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败血支原体

血细胞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败血支原体

一、用血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毒霉形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琳,黄宝钦,蓝天韵,林琳,张立根,李健,罗忠宝,吴异健[1](2021)在《福建白羽肉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福建白羽肉鸡中鸡毒支原体(MG)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从2个商品代白羽肉鸡养殖场采集了疑似患慢性呼吸道病(CRD)的鸡喉拭子40份,接种于适宜的支原体培养基上进行纯化。通过对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细菌形态学观察、PCR测序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利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2株MG,命名为MX和HY。将分离株接种于含有酚红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固体培养基于低倍镜下观察到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分离株经过Dienes染色后的菌落中心呈致密深蓝色,边缘淡蓝,且30 min后不褪色,并具有较强吸附红细胞的能力,呈现典型MG培养特征;动物回归试验和分离株pvp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株MG分离株均具有较强致病性,证实其与R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X和HY对泰妙菌素、氟苯尼考和泰乐霉素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其次是盐酸恩诺沙星、盐酸大观霉素,而对具有与泰乐霉素类似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的畜禽专用抗生素替米考星敏感性较差,此差异可能与临床上长期应用该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商品代白羽肉鸡中存在致病性MG流行,泰妙菌素可以作为临床防治MG的首选药物。

牛家强,徐业芬,胡思顺,陆时娟,李家奎,李自力,毕丁仁[2](2018)在《藏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藏鸡鸡毒支原体(MG)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分离培养法对疑似慢性呼吸道病(CRD)藏鸡气管进行了MG分离纯化,根据菌落形态、鸡红细胞吸附试验、生长抑制试验和PCR进行鉴定,利用微量法测定了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30份样本中仅分离到3株符合MG特征,分别命名为ZJ-1、ZJ-2和ZJ-3;通过MG 16srRNA序列比对,证实3株分离株均为与S6和HS株亲缘关系较近的较强毒力致病性MG;对试验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为一致,即对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均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不敏感,但未发现高度耐药现象。证实了藏鸡群中存在致病性MG流行,且毒力具有增强趋势,临床中可使用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等高度敏感药物进行防治。

胡明明[3](2014)在《pMGA1.2与ApoA-Ⅰ相互作用的功能结构域研究》文中认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能够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该病分布广泛,给世界各地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MG主要通过表面的黏附蛋白pMGA (Protein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AdheA-In)与机体的受体结合而产生致病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载脂蛋白ApoA-I是pMGA1.2的相互作用蛋白。本研究主要对pMGA1.2与ApoA-I相互作用的的功能结构域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MGA1.2与ApoA-I相互作用的的功能位点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预测pMGA1.2共有4个功能结构域,分别位于25-77位、105-166位氨基酸之间的两个FIVAR (Uncharacterised Sugar-binding Domain)结构域;位于171-596位氨基酸之间的Myco-haema (Mycoplasma haemagglutinin Domain)结构域,位于491-595位氨基酸之间的Galactose-binding domain-like结构域。2.根据预测的功能结构域将pMGA1.2分为4段,片段1:25-77aa→73-231bp,即159bp;片段2:105-166aa→313-498bp,即186bp;片段3:171-491aa→511-1473bp,即963bp;片段4:491-595aa→1471-1785bp,即315bp。成功克隆了含有pMGA1.2功能结构域的4个片段pMGA1.2-N(N=1,2,3,4)。3.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KG-pMGAl.2-1和pGEX-KG-pMGA1.2-2。将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浓度1mmol/L,22℃诱导8h,获得了pMGAl.2-1和pMGAl.2-2的融合蛋白;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了纯度为95%的pMGAl.2-1和pMGAl.2-2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研究表明,pMGAl.2-1和pMGAl.2-2融合蛋白有明显显色带,pGEX-KG空载体对照无显色带,说明获得的pMGAl.2-1和pMGAl.2-2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病毒铺覆蛋白印迹(VOPBA)结果显示,pMGAl.2-1和pMGAl.2-2融合蛋白有明显显色带;pGEX-KG空载体对照无显色带,说明pMGAl.2-1和pMGAl.2-2融合蛋白能与纯化的ApoA-I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pMGAl.2-1和pMGAl.2-2蛋白包含与ApoA-I结合的功能结构域,与生物信息学预测的结果一致。4.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G-3(pCDNA3.1-GFP-pMGAl.2-3), PR-3(pCDNA3.1-RFP-pMGAl.2-3), PG-4(pCDNA3.1-GFP-pMGA1.2-4), PR-4(pCDNA3.1-RFP-pMGA1.2-4),分别转染Hela细胞后,均产生了相应的红/绿色荧光,PR-2、 PR-4的转染效率优于PG-3、 PG-4,因此选用PR-3、 PR-4和PG-AI (pCDN A3.1-GFP-Apo A-I)单转/共转Hela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ApoA-I、pMGAl.2-3、 pMGAl.2-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单转相比,共转染组ApoA-I、pMGAl.2-3、 pMGAl.2-4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下调(P<0.01),说明在细胞内1MGA1.2-3、pMGAl.2-4与ApoA-I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MGAl.2-3. pMGAl.2-4蛋白包含与ApoA-I结合的功能结构域,与生物信息学预测的结果一致。

