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灌浆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一、土壤灌浆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一、一、土埧灌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杨[1](2018)在《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与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文中指出水稻颖花的退化(或败育)和弱势粒灌浆充实差不仅严重影响产量,也是限制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如何减少水稻颖花的退化或败育,促进弱势粒灌浆?这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高产栽培实践需要经常面对的重要技术问题。水分和氮素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人为调控最频繁、影响力度最大的作物生长环境因子。以往针对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虽做了较多研究,但其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尤其是新型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多胺等)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油菜素甾醇(BRs)、多胺和乙烯等与水稻颖花发育与籽粒灌浆的关系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幼穗中多胺和乙烯对穗分化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颖花发育的关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和扬稻6号(常规籼稻)种植于盆钵,自穗分化始期至花粉完熟期设置3种水分处理:保持水层(WW,对照)、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与WW相比,MD处理显着减少了颖花退化率、瘪粒率和败育率,提高了每穗颖花分化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MD处理显着提高了幼穗中游离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及其与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的比值,降低了 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SD处理与MD处理效果相反。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用亚精胺或乙烯合成抑制剂显着提高了幼穗中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降低了 ACC含量、乙烯释放速率、颖花退化率和败育率。施用亚精胺和精胺合成抑制剂或ACC则结果相反。表明多胺(精胺和亚精胺)与乙烯的生物合成对于土壤干旱的响应存在着代谢互作并调控水稻颖花的发育。2.穗分化期土壤干旱对水稻根系性状和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甬优2640和扬稻6号种植于能遮雨的大田,自穗分化始期至花粉完熟期设置3种水分处理:保持水层(WW,对照)、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与WW相比,MD显着减少了颖花退化率、瘪粒率和败育率,提高了每穗颖花分化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MD处理下叶片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积累不明显降低,但显着增加了根系生物量、根系氧化力、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铵转运基因(Os(MT71;1)和硝酸盐转运基因(OsNRT2;1)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SD处理则有相反的结果。根系生物量、根系氧化力、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根中BRs在深层根系(10 cm以下部分)的分配比例和氮素在穗部和根系的分配比例随着土壤落干程度的加重而显着增加。根、叶、穗中脱落酸(ABA)含量和水稻深根基因(DEEPER ROOTING 1)表达水平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显着提高。表明穗分化阶段土壤轻度干旱促进了根系的生长、水分和养分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增加水稻颖花量和产量。3.水稻籽粒油菜素甾醇和脱落酸对结实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两个常规粳稻品种连粳7号和淮稻5号种植于能遮雨的大田,自开花后7天至成熟期设置3种水分处理:保持水层(WW,对照)、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与WW相比,MD处理显着提高了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对强势粒无显着影响;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和茎鞘中同化物积累在MD处理下未受明显抑制,在SD处理下则明显抑制。与WW相比,MD处理显着提高了弱势粒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能荷、质子泵ATP酶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强势粒无显着影响。SD处理显着降低了强势粒和弱势粒中ATP含量、能荷、质子泵ATP酶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MD显着增加了弱势粒中脱落酸(ABA)和BRs的含量,对强势粒ABA和BRs无明显影响。SD比MD处理更大幅度地提高了强势粒和弱势粒中ABA的含量,同时大幅降低了强势粒和弱势粒中BRs的含量。喷施低浓度的ABA或BR,对籽粒灌浆的影响同MD处理类似;喷施高浓度的ABA或BR合成抑制,对籽粒灌浆的影响同SD处理类似。表明ABA和BRs生物合成对土壤干旱作出响应,MD处理适度增加了 ABA和BRs含量,进而提高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4.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同化物运转与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甬优2640和淮稻5号种植于可挡雨的大田,自移栽后10天至成熟设置2种灌溉方式: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土壤水势达到-15 kPa时复水)和常规灌溉(CF,保持水层,对照)。与CF相比,AWMD显着提高了水稻茎蘖成穗率、单茎的叶面积、叶片光合速率、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抽穗期的糖花比、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显着提高了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灌浆速率、粒重。强势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灌浆速率和粒重在两种灌溉方式间无明显差异。AWMD提高了茎鞘中蔗糖磷酸合成酶和α-淀粉酶活性,促进了花前储存在茎鞘中的淀粉水解,增加了茎鞘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海藻糖)的浓度,提高了茎鞘中蔗糖转运蛋白基因(SUT1)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基因(TPP7)的相对表达水平,促进13C从茎秆往籽粒(弱势粒)中运转。表明AWMD处理通过提高茎鞘中淀粉水解酶和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运转,促进弱势粒灌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5.水稻内源BRs对氮素的响应及其对颖花发育的调控作用5.1.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甬优2640和扬稻6号种植于盆钵,设置3种施氮水平:2 g(低氮,LN)、4 g(中氮,MN)和6g(高氮,HN)尿素每盆。结果表明,每盆总颖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产量以MN水平下最高、HN次之、LN最低。与LN相比,MN和HN处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颖花分化数与穗分化始期茎鞘中的氮积累量和幼穗中BRs(24-表油菜素内酯、28-表高油菜素内酯)密切相关,颖花退化率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氮花比及幼穗中BRs含量趋势相反,颖花败育率与花粉内容物充实期的氮花比及幼穗中BRs含量趋势相反。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用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CS)或28-表高油菜素内酯(28-homoBL)显着提高了幼穗中24-epiCS和28-homoBL的含量,减少了颖花退化率和败育率。施用BRs合成抑制剂则结果相反。表明BRs对氮素作出响应,并调控水稻颖花的发育和产量的形成。5.2.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甬优2640和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在穗分化阶段设置5种施氮方式:不施穗肥(对照);穗分化始期施肥(PI);颖花原基分化期施肥(SP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PMC);PI,SPD和PMC分别施肥。与对照相比,在PI施肥对颖花分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在SPD施肥对减少颖花退化的作用最大,在PMC施肥对提高花粉育性的作用最大。