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水产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况(上)

几种主要水产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况(上)

一、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满,柯卫东,李峰[1](2015)在《水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湖北省及武汉市为例》文中指出在了解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基本构件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和武汉市水生蔬菜为例,对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要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蔬菜的标准体系支撑构件分别为"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是地方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关键性构件。湖北省科技人员注重相关标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完成了湖北省及武汉市主要水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湖北省在水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成绩显着,水生蔬菜产区的栽培技术(譬如定植期、用种量、定植密度、肥料施用、农药施用、水分管理、产品采收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操作,产品质量也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在湖北省的部分产区,还实现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水生蔬菜的规模化种植,并对湖北省水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及其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亦提出了几条建议。

穆大伟[2](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汪德尚,尹德柱,袁周[3](2018)在《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农户的支柱产业。本文介绍了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实现舒城县水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包艳杰[4](2014)在《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种植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北宋以后逊色于南方。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气候、土壤、水利条件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波动必然影响农事活动安排,从不同时代古籍,尤其是历书和月令体农书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联系。华北平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属暖温带的半干旱季风气候。雨量稀少而分配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夏季气温高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很少降雪,春季温度上升快而蒸发量大,再加以大风多,造成了严重的春旱,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威胁。自12万年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交替,殷商时期的温暖持续到周朝初年,此后温暖寒冷交替,春秋之后转暖,持续到西汉,东汉开始气候整体趋于寒冷,至唐代进入温暖期,而北宋又是由暖转寒的一代。不同气候条件促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发育,土壤又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之基,东汉崔寔将田地主要分为三类:沙白轻土之田、美田缓土、强土黑垆之田。《齐民要术》中新出现的土壤类型有:白土、黑土(砂质壤土,粘土);白软地、黑软地、刚强之地(沙质壤土、粘质壤土、粘质土);黄白软土(疏松肥沃的红壤或黄壤,或疏松的壤质土),黑软青沙土:肥沃的沙土或粉砂质壤土;白沙地即沙土。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观察认识土壤的能力逐渐提高,并采取适当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肥力,使土壤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循环状态,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适当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然条件,因此灌溉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境内的水环境由好变坏,主要河流—黄河处于"安流期",境内湖泊的变化较为明显,随之动荡的是陂塘的兴废及陂塘技术的发展与停滞,在湖泊陂塘湮废的进程中,沼泽湿地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水环境的变化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水稻和水生蔬菜种植。小麦、水稻、粟、豆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的农作物。文中的麦是指冬小麦,自传入中国后因受脱粒磨粉及加工技术的限制一直到东汉末年才获得显着发展,至唐代与传统的粟豆主食地位相当,此后发展为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原本是南方作物,但北方种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各朝代都能看到人们对水稻生产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的重视。魏晋以前,河南一带为中国的中心,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农业技术成熟较早,不管是水稻种植技术还是农田水利南方都不及北方发达,文章以"别稻"作为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表明了这一情形。但是南北朝以后,南北方的稻作事业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饱受战乱摧残,农田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加上人口大量南迁,稻作衰落,而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稳定的社会环境此时遇到先进的技术,可谓进入到水稻生产的黄金期,此后稻占据了粮食产量的统治地位,总的来说,稻的南北转变过程从魏晋开始,最迟南宋结束。粟和豆除了作人们的日常粮食外,还常被用作饲养牲畜的精饲料,尤其以养马最重要。自西汉以后养马业逐渐兴盛,唐宋时期是一个高峰,在这个养马盛行的时代出现人与马争食、牧场与农田相争的情形是必然的。粟在麦作兴起以后并没有很快衰落也与它的饲料用途有一定关联,而豆渐渐退出主食行列,作为重要的副食一直繁荣至今。瓜、茄子、韭、姜、莴苣、芥菜、芜菁及菱藕等水生蔬菜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重要的蔬菜。