李东[4](2011)在《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在鸡群中可引起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该病在国内鸡群中非常普遍,可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肉鸡出栏期延长。一旦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发生协同感染,则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针对鸡毒霉形体的鉴定主要是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及血清学鉴定等方法,但由于这些传统方法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而且,针对湖北地区家禽养殖场(户)的鸡毒霉形体流行现状、耐药性和病原性的相关研究尚无系统报道。鉴于此,本课题拟选用16S-23S rRNA基因间隔序列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ISR)对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流行毒株进行研究,该段序列兼有保守性和突变性的特点,既可满足对鸡毒霉形体临床感染的快速诊断,也可用于对其分子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应用传统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结合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湖北地区流行的M. gallisepticum野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建立了针对M. gallisepticum 16S-23S rRNA ISR PCR快速检测技术,并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性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分析在湖北地区47个养殖场(户)共采集病样172份,经分离培养获得77株疑似霉形体分离物,进一步采用生化试验和代谢抑制试验进行鉴定,其中57株代谢抑制价在1:80以上,并采用16S rRNA PCR技术进一步检测,均扩增出186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鉴定为鸡毒霉形体,阳性检出率为33.1%,;另20株为非鸡毒霉形体,有待进一步鉴定。从各养殖场分离的鸡毒霉形体分离株中选取部分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临床分离株对泰妙菌素、吉它霉素和泰乐菌素高度敏感,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2、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 ISR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为目的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对所有172份样品进行扩增分析,结果从70份病料中扩增出了850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其中包括57株经传统技术鉴定为阳性的病样,其阳性检出率为40.7%。同时采用该PCR方法及对上述分离获得的20株非鸡毒霉形体分离物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为家禽霉形体。因此,针对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建立的鸡毒霉形体PCR检测方法比传统技术具更高的敏感性。随后,将RFLP技术和PCR技术结合起来,采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对PCR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根据酶切图谱可将所有分离菌株分为两个谱系(R1和R2)。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R2基因型比R1基因型的菌株更为流行,且未见同一个场内同时发生两种基因型菌株感染的情况。进一步对分离株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来自各不同养殖场的分离菌株可归为三个亚群,有的菌株与参考株S6株为同一亚群,有的与F株为同一亚群,而参考株R株则独自成一个亚群。3、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分离株致病性研究根据上述进化分析结果,选择在进化树上分别与S6和F株亲缘关系较近的XA41株和ML21株作为研究对象,以S6和F株作为参考菌株,分别对4周龄雏鸡进行攻毒实验,8天后以新城疫弱毒苗(Ⅳ系)进行激发感染。结果接种S6和XA41株的实验动物全部发病,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通过剖检肉眼观察、组织学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病动物主要以上呼吸道病理变化为主;经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S6和XA41株引起的气囊损伤程度分别为3和2.8;S6和XA41株对鸡胚致死率均为80%。而攻F株和ML21株的实验动物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通过剖检肉眼观察、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各部位均无明显病变;气囊损伤程度均为0;抗体检测为阴性;F株和ML21株对鸡胚的致死率均为40%。表明XA41株和S6致病性相似,为强毒株;ML21株和F株相似,为弱毒株。因此,通过致病性研究结果初步确定16S-23S rRNA ISR可作为区分不同基因型鸡毒霉形体菌株致病性的分子工具。

秦春娥[5](2011)在《霉形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霉形体的分离概况,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代谢与分类等方面对霉形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

张进良[6](2010)在《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禽流感(AI)、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IBD)和鸡毒霉形体(MG)感染是目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几种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导致鸡群不同程度的死亡和生产性能的下降,给我国养禽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上述疫病虽均有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养殖模式多样,各种疫病特别是呼吸道疫病仍时有发生,因此,发病后的快速诊断或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效价监测已经成为各地养禽场和诊断室的常规检测项目。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常规方法有的耗时长,有的需要特殊的仪器或技术人员,因而在基层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是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载体,通过毛细管作用原理,以胶体金为示踪物来显示结果的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分析结果清楚、易于判断,且不需要任何仪器、成本低廉等优点,非常适用于现场检测及自动化检测分析。因此,在医学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快速检测方面。本研究针对目前鸡的几种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采用间接法原理,建立了五种鸡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一种抗体三联检的检测方法和一种抗体效价测定的检测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 AIV-HA1、NDV-HN、IBV-N、IBDV-VP2和MG-VlhA1.2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用带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实现了AIV-HA1、NDV-HN、IBV-N、IBDV-VP2和MG-VlhA1.2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通过亲核层析的方法获得了适合于制备试纸条的重组蛋白,并用Western blot对纯化的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这5种融合表达的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2.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复苏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生产细胞株BDRPDP细胞,经小鼠腹腔接种获得的抗体效价较高的腹水,用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并用透析法对纯化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脱盐,获得了高活性、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3.胶体金及胶体金单抗复合物的制备成功确立了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 nm胶体金的条件;并利用该胶体金,对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进行了胶体金标记条件的摸索,成功确立了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的条件:每毫升胶体金加入7μL 0.1 mol/L K2CO3时pH最佳,每毫升胶体金加入12μg单克隆抗体为最适蛋白用量,并在该条件下制备了胶体金单抗复合物。4. AIV、NDV、IBV、IBDV和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以胶体金标记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固定在检测线上的AIV-HA1或NDV-HN或IBV-N或IBDV-VP2或MG-VlhA1.2重组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间接法,分别成功地建立了AIV HA1蛋白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ND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IB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IBD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和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这5种单一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对AIV H5亚型阳性血清、AIV H9亚型阳性血清、NDV阳性血清、IB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和MG阳性血清分别进行测试。每种试纸条均只与相应的阳性血清发生反应,与其他所有阳性血清均呈阴性反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以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采用三条检测线分别包被IBDV-VP2、IBV-N和AIV-HA1重组蛋白作为捕获抗原,建立了IBDV、IBV和AIV三联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在一份样品中同时对IBDV、IBV和AIV三种抗体进行快速检测。5.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本研究以胶体金标记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固定在三条检测线上的不同浓度的IBV-N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间接法,成功地建立了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试纸条检测AIV H5亚型阳性血清、AIV H9亚型阳性血清、NDV阳性血清、IB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和MG阳性血清分别进行测试,未出现与交叉反应。对不同效价的IBV抗体进行测试,确定为血清效价大于8log2出现三条检测线,介于8log2和5log2之间的出现两条检测线,介于5log2和2log2之间的出现一条检测线,小于2log2不出现检测线。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以用于IBV抗体效价测定。

