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和改革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和改革的作用

一、论《大学语文》培养改革人才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罗馨[1](2020)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新时代,必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录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条件。2018年3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有一门学生普遍修学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正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导向,突出思想价值引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正是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大学语文课程质量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获取调研资料。首先,理清相关理论,并阐述课程育人的“三因”基本规律和四个基本原则;其次,“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造成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及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最后,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这四个育人的环节中,守住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阵地,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味,保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育华[2](2017)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类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的状态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学语文课程行走在高校教育的边缘。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方向的指导等多方面重任。可是棘手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学语文课程一改当前萎靡之气,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下,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采用文献法,在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章以通识教育理念和接受美学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研究的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第三章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第四章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从教、学、考评三方面对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在第五章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提出以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专业因材施教,淡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应试性弘扬其人文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量身定制出了完善高职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三种可实施性新型教学方法,并且对于教学评价提出多元并举,促进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本文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上自行设计了高职语文新型教学方法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同时,在目前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改进策略,也为推动其他高职院校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上提供一定的思路启示和参考性建议。

陈嫣嫣[3](2011)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已掀起了一股课程改革浪潮。身处弱势的大学语文教师并不希望在这个浪潮中毫无作为。虽然学界普遍认识到了人文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却没有明显改观。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尊重教师的研究、协商和专业文化,而教师必须充分发展课程理解能力和革新能力,通过设计课程的过程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笔者首先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我们应在高职教育的背景中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明确课程的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是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塑造学科和课程理念,构建课程的主体;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形成以母语教育为本,主动打开学科边界的交叉特色。第三章揭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课程开设、教学模式和课程合作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章则从研究意识、研究理论、研究环境三个角度入手探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问题的成因。第五章是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角度谈谈推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对策。笔者提出要把语言能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把语文学科的交叉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推动不同教育团体开展大学语文教育的交流、合作和协调。

孙宗美[4](2018)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从分析厘清学科性质的角度出发,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改革便不再是各执一词的难题。大学语文属于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其中,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启发性;对工具性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肤浅的语文技术和技能层面,而应该深入作为语文能力内核的批判和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维度充分发挥其学科的工具性和启发性作用,其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随之明晰。

刘汭雪[5](2016)在《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大学语文教育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失衡表现与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分析其良性生态因子和生态特征,从系统的解构角度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思维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良性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提出生态课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从课程的建构角度展开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不受重视、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课程开设随意、课时太短,课程地位较低;教材版本混乱、内容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师良莠不齐,地位不高,工作和研究的动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没有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用更具发展性的生态视野来关注大学语文的教育。生态学与教育理念的交融,催生了教育生态学,这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研究,无论是丰富大学语文的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教育目标,还是改善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提高课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语文教育危机在生态学视阈下就是失衡,且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其失衡表现有所差异,对失衡表现和原因的探究为大学语文宏观生态研究与微观课程建构奠定基础。本文将大学语文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系统,探讨“两个基本理念”——生态系统理念和动态平衡理念,“三个基本理论”——生态圈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基本观点”——整体观、和谐观和系统展观,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表现和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因子繁多,本文认为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较大的良性生态因子,主要是“两个主体”和“三个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然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环境、个体内在环境;“两个关系”和“三种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生态可以分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最大范围就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生态圈,其次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微观则是指具体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构建。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本文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教育生态学和大学语文教育两方面的着作和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将大学语文生态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研究和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了简单区别,将研究聚焦在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优化上。第二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宏观生态研究,包括第二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第三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从不同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大系统中的失衡现象,分析原因。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理论,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良性因子,明内涵、找特点。第三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包括第四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第五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从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育主体、教育关系几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良性生态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对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建构和示例。研究大学语文宏观教育生态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关系、教育规律的影响,对教育的科学有效配置提出理论依据和指导,以生成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研究大学语文微观教育生态则实通过探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关系这些可控性较强的因子如何调整、改善和优化,建构生态课程、完善教学设计,追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张松竹[6](2013)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语文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最具综合性、基础性。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且可以使高职大学生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具备明晰的科学理论和创新能力。但目前的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与教学活动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对相关学者的论述、基本概念、课程教育教学功能、课程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明确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和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困境问题,进而在教育管理的视角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研究,近年来除了屈指可数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就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之外,鲜有较具影响的专着对职校尤其是高职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针对在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现状及课程建设与发展作出分析研究。文章的重点内容在于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和教育管理视角下是被如何定位以及功能是如何体现的。经过对课程教育现状及其困境产生原因的文献、数据等分析,认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仅仅依靠个别力量的单方面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课改各主体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够加以解决的。