旱地栽培蔬菜在三至十二世纪的河南不断巩固发展,水生蔬菜则多受限于环境制约,比重逐渐减轻。文章结合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逐一考察了古籍中关于这些蔬菜的记载,对目前仍有疑问的点做了分析辨明,力图使这些蔬菜的种植技术脉络更加清晰。桑麻是棉花传入以前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悠久的植桑历史。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南北方蚕桑业起源相当,但早期北方处于政权中心附近,所以发展速度远胜于南方地区。唐代之前,河南是我国最大的桑树种植区,与桑树种植相伴而生的丝织业也比较先进。中唐以后,河南蚕桑业呈现衰落之势,虽与以往相比略有逊色,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依托种桑业而起的缫丝织锦,是达官贵族们的主要衣料。而沤麻织布则是寻常百姓的衣料来源。文中的大麻是指以取纤维为目的的雄麻,目前学界关于《齐民要术》中"得霜露则皮黄也"仍有疑问,文章结合大麻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地域认为这是贾思勰在强调适时播种的重要,怕皮黄,而非"尚黄"。技术选择与发展依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时技术发展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农耕首先受制于时节及土壤条件,因此文章以时节及土壤环境为两个观察点,分析了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中因时耕作与因地制宜两个主要特点,并以洛阳为例,结合文人诗集阐述了技术发展引起的农田景观变化。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先民根据地形、气候、水环境等自然资源基础创造了水作与旱作并存的农业局面,但是六朝以后逐渐集中以旱作农业发展为中心,耕耙耱旱作体系定型并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旱作体系的成熟。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业生产者在改造自在自然,创造农业景观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同样的一片土地上究竟呈现哪一种农业景观,这里生活的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口因素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变化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影响,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构成所造成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消耗就越少,因此,有效缩短食物链,可供养较多的人口。对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口,农耕就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人地矛盾出现后,种植农业中辅助能投入逐渐增加,农耕技术逐渐精细化,畜牧则逐渐退缩,仅在不适宜农耕的环境里延续。北朝及唐末五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大量的游牧民族人民进入到中原,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河南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学习并适应定居的农耕生产与生活,而不是以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造中原,这种"入乡随俗"现象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生态因子。同时,融入到中原人中间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农牧地位、畜产种类及饮食文化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饮食文化中以"胡饼"最负盛名。人们对饼食的喜爱也是麦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农田水利的兴修及农具的革新、劝农制度发展成熟也为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丁晓蕾[5](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喻磊[6](2014)在《固相微萃取在水生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其他类型的蔬菜,水生蔬菜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使用农药较少;还具有特殊的风味和保健功能而广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由于农药的使用和环境的恶化导致水生蔬菜的环境发生巨变,由此,对水生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变得尤为急迫且重要。固相微萃取是集制样、浓缩、进样于一体的前处理方法。本文选取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等痕量检测仪器联用,测定了莲藕、荸荠以及茭白中杀虫剂、杀菌剂以及除草剂等15种常用农药。建立了方便、快捷、环保、成本低廉,应用前景广阔的检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检测莲藕中多种农药残留首次将固相微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于莲藕的除草剂、杀虫剂以及杀菌剂多种常用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对单因素优化,同时引入响应面分析。最优条件:65μm-PDMS/DVB;萃取时间,41mmin;萃取温度,40℃C;搅拌速率,455rpm; NaCl浓度,25%(W/V); pH调节至7.5;解析温度,250℃C;解析时间,5min。异丙威、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高效氟吡甲禾草灵、嗯草酮、噻嗪酮、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5.98%-137.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5%-12.83%,最低检测限均小于0.03μg/g。2、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荸荠中的痕量农药残留首次将固相微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于荸荠的毒死蜱、氟硅唑、溴虫腈、精毗氟禾草灵残留检测。实验优化7种因素。最优条件:65μm-PDMS/DVB;萃取时间,40min;萃取温度,30℃;搅拌速率,650rpm; NaCl浓度(W/V),10%;解析温度,270℃;解析时间,6min。毒死蜱、氟硅唑、溴虫腈、精吡氟禾草灵4种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在70.78%-134.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10%,最低检测限均小于8.0ng/g,4种农药的线性相关度均大于0.9945。3、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茭白中的吡虫啉与多菌灵选用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的方法对茭白中多菌灵与吡虫啉残留检测。实验优化7种单因素。最优条件:65μm-PDMS/DVB;萃取时间,50min;萃取温度,40℃;搅拌速率,750rpm; NaCl的浓度,28%(W/V); pH调节至8、解析时间,9min。多菌灵、毗虫啉的线性范围2个数量级,相关系数均大于0.9788,加标回收率为83.27%-120.0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81%。茭白中的多菌灵与吡虫啉最低检测限为0.05μg/g。

