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医科技》出版20周年的思考

《中国兽医科技》出版20周年的思考

一、《中国兽医科技》发刊二十年感言(论文文献综述)

朱开甜[1](2021)在《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文中提出

尹冬[2](2021)在《新中国农学会研究(1924-1937)》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为了探寻中国农业的出路,农学知识分子积极将西方农学引介到中国,试图推动中国农业的近代化。由于复杂的人脉、地域的差异及学术传承的不同,各派农学人士形成的农学思想千差万别,分歧极大。他们在推动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相互争鸣,成立了许多分立的农业学术团体。当时的各大农业学术团体中,新中国农学会是由留学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农知识分子建立的,发展比较完备的,并对中国农学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重要农学团体。该会推崇欧洲的近代农业学术,向国内引介西方最新的农学智识,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以“改进农业的技术”为核心的发展路线——“新农之路”。该会陆续开展的学理研究、农业教育工作虽然改善了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但难以推动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众多会员逐渐认识到单纯的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学理农业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在农业实践持续深入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中国农业出路的思考逐渐超出单纯的学理、科学视域,日渐趋向于“社会化”的视角,探寻中国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新中国农学会作为试图成为全国农学界领袖的重要农学团体,其思想和活动是近代欧洲农业学术影响中国农业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农学界从“纯学术”的农业发展路径向“社会化”的农业发展路径嬗变的过程。其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实践留下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甚至对当今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仍不乏启示意义。

韩立新,王青原[3](2021)在《清末农学杂志的兴起与发展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清末出现的农学杂志热是中国期刊史上值得关注的一页,其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当时出现的传统农业困境,是农学杂志热的社会基础。统计发现,这一时期创办的农学杂志有19份,其中由农会主办的杂志最多共有8份,科学社团主办的杂志共有7份,学堂创办的杂志共有4份。清末农学杂志热是近现代科学知识传播在中国的滥觞,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点。对清末出现的农学杂志热的考察,有利于拓展中国报刊史和新闻史的研究视野。

随睿[4](2020)在《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文中研究表明《农民》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为农民刊行的报纸,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的1925年3月1日创办,初期为旬刊,第7卷起改为周刊,1932年7月16日停刊,再于1934年12月31日复刊,后因战事辗转内迁直至终刊。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乡村教育部创办的农民读物,该报在农民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累积的大众传播实践经验也对我国农民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农民》报视为一份具有启蒙性质的农民读物,选取1925-1932年的报刊文献资料,结合平教会同人的乡建思想和编辑团队的办报理念,通过研究该报对于民国时期农民群体的认识和形象塑造,来探讨《农民》报怎样向传统农村展现“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将知识精英的乡村现代化改造理念输送至“无知无识”的农民?在这颇具创新性的启蒙实验中,《农民》报自身有何发展演变,这种变化背后是否有“下乡博士”与底层乡村社会的互动需求?并试图透过《农民》报深入探寻农民报刊的生发境遇,以及在时代背景和救亡图存呼唤之下报刊与社会的关系。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目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对研究方案作出充分论证。第二章,笔者简要介绍了时代背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简要交代,论述了《农民》报的创办宗旨、发展流变及栏目设置,分析了该报从“乡村教育者”向“农民机关报”转变的努力及意义,并重点考察了该报的主持人群体。《农民》报社各职皆由平教会同人担任,这批“下乡博士”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受晏阳初等乡建领袖的感召而来,又通过办报向农民读者宣扬乡建理念。在定县的乡建活动中,他们的办报理念不断得到补充发展,这种办报实验反过来也推进了乡村改造工作。第三、四章则通过对《农民》报(1925—1932)文献资料的分析爬梳,结合报社同人的办报理念,来分析该报呈现的“旧农民”和“新农民”各自的特质与内涵,并归结出在这一过程中,该报作为乡村新媒体所采取的形象建构方式。第三章论述了《农民》报运用“耻化”叙事策略建构了“愚、穷、弱、私”的“旧农民”形象,该报希望通过明耻教识来向读者揭示当时中国之困苦、农民之艰苦,以此促使农民群体的自省。第四章沿着前章思路,进一步分析报社同人想象中的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新农民”形象,且在这一反向价值建构的过程中,该报作为首份农民报刊创新性地使用了“立典型”的宣传方法,通过塑造新时代的改良理想向读者提示现代农民应有的素质,并引起农民务实发展的自觉。第五章,立足前两章《农民》报对“旧农民”与“新农民”的形象建构过程分析该报如何“化农民”,即培养农民成为新的社会力量进行乡村自治,同时依据报刊栏目内容从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等四个维度考察《农民》报所做的本土化尝试,并详细阐述在这一过程中所凸显的“农民化”表达方式。结语部分则立足民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从实验式办报这一角度出发,来归纳探讨《农民》报如何通过建构农民形象来达成“造就新农民”的终极目标,并基于《农民》报由“乡村教育者”向“农民机关报”的变迁,勾勒出《农民》报作为我国第一份农民报刊的成长历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应照了“下乡博士”与底层农村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

