p-伴球蛋白(7S)的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液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组分的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h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巯基与二硫键总量并无明显差异。在7S组分酸沉阶段,采用pH4.70酸沉时7S组分的得率与纯度均最佳。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了7S组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巯基乙醇浓度9.5mmol/L,冷沉时间12h,酸沉pH4.86。与传统蛋白制取相比,新工艺制取7S蛋白的得率增加了23.86%,纯度提高了8.64%。在分级分离7S组分的同时,以低残余脂质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球蛋白(11S)分级分离过程中pH、还原剂和冷沉时间等提取条件对蛋白得率及纯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将浸提液pH由6.2调至6.6时,大豆球蛋白的得率降低了16.7%,而纯度提高了4.60%。随着浸提pH的提高,蛋白质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增加。与二硫苏糖醇(DTT)或β-巯基乙醇(ME)相比,在pH6.4的浸提液中添加亚硫酸氢钠(SBS),大豆球蛋白的得率最高。上述三种还原剂中,使用DTT时的11S组分得率与纯度最低。在蛋白沉淀阶段,当冷沉时间为10h时,蛋白的得率与纯度最佳,此时巯基与二硫键总量并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部分巯基发生氧化形成二硫键,大豆球蛋白游离巯基含量降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了11S组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SBS浓度8.89mmol/L,冷沉时间10h,pH6.32。与传统蛋白制取相比,新工艺制取11S蛋白的得率增加了28.48%,纯度提高了5.58%。在优化制备大豆p-伴球蛋白(7S)与大豆球蛋白(11S)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分别以低氧化程度脱脂豆粕即低残余脂质豆粕、低温脱脂豆粕及高氧化程度脱脂豆粕为原料,研究大豆蛋白分级分离过程中脂质氧化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对大豆p-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结构特征、氧化程度以及聚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使得β-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羰基值上升,游离巯基、总巯基含量和α-螺旋含量下降。在同等氧化条件下,p-大豆伴球蛋白更易于发生氧化。(2)氧化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表面疏水性下降,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并且λmax发生蓝移,说明蛋白质氧化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同等氧化条件下,p-大豆伴球蛋白更易于发生氧化,β-大豆伴球蛋白易于发生氧化主要原因可能在于p-大豆伴球蛋白含有较多的脂肪族氨基酸残基侧链基团。(3)氧化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形成可溶性氧化聚集体,并且在同等氧化应激条件下,氧化β-大豆伴球蛋白聚集程度更高。此外,氧化还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肽链断裂,使得大豆球蛋白分子解离。在结构表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蛋白质氧化对大豆p-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和凝胶性等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溶解性下降,在相同氧化条件下,p·大豆伴球蛋白溶解度下降幅度较大。(2)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持水性和吸油性随着蛋白质氧化程度的增大而减小,p-大豆伴球蛋白持水性和吸油性下降幅度较大。(3)氧化使得β-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凝胶硬度以及凝胶强度下降,相比大豆球蛋白,p-大豆伴球蛋白功能特性下降幅度较大。(4)在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氧化使得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在升温阶段具有较高的初始G.,而在保温和降温阶段,氧化p-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的G’值随着蛋白质氧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β-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凝胶频率扫描图中G’和G"的间距随着蛋白质氧化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表明蛋白质氧化使得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凝胶强度下降。在相同氧化条件下,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流变性质影响幅度大于大豆球蛋白。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明确的是,原料残余脂质的不同氧化程度将影响终产品7S、11S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而低残余脂质的低变性脱脂豆粕可制备优质的7S、11S蛋白。

刘亚男[4](2013)在《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胶束化及其在乙醇中的自组装行为》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以及两亲性纤维素膜的方法,并研究了该表面活性剂经过乙醇诱导后的疏水基团的自组装行为,同时得到了一种疏水基团定向排布的纤维素基两亲膜材料。本研究以平均聚合度为3961棉纤维为原料,在离子液体BMIMCl中对其进行切割得到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纤维素片段,且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38,接近于原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指数1.33。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析了切割前后纤维素分子量分布的变化。选取平均聚合度为141,分子量分散指数为1.38的纤维素片段为化学改性反应的原料,在其羟基上接枝聚己内酯得到疏水化改性产物,再以此为基体与氨基磺酸反应进行亲水改性,最终得到两亲改性的纤维素衍生物。该分子的特征官能团结构是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确认,另外使用Wilhelmy吊片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分别测定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和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在疏水改性中,当温度为120°C,反应时间为25h时,ε-己内酯与纤维素羟基的摩尔比分别为5:1、10:1和15:1时,接枝率分别为18.61%、25.40%和30.26%;亲水改性中,当反应温度为60°C,反应时间为6h,AGU/NH2SO3H的物料摩尔比为1:2时,纤维素硫酸酯钠的取代度达到最大值0.24。当接枝率为25.40%时,纤维素基两亲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48.62mN/m,临界胶束浓度为0.65wt%。用戊二醛交联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后,经自然干燥,制备得到了两亲纤维素膜。如果两亲纤维素表面活性剂分子经乙醇分子诱导作用,会使其疏水基团定向排布在纤维素膜上层,亲水基团定向排布在膜的下层。由接触角测试结果对比可知,水滴在自由形成的两亲纤维素膜表面的接触角近似为0°,水在乙醇诱导下形成的两亲纤维素膜表面的接触角为90.84°,同时得到膜疏水面与水的表面自由能为15.7mJ/m2。

覃有学[5](2012)在《油墨聚合物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文中研究指明在选择油墨树脂产品时,人们往往只注意树脂的类型和技术指标,而忽视了树脂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这个反映树脂产品内在质量的因数。分子量分布能对聚合物性能起重要影响,往往是油墨性能能否达到令人满意的关键。

台文静[6](2012)在《3种海藻中岩藻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海蕴(Nemacystus decipiens)、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以及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为原料,采用脱脂后水提取和碱提取的方法,对这3种海藻中的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共得到12种粗多糖组分。利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对其分子量和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海藻中均有含量不等的岩藻糖,其中,海蕴多糖的岩藻糖含量最高,其热水提取多糖NW2只由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摩尔比约为7:2。而江蓠和石花菜则以半乳糖为主且含有少量的葡萄糖和岩藻糖,其中,江蓠的冷水提取多糖GVC的岩藻糖含量最高(18%)。根据硫酸基含量测定结果,海蕴多糖的硫酸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又以NW2的硫酸基含量最高(20.3%),而4种江蓠多糖的硫酸基含量均不超过10%,石花菜多糖则以中性糖为主。另外,由分子量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各粗多糖的纯度较低,需要进一步的纯化。本文通用离子交换色谱,对粗多糖NW2和GVC进行了纯化,得到了组分NP1-4和GP1-3共7种纯品多糖,其中得率最高的分别为NP2和GP2,其分子量为487kD和1173kD,硫酸基含量为19.4%和5.77%,岩藻糖含量为77%和20%。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 NP2为一种岩藻糖硫酸酯,岩藻糖以1,3连接为主链(约80%),2位上有葡萄糖醛酸支链(约20%),且通过1,2与主链连接。为了确定其细微结构,将NP2采用温和稀酸降解获得其寡糖混合物,经BioGel-P4柱分离获得8个寡糖组分,再通过电喷雾碰撞诱导串联质谱法(ESI-CID-MS/MS)对这8种硫酸岩藻寡糖进行了序列分析,确定其结构序列分别是:Fucp2S4Ac1→3Fucp,Fucp4S1→3Fucp4S, Fucp1→3(GlcUAp1→2) Fucp,Fucp2S4Ac1→3Fucp1→3Fucp, Fucp4S1→3(GlcUAp1→2)Fucp4Ac1→3Fucp,GluUAp1→2Fucp1→3(GlcUAp1→2)Fucp1→3Fucp,FucpSAc1→3Fucp1→3(GlcUAp1→2) Fucp1→3(GlcUAp1→2)Fucp1→3Fucp和FucpS1→3FucpAc1→3Fucp1→3(GlcUAp1→2)Fucp1→3FucpS1→3(GlcUAp1→2)Fucp1→3FucpS,硫酸基位于岩藻糖C2位和C4位羟基,乙酰基多位于岩藻糖的非还原端。寡糖结构分析进一步证明NP2是以1,3连接的岩藻糖为主链,葡萄糖醛酸通过1,2与主链连接。这些结构特殊的寡糖丰富了海洋寡糖库数据,并为进一步的糖生物芯片研究,探讨其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APTT、TT、PT为评价指标,评价了纯化多糖NP1-4和GP1-3的抗凝血活性,并通过测定UPA、T-PA、PAI-1的值,探讨了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NP2、NP4和GP2有一定的抗凝血活性,而这些多糖均可提高t-PA/PAI-1,即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促进血栓的溶解,其中以NP2的效果最为显着,t-PA/PAI-1值约为空白的2.7倍,远高于肝素对照品。最后,将本文所得的各纯化多糖和寡糖组分,通过多糖的荧光标记和合成寡糖的拟糖脂,制备成糖生物学芯片,为寡糖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

