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杂交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部分生理特性配合力分析

T型杂交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部分生理特性配合力分析

一、T型杂种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有关部分生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世杨[1](2019)在《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花椰菜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单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花椰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CMS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花椰菜没有自身的CMS,同时面临着杂交亲本遗传背景狭窄、杂交配组盲目性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运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5份花椰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按照NCⅡ设计,研究了6个不同来源的花椰菜CMS对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等,以期为花椰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育种实践。主要结果如下:1.165份自交系基于30个表型性状中10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3.0%,变幅13.7%42.6%;20个质量性状的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为0.97,变幅0.211.57;UPMGA聚类可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在花球熟期、株幅、叶色、叶面蜡粉和花球重等性状上遗传差异较大。基于43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Na),平均2.581个,多态性位点26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幅1.0193.200个,平均1.599个;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变幅0.0541.215,平均0.517;PIC值变幅0.0190.687,平均0.316;Nei’s遗传距离变幅0.000.67,平均0.30;NJ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可分为4大类,不同类群在品种的来源地和花球熟期方面复杂多样。表型性状欧氏距离矩阵与SSR标记Nei’s距离矩阵间的相关系数很小(r=0.0406)。表明165份自交系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但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育种中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作为配组的亲本。2.利用来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5个父本杂交配制了30个成对F1杂种,研究表明,不育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同时存在正、负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组合特异性。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重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但对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表明,6个不同来源的CMS中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3.利用上述6个不同来源CMS系与8个父本杂交配制了48个F1杂种,分析表明,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其中,中亲优势花球重平均12.63%,变幅-43.46%83.09%,24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平均16.77%,变幅-48.50%153.93%,25个组合达到显着。超亲优势花球重变幅-46.01%60.60%,10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变幅-61.56%134.24%,16个组合达到显着。表明不同CMS应用于杂种优势对产量及品质性状具有明显的组合间差异性。在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SH120A、XG108A和YDSL60A,父本是SH120、Shanghai80、R4和R132;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TDXG100A、NB65A和XG108A,父本是SM80和SH120。综合产量及品质性状,SH120A/Shanghai80、XG108A/SH120和YDSL60A/R132是较优的组合。4.通过配合力与F1观测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极显着正相关;花球横径、花球纵径和维生素C含量与不育系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与组合SCA效应值均极显着正相关;且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等5个性状与不育系GCA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父本GCA的。通过配合力与F1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的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与不育系GCA或(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父本GCA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中亲及超亲优势均与组合SCA极显着正相关。表明,花椰菜杂种F1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5.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间的相关性发现,结合亲本的表型及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可以对F1的花球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但不能对花球重、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6.CMS对花球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间相关不显着,而对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细胞质效应与组合SCA间极显着正相关。表明CMS细胞质效应与亲本GCA之间相对独立,但与组合品质性状的SCA关系密切,印证了父本核对杂交后代的作用,也为不同来源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能。综上,利用油菜、甘蓝等胞质不育材料核置换育成的不同花椰菜CMS对多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出负效应,但可以通过杂交父本核来改善细胞质的不良效应。且不同CMS配组F1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优势组合中至少要包含一个较高的GCA或SCA,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