杨定明[7](2006)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处境比较尴尬,教学比较混乱,于是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为什么要定位,怎么定位,定位之后会给高职院校带来怎样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怎么建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由来。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进行历史回顾,对大学语文、语文课程等概念进行厘定。并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建设现状、教师、教材建设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反映,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探讨。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第三,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第四,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第五,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课程建设价值。首先,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其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大力建设课程定位后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大力建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和创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新标准,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工作进行了探索。

庄翠霞[8](2018)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高校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得到丰实,促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体系框架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大学语文是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历史悠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重要辅助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对于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本文坚持用实践来验证理论,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阐释法、文献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的订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对相应调查结果数据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更切实有效的途径以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的研究;第二部分从大学语文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教育功能来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实施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着眼于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

文智辉[9](2018)在《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开设由来己久,但其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却令人堪忧,几乎沿袭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教师懈怠、学生低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写作课、沟通课和礼仪课等。殊不知,语文素养是众多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若落实到位,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其情感和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好的语文素养,写作、沟通等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节节攀升。无奈的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运用,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与希望。深度学习相对浅层学习而言,就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将经过质疑、批判、深入理解而获得的新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通过新的探究,来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并生成新的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课前自学、感受新知识,课中交互探讨内化新知识,课后实现知识的迁移。这种在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加深情感体验的同时,能提升语文的学习层次,促进语文创新能力的生成,从而真正实现通过对作品的涵泳来提升语言能力,在加强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理想人格,在增强人文底蕴的同时涵养科学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多维教学目标。

彭书雄[10](2006)在《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语文素养是文化科学素质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和母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英语强势文化的影响、整体人文环境的滑坡、低俗文化的冲击,造成了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处境。大学语文教育如何突围?路在何方?这是近年来高校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人文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大学语文教育要突破当前的困境,必须首先在语文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定位上正本清源。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课程,是面向广大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语文的特性是:知识性和感悟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读思说写和文史哲综合知识的统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着眼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侧重于人文素质的养成。基于这一课程定位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既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语境,又关注语文教育的当代多元文化语境。探寻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策略,构建大语文——人文语文的教育观。运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借鉴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建构能适应当代文化语境、满足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新模式。