陈萍[7](2011)在《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亲和-膜过滤分离技术既具有亲和作用的专一性和特异性,又兼具膜分离过程易放大、无相变、低能耗的优点。本论文研究了水溶性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和N末端带6个组氨酸标记的基因重组蛋白质AxCeSD的吸附特性,并应用亲和-膜过滤技术从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384细胞破碎上清液中分离纯化了重组AxCeSD。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摘要如下:分别以Cu2+、Zn2+、Ni2+为中心离子制备了亲和-超滤载体,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与亲和载体螯合的金属离子含量,发现Cu2+与亲和载体的螯合量最大,经计算,载体中每个单体上含有0.8-1个Cu2+。经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得出所制备的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236.47-2380.53kDa,能够满足以截留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分离蛋白质的需要。考察了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发现pH和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量影响较大,得到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吸附条件:pH8.2、0.2mol/LNaCl,25℃下反应60min。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经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3.65mg/g,解离常数为2.068×10-4mol/L。研究了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蛋白AxCeSD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以及温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AxCeSD的影响规律,发现pH8.0、0.9mol/L NaCl、30℃反应30min是较好的吸附条件。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的吸附也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经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获得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5.15mg/g,解离常数为3.259×10-6mol/L,表明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的吸附为特异性吸附。而且,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含咪唑0.25mol/L、pH8.0的磷酸盐缓冲液可以用于从Cu2+-IDA-葡聚糖载体洗脱重组AxCeSD,建立了应用Cu2+-IDA-葡聚糖载体分离纯化重组AxCeSD的亲和-膜过滤流程,结合SDS-PAGE分析检测,从E.coli B384细胞破碎上清液中纯化了重组AxCeSD。

焦连庆[8](2010)在《树舌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水提取树舌多糖,乙醇沉淀分级和透析分离树舌多糖,DEAE离子交换色谱法和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树舌多糖,获得均一多糖。采用酚硫酸法和间羟联苯法测定树舌多糖及均一多糖中中性糖和糖醛酸的含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纯度检查采用HPLC法,应用多糖专用GPC软件处理数据;单糖组成采用GC法和GC-MS法测定;多糖的结构研究采用化学法和光谱法。树舌多糖中中性糖占45%,酸性糖占11%,主要由Glc、Gal、Man、Rha、Xyl、Ara组成。HPLC分析树舌多糖主要由三个色谱峰组成,分子量小于6000D的含量占80%左右。共分离纯化出五种均一多糖(Gaps3TⅠ、Gaps3TⅡ、GapsⅠ、GapsⅡ、GapsⅢ),首次确定了两种新的分子量小于一万的均一多糖的重复结构单元(Gaps3TⅠ、GapsⅢ),另外三种多糖完成了单糖组成分析、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及纯度的检查。树舌多糖水溶解后,依次加1倍,2倍,3倍,6倍乙醇沉淀。3倍乙醇沉淀部分为均一多糖,峰位分子量为4800D,经透析后得到袋内部分(Gaps3TⅠ)和袋外部分(Gaps3TⅡ),HPLC分析均为均一多糖,峰位分子量分别为5300D,4300D。Gaps3TⅠ总糖含量为:80.8%,由Glc,Gal,Man,Xyl,Ara,Rib,Fuc组成,摩尔比为37.68:1:4.47:0.63:0.98:0.82:0.97。Gaps3TⅠ经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多种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了Gaps3TⅠ的重复结构单元:α-D-MANp(1→6)-β-D-MANp(1→3)- [β-D-GLCp(1→3)-β-D-GLCp(1→]9树舌多糖经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G10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均一多糖GapsⅠ,GapsⅡ,GapsⅢ。HPLC分析均为均一多糖,峰位分子量分别为6621D,5535D,3210D。GapsⅢ总糖含量为94.3%,由Glc、Gal、Man、Xyl、Ara、Rib、Fuc、Rha组成,摩尔比为15.30:1:0.77:0.14:0.14:0.86:0.16:0.90。GapsⅢ经甲基化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多种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了GapsⅢ的重复结构单元:Gaps3TⅡ总糖含量为86.9%,由Glc、Gal、Man、Xyl、Ara、Rib、Fuc、Rha组成,摩尔比为31.91:1:3.22:0.41:0.20:0.41:0.46:0.36。GapsⅠ、GapsⅡ总糖含量分别为90.8%、93.0%。GapsⅠ由Glc、Gal、Man、Ara、Rib、Fuc组成,摩尔比为13.73:1:1.01:0.91:0.43:0.31;GapsⅡ由Glc、Gal、Man、Xyl、Ara、Rib组成,摩尔比为13.97:1:1.47:1.18:1.48:1.24。树舌多糖对大鼠应激型、醋酸型、药物型(消炎痛)及结扎胃幽门型胃溃疡皆有抑制作用,其抗溃疡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树舌多糖还可显着增加醋酸型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和提高其胃黏膜屏障功能。对结扎幽门型胃溃疡,树舌多糖对胃液容积无明显影响,但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表明其可减少攻击性因子对胃壁的侵蚀和伤害。树舌多糖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二甲苯性耳廓水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应用MTT法研究Gaps3TⅠ、GapsⅢ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Gaps3TⅠ、GapsⅢ两种均一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且呈浓度依赖关系,相同浓度下GapsⅢ比Gaps3TⅠ对SW4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首次从树舌中分离鉴定5种均一多糖,并采用化学和多种谱学方法首次鉴定了Gaps3TⅠ、GapsⅢ的重复结构单元。首次对Gaps3TⅠ、GapsⅢ两个峰位分子量分别为5300D和3520D的均一多糖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分子量小于1万的树舌多糖具有强的抗溃疡活性。对树舌多糖及5种均一多糖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为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为树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福平[9](2009)在《微波催化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效能研究》文中提出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所含污染物质种类繁多,高COD和高NH3-N是其主要特征,且水质变化大,若不妥善处理,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微波催化氧化技术因其处理效果稳定、成本低、水质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印染﹑制药、化工废水的难降解物质处理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新型高效、稳定廉价催化剂的研制是微波催化氧化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通过浸渍法和固相反应法制备、优选了微波催化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催化剂,并对处理工艺的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以TiO2、CeO2和ZrO2为载体,以Fe、Co和Ni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法制备并优选催化剂。结果表明,以CeO2为载体,以Fe为活性组分时制备的负载型Fe-O/CeO2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其最佳制备条件为:Fe(NO3)3浓度为0.1mol/L,浸渍温度为25℃,浸渍时间为10h,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4h。