颖花发育状况与不同氮肥处理下幼穗中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CS)、28-表高油菜素内酯(28-homoBL)含量及其合成和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24-epiCS和28-homoBL含量与幼穗中质膜ATP酶活性、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能荷和抗氧化能力显着正相关,与幼穗中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02)的含量水平显着负相关。在SPD期,外源施用24-epiCS或28-homoBL显着提高了幼穗中24-epiCS和28-homoBL的含量、能量和抗氧化能力,降低了 MDA和H202水平、颖花退化率和败育率。施用BRs合成抑制剂则结果相反。表明油菜素甾醇(24-epiCS和28-homoBL)通过对氮素作出响应,调控能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而调控水稻颖花的发育。6.施氮量与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甬优2640种植于能挡雨的大田,自移栽后10天至成熟设置6种处理: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土壤水势达到-10 kPa时复水)和常规灌溉(CF,保持水层,对照)2种灌溉方式;每个灌溉方式下设置低氮(LN,120kgNhm-2)、中氮(MN,240kgNhm-2)和高氮(HN,360 kg Nhm-2)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颖花发育、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在相同施氮量下,与CF相比,AWMD可显着增加每穗颖花分化数、减少退化率、促进籽粒灌浆、增加产量,产量的增加还得益于结实率的提高;在CF方式下,HN处理下每穗颖花分化数、每穗粒数和产量显着低于MN,HN处理下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下降是其产量低于MN的另一个原因。在AWMD方式下,MN与HN间每穗颖花分化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LN。AWMD+MN组合在所有处理中每穗颖花分化数、每穗粒数、灌浆速率和产量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协同提高也是该组合增产的重要原因。综上,油菜素甾醇、多胺和脱落酸对水分和氮素作出响应,进而调控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穗分化期或花后采用土壤轻度干旱、轻干湿交替灌溉结合中等施氮量可增加稻株内源油菜素甾醇、多胺和脱落酸水平,促进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和水分、氮肥利用效率。

张兴珏[2](2011)在《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没有条件建设山区水库的地方,陆续建成了上千座平原水库,这些平原水库的建设,减少了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充分合理开发和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黄河水越来越成为山东重要的客水资源,因此沿黄地区兴建平原水库,调蓄黄河水,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平原水库围坝轴线较长、地质条件较差、筑坝土料较差等特点,防渗处理是平原水库建设的关键问题。防渗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水库围坝或坝基的渗漏量较大,不能有效地蓄水;可能造成坝后农田村庄的浸没和土地盐碱化;可能造成渗透出逸坡降大于允许值,形成渗透破坏致使水库溃坝,因此选择适宜的防渗加固方案,减少水库渗漏量,确保渗流安全,减轻坝后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有效遏制水库周围土地盐碱化蔓延,是水库除险加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山东省单县浮岗水库防渗设计为依托,采用Geostudio 2007有限元渗流计算软件进行渗流分析计算。探讨目前平原水库防渗处理时可采用的工程截渗措施,分析其防渗特点、施工工艺、工程造价、防渗参数以及对地层的适用条件等;通过有限元渗流计算,对天然防渗、水平防渗、垂直防渗方案在防渗效果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水平防渗长度对渗漏量及出逸坡降等参数的影响程度;综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经济比较分析,选择浮岗水库的最优防渗方案。本文研究表明,采用垂直截渗结合坝后截渗沟和减压井进行防渗排水处理,可减少水库渗漏量,确保渗流安全,减轻坝后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有效遏制水库周围土地盐碱化蔓延。

郑敏[3](2010)在《深厚砂基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抗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解决消能防冲设施的抗浮稳定性问题实质就是解决其受到的扬压力问题。深厚砂基具有强透水性,修筑在深厚砂基上的水工建筑物(如闸、坝)挡水后,高压水头促使地下水流流速加大,增大作用于混凝土建筑物底面的扬压力。由于水闸是低水头建筑物,其消力池深度一般在1.0m至3.0m之间,故消力池与闸室常采用1:4~1:5的斜坡段进行连接。深厚砂基中修筑的水闸,为排水减压,人们常在其下游设置排水减压设施,以提高水闸的抗渗稳定性。按照《水闸设计规范》(SL-2001),主要推荐全截面直线法和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水闸底板进出口段、水平段和垂直段的渗压力,但对于如何计算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斜坡段和排水设备的渗压力,该规范未有明确。广州市境内的数宗修筑于深厚砂基的中型水闸,其消能防冲设施均在泄洪过程中失稳破坏。为此,有必要对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斜坡段的抗浮受力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厚砂基上水闸底板斜坡段的抗浮受力,有学者通过有限元法对消能防冲设施斜坡段和排水设备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有限元法需要较专门的知识,也较为复杂,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不易掌握。有必要研究一种相对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利于工程的实际应用。为此,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对深厚砂基上水闸底板上的水闸消能防冲设施的斜坡段和有排水设施情况下的抗浮受力进行了分析计算。首先选择与工程实测数据一致和较为接近的工况进行计算,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的可确性;而后再选择与有限元的计算一致的工况进行计算,并与有限元的计算成果进行了比较。计算证明,采用本文的方法用于分析消能防冲设施的斜坡段和有排水设施情况下的抗浮受力情况是可行的,因而可为工程提供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

石明生[4](2011)在《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我国堤坝防渗加固工程的迫切需要和高聚物注浆技术的发展,以非水反应类双组份发泡聚氨酯为浆材,在对材料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堤坝防渗加固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非水反应类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材料的特点,研制了材料压缩、弯曲、拉伸试验所需的试样注浆成型模具及膨胀力、材料抗水渗透性能试验装置,对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材料特性试验成果;建立了材料密度与最大膨胀力、材料密度与起始渗水压力及材料密度与抗压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的关系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堤坝防渗加固注浆材料。(2)通过大量的高聚物现场注浆试验,对双组份发泡聚氨酯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高聚物浆液在土体中主要以片状浆脉的方式扩散;具有自膨胀性的高聚物浆液对浆脉周围的土体还有挤密和渗透胶结作用。(3)根据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特征及高聚物注浆技术的特点,首次提出了堤坝防渗加固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建立了定向劈裂缝扩展压力及开裂长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自行研制的定向劈裂钻具,采用定向劈裂注浆方法能定向构筑厚度为2~3 cIll左右的堤坝高聚物超薄防渗墙,墙体本身具有良好的力学和防渗性能,并能与墙体周围土体紧密结合,形成复合防渗体。(4)以流变学、断裂力学及岩土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粘结元模型,采用粘结元方法对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了不同注浆量时定向劈裂缝的扩展长度及开度,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为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案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5)在均质土坝上进行了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原型试验,现场注浆试验开挖结果表明,采用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技术在土体中形成的防渗体的厚度,扩展方向、扩展范围及搭接效果均达到预期效果,验证了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理论的正确性及方法的可行性。

