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

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

一、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李石兰[1](1978)在《中草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病毒性肝炎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一般分为甲型肝炎(传染性肝炎)和乙型肝炎(血清性肝炎)二种;二者均可通过密切接触经口、输血、予防接种及注射血液制品等途径传染,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亦基本相同。甲型肝炎病毒曾在数年前发现于肝细胞内,仅具核心部分,无表面抗原层(1)。过去由粪便检出的米兰抗原(EHAA),曾被认为与甲型病毒有关(2—4)。但最近研

马彬[2](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杨红[3](2008)在《《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指出一立题依据《伤寒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对中医疗效提供科学证据,本论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1.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描述《伤寒论》方现代文献研究的现状和分布;2.探寻部分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力求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提供有益的证据。三研究方法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79年至2006年发表的有关《伤寒论》112方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方的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数量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以及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排序。2.居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及分析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ICD-10)》标准,对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病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这些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领域和优势病种。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居顺位图第1位和第10位,且处于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经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研究结果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1.1近30年(1979年至2006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共计38,472篇,但分布不均衡,居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文献量为18,321篇,占文献总量近50%,而居于顺位图最后12位的经方,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1.2研究文献量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依次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居于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疾病种类的鉴定与分析(见下表)3.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3.1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3.1.1本研究纳入38个以中文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327例慢性肝病患者参加试验,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依据国际标准评价,这些RCT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报告的方法学信息不足或错误。3.1.2系统评价主要结果提示:(1)在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体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86[-38. 38,-7.35];P=0.004)、谷草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97[-42.88,-3.07];P=0.02);总胆红素(相对获益95%CI:WMD-4.11[-7.79,-0.42];P=0.03)。(2)抗病毒效应分析提示:在HBeAg阴转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单纯使用抗病毒、非特异性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HBV-DNA阴转方面,小柴胡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对比,小柴胡汤联合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在血清HBV-DNA阴转方面优于单独使用LAK细胞回输(相对获益95%CI:RR1.36[1.01,1.82],P=0.04)。(3)在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方面,小柴胡汤联合γ干扰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γ干扰素(PIIIP:相对获益95%CI:WMD44.28[20.49,68.07],P=0.0003;LN:相对获益95%CI:WMD35.73[23.81,47.66],P<0.00001;HA:相对获益95%CI:WMD78.31[49.48,107.13],P<0.00001)。3.1.3小柴胡汤还具有减轻抗病毒和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流感样、低热等不良反应的作用。3.1.4在所有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柴胡汤的严重不良反应。3.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2.1本研究共纳入26个以中文发表RCT包括2028例哮喘患者,与小柴胡汤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相似,RCT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没有鉴定出高质量的RCT。3.2.2 Meta-分析结果表明:小青龙汤联合西医治疗在哮喘临床症状控制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RR1.50;95%CI:1.27 to 1.76, P<0.00001);小青龙汤在缓解症状方面与西医对症治疗疗效相当(RR1.24;95%CI:0.92 to 1.66, P>0.05)。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提示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和辅助西医对症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FEV1(L):(WMD-0.84;95%CI:-1.03 to -0.65, P<0.00001; WMD-0.66; 95%CI -0.76 to -0.55, P<0.00001);PEF(L/S)WMD-1.56;95%CI -1.72 to -1.40, P<0.00001; WMD-1.57; 95%CI -2.08 to -1.06, P<0.00001)。另外,小青龙汤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IgE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来起作用的。3.2.3在4篇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青龙汤有严重副作用。结论1.国内近30年对《伤寒论》112方的文献研究呈不均衡分布,其中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通过对居前十位经方所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和分析,发现经方在临床上主要的使用情况与《伤寒论》中各经方应用所遵循的病机基本相符,但亦不乏现代研究者在继承经方的同时,在其治疗疾病范围上有所扩大。3.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和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支持,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纳入的这些RCT报告的质量较低,对疗效的评价可能会夸大,目前的证据还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议采用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经方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侯志君[4](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陈智铭[5](1978)在《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近几年来,治疗传染性肝炎的中草药,经过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又有很大进展,现综述盱下。凡属于中医辩症施治的治疗和重症肝炎抢救的中草药物,另文汇集,不在本文之内。