将其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微波催化氧化处理中,对催化剂投加量、氧化剂投加量、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和水样的初始浓度等微波催化氧化工艺运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Fe-O/CeO2投加量10g/L、H2O2投加量22.5ml/L、微波功率800w、微波辐射时间10min和水样的初始浓度C水样/ C原液为100%(即垃圾渗滤液不经稀释直接处理)。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Fe-O/CeO2催化剂中活性组分Fe以α-Fe2O3和CeFe2的形式存在,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载体表面分布较均匀。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和中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并优选催化剂。结果表明,中温固相反应法制备条件下Ni-Co-Ce-O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其最佳制备条件为:Ni:Co摩尔比为1:2,(NiO+Co2O3)/CeO(2Ni(CH3COO)2·4H2O和Co(CH3COO)2·4H2O的量以对应的氧化物的量计)质量比为5%,研磨时间为40min,焙烧温度为450℃,焙烧时间为4h。将其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微波催化氧化处理中,对催化剂投加量、氧化剂投加量、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和水样的初始浓度等微波催化氧化工艺运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Ni-Co-Ce-O投加量10g/L、H2O2投加量45ml/L、微波功率800w、微波辐射时间10min和水样的初始浓度C水样/ C原液为100%(即垃圾渗滤液不经稀释直接处理)。高、中温固相反应法下Ni-Co-Ce-O催化剂的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中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Ni-Co-Ce-O催化剂拥有更小的粒径和更多的孔洞,因此其催化活性更高。微波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的动力学研究:通过掺杂R物质,对Fe-O/CeO2催化剂进行了改性;在渗滤液初始CODCr 5736mg/L、氨氮1840mg/L和色度500倍的条件下,在改性Fe-O/CeO2投加量25g/L、H2O2投加量22.5ml/L、微波功率800w和微波辐射时间10min的运行条件下,微波催化氧化工艺对CODCr、氨氮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3%、78%和85%;相对一级反应,CODCr和氨氮的降解过程更符合四次曲线方程。通过渗滤液分子量分级和催化氧化试验分析了微波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的机理。催化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的效率远高于常温常压催化氧化和水浴催化氧化下的效率。

杨革生[10](2009)在《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Lyocell纤维生产工艺是将纤维素直接溶解在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的水溶液中,并通过特殊的干湿法纺丝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绿色工艺。该工艺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先进环保、产品性能好等特点,可望逐渐取代污染严重的传统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即粘胶工艺。迄今为止,Lyocell纤维的生产主要以木浆粕为原料,由于木材受到土地资源、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远远不能满足Lyocell纤维生产的需求。而我国是世界产竹大国,竹子分布十分广泛,成材迅速,2-3年即可实现连续砍伐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加之竹子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若能用竹子作为原料生产Lyocell纤维素纤维,不仅提供了一种较为廉价的原料,还为竹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以竹子为原料生产的竹纤维素纤维除具有普通纤维素纤维的优点外,还可能被赋予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凉爽、顺滑、清香、抑菌以及负离子效应等特性。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粘胶工艺制备再生竹纤维素纤维,而有关以竹纤维素浆粕为原料,采用Lyocell工艺纺制竹纤维素纤维,至今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本论文首先采用铜氨粘度法、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及FTIR法等手段对几种竹浆粕的聚合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α-纤维素含量及其主要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并与木浆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竹浆粕与木浆粕主要成分都为纤维素,但竹浆粕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以及少量的木浆粕中没有的物质。造纸级竹浆粕与纤维级竹浆粕相比,其聚合度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半纤维素含量较高。对这二种竹浆粕在NMMO·H2O溶剂体系中的溶解研究进一步表明,纤维级竹浆粕的溶解性能较好,相比之下,造纸级竹浆粕溶解较困难,因此,这类竹浆粕不宜直接作为纺丝用原料。本论文还采用哈克控制应力流变仪对不同聚合度的竹纤维素/NMMO·H2O溶液的动态及稳态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动态流变方法可以预测竹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随着竹纤维素平均聚合度的增大,竹纤维素/NMMO·H2O溶液的流动曲线上移,出现切力变稀的临界剪切速率向低值方向移动,溶液的非牛顿指数n下降,粘流活化能Eη、结构粘度指数Δη和零切粘度η0增加;经一定条件碱处理的竹纤维素/NMMO·H2O溶液的流变性能受竹纤维素原料的聚合度、α-纤维素含量(或半纤维素含量)及杂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选择出了合适的纤维级竹纤维素浆粕,采用Lyocell工艺纺制出了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并探讨了纺丝工艺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纺丝原液浓度的适当增加,纤维的力学性能改善;喷头拉伸比的提高,有利于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结晶度及取向度增加,相应地纤维的初始模量和断裂强度增大,而纤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在固定喷丝拉伸比的情况下,随着纺丝速度的升高,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晶区取向基本不变、非晶区取向及结晶度增加,强度和初始模量增大、断裂伸长减小,而纤度几乎没有变化;随着凝固浴温度的上升,所得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结晶度、晶区取向度和初始模量上升,而纤维非晶区取向度、总取向度和强度则略有下降。另外,气隙长度对所制得的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本论文研究范围内,较合适的气隙长度为5cm。与此同时,为了降低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制造成本,本论文还采用60Coγ射线对聚合度较高的造纸级竹浆粕进行辐照处理,以期获得可纺性好的Lyocell工艺用竹纤维素浆粕,并对辐照处理前后的竹纤维素的平均聚合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超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竹纤维素中的α-纤维素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有影响:当辐照吸收剂量较小时,高能射线主要作用于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竹纤维素,因此,竹纤维素的聚合度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但α-纤维素含量并无明显变化;当吸收剂量达到15kGy以上后,聚合度的下降趋势变缓,而α-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辐照处理后,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竹纤维素分子数明显减少,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此外,WAXD及FTIR的分析结果显示,辐照前后的竹纤维素的结晶变体都属于纤维素Ⅰ,且结晶度及晶粒尺寸也均无明显变化,表明在本研究的辐照吸收剂量范围内,经辐照的竹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未被破坏。根据聚合度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其G(s)值为0.94μmol·J-1,表明竹纤维素是一种比较容易辐照降解的聚合物,采用辐照方法处理竹纤维素是经济可行的。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造纸级竹浆溶解困难、纺丝液浓度低的问题,而且使竹纤维素的可纺性明显改善,所制得的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性能满足服用纤维的要求。通过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服用性能与常规Lyocell纤维及粘胶法竹纤维素纤维的对比研究,发现Lyocell竹纤维与常规Lyocell纤维一样,具有光滑的表面及接近圆形的截面,易发生原纤化,其结晶度、强度和模量均远高于粘胶法竹纤维素纤维,湿态下力学性能损失也较小。另外,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不仅吸湿性、染色性和抗原纤化能力均优于常规Lyocell纤维,还具有明显的负离子效应及天然抑菌性。采用KES织物风格仪对纤维面料的测试结果进一步显示,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面料的滑爽度、柔软性、抗拉伸及抗压缩性能都比常规Lyocell纤维织物好,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

