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水产养殖必须精心发展

十种水产养殖必须精心发展

一、十种养殖业须慎重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卢春琳[1](2014)在《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农业是在人工调控的环境下,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本课题主要针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未来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更好更快的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详细论述,为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提供实际参考。通过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数量多而档次和利用率低;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少、机械化程度低;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差;农机类人才短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政府补贴力度不够、技术推广不到位;土地使用问题等方面。再利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威胁并存。主要优势体现在区位、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但设施技术和资金、管理仍是制约着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最后,从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的具体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分析,指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一要注重设施农业发展的质量,区域化布局,注重与粮食协调发展,推行无公害生产;二要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力度,把微耕机、微滴灌、卷帘机、CO2发生器等装备作为研发重点,并注重完善设施标准体系;三要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投入、加强监管、宣传和服务;四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提供参考。

邓小云[2](2012)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点源污染与工业革命300多年的凯歌猛进相伴相长,并随沿治污技术、相关制度和财政投入的持续跟进而渐趋下降和稳定.然而,人类同污染的斗争并末因此而能有片刻喘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绿色革命至今不过几十年,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接瞍而至且愈演愈烈,它使本应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寂静,使“鸟儿不能欢唱,鱼儿不能欢跃”,控此以往,将使人类不能谜康、欢快地生存-当前,一方而,农业而源污染随着化石农业的发展和传统点源得到有效治理而1"!益成为水污染的贯要来源一;另方面,农业相又利益者包括一些政府并不看重"春天他们关注的是“夏天”、“秋天”,是粮食丰产、农业增收。农业领域总需“双重午:命”——农业生产的革命和环境保护的革命,如此j能对上述两方而问题进行协同化解,在儿乎任何??个现代M家,都能找到一部好的环境保护法律,但要找到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却非常闲难?几乎仟何领域(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都不乏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文献,但法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多是刚刚起少。蓰于以上思考,本文尝试着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导论部分首先就问题的提出及芄国内外背景作了铺陈,分析了选题的H的和愆义,并对FJ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闸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打破各学科各自埋头苦十致使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迄今连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的研究状况.在与传统点源污染的对比及对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诠释农业而源污染的内涵;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和实践探索为镜鉴,提出完善我W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宏观思路和其体设想。论文笫一章论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污染源的分类有多种,点源和面源的区分主要?于污染源的空叫分布形态和污染排放形式是集中的“点”状还是分散的“曲”状。来自农业领域的污染物以微量的、广域的、分放的形式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而造成的污染称做农业面源污染。农业而源污染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的贡献随莅点源污染得到大力治理而呈上升趋势,仴i<:期以来各a水污染防治法都只承典治“点”’致使水污染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本章并对存关农业面源污染的;it?他解释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屮的谬误。论文第二章论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防治之难。农业面源是不同于传统点源的”一种“新型污染源,其最明显的特征足"ifii"的特征,这一特征构成了其与传统点源的棰本界分,褪此也就有了农业而源污染从“而”到“水”的特征。农业面源污染仅从其污染物的构成上就带有鲜明的农业色彩,并山于农业的人力与自然力交互作用的屈性而其有随机排放、难以监测等特殊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农业iii丨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的突出“贡献”及其污染源的岛度分散性带来的污染责任主体确定及责任分担问题,也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的特殊难题。论文第三京论述了一些发达闽家防治农业囬源污染的制度措施及K:实践效果。明确水质标准,对一定范围内(流域)的水体污染负荷总量在所有对该水体污染作出贡献的点源和面源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因地制宜采取圾佳农业实践和尝试点源与面源排污权交易、农业面源之叫的营养物流失许可证交易,通过点源污染与而源污染治理并IE来实现水质标准,这些手段在美W已初见成效。欧盟整体上农业发达,一些特殊的国家如乃?変和荷兰几乎全部依靠地下水,所以欧盟立法非常视保护地下水质免受农业面源污染之害。欧盟《关于保护水资源免受来自农业源硝酸盐污染的指令》重视农业而源污染的预防,耍求加强监测、对硝酸盐脆弱区进行识别和保护、实行最佳养分管理等措施来削减农业氮总景。2000年《欧盟水框架指令》要求将地下水纳入就近的或舍当的流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a与水质、水与生态进行一体化管理。各国有关化肥和农药管理、环境税收、环境补贴、农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制度措施也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挥了作用。西班牙《国家潲溉计划》中的节水节肥灌溉方案对防治干旱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论文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实施效果。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无论是立法理念还是其体制度都过分偏望了传统点源污染治理,其中有大量针对工业点源的制度和手段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放监测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在该法8章92条的篇幅内只有"五条?款”(第47条、48条、50条、51条第二款和第61条、63条)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制度和措施,这“五条一款”多数内容笼统、不具体、不具有对操作性,《水污染防治法》对点源污染的过于偏爱,导致各级政府坏境保护和污染防控的赏心依然是城市和工业源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儿乎处于听之任之的状态;一些地方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多是出于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工业化、城镇化而考虑。