叶安华[7](2008)在《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研究 ——水芹产业化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同时又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副食品。蔬菜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种植业中最具有活力。而水生蔬菜是我国农业的一项特殊种植业,在我国最少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称这些蔬菜为中国特菜,他们基本没有种植。目前世界公认的莲藕、芋头、茭白、慈姑、荸荠、水芹、芡实、菱、莼菜、蒲菜等12类水生蔬菜,只有我国及周边几个国家少量种植,种植模式均较粗放,并且只有我国和日本进行了研究。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市更是沟汉、湖泊众多,长江、汉江在境内贯穿交汇,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水生蔬菜得天独厚的条件,坐落在这里的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更是保存了来自国内外的1800多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为世界最大。每年,武汉市繁育的500余万公斤水生蔬菜种苗,为全国100余县市提供,有的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经营在取得明显绩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从而制约了水生蔬菜产业的纵深发展。本文以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借助农业产业化理论、市场竞争理论、现代企业规模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化的最新成果,在全面调查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及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水芹产业化为例,总结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即以政府推动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开拓国际市场目标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水生蔬菜产业化的进程,提出在政府的政策、财政等多种手段的支持下,以产学研为核心,以科技育种为起点,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水生蔬菜的深加工为重点,以促进水生蔬菜出口为目标的体系化对策建议,最终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的,同时也为湖北省水生蔬菜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赵有为[8](1992)在《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南方各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湖纵横,水面广阔,为水生蔬菜生产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栽培的水生蔬菜有莲藕、茭白、荸荠、慈菇、水芹、菱角、芡实、莼菜、蒲菜、水蕹、水芋和豆瓣菜等10多种,均为我国原产,除豆瓣菜外,栽培历史均达到2000年以上。在世界上,除我国外,只有印度、日本、苏联和美国有一定数量的莲藕栽培;越南、缅甸有少量的茭白栽培;东南亚各国有少量的菱角

龙珠[9](2016)在《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防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生蔬菜种类丰富、种植量多,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多数具有保健作用,是我国的特色蔬菜。近年来浙中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快速,“三废”排放导致环境受到区域性污染。重金属是水生蔬菜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铅、镉、砷是我国水生蔬菜重点监控的项目。本文首先对浙中地区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的铅、镉、铬、铜、锌、砷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浙中地区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其次研究有重金属“五毒”之称的汞和砷对茭白和菱的生长发育影响,及其迁移特性,从而进一步了解重金属对水生蔬菜品质的危害,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取得结果为:1.调查区域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除镉为5.37之外,其它均小于0.7,说明调查土壤受到重度的镉污染,其它几种重金属影响不明显。综合污染指数为3.87,属于重污染级。6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砷>镉>铜>铬>铅>锌,铬、铜、铅和锌的变异系数均在0.2左右,表明这4种重金属不受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2.调查区域背景地水体的镉、铬、铜、砷未检测出,调查区域水体的砷、镉未检测出,表明调查区域水体环境受砷、镉影响不显着。铅、锌平均含量与背景值相近。水体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非污染。综合污染指数0.36,属于安全级。表明浙中地区水生蔬菜生长环境的水体受到铅、铬、镉、铜、锌和砷的影响不明显。3.调查区域水生蔬菜中铅、铬、锌平均含量都超过评价标准限值,镉、铜、砷则未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为:铅(2.95)>铬(2.24)>锌(1.54)>镉(0.53)>铜(0.4)>砷(0.27),表明调查区域水生蔬菜已经受到铅、铬污染,锌轻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2.29,表明各重金属之间对水生蔬菜的复合污染属于中污染级。4.水生蔬菜中单一重金属的THQ(健康风险值)值:铬>铅>锌>铜>镉>砷,成人中铬的单一重金属THQ值大于1,表明成人食用该水生蔬菜存在铬健康风险。对于儿童铅、铬的单一金属THQ值都超过1,体现了儿童摄入该水生蔬菜存在铅、铬暴露健康风险。同一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重金属复合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基本一样,尽管儿童摄入的水生蔬菜量比成人低,但是摄食水生蔬菜导致的重金属健康风险比成人高,即儿童对重金属污染的敏感度更高。5.蔬菜生长环境经砷、汞处理后,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水体中的砷、汞含量呈现不断向土壤、水生蔬菜迁移的趋势,一段时间后达到动态平衡;土壤中砷、汞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吸附的砷会重新溶出被蔬菜吸收,而大量的汞则滞留在土壤中;当砷、汞共处同一水环境时,汞的加入会抑制水体中砷向土壤、水生蔬菜中迁移。对砷、汞在茭白、菱各器官的迁移特性研究,发现砷比汞更易富集于蔬菜中,菱各器官对砷的富集系数比茭白大(大于6);茭白和菱各器官对砷、汞的富集系数均表现为:茎(根)>叶,茎、根是茭白和菱富集砷、汞的主要器官之一。6.蔬菜重金属有效防控:栽培基地应远离污染区域,对污染源实行严格排放控制;选择合适栽培品种和科学布局种植方法;结合对应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效降低重金属毒性作用的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防治技术的研究,减少蔬菜栽培过程对农药等有害物质的依赖,完善肥料等产品的标准;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建立食品安全保护的长效机制;全民参与,共同维护。