二、用沉淀分级法测定三醋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沉淀分级法测定三醋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活性剂/PSMA接枝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水分离概述
        1.1.1 水体油类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1.2 油水处理的方法
        1.1.3 油水分离膜的分类
    1.2 特殊润湿表面的构建及其技术
        1.2.1 表面润湿性
        1.2.2 特殊润湿性表面的构建原理
        1.2.3 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制备方法
        1.2.4 膜的表面改性技术
    1.3 油水分离膜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1.4.1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1.4.2 碳纳米管(CNTS)
        1.4.3 氟碳表面活性剂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PSMA/MWCN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的预处理
        2.2.2 PSMA共聚物的合成
        2.2.3 PSMA/MWCNT的合成
        2.2.4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条件对共聚组成比的影响
        2.3.2 PSMA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3.4 聚合物分子量分析
        2.3.5 碳纳米管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6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2.3.7 碳纳米管的表观形貌分析
        2.3.8 热失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浸涂成膜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PSMA/FS和 PSMA/MWCNT/FS的制备
        3.3.2 油水分离膜的制备
        3.3.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膜的表观形貌
        3.4.2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3.4.3 膜的油水分离效率
        3.4.4 膜的抗污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电纺丝成膜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无纺布膜的制备
        4.3.2 测试与表征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纺丝膜的表面润湿性
        4.4.2 纺丝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4.4.3 纺丝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分析
        4.4.4 PSMA/FS和 PSMA/MWCNT/FS丝膜的油水分离效率
        4.4.5 油水分离重复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伊拉兔耳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糖胺聚糖
        1.1 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
        1.1.1 硫酸软骨素的分布
        1.1.2 硫酸软骨素的研究历史
        1.1.3 硫酸软骨素的结构
        1.1.4 硫酸软骨素的理化性质
        1.1.5 硫酸软骨素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
        1.1.5.1 抗炎活性
        1.1.5.2 神经保护
        1.1.5.3 组织再生
        1.1.5.4 降血脂活性
        1.1.5.5 免疫活性
        1.1.5.6 抗凝血抗血栓活性
        1.1.5.7 肿瘤诊断
        1.1.5.8 抗病毒和抗感染活性
        1.1.5.9 生物材料的构建
        1.1.6 硫酸软骨素的临床应用
        1.1.7 硫酸软骨素的市场
        1.2 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DS)
        1.2.1 硫酸皮肤素的结构特征与分布
        1.2.2 硫酸皮肤素的生物活性
        1.2.2.1 明显的抗凝活性
        1.2.2.2 抗血栓活性
        1.2.2.3 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1.2.2.4 损伤修复
        1.2.2.5 抗螺旋体细菌感染
        1.2.2.6 神经保护
        1.2.2.7 抗炎活性
        1.2.2.8 抗肿瘤活性
        1.2.3 硫酸皮肤素的临床应用
    2 糖胺聚糖的制备方法
        2.1 糖胺聚糖的提取
        2.2 糖胺聚糖的回收
        2.3 糖胺聚糖的分离纯化
    3 糖胺聚糖的分析方法
        3.1 含量和纯度
        3.1.1 比色法
        3.1.2 电泳法
        3.1.3 紫外吸收光谱
        3.2 结构鉴定和来源推测
        3.2.1 分子量测定
        3.2.2 红外吸收光谱
        3.2.3 核磁共振波谱
        3.2.4 酶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 硫酸软骨素与硫酸皮肤素的来源
        4.1 常见来源
        4.2 兔耳资源
    5 选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6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伊拉兔耳硫酸软骨素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25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粗多糖的提取
        2.1.1 前处理
        2.1.2 酶提工艺优化
        2.1.3 酶提取
        2.2 粗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2.2.1 糖醛酸含量测定
        2.2.2 蛋白含量测定
        2.2.3 硫酸根含量测定
        2.2.4 分子量测定
        2.3 GAG 种类分析
        2.3.1 组分鉴别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单糖组成分析
        2.3.3.1 酸降解
        2.3.3.2 高效薄层层析
        2.3.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4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2.4.1 去蛋白
        2.4.2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
        2.5 纯化组分组成测定
        2.6 纯化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2.6.1 糖醛酸含量测定
        2.6.2 蛋白含量测定
        2.6.3 硫酸根含量测定
        2.6.4 分子量测定
        2.7 纯化组分结构表征
        2.7.1 单糖组成分析
        2.7.2 二糖组成分析
        2.7.2.1 硫酸软骨素酶降解
        2.7.2.2 高效薄层层析分析
        2.7.2.3 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7.3 红外光谱分析
        2.7.4 核磁共振碳谱
        2.8 纯化组分紫外光谱分析
        2.9 生物活性的评价
        2.9.1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2.9.2 抗凝活性分析
        2.9.3 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粗多糖的提取
        3.1.1 前处理
        3.1.2 酶提工艺优化
        3.1.3 酶提取
        3.2 兔耳软骨粗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3.2.1 糖醛酸含量测定
        3.2.2 蛋白含量测定
        3.2.3 硫酸根含量测定
        3.2.4 分子量测定
        3.3 GAG 种类推测
        3.3.1 组分鉴别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单糖组成分析
        3.4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3.4.1 去蛋白
        3.4.2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
        3.5 纯化组分组成测定
        3.6 纯化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3.6.1 糖醛酸含量测定
        3.6.2 蛋白含量测定
        3.6.3 硫酸根含量测定
        3.6.4 分子量测定
        3.7 纯化组分结构表征
        3.7.1 单糖组成分析
        3.7.2 二糖组成分析
        3.7.2.1 高效薄层层析分析
        3.7.2.2 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7.3 红外光谱分析
        3.7.4 核磁共振碳谱
        3.8 纯化组分紫外光谱分析
        3.9 生物活性的评价
        3.9.1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3.9.2 抗凝活性分析
        3.9.3 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拉兔耳硫酸皮肤素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61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粗多糖的提取
        2.2 粗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2.3 GAG 种类推测
        2.3.1 组分鉴别
        2.3.2 单糖组成分析
        2.4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2.5 纯化组分组成测定
        2.6 纯化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2.7 纯化组分结构表征
        2.7.1 二糖组成分析
        2.7.2 红外光谱分析