王晓丽[7](2010)在《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是引起禽类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的病原,虽然不会引起鸡群大量死亡,但是可导致鸡群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给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接种疫苗,由于弱毒苗和灭活苗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新型基因疫苗的研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G是借助其表面的黏附素蛋白(protein of Mycoplsma gallisepticum Adhesin, pMG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进而发挥致病作用。pMGA是一种主要的原生质膜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本研究对实验室保存的MG-HS株pMGA1.2基因进行表达,经western-blot检测和体外气管纤毛吸附试验研究其免疫原性和黏附特性。采用原核表达的重组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TB) (rCTB)作为粘膜免疫佐剂和pMGA1.2重组蛋白(rpMGA1.2)一起免疫实验动物,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MG黏附素蛋白基因(pMGA1.2)和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ctb)的表达表达纯化了rpMGA1.2和rCTB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其表达产物条带大小均与预期的一致(rpMGA1.2约92.0Kda,rCTB约38.0KDa),其中rpMGA1.2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而rCTB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Western blot和神经节苷脂(GM1)结合试验证明:rpMGA1.2和rCTB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2.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黏附特性研究鸡胚气管环在含10%犊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当rpMGA1.2使用剂量为100μg时对MG导致的鸡气管纤毛脱落抑制作用最好,说明rpMGA1.2参与了MG的吸附过程。3.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粘膜免疫效果测定rpMGA1.2混合粘膜免疫佐剂rCTB通过滴鼻点眼的途径共同免疫试验鸡,ELISA结果表明:免疫后血清中能产生特异性的IgG及sIgA抗体,但是sIgA抗体水平较低;鼻冲洗液和气管冲洗液中rCTB+rpMGA1.2组与rpMGA1.2组sIgA抗体水平差异显着(P<0.05),rCTB+rpMGA1.2不同剂量组(10gg,20μg)间差异不显着,且鼻冲洗液中sIgA抗体水平较气管冲洗液略高。攻毒试验结果:rCTB+rpMGA1.2 10μg组效果较好,保护率可达到77%。说明表达蛋白pMGA1.2能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具有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应用潜力。

胡福利[8](2009)在《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文中指出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的病原菌。该病在世界各地的鸡群中普遍存在,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研究表明,MG通过表面的黏附素(Protein MycoplasmaGallisepticum AdheA-In,pMGA)与鸡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而侵染宿主,阻断MG与受体的结合是防治CRD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病毒铺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GST pull down技术,质谱分析分离鉴定了鸡毒霉形体黏附素互作蛋白,且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分别用病毒铺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间接Dot-ELISA验证了互作蛋白是ApoA-Ⅰ。并对ApoA-Ⅰ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表达了含有部分结构域的基因片段。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MGA1.2的受体蛋白奠定了基础。1.pMGA1.2互作蛋白的分离鉴定采用差度离心技术、VOPBA及GST-pull down技术分离鉴定pMGA1.2互作蛋白,通过蛋白质谱技术分析互作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且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VOPBA最佳反应条件:提取的鸡胚气管膜蛋白采用半干转印法转印至NC膜上,在5%脱脂奶中封闭,4℃过夜;加入纯化的pMGA1.2 1ml,37℃作用4h;加1∶100倍稀释的鸡源抗MG多克隆抗体,37℃作用2h;加1∶500倍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鸡IgG,室温作用1h;NC膜洗涤后转入显色液中显色,有一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30.6kD。GST-pull down试验结果显示,出现两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92kD和30.6kD,说明GST-pull down和VOPBA结果一致。通过对30.6kD蛋白质谱测序,该蛋白可能是鸡的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2.ApoA-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首先,根据鸡的ApoA-Ⅰ基因序列与载体的多克隆酶切位点设计两对引物,通过RT-PCR从鸡气管的总RNA中得到ApoA-Ⅰ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上,经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上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鸡的ApoA-Ⅰ基因,大小为795bp,经测序、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有2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导致1个氨基酸的改变。构建成功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KG-ApoA-Ⅰ,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b-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在诱导温度为30℃,诱导4 h,IPTG浓度为0.50~1.00mmol/L,pH7.0~7.8,GST-ApoAI表达量最高。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纯度为97%。VOPBA实验结果表明,pGEX-KG空载体无显色条带;表达蛋白组有明显显色带,说明获得的GST-ApoAI融合蛋白能与纯化的pMGA1.2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ApoAI是pMGA1.2的互作蛋白。构建的真核质粒pcDNA3.1-ApoA-Ⅰ,通过脂质体转染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48h,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提取细胞RNA,反转录后PCR鉴定apoA-Ⅰ转入细胞情况,并表达蛋白。超声波破碎提取细胞表达蛋白,经处理后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纯化的pMGA1.2为“靶蛋白”,用鸡源MG阳性血清与HRP标记鼠抗鸡IgG检测细胞中表达蛋白与pMGA1.2的反应;结果显示细胞提取蛋白的间接Dot-ELISA检测结果出现深蓝色斑点,而未转染的细胞蛋白和相对应的buffer对照则无可见斑点,说明细胞中表达的ApoA-Ⅰ蛋白与pMGA1.2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进一步说明ApoA-Ⅰ是pMGA1.2的互作蛋白。3.ApoA-Ⅰ基因片段(ApoA-Ⅰ2)的克隆及表达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ApoA-Ⅰ功能结构域及载体的多克隆酶切位点设计两对引物,通过RT-PCR从鸡气管的总RNA中得到ApoA-Ⅰ2基因片段,将ApoA-Ⅰ2片段克隆至pMD18-T上,经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ApoA-Ⅰ基因片段,大小为177bp,经测序、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将上述构建成功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KG-ApoA-Ⅰ2,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GST-ApoA-Ⅰ2,在温度28℃,诱导7h,IPTG浓度为0.05mmol/L~0.75mmol/L,pH值为7.0~7.8,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过GST亲和柱纯化,纯度为96%。VOPBA结果表明,pGEX-KG空载体对照无显色带;可溶性融合蛋白有明显显色带,说明获得的ApoA-Ⅰ2融合蛋白能与纯化的pMGA1.2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说明该蛋白片段包含与pMGA1.2结合的功能结构域,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结合位点提供科学依据。

