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思路

分析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思路

一、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青[1](2019)在《数学竞赛中平面几何的四边形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数学竞赛作为重要学科竞赛之一,在国内享负盛名.平面几何作为数学竞赛的重点考察内容,现有资料对此研究很多.然而四边形作为平面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有研究却较为零散、残缺.因此,为完善四边形体系,笔者以数学竞赛中平面几何的四边形问题为研究主题.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以部分数学竞赛中平面几何的四边形试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对四边形的研究成果,对试题外在结构与内在特点探析.首先,从试题外在结构出发.根据统计所得各赛事出现四边形试题的届数、题设背景及问题类型的数据,得出各赛事四边形试题届数占总届数比低于%40;综合所收集的试题得出,以凸四边形和圆内接四边形为题设背景试题最多,二者占总题数约为%69;而证(求)线段的等式关系、四点共圆是度量关系与位置关系问题最常考的题型,分别占两大问题类型的6%4和%42.其次,从试题内在特点分析,结合前人对竞赛试题命题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提炼出四边形试题的3个命题方法,分别是“四边形定理引用”法、“三角形问题四边形化”法以及“基本几何构型”法.其中“基本几何构型”法是一种“从图到题”的命题方法,包括“四点共圆”型、“完全四边形”型和“调和”型这三种构型.最后依据所提命题方法,以几何画板为媒介,以一题多变与一题多问为主线,对部分四边形试题进行题变探究与证明.此外,还自主命制一道三角形试题,并将该题改编为四边形试题,以题养题,延伸出13个有趣的结论并给出相应证明.

李海[2](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李基娟,宗绪美,王修兰[3](1985)在《平面几何总复习资料》文中研究说明这份复习资料包括基本知识,解题示例和习题三个方面。复习基本知识,主要采用填空和列表的方式,以期突出重点和关键性词语。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填写,通过对相关概念及同类图形性质的分析对比,搞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目的。所选例题,力求在定理的应用和推理方法上以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解题侧重于思路分析和总结规律,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胡利洁[4](2020)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数学考察的重点。学生在这一内容的得分率不高,表明学生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如何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如何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立体几何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类比和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学生立体几何学习有何困难?导致这些困难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困难采取什么策略改善立体几何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立体几何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经验,对广西来宾市来宾高级中学的21届高二的部分学生和该校所有的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现状,导致学生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的因素有:(1)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知识理解不足,表现在对相关定义定理理解不深刻,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2)学生的学科能力不足,例如: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读图和识图能力、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3)学生没有养成足够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做过的习题缺乏归纳和总结,不会灵活应用思想方法;(4)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信心不强,做题时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学生的这些困难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指导性有关,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实物教学也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导致有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和解题信心严重不足。根据这些因素并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重视对概念、性质、定理、作图的教学,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实物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在创设情境和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4)在教学中渗透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论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5)注重题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题型,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6)综合以上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郭芳[5](2019)在《APOS理论下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立体几何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要分析三维空间图形中的关系与各自的性质,必须从元素入手,所以“线面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尤为重要。该部分内容中有很多概念、定理和性质,看似浅显易懂,直观明了,但学生很难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点线面的具体位置关系,加上证明题中的抽象逻辑语言,常常使学生感到无从着手而导致学习困难。传统教学上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前期的概念理解和形成过程关注的较少,而把教学重点一味地放在对学生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上,导致学生在学习后期不能灵活应用概念,陷入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困境,这与新课程提倡的重结果更重过程和激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相差较大。本文尝试以APOS理论为指导,对立体几何概念的教学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详细介绍APOS理论以及它的四阶段模型,并对该理论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深刻研究了APOS理论指导立体几何概念的不同阶段;其次,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二学生“线面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上课使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立体几何概念教与学的现状和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把立体几何教学纳入APOS理论之下,设计立体几何概念的教学。最后,通过两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示APOS理论应用到立体几何概念教学的具体实施,通过“活动”“过程”“对象”“图示”四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反思活动过程、形成概念的稳定对象、帮助学生建构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知识结构,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对比实验,运用SPSS软件分析比较两班的测试成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基于APOS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测试成绩有所提高,表明学生对立体几何繁杂概念的梳理是有明显益处的,同时教学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研究提出应用APOS理论指导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应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探究性;(2)APOS理论的四个阶段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教学安排要确保过程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3)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在“活动”阶段中要注重情境创设的适度性;(4)教学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图式;(5)应用APOS理论的四阶段分析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过来指导课堂教学。

臧雷,孙朝仁[6](1999)在《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文中认为 平面几何中的两直线垂直问题,由于命题背景广泛,蕴含的知识丰富,近年来在各类数学竞赛题中常常出现.本文旨在帮助同学们理清此类问题的证题思路,掌握此类问题的一些常规的证明方法. 1.利用图形中已知直角证明根据两直线垂直的定义,要证两直线垂直只需证明这两条直

曾辛金[7](2015)在《近六年全国高考数学课标卷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以课标Ⅰ卷理科试题为例》文中提出从2016年开始,广东高考采用全国课标卷已毫无悬念,全国课标卷考查的程度怎样?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的考试说明有哪些异同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应对2016年的高考数学备考,笔者通过对2010—2015年全国课标I卷理科数学试题的分析,梳理高考数学试题的考查意图,了解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方向,并对2015年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的考试说明进行了对比,为2016年复习备考做好准备工作.