我国其他相关立法中也有一些条款涉及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但由于这些立法的本意不在防治污染或立法重点不是针对农业领域,因而相关规定多是附带性地提及,没有形成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立法的JE要议程。论文第五章足完善我国农、Ik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设想。农业面源污染在我目前显然未得到有效防治.一个重要原因是我a还没有像美闽《淸洁水法》、欧盟《硝酸盐指令》那样强硬的立法来明确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考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结合国外的防治实践,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血可大有作为。《水污染防治法》应树立点源污染防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并重的理念,在正确的理念指导K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并举。其他相关立法也应作相应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的“防”的制度措施包括:在萃隹环卞征收化肥税、农药税来禁止或限制环境不良型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及实现农用化学品的适量施用,支持和鼓励各类主体研发无污染或低污染的荇代物品,持续不断地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官传和S新环保技术培训,将现行以增收为目的的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挂钩,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有利于防治农、Ik面源污染的最佳管押实践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主要是将农业而源纳入茧点水污染物总M控制制度,使这一很好的制度工具不致嗤落为“点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而“就污染源谈点源”,具体做法可借鉴美国《清洁水法》中的最大日负荷lff制度。同时,要建设农、Ik面源污染监测系统,为其他措施提供信息依据。本章并对农、Ik面源污染防治的实施机制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进行讨论。结论部分,由农业面源污染从产生、发展到今天非治不可的历程,延伸至对所有环境问题的思考。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只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与其他环境问题一样,实质上都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所造成的,是一种极限与分配的问题。土地资源所需的#分是有极限的,水体的纳污能力也是有极限的,人们要想可持续地开发利用之,必须采取自我限制的措施。农业是自然力与人力相结合的过程,人力的膨胀、强大及其对自然力的不够尊重,使自然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以环境“问题”的形式来反抗人力。环境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环境,而在人。要彻底保护环境,必须使人的行为受到限制,使人们在尊重自然、亲和环境的前提下寻求自身利益。

何绍辉[3](2011)在《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文中提出本文以中部J省红村扶贫开发故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故事发生、发展及其结束的全过程描述、理解与解释,来探讨转型期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本质特征及其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回应农村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红村扶贫开发为期一年的亲身参与及观察,对整个扶贫开发历程有了基本把握。论文通过以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为接点,讲述了故事中的权力运作及其策略技术;通过以国家权力与地方性权力的互动为核心,考察了故事中两种权力力量的碰撞、磨合与共存。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获得对于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开发过程的整体认知,获得对于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权力、技术、关系与策略的解读,获得对于农村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基本逻辑的理解。全文通过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工作组(国家)、地方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获得了如下基本认识:第一,运动式治理是转型期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开发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转型期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逻辑;转型期运动式治理之所以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而言是后全能体制的约制,亦是集权式治理逻辑的延续。第二,人民公社解体、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国家权力并未完全退出乡村社会;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变化,并非是国家权力全面退出乡村社会所能简单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治理性而非政治性变化,其只不过是国家控制乡村和进行基层治理的战略、策略与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正在从一种身体治理走向技术性治理、从全能型控制走向选择性控制。第三,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方向应是加强基础性权力的构建与促进现代官僚制度的理性化,转变基层治理战略,充实基层治理资源,使运动式治理逐渐转向制度性治理,以实现现代国家的成功构建。

陈勇[4](2010)在《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人类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和释放污染物进入地球环境,当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损害,形成污染现象。点源污染由于有明确的排污点,排污过程简单,容易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很难有效控制。本研究在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相关概念及污染的特征与途径进行明确界定与分析下,构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并结合具体实际,对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研究。1.构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禽畜粪尿、农村生活污染等营养污染物的估算采用排污系数法,根据产生污染的动物个体数量和各污染物的排污系数估算;而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投入型的污染采用农资投入的耕地负荷来衡量;固体废弃物中,作物秸秆和农村生活垃圾分别根据经济系数和人均排放量估算其产生总量。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污染的重要手段,遵循其构建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农业非点源污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为反映农业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假说,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非市场价值评估法的一种,意愿价值评估法在农户支付意愿和农户意识行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2.对陕西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定量估算与衡量。通过计算分析,2008年陕西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达830154.14 t,其中CODcr的排放量710594.65 t,占85.6%,TN排放量100990.91 t,占12.17%,TP排放量18568.58 t,占2.24%。农村生活污染等标污染负荷为56.32×109 m3,其中TP最多,占总等标污染负荷排放的43.42%。2008年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2.00万t,其中TN、TP、CODcr污染物分别为18.51万t、4.27万t、79.23万t。禽畜粪尿总等标污染负荷达63.42×109 m3,其中TN和TP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65.18%和28.84%。