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的素质教育

社会阶层的素质教育

一、社会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雯[1](2021)在《新时代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倪汉丽[2](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研》文中研究表明品德课与社会课中存在着教育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创新,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文章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利用提问法、阅读教学、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进行探讨。

翟一平[3](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研究》文中指出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议题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新课标中增加了“教学提示”,既包括课堂教学提示又包括教学活动提示,且对于每项教学提示都是通过教学议题展开,教学议题在呈现形式上也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构画了基本轮廓。议题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重要抓手,教学议题作为议题式教学的起点,对议题式教学开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对于教学议题的研究以及一线课堂实施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期通过对调查数据以及具体教学实习课例的分析,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相关概述。教学议题确立的相关概述部分主要涉及议题式教学的内涵、教学议题的概念、教学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这是确立教学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本部分也分析了教学议题确立对议题式教学、教师、学生的意义。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基本要求。教学议题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确立教学议题过程中提供了相应的规范要求,主要通过教学议题应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两个层面体现指向性;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两个方面使教学议题体现层次性;通过把综合性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教学、围绕学科主干知识深入挖掘不同的子议题使教学议题体现操作性;通过教学议题确立的时代性、议题来源的多样化使教学议题体现新颖性等方面探析教学议题确立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现状。通过调查、访谈以及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对于教学议题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对确立教学议题也具备初步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议题的确立流于浅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聚焦;议题的确立脱离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议题的确立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议题的确立缺乏新颖性,过多依赖现有的教辅资料等不足。通过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等方法分析总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存在上述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议题确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原有学习方法和参与意识影响以及现有评价体制限制了教学议题的确立。第四部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对策。主要包括:改变教师自身认知,提高教师对议题确立的重视程度;学生自身通过提高探究能力,加强对教学议题的认知,以此转变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对教学议题的参与度;通过使评价立意符合课程标准,提高议题确立的可操作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评价对议题确立的价值,在综合和多元评价机制中,提高主客体确立议题的积极性等具体形式完善教学评价以此提高议题确立的实效性。

杨玉洁[4](2019)在《依托活动,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文中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德育教学,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品德与社会课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可以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教学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展开探究。

江丽华[5](2019)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究》文中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杨宝新[6](2018)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小学教育除了需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和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采用互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

周长军[7](2018)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

蒋东杰[8](2018)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面向21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探索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陈婷[9](2018)在《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民表达意识提高、写作教学急需走出新路的背景下,公民写作与跨学科写作日渐受到关注,成为解决写作教学难题与提升德育课育人价值新路径。本论文在梳理迄今为止关于公民写作、公民表达以及学科作文的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中小学德育学科在培养公民表达能力和公民写作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相关研究缺失。笔者便聚焦小学德育课,研究小学德育课加强公民写作教学以促进公民写作能力的意义、路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从公民学、写作学、教学论角度探寻公民写作的理论依据,揭示公民写作的内容应侧重于反映公共生活的现状或问题,写作目的是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明确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基本框架,将其作为公民写作行动研究的指导策略和评价依据。其次,笔者对实验班学生的写作作品、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公民表达意识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的写作指导开展现状调查,作为研究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教学的现实依据。调查发现:学生的公民写作能力缺乏;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写作表达规范意识不足;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肯定公民写作教学的价值,事实上提供的写作指导却不够。说明提高学生的公民写作能力、公民素养,增强教师的公民写作指导能力的迫切性。基于理论依据和现状调查,笔者在实验学校以“上海小导游”“旧物的述说”为主题,开展历时一学期的两次公民写作行动研究,验证小学德育课开展公民写作、提高公民素养的效果。通过多方反馈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公民写作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关心并参与社会事务,提高表达意愿,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学生的公民写作能力有明显进步;语文期末作文成绩较期中有些许进步;学困生比学优生的学习成效更为突出。最后,笔者从写作主题的确立、写作材料的收集和选用、写作支架的搭建、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出有效的公民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吴蓓君[10](2018)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提问于当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该门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及作用。故本文便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为题展开了相关讨论。通过调研发现,于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量无效提问充斥,主要表现为提问方式封闭静态,提问内容单一浅化,提问对象有所偏颇等弊端。而这直接导致的便是学生主体积极性受限,其思维发展亦陷于停滞等系列不良后果。为改善这一现状,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具体开展过程,包括问题创设,施问引导,问题呈现这三步骤来切实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便显得至关重要。而如“以史促问,丰富认知”“联系实际,以旧促新”“注重过程,评价多元”等在内的八条应用技巧,即将从情境设计、形式创新、师生交流等方面,来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并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教师严格奉行“平等针对”“兴趣启发”“开放拓展”等指导原则,与紧密遵循“准确提示动词”“优化课堂环境”“留足等待时间”等注意事项。学校通过积极打造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良性评价机制而提供的必要物质扶持,都将为进一步增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添砖加瓦。