代金英[2](2017)在《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QTL-等位变异构成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文中研究指明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品质的有效的措施之一,已广泛用于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利用“三系”配套育成一批杂交大豆品种,但是由于大豆杂种种子生产效率低,不能产业化,所以未能推广应用。黄淮地区是我国主要大豆种植地区,需要进一步筛选该地区的强优势组合和解析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用于杂交大豆产业化,最终要通过转育等技术实现杂交种子大规模生产。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杂交种子大规模生产方法,所以需要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影响因子进行探讨。本研究内容之一,分别选取鲁西南和豫东南地区各两组核心推广品种(共计42个优良亲本品系),2009-2013年在山东济宁和河南周口按NCⅡ设计一共配制了150个杂交组合。首先,对杂交组合的优势进行分析,筛选出优异组合。其次,解析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最后,对优异组合进行改良。本研究内容之二,选取5个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Cytoplasm-nuclear male-sterile lines,CMS)与其相应的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2011-2014年在江苏南京和山西太原,研究开放环境下的大豆不育系繁殖和杂交种子生产的影响因子。具体结果如下:1.大豆产量优势表现及高产优势组合的筛选鲁西南和豫东南地区大豆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优势不明显。四组NCⅡ试验的杂交组合产量平均中亲优势率为30.03%,有106个组合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占71%;平均超亲优势率为27.71%,有77个组合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占66%;平均超标优势率为31.14%,有102个组合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占51%。优选出20个优异杂交组合,即中黄13×晋豆23、豫豆22×高丰1号、豫豆22×晋豆23、山宁16×菏豆18、豫豆22×晋大53、菏豆19×冀豆17、菏豆19×徐0801、菏豆19× Williams82、山宁14×冀豆17、菏豆19×潍豆267、周豆13×MN413、周豆11×周豆16号、周豆13 ×周豆17、周豆13 ×郑9805、豫豆22×周豆16、徐0705×汾豆79、徐0705× Willimas82、冀豆17×周豆19、皖豆28×汾豆79和中黄37×Willimas82。这些高产高优势组合的平均超亲优势率为54.74%;超亲优势率为49.15%。2.大豆F1杂种产量的QTL定位通过RAD-seq(基于限制性位点相关DNA的测序)等方法获得SNPLDB(SNP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lock),利用 PLSRCGA(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combined with genetic algorithm)分析方法对鲁西南和豫东南地区的四组NCⅡ试验供试标记位点进行分析,一共检测到57个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这些QTL分布于15个连锁群上。其中N和D2连锁群上的QTL最多,分别有7个。其次F(6)、J(5)、C1(5)、B2(4)、C2(3)、M(3)、E(3)、Dla(3)、D1b(3)、K(3),其他是1~2个。第一组NCⅡ试验中检测到13个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位于10个连锁群上。这13个标记位点的总贡献率为74.08%。第二组NCⅡ试验中检测到22个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位于11个连锁群上。这22个标记位点的总贡献率为80.31%。第三组NCⅡ试验中检测到25个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位于13个连锁群上。这25个标记位点的总贡献率为76.14%。第四组NCⅡ试验中检测到15个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位于9个连锁群上。这15个标记位点的总贡献率为79.13%。四组NCⅡ试验同时检测的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仅有1个(qHy-07-02);三组NCⅡ试验同时检测的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有3个(qHy-03-03、qHy-14-03和qHy-15-03);两组NCⅡ试验同时检测的与F1杂种产量显着相关的QTL有9个(qHy-02-01、qHy-03-02、qHy-03-03、qHy-06-01、qHy-07-01、qHy-13-01、qHy-14-02、qHy-1 4-04 和qHy-16-02)。3.大豆F1杂种产量的QTL-等位变异效应分析在四组NCⅡ试验中,对QTL-等位变异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进行估计。四组NCⅡ试验加性效应较大的等位变异分别有qHy-14-03-A2、qHy-01-03-A1、qHy-06-01-A5和qHy-16-05-A7。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亲本有中黄13、晋大53、晋豆23、菏豆19、冀豆17、山宁16、周豆13和阜97211-76等等。四组NCⅡ试验组合显性效应较大的等位异分别有qHy-13-06-A1/A2、qHy-17-05-A1/A2、qHy-09-03-A1/A2 和qHy-07-01-A2/A3。4.大豆F1杂种产量的遗传基础利用PLSRCGA分析方法对鲁西南和豫东南地区的四组NCⅡ试验供试标记位点进行分析,并分别对不同标记位点等位变异的显性度进行了估计,推测出大豆杂种产量的QTL-等位变异可能同时包括加性效应、部分显性效应、显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优异杂交组合等位变异中,杂合位点数高于纯合位点数;杂合位点中均为增效数;超显性效应频率78.93%。F1遗传效应构成中,杂合位点的超显性效应是大豆杂种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加性效应也是其组成部分。超显性效应是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5.大豆产量的亲本配合力分析鲁西南和豫东南地区的四组NCⅡ试验的表型配合力分析,筛选出一批有潜力的亲本:豫豆22、中黄13、晋豆23、周豆13、徐0705、汾豆79、周豆19、Willimas82等等;筛选出一批高特殊配合力的组合:中黄13 ×晋豆23、山宁14×冀豆17、周豆13×MN413、和徐 0705×Willimas82 等等。四组NCⅡ试验基于产量表型的配合力分析结果均显示特殊配合力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在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可用表型配合力预测杂种优势。表型配合力和基因型配合力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呈极显着相关(P<0.01)。基因型配合力可以像表型配合力一样用来预测杂种优势。6.影响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产量的自然昆虫群体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传粉媒介观察发现,田间访大豆花的自然昆虫群体包括六个目,11个科。大豆田间主要有8种蜂利于大豆异花传粉,且均为膜翅目,包括蜜蜂科的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和熊蜂,切叶蜂科的北方切叶蜂、细切叶蜂和黄鳞切叶蜂,以及遂蜂科的玉米毛带蜂和拟绒毛淡脉隧蜂。其中访花昆虫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华蜜蜂,其次是意大利蜜蜂和北方切叶蜂,并且它们在一天中的12:00~13:00数量最多。7.影响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的生物学因子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外源花粉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关键因子之一。保持系和恢复系在无露水环境下,花粉能够释放良好,可以为不育系异交提供更多有效的外源性花粉。昆虫媒介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另一关键因子。开放环境下这些蜂类活动能够提高CMS系的结荚率和结实率,与不放蜂网室相比,开放环境中CMS的结荚率提高了 45.2%,可以达到网室放蜂的效果。雄性不育系的异交能力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最关键因子。在放蜂网室和开放环境下,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率差异较大,从不到10.0%到99.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利用自然昆虫群体做传粉媒介,高蜜量不育系异交率高达 1 00.0%。

赵石磊[3](2011)在《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不同地点品质指标的变化及15个不同类型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探讨环境条件和基因型影响品质性状的机理和规律,并从中确定一些对面包烘烤品质及相关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较大的品质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为优质小麦育种的早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地点不同亲本及其双列杂交F1后代的产量与品质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表现,研究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为优质高产小麦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选配提供遗传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上,其中各早代选种指标、吸水率及面包烘烤品质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而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L值、W值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因此选择适宜的地点或改进栽培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的品质。2.面包体积与GMP含量、面粉蛋白含量、籽粒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形成时间、W值均呈极显着(p<0.01)正相关,说明面包体积不仅受到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蛋白质质量的影响,因此提高面包烘烤加工品质不仅要注意提高小麦品种蛋白质的含量,也应注意改良其亚基组成从而改善其蛋白质质量。3.蛋白质含量、GMP含量、沉降值与面包加工品质密切相关,且用量少,可作为早代材料选择的依据。粉质仪参数要重视弱化度的重要性;在面包加工品质中吹泡仪参数应以W值为主。4.亲本表现与其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顺序上表现出较多一致,因此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应占主要地位。在原阳点面包体积与面包总分的平均优势率分别为1.55%和1.87%,优势率均较高且多数组合表现为正向优势;在焦作点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平均优势率分别达2.43%和5.64%。说明面包加工品质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可以在杂交选育中利用。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可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一项重要参数。5.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在不同地点的效应值不同,因此应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进行测定,才能给当地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数依据。6.利用优质亲本改良品质较差的中、弱筋品种是有效的。其中从高分子量谷蛋白来看,含有5+10亚基的亲本材料效果更好,同时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也是优质亲本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此外,优质亲本本身的产量也不宜太低,这样才能选育出生产上可以应用的高产优质品种。组合选配方面,各亲本要注意在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间的互补关系。

