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一、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刘芹[2](2020)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是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与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思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航天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航天导弹等国防事业的建设,其中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更是所有航天研究成员中的典范。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的国防科技工程建设领导者,为新中国20世纪的科技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和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享有的崇高荣誉与之成就相匹配。在钱学森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为新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以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导弹、航天等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钱学森将航天科技等现代科学与教育哲学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通过介绍钱学森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影响,进而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其展开展望。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是从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出现雏形,经过一步步的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从控制论思想、方法论思想、复杂性系统论思想和大成智慧这四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思想不单单对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领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其运用到民用中去,这些都对我们深入研究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所突出的当代价值和研究展望。以系统工程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功实践为例,充分认识到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成功地将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服务。

刘欣[3](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甘希[4](2019)在《《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教诲,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家庭的风气是息息相关的。古代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家风建设的宝贵财富。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钱氏谱系当中着名的代表人物,对钱镠以及钱氏后裔名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叙述,同时还探究了钱氏家族后裔对《钱氏家训》的编撰和传承。第三部分对《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进行了阐述,归纳为做人、持家、处事、治国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对《钱氏家训》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了《钱氏家训》同时具有爱国性、示范性、革新性和前瞻性四个特征,这也是《钱氏家训》相比于其他家训的独特之处。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了《钱氏家训》的历史价值。最后一部分探讨了《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首先是个人层面,应注重内在修养,继承德教传统来助推当代家风建设;其次是家庭层面,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来促进当代家风建设;再次是社会层面,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来推动当代家风建设;最后是国家层面,应促进优良党风、政风建设以助力当代家风建设。

冯守樟[5](2018)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文中指出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着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以及"火箭之王",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是吴越王钱镠(liú)的第33世孙。钱学森的父亲

殷允岭[6](2018)在《赵九章》文中研究指明引子2016年12月22日9时,雾霾后的北京在和煦的冬阳下闪闪发光。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九三学社支社主委王光杰的带领下,走进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大院,在B楼551室的前厅,拜会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罗福山。他邀来了《赵九章》一书必得采访的关键人物:赵九章的二女儿、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赵理曾,赵九章的

水新营[7](2018)在《周恩来和科技界“三钱”》文中认为"三钱"这一称谓是周恩来总理最早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周恩来把着名科学家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并称为"三钱"。对于科技界"三钱",周恩来始终给予极大的关心。同样,"三钱"对周恩来也一直抱有浓浓的情意。"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钱学森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宋琦[8](2014)在《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钱学森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工程的重要建设者之一,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荣誉的人民科学家。他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师承教育在钱学森的成长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钱学森在国防科技工程领域中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本文将钱学森的军事工程师承分为教育师承和工程实践师承,考察了钱学森由学生到军事工程咨询者,再到军事工程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转变,分析了钱学森在美国20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对他日后教育理念、工程管理模式的突出影响。将新中国工程力学教育同国防科技建设相联系,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为背景,基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手档案资料,分析了钱学森从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到建立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办学理念、治学方针和实践成果,阐述了他建立、完善中国工程力学教育体制的具体过程。从导弹工程、人造卫星工程两个大科学工程入手,以钱学森和孙家栋、王永志等第二代航天人才组成的师承人才链为核心,探讨了钱学森在建立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培养大科学工程所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的具体细节,从而更深入地考察了钱学森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具体过程,揭示了钱学森工程师承思想对中国当代大科学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董雅楠,韩旭,杨博,贾佳[9](2014)在《心理资本对个体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个案研究——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为例》文中认为心理资本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但对于心理资本是如何影响个体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却少有涉足,也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为个案,对影响个体创新绩效的心理资本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本文通过对钱学森传记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编码,得到影响钱学森创新绩效的心理资本包括六个维度:自信、希望、韧性、乐观、幸福感、智慧。在一定范围内,自信水平越高,个体创新绩效越高,但过度自信则会阻碍个体创新行为;希望、韧性、乐观和幸福感能提高个体创新绩效;智慧对个体创新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组织支持感能促进心理资本的积累,组织承诺在心理资本与本文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刘昱东[10](2013)在《“两弹一星”工程管理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两弹一星”工程是20世纪中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项目。原理和技术封锁、国内基础薄弱、苏联有限援助是该工程实施的三个特殊时代背景。高度计划、集中统一的社会体制又成为其独特的管理背景。实用思想至上、政治目标主导则成为其实施的文化背景。本文在综合分析以上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两弹一星”工程在管理体制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打破一般大科学工程“行政+技术”的管理模式,在已有的两类管理要素中加入了政治要素,使政治、行政和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灵活而高效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作用,通过总体任务的设定、相关学科的建设、科学研究的组织、工程制造的开展、人才的管理和质量的监控等一系列过程表现出来。而促进这种体制形成的动力机制,则是以实用思想为主导的科技价值观和政治功利性与科技功利性之间内部张力的推动。据此,本文比较了“两弹一星”工程与美国“曼哈顿”工程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方面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认为这两大科学工程在整体计划的基础上,分别存在着全国协同和市场调度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造成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区别的根本原因,则是大科学工程管理中政治要素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背景
        一 国外成长历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影响
        二 新中国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促进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历史进程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发展中的航天成果
    第三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完善与成熟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成熟的体现
第二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控制论内涵
        一 工程控制论的问世
        二 钱学森与工程控制论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控制论
    第二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系统论内涵
        一 系统论的历史进展
        二 钱学森对系统论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系统论
    第三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论内涵
        一 复杂性思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二 钱学森对复杂性思想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论
    第四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大成智慧内涵
        一 大成智慧思想的产生
        二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思想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与大成智慧
第三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研究展望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现状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钱氏家族的研究
        1.3.2 关于《钱氏家训》的研究
        1.3.3 关于当代家风建设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钱氏谱系及《钱氏家训》的编撰及传承
    2.1 钱氏先祖——一代钱王钱谬
    2.2 钱氏后裔的着名代表人物
    2.3 《钱氏家训》的编撰及其传承
3 《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
    3.1 做人
        3.1.1 正直仁厚,慎独自省
        3.1.2 心胸宽广,坚定果断
        3.1.3 坚忍不拔,勇于改过
    3.2 持家
        3.2.1 家规严谨,勤俭持家
        3.2.2 家庭和睦,忠厚传家
        3.2.3 娶妻娶贤,品德为重
    3.3 处世
        3.3.1 尊上明礼,公益先行
        3.3.2 诚信交友,关爱他人
        3.3.3 近贤远佞,慧眼识人
    3.4 治国
        3.4.1 执法如山,淡泊名利
        3.4.2 爱民如子,心怀天下
        3.4.3 公平正义,国富民安
4 《钱氏家训》的主要特征
    4.1 化家为国,具有爱国性
    4.2 以身作则,具有示范性
    4.3 推陈出新,具有革新性
    4.4 深谋远虑,具有前瞻性
5 《钱氏家训》的历史价值
    5.1 促进了钱氏家族的人才辈出
    5.2 推动了吴越文化教育的发展
6 《钱氏家训》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
    6.1 当代家风建设应注重提升个人道德
        6.1.1 注重内在修养,加强道德教育
        6.1.2 继承德教传统,汲取思想精华
    6.2 当代家风建设应重点加强家庭教育
        6.2.1 崇尚勤俭节约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2.2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重视榜样示范
    6.3 当代家风建设应积极改善社会风气
        6.3.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
        6.3.2 利用主流新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
    6.4 当代家风建设应着重建设优良党风、政风
        6.4.1 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6.4.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促进良好政风建设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7)周恩来和科技界“三钱”(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 钱学森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伟长同志, 听说你这位力学家对装甲车很有研究啊”
“三强, 听说你生病了, 瘦了一些, 要注意身体呀”