王力[5](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文中认为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陕西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种“特别关系”。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海上而来,东南沿江沿海各省始变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点”。陕西僻处内地,“陕西似无足重轻也”,但陕西为西北门户之所在,有着国民党势力、陕西地方实力派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前夕还有着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内部势力错综复杂,而不同于国民党中央完全控制的省份。其地位被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在内的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也被民国时期的各派军阀所觊觎。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由国民军冯玉祥系控制的过渡时期,由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的稳定时期和西安事变后由孙蔚如控制的整理时期。文章第一章总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制改革和陕西省的政局变动和省制改革,陕西的省制进程与南京中央政府规划的省制改革时间表相比较,具有滞后性。究其原因,陕西省处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控制的核心区域和边际地带之间。第二章分析了陕西省政的演变过程,经过十年的发展,陕西省政的结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横向和纵向组织。第三章分过渡、稳定和整理三个时期,理清各执政陕西人物对陕西省政的管理。第四章讨论了陕西省政的地位问题,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等能影响全国政局的人物和杨虎城、邵力子、孙蔚如等陕西执政人物都对陕西省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加之国内外局势的发展,也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陕西省的关注。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陕西省政是极其重要的,陕西一省的省政问题发展到1937年,竟然引起了影响中国和世界格局的西安事变的发展,可见其特殊和关键。望通过梳理南京国民政府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能描绘出这十年陕西省政的发展脉络,以期基本揭示出省制设计“应然”与陕西省政实践“实然”之间的深层逻辑,为我国现正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镜鉴。

强晓莲[6](2020)在《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中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能产的造词方式,由它形成的定中式复合词占现代汉语词汇的一半以上。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语料来源,把定语语素在前,中心语语素在后的的定中式复合词全部挑选出来,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出发,对每一类型形成的不平衡性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对定中式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程度。把定中式复合词按照音节类型、内部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进行分类,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定量统计,发现双音节的定中式复合词占多数,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一直是主流,而且它的双音化和现代汉语双音化趋势紧密相联;内部结构类型中“名+名”组合形式是最优搭配,“形+名”“动+名”“数+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数量次之,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各类专书研究中都显示“名+名”组合形式的定中式复合词最多,通过原型范畴理论证明,名词性语素是定语范畴的典型成员,而其他的典型性较弱,因此也能说明结论;语义类型中定语表类别的定中式复合词数量最多,因为从先秦就已经出现,而且定中式复合词内部不同类型的能产性的差异与句法层面上定中结构中不同定语的语序存在平行对应关系:在句法上越倾向于靠近中心语的定语类别越容易与中心语黏合成词。

王伟[7](2019)在《《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李超[8](2019)在《《留美学生季报》中有关中西方教育论述的研究》文中指出

贾晓雨[9](2019)在《清末民初量词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时期是量词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汉语量词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清末民初量词既有古代汉语的历史积淀,又有现代汉语量词的萌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从量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界对清末民初量词关注不多,处于量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中的语料更是缺乏重视,白话报刊内容包罗万象,从数量、内容方面来看,都是研究清末民初汉语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十种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55个量词进行了描写分析,并与前代、现代量词的用法进行了对比,以期揭示清末民初时期的量词发展情况和特点。本文共分八章,约十五万字。第一章“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研究方法及语料介绍。首先对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从国内外角度对量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描写,其次对量词的研究趋势及研究方法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本文的语料。第二章“清末民初白话量词概述”,对清末民初白话量词的界定以及分类的相关问题做了说明。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清末民初白话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借用量词、制度单位量词;动量词包括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最后对清末民初白话量词的概貌进行了描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对清末民初量词进行了描写分析。从语法特征及量词个案历时演变方面对量词进行了研究。参照前代和《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中的量词为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清末民初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做了历时比较,对清末民初量词的继承及发展情况进行了描写,以期展现清末民初量词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第八章“结论”,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清末民初量词在历时发展中的语义变化及个体更替的分析,总结清末民初量词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从前代到清末民初,量词的语义变化及个体更替比较稳定;从清末民初到现代,量词语义变化及个体更替较为明显。最后总结了前代到清末民初到现代量词系统的变化以及清末民初量词系统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

