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农业银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

关于增强农业银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

一、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雷[1](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王永龙[2](2004)在《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当金融因素的作用受到限制时,经济增长必然遭遇资本投资不足和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约束。农业金融是以信用手段动员、配置和管理涉农金融资本运行的活动,是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的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广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动和金融运行,以保障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仍具有显着“产融弱质性”,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这必然形成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农业金融支持对改善农业弱质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途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合理因素,从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基础、产融互动和农业金融效率等三个角度,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推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制度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依据,提出了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建构的原则、机理与对象选择,着重探讨了三类不同农业金融支持机制的运行原理及其支持效应,并以金融支持效应为核心,论述了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的制度供给及其效率。最后指出:我国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完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全适应性,农业金融支持不仅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取向。充分发挥农业金融支持效应,必须从完善农业金融体系与结构、改进农业金融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并协调农业金融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化。

袁建岐[3](2006)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跨越式发展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其金融支持不足的危害,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及其它根源,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县域金融深化政策及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选择。全文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内外己有研究文献做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本章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阐明了金融及其体系的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监督经理和促进交换功能,分析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阐述了金融结构变化规律、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成效;从县域金融支持的差距出发,详细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及信贷投放量萎缩的表现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从县域金融本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生态等角度探讨了县域金融现状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成因;最后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做了描述。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考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第五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伴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发生过许多变化。本章在对我国县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从县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和绩效,指出正规金融的不足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分蘖,致使县域非正规金融成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探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县

姚舜[4](2020)在《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国家经济战略层面需要快速优化提升的关键环节,想要全面促进农村金融局势的良好运行,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保障性力量还是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市场经济主导的金融模式在农村区域的推行还处于缓慢态势,落后的金融市场模式也是严重制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快速转变的巨大瓶颈。建行G县支行作为国有银行三级县域支行,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但是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经济市场的倾斜愈发明朗,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涉足“三农”业务,对建行G县支行的涉农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威胁,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与资源更恰当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为研究对象,从目前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三农”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按照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所处的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借助EFE矩阵进行量化评估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良性;其次,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风控能力等五方面对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进行剖析,借助IFE矩阵进一步评估内部资源的优劣性和发展空间;再次,通过SWOT矩阵深化内外部环境的发展资源,对四种备选:密集型、扭转性、防御性、差异化战略进行评判,进而在战略初步匹配阶段选定密集型战略为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够用通过更加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明确备选战略的优劣性,为后续的战略实施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最后为了能够确保密集型战略的顺利执行,从“三农”业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业务风险来源管控、业务经营管理体系畅通、业务外部资源环境优化四方面提出配套保障措施。本文将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首次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三农”产品的发展战略,具有较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立足于建行G县支行自身工作实际,将研究成果紧密贴合一线工作,具有明确的战略引导作用,丰富了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和金融行业的战略管理思路,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价值。

闵晗[5](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金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农行SY分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行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建制度、推产品、创模式,加大对SY市各县区的金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创造出了一套有特色、有品质、有亮点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彰显其金融价值,展现其金融担当。本文在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农行SY分行的五种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惠农担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驻村帮扶和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的威胁,从完善金融管理模式、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后续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论文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SY市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而且对农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对于跟SY市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郭旗[6](2019)在《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零一八年第十九届四中全体会议提出,要推进新农业模式的培养,打造专业科学的新农业体系。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农业模式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金融。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里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并建立新农业经营的规范系统。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金融系统里所存在薄弱环节,找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有效性,拓宽银行对现代农业的服务方式,现已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化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成都市推进《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革新为前提,使用新的理论形式并结合新的分析方法,对X区新农业金融发展里所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农行X支行对X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做法和经验,提出农行X支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第一,本研究使用了文献和系统研究方面的新方法,提出了新农业金融发展的含义,确定了大体上的理论架构;第二,通过文献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对新农业发展的现实具体情况展开研究,为新农业金融体系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观点为;金融环境方面的支持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可是目前这种新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比如制度层面的困难,所以我们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中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要设计出科学完整的解决策略。