王亚兰[10](2019)在《UV-C和热激处理对微加工茭白(Zizania latifolia)采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茭白(Zizanialatifolia)是我国特色水生蔬菜,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新鲜蔬菜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微加工茭白愈来愈受消费者的青睐。但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微加工茭白品质迅速劣变,例如表面变绿、木质化等,大大缩短了其货架期,降低商品价值。热处理(HWT)和短波紫外线辐照(UV-C)是简单、安全、无污染的采后处理方法,可保持和改善果蔬储藏期间生理和营养品质。本研究旨在通过简便的物理操作方法:HWT、UV-C和HWT+UV-C处理,对微加工茭白生理和营养品质变化进行探究,揭示其品质劣变的机理,以期为微加工茭白提供合适的保鲜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实验初步筛选了 HWT处理的最佳条件,将微加工茭白在常温条件下贮藏3天,然后测定其表面颜色和失重率等品质指标。并比较两种复合处理不同先后顺序的(HWT+UVC和UVC+HWT)影响效果。结果显示,53℃℃热处理5min可更好维持微加工茭白外观品质。采用HWT+UV-C复合处理能减少常温贮藏下微加工茭白失重率,并维持感官品质。因此采用 HWT(53℃C 5min)、UV-C(4.24 kJ.m-2)和 HWT+UV-C 进一步研究3种不同保鲜方法对微加工茭白生理及品质影响。通过对微加工茭白生理指标研究发现,UV-C、HWT和HWT+UV-C处理均可减少茭白硬度下降,维持茭白质地。并能抑制微加工茭白采后贮藏过程中呼吸速率。UV-C和HWT+UV-C处理可减少茭白失重率下降,但HWT处理会导致茭白失重率上升。UV-C、HWT和HWT+UV-C处理均可阻止微加工茭白受光面和背光面L值和WI值降低,抑制a值、b值、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增加,阻止表面变绿,保持微加工茭白光泽度和白度,提高感官价值和抗氧化能力。进一步研究了微加工茭白营养品质,UV-C处理组在采后贮藏后期可以显着提高茭白VC含量,HWT和HWT+UV-C处理对微加工茭白会降低微加工茭白VC含量。采用UV-C、HWT和HWT+UV-C处理对贮藏过程中总酚和木质素含量都没有显着影响。HWT和HWT+UV-C处理组可以抑制微加工茭白采后贮藏后期纤维素含量。此外,研究显示3种处理均可有效抑制微加工茭白贮藏过程中表面微生物生长。

二、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成效
    1.1 水生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1.2 水生蔬菜品种试验示范推广
    1.3 水生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生蔬菜品种单一,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2.2 资金投入不足, 基地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且不很配套协调
    2.3 技术力量单薄, 创新能力不强
3 发展对策
    3.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把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放到重要位置
    3.2 立足区位优势, 把握发展机遇
    3.3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创新水生蔬菜生产技术

(4)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一节 河南的气候与土壤
        一、冷暖交替的气候
        二、土壤概况
        三、土壤类型
    第二节 河南境内的河流与湖泊
        一、黄河
        二、主要湖泊及变迁
    第三节 河南境内的陂塘
        一、河南南部的陂塘
        二、河南中部的陂塘
        三、河南东部的陂塘
        四、河南西部的陂塘
第二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麦作技术
    第一节 魏晋以前小麦种植技术缓慢发展
        一、小麦的推广与地位
        二、麦作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麦作技术
        一、整地
        二、垄作
        三、播种方法
        四、田间管理
        五、收获贮藏
    第三节 唐宋时期河南麦作技术快速发展
        一、与小麦种植有关的物候知识
        二、间作技术提高—桑下植麦
        三、唐宋河南小麦大面积种植
        四、麦作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粟、稻、豆种植技术
    第一节 粟种植技术
        一、粟的种植状况
        二、粟的播种方法
        三、轮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影响粟种植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水稻种植技术
        一、东汉以前的水稻种植
        二、东汉的“别稻”
        三、六朝到北宋稻作技术
    第三节 豆的种植技术
第四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蔬菜种植技术
    第一节 蔬菜种类
        一、宋代以前河南蔬菜种类
        二、北宋时河南蔬菜种类
    第二节 旱地栽培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瓜的种植技术
        二、茄子的种植技术
        三、从韭菜到韭黄
        四、莴苣种植技术
        五、姜种植技术
        六、芥辣种植技术
        七、芜菁种植技术
    第三节 水生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菱种植技术
        二、莲藕种植技术
        三、蒲菜种植技术
        四、茭白种植技术
第五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桑麻种植技术
    第一节 桑树种植技术
    第二节 麻类纤维作物种植技术
        一、大麻对土壤的要求
        二、适时播种以避“得霜露则皮黄”
第六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及农田景观变化
    第一节 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特点
        一、因时耕作
        二、因地制宜—以为古代诗词中心
    第二节 农田景观的变化—以洛阳为例
        一、白居易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二、王禹偁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第七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环境要素变迁
    第二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人口因素
        一、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民族构成的变化及影响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农具革新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以犁为主的整地工具