廖彬彬[5](2010)在《桩底嵌岩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的迅速发展,大跨径桥梁等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和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桩基础由于诸多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经济可靠的试验方法测定桩身竖向承载力,不仅是现有规范的要求,也是目前桩基础领域中具有重要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的课题。基桩荷载试验自锚法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技术,其桩底嵌岩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湖南省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200403),对锚杆抗拔承载机理、锚固段应力分布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和试验资料的综合分析,较深入地探讨和总结了锚杆荷载传递机理、锚杆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锚固段形式对锚固力的影响。其次,针对拉力型锚杆的结构构造和受力特性,提出一种能切实反映自锚试验中桩底嵌岩锚杆工作状态的锚杆分析方法,建立出适合于桩底嵌岩锚杆的荷载传递函数,并由此推导出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布的解析解,进而结合实例探讨了桩底嵌岩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应力和正应力沿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再次,根据压力型锚杆的结构构造和受力特性,引入Kelvin弹性位移解,并结合锚固体-岩石作用的剪胀机理,推导出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布的解析解,并结合实例探讨了桩底嵌岩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应力和正应力沿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锚杆线性变形分析和锚固体受力状态,分别导得了锚杆临界锚固长度以及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对比分析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结果,并结合具体工程算例验证锚杆临界锚固长度和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刘刚[6](2010)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及其在病险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喷射灌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地层防渗加固技术,它以应用范围广、施工简便灵活、质量可控、管理便利、材源广、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被工程界应用到不同领域。本文在总结高喷灌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对高压喷射灌浆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整套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并将成果应用到水库坝基工程中。本文通过对高压喷射灌浆的原理进行研究,从其特性、灌浆材料、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着手,为施工设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程序。论文还就高压喷射灌浆的各类工法进行介绍,对施工机具、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常见问题的处理以及质量检验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高压喷射灌浆地层防渗加固现场施工。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工程,鉴于当时条件限制,不少工程对坝基防渗处理措施不足,造成较严重的坝基渗漏问题。本课题结合白龟山水库坝基防渗加固的实际要求,通过现场试验和工程施工,对形成高喷防渗墙原理和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分析。针对病险坝坝基透水层加固的具体特点,研究适宜坝基处理的高喷方案、工艺参数。分析当前在应用高压喷射灌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整理出控制高喷墙质量的措施和施工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为以后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其它防渗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经验。

曹慧[7](2010)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桩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在桩基领域里,为了提高桩的承载力,工程采用了长桩和超长桩,但造价随之增加,此方法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出现了后压浆灌注桩这一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后压浆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和压浆材料,阐述了渗透压浆、劈裂压浆和压密压浆的作用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技术在桩端土层的作用机理,并且通过对压浆前后灌注桩的静载实验,从桩的沉降量和承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后压浆通过压密、渗透、劈裂、充填等作用,改善了桩端、桩周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桩的沉降减小。对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对于本实验用规范经验公式来计算极限承载力值偏于保守,本文采用桩顶沉降量与桩顶荷载的曲线拟合关系来反算出桩的极限承载力,并通过对桩端持力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进行修正,提出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修正公式。实验得出,对桩端压浆后,在同等荷载下,桩的沉降减明显减小,桩的承载力明显提高。通过对压浆前后的桩进行ANSY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模拟灌注桩压浆前后的加载过程,从桩身沉降和桩端土位移方面,分析和研究加载过程中灌注桩工程特性的变化过程。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指出了数值计算的可行性,并验证了用桩顶沉降量与桩顶荷载的曲线拟合关系来反算出桩的极限承载力在本次实验中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明显地改善灌注桩的工程特性,很好地提高了桩的极限承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胡新惠[8](2009)在《土钉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实现》文中指出土钉支护作为一种经济可靠、快速简便的支护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计算设计理论还不成熟,对于土钉结构受力变形的计算来说,有限元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工具。目前,虽然有关土钉支护的数值计算工作很多,但现有土钉模型在对土钉力学行为的模拟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较好地反映土钉的力学行为,又简单实用的土钉计算模型,以及相应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本文首先对目前土钉的各种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它们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土钉单元,其中同时包含钉体及灌浆体,并能够较好地模拟钉体及灌浆体的剪切变形,以及钉体一浆体间和浆体.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每个土钉单元有6个节点,单元刚度矩阵的形式简单,可以解析式表达,在程序中易于实现,并可方便地装入总刚。该土钉单元也可用于模拟全长粘结锚杆。上述工作完成后,作者应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的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应用本文方法,对土钉的拉拔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证明了本文计算模型的合理性。此外,还计算了一个土钉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并得到了合理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其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