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赣西课题组[7](1999)在《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王小明,涂印平[8](2000)在《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如何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 ,文章通过分析制约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主要因素、产生原因 ,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赵辉[9](2014)在《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策略研究 ——以A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51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在经过数次变迁后,中国农业银行于2009年1月改制成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公司,并于2010年7月在沪港两地成功实现A+H上市。任何一次农业银行的成立、撤并和恢复都与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意图有关。县域是农行服务“三农”的主战场,能否有效的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和评价农行服务“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当前的县域农行服务“三农”正当其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服务路径,提高服务的成效,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探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三农”之路,确保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行的历史使命得以顺利完成。本文以作者所供职的中国农业银行A县支行为实际案例,通过运用各类市场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实践验证等方法,对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经过的历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一步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农村金融理论的演进发展进行了介绍,对“三农”问题的现状及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列出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与框架。第二部分对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介绍。从时间维度上,对县域农行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支农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制度层面上,对高层在推进县域农行服务“三农”过程中所做的制度安排进行了阐释。最后,对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县域农行服务“三农”不足的成因进行了解析。第三部分结合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县域农行服务“三农”过程中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在对当前县域农行所处的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县域农行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将会应对那些具体机遇和挑战。同时,将目前世界上三种典型的农业生产形态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努力方向。第四部分对笔者所供职的中国农业银行A县支行服务“三农”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中国农业银行A县支行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简介,A县支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做法、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由此对国家和农行对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的反思和启示。第五部分提出县域农行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策略建议。结合工作实践,建议县域农行要从全面掌握“三农”现状及发展趋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要通过机制建设强化管理推动、要明确具体路径深化服务等方面来提高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成效。第六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服务“三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同时,为实现商业经营和服务“三农”目标的有机结合,对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进行了归纳。

赵其宏[10](2000)在《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文中指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村金融中所积聚的风险在近几年也逐渐暴露。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其风险表现更为突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银行信用理论为指导,运用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深入研究农行风险的基本特征、农行风险的特殊成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国内关于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而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从最初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8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成型,可以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文献的大量出现,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市场的交易分工、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的流动转让、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本文所说的“风险”不同于“损失”,不同于保险业务中的风险。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总是损失的代称,而经济学中的风险应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是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促使经济主体相应调整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风险是一种机制,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换言之,由于风险具有导致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双重机制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寻求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最优组合,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认为,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业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经济问题。自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阶段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和所有转轨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坏的银行制度就充当了罪魁祸首,成为这场危机的主要诱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也冲击中国经济,并未形成毁灭性打击,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近20年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银行风险的威胁并未消除,只不过没有爆发罢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中的长期隐藏的多种风险开始浮现。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业风险过于集中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的风险又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的比重过高。到1997年底,“双呆”贷款总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是在资不抵债、技术上处于破产、但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下运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还能够运行下去,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赖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否则,早就倒闭了。如果不及早根治银行制度问题,不消除不良贷款的巨大风险隐患,一旦某一天因某种原因使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发生动摇,就会发生挤兑风潮,就会发生象国外那样的银行支付危机。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家国有两业制了之一 汉期以十一直居丁我囚农村金融体系的上体地位。农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反映了当前阶段我国壮村金融所处的h境。这其中既有资产风险,也有负债风险、表外风险;既有量化的风险,也有非量化的风险:既有历出遗留卜来的存量风险,也有近儿年快速生成的增量风险。本文练合分析了农行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14种风险:个良贷款比例过高,且从动态上来看,增量风险大于在蒸风险,农3丁资产在进一步恶化;资产盈刊性差,贷款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最低;资产流动性差 流动性资产对总资产的比例不合理 资本充足率过低,农行利川自有资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表外业务发展较快,风险管理措施滞后:投资仕资产隐藏在其他科目内,风险尚未公开暴露,实际卜处工高风险状态;机构网点多、规模小,经营集约化水平低;资产结构单一,各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过大;存款增幅减缓,存贷比大幅上升,超负荷运营;业务管理混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存的另一面是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国际评级机构纷纷降低对农行财务状况和长期负债的评级:制度空缺和制度漏洞并存,而