2008年全省平均化肥耕地负荷为585.84 kg/hm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及发达国家为控制化肥污染所设定的225 kg/hm2的施用水平上限,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30.43 kg/hm2),而农药施用量变化不大,2008年农药耕地负荷为3.85 kg/hm2。2008年陕西省作物秸秆产生量达2003.82万t,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是作物秸秆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作物秸秆总产生量的43.91%和50.99%。自1990年以来,农膜施用水平不断攀升,2008年农膜耕地负荷已达到9.85 kg/hm2。200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869.95万t,耕地负荷平均为3.06 t/hm2,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主要分布在农村人口多的地区,而耕地较少、农村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其耕地负荷较高。通过聚类分析法,全省11个地区可分为4类污染类型区:杨凌和汉中属于重度污染区;宝鸡、安康和商洛属于中度污染区;西安、铜川、咸阳和渭南属于化肥过量施用型的中度污染区;延安和榆林属于轻度污染区。3.建立了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社会经济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3个层次,共选取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总体生态安全性介于一般和较差之间,属于中等偏低的安全水平。对农业生态安全性进行分区发现:高安全性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一般安全性地区包括宝鸡、铜川和渭南;较差安全性地区包括咸阳、商洛和安康;极差安全性地区包括杨凌、汉中和西安。全省11个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安全性排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榆林>延安>渭南>铜川>宝鸡>安康>商洛>咸阳>西安>汉中>杨凌。4.对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非点源污染之间库兹涅茨曲线验证表明,农村生活污染、农膜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EKC关系,且转折点分别为313.18元、336.75元和313.50元(为消除价格变动的数据),目前污染水平已经进入转折期,有降低的趋势。农业财政支持变量和对外开放水平变量的加入,并没有改变各污染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EKC关系,但城市化水平对各污染的EKC曲线有重大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对EKC关系的影响是复杂的,未改变生活污染和生活垃圾的EKC曲线,但改变了禽畜粪尿污染的EKC曲线。5.通过杨凌和汉中的实地调查,农户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及治理现状满意度普遍较低,而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认知度比较分散。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支付意愿来说,杨凌的农户支付意愿为8.17元,高于汉中农户的支付意愿(4.26元)。农户的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差异和农户对污染的感知不同可能是造成支付意愿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男性的支付意愿好于女性;农户年龄越大,其支付意愿越小;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其支付意愿越大。6.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从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综合进行。其中,庇古手段可以通过对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污染税征收,也可以对具有正外部效应的退耕还林还草、废弃物资源化、废弃物处理等工程采取补贴手段实现,而押金退款手段在治理生活垃圾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科斯手段控制陕西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作用进行污染调节。排污权交易可以发生在点源污染和农业非点源污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内部,但是政府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实际的排污权(排污许可)。管理手段主要通过最佳管理措施实现(BMPs),是一种重要的非经济手段,包括工程措施体系、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体系,其中工程措施体系可以通过梯田工程、植被过滤带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多水塘系统等形式实现;耕作措施可以通过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配套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可以通过综合肥力管理、病虫害综合管理、农田灌溉制度等实现全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周丽超[5](2010)在《CI战略与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也是产品的标志。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但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思想与生产方式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与经营一直落后于其他行业。而创建知名优胜的农产品品牌,已切实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一条有效途径。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较高,近年来在国内均保持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劳动生产率、物质成本、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流通体系等方面我们还都处于劣势。因而,加入WTO后,吉林农产品受到的冲击远远高于其他省份。面对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的竞争,吉林农业向何处去?这是吉林农产品入世后必须通过对策研究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如果吉林农业通过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采取的对策也就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CI战略的实施与导入是强健企业体魄,增进企业经营实效,全面更新、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有经济学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竞争是商品质量的竞争,80年代的竞争是营销与服务的竞争,90年代以后的竞争是企业形象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形象的树立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此而言,CI战略的导入就无疑成为创建我省农产品品牌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本文从CI战略的基本理论入手,详尽地阐述了CI战略的基本概念,对CI战略的设计开发程序进行了基本展示。重点论述了吉林省农产品品牌构建,对品牌的打造、品牌的内涵,以及品牌的宣传等问题,都做了具体的分析。并详细论述了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吉林农产品优胜品牌;注重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是拓展我省农产品品牌的关键;整合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走集约化经营发展道路;品牌创建要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同时对企业CI战略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的导入与实施,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式方法。设定了CI战略在吉林农业发展中的进一步可建性目标。结合若干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应用CI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相应对策,通过这些行为与方式的有效运用,以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