刘海林[9](2009)在《劈裂灌浆技术在心墙坝加固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文中指出劈裂灌浆技术是我国首创的土石坝除险加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病险土石坝的渗流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创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劈裂灌浆技术虽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历时较短,对劈裂灌浆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细节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了当前应用较多的三种病险土石坝防渗加固措施的理论机理和技术特点,总结整理出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在深入研究劈裂灌浆技术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岩土软件Geo-studio2004中SEEP/W、SLOPE/W模块比较研究了心墙坝和均质坝在劈裂灌浆施工期的渗流和稳定性,并对劈裂灌浆中的分段灌浆工艺及灌浆盖头措施的功效进行了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总结了利用劈裂灌浆技术处理心墙坝的施工措施及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劈裂灌浆施工期,在相同的施工条件下,心墙坝的坝坡稳定性优于具有相同边坡外形的均质坝;采用分段灌浆施工工艺时,能提高灌浆施工期坝坡稳定性;设置灌浆盖头能够提高灌浆期坝坡稳定性。3、提出了土石坝劈裂灌浆防渗加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张家咀水库大坝劈裂灌浆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坝后渗流状况、坝体裂缝、防渗料渗透系数、坝后渗流量、浸润线以及灌浆量等6个方面对大坝的劈裂灌浆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劈裂灌浆技术有效解决了坝体的渗漏和稳定问题。

刘立炜[10](2007)在《土层锚杆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土层锚杆作为锚固工程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及抗浮工程等多个领域。同时,土层锚杆具有施工简易快速、机具设备相对轻巧便宜、技术门槛较低、施工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土层锚杆在工程应用中备受青睐。但由于锚杆工作环境(岩土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锚杆的作用机理等多方面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于锚杆本身的特殊性,模型试验是目前得到公认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正面研究如火如荼之际,研究锚杆的失效原因,分析锚杆病害防治的措施,是对正面研究的有效补充。本文首先研究了现有的岩土锚固机理理论,并且对六种计算锚杆内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土层锚杆的加固机理和内力计算。其次,介绍了本次模型试验设计和试验过程。本次模型试验主要是研究群锚在均质土体中的内力分布,观测在注水情况下锚杆的内力变化,并对坡面压力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所测得数据,分别绘制了半粘结拉力型锚杆、全长粘结拉力型锚杆和压力型锚杆杆体全长应变图,并着重对同列锚杆在锚固段末端、滑面和坡面处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压力盒所测数据绘制出了坡面压力曲线。根据对应变图的分析,得出半粘结拉力型锚杆,滑面处及自由段应变最大,由滑面处向锚固段末端应变逐渐减小;全粘结拉力型锚杆是滑面处应变最大,由滑面处向自由段及锚固段应变逐渐减小;对压力型锚杆应变图分析得出,压力型锚杆轴向应变沿杆体几乎均匀分布;通过对拉力型及压力型两种锚杆滑面处应变分析,得出锚杆的受力非常复杂,是一种拉(压)弯复合构件的认识。由锚固段末端、滑面和坡面处应变分析得出,压力型锚杆比拉力型锚杆具有更好的协调性,更有利于发挥整个锚固系统中各锚杆的作用;通过对坡面压力曲线的分析得出,加固后的复合坡体,坡面压力的分布受到锚杆间距,荷载位置及时间的影响。在试验基础上,分析锚杆失效形式和失效原因,并提出了锚杆的病害防治措施。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得到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资助(批准号:04—10K)

二、一、土埧灌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土埧灌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与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水稻颖花分化与退化的研究现状
        1.2.1 水稻的颖花分化与退化
        1.2.2 对作物产品器官(颖花或小花)退化机理的认识
    1.3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的研究现状
        1.3.1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1.3.2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4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1.4.1 水分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1.4.2 氮素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1.5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1.5.1 水分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1.5.2 氮素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1.6 水分与氮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耦合效应
    1.7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1.7.1 存在问题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7.3 本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稻幼穗中多胺和乙烯对穗分化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颖花发育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测定
        2.1.4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的测定
        2.1.5 乙烯释放速率和ACC的测定
        2.1.6 多胺的提取与测定
        2.1.7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2.1.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2.1.9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
        2.2.2 幼穗中多胺变化
        2.2.3 幼穗中乙烯和ACC变化
        2.2.4 多胺与ACC比值变化
        2.2.5 颖花发育和产量
        2.2.6 籽粒多胺含量与颖花发育的关系
        2.2.7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穗分化期土壤干旱对水稻根系性状和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时间与测定项目
        3.1.4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的测定
        3.1.5 叶片光合作用测定
        3.1.6 根系性状测定
        3.1.7 油菜素甾醇(BRs)和脱落酸(ABA)含量的测定
        3.1.8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3.1.9 基因表达的测定
        3.1.10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
        3.2.2 叶片光合特性
        3.2.3 根系和地上部生物产量
        3.2.4 根系氧化力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3.2.5 叶片和幼穗BRs和ABA含量变化
        3.2.6 根系BRs和ABA含量变化
        3.2.7 根系深根基因、铵转运基因和硝酸盐转运基因表达
        3.2.8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3.2.9 颖花发育和产量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稻籽粒油菜素甾醇和脱落酸对结实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地上部生理性状测定
        4.1.4 籽粒灌浆速率
        4.1.5 油菜素甾醇(BRs)和脱落酸(ABA)测定
        4.1.6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4.1.7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4.1.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4.1.9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水势
        4.2.2 粒重和籽粒灌浆速率
        4.2.3 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
        4.2.4 籽粒中能量水平的变化
        4.2.5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4.2.6 光合作用和同化物运转
        4.2.7 激素与籽粒生理活性的关系
        4.2.8 外源化学物质的作用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同化物运转与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叶片渗透压