肖龙[10](2019)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者形象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表征。歌颂和塑造劳动者成为新中国艺术家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下同)主题创作中的劳动者为对象,采用形式分析、图像学、叙事学和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劳动者绘画创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形式构成手法、主题表达和政治功用等,探讨新中国劳动者、劳动模范塑造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塑造劳动者的社会审美观念;最后从劳动者绘画创作追溯了劳动者主题所产生的历史变化,讨论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本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技术路线为: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提取出关于劳动者主题的绘画,探讨艺术家表现劳动者作品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及其绘画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政治意义,探寻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劳动者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表达关系。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劳动者主题绘画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即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前提下,艺术家依据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期盼与想象、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限制下所展开的革命性叙事,是为新中国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提供的文化创作工程。因此,它具有区别于新中国其它历史时期的劳动者形象特色的绘画艺术语言。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了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建构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生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它是新中国在特定政治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等都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内容的需要,同时还受到了政治权力、生产体制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阐述了新中国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主题与社会、权力、制度等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将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劳动者相关的构图、形式等要素进行分类,即大致可以分为向心式、丛生式、丰碑式、呼应式和点景式等五种基本的构成类型,描述这五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手法所分别承担的叙事功能和形象展示;再次,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中的现实生活内容,描述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形式构成手法在表达主题时的具体运用。新中国美术中的劳动者形象在主题如阶级斗争、保家卫国、工农业生产、民族团结和劳动竞赛等各方面均采取了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描述了劳动者形象在这些主题绘画中的表现;随后,讨论了塑造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了主题创作塑造劳动者群体及其代表——劳动模范两个主体的美感修饰与政治功用,展现了新中国艺术家在改造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技法能力、形式表现和主题选择、审美趣味上自觉追求社会主义的审美意识,传达其绘画主题的创作意图;最后,追溯了劳动者绘画在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模式系谱,以及它们在当代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多元表现,分析了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局限性等。通过研究发现,新中国(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实际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以劳动者创作为中心,将阶级意识、国家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观念等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向广大的民众传递,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激起全体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实现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和文艺政策的引领。

二、《中国兽医科技》发刊二十年感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兽医科技》发刊二十年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农学会研究(192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1.农学会团体研究
        2.相关人物研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留法农学知识分子与新中国农学会的创立
    一、留法农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二、新中国农学会的组织渊源
    三、新中国农学会的成立
第二章 推崇“科学”与“学理”的会务发展路线
    一、1928 年常年大会的召开
    二、1928-1932 年新中国农学会的会务发展
        1.组织人事的“体制化”
        2.审定农学名词
        3.发行《新农通讯》
        4.提倡注重实习,培养农业下层工作者的农业教育
    三、新中国农学会与其他学术团体的联系
        1.新中国农学会与欧洲农学界的联系
        2.新中国农学会与国内农业学术团体的互动
    四、“新农之路”:新中国农学会的发展路线
第三章 新中国农学会的“社会化”转向
    一、发展路线重心的调整与1933 年年会
    二、组织与会务发展
        1.人事、组织的体制化发展
        2.农村调查
        3.开发西北
    三、新中国农学会与国内外农业学术团体的联系
    四、会务活动的停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清末农学杂志的兴起与发展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末农学杂志的兴起
二、清末农学杂志的发展阶段和类型
    (一)清末农学杂志发展的两个阶段
    (二)清末农学杂志的类型
三、清末农学杂志的办刊思想
    (一)科学救国
    (二)启迪农智,展开社会动员
四、考察清末农学杂志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研究的视野
    (二)近现代科学知识传播在中国的滥觞
    (三)专业期刊在中国发展的独特性