刘双,韦伟,刘燕[6](2008)在《对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特种动物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涉及养殖种类有上百种,其中饲养量有一定规模的就达几十种,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城乡市场供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特种动物养殖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特种动物产业的发展。

张泉[7](2006)在《重组质粒DN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质量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因治疗和基因免疫是目前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以表达目的基因重组质粒为基础的非病毒基因转移策略具有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更加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目前实验室制备重组质粒DNA不仅技术较为成熟,而且有众多的商品化试剂盒可供选用,但这些试剂盒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能满足大规模制备质粒DNA的需要。大规模制备既符合相关质量要求,价格又便宜的重组质粒DNA,特别是动物用重组质粒DNA,仍是制约核酸疫苗和基因治疗研究的瓶颈。目前,大规模制备质粒DNA的方法主要有阴离子交换、分子排阻、疏水色谱等层析方法,这些技术不仅需要用苯酚等有毒化学物质和具有潜在病原污染的动物源RNA酶对质粒DNA进行前处理,而且具有耗时、产量低和成本昂贵等缺点。为了解决动物基因免疫或基因治疗用重组质粒DN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本研究在筛选出具有价格优势的重组菌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配方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重组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的发酵培养条件,发酵培养过程中宿主菌生长动态与质粒DNA复制的关系,并以150L发酵罐为标准,研究了不同发酵培养条件下重组质粒DNA的产量。结果表明,DH5α和JM109重组菌在筛选的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动态及单位湿菌重比在进口试剂配制的标准LB培养基中要高,在生长对数中后期对重组菌进行42℃诱导,可显着提高质粒产量,其中JM109宿主菌较DH5α宿主菌的质粒产量约高20%。规模化生产重组质粒DNA的另一重要环节是重组菌的破碎处理和质粒DNA的纯化。目前常用的细菌破碎处理方法包括热裂解和碱溶解法,前者需要专门设计的仪器设备,裂解条件不易控制,后者不需专门设备,但生产成本较高。本研究对标准的重组大肠杆菌碱溶解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在不影响质粒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制备成本明显下降。进而在公开发表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叶莉[8](2006)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时代主题,也成为水利事业的重点。泵站工程是将电(热)能转化为水能进行农业灌溉、乡镇供水、渍涝排水及跨流域调水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我国泵站工程在工农业生产发展及城乡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泵站建设的特点是,速度快、类型多、规模大、范围广,泵站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泵站本身的环境问题逐渐显出,并日趋严重。此次全国“十一五”规划对大型泵站进行全面地更新改造,泵站的更新改造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在分析泵站环境问题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搜集了大量的、较全面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实际数据基础上,首先将研究范围划分为七部分,根据当地情况,概括分析了大型泵站的环境问题现状,如水质问题,泵站的噪声问题,泵站生态环境问题等;其次,具体阐述了环境评价标准,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将环境评价标准具体应用,再由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期间的具体环境问题出发,如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应用一些环境评价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再者,分析泵站的更新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并针对泵站的环境问题以及泵站更新改造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最后,对于泵站更新改造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问题,文章提出了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周楠[9](2004)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选择》文中提出近年来,“民营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探讨中最为惹眼的话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在什么是民营银行、为什么要发展民营银行、如何发展民营银行三个问题均存在激烈的争论,尚未达成共识,值得深入地探讨。本文的主要脉络就由此展开。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民营银行范畴的基本问题。笔者明确将民营银行定义为民间资本控股的本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具有三大特征:产权私有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独立化。它将与国有银行构建一种长期共存、竞争共长、联合协作的关系。 本文第二部分,运用三大理论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首先,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入手,运用金融与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论证了引入民营银行可以有效地调整经济与金融的失衡关系;其次,着眼于金融制度本身,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论证了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即逐步从政府(国有)垄断的金融制度过渡到为政府和市场型混合安排的金融制度的必然选择;第三,从国际化的广角,运用金融深化理论,论述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客观要求要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民营银行。 本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设计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首先,考察了我国台湾地区和匈牙利、波兰、俄罗斯等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不同模式,为我国选择民营银行的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论述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约束条件。当前,必须进行四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发展民营银行良好的信用环境;推进利率市场化,赋予民营银行拓展业务的必备工具;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塑造发展民营银行的坚实后盾;强化监管体制,提供民营银行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最后,对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作出具体安排。发展民营银行的总体路径是采用渐进式发展路径、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相结合、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路径;改造路径是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突破口,打造全国性的精品民营银行和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为依托,组建地方性民营银行;市场定位路径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股权结构路径宜采取相对集中控股模式;新设地区路径宜优先发展市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借鉴制度经济学、金融深化理论等西方经济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发展民营银行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春光[10](2004)在《我国龟鳖产业发展新势态》文中研究说明