        5.1.4 茎蘖动态
        5.1.5 干物重与叶面积
        5.1.6 茎鞘中酶活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5.1.7 基因表达的测定
        5.1.8 叶片光合作用
        5.1.9 ~(13)C同位素示踪
        5.1.10 籽粒灌浆速率
        5.1.11 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5.1.12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片渗透压
        5.2.2 籽粒灌浆
        5.2.3 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5.2.4 叶面积和光合速率
        5.2.5 茎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5.2.6 茎鞘和籽粒NSC的变化
        5.2.7 茎鞘中淀粉水解相关酶和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
        5.2.8 SUT1和TPP7的表达水平的变化
        5.2.9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稻内源油菜素甾醇对氮素的响应及其对颖花发育的调控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一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盆栽试验)
        6.1.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6.1.1.2 试验设计
        6.1.1.3 茎蘖动态
        6.1.1.4 取样测定
        6.1.1.5 植株含氮量测定
        6.1.1.6 油菜素甾醇(BRs)的提取与测定
        6.1.1.7 基因表达水平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6.1.1.8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6.1.1.9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6.1.1.10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6.1.2 试验二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大田试验)
        6.1.2.1 材料与栽培概况
        6.1.2.2 试验设计
        6.1.2.3 取样测定
        6.1.2.4 油菜素甾醇(BRs)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6.1.2.5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6.1.2.6 抗氧化能力和H_2O_2、MDA含量测定
        6.1.2.7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6.1.2.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6.1.2.9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试验一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盆栽试验)
        6.2.1.1 茎蘖动态
        6.2.1.2 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花比的变化
        6.2.1.3 幼穗中BRs含量变化
        6.2.1.4 幼穗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6.2.1.5 幼穗中H_2O_2含量变化
        6.2.1.6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6.2.1.7 油菜素甾醇(BRs)及其相关基因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6.2.1.8 外源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6.2.2 试验二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大田试验)
        6.2.2.1 幼穗中BRs含量的变化
        6.2.2.2 油菜素甾醇(BR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6.2.2.4 幼穗中抗氧化能力和H_2O_2、MDA含量
        6.2.2.5 颖花分化与退化和产量
        6.2.2.6 油菜素甾醇(BRs)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6.2.2.7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6.3 讨论
        6.3.1 关于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6.3.2 关于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施氮量与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茎蘖动态
        7.1.4 地上部生理特性的测定
        7.1.5 根系氧化力的测定
        7.1.6 油菜素甾醇的提取和测定
        7.1.7 颖花发育状况和产量状况
        7.1.8 籽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7.1.9 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7.1.10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7.1.11 幼穗中过氧化氢的测定
        7.1.12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7.1.13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茎蘖动态与茎蘖成穗率
        7.2.2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
        7.2.3 根系氧化力(ROA)
        7.2.4 茎鞘物质积累与运转
        7.2.5 单茎叶面积与茎鞘物质积累
        7.2.6 幼穗中油菜素甾醇(BRs)含量
        7.2.7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水平
        7.2.8 幼穗H202含量变化
        7.2.9 颖花发育、籽粒生理活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7.2.10 油菜素甾醇(BRs)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7.2.11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7.3 讨论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穗分化期土壤干旱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8.1.2 水稻灌浆期土壤干旱和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8.1.3 水稻内源油菜素甾醇对氮素的响应及其对颖花发育的调控作用
        8.1.4 施氮量与灌溉方式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交互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8.1.5 水分和氮肥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2.1 揭示了多胺、油菜素甾醇与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关系
        8.2.2 阐明了多胺、油菜素甾醇等植物激素对土壤干旱和氮素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
        8.2.3 提出了促进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肥水管理技术
    8.3 讨论
        8.3.1 关于土壤干旱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8.3.2 关于氮肥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8.3.3 关于油菜素甾醇和脱落酸与水稻库强的关系
        8.3.4 关于施氮量与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8.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8.4.1 关于激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
        8.4.2 关于根系和根冠关系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目前国内外平原水库防渗设计主要方法
    1.3 目前国内外平原水库防渗技术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山东省浮岗水库工程概况
    2.1 工程位置
    2.2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2.3 工程设计参数及主要控制指标
    2.4 主要工程内容
    2.5 水文气象
    2.6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7 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浮岗水库防渗设计研究
第四章 浮岗水库围坝防渗方案分析
    4.1 水平铺塑方案研究(方案1)
    4.2 垂直截渗方案研究(方案2)