张顺[8](2019)在《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形结合思想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体系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工具,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结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归纳整理教材中与数形结合思想联系紧密的内容并对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测试卷与访谈调查了解了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好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线性规划、解析几何等有关问题,对“代数解法”与“几何解法”的选择偏向有明显的个人倾向,但也存在着作图不规范、无法准确地从几何图形关系中寻找数量关系、无法正确在根据数式结构特征构造几何图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解题与课堂教学两个角度给出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和方法,设计并实施了习题课与新授课的两个教学案例,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检验。

张美霞[9](2018)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析几何学较为系统传入中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对解析几何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相关着作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历史的系统研究极为少见,尤其是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第一,中国解析几何学教学始于何时?中学为何要开设解析几何学?什么原因促使其出现?第二,数学教育制度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是否一致?第三,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有什么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现今教科书的建设有什么启示?这也是本文选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坚持以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为基础的研究原则,采取系统论述与重点分析的研究思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整体发展情况作为研究主线,重点论述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根据社会与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解析几何学教学、教科书建设、教科书内容等特点,将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划分为肇始(1893-1901)、初步发展期(1902-1921)、转型期(1922-1936)和成熟期(1937-1949)四个阶段。从解析几何课程设置、出版情况、审定情况、作者群的知识背景、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内容比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特征,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明末清初时期,圆锥曲线随着天文历法知识从西方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教科书纷纷传入,第一本从美国传入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代形合参》就是其中的代表,历史意义深远,自此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学校正式开始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如京师大学堂、登州文会馆与四川中西学堂等。1902-1921年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主要以翻译美国、英国与转译日本为主。解析几何学课程以大学开设为主,中学主要在高中实科一类中开设。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以留学回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翻译版本与“坐标法”的“多样化”、章节结构差异较大、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以及高中几何教科书中出现“圆锥曲线”的内容。第二,1922年至1936年是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学正式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随之出现大量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的汉译本,教科书审定制度由国定制演变为审定制,教科书编写者队伍仍以留学归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人数较少。此外,这一时期“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首次对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自编教科书并非完全遵照课程内容编写,稍具“自由性”;汉译教科书大多译自与中国“课程标准”相近的美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在高中代数、初等几何等教科书中出现;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坐标法以“直角坐标”为主,极少使用“斜坐标”等是该时期的几个重要特点。1937-1949年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已趋于成熟,中学仍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自编教科书数量有所减少,汉译本仍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教科书编写群体中中学教师人数增加。此外,章节结构已成型;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内容有删减;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圆锥曲线”与“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解析几何学题解的相继出版是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几个显着特点。第三,对清末民国典型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进行个案研究,从教科书的作者、编写理念、内容、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圆锥曲线”的内容编排、概念表述、作图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容整体安排呈现“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定义方式有统一定义、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抛物线因其自身特点均为统一定义,椭圆与双曲线采用代数定义与统一定义两种定义方式,其中有的教科书以两种形式定义,也有的只使用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以几何定义给出”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没有使用坐标法,编排极为不妥。另外,三种曲线的排序主要有两种,一是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二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曲线大多采用器械与坐标定点法的作图方法。第四,清末民国时期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整体呈现教科书的“多样化”、使用周期长、“滞后性”、自编本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等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的变革是分不开的,美国数学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对中国的解析几何教学影响巨大,解析几何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解析几何学课程是否开设、内容的难易与分配比例。此外,设置解析几何学课程不仅可以传播解析几何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可以使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很好的衔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演变,为今天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经验,如:改变从“定义出发”的知识呈现方式与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本文首次从数学教育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有必要论述1893-1921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首次系统论述其出版与审定情况、编写群体,尤其是课程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关系,体现编写者对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首次多方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

袁竞[10](2018)在《对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解析几何试题的认识与思考》文中指出2018年山东省数学高考,在多年自主命题的背景下,首次使用全国I卷。全国I卷高考数学命题不但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后天的习得;不但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还注重考生的思考深度及应变能力,体现了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命题特点。以2018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第19题为例,这是一个以椭圆为背景