二、论《大学语文》培养改革人才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语文》培养改革人才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强课程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
        1.1.2 “三全育人”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1.1.3 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遇到挑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三全育人”
        2.1.1 “三全育人”的提出
        2.1.2 “三全育人”的概念
        2.1.3 育人为本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2.2.1 思政课程
        2.2.2 课程思政
        2.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契合的关键
    2.3 课程育人
        2.3.1 课程育人
        2.3.2 课程育人的基本规律
        2.3.3 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2.4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
        2.4.1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内涵
        2.4.2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元素
        2.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意义
        2.4.4 大学语文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及开展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情况和问卷设计
        3.1.1 调查情况
        3.1.2 问卷设计
    3.2 调查情况分析和现状总结
        3.2.1 调查情况分析
        3.2.2 现状总结
4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4.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4.2.1 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现象
        4.2.2 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现象
        4.2.3 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现象
    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
        4.3.2 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
        4.3.3 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
5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5.1 将课程育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5.1.1 协同共享,探索课程资源
        5.1.2 多方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5.1.3 提升经典着作教育教学质量
        5.1.4 打造“互联网+”的隐性课堂
    5.2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员育人
        5.2.1 强化教职工的育人主体意识
        5.2.2 落实教职工的育人主体责任
        5.2.3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5.3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过程育人
        5.3.1 在阶段性教学中强化育人意识
        5.3.2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5.3.3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5.3.4 注重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
    5.4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方位育人
        5.4.1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两个课堂融合
        5.4.2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媒体平台融合
        5.4.3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校园文化融合
6 结论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录2 :问卷调查(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选题的目的
        1.1.3.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通识教育
        2.1.2 接受理论
        2.1.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夸美纽斯的泛智论
    2.2 现实依据
        2.2.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定位宗旨
        2.2.2 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
        2.2.3 大学语文教学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3.1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
        3.1.1 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3.1.2 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3.1.3 是培育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石
    3.2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功能
        3.2.1 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空间
        3.2.2 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3.2.3 打下高职院校学生终生教育的基础
第四章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4.1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状况
    4.2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4.2.2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2.3 考评体系单一陈旧
    4.3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4.3.1 教学被边缘化
        4.3.2 目标定位不准
        4.3.3 素质教育意识不强
        4.3.4 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
        4.3.5 社会环境的困扰
第五章 完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5.1 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5.1.1 针对高职院校功能确立目标
        5.1.2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1.3 以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5.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5.3 鼓励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5.3.1 专题教学法
        5.3.2 项目制教学法
        5.3.3 对话教学法
    5.4 实行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案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第一节 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一、应在内容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应在教学方法上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应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中发挥作用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积淀
        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继承发扬人文性传统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母语教育课程
        二、高职院校的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第三章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
    第一节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一、高职院校要不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存在争议
        二、开设什么内容的高职语文课程,存在分歧
        三、选用选编教材,存在偏差
        四、高职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存在矛盾
    第二节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模式长期封闭发展
        二、职教课程模式变革产生的影响
        三、大学语文课程分科化教学模式改革
    第三节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合作参与
        一、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合作
        二、与行企业专家的合作
        三、与课程专家的合作
        四、与家长等社会力量的合作
第四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教育意识的淡漠
        一、高职院校的母语保护意识淡薄
        二、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意识的缺陷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苍白
        一、高职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不足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研究贫乏
    第三节 研究环境的困顿
        一、校内保障不力
        二、校际交流欠缺
第五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取向
    一、革新母语教育思想,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二、探索课程交义领域的开发机制
    三、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网络
    四、强化互动开放的教学方法
    五、追求公平有效的多元评价
    六、建立课程合作研究平台,培养专门的母语师资队伍
结语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访谈记录摘选
参考文献
后记

(4)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 尊重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二) 建立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三) 聚焦思维训练功能, 探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径
    (四) 以信息化教学为引领, 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5)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大学语文教育问题长期存在
        (二)语文教育理念历经百年变迁
        (三)教育生态理念至今方兴未艾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语文教育
        (二)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
    一、在语文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失衡
        (一)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中小学存在脱节
        (二)大学语文教育资源与中小学重复较多
        (三)大学语文教育关系与中小学彼此割裂
        (四)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与中小学差异过大
    二、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失衡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花盆效应”明显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师生关系失位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功能失调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恶劣
        (五)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结构不合理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探因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长期边缘化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日益功利化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理论迷失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内涵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哲学观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解读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因子
        (一)大学语文教育生态主体
        (二)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环境
        (三)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关系
        (四)大学语文教育生态规律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特征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有序性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普遍关联性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共生性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动态平衡性
        (五)大学语文教育的自然生命性
        (六)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定位
        (一)确立多维目标
        (二)重视生命价值
        (三)融合多元文化
        (四)凸显民族精神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增加课时量,保障基础地位
        (二)注重衔接性,凸显母语特性
        (三)考虑差异性,区别设置课程
        (四)激活创造力,稳定教师队伍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优化
        (一)把握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育主体特征
        (二)塑造大学语文的生态型教师形象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关系优化
        (一)把握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育关系特点
        (二)构建大学语文的生态型教育关系
第五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
    一、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模型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
        (一)生态化教学目标设计
        (二)生态化教学资源开发
        (三)生态化教学过程实施
        (四)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大学语文生态化教学设计方案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学生)
附件2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教师)
附件3 大学生语言文字现状调查(学生)
后记