郭静[6](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著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著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著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刘建平,Heather McIntosh,林辉[7](2001)在《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Cochrane系统评价。研究的鉴定 检索Cochrane肝胆疾病组、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另证医学领域试验注册数据库,MEDLINE、EMBASE以及BIOSIS数据库。手工检索发表与未发表的中文文献。纳入标准 收集比较中草药与安慰剂、未治疗、非特异性治疗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随访达3个月以上的随机与半随机对照试验。中草药联用干扰素与单用干扰素比较的试验也予以纳入。试验无论是否使用盲法或发表语种均不受纳入限制。资料提取与统计方法 两名评价人员独立提取资料。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Jadad评分标准与随机分配隐藏。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4.1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九篇随机对照试验共治疗936名病人满足纳入标准。其中仅一篇属于高质量的试验,双盲试验有二篇。回归分析表明存在发表偏倚,“倒漏斗”图(funnel plot)显示不对称图形(P=0.047)。与非特异性治疗或安慰剂比较,扶正解毒汤显示有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疗效;猪苓多糖对清除血清HBsAg与HBV DNA有效;草药叶下珠对清除血清HBeAg有效。复方叶下珠和苦参碱对清除血清HBeAg及HBV DNA及恢复肝功能的效果与干扰素相当。试验?

刘建平,秦献魁,Heather McIntosh[8](2002)在《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