(4)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对《农民》报本体的研究价值
        (二)对中国当下乡村建设路径的传媒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时传播实践的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二)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传播实践
        二.关于《农民》报的研究
        三.关于农民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下乡博士的文化躬耕:《农民》报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办报缘起:“救国”与“救民”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农民》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第二节 办报宗旨与目标:从“乡村教育者”到“农民机关报”
        一、“乡村教育者”
        二、“农民机关报”
    第三节 主持人群体:下乡博士的“文化躬耕”
        一、别样救国:从传统仕子到下乡博士
        二、“到农村去”:从口号到行动
    第四节 报刊流变:作为实验的农民报刊
        一、北京时期(1925年3月1 日-1929年2月21 日)
        二、定县时期(1929年3月1 日-1932年7月16 日)
        三、新《农民》周刊时期(1934年12月31 日-终刊)
    第五节 栏目设置:启蒙色彩与本土化色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与“耻”:自省下的“旧农民”
    第一节 四苦俱罹,谓之“旧农民”
        一、愚(知识贫瘠)
        二、穷(农业落后)
        三、弱(健康卫生观念缺乏)
        四、私(国民常识缺失)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耻化”叙述策略
        一、“羞耻感”:一种民族主义情感
        二、明国耻:民族须救亡图存
        三、知民辱:农民应自觉再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力”与“立”:想象中的“新农民”
    第一节 四力兼备,谓之“新农民”
        一、知识力
        二、生产力
        三、强健力
        四、团结力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立典型”宣传方法
        一、“平教新闻”:树立乡村平民教育的典型人物
        二、读者来信:设立乡村平民学生的范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农民”与“农民化”:造就“新农民”
    第一节 作育“新农民”的四个方面
        一、文艺(以启民智)
        (一)农谚俗语
        (二)故事
        (三)图画
        (四)戏剧
        二、生计(以强民生)
        (一)改良农业
        (二)促进农村合作事业
        三、卫生(以健民力)
        (一)普及卫生常识
        (二)鼓励团体游戏
        四.公民(以张民气)
        (一)移植现代观念
        (二)培养公民意识
        (三)发扬国族精神
    第二节 “农民化”的表达方式
        一、“农民化”的前提:对农村的更深刻理解
        (一)乡村社会调查
        (二)“社会调查栏目”:理解与共享
        二、形式与内容:课本化与日常化
        (一)课本化的形式
        (二)日常化的内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史料选择
    五 写作难点
    六 创新之处
    七 概念界定
第一章 陕西省政的背景和基础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省制改革历程
        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确立的省制
        二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9-1937)的省制
    第二节 陕西政局变动与省制演变
        一 陕西省制的初步确立——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
        二 陕西省制的发展变化——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下的陕西
        三 西安事变后的陕西省制——从杨虎城系孙蔚如到蒋介石系蒋鼎文
第二章 陕西省政的演变
    第一节 陕西省政的权力运作方式
        一 特殊时期的陕西省政权力运作方式
        二 正常时期的陕西省政运作方式
    第二节 陕西省政的日常运行机制
        一 陕西省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秘书处
        二 陕西省政府执行机构—各厅
        三 陕西省具体事务管理机构—各专管处、局及委员会
    第三节 陕西全省行政网络的构建
        一 西安市(西京市)
        二 行政督察区
        三 县及其县以下行政组织
第三章 陕西省政的管理
    第一节 过渡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国民军联军(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省政管理(1927 年—1930 年 10 月)
    第二节 稳定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杨虎城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邵力子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三节 整理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王一山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孙蔚如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四章 陕西省政的地位
    第一节 陕西所属地理位置的争论
    第二节 孙中山等的陕西省政建设思想
        一 孙中山的开发西北思想
        二 蒋介石的西北抗战观
        三 陕西省执政人物的建设陕西思想
    第三节 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陕西省政的关注
        一 冯玉祥时期
        二 杨虎城时期
        三 邵力子时期
        四 孙蔚如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及词汇化等级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判定
        一、词和短语的界定
        二、古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
        三、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界定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等级
        一、词汇化理论简介
        二、定中式复合词的词汇化程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定中式复合词的类型及定量统计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音节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二、三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三、多音节定中式复合词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内部结构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名+名”定中式复合词
        二、“动+名”定中式复合词
        三、“形+名”定中式复合词
        四、“数+名”定中式复合词
    第三节 定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类型及定量统计
        一、定语表类别
        二、定语表品性
        三、定语表数量
        四、定语表指示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类型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音节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二、三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三、多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二节 内部结构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名+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二、“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三、“形+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四、“数+名”定中式复合词的历时考察
    第三节 语义类型不平衡性的历时考察
        一、定语表类别的历时考察
        二、定语表品性的历时考察
        三、定语表数量的历时考察
        四、定语表指示性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定中式复合词的不平衡性分析
    第一节 定中式复合词音节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定中式复合词双音化的原因
        二、定中式复合词双音化的必然性
    第二节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类型与原型范畴的对应
    第三节 定中式复合词语义类型的不平衡性分析
        一、句法层面上不同类型的定语的语序
        二、定中式复合词语义类型与句法层面定语语序的对应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3 研究评述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2.1 理论概念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第3章 《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杂志的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作为职业的自然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第4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