(6)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
        1.3.1 “摸石头过河”探索阶段
        1.3.2 “打开窗户”引进阶段
        1.3.3 “本土化”创新阶段
    1.4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历程
        1.4.1 大学语文的“重启”阶段
        1.4.2 大学语文的“高潮”阶段
        1.4.3 大学语文的“低潮”阶段
    1.5 本文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1.5.1 大学语文
        1.5.2 高职院校
        1.5.3 人文素养
        1.5.4 教育管理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地位和功能
    2.1 大学语文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地位
        2.1.1 地位概说
        2.1.2 人文素养培养的“航向标”
        2.1.3 人文素养培养的“存储器”
        2.1.4 人文素养培养的“检测器”
    2.2 大学语文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功能
        2.2.1 功能概说
        2.2.2 寻找真实自我
        2.2.3 塑造健康心理
        2.2.4 培养审美情趣
        2.2.5 树立理性思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3.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3.1.1 网络调研情况
        3.1.2 文献调查
    3.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3.2.1 形式大于实质,学生学习兴趣低
        3.2.2 教育观念陈旧,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3.2.3 公共教育支出偏低,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3.3 归因分析
        3.3.1 内部原因
        3.3.2 外部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策略
    4.1 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方式
        4.1.1 管理意识的转变
        4.1.2 管理体系的完善
        4.1.3 管理方式民主化
    4.2 正确认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4.2.1 教育政策的正确解读
        4.2.2 人文功能的正确理解
        4.2.3 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义
    4.3 抓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4.3.1 课程教材的合理选择
        4.3.2 校本教材的合理建设
    4.4 改变大学语文考核模式
        4.4.1 教师考核体系的完善
        4.4.2 学生考核的综合性考虑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与文献综述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由来
    1.1 语文课程概念厘定
    1.2 大学语文课程的历程与定位
    1.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紧迫性
2.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探讨
    2.1 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2.2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2.3 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2.4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
    2.5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
        2.5.1 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就业实力和能力
        2.5.2 培养和发展智力
        2.5.3 增强人文素质
        2.5.4 培养过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2.5.5 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2.5.6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5.7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好环境的环保意识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课程建设价值
    3.1 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3.2 大力建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
        3.2.1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
        3.2.1.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后要求确立课程标准
        3.2.1.2 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新的大学语文教材
        3.2.1.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3.2.2 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
        3.2.4 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开展 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8)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本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定位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第三节 大学语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实施现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政策解读
    第二节 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施现状调查
第四章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一节 大学语文课程内涵的拓展
    第二节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善
    第三节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节 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
    第五节 课程评价体系的变革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9)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深度学习理念的介入
    第一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大学语文课程显现出尴尬地位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
        三、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四、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第二节 深度学习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一、深度学习有益于加深大学生的语文审美体验
        二、深度学习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
        三、深度学习有益于生成大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语文的深度学习
    第一节 翻转课堂对大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支持
        一、翻转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翻转课堂使学习过程由固定预设变为弹性预设
    第二节 大学语文深度学习对翻转课堂的依赖
        一、深度学习有赖于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
        二、深度学习有赖于翻转课堂基于启发的教学
第三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宏观设计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实现
    第二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微观设计
        一、课前理解性教学的设计与引导
        二、课中内化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三、课后反思与迁移性学习训练设计
    第三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例析
        一、教学设想
        二、教学过程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10)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引言
一、语文的学科属性及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 关于语文学科属性的新认识
    (二)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定位
    (一) 大学语文教育定位研究综述
    (二) 人文素质培养与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定位
三、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语境论
    (一)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语境理论”的引入
    (二) 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与大学语文教育
    (三) 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与大学语文教育
四、近十年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 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二) 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三) 武汉地区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四) 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五、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
    (一) 大语文——人文语文教育观的建构
    (二) 多种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新模式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论《大学语文》培养改革人才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罗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D]. 陈嫣嫣.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4]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 孙宗美. 高教探索, 2018(01)
  • [5]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 刘汭雪. 西南大学, 2016(04)
  • [6]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D]. 张松竹. 燕山大学, 2013(02)
  • [7]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8]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D]. 庄翠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D]. 文智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 彭书雄.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论“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和改革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