        二、播种农具
        三、中耕农具
        四、灌溉农具
        五、收获农具
        六、魏晋隋唐墓葬中所见的农具或明器
    第五节 劝农制度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劝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劝农的具体过程
        三、劝农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6)固相微萃取在水生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 水生蔬菜简述
        1.1 我国水生蔬菜的发展前景
        1.2 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现状
    2 水生蔬菜中的农药以及危害
        2.1 水生蔬菜中的常用农药
        2.2 水生蔬菜中农药的危害
        2.3 水生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研究
    3 固相微萃取
        3.1 固相微萃取原理
        3.2 固相微萃取的影响因素
        3.3 固相微萃取的应用
    4 论文立题根据与意义
第二章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同时测定莲藕中的多种农药残留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3 实验及方法
        3.1 实验步骤及实际样品处理
        3.2 分离检测条件
    4 结果与讨论
        4.1 SPME的单因素优化
        4.2 帕累托显着因子筛选
        4.3 响应面优化
        4.4 基质效应评价
        4.5 检测方法评价
        4.6 实际样品分析
    5 结论
第三章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荸荠中的痕量农药残留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3 实验及方法
        3.1 实验步骤及实际样品处理
        3.2 色谱条件
    4 结果与讨论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2 单因素优化
        4.3 基质效应评价
        4.4 方法评价
        4.5 实际样品分析
    5 结论
第四章 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茭白中的吡虫啉与多菌灵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3 实验及方法
        3.1 实验步骤及实际样品处理
        3.2 分离检测条件
    4 结果与讨论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2 单因素优化
        4.3 基质效应评价
        4.4 检测方法评价
        4.5 实际样品分析
    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1.1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同时测定莲藕中多种农药残留
        1.2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荸荠中痕量农药残留
        1.3 固相微萃取液相色谱检测茭白中吡虫啉与多菌灵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或待发表文章
致谢

(7)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研究 ——水芹产业化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蔬菜产业化研究综述
        1.2.2 国外蔬菜产业化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思路
        1.3.1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与难点
2 国外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借鉴
    2.1 国外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2.1.1 美国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2.1.2 欧盟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2.2 国外水生蔬菜产业化研究
    2.3 国外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3 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水生蔬菜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1.1 我国水生蔬菜生产概况
        3.1.2 我国水生蔬菜的科研概况
        3.1.3 我国水生蔬菜的发展前景
    3.2 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2.1 武汉市区域概况
        3.2.2 武汉市蔬菜产业现状
        3.2.3 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的实证分析
        3.2.4 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
4 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以水芹产业化为例
    4.1 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探析
        4.1.1 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4.1.2 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
        4.1.3 中介组织带动型模式
        4.1.4 优势产业带动型模式
        4.1.5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
        4.1.6 科研带动型模式模式
        4.1.7 科研、合作经济组织和基地带动型模式
        4.1.8 科研、种业公司、加工企业和基地带动型模式
    4.2 政府推动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
5 促进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开展水生蔬菜良种工程,提升水生蔬菜种子品质
        5.1.1 加大优质品种选育,提升良种覆盖率
        5.1.2 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
        5.1.3 加强对育种企业的支持,促进育种企业的发展
    5.2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5.2.1 健全技术推广机制,推动水生蔬菜产业化
        5.2.2 实施科技创新攻关,提升水生蔬菜竞争力
        5.2.3 进一步提高政府在水生蔬菜科技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5.3 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水生蔬菜的流通
        5.3.1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高起点的营销网络平台
        5.3.2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提高水生蔬菜流通能力