    4.3 天然截渗方案研究(方案3)
第五章 防渗加固方案选择
    5.1 方案投资对比
    5.2 方案分析
    5.3 防渗方案选择
第六章 水库围坝设计
    6.1 坝体加固方案分析
    6.2 围坝翻压
    6.3 坝顶构造
    6.4 上游护坡
    6.5 下游护坡
    6.6 坝面排水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深厚砂基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抗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消能防冲设施
        1.2.1 概述
        1.2.2 底流消能
        1.2.3 底流消能的主要布置型式
    1.3 建筑在深厚砂基上的水闸
    1.4 相关计算方法
        1.4.1 发展简述
        1.4.2 现行计算方法简析
    1.5 防渗排水设施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2.1 消力池斜坡段上部水压力计算方法
        2.1.1 水跃前的水深和流速计算
        2.1.2 水跃计算
    2.2 扬压力计算方法
        2.2.1 按照规范计算
        2.2.2 内部倾斜段的阻力系数计算
        2.2.3 设置排水的计算方法
    2.3 规范对抗浮稳定性的验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3.1 工程概况
    3.2 问题的提出
    3.3 地质勘查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原设计方案抗浮性能分析
    4.1 消力池斜坡段上部水压力计算
    4.2 计算工况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4.2.1 计算工况的选取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 计算成果
    4.4 计算成果与实测渗压水头读数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设计方案的抗浮性计算分析
    5.1 新设计方案概述
    5.2 新设计方案的抗浮性计算分析
        5.2.1 计算工况的选取
        5.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5.3 计算成果
    5.4 新设计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对比
    5.5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灌浆材料及灌浆技术的发展
    1.2 聚氨酯类高聚物灌浆材料综合分析
        1.2.1 聚氨酯材料概述
        1.2.2 水反应类聚氨酯材料
        1.2.3 非水反应类聚氨酯材料
    1.3 我国堤坝安全现状
    1.4 我国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现状
        1.4.1 灌浆防渗加固技术
        1.4.2 防渗墙防渗加固技术
        1.4.3 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现状分析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高聚物注浆材料特性试验研究
    2.1 环境影响分析
        2.1.1 检测试验实施细则
        2.1.2 检测项目及方法
        2.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2.2 耐化学腐蚀性试验
        2.2.1 试验目的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试验结果分析
    2.3 耐老化性测试
        2.3.1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2.3.2 高分子材料寿命现行预测方法
        2.3.3 高聚物注浆材料掩埋测试
        2.3.4 测试结果分析
    2.4 抗水渗透性能试验
        2.4.1 试验目的与意义
        2.4.2 试验方法与试样
        2.4.3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膨胀力试验研究
        2.5.1 试验目的与意义
        2.5.2 试验装置设计
        2.5.3 试验过程
        2.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2.6.1 研究意义及试验目的
        2.6.2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2.6.3 试样规格尺寸及制作方法
        2.6.4 试验过程
        2.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7 抗拉强度实验研究
        2.7.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2.7.2 试样形状尺寸及制备方法
        2.7.3 试验设备
        2.7.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8 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2.8.1 研究意义与试验目的
        2.8.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
        2.8.3 试件规格及制作方法
        2.8.4 破坏过程与变形形态
        2.8.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高聚物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研究
    3.1 化学灌浆理论研究现状
        3.1.1 化学浆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3.1.2 化学浆液扩散机理研究
        3.1.3 化学注浆理论研究的现状
    3.2 高聚物浆液在土体中的扩散方式分析
        3.2.1 高聚物注浆技术原理
        3.2.2 高聚物注浆材料
        3.2.3 高聚物浆液在土中的扩散方式
    3.3 高聚物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研究
    4.1 堤坝劈裂灌浆基本原理
    4.2 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
        4.2.1 定向劈裂注浆方法基本原理
        4.2.2 定向劈裂探头研制
        4.2.3 定向劈裂缝扩展压力计算
        4.2.4 定向劈裂注浆过程中浆液的膨胀力
        4.2.5 定向劈裂缝的开裂长度计算
    4.3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
        4.3.3 注浆试验方案及过程
        4.3.4 注浆开挖效果与分析
    4.4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的特点
    4.5 本章小结
5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有限元模拟原理
        5.2.1 粘结准则
        5.2.2 粘结破坏区流体的扩散
        5.2.3 断裂准则
        5.2.4 有限元实现
    5.3 定向劈裂的有限元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参数设计
        5.3.3 裂纹扩展模拟
        5.3.4 裂纹扩展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实体工程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场地概况
    6.3 试验方案
    6.4 注浆过程
    6.5 注浆开挖效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论文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桩底嵌岩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岩土锚固的特点
        1.1.2 国内外岩土锚固工程发展概况
    1.2 锚固机理及锚固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1.2.1 锚固体和岩土体力学传递机理研究
        1.2.2 锚固系统对岩土体加固机理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2章 锚杆荷载传递与抗拔承载机理
    2.1 概述
        2.1.1 锚杆的分类
        2.1.2 锚杆的破坏模式
    2.2 锚杆荷载传递机理
        2.2.1 剪应力均布模型
        2.2.2 剪应力指数函数分布模型
        2.2.3 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的双曲函数模型
        2.2.4 按局部变形假定计算锚固段内力分布
        2.2.5 基于Mindlin问题位移解的锚固段内力解析解模型
        2.2.6 剪应力分布的高斯曲线模型
    2.3 锚杆抗拔承载机理
        2.3.1 荷载由锚杆杆体传递给灌浆体的力学行为
        2.3.2 荷载由灌浆体传递给岩土体的力学行为
    2.4 锚固段型式及其对锚固力的影响
        2.4.1 直筒型(A型)岩土锚杆的锚固力
        2.4.2 扩孔型(B型)岩土锚杆的锚固力
        2.4.3 压力注浆型(C型)岩土锚杆的锚固力
        2.4.4 连续扩孔型(D型)岩土锚杆的锚固力
第3章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剪切位移法
    3.3 计算模型及相关假定
    3.4 锚固段应力分布公式的推导
    3.5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受力分析