刘华栋[9](2009)在《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和巢氏PCR鉴定研究》文中认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引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disease,CRD)的病原菌,能够引起鸡的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啰音、和气囊炎等呼吸道疾病。此病易传染,常引发鸡群的群体发病,但死亡率不高,常常是隐性带菌鸡,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蛋的孵化率变低,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损失。针对重庆地区24个养鸡场中的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病料在25%的青霉素溶液中浸泡24h后,取出200μL于改良后添加了醋酸铊的Hartleys培养基增菌培养,2-3天后观察可见长出油煎蛋样外观菌落,瑞氏染色镜检有细小球形、短杆状和不规则的蓝色菌体,由此可初步认定分离物为支原体。经生化反应,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添加酚红的液体培养基颜色也由红变为黄色。此菌能够吸附红细胞,与MG-S6株血清反应,其代谢抑制价在1:80-1:1280之间,确认为MG阳性。从17株分离物中筛选出来9株鸡毒支原体进行初步研究。用primer premier 5.0引物设计软件对鸡毒支原体分离物保守序列,即16S/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分别扩增577bp序列和其内部283bp序列,做巢氏PCR鉴定。通过对PCR条件的探索,改变条件以至于达到最好的扩增结果。首次扩增可见较暗的目的条带,然后用首次扩增的产物经过500倍稀释作为模板进行第二次扩增,电泳结果可见明亮的目的条带。在此实验中对照组均无目的条带。由此可以将本实验分离的重庆地区鸡毒支原体疑似株鉴定为鸡毒支原体分离株。然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RasI对第二次扩增产物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鸡毒支原体分离物经电泳分析可显示两种不同的酶切图谱,全部分离菌株均表现255/28型,即片段上只有一个RsaI位点,被酶切为255bp和28bp两个片段,说明鸡毒支原体在基因型上不存在差异。用目前国内外检测和提取细菌质粒的方法对鸡毒支原体进行研究,先参照碱裂解法配制试剂对鸡毒支原体培养物进行抽提,然后用国内成熟提取细菌质粒的抽提试剂盒检验抽提,经电泳分析,两种方法结果相同,均无任何条带,而参照组均可见到几条大小不一致的条带,初步判定鸡毒支原体中无质粒或者此方法特异性较差,不能提取MG的质粒。

彭秀丽[10](2008)在《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鉴定及其鸡胚组织互作蛋白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菌。本病在世界各地的鸡群中普遍存在,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许多研究表明,MG通过表面的黏附素(Protein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Adheain,pMGA)与鸡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而侵染宿主。为了阐明pMGA的结构、功能及其在鸡毒霉形体感染中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鉴定了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探讨了pMGA与宿主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受体在鸡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鸡体内pMGA受体基因的类型、分子结构及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如下结果。1.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鉴定通过生物学软件及相关在线分析工具,对pMGA进行基于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蛋白质理化特性、功能域、磷酸化位点、基序及空间结构等。分析表明,pMGA1.2主要在细胞外发挥生物学作用,分子量64.9kD,理论等电点为5.58,半衰期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网状细胞为30h,酵母菌体内20h以上,大肠杆菌体内10h以上;a螺旋占26.59%,主要存在于210位氨基酸之前;β折叠占23.08%,存在于210位氨基酸之后,无规卷曲占50.33%,该蛋白为稳定的球状蛋白质;pMGA1.2分子有6类基序模式,53个基序位点和21个抗原决定簇,而且有4处具有明显的卷曲螺旋;pMGA1.2含有5个结构域,分别为蛋白家族Mycohaema结构域、2个FIVAR结构域、C末端有1个甲基化-DNA-蛋白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结构域和1个半乳糖结合区;pMGA1.2属于霉形体血凝素超家族的一员,与霉形体R株黏附蛋白相似度高达99%。2.鸡毒霉形体黏附素截短蛋白及全蛋白表达产物免疫学特性鉴定对pMGA1.2和pMGAⅣ片段基因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pMGA1.2及pMGAⅣ可溶性表达的最佳条件。pMGA1.2表达量在裂解液全菌体和上清液中分别达18.5%和17%,pMGAⅣ表达量在裂解液全菌体和上清液中分别达28%和18%。采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pMGA1.2及pMGAⅣ,纯度达95%左右。免疫印迹结果表明,pMGA1.2和pMGAⅣ融合蛋白能与兔源鸡毒霉形体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出现明显的显色条带;空载体对照无显色条带;表明本实验所获得的pMGA1.2及pMGAⅣ融合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3.免疫荧光检测pMGA受体在鸡胚组织中的分布用蛋白酶thrombin切去融合蛋白pMGA1.2的GST标签,获得纯化的pMGA1.2,建立了检测鸡胚组织中pMGA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将20日龄SPF鸡胚的气管、心、肺、肝、肾、十二指肠、法氏囊、腺胃、胸腺和脾脏等组织制成石蜡切片,采用纯化的pMGA1.2与各组织作用,用兔源的MG阳性血清和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来检测受体分布。结果表明:除脾脏外,其他组织中均出现明亮的特异性荧光,说明这些组织可能均存在能与pMGA1.2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受体蛋白。其中,pMGA的受体分布于气管和十二指肠的纤毛上皮细胞,肺脏的肺泡上皮细胞,法氏囊盲突的淋巴小结的皮质区,胸腺的皮质部,腺胃的粘膜层,肝脏、心脏及肾脏中pMGA受体的位置暂时无法确定。4.鸡胚组织膜蛋白与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异结合的研究采用差速离心提取鸡胚组织膜蛋白,经处理后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纯化的pMGA1.2及pMGAⅣ为“靶蛋白”,用兔源MG阳性血清与羊抗兔酶标IgG检测鸡胚各组织中是否存在能与pMGA反应的组织蛋白;SDS-PAGE分析组织膜蛋白。结果表明,除脾脏外,其他组织中均存在与pMGA1.2和pMGAⅣ特异结合的膜蛋白,其中分子量为36.5kD或(和)27.2kD的蛋白可能是pMGA1.2的受体,pMGAⅣ是与受体结合的肽段。