佘宁安[4](2010)在《玉米种子活力和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活力是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潜在萌发与出苗的能力,较种子标准发芽率更能反映种子质量的优劣,高活力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和产量潜力。对玉米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玉米种子活力遗传改良与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目前,有关玉米种子活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7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5个自交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了35个杂交组合,同时种植亲本,测定其种子活力、生理生化和农艺性状等共30个指标,经配合力分析、群体遗传参数估算、杂种优势分析及相关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配合力分析结果。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以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着显着差异;同一自交系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也存在着显着差异;一般配合力低的自交系也有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出现。室内标准发芽试验分析中,一般配合力居前3位的自交系为P7(K1516)、P1(SD9311)与P8(990);种子活力田间测定表明,一般配合力居前3位的自交系为P7(K1516)、P1(SD9311)与P8(990),二者结果一致。而反映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以亲本P4(济533)、P1(SD9311)与P8(990)的一般配合力高,与以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为P4(济533)、P7(K1516)与P12(PH4CV),这与种子活力指标分析结果不一致。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田间测定活力指数以P7(K1516)/ P10(986)特殊配合力最高,P6(万9086)/ P11(24858-2)最低;产量以P5(浚0566)/ P12(PH4CV)特殊配合力最高,P5(浚0566)/ P10(986)最低,种子活力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与产量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不一致。2.遗传参数估算结果。电导率和MDA含量狭义遗传率较高,适宜在早代选择;POD活性与脱氢酶活性狭义遗传率低,不宜在早代选择;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广义遗传率较高,而狭义遗传率较低,二者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影响较大。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活力指数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而发芽势与发芽率的狭义遗传率较低,不宜在早代选择。种子活力田间测定各指标狭义遗传率较低,均不宜在早代选择。百粒重、粒长、穗长与穗行数狭义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虽然穗粗、穗位高、轴粗与虚尖长狭义遗传率也较高,但这些性状对产量是负向效应,应综合考虑这些性状;产量与单穗重的狭义遗传率低,应在晚代选择。3.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试验分析的各指标杂种优势明显,利用杂种优势可以大幅度改善种子活力和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除电导率与虚尖长外,所有性状中亲优势的平均值均为正值。大多指标正向的中亲优势个数比例较高,各生理生化指标以MDA含量正向的杂种优势个数(85.71%)最多,电导率个数(34.29%)最少,室内发芽试验所有指标正向的杂种优势个数均超过70%,田间测定中除出苗势外其余各指标正向的杂种优势个数均超过70%,出苗势为49%,产量性状中除虚尖长外其余各指标正向的杂种优势个数均超过90%,虚尖长为63%,穗长、单穗重与产量的所有组合均表现为正向的杂种优势。产量超标优势居前3位的组合为,P7(K1516)/ P8(990)(22.27%),P4(济533)/ P9(新7红)(16.95%)和P2(A3519)/ P10(986)(16.39%)。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就某一性状而言,亲本在所有组合中都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较易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组合。4.相关分析结果。田间测定活力指数与产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室内发芽活力指数与产量显着正相关(p<0.05),其他种子活力指标与产量相关不显着。田间活力指数与脱氢酶活性、POD活性以及室内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MDA含量极显着负相关(p<0.01)。产量与单穗重、行粒数、株高、粒长、穗粗、百粒重及穗长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0.859、0.804、0.767、0.759、0.669和0.664。