二、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3.1.1 DE县概况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3.2.1 DE农行概况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4.1 DE农行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4.2.1 总体目标
        4.2.2 总体思路
        4.2.3 支持重点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4.3.3 渠道优化升级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5.1 资源配置保障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5.2 政策制度保障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5.3 风险控制保障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5.3.2 坚持依法合规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本文选题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体系结构与主题阐述
第一章 农业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
    第四节 农业金融支持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农业转型发展过程描述与初始条件
    第一节 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界定与过程描述
    第二节 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三节 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三章 农业资本形成与农业投资效率
    第一节 农业资本形成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农业资本形成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节 提高农业资本形成率是农业金融支持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我国农业投资的“供-求抑制”分析
第四章 农业金融动员与金融资源配置
    第一节 金融剩余及金融剩余动员
    第二节 我国农业金融资源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分析
第五章 农业金融支持机理与建构
    第一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基本原则
    第二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机理分析
    第三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建构
    第四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的激励兼容
第六章 农业金融支持机制(Ⅰ):合作金融支持
    第一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支持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分析与治理改进
    第三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体制缺陷及其改革
    第四节 合作金融小额信贷机制与支持效应分析
第七章 农业金融支持机制(Ⅱ):政策性金融支持
    第一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与定位
    第二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转型
    第四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效应案例分析
第八章 农业金融支持机制(Ⅲ):商业性金融支持
    第一节 农业商业性金融支持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农业银行商业化及其金融支持效应分析
    第三节 增强农行农业金融支持的制度与对策
第九章 农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与效率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模式
    第二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的结构描述
    第三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制度效率分析
    第四节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制度效率的案例分析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3)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及其功能演化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型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3.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实践
    3.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困境及其影响
    3.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抑制的成因
    3.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
    5.1 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2 县域正规金融组织及其绩效
    5.3 县域非正规金融组织及其作用
    5.4 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与内容
    6.1 县域经济特征及其类型
    6.2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
    6.3 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内容
    6.4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特点
第七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7.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目标
    7.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思路
    7.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第八章 强化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8.2 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县域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8.3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8.4 优化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形成金融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分析方法
    2.3 战略管理环节
3 建设银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G县概况
    3.2 建设银行G县支行概况
    3.3 “三农”业务发展现状
    3.4 “三农”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 “三农”业务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4 建设银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购买者分析
        4.2.2 竞争者分析
        4.2.3 替代品分析
        4.2.4 进入者分析
        4.2.5 供应商分析
    4.3 EFE矩阵分析
5 建设银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5.1 资源条件分析
        5.1.1 组织结构
        5.1.2 人力资源
        5.1.3 财务资源
        5.1.4 产品资源
        5.1.5 风控能力
    5.2 IFE矩阵分析
6 建设银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6.1 战略匹配:SWOT分析
        6.1.1 优势分析
        6.1.2 劣势分析
        6.1.3 威胁评价
        6.1.4 机会分析
    6.2 战略评价:QSPM分析
        6.2.1 可供选择的战略
        6.2.2 QSPM矩阵分析
    6.3 战略制定
        6.3.1 指导思想
        6.3.2 战略目标
        6.3.3 战略方案设计
    6.4 战略实施
        6.4.1 涉农金融业务开发策略
        6.4.2 现有农业市场渗透策略
        6.4.3 互联网农业多元化战略
        6.4.4 空白县域市场开发战略
7 建设银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提高“三农”服务人员综合水平
    7.2 加强“三农”业务风险来源管控
    7.3 畅通“三农”业务经营管理体系
    7.4 优化“三农”业务外部资源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访谈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SWOT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小额贷款扶贫相关理论
        2.1.1 金融抑制理论
        2.1.2 金融排斥理论
        2.1.3 金融约束理论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3 金融创新理论
3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类型的分析
    3.1 SY市和农行SY分行基本情况
        3.1.1 SY市概况
        3.1.2 农行SY分行概况