二、十种养殖业须慎重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种养殖业须慎重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设施农业与设施农业装备概念
        1.1.1 设施农业概念
        1.1.2 设施农业装备概念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的背景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2.1.2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趋势
    2.2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2.2.1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2.2.2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3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福建省设施农业现有装备类型
        3.1.1 建筑设施
        3.1.2 生产设备和工具
        3.1.3 环境调控装备
    3.2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基本情况
        3.2.1 福建省设施种植装备基本情况
        3.2.2 福建省设施养殖装备基本情况
    3.3 圣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设施蔬菜种植调研情况
    3.4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数量多而档次低,利用率低
        3.4.2 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少、机械化程度低
        3.4.3 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差
        3.4.4 农机类人才短缺
        3.4.5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
        3.4.6 政府补贴力度不够、技术推广不到位
        3.4.7 土地使用问题
4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SWOT分析
    4.1 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优劣势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4.1.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4.2 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4.2.1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4.2.2 威胁(Threats)分析
    4.3 分析结论
5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注重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设施农业发展质量
        5.1.1 结合市场需求,实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
        5.1.2 适当扩大栽培规模
        5.1.3 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注重与粮食协调
        5.1.4 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5.2 加大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
        5.2.1 联合高校、研究所及企业力量,实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究
        5.2.2 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研发
        5.2.3 加强面向大量农户的简易智能化产品研发
        5.2.4 注重规范设计建造,完善标准体系
    5.3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投入、监管、服务和宣传
        5.3.1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购置补贴的力度
        5.3.2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
        5.3.3 逐步完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服务体系
        5.3.4 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应用设施农业装备
    5.4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内容及研究难点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作为水污染重要来源的农业面源污染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
        一、 点源、线源、面源:污染源的一种分类
        二、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是农业源污染的两种形式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第二章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和防治之难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
        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面”的特征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特征
        三、 农业面源污染是从“面”到“水”的污染
        四、 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贡献”突出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之难
        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之难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追究之难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之难
第三章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节 美国《清洁水法》中的地表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 《清洁水法》的调控对象
        二、 《清洁水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
        三、 《清洁水法》的效果评价
    第二节 欧盟水体系指令中的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 《硝酸盐指令》:注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监测、预防和相应的行动
        二、 《水框架指令》:推行流域综合管理计划,注重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 美国《沿海地区管理法重新授权与修正案》中的海岸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灌溉计划》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五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若干制度
        一、 化肥、农药管理制度
        二、 环境税收制度
        三、 环境补贴制度
        四、 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制度
第四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及其不足
    第一节 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
        一、 《水污染防治法》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
        二、 其他相关法律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定
    第二节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现状及其实践效果评价
        一、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现状
        二、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实践效果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设想
    第一节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 “源”与“汇”
        二、 “借鉴”与“创新”