二、社会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原则
    1.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
    2. 以多元视角为手段
    3. 以社会价值为取向
    4. 以实践能力为目标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偏离教学目标
    2. 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创新
    3. 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
三、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路径
    1. 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2. 采用问答法促进学生思考
    3. 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认识
    4. 以创新思维构建实践基础
四、结语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新
        2.研究内容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相关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议题的概念
        2.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对话教学理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确立的意义
        1.有助于议题式教学实施
        2.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3.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基本要求
    (一)议题确立应体现指向性
        1.议题确立应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议题确立应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二)议题确立应体现层次性
        1.议题确立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议题确立要考虑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
    (三)议题确立应体现操作性
        1.围绕综合性课标议题,转变为课堂教学议题
        2.围绕学科主干知识,深入挖掘不同的子议题
    (四)议题确立应体现新颖性
        1.确立的议题应具有时代特色
        2.确立的议题来源应多样化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现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确立的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2.调查问卷基本情况数据统计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确立取得的成效
        1.教师议题意识初步形成
        2.学生对议题确立喜爱度逐步提高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确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议题的确立流于浅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聚焦
        2.议题的确立脱离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议题的确立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4.议题的确立缺乏新颖,过多依赖现有的教辅资料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确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议题确立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原有学习方法和参与意识的影响
        3.现有评价体制限制了议题确立的实效性
四、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的对策
    (一)改变教师自身认知,提高教师对议题确立重视程度
        1.教师自身要强化课标意识,为转变综合课标议题奠定基础
        2.立足课程教材,参照综合探究确立教学议题
        3.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子议题
        4.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议题确立方法
    (二)学生自身转变原有学习方法,提高对议题确立的参与度
        1.加强对议题的认知,积极主动适应议题式教学
        2.提高探究能力,积极主动建构教学议题
    (三)完善教学评价,提高议题确立的实效性
        1.评价立意符合课程标准,提高议题确立的可操作性
        2.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评价对议题确立的价值
        3.在综合和多元评价机制中,提高主客体确立议题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依托活动,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托活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意义
二、依托活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二)增强教学活动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课堂教学游戏,在愉悦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

(5)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媒体情境, 培养空间感知素养
二、创设故事情境, 培养历史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四、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社会实践素养
五、结语

(6)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的相关研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 课题实施步骤
    (二) 课题研究办法
六、研究效果
    1、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多学科联合教学
    2、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3、通过互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7)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2. 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特点
2. 挖掘开发, 寻找学科教学中的科技因素
3. 讲究策略, 使科技渗透润物无声

(9)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民写作的公民学基础
        一、公民写作是公民的基本人权
        二、公民写作是一种法定权利
        三、公民写作是公民的现实义务
    第二节 公民写作的写作学基础
        一、写作的本质
        二、传统写作观
        三、21世纪的写作观
    第三节 公民写作的教学论基础
        一、尊重学生兴趣
        二、基于学生生活
        三、加强多元对话
    第四节 明确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框架与标准
        一、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基本框架
        二、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调查
        一、调查内容与过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的联想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研制
        二、问卷的调查过程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对品社教师的访谈调查
        一、访谈内容及过程
        二、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行动研究
    第一节 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行动研究设计
        一、合作者的选择
        二、研究的开展
        三、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第一次行动研究:《上海小导游》
        一、写作材料交流
        二、写作内容指导
        三、探究结果交流
        四、写作结果初步评估
        研究小结
    第三节 第二次行动研究:《旧物的述说》
        一、展示交流探究单
        二、聚焦典型深化认识
        三、指导写作内容
        四、互评互改重改作业
        五、写作结果初步评估
        研究小结
    第四节 行动研究的效果评价
        一、来自学生的反馈
        二、来自任教老师的反馈
        三、研究发现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写作主题的确立
        一、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二、在教学活动中生成
        三、尊重学生的写作意愿
    第二节 写作材料的收集与选用
        一、材料的收集
        二、材料的选择
        三、材料的加工
    第三节 写作支架的搭建
        一、写作支架的类型
        二、写作支架的设计
        三、写作支架的运用
    第四节 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一、写作学习共同体促进互动学习
        二、写作学习共同体的运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10)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
    二、中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课堂提问的前情研究
    一、课堂提问概述
    二、课堂提问的取样调查
    三、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第二章 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条件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规范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支持系统
第三章 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采用提问引导
    三、丰富提问形式
第四章 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成效
    一、实施中的经验
    二、实施中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版)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版)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访谈问卷(教师版)
教学案例一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教学案例二 《西方文明的摇篮》
致谢

四、社会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佳雯. 鲁东大学, 2021
  • [2]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研[J]. 倪汉丽. 成才之路, 2020(09)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确立研究[D]. 翟一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依托活动,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J]. 杨玉洁. 新课程(小学), 2019(07)
  • [5]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 江丽华. 新智慧, 2019(15)
  • [6]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A]. 杨宝新.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卷), 2018
  • [7]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J]. 周长军. 科普童话, 2018(28)
  • [8]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A]. 蒋东杰.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2018
  • [9]小学德育课公民写作研究[D]. 陈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D]. 吴蓓君.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社会阶层的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