朱旭东[5](2009)在《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对提高强优组合的选配效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探讨广泛应用的不育系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标记初步定位,对更好的利用该不育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首次同时采用6种细胞质类型10个不育系(保持系)即野败型(珍汕97A、福伊A、Y99A)、印尼水田谷型(Ⅱ-32A、优ⅠA、中9A)、冈型(冈46A)、D型(D62A)、K型(K17A)和矮败型(协青早A)等和10个恢复系即R005、R132、R471、R379、R388、R389、R478、密阳46、明恢63及恩恢58等,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100个组合为材料,对杂交水稻单株产量、7个农艺性状、12个品质性状及4个稻瘟病抗性指标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然后以5个不育系(保持系)即K17A、优ⅠA、D62A、冈46A和珍汕97A等和5个恢复系即R617、R612、明恢63、R654、R655等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25个组合为材料,对各组合的光合性能(叶绿素SPAD值、4个光合性状)、5种内源激素、9种矿质元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研究了K17A/R612和珍汕97A/明恢63及其亲本的光响应曲线。再以K17A(B)、明恢63、K优63(F1)及其F2为材料,应用SSR技术,探讨了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初步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关于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主要性状中,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的超亲优势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整精米率的对照优势较强;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超亲优势和穗颈瘟级别的超低亲优势及垩白粒率、穗颈瘟级别的对照优势较弱。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超亲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Ⅱ-32A/密阳46和Y99A/R132,穗颈瘟级别超低亲优势最弱的为K17A/R471,对照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D62A/R478、Y99AfR005和福伊A/恩恢58。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表现与供试100个组合基本一致。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主要性状中,生理性状的超亲优势以乳熟期剑叶SPAD值和Pn、Zn含量较强;对照优势以剑叶SPAD值、Pn、GA1、分蘖高峰期和乳熟期的K与P含量、分蘖高峰期的Zn含量、乳熟期的Fe含量较强。SPAD值、Pn、内源激素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超亲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冈46A/R654、冈46A/R665、K17A/R612、冈46A/R665,对照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珍汕97A/R665、D62A/R612、冈46A/R612、冈46A/R665。2、关于杂交水稻的配合力,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所有性状均受GCA和SCA共同控制;供试100个组合的结实率、整精米率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结实率SCA的作用大于GCA,供试100个组合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穗颈瘟级别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中除PnSCA起主导作用外,其它生理性状都是GCA起主导作用;SPAD值、IAA、ABA、K和Zn含量恢复系GCA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不同性状GCA和SCA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供试100个组合亲本GCA都高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SCA高的和低的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40.40%和41.41%,品质性状SCA低的占46.15%,穗颈瘟级别高的SCA占64.29%;亲本GCA都低的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SCA高的和低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39.85%和42.86%,品质性状低的SCA占56.9%,穗颈瘟级别高的SCA占66.23%;亲本GCA中等的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SCA高的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52.00%和42.86%。供试25个组合的亲本GCA都高所配组合,SPAD值SCA在该类型组合中高、中、低比例相同,均为33.33%,PnSCA中等的和低的均占该类型组合的40%,内源激素含量高的SCA占80.00%,矿质元素K和Cu含量的SCA高的分别占75.00%和46.70%,P SCA高的和低的均占37.5%。4、关于杂交水稻的遗传力,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穗颈瘟级别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比较高,结实率、整精米率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低,单株有效穗、垩白度广义遗传力低,狭义遗传力高。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5、相关分析表明,供试100个组合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穗颈瘟级别与亲本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结实率与恢复系相关不显着,与不育系相关显着,主要受组合的SCA和双亲可恢性影响,与恢复系本身的结实率关系不大。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整精米率与亲本、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恢复系相关不显着。供试100个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整精米率与超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平均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垩白粒率、穗颈瘟级别与超低亲优势呈极显着正相关;所有性状与双亲GCA和组合的SCA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供试25个组合剑叶SPAD值、Pn、内源激素含量及K和Zn含量、分蘖高峰期的P和乳熟期的Fe含量与恢复系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值、始穗期和乳熟期的Pn、分蘖高峰期的K和Zn、Fe、Mg、P含量与不育系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IAA含量及K、Fe和Mn含量、乳熟期的P含量与超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ABA与超低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主要的生理性状与与S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矿质元素K、Fe、Zn含量、分蘖高峰期的P含量与恢复系G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始穗期和乳熟期的Pn、矿质元素K、Fe、Mn、P和Zn含量与不育系G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分蘖高峰期的Pn及矿质元素K、Mg、Mn、P含量,始穗期剑叶,乳熟期剑叶和倒2叶SPAD值、Pn、Tr及K、Fe、Cu、Mg、Mn和P含量,5种内源激素含量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乳熟期矿质元素Ca含量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6、不同组合光响应曲线不一致。杂交组合K17A/R612的Pn、Cs和Ci均高于双亲,Tr介于双亲之间;对照组合汕优63的Pn和Ci介于双亲之间,Cs和Tr低于双亲。K17A/R612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低于恢复系高于不育系,光饱和点低于双亲;汕优63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现量子效率低于双亲,光饱和点介于双亲之间。汕优63的产量潜力略大于K17A/R612。7、K17A的育性恢复受1对基因控制,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6100连锁。

侯金珠[6](2009)在《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文中指出杂种优势的利用和预测,一直是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它是辣椒育种的基础,它不但能改善辣椒果实的品质,增加产量,而且还可节省大量田间试验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缩短育种年限,提高杂交组合的选择效果。在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杂种优势、相关性及配合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辣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预测方法,为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8个辣椒亲本及其组配的1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苗期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11个性状均具有正向超亲优势;R1、R2、R6和R8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农艺性状上的良好亲本;R10、R21和R23这3个组合在超亲优势分析和特殊配合力分析中表现优良,在杂交育种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单株产量与10个性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除了茎粗、每周叶产量、根鲜重外,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地上部干重、根干重不仅正向超亲优势明显,而且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杂种优势的指标。2.苗期的生理指标分析表明:除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hl a/b含量外,其它指标均具有正向超亲优势;R1和R8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生理指标较为理想的亲本;R23、R14、R10和R21这4个组合在超亲优势分析和特殊配合力分析中表现优良,在将来的育种工作中可着重考虑;单株产量与4个生理指标有一定的正向相关性,其中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不仅具有正向超亲优势,而且与单株产量达到极显着水平,可作为苗期预测杂种优势的生理指标。3.成株期的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分析表明:早熟性、丰产性可通过杂种优势提高,但果长、果宽、果肉厚、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品质性状较难改善;一般配合力分析得出,R1、R6、R2和R8是提高单株产量的理想亲本,R2和R8可视为早熟组合的良好亲本,R2、R5、R1和R6是果实品质较好亲本,R6、R7和R1是选配生长势强的亲本;特殊配合力分析得出,R21、R14、R13是丰产性较好的组合,R23、R24是早熟性较好的组合,R14、R10、R21是品质较好的组合,R24、R21、R23和R20是植株性状较好的组合;相关性分析得出,叶长、叶宽、株高、茎粗、果肉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可作为成株期预测杂种优势的指标。