王少丽[9](2008)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治疗肝脏疾病,辨证论治是其优势也是特色。本文拟运用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方法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CHB现有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试验观察数据的基础上,模拟在不同的临床干预下CHB的疾病进程及其生存质量的变化,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CHB的临床决策分析。全文共分疗效评价和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1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评价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与西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比较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取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肝胆病组临床试验数据库(2006年3月),CENTRAL(2006年第1期),PubMed(1966~2007),EMbase(1966~2007),OVID(1965~2006),CBM disc(1978~2007),CNKI(1979~2007)电子数据库,检索不受语种限制。纳入以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药(中药+核苷类药物)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疗效的所有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按测量指标、干预措施、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3974例CHB患者,纳入文献中均为中药与LAM比较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局为:中药组在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HBeAg复发率较LAM绝对减少了37%;治疗6个月停药后、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DNA复发率分别较LAM组绝对降低了23%、44%;治疗3个月、6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HA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24个月时中药组LN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PCⅢ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时中药组Ⅳ-C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中药组的ALT复常率分别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9%、49%;中药组对CHB主要症状、体征缓解率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2%;但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中药组DNA阴转率较LAM组绝对降低了14%、21%。纳入文献中无LAM组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支持。结论:基于现有文献证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对ALT复常/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DNA阴转、HBsAg阴转、HBeAg阴转、防止DNA复发、防止HBeAg阳转、症状体征恢复均有效;目前无LAM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但本系统评价因纳入文献用药时间不同未进行总体效应合并分析,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整体疗效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文献支持。2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用两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暴露组于广安门医院肝病门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于佑安医院进行LAM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3个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证候积分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24例CHB患者,LAM非暴露组40例,中医辨证论治暴露组84例。基线分析:中药暴露组与LAM非暴露组在性别、ALT水平基线上具有可比性;中药暴露组在年龄、HBeAg阴性患者数、病程、证候积分上高于LAM非暴露组;中药组HBV DNA水平低于LAM组。混杂因素分析:log10 DNA水平是ALT复常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治疗6个月后,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782倍。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log10 DNA每增加一个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592倍;log10 DNA水平是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固定时,当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治疗3个月时DNA阴转的OR值平均减少0.418倍,治疗6个月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21倍,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88倍。HBeAg阳性是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变量固定时,HBeAg阳性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是HBeAg阴转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的0.153倍;log10 DNA水平是HBeAg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自变量固定时,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HBeAg阴转的OR值平均增加1.396倍。ALT复常率:在治疗3个月、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基线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8.8%、58.1%、88.4%,与LAM非暴露组(42.5%、65%、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1.5%、79.5%、97.4%。DNA阴转率:在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对HBeAg阳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分别为33.3%、66.7%,LAM非暴露组分别为32.1%、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DNA阴转率均为57.1%,LAM非暴露组分别为71.4%、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eAg阴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75.0%,LAM组为40.0%,两组DNA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81.3%,LAM非暴露组为20.0%,中药组的DNA阴转率优于LAM组(P=0.025),RR为4.06,95%CI为0.69~23.82,AR为61.3%,中药暴露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DNA阴转率比非暴露组增加了3.06倍,中药辨证论治治疗与DNA阴转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暴露于中药组的DNA阴转率较LAM组增加了61.3%。血清学应答率:治疗6个月后,中药暴露组患者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均为6.81%,与LAM非暴露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暴露组患者出现4例HBsAg阴转(其中1例出现血清学转换),而LAM非暴露组无HBsAg阴转的病例出现。证候疗效:在治疗3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证候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7.3%、20.6%、47.9%;在治疗6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70.9%、21.6%;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5.6%、50.8%和20.1%。中药暴露组、LAM非暴露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在促使血清学转换、恢复肝功能、促进HBV DNA阴转上均有效,且本试验中药促进HBsAg血清学转换优于LAM,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DNA阴转率优于LAM,但因样本量较少,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第二部分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目的: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的疾病动态变化及转归;预测中医辨证论治、LAM对CHB终点结局的影响,从临床医生角度筛选优化干预措施;验证Markov模型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分别建立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的Markov模型,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结局指标,运用队列分析的方法估计CHB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40年间的疾病转归及获得的QALYs,评价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对CHB患者终点结局的影响,一维、二维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并采用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的方法预测40年间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CHB患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的概率分布,进而通过比较中医辨证论治、LAM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结果:在观察的1~40年间,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18.48%~62.4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1.4%~36.60%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6.48%~80.12%;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2.90%~23.8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约有3.06%~82.33%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4.76%~81.6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22.98%~46.74%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92%~57.07%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9.95%~68.0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5.83%~29.43%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35%~80.21%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7.17%~33.06%。HBeAg阳性接受中药干预的患者,在40年间人均累积QALYs约为28.18,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07,中药组较LAM组人均累积增加了12.11个QALYs;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23.36,接受LAM干预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84,中药组较LAM组在治疗的40年间人均累积增加了6.52个QALYs。经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HBeAg阳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7,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5;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4。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636,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30,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134。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6,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0;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为1,最大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5。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739,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58,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003。结论:基于现有证据,以QALYs为结局指标,以0.05为两组间临床决策有意义的容许差值,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是HBeAg阳性患者的优化干预方案,对HBeAg阴性患者而言,目前尚不能得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与LAM有差异的结论;Markov模型可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患者的远期结局及QALYs的变化,反映CHB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并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Markov模型用于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但仍需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秦献魁,韩梅,刘建平[10](2009)在《中药复方、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丙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方法,然而,该疗法存在一定副作用,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治疗费用昂贵。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包括丙型肝炎有大量报道,需要进行系统综述。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方法评价中草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检索策略:MEDLINE、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2009年7月8日。纳入标准:收集比较中草药与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草药联用干扰素与单用干扰素比较的试验也予以纳入。资料提取与分析:两人独立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17进行资料分析。结局的效应指标为相对危险度或均数差,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51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标准,共治疗3678名病人。所纳入的6篇英文文献质量较高,中文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在临床症状、肝功能及抗病毒效应的综合疗效分析中,中草药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干扰素疗效相当,中药联合干扰素与单用干扰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对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RNA阴转的效果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干扰素合用的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中药及其与抗病毒药物合用的抗HCV抗体阴转疗效均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指标上中药显著优于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且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抗病毒治疗联合使用则优于单用抗病毒治疗。随访的疗效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具有持续性。中药注射剂及抗病毒治疗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个别患者有较严重的副作用。结论:纳入本系统综述的部分中草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清除血清HCV标志物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发表的临床试验质量较低,对那些疗效较好的中药制剂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试验的设计及报告应按照国际规范执行。系统综述注册:http://www.cochrane.org,注册号为380700081611301089。

二、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2 国际Cochrane协作网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3 系统评价方法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的文献研究
    一、前言
    二、国内近30 年《伤寒论》112 方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文献检索
        2 结果
        3 述评
        4 讨论
    三、居《伤寒论》112 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及分析
        1. 疾病系统和优势病种的筛选方法
        2. 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结果及分析
        2.1 小柴胡汤
        2.2 桂枝汤
        2.3 大承气汤
        2.4 半夏泻心汤
        2.5 四逆散
        2.6 芍药甘草汤
        2.7 当归四逆汤
        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9 五苓散
        2.10 小青龙汤
        3 述评
        4 讨论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附图
        [附图2-1]《伤寒论》112 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
第三部分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背景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小柴胡汤系统评价排除的文献及排除理由
        [附表3-2]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RCT研究的特征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2-1]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附表3-2-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表1]《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数量表
    [附表2]《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