二、用血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毒霉形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血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毒霉形体(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白羽肉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支原体培养基的制备
    1.2 抗菌药物
    1.3 分离MG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4 MG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1.5 生物鉴定及细菌形态观察
    1.6 临床分离株pvpA基因的扩增与测序分析
    1.7 颜色变化单位(CCU)的测定
    1.8 动物回归试验
    1.9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 结 果
    2.1 菌落形态的初步鉴定
    2.2 PCR扩增与测序分析结果
    2.3 动物试验结果
    2.4 药物敏感性结果
3 讨 论
4 结 论

(2)藏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血清
    1.2 抗菌药物
    1.3试剂与仪器
    1.4 培养基制备
    1.5 样品的采集与菌株的分离纯化
    1.6 生物鉴定菌落形态观察
    1.7 PCR及测序鉴定
    1.8 最小抑菌浓度 (MIC) 的测定
2 结果
    2.1 菌落形态
    2.2 PCR结果
    2.3 MIC结果
3 讨论

(3)pMGA1.2与ApoA-Ⅰ相互作用的功能结构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鸡毒支原体的危害和防治
        1.1.1 鸡毒支原体的危害
        1.1.2 鸡毒支原体的防治
    1.2 pMGA1.2研究进展
    1.3 ApoA-I研究进展
    1.4 蛋白结构域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预测pMGA1.2的功能结构域
        2.2.2 pMGA1.2片段(1,2,3,4)的克隆
        2.2.3 pMGA1.2-N(N=1,2)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2.2.4 KG-pMGA1.2-N(N=1,2)的诱导表达
        2.2.5 pMGA1.2-N(N=1,2)蛋白纯化
        2.2.6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
        2.2.7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VOPBA)分析
        2.2.8 PG、PR、PG-AI、PR-AI菌液复苏
        2.2.9 PG、PR、PG-AI、PR-AI酶切分析
        2.2.10 pCDNA3.1-GFP/RFP-pMGA1.2-N(N=3,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2.2.11 去内毒素质粒的制备
        2.2.12 细胞培养及质粒转染
        2.2.13 转染后细胞状态和融合蛋白的观察
        2.2.14 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表达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信息学预测pMGA1.2的功能结构域
    3.2 pMGA1.2-N(N=1,2,3,4)的克隆
        3.2.1 pMGA1.2-N(N=1,2,3,4)的扩增
        3.2.2 T-pMGA1.2-N(N=1,2,3,4)重组质粒的鉴定
    3.3 原核表达质粒KG-pMGA1.2-N(N=1,2)的构建
        3.3.1 原核表达质粒KG-pMGA1.2-N(N=1,2)的鉴定
    3.4 pMGA1.2-N(N=1,2)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3.4.1 pMGA1.2-N(N=1,2)蛋白的诱导表达
        3.4.2 pMGA1.2-N(N=1,2)蛋白的纯化
    3.5 pMGA1.2-N(N=1,2)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3.5.1 pMGA1.2-1蛋白的Western bolt检测
        3.5.2 pMGA1.2-2蛋白的Western bolt检测
    3.6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3.6.1 pMGA1.2-1的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3.6.2 pMGA1.2-2的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3.7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7.1 真核表达质粒PG,PR,PG-AI,PR-AI的鉴定
        3.7.2 真核表达质粒PG-3,PR-3的鉴定
        3.7.3 真核表达质粒PG-4,PR-4的鉴定
    3.8 真核表达质粒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3.9 流式细胞仪检测ApoA-I与pMGA1.2蛋白的表达量
4 讨论
    4.1 生物信息学预测功能结构域
    4.2 pMGA1.2-N(N=1,2,3,4)的克隆
    4.3 pMGA1.2-N(N=1,2)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4.4 pMGA1.2-N(N=1,2)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5 pMGA1.2-N(N=1,2)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4.6 pMGA1.2-N(N=1,2)蛋白的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4.7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4.8 流式细胞仪检测ApoA-I与pMGA1.2蛋白的表达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1 霉形体的研究史
    1.2 病原学特性
        1.2.1 形态学研究
        1.2.2 繁殖方式及其运动性
        1.2.3 细胞结构
        1.2.4 营养特征
        1.2.5 有关霉形体微生态学方面研究
        1.2.6 抗原特性
    1.3. 有关鸡毒霉形体及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现状
        1.3.1 有关鸡毒霉形体的研究历史
        1.3.2 鸡毒霉形体的特殊形态及培养条件
        1.3.3 鸡毒霉形体的生化特性及抵抗力
        1.3.4 鸡毒霉形体的致病力
        1.3.5 鸡毒霉形体相关基因的研究
        1.3.6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病特征
        1.3.7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8 致病机理
        1.3.9 免疫学研究现状
        1.3.10 流行病学
        1.3.11 诊断方法的研究
        1.3.12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与净化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器材
        2.1.2 相关菌株及标准抗原和血清
        2.1.3 实验动物及患病动物
        2.1.4 鸡毒霉形体培养基
        2.1.5 药物敏感性试验所用抗生素
        2.1.6 常规鉴定方法所需其他试剂的配制
        2.1.7 相关分子生物学试验所需试剂
        2.1.8 分子生物学所用试剂的配制
        2.1.9 制备病理切片所需的相关试剂
    2.2 方法
        2.2.1 兔抗鸡毒霉形体S6株血清的制备
        2.2.2 样品的前期处理和霉形体的分离、培养
        2.2.3 纯化
        2.2.4 细菌的L型鉴定
        2.2.5 鸡红细胞吸附试验
        2.2.6 糖发酵试验
        2.2.7 精氨酸水解试验
        2.2.8 生长测定
        2.2.9 鸡毒霉形体传统技术的鉴定
        2.2.10 鸡毒霉形体16S RNA PCR鉴定
        2.2.11 鸡毒霉形体耐药性分析
        2.2.12 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3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特性的鉴定
        2.2.14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2.2.15 16S-23S rRNAPCR方法与常规技术两者检测结果的对比
        2.2.16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2.2.17 鸡毒霉形体分离株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克隆
        2.2.18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测定
        2.2.19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
        2.2.20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致病性的研究
        2.2.21 菌株毒力的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霉形体的分离结果
    3.2 霉形体的形态观察结果
    3.3 霉形体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结果
    3.4 霉形体的常规鉴定技术结果
        3.4.1 霉形体的玻片凝集试验
        3.4.2 代谢抑制试验
    3.5 疑似鸡毒霉形体的16S RNA PCR鉴定结果
    3.6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7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特性的鉴定
        3.7.1 特异性试验
        3.7.2 敏感性试验
    3.8 16S-23S基因间隔区PCR技术的临床检测结果
    3.9 传统实验室分离鉴定方法与PCR方法的比较
    3.10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感染分布情况
    3.11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酶切分析
    3.12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3.13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
    3.14 攻毒实验菌株的选择
    3.15 攻毒后相关菌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鉴定
    3.16 实验动物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
        3.16.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3.16.2 电镜观察结果
        3.16.3 病理剖检变化
        3.16.4 病理组织切片
    3.17 攻毒组抗体检测结果
    3.18 攻毒组气囊病变等级评定
    3.19 各毒株对SPF鸡胚的毒力测定结果
    3.20 部分分离株致病性评估
4. 讨论
    4.1 霉形体的分离
    4.2 分离株的鉴定
    4.3 参考株及部分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4.4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
        4.4.1 该PCR检测方法的优势
        4.4.2 鸡毒霉形体感染情况
        4.4.3 鸡毒霉形体和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情况
    4.5 扩增产物的RFLP分析
    4.6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4.7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
    4.8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4.9 病原性和16S-23S RRNAISR之间的关联性
    4.10 新城疫弱毒苗的应用
    4.11 实验中各菌株的致病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霉形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霉形体的分离概况
2 霉形体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结构
    2.2 培养特性
    2.3 代谢与分类
    2.4 基因组特征
    2.5 抵抗力与致病性
    2.6 免疫学诊断