        2.7.3 核磁共振氢谱
        2.8 生物活性的评价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粗多糖的提取
        3.2 粗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3.3 GAG 种类推测
        3.3.1 组分鉴别
        3.3.2 单糖组成分析
        3.4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3.5 纯化组分组成测定
        3.6 纯化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3.7 纯化组分结构表征
        3.7.1 二糖组成分析
        3.7.2 红外光谱分析
        3.7.3 核磁共振氢谱
        3.8 生物活性的评价
        3.8.1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3.8.2 体外抗凝活性分析
        3.8.3 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4 本章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3)脱脂豆粕残余脂质对大豆蛋白分级分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蛋白质的组成
        1.1.1 7S组分的结构与性能
        1.1.1.1 β-伴球蛋白的一级结构
        1.1.1.2 β-伴球蛋白的二、三级结构
        1.1.1.3 β-伴球蛋白的四级结构
        1.1.2 11S组分的结构与性能
        1.1.2.1 大豆球蛋白的一级结构
        1.1.2.2 大豆球蛋白的二、三级结构
        1.1.2.3 大豆球蛋白的四级结构
        1.1.3 7S与11S的理化性质
        1.1.3.1 离子强度的影响
        1.1.3.2 金属结合能力
        1.1.3.3 热的影响
        1.1.4 7S和11S的功能性质
        1.1.4.1 溶解度
        1.1.4.2 凝胶
        1.1.4.3 乳化能力
        1.1.4.4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
    1.2 大豆蛋白组分的分级分离
    1.3 脂质氧化导致大豆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以低残余脂质豆粕为原料的大豆β-伴球蛋白制备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低温脱脂豆粕的预处理
        2.3.2 7S组分的分离
        2.3.3 单因素实验对7S组分提取率及纯度的优化
        2.3.3.1 还原剂对7S组分分离的影响
        2.3.3.2 冷沉时间对7S组分分离的影响
        2.3.3.3 pH对7S组分分离的影响
        2.3.3.4 蛋白组分的SDS-PAGE分析
        2.3.3.5 蛋白质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2.3.4 响应面法优化7S组分的提取工艺
        2.3.5 数理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低温脱脂豆粕主要理化指标
        2.4.2 7S组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4.2.1 单因素试验及相关结果分析与讨论
        2.4.2.2 响应曲面法研究还原剂、冷沉时间与pH等因素对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低残余脂质豆粕为原料的大豆球蛋白制备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低温脱脂豆粕的预处理
        3.3.2 11S组分的分离
        3.3.3 单因素实验对11S组分提取率及纯度的优化
        3.3.3.1 pH对11S组分分离的影响
        3.3.3.2 还原剂对11S组分分离的影响
        3.3.3.3 冷沉时间对11S组分分离的影响
        3.3.3.4 蛋白组分的SDS-PAGE分析
        3.3.3.5 蛋白质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3.3.4 响应面法优化11S组分的提取工艺
        3.3.5 数理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低温脱脂豆粕主要理化指标
        3.4.2 11S组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4.2.1 单因素试验及相关结果分析与讨论
        3.4.2.2 响应曲面法研究pH、还原剂与冷沉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程度对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的结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主要成分分析
        4.3.2 低温脱脂豆粕的再处理
        4.3.2.1 低氧化程度脱脂豆粕的制备
        4.3.2.2 高氧化程度脱脂豆粕的制备
        4.3.3 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的制备
        4.3.4 原料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TBA值)
        4.3.5 原料中脂肪氧合酶(LOX)活力的测定
        4.3.5.1 初酶液的制备
        4.3.5.2 LOX酶活的测定
        4.3.6 蛋白质羰基含量的测定
        4.3.7 蛋白质游离巯基与总巯基含量的测定
        4.3.8 蛋白质远紫外CD光谱的测定
        4.3.9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4.3.10 大豆蛋白内源荧光的测定
        4.3.11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4.3.12 蛋白质粒径分布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原料豆粕的主要理化指标及残余LOX活力
        4.4.2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
        4.4.3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的影响
        4.4.4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4.4.5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4.6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影响
        4.4.7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聚集形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程度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氧化大豆β-伴球蛋白和氧化大豆球蛋白的制备
        5.3.2 蛋白样品溶解度的测定
        5.3.3 持水性的测定
        5.3.4 吸油性的测定
        5.3.5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5.3.6 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5.3.7 大豆蛋白凝胶硬度的测定
        5.3.8 大豆蛋白凝胶流变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5.4.2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持水性的影响
        5.4.3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吸油性的影响
        5.4.4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5.4.5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起泡性质的影响
        5.4.6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
        5.4.7 蛋白质氧化对大豆β-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流变性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胶束化及其在乙醇中的自组装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纤维素的结构和特点
    1.3 纤维素的预处理
        1.3.1 纤维素的物理预处理方法
        1.3.2 纤维素的氢氧化钠润胀预处理方法
        1.3.3 纤维素的水热预处理方法
        1.3.4 纤维素的其它化学试剂预处理方法
    1.4 纤维素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现状
    1.5 纤维素膜材料
        1.5.1 以纤维素作为膜原料
        1.5.2 纤维素与无机材料的复合膜
        1.5.3 以纤维素衍生物为膜原料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纤维素分子链切割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BMIMCl的合成实验
        2.2.4 油浴加热法溶解纤维素及沉淀分级法制备纤维素片段
        2.2.5 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
        2.2.6 纤维素-LiCl/DMAc溶液的制备
        2.2.7 离子液体表征
        2.2.7.1 红外光谱分析
        2.2.7.2 核磁共振
        2.2.8 纤维素片段尺寸和分子量分布表征
        2.2.8.1 粒度分布测试条件
        2.2.8.2 GPC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BMIMCl的表征
        2.3.2 纤维素切割前后的主要官能团结构红外分析
        2.3.3 纤维素片段粒度分析
        2.3.4 纤维素片段分子量分布结果分析
第三章 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3.2.1.1 反应原理
        3.2.1.2 合成实验步骤
        3.2.1.3 取代度的测定
        3.2.2 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分析
        3.3.2 反应条件对ε-己内酯与纤维素的接枝率影响
        3.3.3 表面张力法测试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表面张力
        3.3.4 荧光探针法测试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胶束聚集数
        3.3.5 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