    3.2 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
        3.2.1 概念
        3.2.2 该模式下主要产品
    3.3 惠农担模式
        3.3.1 惠农担-粮食贷
        3.3.2 惠农担-生猪贷
        3.3.3 惠农担-柑橘贷
    3.4 互联网金融模式
        3.4.1 惠农e贷
        3.4.2 惠农e付
        3.4.3 惠农e商
    3.5 驻村帮扶
    3.6 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4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品牌效应强
        4.1.2 扶贫贷款投放力强
        4.1.3 对当地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
        4.1.4 敢于产品创新
    4.2 劣势
        4.2.1 金融服务覆盖不高
        4.2.2 持续创新动力不足
        4.2.3 扶贫队伍年龄偏大
        4.2.4 逆向选择现象严重
    4.3 机遇
        4.3.1 政策扶持
        4.3.2 当地市场发展动能强劲
        4.3.3 农村金融需求增强
        4.3.4 新技术的应用
    4.4 威胁
        4.4.1 金融同业竞争激烈
        4.4.2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4.4.3 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
        4.4.4 金融环境欠佳
    4.5 SWOT分析结论
5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发展建议
    5.1 完善金融管理模式
        5.1.1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瞄准精度
        5.1.2 加大金融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5.1.3 延伸金融服务网络
        5.1.4 优化信贷政策
    5.2 积极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5.2.1 土地流转贷款扶贫模式
        5.2.2 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模式
        5.2.3 产业扶贫模式
        5.2.4 旅游扶贫模式
    5.3 深化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
        5.3.1 打造更具特色和优势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
        5.3.2 积极发挥线上扶贫商城作用
        5.3.3 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
    5.4 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和内部机制建设
        5.4.1 建设高效扶贫团队
        5.4.2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管理
        5.4.3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5.4.4 搭建容错纠错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的创新
        1.3.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金融资源理论和金融功能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逆向选择
第三章 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
    3.1 农行X支行的基本情况简介
    3.2 成都市X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困境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金融困境
        3.2.2 家庭农场面临的金融困境
        3.2.3 种养大户面临的金融困境
        3.2.4 农业产业化企业面临的金融困境
    3.3 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举措
        3.3.1 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落实政府政策
        3.3.2 促进匹配产品的发行
        3.3.3 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3.4 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效
        3.4.1 建立了“主办行”监测制度
        3.4.2 完善了服务工作机制
        3.4.3 增强了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主动性
        3.4.4 灵活运用创新贷款产品,缓解融资难题
第四章 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及成因
    4.1 支行业务重心定位存在偏差
    4.2 偏紧的监管环境,导致信贷业务收紧
    4.3 同业竞争激烈,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4.4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农”产品不够丰富
    4.5 抵押担保物不足、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巨大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及时推出相关产品
        5.2.2 落实三农事业部制改革,为服务“三农”提供制度保障
        5.2.3 加强网点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5.2.4 改善营销方式,多元化进行营销
        5.2.5 严格实行风险管理,进一步防控业务风险
        5.2.6 争取信贷审批权限,优化业务流程
        5.2.7 加大对地方企业支持,着力支持农业科技企业进步
        5.2.8 加大信贷投放,提高资产业务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9)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策略研究 ——以A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三农问题”’简述
        1.1.2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3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史
    1.2 研究思路
        1.2.1 分析思路
        1.2.2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3 论文结构及框架
2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基本慨况
    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支农情况
        2.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支农情况
        2.1.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支农情况
    2.2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
        2.2.1 确定了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2.2.2 建立了服务“三农”的组织架构
        2.2.3 制定了服务“三农”的六单机制
    2.3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取得的成效
        2.3.1 结算渠道进一步拓宽
        2.3.2 贷款力度进一步加大
        2.3.3 人力资源进一步充实
        2.3.4 综合绩效进一步提升
    2.4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存在的不足
        2.4.1 服务“三农”的广度不够
        2.4.2 服务“三农”的深度不足
        2.4.3 服务“三农”的质量不高
    2.5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存在不足的成因
        2.5.1 不足的外部成因
        2.5.2 不足的内部成因
3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机遇与挑战
    3.1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面临的宏观形势
        3.1.1 国内经济形势对县域农行的影响趋复杂
        3.1.2 行业风险可能传导给县域农行
        3.1.3 外部政策变化给县域农行带来不确定性
    3.2 县域农行面临的具体机遇
        3.2.1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机遇
        3.2.2 三农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
    3.3 县域农行面临的具体挑战
        3.3.1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面临的难题
        3.3.2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面临的挑战
4 A县支行服务“三农”案例分析
    4.1 A县支行及其所在地情况简介
    4.2 A县支行服务“三农”的试点情况
        4.2.1 A县支行服务“三农”的做法
        4.2.2 A县支行服务“三农”的成效
        4.2.3 A县支行服务“三农”的不足
    4.3 A县支行服务“三农”的启示
5 县域农行提升“三农”服务的策略
    5.1 要全面把握“三农”现状及发展趋势
    5.2 要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5.3 要通过机制建设强化管理推动
    5.4 要明确具体路径深化服务
        5.4.1 推进渠道建设,建设现代支付体系