(6)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
        1.2 流行病学
        1.2.1 宿主范围
        1.2.2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AIV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
        1.4 禽流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病原学的诊断方法
        1.4.2 血清学诊断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 新城疫的研究进展
        2.1 病原
        2.1.1 病原的分类
        2.1.2 血清型
        2.2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结构与功能
        2.3 新城疫的传播与危害
        2.4 新城疫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4.2 清学诊断技术
        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3.1 病原
        3.1.1 病原的分类
        3.1.2 清型
        3.2 IBV的N蛋白研究
        3.3 流行病学
        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检测方法
        3.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4.2 IBV血清学检测技术
        3.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的研究进展
        4.1 病原
        4.1.1 病毒学分类、形态及理化特性
        4.1.2 病毒培养特性
        4.1.3 病毒血清型
        4.1.4 IBDV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的蛋白
        4.2 流行病学
        4.2.1 自然宿主与传播媒介
        4.2.2 流行特点
        4.3 鸡传染性法氏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3.1 病毒分离
        4.3.2 清学方法
        4.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5 鸡毒霉形体的研究进展
        5.1 病原
        5.1.1 病原及发病特点
        5.1.2 MG的基因组结构和结构蛋白的研究
        5.2 流行病学
        5.3 鸡毒霉形体的检测方法
        5.3.1 病原的分离鉴定
        5.3.2 清学方法
        5.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6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6.1 胶体金的特性及其制备
        6.1.1 胶体金的特性
        6.1.2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6.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及其应用
        6.2.1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原理
        6.2.2 免疫胶体金的应用
        6.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
        6.4.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6.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
        6.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趋势
        6.5.1 提高胶体金免疫层析产品的性能
        6.5.2 实现多元检测
        6.5.3 实现半定量或定量测定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AIV-HA1 NDV-HN IBV-N IBDV-VP2 MG-V1hA1.2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菌株及试剂
        2.1.2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
        2.2.3 诱导表达
        2.2.4 包涵体的纯化与复性
        2.2.5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6 SDS-PAGE电泳
        2.2.7 Western blot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菌诱导条件及目标蛋白纯化的SDS-PAGE电泳结果
        3.2 Western blot分析
        3.3 纯化蛋白浓度测定
    4 讨论
        4.1 表达载体与表达菌的选择
        4.2 诱导条件和纯化方法
        4.3 对HN、N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
        4.4 对HN、VP2、VlhA1.2蛋白表达量和表达状态的分析
    5 结论
第3章 AIV、NDV、IBV、IBDV、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2.2 胶体金的制备
        2.2.3 胶体金颗粒的鉴定
        2.2.4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胶体金pH值的确定
        2.2.5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量的确定
        2.2.6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制备与纯化
        2.2.7 封闭液的选择
        2.2.8 样品垫、金标垫的制备
        2.2.9 质控线与检测线的包被
        2.2.10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定标准
        2.2.11 样品稀释液与样品稀释倍数的确定
        2.2.12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2.2.13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2.2.14 快速检测血清抗体试剂盒组装及初步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2 胶体金的制备
        3.3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胶体金pH值的确定
        3.4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量的确定
        3.5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鉴定
        3.6 封闭液的选择
        3.7 检测线和质控线的包被条件
        3.8 样品稀释液与样品稀释倍数的确定
        3.9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3.10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3.11 试剂盒的重复性试验和保存期试验
        3.12 几种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4 讨论
        4.1 胶体金颗粒制备及鉴定
        4.2 胶体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3 胶体金标记物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
        4.4 封闭液的选择
        4.5 检测线和质控线包被条件
        4.6 样品稀释液与稀释倍数的确定
        4.7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4.8 几种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5 结论
第4章 AIV、IBV、IBDV抗体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试纸条的构建
        2.2.2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2.2.3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3.3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4.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5 结论
第5章 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试纸条的构建
        2.2.2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2.2.3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3.3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4.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4.2 试纸条测定界限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专利申请
致谢