        3.3.6 乙醇诱导的改性纤维素膜的表面润湿性能及其表面能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相关科技成果

(6)3种海藻中岩藻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岩藻糖硫酸酯及其活性简介
        1.1 岩藻聚糖硫酸酯概述
        1.2 几种典型的岩藻聚糖硫酸结构
        1.2.1 主链结构为 1→3 连接α-L-岩藻糖的岩藻聚糖
        1.2.2 主链结构由交替连接的 1→3 和 1→4 α-L-岩藻糖残基构成的岩藻聚糖
        1.2.3 硫酸半乳-岩藻聚糖
        1.2.4 组成更复杂的岩藻聚糖
        1.3 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生物活性
        1.3.1 抗凝血活性
        1.3.2 抗炎活性
        1.3.3 抗肿瘤活性
        1.3.4 抗病毒活性
        1.3.5 岩藻聚糖和受精
        1.3.6 岩藻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2 岩藻聚糖结构的分析方法
        2.1 岩藻聚糖的检测和组成分析
        2.2 岩藻聚糖的提取与纯化
        2.2.1 岩藻聚糖的提取
        2.2.2 多糖的沉淀分级
        2.2.3 粗多糖的除蛋白
        2.2.4 去离子
        2.2.5 纯化和纯度检查
        2.3 单糖组成分析
        2.4 初步的结构分析
        2.4.1 岩藻聚糖的脱乙酰和脱硫反应
        2.4.2 仪器分析
        2.4.3 甲基化分析
    3 寡糖的制备及序列解析方法
        3.1 寡糖的制备
        3.2 寡糖的分离纯化
        3.3 寡糖的结构分析
    4 糖芯片技术的应用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3 种海藻中岩藻聚糖的提取分离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糖的提取
        2.2 12 种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2.2.1 分子量测定及纯度鉴定
        2.2.2 总糖含量测定
        2.2.3 蛋白含量测定
        2.2.4 糖醛酸含量测定
        2.2.5 硫酸基含量测定
        2.3 单糖组成分析
        2.3.1 完全酸水解
        2.3.2 HPTLC 分析
        2.3.3 HPLC 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的提取
        3.2 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3.2.1 分子量测定及纯度鉴定
        3.2.2 总糖含量测定
        3.2.3 蛋白含量测定
        3.2.4 糖醛酸含量测定
        3.2.5 硫酸基含量测定
        3.3 单糖组成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藻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粗多糖 NW2 和 GVC 的分离纯化
        2.2 NP1-4 和 GP1-3 的理化性质分析
        2.3 NP1-4 和 GP1-3 的单糖组成分析
        2.4 NP2 和 GP2 的 IR 分析
        2.5 NP2 的脱硫
        2.6 dsNP2 的甲基化及气质联用(GC/MS)分析
        2.6.1 试剂的准备
        2.6.2 甲基化反应
        2.6.3 乙酰化反应
        2.6.4 GC/MS 分析
        2.7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粗多糖 NW2 和 GVC 的分离纯化
        3.2 NP1-4 和 GP1-3 的理化性质分析
        3.3 NP1-4 和 GP1-3 的单糖组成分析
        3.4 NP2 和 GP2 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NP2 的脱硫
        3.6 dsNP2 的甲基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
        3.7 NP2 的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藻糖硫酸酯 NP2 的寡糖制备及结构序列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酸降解法制备寡糖
        2.1.1 降解条件的摸索
        2.1.2 NP2 寡糖的制备
        2.2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酸降解制备寡糖
        3.2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
        3.2.1 电喷雾一级质谱(ESI-MS)分析
        3.2.2 电喷雾碰撞诱导串联质谱(ESI-CID-MS/MS)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 种岩藻聚糖的抗凝活性及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血浆的分离
        2.2 抗凝活性分析
        2.2.1 PT 检测
        2.2.2 APTT 检测
        2.2.3 TT 检测
        2.3 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2.3.1 UPA 酶联免疫检测
        2.3.2 T-PA 酶联免疫检测
        2.3.3 PAI-1 酶联免疫检测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抗凝活性分析
        3.2 对组织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糖的荧光标记及多糖芯片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糖的 FITC 标记
        2.2 产物检测:TLC 分析
        2.3 FITC 标记多糖的纯化
        2.4 荧光检测定量
        2.5 手动点样仪制备多糖芯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的 FITC 标记
        3.2 荧光检测定量
        3.3 手动点样仪制备多糖芯片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拟糖脂的合成及寡糖芯片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岩藻寡糖-DHPE 拟糖脂的合成
        2.1.1 试剂的准备
        2.1.2 拟糖脂的合成
        2.2 拟糖脂的分离纯化及纯度分析
        2.2.1 洗脱液的准备
        2.2.2 拟糖脂的纯化
        2.2.3 HPTLC 法检测拟糖脂
        2.3 拟糖脂的定量
        2.4 薄层点样仪制备微型糖芯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岩藻寡糖-DHPE 拟糖脂的合成
        3.2 拟糖脂的分离纯化及纯度分析
        3.3 拟糖脂的定量
        3.4 薄层点样仪制备微型糖芯片
    4 本章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亲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亲和分离技术概述
        1.1.2 亲和层析
        1.1.3 亲和膜分离技术
        1.1.4 亲和-膜过滤技术
    1.2 金属螯合亲和分离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螯合亲和分离的基本原理
        1.2.2 金属螯合亲和载体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2.3 金属螯合亲和载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
    1.3 基因重组蛋白的发展现状
        1.3.1 基因重组蛋白药物概况
        1.3.2 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制备和性质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备
    2.4 水溶性葡聚糖亲和-膜过滤载体的制备
    2.5 大分子水溶性葡聚糖亲和-膜过滤载体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5.1 凝胶渗透色谱的基本原理
        2.5.2 GPC 测定条件及方法
        2.5.3 分子量分布测试结果
    2.6 亲和-膜过滤载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螯合
        2.6.1 亲和-膜过滤载体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2.6.2 亲和-膜过滤载体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溶菌酶浓度的测定
        3.4.2 溶菌酶及Cu~(2+)-IDA-葡聚糖载体储备液的配制
        3.4.3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吸附特性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H 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2 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3 吸附时间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溶菌酶特性的影响
        3.5.4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等温吸附曲线
        3.5.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溶菌酶的解吸率与重复使用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吸附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4.4.2 重组蛋白AxCeSD 的表达、纯化与测定
        4.4.3 重组AxCeSD 等电点测定
        4.4.4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吸附特性
    4.5 结果与讨论
        4.5.1 pH 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2 离子强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3 吸附时间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影响
        4.5.4 温度对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AxCeSD 的影响