    3.6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3.6.1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正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3.6.2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及相关假定
    4.3 锚固段应力分布的计算
        4.3.1 Kelvin问题弹性位移解
        4.3.2 剪胀效应
        4.3.3 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公式推导
    4.4 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受力分析
    4.5 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4.5.1 锚固体和岩土体弹性模量比值对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
        4.5.2 剪胀角对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
        4.5.3 锚固体泊松比对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
        4.5.4 锚固体半径对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验证及应用研究
    5.1 试验验证
        5.1.1 基桩竖向承载力自锚测试技术的室内模型试验
        5.1.2 压力型锚杆承载力试验
    5.2 应用研究
        5.2.1 临界锚固长度的计算
        5.2.2 极限锚固力的计算
        5.2.3 工程计算实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及其在病险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压喷射灌浆的含义
    1.2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发展
    1.3 高压喷射灌浆法的分类
    1.4 高压喷射灌浆法的适用范围
        1.4.1 适用的土质条件
        1.4.2 适用的工程对象
    1.5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特点
    1.6 研究高喷技术在病险坝防渗加固中应用的重要性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高速射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2.1.1 高压水喷射流的性质
        2.1.2 高压喷射流的种类及其构造
    2.2 高压喷射灌浆的作用机理
        2.2.1 高压喷射流对土体的破坏作用
        2.2.2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凝结体的形成机理
        2.2.3 水泥与土的固化机理
    2.3 高压喷射灌浆加固土体的基本性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喷射灌浆设计
    3.1 地质勘查
        3.1.1 工程地质勘探和土质调查
        3.1.2 水文地质情况
        3.1.3 环境调查
        3.1.4 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
    3.2 高喷灌浆材料
        3.2.1 浆液配方
        3.2.2 选用浆液的原则
        3.2.3 灌浆量计算
    3.3 固结体的设计
        3.3.1 固结体尺寸的设计
        3.3.2 固结体强度的设计
    3.4 孔距及布置形式的选择
        3.4.1 孔距选择
        3.4.1.1 喷射长度与射流压力、地层密实度的关系
        3.4.1.2 孔距与喷射长度、孔深关系
        3.4.2 常用的高喷防渗墙孔距及布置形式
    3.5 高压喷射灌浆参数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喷射灌浆施工
    4.1 施工机具
        4.1.1 高压喷射灌浆系统组成
        4.1.2 施工机具及设备
        4.1.3 高压喷射灌浆施工监测仪器
    4.2 施工工艺
    4.3 常见问题及其处理对策
    4.4 施工质量控制
        4.4.1 施工质量控制
        4.4.2 施工技术管理
    4.5 高压喷射灌浆法的质量检验
        4.5.1 墙体质量检查项目
        4.5.1.1 连续性、密实度
        4.5.1.2 力学指标
        4.5.1.3 防渗性能
        4.5.2 检验点的位置、数量及检验时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龟山水库顺河坝高喷灌浆技术实施研究
    5.1 白龟山水库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白龟山水库存在的渗漏问题
        5.1.3 顺河坝5+000~5+550 段地质条件
    5.2 白龟山水库坝基防渗加固方案的选择
        5.2.1 水库坝基防渗加固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5.2.2 白龟山水库坝基防渗加固方案选择
    5.3 高喷防渗墙施工前的验证性试验
    5.4 高喷墙的设计
    5.5 施工设备及工艺
        5.5.1 施工设备
        5.5.2 工程物资、水电供应
        5.5.3 施工工艺
    5.6 施工技术要求
        5.6.1 造孔
        5.6.2 制浆
        5.6.3 高压喷射灌浆
    5.7 施工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案
        5.7.1 一般情况处理
        5.7.2 特殊事故处理
    5.8 高喷防渗墙施工全方位动态监理
        5.8.1 质量控制
        5.8.2 进度控制
        5.8.3 工程投资控制
    5.9 主要工作量
    5.10 工程施工质量检查结果
    5.11 工程效果
    5.12 本章小结
第6章 病险坝高喷灌浆技术要点
    6.1 当前应用高压喷射灌浆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详细分析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试验
    6.3 病险坝高压喷射灌浆施工技术要点
        6.3.1 严格控制钻孔斜率,保证钻孔质量
        6.3.2 把握好造孔和高喷的施工间隔,采用特制PVC 花管护壁
        6.3.3 合理利用高喷回浆
        6.3.4 重视高喷灌浆后的孔口补浆工作
        6.3.5 高喷返浆异常时的处理措施
    6.4 高度重视高喷防渗墙体的连接处理方案
    6.5 动水条件下高喷防渗墙施工
    6.6 施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后压浆技术的概念
        1.1.1 后压浆技术的含义
        1.1.2 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1.2 后压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与进展
    1.3 后压浆技术的施工
        1.3.1 后压浆技术施工方法的分类
        1.3.2 后压浆技术施工的压浆材料
        1.3.3 压浆材料的主要性质
        1.3.4 后压浆技术压浆材料的选择
    1.4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后压浆技术作用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土层压浆机理分析
        2.2.1 渗透压浆
        2.2.2 劈裂压浆
        2.2.3 压密压浆
    2.3 后压浆对桩端土层的作用机理
        2.3.1 单桩竖向荷载的传递机理
        2.3.2 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
        2.3.3 后压浆对桩端土层的作用机理
    2.4 桩端后压浆技术的施工工艺
        2.4.1 后压浆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
        2.4.2 后压浆技术的施工过程中压浆质量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桩端压浆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及岩土工程条件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概况
        3.1.3 试验概况
    3.2 后压浆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3.2.1 静载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3.2.2 后压浆试验设计方案及试验过程
    3.3 试验成果与数据分析
        3.3.1 各试验桩的加载情况和沉降变化
        3.3.2 试验桩的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3.3.3 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
        3.3.4 试验桩的截面轴力结果与分析
    3.4 试验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分析
        3.4.1 后压浆对土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3.4.2 1#试验桩桩端土体的抗剪强度的提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数值模拟分析
    4.1 前言
        4.1.1 概述
        4.1.2 ANSYS软件简介
    4.2 材料模型及本构方程