二、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竞赛中平面几何的四边形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理由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四边形研究现状
    2.2 命题研究现状
第三章 四边形的几何概述
    3.1 凸四边形
    3.2 特殊四边形
        3.2.1 圆内接一般四边形
        3.2.2 简单四边形
        3.2.3 外切凸四边形
        3.2.4 垂直四边形
        3.2.5 调和四边形
        3.2.6 完全四边形
    3.3 四边形的“心”
        3.3.1 重心
        3.3.2 垂心
        3.3.3 外心
        3.3.4 内心
        3.3.5 旁心
    3.4 章末小结
第四章 数学竞赛中四边形问题分析——以若干赛题为例
    4.1 主要数学竞赛中四边形试题分析
        4.1.1 N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1.2 CG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1.3 CW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1.4 CS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1.5 CMOS四边形试题分析
        4.1.6 C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1.7 IMO四边形试题分析
    4.2 四边形几何问题结构分析
        4.2.1 题设分析
        4.2.2 结论分析
    4.3 章末小结
第五章 几何试题命题原则与四边形试题命题方法探析
    5.1 几何试题命题原则探析——以四边形试题为例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选拔性原则
        5.1.3 创新性原则
        5.1.4 艺术性原则
    5.2 四边形试题的命题方法探析
        5.2.1 “四边形定理引用”法
        5.2.2 “三角形问题四边形化”法
        5.2.3 “基本几何构型”法
    5.3 章末小结
第六章 四边形试题编制案例
    6.1 从四边形的基本构型谈起
    6.2 从一道三角形试题谈起
    6.3 章末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与创新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4)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立体几何学习困难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可视化
    3.2 数学多元表征
    3.3 建构主义理论
4 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4.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2 学生调查统计情况及分析
    4.3 教师调查统计情况及分析
    4.4 学生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的原因
5 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
    5.1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3 渗透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5.4 在教学中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5.5 注重题型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5.6 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6 立体几何教学实施的效果分析
    6.1 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6.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结语
    7.1 研究的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5)APOS理论下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APOS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2 立体几何方面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高中立体几何与APOS理论概述
    2.1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立体几何内容的变更
    2.2 教科书中立体几何内容的变更
    2.3 APOS理论概述
        2.3.1 APOS理论简介
        2.3.2 APOS理论模型
    2.4 APOS理论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2.4.1 数学概念的二重性
        2.4.2 新课程中立体几何初步的编排顺序
        2.4.3 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5 立体几何概念与APOS理论
        2.5.1 立体几何概念的特点
        2.5.2 APOS理论下的立体几何概念教学
第3章 线面位置关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设计
        3.1.3 调查对象
    3.2 调查结果统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APOS理论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4.1 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4.2 APOS理论指导下立体几何教学的过程设计
        4.2.1 活动阶段设计
        4.2.2 过程阶段设计
        4.2.3 对象阶段设计
        4.2.4 图式阶段设计
    4.3 APOS理论指导下立体几何线面教学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一、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4.3.2 案例二、异面直线
    4.4 对比测试实验分析
        4.4.1 实验准备
        4.4.2 实验结果
    4.5 应用APOS理论指导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生立体几何初步测试题
致谢

(7)近六年全国高考数学课标卷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以课标Ⅰ卷理科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课标I卷理科数学考点分布与考查重点
    1. 集合
    2. 复数
    3. 常用逻辑用语
    4. 算法
    5. 平面向量
    6. 不等式
    7. 计数原理
    8. 三角
    9. 数列
    1 0. 立体几何
    1 1. 概率与统计
    1 2. 解析几何
    1 3. 函数与导数
    1 4. 平面几何选讲
    1 5.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二、高考备考教学建议
    1. 依“纲”靠“标”重“本”, 夯实数学基础.
    2. 注重知识综合, 强调交叉渗透.
    3. 重视“新增”内容, 不忘“边缘”考点.