        三、 “防治”与“交易”
        四、 “防”与“治”
    第二节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几点设想
        一、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先行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性制度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性制度
        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3)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出场人物一览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核心概念
    1.4 研究类型与方法
    1.5 文本框架
第二章 "准备工作":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1 "千年等一回":变迁运动的开幕
    2.2 "组织队伍":运动中的"钦差大臣"
    2.3 "难以产出的规划":后派性斗争下的村庄政治
    2.4 国家权力介入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三章 "日常工作":流变的生活政治
    3.1 "喝酒":艺术与政治并存
    3.2 "搞活动":休闲、工作两不误
    3.3 "接待":没完没了
    3.4 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政治
第四章 "中心工作":实践中的协调术
    4.1 水库之"深":多样的治理术
    4.2 道中有"道":利益纠葛下的地缘政治
    4.3 家外之"家":冷处理与搞庆典
    4.4 沼气真"气":基层政府的官僚化
    4.5 烤烟之"考":扶贫开发与诱民致富
    4.6 换届成"戏":特殊时期的选举政治
    4.7 报告之"法":争资跑项与项目制管理
    4.8 协调:一种非正式权力技术
第五章 "连带工作":进行中的社区国家化
    5.1 "三下乡":资源输入中的政治
    5.2 "多难兴邦":危机下的村民
    5.3 社区国家化与感恩型国家观念
第六章 "扫尾工作":选择性的目标责任
    6.1 待检:责任分解与选择性执行
    6.2 迎检:政治承包与应酬政治
    6.3 尾声:变迁运动与长效机制
    6.4 目标责任制与压力型体制
第七章 结语
    7.1 扶贫的政治学:谱系及其逻辑
    7.2 权力退出还是治理转型
    7.3 国家政权建设:何以可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附录2:J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
附录3: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意见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环境问题的产生
        1.1.2 全球农业非点源污染形势
        1.1.3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形势
    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相关概念
        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内涵
        1.2.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特征
        1.2.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业非点源定量模型研究
        1.3.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户经营行为研究
        1.3.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经济学研究
        1.3.4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措施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收集
        1.5.3 研究的框架体系
    1.6 可能的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的创新
        1.6.2 政策的创新
第二章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理论及方法体系
    2.1 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与衡量
        2.1.1 营养污染物估算
        2.1.2 化肥和农药污染
        2.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2.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2.2 评价方法
    2.3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2.3.1 关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争论
        2.3.2 环境库兹涅茨(EKC)理论
        2.3.3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评价
    2.4 农户意识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2.4.1 非市场价值评估
        2.4.2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发展历程
        2.4.3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基本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基本概况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根源
    3.1 陕西省基本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水文条件
        3.1.5 生物资源
        3.1.6 社会经济概况
    3.2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根源
        3.2.1 社会根源
        3.2.2 经济根源
        3.2.3 管理制度根源
        3.2.4 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下农户污染成本外部化行为分析
    3.3 农业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社会经济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与区域特征
    4.1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与衡量
        4.1.1 农村生活污染
        4.1.2 禽畜粪尿污染
        4.1.3 化肥污染分析
        4.1.4 农药污染
        4.1.5 固体污染物质
    4.2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区域分异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评价
    5.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5.1.1 污染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1.2 指标体系的选取
        5.1.3 指标体系综合解释
    5.2 评价方法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2.3 评价模型
    5.3 农业生态安全性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陕西各地区各指标评分结果
        5.3.3 陕西省总体污染安全评价
        5.3.4 不同层面生态安全区域评价分析
    5.4 综合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EKC 关系检验
    6.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回顾
    6.2 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关系的实证检验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协整关系检验
    6.3 EKC 模型的估计
        6.3.1 变量的选取
        6.3.2 模型的建立
        6.3.3 模型的检验
        6.3.4 控制变量对EKC 曲线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陕西农户意识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效应分析
    7.1 意愿价值评估法研究回顾
    7.2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
        7.2.1 样本选择
        7.2.2 数据的获取
    7.3 结果分析
        7.3.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7.3.2 受访者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满意度状况