(7)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霉形体概述
    2 鸡毒霉形体病的研究
        2.1 病原
        2.2 流行病学
        2.3 症状及病理变化
        2.4 诊断方法研究
        2.5 致病机理
        2.6 免疫机制
        2.7 防制
    3 鸡毒霉形体蛋白研究进展
        3.1 鸡毒霉形体结构蛋白的研究
        3.2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研究
    4 家禽粘膜系统研究进展
        4.1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4.2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特点
        4.3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4.4 家禽粘膜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4.5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效应分子—sIgA
        4.6 粘膜免疫的途径
        4.7 粘膜免疫佐剂(CTB)研究进展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及霍乱毒素B亚基的表达
    1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2 重组蛋白pKG-pMGA1.2和pKG-ctb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3.3 重组蛋白pKG-pMGA1.2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3.4 重组蛋白pKG-ctb表达产物的GM_1-ELISA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黏附特性研究
    1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纯化及记数结果
        3.2 黏附抑制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粘膜免疫效果测定
    1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ELISA检测结果
        3.2 免疫效力测定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鸡毒霉形体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2.1 鸡毒霉形体的危害
        2.2 鸡毒霉形体病的防治技术现状
    3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的研究进展
    4 微生物受体及其研究方法
        4.1 微生物受体的成分和分布
        4.2 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过程
        4.3 微生物受体模拟分子
        4.4 微生物受体的分离方法
    5 pMGA受体的研究进展
    6 pMGA受体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互作蛋白的分离鉴定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管膜蛋白的SDS-PAGE分析
        3.2 气管膜蛋白的VOPBA分析
        3.3 GST-pull down结果分析
        3.4 相互作用气管膜蛋白质谱分析
        3.5 Apo A-I的抗原决定簇预测
    4 讨论
        4.1 细胞膜蛋白提取及VOPBA分析
        4.2 气管膜蛋白的GST Pull-Down分析
        4.3 相互作用蛋白的质谱分析
        4.4 ApoA-I的抗原决定簇预测
第三章 ApoA-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与pMGA1.2相互作用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鸡载脂蛋白基因cDNA的合成
        2.2.2 ApoA-I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
        2.2.3 ApoA-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4 pGEX-KG-ApoA-I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
        2.2.5 融合蛋白的纯化
        2.2.6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分析
        2.2.7 ApoA-I的真核载体构建及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ApoA-I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3.1.1 气管RNA的提取
        3.1.2 RT-PCR扩增结果
        3.1.3 重组质粒的鉴定
        3.1.4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1.5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3.1.6 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与纯化
        3.1.7 真核重组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
    4 讨论
        4.1 重组载体的构建
        4.2 外源蛋白原核表达及真核表达
        4.3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4.4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分析
    5 结论
第四章 ApoA-I基因片段克隆表达及与pMGA相互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鸡载脂蛋白片段基因cDNA的合成
        2.2.2 鸡载脂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载体和原核载体构建
        2.2.3 pGEX-KG-ApoA-I_2可溶性融合蛋白的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2.2.4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脂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3.1.1 鸡气管ApoA-I_2基因扩增
        3.1.2 重组质粒的鉴定
        3.1.3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1.4 融合蛋白的SDS-PAGE检测
        3.1.5 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与纯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和巢氏PCR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支原体概述
    1.2 鸡毒支原体的生物学特征
    1.3 鸡毒支原体病的研究
    1.4 巢氏PCR方法的机制和应用
    1.5 质粒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第3章 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和常规鉴定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鸡毒支原体的巢氏PCR鉴定及RFLP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鸡毒支原体质粒寻找的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鉴定及其鸡胚组织互作蛋白的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霉形体的研究历史
    3 霉形体的细胞生物学特征
        3.1 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
        3.2 细胞结构
        3.3 生态学特征
    4 鸡毒霉形体
        4.1 鸡毒霉形体的研究历史
        4.2 鸡毒霉形体的生化特性及抵抗力
        4.3 鸡毒霉形体的致病力
    5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5.1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学
        5.2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特点
    6 MG感染的免疫机制
    7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理
    8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8.1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症状
        8.2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病理变化
    9 鸡毒霉形体的膜蛋白
    10 鸡毒霉形体的结构蛋白
    11 鸡毒霉形体黏附蛋白的研究
        11.1 鸡毒霉形体黏附蛋白的研究历史
        11.2 pMGA基因序列与功能的研究
        11.3 pMGA对MG免疫逃逸的作用
        11.4 pMGA基因的表达调控
    12 鸡慢性呼吸道病防治
        12.1 疫苗免疫
        12.2 药物防治
    13 微生物受体研究及应用
        13.1 微生物与受体的关系
        13.2 不同微生物会选择同一受体
        13.3 同一病毒可与一个以上受体结合