(8)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综述
    0.3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0.4 研究意义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 多元表征理论
2 研究方法设计
    2.1 研究的思路
    2.2 文献研究法
    2.3 测试调查法
        2.3.1 调查目的
        2.3.2 调查对象
        2.3.3 测试卷的编制
        2.3.4 调查的实施
    2.4 访谈法
3 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3.1 基于教材的知识点
    3.2 基于教材的试题
    3.3 本章总结
4 高中生数形结合思想运用的现状
    4.1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以形助数运用的结果与分析
        4.1.2 以数解形运用的结果与分析
        4.1.3 高中生运用“代数解法”与“几何解法”倾向性分析
        4.1.4 对教材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证明公式定理的情况
    4.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3 初步结论
5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和教学的运用策略
    5.1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5.1.1 利用图形信息挖掘数量关系
        5.1.2 利用数式结构特征合理构图
    5.2 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3 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具体运用案例
        5.3.1 习题课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案例
        5.3.2 新授课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案例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2.1 时间范围
        1.2.2 “高级中学用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肇始(1893-1901)
    2.1 解析几何学发展简介
    2.2 早期传入的解析几何学知识
    2.3 《代形合参》——中国第一本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2.3.1 原着作者与译者简介
        2.3.2 《代形合参》的版次以及前人关于其底本的论断
        2.3.3 《代形合参》与《代微积拾级》非同一底本
        2.3.4 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2.3.5 《代形合参》的内容分析
        2.3.6 《代形合参》的编排特色
    2.4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2.5 学校的解析几何学教学
第3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初步发展期(1902-1921)
    3.1 数学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
        3.1.1 清末新式教育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02-1911)
        3.1.2 新教育宗旨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12-1921)
    3.2 汉译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开始兴起
        3.2.1 翻译英美与转译日本教科书
        3.2.2 教科书翻译群体简介
    3.3 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
        3.3.1 1902 -1911年教科书的审定
        3.3.2 1912 -1921年教科书的审定
    3.4 个案分析——以《温特渥斯解析几何学》为例
        3.4.1 原作者与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主要内容
        3.4.4 知识呈现方式
        3.4.5 名词术语
    3.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02-1921)
        3.5.1 翻译版本的“多样化”
        3.5.2 教科书章节结构差异较大
        3.5.3 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
        3.5.4 坐标法使用的“多样化”
        3.5.5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渗透“圆锥曲线”内容
第4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1922-1936)
    4.1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
        4.1.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3年)
        4.1.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9年)
        4.1.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2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4.2.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3年)
        4.2.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9年)
        4.2.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4.3.1 自编教科书的兴起
        4.3.2 汉译教科书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
        4.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4.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4.4.1 以留学回国者及大学教师为主
        4.4.2 中学教师人数较少
    4.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4.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复兴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4.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例
    4.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22-1936)
        4.6.1 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
        4.6.2 自编本内容在遵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增删
        4.6.3 大多使用“直角坐标”,极少数以“斜坐标”为主
        4.6.4 高中代数、几何教科书中出现“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内容
第5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成熟期(1937-1949)
    5.1 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课程设置
        5.1.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1年)
        5.1.2 “修订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8年)
    5.2 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5.2.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1年)
        5.2.2 “修订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8年)
    5.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5.3.1 自编教科书数量略有减少
        5.3.2 汉译《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数量增加
        5.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5.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5.4.1 以大学教师为主
        5.4.2 中学教师人数增加
    5.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5.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5.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为例
    5.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37-1949)
        5.6.1 教科书章节结构成型
        5.6.2 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标准有删减
        5.6.3 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
        5.6.4 “圆锥曲线”、“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
        5.6.5 解析几何学题解大量出现
第6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的演变
    6.1 研究对象
    6.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编排的比较
        6.2.1 “圆锥曲线”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整体编排
        6.2.2 “圆锥曲线”中知识点的编排
    6.3 解析几何教科书中“圆锥曲线”概念表述之演变
        6.3.1 “圆锥曲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2 “抛物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3 “椭圆”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4 “双曲线”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5 “圆锥曲线”及其概念编排形式之比较
    6.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作图法之比较
    6.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特点分析
        6.5.1 关于“圆锥曲线”的定义问题
        6.5.2 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的排序问题
        6.5.3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给出方式与出现的时间问题
        6.5.4 “极坐标”与“圆锥曲线”的编排顺序问题
第7章 结论
    7.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特点
        7.1.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多样化
        7.1.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滞后性”
        7.1.3 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
        7.1.4 解析几何学教辅的出现对教科书的补充
        7.1.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的特点
    7.2 影响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演变的主要因素
        7.2.1 外部因素
        7.2.2 内部因素
    7.3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7.3.1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意义
        7.3.2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竞赛中平面几何的四边形问题探析[D]. 钟晓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平面几何总复习资料[J]. 李基娟,宗绪美,王修兰. 中学数学杂志, 1985(01)
  • [4]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研究[D]. 胡利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5]APOS理论下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研究[D]. 郭芳. 河南大学, 2019(01)
  • [6]证两直线垂直的思路分析[J]. 臧雷,孙朝仁. 初中生数学学习, 1999(16)
  • [7]近六年全国高考数学课标卷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以课标Ⅰ卷理科试题为例[J]. 曾辛金.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15(17)
  • [8]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顺. 扬州大学, 2019(02)
  • [9]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D]. 张美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对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解析几何试题的认识与思考[J]. 袁竞. 山东教育, 2018(33)

标签:;  ;  ;  ;  ;  

分析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