        7.3.3 受访者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排放认知度的分析
        7.3.4 受访者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支付意愿
        7.3.5 农户支付意愿与社会经济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陕西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措施体系
    8.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经济手段
        8.1.1 环境经济手段概述
        8.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经济手段控制的目标
        8.1.3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庇古手段
        8.1.4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科斯手段
    8.2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措施体系
        8.2.1 工程措施
        8.2.2 耕作措施
        8.2.3 管理措施
    8.3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框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CI战略与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企业CI战略的基本理论
    (一) CI的基本概念
    (二) CI的价值和用途
    (三) 导入CI战略的条件与步骤
    (四) 品牌创建的视觉形象设计
二、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的构建
    (一) 品牌内涵与农产品品牌分析
    (二) 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现状调查分析
三、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对策与建议
    (一)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吉林农产品优胜品牌
    (二) 注重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是拓展我省农产品品牌的关键
    (三) 整合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走集约化经营发展道路
    (四) 规范产品包装,打造强势品牌
    (五) 品牌创建要与时俱进
四、CI战略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的实施与导入
    (一) 借由CI策划,做大做强吉林农产品品牌
    (二) 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引入CI战略的启示与目标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重组质粒DN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质量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部分缩写的英文对照
综述:基因免疫用重组质粒DNA 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一:用于质粒DNA 规模化生产的大肠杆菌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二:重组大肠杆菌连续传代及高密度发酵过程中质粒的遗传稳定性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三: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放大工艺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四:重组大肠杆菌碱裂解方法的改进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五:CTAB 选择性沉淀质粒DNA 方法的改进及其纯化质粒的质量检验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六:改良CTAB 选择沉淀法纯化质粒的体外细胞转染效率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七:改良CTAB 选择沉淀法纯化质粒的体内表达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八:纯化质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残留及水平传播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泵站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3 泵站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泵站水环境
    3.2 泵站噪声环境
    3.3 泵站绿化环境
    3.4 泵站区域环境
    3.5 泵站更新改造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4 环境评价的标准
    4.1 我国的主要环境标准
    4.2 评价标准
        4.2.1 水环境质量标准
        4.2.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2.3 噪声评价标准
        4.2.4 底泥评价标准
        4.2.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4.3 大型泵站站房环境标准
    4.4 环境保护政策及保护目标
        4.4.1 环境保护政策
        4.4.2 环境保护目标
5 泵站更新改造环境影响评价
    5.1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
        5.1.1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5.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5.2.1 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
    5.3 泵站环境质量评价
        5.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3.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3.3 水环境质量评价
        5.3.4 水环境影响评价
        5.3.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3.6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5.3.7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5.3.8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5.3.9 生态评价
6 泵站更新改造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改造对策
    6.1 泵站更新改造对环境的影响
        6.1.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3 对水环境的影响
        6.1.4 对城镇生产、生活的影响
        6.1.5 对施工环境的影响
        6.1.6 更新改造施工期对灌排作业的影响
    6.2 大型泵站环境改造对策
        6.2.1 温度环境的改造对策
        6.2.2 设备振动的改造对策
        6.2.3 噪声环境的改造对策
        6.2.4 消防环境的改造对策
        6.2.5 泵站水环境的改造对策
        6.2.6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
        6.2.7 大型泵站站区环境的改造对策
7 水土保持
    7.1 泵站工程拆除、重建、扩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7.2 水土流失量的预测
        7.2.1 水土流失预测的基本条件
        7.2.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
        7.2.3 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
    7.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7.3.1 防治责任范围的界定
        7.3.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关于“民营银行”争论焦点问题的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理论创新点
第一章 民营银行概述
    第一节 民营银行及其特征
        一、 民营银行的定义
        二、 民营银行概念辨析
        三、 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关系
        一、 互补共存
        二、 竞争共长
        三、 联合协作
第二章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发展民营银行是调整经济与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切入点