(8)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师承
        1.3.2 军事工程与技术科学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的基础
    2.1 中国传统教育
        2.1.1 庭训——责任、立志与救国
        2.1.2 蒙师——文理艺结合全面发展
        2.1.3 授业师——科学理论为工程实践服务
        2.1.4 问业师——投身航空事业
    2.2 美国工程教育及传统
        2.2.1 汉萨克:我们有一颗一等星
        2.2.2 哥廷根学派的传承:冯·卡门
        2.2.3 CIT教学理念的传承
    2.3 美国的军事工程实践
        2.3.1 工程研究的瓶颈——在麻省理工的困惑
        2.3.2 军事工程的实践——加盟火箭小组
        2.3.3 军事工程的咨询——参与军方规划、决策
        2.3.4 军事工程的升华——创立《工程控制论》
第三章 钱学森在工程力学教育中的师承
    3.1 工程力学教育兴起的迫切性
        3.1.1 国防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
        3.1.2 导弹工程的迫切需要
        3.1.3 工程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
    3.2 适应急需——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
        3.2.1 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规划与筹办
        3.2.2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
        3.2.3 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2.4 培养理工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
    3.3 苏联模式与哥廷根传统的融合——创办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
        3.3.1 借鉴苏联“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
        3.3.2 为军事工程服务的专业设置
        3.3.3 传承“基础理论+工程应用”的培养原则
        3.3.4 效仿加州理工创建力学系火箭小组
        3.3.5 培养尖端工程人才、确立中国工程力学教育体系
第四章 钱学森在航天工程中的师承
    4.1 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体系
        4.1.1 创立导弹研究机构
        4.1.2 健全责任制、确立“两位一体”的工程指挥制
        4.1.3 借鉴美苏工程管理经验、形成系统工程管理模式
    4.2 培养中国国防科技工程科技帅才、骨干力量
        4.2.1 培养造就第二代洲际导弹总设计师王永志
        4.2.2 培养人造卫星技术骨干
        4.2.3 培养提携人造卫星技术帅才孙家栋
    4.3 工程师承的文化传统
        4.3.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工程精神
        4.3.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程传统
        4.3.3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工程理念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1.1 理论指导工程
        5.1.2 民主、平等的科研氛围孕育创新
    5.2 启示
        5.2.1 改变知识的掌握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求学精神
        5.2.2 发扬民主、平等的科研传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1959 年学员名额分配表(抽调在校五年级学生部分)》
附录B 清华大学力学班学员部分毕业专题研究题目
附录C 清华大学力学班专业课程设置表
附录D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专业课程设置