(4)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4 临床随访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基线HBV DNA比较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2.6 中医证型分布
        2.7 病例随访情况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3.3 HBV-DNA阴转率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3.5 HBsAg阴转率
        3.6 抗-HBs 阳转率
        3.7 耐药的发生率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3.11 影像学改善率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6. 中药处方分析
        6.1 药物频数分布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6.3 药物归经统计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1.2 RWS与RCT的比较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3.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4.3 HBV DNA阴转率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3. 查新报告

(6)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背景
    2.目的
    3.资料与方法
        3.1.文献检索策略
        3.2.文献纳入标准
        3.2.1.研究类型
        3.2.2.研究对象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3.2.4.结局指标
        3.3.文献排除标准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3.6.数据分析
    4.结果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4.2.1.患者特征
        4.2.2.干预措施
        4.2.3.疗程及随访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4.4 疗效评价
        4.4.1 中药vs.安慰剂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4.4.5 中药vs.抗菌药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4.5 发表偏倚
    5.讨论
        5.1 疗效和安全性
        5.2 方法学质量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6.结论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标准
    2.研究设计
        2.1 总体设计
        2.2 样本量的选择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3.治疗方法
        3.1 观察药物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4.观察指标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4.1.1 主要结局指标
        4.1.2 次要结局指标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4.4 观察时间点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5.1 症状评分
        5.2 疗效评定
        5.2.1 中医症状积分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价
    6.伦理考量
    7.统计分析方法
    8.结果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一般情况
        8.3 疗效性分析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8.4 安全性分析
        8.5 合并用药情况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9.讨论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9.2.1 组方分析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10.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1.2 中药靶点筛选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结果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3.讨论
    4.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8)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方 法
结 果
    1 试验特征与质量
    2 抗病毒效应
    3 肝脏生化效应
    4 肝脏组织学
    5 症状与体征
    6 副作用
    7 “倒漏斗”图示分析
讨 论