范春燕[7](2008)在《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型小麦不育系配合力分析及遗传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具有一系两用、恢复源广、较易选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等优点,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比较分析了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017、A732和与其具有相同胞质背景的K型不育系在大田条件下与同一组恢复系在配合力方面的差异;选择三个配合力较好的组合,调查F2大群体的自交结实率,通过群体的分离特性来探讨小麦雄性不育性遗传机理。旨在为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型雄性不育系的选配优良组合和进一步了解调控育性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B/1R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732、A3017做母本和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得F1的株高、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CA)和各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均表现为正向和负向两类,在一定基因型均值的基础上表现为加强或削弱该性状的作用。(2)在K型不育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亲本及组合中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对独立的,两者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3)亲本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有关。各组合产量特殊配合力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特殊配合力有关。(4)K型不育系和YS型不育系在配合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温敏不育系与K型不育系相比,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产量性状配合力上表现较好。产量特殊配合力高值均出现在由两个YS型温敏不育系组配的组合中,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最低值出现在K型不育系组配的组合中。YS型温敏不育系具有比较强的特殊配合力,可以从其配制的杂交组合中筛选到产量优势明显的组合。K型不育系与所用恢复系大多有较好的互作性,但是难于从中选出特别突出的组合。2.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K型雄性不育系K3314A和恢复系160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了育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K3314A×160的F2群体育性遗传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控制育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5%,K型不育系育性主要受不育基因的控制,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与显性×加性效应相差不大,其对不育性的影响效应几乎一样。3.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A732和恢复系160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了育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S型温敏雄性不育育性遗传是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B-1模型是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最佳模型;在加性效应上,两个YS型不育系均表现出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加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在显性效应上,两个群体均是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上位性效应中,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组合控制结实率的2对主基因的上位性效应对结实率的影响相当。4. YS小麦温敏不育系与K型小麦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遗传表现一致,都是B-1遗传模型,即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核内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育性,2对主基因都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高于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主基因的上位性效应对结实率的影响效应几乎一样。但K型不育系与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主效基因的效应表现不相同。各组合的F2群体主基因的遗传率不一样,K3314A×160,A732×160, A3017×160控制育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6%、74.95%和89.1%。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控制不育性的主基因受环境影响的效应要大于K型雄性不育系。

桑伟[8](2007)在《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给高产优质杂种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探讨F2代利用杂种优势的可行性。本研究选用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做亲本,按NCⅡ杂交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从杂种优势分析,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配合力分析等角度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F2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向优势组合明显高于F1代,产量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穗粒数仍具有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但均有不同程度地衰退。不同组合类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2代在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上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表现优势的组合类型有所增加,说明通过合理选配亲本组合其F2代具有可利用的杂种优势。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高或高×中的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低或低×低的组合类型。2.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F2代,产量因素组和品质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千粒重、穗粒数与沉淀值和评价值的密切相关,而穗粒数与千粒重、沉淀值及评价值呈反向关系。这说明在杂种小麦亲本选配中应该特别重视千粒重而不可偏重穗粒数。可以通过选择千粒重高且单株产量高的亲本组配,就可能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提高面团品质特性。3.除个别性状外,F2代与亲本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均到达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与F1代产量和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且关系十分密切,即可以用F1代预测F2代的表现,若在F1代品质表现好,在F2代也会表现较好,F2仍存在可以利用的杂种优势。4.依据GCA效应值和VSCA,从高产和优质育种相结合地目标出发,就本研究而言,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中,郑州9023和新冬22是较好亲本;在中筋小麦的选育中,新冬20是较好的亲本;而弱筋小麦的选育,豫麦50是较好的亲本。

赵永国,孙兰珍,高庆荣,李培武,李光明[9](2005)在《杂交小麦子粒品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论述了杂交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面粉品质和加工品质等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对杂交小麦子粒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和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子粒品质性状的关系,指出提高杂种后代优质亚基出现频率是进一步提高子粒品质的重要手段。

张利[10](2005)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给高产优质杂种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做亲本,按NCII杂交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从杂种优势分析、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性状间相关性分析、配合力分析等角度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产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低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除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评价值表现为正向优势外,其它品质性状表现为负向优势。不同组合类型间面团流变学特性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均表明,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高或高×中的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低或低×低的组合类型。 2.杂种F1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与双亲平均值关系密切,利用双亲平均值预测F1表现是可能的。杂种F1优势的高低是随着双亲的高低而变化的。在亲本选配中,尽量提高双亲性状的表现,以取得较大的杂种优势。 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对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小;穗粒数与评价值呈同步变异趋势,与稳定时间成反向变异;千粒重与稳定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产量构成因素中与品质性状在关联性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在杂种小麦选育中,可以通过亲本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互补,同时注意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与这两个产量性状互补,就可能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提高面团流变学特性。 4.依据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的大小,从高产和优质育种相结合的目标出发,在强筋小麦选育中,豫麦47和新冬22是较好亲本;在弱筋小麦的选育中,豫麦50、农大3214、京411和徐州25是较好的亲本。