        13.4 不同科的微生物选择不同的受体,同一属的微生物选择不同的受体
        13.5 微生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启动了微生物的生命循环
        13.6 受体的研究方法
    14 PMG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15 动物微生物受体的研究意义
    16 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pMGA1.2的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2.2.2 pMGA1.2的疏水性
        2.2.3 pMGA1.2的亚细胞定位
        2.2.4 PMGA1.2的蛋白质卷曲螺旋分析
        2.2.5 pMGA1.2的基序(Motif)分析
        2.2.6 pMGA1.2的抗原决定簇分析
        2.2.7 pMGA1.2的低复杂区分析
        2.2.8 pMGA1.2的二级结构
        2.2.9 pMGA1.2的三级结构
        2.2.10 pMGA1.2的结构功能域分析
        2.2.11 pMGA1.2的序列比对
        2.2.12 pMGA1.2的保守区域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MGA1.2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3.2 pMGA1.2的疏水性分析
        3.3 pMGA1.2的理化性质综合分析
        3.4 pMGA1.2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5 pMGA1.2的基序(Motif)分析
        3.6 pMGA1.2的抗原决定簇分析
        3.7 pMGA1.2的低复杂度区域
        3.8 pMGA1.2的二级结构
        3.8.1 HNN算法分析
        3.8.2 Chou&Fasman方法分析
        3.9 pMGA1.2的相关序列搜索结果
        3.10 pMGA1.2的蛋白超家族分析
        3.11 pMGA1.2的三级结构预测
        3.12 pMGA1.2的结构功能域分析
    4 讨论
        4.1 蛋白质的理化特性
        4.2 亚细胞定位
        4.3 基序分析
        4.4 pMGA1.2的抗原决定簇及疏水性分析
        4.5 二级结构分析
        4.6 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5 结论
第三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截短蛋白及全蛋白表达产物免疫学特性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阳性血清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的复苏与扩大培养
        2.2.2 pMGA1.2及pMGA Ⅳ片段的表达
        2.2.3 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2.2.4 IPTG浓度
        2.2.5 培养基的pH值
        2.2.6 可溶性表达的培养时间
        2.2.7 pMGA Ⅳ及pMGA 1.2的纯化
        2.2.8 蛋白质的SDS-PAGE检测
        2.2.9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
        2.2.10 蛋白浓度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对pMGA 1.2及pMGAⅣ表达量的影响
        3.2 培养基pH值对pMGA 1.2及pMGAⅣ表达量的影响
        3.3 诱导时间对pMGA1.2及pMGAⅣ可溶性表达量的影响
        3.4 IPTG浓度对pMGA1.2及pMGAⅣ可溶性表达量的影响
        3.5 pMGA1.2及pMGAⅣ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免疫原性分析
        3.6 蛋白浓度
    4 讨论
        4.1 SDS-PAGE电泳
        4.2 诱导温度对pMGA1.2及pMGAⅣ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3 培养基pH值及诱导时间对pMGA1.2及pMGA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 诱导时间对pMGA1.2及pMGAⅣ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5 IPTG浓度对pMGA1.2及pMGAⅣ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第四章 免疫荧光检测PMGA受体在鸡胚组织中的分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融合蛋白pMGA1.2切割及免疫活性检测
        2.2.2 组织包埋
        2.2.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最佳条件的确定
        2.2.4 间接免疫荧光的步骤
        2.2.5 特异性实验
        2.2.6 重复性实验
        2.2.7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pMGA1.2的SDS-PAGE分析
        3.2 免疫学活性分析
        3.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鸡胚组织中pMGA受体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鸡胚组织膜蛋白与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异结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1 匀浆缓冲液及膜蛋白提取缓冲液
        2.2.2 ELISA及Dot-ELISA检测所用溶液的配制
        2.2.3 非变性凝胶电泳(PAGE)所需溶液
        2.2.4 复性相关缓冲液
        2.2.5 SDS-PAGE分析
        2.3 不同组织膜蛋白的提取
        2.3.1 组织膜蛋白的提取方法
        2.3.2 几种表面活性剂对气管膜蛋白溶解能力的影响
        2.3.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4 SDS-PAGE及转印结合实验
        2.3.5 复性处理后的western-blot
        2.3.6 Dot-ELISA方法及结果判定
        2.3.7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2.3.8 特异性试验
        2.3.9 重复性试验
        2.3.10 pMGA与细胞膜结合的饱和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4种表面活性剂对鸡胚气管膜蛋白的溶解
        3.2 细胞膜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 10种组织膜蛋白的SDS-PAGE及Western-blot鉴定
        3.4 复性后的Western-blot
        3.5 间接Dot-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
        3.5.1 各组织的Dot-ELISA
        3.5.2 截短蛋白pMGAⅣ的Dot-ELISA
        3.5.3 特异性及重复性试验
        3.5.4 pMGA与膜蛋白结合的饱和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致谢

四、用血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毒霉形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白羽肉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J]. 吴春琳,黄宝钦,蓝天韵,林琳,张立根,李健,罗忠宝,吴异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4)
  • [2]藏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J]. 牛家强,徐业芬,胡思顺,陆时娟,李家奎,李自力,毕丁仁. 中国兽医学报, 2018(11)
  • [3]pMGA1.2与ApoA-Ⅰ相互作用的功能结构域研究[D]. 胡明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4]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5]霉形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秦春娥.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5)
  • [6]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 张进良.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7]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D]. 王晓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D]. 胡福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4)
  • [9]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和巢氏PCR鉴定研究[D]. 刘华栋. 西南大学, 2009(10)
  • [10]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特性鉴定及其鸡胚组织互作蛋白的分布研究[D]. 彭秀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血细胞抑制试验快速鉴定鸡败血支原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