        4.5.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等温吸附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2+)-IDA-葡聚糖载体分离重组AxCeSD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洗脱液的配制
        5.4.2 重组AxCeSD 透过率的测定
        5.4.3 SDS-PAGE 分析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 的纯化
        5.4.4 Cu~(2+)-IDA-葡聚糖载体吸附重组AxCeSD 的重复使用
        5.4.5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AxCeSD 的纯化
    5.5 结果与讨论
        5.5.1 重组AxCeSD 的超滤膜透过率
        5.5.2 不同洗脱液对Cu~(2+)-IDA-葡聚糖载体与重组AxCeSD 的解吸
        5.5.3 Cu~(2+)-IDA-葡聚糖载体对重组AxCeSD 的重复使用
        5.5.4 Cu~(2+)-IDA-葡聚糖载体纯化重组AxCeSD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树舌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多糖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多糖的结构研究
    第三节 树舌多糖的生物活性
    第四节 树舌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树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研究
    第一节 树舌多糖的提取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1 实验方法
        2 含量测定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树舌多糖的纯化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1 粗多糖的制备
        2 粗多糖的纯化方法研究
        3 树舌多糖的干燥
        4 树舌多糖制备流程
        5 树舌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
    第三节 树舌均一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1 树舌多糖的乙醇分级分离
        2 树舌多糖的透析分离
        3 树舌多糖的柱层析分离
        4 树舌均一多糖分离纯化流程图
    第四节 树舌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1 中性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
        3 单糖组成分析
    第五节 树舌均一多糖的结构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一) Gaps3TⅠ结构研究
        1 中性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纯度检查
        3 单糖组成分析
        4 部分酸水解
        5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6 甲基化分析
        7 红外光谱分析
        8 紫外光谱分析
        9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二) GapsⅢ的结构研究
        1 中性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纯度检查
        3 单糖组成分析
        4 甲基化分析
        5 红外光谱分析
        6 紫外光谱分析
        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三) Gaps3TⅡ、GapsⅠ、GapsⅡ的结构研究
        1 中性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 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纯度检查
        3 单糖组成分析
第三章 树舌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不同浓度乙醇沉淀物抗溃疡活性的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
        二 实验部分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树舌多糖抗溃疡活性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
        二 实验部分
        1 树舌多糖对大鼠应激型胃溃疡的影响
        2 树舌多糖对大鼠醋酸型胃溃疡的影响
        3 树舌多糖对大鼠药物诱发型胃溃疡的影响
        4 树舌多糖对大鼠结扎幽门型胃溃疡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节 树舌多糖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一 材料、主要试剂
        二 实验部分
        1 树舌多糖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2 树舌多糖对小鼠二甲苯性耳廓水肿的影响
        3 树舌多糖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4 小结
    第四节 Gap3T I、Gaps Ⅲ对 SW480 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一 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 实验部分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总结与讨论
    一 总结
    二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索引
附图
作者简介
论文创新点

(9)微波催化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特点和危害
        1.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1.1.2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1.1.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2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工艺
        1.2.2 垃圾渗滤液的主体处理工艺
        1.2.3 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技术
    1.3 微波技术处理难降解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微波处理技术的机理
        1.3.2 难降解物质的微波处理现状
    1.4 废水处理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1 沉淀法
        1.4.2 浸渍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固相反应法
        1.4.5 水热法
    1.5 课题的提出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催化剂的设计及试验体系的建立
    2.1 催化剂的设计
        2.1.1 通过对微波能的吸收选择催化剂活性成分和载体
        2.1.2 通过载体所起的作用选择催化剂载体
        2.1.3 催化剂活性组分和载体的确定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2.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扫描电镜(SEM)
    2.3 处理对象
        2.3.1 模型化合物的选取
        2.3.2 实际废水
    2.4 试验药品及仪器
    2.5 试验方法
    2.6 水样分析方法
3 催化剂的浸渍法制备及效能研究
    3.1 催化剂的浸渍法制备
        3.1.1 载体的预处理
        3.1.2 不同载体最佳活性组分的选择
        3.1.3 浸渍工艺的优化
        3.1.4 焙烧工艺的优化
        3.1.5 实验室制备方法
        3.1.6 浸渍法催化剂处理模拟废水的效能对比
    3.2 浸渍法催化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验证试验
    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试验
    3.5 催化剂的表征
        3.5.1 XRD 测试
        3.5.2 SEM 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催化剂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及效能研究
    4.1 催化剂的固相反应法制备
        4.1.1 催化剂的高温固相法制备
        4.1.2 催化剂的中温固相法制备
        4.1.3 固相反应法催化剂处理模拟废水的效能对比
    4.2 固相反应法催化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4.2.1 试验设计
        4.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验证试验
    4.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试验
    4.5 催化剂的表征
        4.5.1 XRD 测试
        4.5.2 SEM 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微波催化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动力学研究和机理研究
    5.1 试验装置
    5.2 FE-O/CEO_2 的改性
        5.2.1 掺和物质的选择
        5.2.2 催化剂改性影响因素
    5.3 反应动力学研究
        5.3.1 动力学研究方法
        5.3.2 动力学研究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机理研究
        5.4.1 机理研究方法
        5.4.2 机理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试验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竹纤维素纤维的原料—竹子的特点
    1.3 竹纤维素纤维的分类及应用
        1.3.1 原生竹纤维素纤维
        1.3.2 再生竹纤维素纤维
    1.4 再生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方法
        1.4.1 粘胶工艺
        1.4.2 Lyocell工艺
        1.4.3 粘胶工艺及Lyocell工艺对纤维素浆粕的要求
    1.5 纤维素预处理技术的进展
        1.5.1 化学试剂预处理方法
        1.5.1.1 碱预处理法