    4.3 桩土模型建立及加载过程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3.2 参数设置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1#试验桩压浆前桩土位移分析
        4.4.2 1#试验桩压浆后桩土位移分析
    4.5 另一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
        4.5.1 模型建立
        4.5.2 数值模拟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土钉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土钉支护简介
    1.2 土钉支护的有限元分析
        1.2.1 土钉支护的有限元分析概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土钉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2.1 有限元法简介
    2.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2.3 土体单元
    2.4 土钉的几种有限元法单元
        2.4.1 杆件单元
        2.4.2 接触单元
        2.4.3 三维土钉模型
        2.4.4 三节点土钉单元
第3章 一种六结点土钉单元的计算模型
    3.1 概述
    3.2 单元刚度矩阵
        3.2.1 钉体部分的单刚
        3.2.2 灌浆体部分的单刚
    3.3 土钉单元的坐标变换
        3.3.1 土钉单元局部坐标系的确定
        3.3.2 坐标变换矩阵的推导
第4章 有限元计算程序的编制
    4.1 程序简介
    4.2 面向对象有限元的研究概况
    4.3 面向对象的基本原理
    4.4 有限元程序的架构
        4.4.1 节点类
        4.4.2 节点操作类
        4.4.3 单元类
第5章 算例
    5.1 概述
    5.2 拉拔试验计算分析
        5.2.1 计算模型及网格图
        5.2.2 计算结果
    5.3 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工程地质条件
        5.3.3 计算结果
        5.3.4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劈裂灌浆技术在心墙坝加固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中国病险土石坝现状
    1.2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土石坝防渗技术适用性研究
    2.1 病险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类
    2.2 劈裂灌浆技术
        2.2.1 技术起源
        2.2.2 劈裂灌浆工艺及要点
        2.2.3 技术适用范围
        2.2.4 技术优缺点
    2.3 高压喷射防渗墙
        2.3.1 技术起源及机理
        2.3.2 技术适用范围
        2.3.3 技术优缺点
    2.4 机械造槽法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2.4.1 技术起源及机理
        2.4.2 技术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第三章 劈裂灌浆技术在心墙坝加固中的应用
    3.1 劈裂灌浆技术及其发展
        3.1.1 劈裂灌浆的新发展
        3.1.2 劈裂灌浆技术机理
    3.2 劈裂灌浆防渗加固技术对心墙坝的适用性研究
        3.2.1 分析思路
        3.2.2 软件介绍
        3.2.3 数值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墙坝劈裂灌浆防渗加固效果评价
    4.1 心墙坝除险加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2 案列分析
        4.2.1 工程概况
        4.2.2 观测设施及主要成果
        4.2.3 坝后渗流状况
        4.2.4 坝体裂缝
        4.2.5 防渗料渗透系数
        4.2.6 坝后渗流量
        4.2.7 坝体浸润线
        4.2.8 灌浆量分析
        4.2.9 效果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土层锚杆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土层锚杆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土层锚杆技术的应用范围
        1.2.3 土层锚杆的特点
        1.2.4 土层锚杆的模型试验
        1.2.5 锚杆可能的破坏形式及原因
        1.2.6 锚杆耐久性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锚杆作用机理的研究
    2.1 概述
    2.2 岩土锚固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2.2.1 得到普遍认同的锚杆支护理论
        2.2.2 目前正在研究发展的锚杆支护作用理论
    2.3 锚杆锚固段传力机理的研究
        2.2.1 剪应力分布的指数函数假定
        2.2.2 按局部变形假定计算锚固段内力分布
        2.2.3 弹性理论法
        2.2.4 剪应力分布的高斯曲线模式
        2.2.5 采用 Mindlin解的简化分析方法
        2.2.6 有限元分析方法
    2.4 对土层锚杆加固机理的分析
    2.5 土层锚杆内力计算和应力分析研究
    2.6 锚固段力学传递机理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土层锚杆的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试验模型设计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
        3.2.3 测试项目
    3.3 试验数据及成果分析
        3.3.1 第一组模型的试验分析
        3.3.2 第二组模型的试验分析
        3.3.3 注水的试验分析
    3.4 压力盒的分析
        3.4.1 试验介绍
        3.4.2 试验分析
    3.5 计算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剪力分布
        3.5.1 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弹性解
        3.5.2 利用试验所得数据分析拉力型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
    3.6 小结
第四章 锚杆的失效分析
    4.1 概述
    4.2 锚杆的失效形式分析
        4.2.1 沿着杆体与灌浆体的结合处破坏
        4.2.2 沿着灌浆体与地层结合处破坏
        4.2.3 地层岩土体破坏
        4.2.4 杆体的断裂
        4.2.5 灌浆体的拉裂和压碎
        4.2.6 群锚破坏
        4.2.7 整体(局部)失稳破坏
    4.3 锚杆的失效原因分析
        4.3.1 勘察阶段
        4.3.2 设计阶段
        4.3.3 施工阶段
        4.3.4 检测阶段
    4.4 小结
第五章 锚杆的病害防治
    5.1 概述
    5.2 锚杆的病害防治
        5.2.1 锚杆土压力
        5.2.2 锚杆锚固力
        5.2.3 整体稳定性计算
        5.2.4 锚杆安全系数的选择
        5.2.5 群锚作用
        5.2.6 锚杆的锈蚀
        5.2.7 锚杆的施工
    5.3 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土埧灌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与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D]. 张伟杨. 扬州大学, 2018(12)
  • [2]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D]. 张兴珏. 山东大学, 2011(05)
  • [3]深厚砂基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抗浮分析研究[D]. 郑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4]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D]. 石明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5]桩底嵌岩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及应用研究[D]. 廖彬彬. 湖南大学, 2010(04)
  • [6]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及其在病险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D]. 刘刚.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6)
  • [7]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作用机理研究[D]. 曹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8]土钉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实现[D]. 胡新惠.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9]劈裂灌浆技术在心墙坝加固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D]. 刘海林. 长江科学院, 2009(S2)
  • [10]土层锚杆模型试验研究[D]. 刘立炜. 长安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一、土壤灌浆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