二、T型杂种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有关部分生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型杂种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有关部分生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椰菜起源、分布与种质资源概况
        1.1.1 花椰菜的起源
        1.1.2 花椰菜种植与分布
        1.1.3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概况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1.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1.2.3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1.3.1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意义
        1.3.2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方法
        1.3.3 十字花科作物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1.3.4 花椰菜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1.4 花椰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4.3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1.4.4 国内外花椰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第二章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性状调查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椰菜自交系10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2 花椰菜自交系20 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3 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2.2.4 基于表型数据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2.3 讨论
        2.3.1 花椰菜自交系的表型性状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2.3.2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评价利用
        2.3.3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评价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SSR引物
        3.1.4 PCR扩增
        3.1.5 电泳检测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2.2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分析
        3.2.3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3.2.4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主成分分析
        3.2.5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3.2.6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3.2.7 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3.3 讨论
        3.3.1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3.3.2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
        3.3.3 表型与分子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性状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15 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4.2.2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4.2.3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4.2.4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4.3 讨论
        4.3.1 花椰菜CMS对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为负
        4.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4.3.3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椰菜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性状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父母本及杂种F1的性状表现
        5.2.2 联合方差分析
        5.2.3 配合力分析
        5.2.4 杂种优势分析
        5.2.5 杂种优势的预测
    5.3 讨论
        5.3.1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5.3.2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特点
        5.3.3 配合力、遗传距离和不育胞质效应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QTL-等位变异构成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机制
        1.1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述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度量
        1.3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2 作物杂种优势的亲本选配与亲本配合力
        2.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的遗传交配设计
        2.2 亲本配合力
    3 作物杂种性状的QTL分析方法
        3.1 位点组方法解析杂种优势
        3.2 利用分子标记方法解析杂种优势
        3.3 基于遗传算法变量选择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解析杂种优势
    4 作物杂种性状的QTL与杂种优势
        4.1 作物杂种性状的QTL定位
        4.2 分子设计育种
    5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杂种种子生产途径
        5.1 “三系”配套生产杂种种子
        5.2 “两系”配套生产杂种种子
        5.3 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
    6 大豆雄性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
        6.1 大豆强优势组合筛选的研究进展
        6.2 大豆雄性不育系及“三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6.3 大豆杂交种选育
    7 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研究及制种技术
        7.1 大豆的制种技术概况
        7.2 大豆父母本的异交性能
        7.3 大豆异交结实的传粉媒介
    8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鲁西南地区大豆杂种产量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性状调查
        2.3 表型数据分析
        2.4 杂种优势分析
        2.5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测序
        2.6 NCⅡ设计杂交组合产量相关位点的检测及效应估计
        2.7 配合力分析
    3 第一组NCⅡ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F_1杂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3.1.1 第一组NCⅡ试验的杂交组合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3.1.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杂种优势
        3.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解析
        3.2.1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及贡献率
        3.2.2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的加性效应
        3.2.3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间的显性效应
        3.2.4 大豆优异组合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3.3 优异杂种优势组合的改良方案
    4 第二组NCⅡ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1 大豆F_1杂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4.1.1 第二组NCⅡ试验的杂交组合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4.1.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杂种优势
        4.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解析
        4.2.1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及贡献率
        4.2.2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的加性效应
        4.2.3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间的显性效应
        4.2.4 大豆优异组合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4.3 优异杂种优势组合的改良方案
    5 亲本配合力与亲本遗传构成间关系
        5.1 大豆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
        5.2 基于表型的配合力分析
        5.3 基于基因型的配合力分析
        5.4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5.5 高产高优势组合配合力分析
    6 讨论
        6.1 鲁西南地区产量及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
        6.2 鲁西南地区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6.3 鲁西南地区杂种优势亲本选配
第三章 豫东南地区大豆杂种产量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性状调查
        2.3 表型数据分析
        2.4 杂种优势分析
        2.5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测序
        2.6 NCⅡ设计杂交组合产量相关位点的检测及效应估计
        2.7 配合力分析
    3 第三组NCⅡ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F_1杂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3.1.1 第三组NCⅡ试验的杂交组合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3.1.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杂种优势
        3.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解析
        3.2.1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及贡献率
        3.2.2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的加性效应
        3.2.3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间的显性效应
        3.2.4 大豆优异组合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3.3 优异杂种优势组合的改良方案
    4 第四组NCⅡ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1 大豆F_1杂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4.1.1 第四组NCⅡ试验的杂交组合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4.1.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杂种优势
        4.2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解析
        4.2.1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及贡献率
        4.2.2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的加性效应
        4.2.3 大豆F_1杂种产量QTL-等位变异间的显性效应
        4.2.4 大豆优异组合的QTL-等位变异解析
        4.3 优异杂种优势组合的改良方案
    5 亲本配合力与亲本遗传构成间关系
        5.1 大豆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
        5.2 基于表型的配合力分析
        5.3 基于基因型的配合力分析
        5.4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5.5 高产高优势组合配合力分析
    6 讨论
        6.1 豫东南地区产量及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
        6.2 豫东南地区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6.3 豫东南地区杂种优势亲本选配
第四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影响因子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内容
        2.4 花粉萌发率的调查
        2.5 田间露水情况的调查
        2.6 散粉情况的观察
        2.7 田间昆虫访问的调查
        2.8 花泌蜜量的调查
        2.9 花蜜腺形态的观察
        2.10 结实调查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保持系和恢复系花粉源的分析
        3.1.1 保持系和恢复系花粉活性的调查
        3.1.2 保持系和恢复系花粉有效性的调查
        3.2 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传粉媒介的调查
        3.3 大豆雄性不育系花泌蜜量与昆虫访问之间的关系
        3.4 不同基因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结实差异
        3.4.1 太原环境下不同基因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结实差异
        3.4.2 南京环境下不同基因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结实差异
        3.4.3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异交产量
    4 讨论
        4.1 有效的外源花粉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关键因子之一
        4.2 昆虫媒介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另一关键因子
        4.3 雄性不育系的异交能力是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最关键因子
第五章 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讨论
        1.1 大豆F_1杂种产量的QTL分析
        1.2 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和亲本改良
        1.3 影响大豆雄性不育系杂种制种的生物学因子
    2 全文主要结论
    3 全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品质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
        1.1 小麦品质的概念
        1.2 小麦蛋白质品质
        1.3 小麦加工品质评价指标
        1.3.1 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
        1.3.2 沉降值
        1.3.3 面团流变学特性
        1.4 谷蛋白大聚体(GMP)的研究
        1.5 液相色谱研究
        1.5.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原理
        1.5.2 高效液相色谱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
        1.6 1B/1R 易位系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环境条件与小麦品质之间的关系
        2.1 小麦品质的变异
        2.2 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3.1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3.2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遗传和配合力
        3.3 沉降值的遗传和配合力
    4 农艺性状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5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6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
第二章 环境条件与基因型对面包烘烤品质及相关流变学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制粉方法
        1.2.2 粗蛋白含量测定
        1.2.3 GMP(谷蛋白大聚体)含量测定
        1.2.4 沉降值测定
        1.2.5 湿面筋含量与面筋指数的测定
        1.2.6 粉质仪参数的测定
        1.2.7 吹泡仪参数等的测定
        1.2.8 面包制作方法
        1.2.9 面包评分标准
        1.2.10 SE-HPLC(凝胶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的品质分析
        2.1.1 同一品种两年品质性状参数的变异
        2.1.2 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各品质指标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2.1.3 同一品种不同地点早代选种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2.2 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
        2.2.1 不同品种小麦品质性状参数的变异
        2.2.2 不同品种间各品质指标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2.2.3 不同品种早代选种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小麦产量和部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考种
        1.2.2 制粉方法
        1.2.3 小麦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点与品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1 不同地点对产量、面包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2.1.2 不同品种对面包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2.1.3 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2.2 不同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配合力分析
        2.2.1 产量及产量因素的配合力分析
        2.2.2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3 杂种优势
        2.3.1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2.3.2 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3.3 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品质性状的分析
        3.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3.3 亲本选择与组合选配
        3.4 其他因素对亲本选择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4)玉米种子活力和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活力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1.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1.3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1.1.4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研究
        1.1.5 种子活力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1.2 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1.3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4 本试验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种子活力田间指标测定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田间指标调查
    2.3 种子活力室内指标测定
        2.3.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2 种子活力标准发芽试验
    2.4 产量相关性状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
        2.4.1 田间试验设计
        2.4.2 田间调查
        2.4.3 室内考种
    2.5 数据处理
        2.5.1 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2.5.2 杂种优势分析
        2.5.3 相关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3.1.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方差分析
        3.1.2 种子活力田间测定指标方差分析
        3.1.3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方差分析
        3.1.4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方差分析
    3.2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种子活力田间测定指标配合力方差分析
        3.2.3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配合力方差分析
        3.2.4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配合力方差分析
    3.3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3.2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4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3.4.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的遗传参数估算
        3.4.2 种子活力田间测定指标的遗传参数估算
        3.4.3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的遗传参数估算
        3.4.4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的遗传参数估算
    3.5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5.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的中亲优势分析
        3.5.2 种子活力田间测定指标的中亲优势分析
        3.5.3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的中亲优势分析
        3.5.4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的中亲优势分析
        3.5.5 产量超标优势分析
    3.6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3.6.1 种子活力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6.2 种子活力田间测定指标的相关分析
        3.6.3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的相关分析
        3.6.4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
        3.6.5 生理生化指标与田间测定活力指数相关分析
        3.6.6 室内标准发芽试验指标与田间测定活力指数相关分析
        3.6.7 种子活力指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4.2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4.3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4.4 种子活力及产量相关性状相关分析
        4.4.1 种子活力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4.4.2 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间相关分析
        4.4.3 种子活力指标与产量之间相关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配合力分析结果
    5.2 遗传参数估算结果
    5.3 杂种优势分析结果
    5.4 相关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5)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产量及农艺性状
        1.1.1 产量
        1.1.2 有效穗数
        1.1.3 每穗总粒数
        1.1.4 每穗实粒数
        1.1.5 结实率
        1.1.6 千粒重
        1.1.7 穗长
        1.1.8 株高
        1.2 稻米品质性状
        1.2.1 稻米加工品质
        1.2.1.1 糙米率
        1.2.1.2 精米率
        1.2.1.3 整精米率
        1.2.2 稻米外观品质
        1.2.2.1 精米长
        1.2.2.2 精米长宽比
        1.2.2.3 垩白粒率
        1.2.2.4 垩白度
        1.2.2.5 透明度
        1.2.3 蒸煮品质
        1.2.3.1 糊化温度
        1.2.3.2 直链淀粉含量
        1.2.3.3 胶稠度
        1.2.4 蛋白质含量
        1.3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
        1.3.1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
        1.3.2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杂种优势
        1.3.3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配合力
        1.3.4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与亲本的关系
        1.3.5 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成就
        1.4 生理性状
        1.4.1 叶绿素含量
        1.4.2 光合特性
        1.4.3 光响应曲线
        1.4.4 内源激素
        1.4.5 矿质元素
        1.4.5.1 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1.4.5.2 矿质元素的遗传控制
        1.4.5.3 矿质元素的配合力研究
        1.4.5.4 矿质元素的遗传力研究
        1.4.5.5 矿质元素与亲本的相关
        1.4.5.6 矿质元素的遗传相关
        1.5 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1 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1.1 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
        1.5.1.2 CMS-WA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1.5.1.3 讨论
        1.5.2 BT型雄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标记定位
        1.5.3 滇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4 光温敏核不育恢复系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5 其它胞质类型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6 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2 目的与意义
        2.1 目的
        2.2 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交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超亲优势
        3.1.2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组合8个性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8个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8个性状平均值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8个性状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8个性状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3.3.4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表型、遗传、环境相关及相关遗传力
        3.3.5 供试组合7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供试组合及亲本的4个主要品质性状表现
        3.1.2 超亲优势
        3.1.3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亲本12个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种植地点与种植方法
        2.2.2 抗病性记载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超低亲优势
        3.1.2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不育系、恢复系稻瘟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4个抗病指标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杂交水稻生理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绿素SPAD值
        3.1.1 杂种优势分析
        3.1.2 配合力分析
        3.1.3 相关分析
        3.2 光合特性
        3.2.1 杂种优势分析
        3.2.2 配合力分析
        3.2.3 相关分析
        3.3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
        3.3.1 组合与亲本光响应曲线比较
        3.3.2 组合与亲本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比较
        3.4 内源激素
        3.4.1 杂种优势分析
        3.4.2 配合力分析
        3.4.3 相关分析
        3.5 矿质元素
        3.5.1 杂种优势分析
        3.5.2 配合力分析
        3.5.3 相关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稻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与表型鉴定
        2.2.2 水稻叶片DNA(微量)的提取
        2.2.3 微卫星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
        3.2 K17A育性恢复系基因连锁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有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表
    附表1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的状超亲优势
    附表2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3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4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5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6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7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表现
    附表8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9 供试不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10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11 供试不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12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3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4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超低亲优势
    附表15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稻瘟病抗性的超低亲优势
    附表16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对照优势
    附表17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稻瘟病抗性的对照优势
    附表18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9 供试不同细胞质型稻瘟病抗性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20 生理性状试验供试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致谢
作者简介