        4.2.1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传统价值源泉
        4.2.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价值源泉
    4.3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表现形式
        4.3.1 内容的编排:科学名词本质观念的变迁
        4.3.2 栏目的体裁:科学名词社会兴趣的变迁
    4.4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演变与实现路径
        4.4.1 “求真”理念下推进科学本质观念的演变
        4.4.2 “致用”理念下推进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演变
    4.5 小结:科学传播理念与科学主义
第5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
    5.1 《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概述
    5.2 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转变的《科学》杂志(1-6 卷)
        5.2.1 出刊概况
        5.2.2 出刊内容
        5.2.3 传播特点: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
    5.3 传播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转变的《科学》杂志(7-18 卷)
        5.3.1 出刊概况
        5.3.2 出刊内容
        5.3.3 传播特点: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实践思想
    5.4 传播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转变的《科学》杂志(19-25 卷)
        5.4.1 出刊概况
        5.4.2 出刊内容
        5.4.3 传播特点:“抗战救国”下的传播实践思想
    5.5 传播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的《科学》杂志(26-31卷)
        5.5.1 出刊概况
        5.5.2 出刊内容
        5.5.3 传播特点:“科学建国”思想的全面表达
    5.6 小结:“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与启蒙
第6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与策略选择
    6.1 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
        6.1.1 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解答
        6.1.2 对“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全面传播
        6.1.3 对科学的“科学”思想的传播
    6.2 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
        6.2.1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建构话语权威
        6.2.2 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建构知识权威
        6.2.3 创设科学传播机构,建构体制权威
    6.3 科学传播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
        6.3.1 推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交流
        6.3.2 推进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交流
        6.3.3 推进科学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交流
    6.4 小结:科学传播的方法学派特征评介
第7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
    7.1 当代科学传播实践的双重危机
        7.1.1 “科学”的危机
        7.1.2 “传播”的危机
    7.2 科学传播实践中对科学的重构
        7.2.1 从传统传播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2.2 从现代传播媒介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3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7.3.1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
        7.3.2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融合
    7.4 小结:科学传播实践,回归“科学”与“人文”
结语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杂志第1卷索引详目(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清末民初量词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趋势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介绍
第二章 清末民初白话量词概述
    第一节 清末民初白话量词的界定
    第二节 清末民初白话量词的分类
    第三节 清末民初白话量词的概貌
第三章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个体量词研究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第四节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个体量词特点
第四章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集体量词研究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集体量词特点
第五章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借用量词研究
    第一节 饮食用具类借用量词
    第二节 附容处所类借用量词
    第三节 其他借用量词
    第四节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借用量词特点
第六章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制度单位量词研究
    第一节 度制量词
    第二节 量制量词
    第三节 衡制量词
    第四节 面积量词
    第五节 其他单位量词
    第六节 清末民初名量词之制度单位量词特点
第七章 清末民初动量词研究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第三节 清末民初动量词特点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前代到清末民初量词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 从清末民初到现代量词系统的变化
    第三节 清末民初量词系统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范围与创新点
    二、主要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劳动者主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1 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1.2 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1.3 受艺术生产的体制所限
    1.4 接受创作方法的指导
    1.5 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形式应用
    2.1 向心式:突出主要人物
    2.2 丛生式:集群力量的存在
    2.3 丰碑式:理想精神的展示
    2.4 呼应式:构建内部和谐
    2.5 点景式:次要信息的传达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现实生活内容
    3.1 对阶级斗争主题的表达
    3.2 对保家卫国主题的表达
    3.3 对生产劳动主题的表达
    3.4 对民族团结主题的表达
    3.5 对劳动竞赛主题的表达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塑造
    4.1 劳动模范的突出表达
    4.2 劳动群体的意志塑造
    4.3 劳动生活的美感修饰
    4.4 形式美学的政治功用
    小结
第五章 劳动者绘画谱系追溯与当代反思
    5.1 中外美术史中的劳动者绘画
    5.2 当代劳动者绘画的多元表现
    5.3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兽医科技》发刊二十年感言(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D]. 朱开甜. 江南大学, 2021
  • [2]新中国农学会研究(1924-1937)[D]. 尹冬.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清末农学杂志的兴起与发展演变[J]. 韩立新,王青原. 出版发行研究, 2021(02)
  • [4]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D]. 随睿. 安徽大学, 2020(08)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D]. 王力. 河南大学, 2020(02)
  • [6]现代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描写与解释[D]. 强晓莲.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D]. 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留美学生季报》中有关中西方教育论述的研究[D]. 李超.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9]清末民初量词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贾晓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 肖龙. 上海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兽医科技》出版20周年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