        5.4.2 以农民致富为出发点助推农民问题解决
        5.4.3 以农业现代化为出发点助推农业问题解决
        5.4.4 以农村环境改善为出发点助推农村问题解决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0.1 选题思考及研究意义
    0.2 前人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理论突破
    0 .4 研究方法、范围界定及说明
第 1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1.1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1.1 不确定性
        1.1.2 风险
        1.1.3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
    1.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2.1 从思想萌芽到管理科学
        1.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1.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1.3.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1.3 .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3.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3 .4 新近发展
    1.4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1.4.1 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1.4.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1.4.3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1.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策略
        1.5.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1.5.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1.5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第2章 银行脆弱性的全球化表现
    2.1 全球化的银行问题
    2.2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坏的银行制度
        2.2.1 危机过程
        2.2.2 危机后果
        2.2.3 危机的主要诱因
    2.3 中国:经济转轨中银行业的风险压力
        2.3.1 金融体制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3.2 银行体制改革的绩效
        2.3.3 银行压力:各种风险开始浮现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透视
    3.1 不良贷款静态分析:一逾两呆比例过高
        3.1.1 不良贷款的口径
        3.1.2 农行的不良贷款
    3.2 不良贷款动态分析:增量风险大于存量风险
    3.3 资产盈利性差
    3 .4 资产流动性差
    3 .5 资本充足率过低
    3.6 表外业务风险
    3.7 投资性资产风险
    3. 8 集约化水平低
    3.9 资产结构单一及无效率占用
    3.10 存款增幅减缓,市场份额下降
    3.11 业务管理混乱
    3 .12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3.13 信誉风险
    3 .14 制度风险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分析
    4.1 风险成因
        4.1.1 转轨中的经济体制
        4.1.2 企业行为与银行风险
        4.1.3 农业银行自身
        4.1.4 政府行为与农行风险
        4.1.5 中央银行制度
        4.1.6 社会环境
    4.2 农业银行风险特征描述
        4.2.1 存量积聚性和增量扩张性
        4.2.2 形成的多因性和承担的集中性
        4 .2.3 形式的隐蔽性
        4 .2.4 主体的缺位性
        4.2.5 根源的体制性
    4.3 农业银行风险的相关比较
        4.3.1 农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4.3.2 农行与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4 .4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第 5章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重构
    5.1 构建内部控制制度
        5.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5.1.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探索
        5.1.3 农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逻辑顺序
        5.1.4 构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5.1.5 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机制
    5.2 强化外部监管体制
        5.2.1 经济学中的监管理论和银行监管的理论证明
        5.2.2 外部监管的主体
        5.2.3 外部监管的目标
        5 .2 .4 外部监管的内容
        5.2.5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的特征
        5.2.6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构造
    5.3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协调
        5 .3.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5.3.2 协调的原则
        5.3.3 协调的内容
第6章 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风险的对策思考
    6.1 改造农业银行产权制度
        6.1.1 公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的国际比较
        6.1.2 产权变革的启示
        6.1.3 改革定位:国家控股
    6.2 化解和重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6 .2.1 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触目惊心
        6.2.2 国外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再生
        6 .2.3 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组
    6 .3 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6 .3.1 扩大存款的市场份额
        6.3.2 合理安排信贷投放
        6 .3 .3 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
        6.3.4 突出业务重点区位
        6.3.5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6 .4 重新构造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6.4.1 我国银企关系的扭曲及其矛盾尖锐化
        6.4.2 银企债务危机的体制探源
        6.4.3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重构
    6.5 强化金融法治
        6.5.1 依法经营,从严治行
        6.5.2 强化金融执法,健全信用制度
        6.5 .3 完善法律制度
        6.5.4 预防泡沫企业滋生
        6.5.5 惩治从业人员腐败
    6 .6 提高农业银行织织效率
        6 .6.1 农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6.6 .2 设计要点
        6.6.3 重组的思路
    6.7 提高资本充足率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王永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3]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袁建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建行G县支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姚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闵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农行X支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郭旗.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J]. 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赣西课题组. 金融与经济, 1999(07)
  • [8]关于增强农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J]. 王小明,涂印平. 农村发展论丛, 2000(14)
  • [9]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策略研究 ——以A支行为例[D]. 赵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10]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D]. 赵其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标签:;  ;  ;  ;  ;  

关于增强农业银行县级支行经营活力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