(6)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1.2.1 利用配合力法预测杂种优势
        1.2.2 利用生理生化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1.2.2.1 利用同工酶酶谱与酶活性预测杂种优势
        1.2.2.2 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匀浆互补
        1.2.3 用遗传力估测法
        1.2.4 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1.2.5 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1.2.6 利用杂种种子生活力预测杂种优势
    1.3 亲本选配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亲子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
        1.3.2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选配中的作用
第二章 辣椒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和相关性、配合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种优势分析
        2.2.2 辣椒苗期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 辣椒苗期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辣椒苗期杂种优势生理指标的早期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优势分析
        3.2.2 辣椒苗期生理指标及单株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辣椒苗期生理指标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辣椒成株期杂种优势分析
        4.2.2 F_1 及其亲本指标的杂种优势分析
        4.2.3 辣椒成株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 辣椒成株期配合力效应分析
    4.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型小麦不育系配合力分析及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小麦研究利用概况
        1.1.1 国内外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
        1.1.2 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其研究
        1.1.2.1 三系法
        1.1.2.2 二系法
        1.1.2.3 化学杀雄途径
    1.2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2.2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1.2.2.1 物质代谢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2.2.2 能量代谢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2.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1.2.3.1 叶绿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2.3.2 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2.3.3 核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1.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3.1 核质互作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1.3.2 核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1.4 1B/1R 易位与非1B/1R 易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1.5 K 型小麦不育系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
    1.6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1.6.1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遗传研究
        1.6.2 小麦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YS 型与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配合力比较分析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性状调查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2.3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2.3 讨论
        2.3.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
        2.3.2 亲本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两类不育系在染色体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配合力差异
第三章 K 型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性状调查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和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
        3.2.2 F_2 世代结实率的次数分布
        3.2.3 F_2 世代结实率的遗传模型
        3.2.4 F_2 群体结实率的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3.2.5 F_2 群体结实率的遗传参数的估计
    3.3 讨论
第四章 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性状调查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
        4.2.2 F_2 世代结实率的次数分布
        4.2.3 F_2 世代结实率的遗传模型
        4.2.4 F_2 群体结实率的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4.2.5 F_2 群体结实率的遗传参数的估计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K 型不育系的配合力与强优势组合选配问题
        5.2.2 温敏不育系利用问题
        5.2.3 K 型不育系及YS 温敏不育系的不育基因遗传问题
        5.2.4 YS 小麦温敏不育系的遗传与 K 型小麦不育系遗传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1.1.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1.2 湿(干)面筋含量
        1.1.3 沉淀值
        1.1.4 面团流变学特性
        1.1.5 α-淀粉酶活性
    1.2 小麦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1.3 主要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主要产量性状调查
    2.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2.5 统计分析
        2.5.1 杂种优势测定
        2.5.2 相关分析
        2.5.3 配合力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亲本品质与产量性状测定结果
        3.1.2 主要品质性状F_1、F_2代杂种优势分析
        3.1.3 不同组合类型间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分析
        3.1.4 单株产量及其产量因素F_1、F_2代杂种优势分析
        3.1.5 F_2杂种优势衰退分析
    3.2 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3.2.1 F_2代两组性状间典型相关分析
        3.2.2 亲子相关及回归分析
        3.2.2.1 F_2代品质、产量性状与亲本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
        3.2.2.2 F_2与F_1代品质及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
        3.2.3 F_1、F_2代产量与亲本产量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3.3 配合力分析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亲本品质及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3.3 亲本利用分类及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F_2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都有不同程度地衰退,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有不同程度地增强
    4.2 F_2代产量性状组和品质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千粒重、穗粒数与沉淀值和评价值的密切相关
    4.3 亲本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杂交小麦子粒品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小麦子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1.1 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杂种优势
    1.2 面粉品质和加工品质的杂种优势
    1.3 淀粉特性的杂种优势
2 杂交小麦子粒品质性状的亲子相关及品质性状相关性
3 杂交小麦子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4 杂交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子粒的品质效应
    4.1 亚基组成与子粒品质的关系
    4.2 杂交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品质的影响效应