        1.5.1.2 液氨预处理法
        1.5.1.3 其它化学试剂预处理法
        1.5.2 物理预处理方法
        1.5.2.1 机械方法
        1.5.2.2 高能电子辐射处理
        1.5.2.3 微波和超声波处理
        1.5.2.4 蒸汽爆破(SE)技术
        1.5.3 生物技术
    1.6 竹纤维素纤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原生竹纤维素纤维的研究现状
        1.6.2 再生竹纤维素纤维的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竹浆粕原料分析及溶解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α-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2.4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2.2.4.1 铜氨粘度法
        2.2.4.2 凝胶渗透色谱(GPC)法
        2.2.5 竹浆粕的溶解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种纤维素浆粕化学组分的分析
        2.3.2 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的分析
        2.3.3.浆粕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分析
        2.3.3.1 粘度法
        2.3.3.2 GPC法
        2.3.4 浆粕溶解性能的分析
    2.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竹纤维素/NMMO·H_2O溶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竹纤维素/NMMO·H_2O溶液的制备
        3.2.3 竹纤维素/NMMO·H_2O溶液流变性能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竹纤维素/NMMO·H_2O溶液的动态流变性能分析
        3.3.2 竹纤维素/NMMO·H_2O溶液的稳态流变性能分析
        3.3.2.1 竹浆原料性质的影响
        3.3.2.2 温度的影响
        3.3.2.3 溶液中杂质的影响
        3.3.2.4 碱处理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纺丝工艺条件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及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竹纤维素纺丝原液的制备
        4.2.3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4.2.4 纤维纤度的测试
        4.2.5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4.2.6.纤维结晶结构的表征
        4.2.7 纤维取向结构的表征
        4.2.7.1 双折射率Δn的测定
        4.2.7.2 晶区取向因子f_c的测定
        4.2.7.3 非晶区取向因子f_a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纺丝工艺条件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1 纺丝原液浓度的影响
        4.3.1.2 气隙长度的影响
        4.3.1.3 喷头拉伸比的影响
        4.3.1.4 纺丝速度(固定喷头拉伸比)的影响
        4.3.1.5 凝固浴温度的影响
        4.3.2 纺丝工艺条件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结构的影响
        4.3.2.1 喷头拉伸比对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结构的影响
        4.3.2.2 纺丝速度(固定喷头拉伸比)的影响
        4.3.2.3 凝固浴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造纸级竹浆粕的辐照处理及纺丝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高能射线辐照处理
        5.2.3 竹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分析
        5.2.3.1 铜氨粘度法
        5.2.3.2 GPC法
        5.2.4 α-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5.2.5 结晶结构的分析
        5.2.5.1 X-射线衍射法分析
        5.2.5.2 红外光谱法分析
        5.2.6 经辐照处理的竹纤维素浆粕的纺丝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辐射降解的机理
        5.3.2 辐照降解规律
        5.3.3 辐照对竹纤维素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5.3.4 竹纤维素辐射裂解难易程度的分析
        5.3.5 辐照对竹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
        5.3.6 辐照对竹纤维素中α-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3.7 辐照对竹纤维素结晶结构的影响
        5.3.7.1 X射线衍射法分析结果
        5.3.7.1.1 辐照对竹纤维素结晶变体的影响
        5.3.7.1.2 辐照对竹纤维素结晶度及晶粒尺寸的影响
        5.3.7.2 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
        5.3.8 辐照对竹纤维素纺丝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服用性能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纤维形态结构测试
        6.2.3 纤维结晶结构的测试
        6.2.4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6.2.4.1 纤维纤度的测试
        6.2.4.2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6.2.5 纤维原纤化性能的测试
        6.2.6 纤维吸湿性能的测试
        6.2.6.1 吸湿过程中回潮率的测试
        6.2.6.2 放湿过程中回潮率的测试
        6.2.7 纤维负离子效应的测试
        6.2.8 纤维抑菌性能的测试
        6.2.9 纤维手感性能的表征
        6.2.10 纤维染色性能的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形态结构的研究
        6.3.2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结晶结构的研究
        6.3.3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分析
        6.3.4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分析
        6.3.4.1 原纤化机理
        6.3.4.2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原纤化性能
        6.3.5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负离子效应的分析
        6.3.6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吸湿性研究
        6.3.6.1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吸放湿过程分析
        6.3.6.2 吸放湿回归方程的建立
        6.3.6.3 吸放湿速率回归方程的建立
        6.3.7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抑菌性能的分析
        6.3.8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织物手感的初步分析
        6.3.8.1 织物的手感及其影响因素
        6.3.8.2 织物手感的评价方法
        6.3.8.3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手感的评价
        6.3.9 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染色性能的分析
    6.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用沉淀分级法测定三醋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表面活性剂/PSMA接枝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D]. 鲍世轩.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2]伊拉兔耳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的评价[D]. 张玉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3]脱脂豆粕残余脂质对大豆蛋白分级分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邓克权. 江南大学, 2013(02)
  • [4]两亲性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胶束化及其在乙醇中的自组装行为[D]. 刘亚男.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5]油墨聚合物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J]. 覃有学. 丝网印刷, 2012(08)
  • [6]3种海藻中岩藻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D]. 台文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7]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D]. 陈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8]树舌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焦连庆.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1)
  • [9]微波催化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效能研究[D]. 吴福平. 重庆大学, 2009(S2)
  • [10]Lyocell竹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杨革生. 东华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沉淀分馏法测定三乙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