(9)心理资本对个体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个案研究——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文献回顾
    1.1 创新绩效的概念
    1.2 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维度
    1.3 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2.1 个案研究对象———钱学森
        2.2.2 多案例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对象———邓稼先、钱骥
    2.3 资料收集
3资料编码与分析
    3.1 编码过程
        3.1.1 开放式编码
        3.1.2 主轴式编码
        3.1.3 选择式编码
    3.2 定量分析
        3.2.1 心理资本折线图
        3.2.2 创新绩效指数折线图
    3.3 多案例理论饱和度检验
4维度提炼和模型构建
    4.1 影响个体创新绩效的心理资本的维度
    4.2 心理资本各个维度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
        4.2.1 自信与个体创新绩效
        4.2.2 希望与个体创新绩效
        4.2.3 韧性与个体创新绩效
        4.2.4 乐观与个体创新绩效
        4.2.5 幸福感与个体创新绩效
        4.2.6 智慧与个体创新绩效
        4.2.7 组织承诺的正向调节作用
5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意义
    5.3 实践意义
    5.4 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10)“两弹一星”工程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两弹一星”工程的管理特色
        1.1.2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管理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两弹一星”工程的实施背景
    2.1 现实需求与选择
        2.1.1 历史:中国实施大工程的传统
        2.1.2 现实:新中国政府的职能和需求
        2.1.3 决策:基于现实的选择
    2.2 科研环境
        2.2.1 科学研究人才
        2.2.2 科研与教育机构
        2.2.3 文化与组织背景
    2.3 经济与工业基础
        2.3.1 经济与工业基本状况
        2.3.2 产业部门发展状况
    2.4 苏联援助
        2.4.1 苏联的科学技术援助
        2.4.2 苏联的工业援助
        2.4.3 对苏联援助的评价
第三章 “三位一体”:“两弹一星”工程的管理体制
    3.1 “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3.1.1 组织决策层的组织结构
        3.1.2 实施执行层的组织结构
    3.2 “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2.1 “政治挂帅”:政治领导为主导
        3.2.2 “技术负责”:学术管理为核心
        3.2.3 行政支撑:科研单位的骨架
        3.2.4 “三位一体”:政治、行政和技术管理的有机结合
    3.3 “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作用
        3.3.1 政治要素直接介入管理
        3.3.2 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
        3.3.3 融合集体智慧集思广益
第四章 目标指引下的过程管理:“两弹一星”工程的管理过程
    4.1 以任务为牵引
        4.1.1 核武器研制任务
        4.1.2 导弹研制任务
        4.1.3 人造卫星研制任务
    4.2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4.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4.2.2 构建学科体系
        4.2.3 教育体系的建设
    4.3 以科研组织为基础
        4.3.1 科研机构的设立
        4.3.2 科研任务的分工
        4.3.3 科研过程的实施
    4.4 以工程制造为核心
        4.4.1 原子弹的工程研制
        4.4.2 导弹的工程组织
        4.4.3 人造卫星的工程制造
    4.5 以人才管理为重点
        4.5.1 对科学大师和科技帅才有效集中任用
        4.5.2 对基层人才择优选拔和大胆任用
        4.5.3 以“金字塔”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
    4.6 以质量监控为保障
        4.6.1 对质量监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4.6.2 质量监控工作的制度设置
        4.6.3 面向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两弹一星”工程的运行机制分析
    5.1 “两弹一星”工程的计划与调整过程
        5.1.1 “两弹一星”工程计划的制定
        5.1.2 “两弹一星”工程计划的审查
        5.1.3 “两弹一星”工程计划的调整
    5.2 “两弹一星”工程运行的外部推力: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取向
        5.2.1 大科学工程面向实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
        5.2.2 “两弹一星”工程实用价值取向的缘由
    5.3 “两弹一星”工程运行的内部张力:政治功利性与科技功利性的博弈
        5.3.1 政治功利性与科技功利性的平衡
        5.3.2 政治管理要素介入大科学工程管理的意义
        5.3.3 政治目标与科技目标的“双赢”
    5.4 计划、市场与协同:“两弹一星”工程与“曼哈顿”工程
        5.4.1 计划科技体系中的统一领导
        5.4.2 全国合作单位的市场运作与协同展开
        5.4.3 两大科学工程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表

四、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D]. 刘芹.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4]《钱氏家训》的思想精华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D]. 甘希. 海南大学, 2019(07)
  • [5]“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J]. 冯守樟. 科幻画报, 2018(06)
  • [6]赵九章[J]. 殷允岭. 时代文学, 2018(03)
  • [7]周恩来和科技界“三钱”[J]. 水新营. 党史文苑, 2018(02)
  • [8]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D]. 宋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9]心理资本对个体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个案研究——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为例[J]. 董雅楠,韩旭,杨博,贾佳.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4(03)
  • [10]“两弹一星”工程管理创新研究[D]. 刘昱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