        一、 关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的理论回顾
        二、 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非均衡发展状况
        三、 经济与金融的非均衡关系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
        四、 求解办法:发展民营银行,改善资源配置
    第二节 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制度帕累托改进的优化选择
        一、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国有垄断金融制度
        三、 市场型金融制度: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方向
        四、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改进:混合型金融制度安排
    第三节 发展民营银行是适应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的客观要求
        一、 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回顾
        二、 国际金融自由化进程
        三、 我国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负面效应
        四、 发展民营银行是适应金融自由化的必要内容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台湾银行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
        一、 台湾设立民营银行的政策背景
        二、 台湾设立民营银行的路径
        三、 基本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匈牙利、波兰银行私有化路径
        一、 匈牙利、波兰银行私有化的政策背景
        二、 匈牙利、波兰银行私有化的进程
        三、 基本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俄罗斯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
        一、 俄罗斯发展民营银行的政策背景
        二、 俄罗斯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模式
        三、 俄罗斯发展民营银行的教训
    几点启示
第四章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发展民营银行的良好环境
        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现状
        二、 当前不良信用体系对民营银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推进利率市场化:赋予民营银行拓展业务的必备工具
        一、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现状
        二、 利率管制严重阻碍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三、 利率市场化将给民营银行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构筑发展民营银行的坚实后盾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定功能
        二、 民营银行的发展急需存款保险制度的支撑
        三、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国特色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模式
    第四节 强化金融监管体制:提供民营银行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 发展民营银行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二、 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评价
        三、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积极应对民营银行提出的挑战
第五章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选择
    第一节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总体路径选择
        一、 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相结合路径
        二、 渐进式路径
        三、 改造和新建并行路径
        四、 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路径
    第二节 我国民营银行的改造路径选择
        一、 以现有股份制银行为突破口,打造全国性精品民营银行
        二、 整合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将经营状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改造成地方性的民营银行
    第三节 我国新设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路径选择
        一、 不同规模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效率
        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决定应新增地方性的中小银行
        三、 破除对中小型民营银行的误区
    第四节 我国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路径选择
        一、 股权结构的三种类型及其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二、 民营银行股权结构的路径:相对集中控股结构
    第五节 我国新设民营银行的地区路径选择
        一、 民营银行地区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经济发展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二、 民营银行地区路径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民营银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0)我国龟鳖产业发展新势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鳖发展平稳渐进
    1、养殖产量稳中有升
    2、养殖技术日趋成熟规范
    3、市场价格贴近大众消费
    4、加工外贸逐步增加
    5、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6、存在问题
二、养龟业风险显现
三、今后发展趋势
    1、产业发展会更趋平稳良性
    2、产业合作化势在必行
    3、产地区域和养殖模式会有所改变
    4、产品加工会有新突破

四、十种养殖业须慎重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对策研究[D]. 卢春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1)
  •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邓小云.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3]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D]. 何绍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4]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 陈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8)
  • [5]CI战略与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研究[D]. 周丽超.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2)
  • [6]对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几点思考[J]. 刘双,韦伟,刘燕.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8(07)
  • [7]重组质粒DN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及质量鉴定研究[D]. 张泉. 扬州大学, 2006(04)
  • [8]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环境影响评价[D]. 叶莉. 扬州大学, 2006(03)
  • [9]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路径选择[D]. 周楠. 厦门大学, 2004(04)
  • [10]我国龟鳖产业发展新势态[J]. 赵春光. 渔业致富指南, 2004(05)

标签:;  ;  ;  ;  ;  

十种水产养殖必须精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