(9)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势的研究进展
        1.中医辨证论治
        2 中、西药综合治疗
        2.1 中药联合拉米呋定
        2.2 中药联合干扰素
        2.3 中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文献类型
        1.1.2 观察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试验特征与质量评价
        2.2 ALT复常率
        2.3 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
        2.4 肝纤维化指标
        2.5 显(有)效率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1 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1.1 研究目的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1 文献类型
        1.2.1.2 研究对象
        1.2.1.3 干预措施
        1.2.1.4 结局指标
        1.2.2 检索策略
        1.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2.3.1 随机方法
        1.2.3.2 分配方案的隐藏
        1.2.3.3 盲法
        1.2.3.4 失访或退出
        1.2.4 数据提取
        1.2.5 统计分析
        1.2.5.1 亚组分析
        1.2.5.2 敏感性分析
        1.3 结果
        1.3.1 纳入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1.3.1.1 质量评价
        1.3.1.2 观察对象
        1.3.1.3 干预组别
        1.3.1.4 临床结局
        1.3.2 纳入试验Meta分析结果评价
        1.3.2.1 中药vs LAM
        1.3.2.1.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1.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1.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1.3.2.1.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2.1.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2.1.6 症状、体征缓解率
        1.3.2.2 中药+LAM vs LAM
        1.3.2.2.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2.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2.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1.3.2.2.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2.2.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2.2.6 YMDD变异发生率
        1.3.2.2.7 症状积分
        1.3.2.2.8 症状、体征缓解率
        1.3.3 敏感性分析
        1.3.3.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3.1.1 中药vs LAM
        1.3.3.1.2 中药+LAM vs LAM
        1.3.3.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3.2.1 中药vs LAM
        1.3.3.2.2 中药+LAM vs LAM
        1.3.3.3 DNA阴转率/复发率
        1.3.3.3.1 中药vs LAM
        1.3.3.3.2 中药+LAM vs LAM
        1.3.3.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3.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3.5.1 中药vs LAM
        1.3.3.5.2 中药+LAM vs LAM
        1.4 小结
        1.4.1 疗效评价
        1.4.2 局限性
        1.4.3 结论
        参考文献
    2 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2.1 观察指标
        2.1.2.2 疗效判定
        2.1.2.3 统计学处理
        2.1.3 结果
        2.1.3.1 基线情况
        2.1.3.2 混杂因素分析
        2.1.3.2.1 ALT复常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2.2 DNA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2.3 HBeAg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3 生化学应答(ALT复常率)
        2.1.3.4 血清学应答(HBs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
        2.1.3.5 病毒学应答(DNA阴转率)
        2.1.3.6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
        2.1.3.7 证候疗效
        2.1.3.8 不良反应
        2.1.4 讨论
第二部分 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
    1 MARKOV模型的一般原理、特点
        1.1 Markov过程
        1.2 Markov链
        1.3 Markov模型
    2 CHB的MARKOV状态转移模型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待评价的干预措施
        2.2.1.1 中医辨证论治
        2.2.1.2 LAM
        2.2.2 待评价的结局指标
        2.2.3 状态转移模型的设计
        2.3 数据来源
        2.3.1 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
        2.3.1.1 中医、LAM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2.3.1.1.1 CHB→HBeAg血清学转换
        2.3.1.1.2 CHB→产生耐药的CHB
        2.3.1.1.3 CHB→肝硬化
        2.3.1.1.4 HBeAg血清学转换→CHB
        2.3.1.1.5 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2.3.1.1.6 产生耐药的CHB→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
        2.3.1.1.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2.3.1.1.8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产生耐药的CHB
        2.3.1.1.9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2.3.1.2.中医、LAM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2.3.1.2.1 CHB→联合应答
        2.3.1.2.2 CHB→产生耐药CHB
        2.3.1.2.3 CHB→肝硬化
        2.3.1.2.4 联合应答→CHB
        2.3.1.2.5 联合应答→肝硬化
        2.3.1.2.6 产生耐药的CHB→联合应答
        2.3.1.2.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2.3.1.2.8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产生耐药的CHB
        2.3.1.2.9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肝硬化
        2.3.2 健康效用值的估计
        2.4 Markov决策模型结果
        2.4.1 Markov队列分析结果
        2.4.1.1 中药、LAM干预下CHB的疾病转归
        2.4.1.1.1 HBeAg阳性患者
        2.4.1.1.2 HBeAg阴性患者
        2.4.1.2 中药、LAM干预下CHB患者QALYs变化
        2.4.1.2.1 HBeAg阳性患者
        2.4.1.2.2 HBeAg阴性患者
        2.4.2 敏感性分析
        2.4.2.1 一维敏感性分析
        2.4.2.1.1 HBeAg阳性患者
        2.4.2.1.2 HBeAg阴性患者
        2.3.1.1.3 小结
        2.4.2.2 二维敏感性分析
        2.4.2.2.1 HBeAg阳性患者
        2.4.2.2.2 HBeAg阴性患者
        2.4.3 Monte Carlo微量模拟结果分析
        2.4.3.1 HBeAg阳性患者
        2.4.3.2 HBeAg阴性患者
        2.4.3.3 决策优化方案的概率检验
        2.5 讨论
        2.5.1 Markov模型队列分析结果
        2.5.1.1 中药、LAM远期预后的差异
        2.5.1.2 中药、LAM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
        2.5.2 最优干预方案的选择
        2.5.3 Markov模型的建构
        2.5.3.1 Markov模型的基本特点及基本分析过程
        2.5.3.2 Markov模型用于慢性疾病疗效评价的优势
        2.5.3.2.1 与随机对照试验比较
        2.5.3.2.2 与常规生存分析方法比较
        2.5.3.2.3 与决策树比较
        2.5.3.2.4 Markov模型体现了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
        2.5.3.2.5 Markov模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2.5.3.3 Markov模型的非完美性
        2.5.3.3.1 预测前提的假定性
        2.5.3.3.2 Markov模型的数据来源
        2.5.3.4 关于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可靠性的探讨
        2.5.3.4.1 根据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确定Markov转移状态
        2.5.3.4.2 根据专业知识和可能得到的转换概率确定阶段长度
        2.5.3.4.3 转移概率、效用值的设定
        2.5.4 小结
总结
    1 主要研究结果
    2 本研究特点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J]. 李石兰.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78(01)
  •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3]《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D]. 杨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4]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J]. 陈智铭. 安医学报, 1978(05)
  • [6]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刘建平,Heather McIntosh,林辉. 中国循证医学, 2001(01)
  • [8]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刘建平,秦献魁,Heather McIntosh.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01)
  • [9]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少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10]中药复方、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J]. 秦献魁,韩梅,刘建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10)

标签:;  ;  ;  ;  ;  

中草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