(10)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1.1.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1.2 干(湿)面筋含量
        1.1.3 沉淀值
        1.1.4 面团流变学特性
    1.2 小麦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1.2.1 单株穗数
        1.2.2 穗粒数
        1.2.3 千粒重
    1.3 主要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主要产量性状调查
    2.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2.5 统计分析
        2.5.1 杂种优势测定
        2.5.2 统计及亲子相关分析
        2.5.3 配合力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单株产量及其产量因素杂种优势分析
        3.1.2 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3.1.3 不同组合类型间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分析
    3.2 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
    3.3 杂种F_1代性状间相关分析
        3.3.1 产量及产量因素间的相关性
        3.3.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3.3.3 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3.4 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3.4 配合力分析
        3.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4.2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4.3 亲本主要性状的表现与一般配合力的关系
        3.4.4 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4.5 组合间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4.6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F_1杂种表型值的关系
    3.5 亲本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研究
    4.2 从亲子相关角度探讨强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规律
    4.3 杂种F_1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4.4 亲本评价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语

四、T型杂种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有关部分生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 朱世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2]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QTL-等位变异构成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性的主要影响因子[D]. 代金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3]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D]. 赵石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4]玉米种子活力和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D]. 佘宁安. 河南科技学院, 2010(02)
  • [5]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D]. 朱旭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2)
  • [6]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D]. 侯金珠.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型小麦不育系配合力分析及遗传研究[D]. 范春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8]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D]. 桑伟. 石河子大学, 2007(01)
  • [9]杂交小麦子粒品质研究进展[J]. 赵永国,孙兰珍,高庆荣,李培武,李光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05(05)
  • [10]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的研究[D]. 张利. 石河子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T型杂交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部分生理特性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