        5.3.3 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品牌
    5.4 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武汉水生蔬菜产业向纵深发展
        5.4.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4.2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5.4.3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建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组织
    5.5 深入开展水生蔬菜深加工,增加水生蔬菜附加值
        5.5.1 加强水生蔬菜产业链延伸的配套设施建设
        5.5.2 大力发展水生蔬菜深加工
    5.6 面向国际市场,提升出口竞争能力,拓展国际空间
        5.6.1 抓住机遇,扩大出口
        5.6.2 面向市场,优化蔬菜结构
        5.6.3 拓宽国家空间,提高出口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致谢

(9)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防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1.1 重金属的定义
        1.1.2 重金属污染来源
    1.2 几种常见重金属的毒性
    1.3 重金属对水生蔬菜的影响
    1.4 水生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
        1.4.1 莲藕、茭白研究现状
        1.4.1.1 莲藕研究现状
        1.4.1.2 茭白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浙中地区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调查区域的选择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评价方法
        2.1.5 评价标准
        2.1.6 统计分析
        2.1.7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生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评价结果
        2.2.1.1 水生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
        2.2.1.2 水生蔬菜重金属评价结果
        2.2.2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评价结果
        2.2.2.1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2.2.2.2 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
        2.2.3 水环境重金属含量特征及评价结果
        2.2.3.1 水环境重金属含量特征
        2.2.3.2 水环境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
    2.3 蔬菜健康风险分析
        2.3.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2.4 小结
3 砷和汞在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基地选择与蔬菜栽培
        3.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3.1 样品采集
        3.1.3.2 样品预处理
        3.1.4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体中砷、汞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2.2 土壤中砷、汞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 茭白(叶、茎)中砷、汞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2.4 菱各器官(叶、茎、根)中砷、汞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2.5 茭白和菱各器官对砷、汞的富集系数
    3.3 小结
4 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与对策
    4.1 产地选择
    4.2 蔬菜种类选择及种植的科学布局
    4.3 化学修复措施
    4.4 物理修复措施
    4.5 生物防控措施
    4.6 生物炭的运用
    4.7 严格种植标准
    4.8 小结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UV-C和热激处理对微加工茭白(Zizania latifolia)采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综述
    1.1 茭白的研究概况
        1.1.1 茭白的简介
        1.1.2 茭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1.3 茭白的分类和分布
    1.2 微加工蔬菜的研究概况
    1.3 微加工茭白主要的品质劣变因素
        1.3.1 营养成分的损失
        1.3.2 采后贮藏质地的变化
        1.3.3 色素的含量变化
        1.3.4 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1.3.5 病原菌侵染导致茭白变质腐烂
    1.4 茭白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物理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
        1.4.2 化学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
    3.3 仪器与试剂
        3.3.1 主要仪器
        3.3.2 主要试剂
        3.3.3 溶液配制
    3.4 实验设计
        3.4.1 茭白挑选
        3.4.2 茭白的处理
    3.5 实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3.5.1 色差的测定
        3.5.2 硬度的测定
        3.5.3 失重率的测定
        3.5.4 呼吸含量的测定
        3.5.5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量
        3.5.6 FRAP含量测定
        3.5.7 DPPH(抗自由基活性)测定方法
        3.5.8 抗坏血酸测定方法
        3.5.9 总酚含量测定
        3.5.10 粗纤维素测定方法
        3.5.11 纤维素测定方法
        3.5.12 木质素测定方法
        3.5.13 菌落总数测定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
    4.1 筛选UV-C和热激处理的最佳方案
        4.1.1 茭白热激处理的最佳温度筛选分析
        4.1.2 茭白复合处理的最佳条件
    4.2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外观品质和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4.2.1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表面颜色的影响
        4.2.2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受光面颜色的影响
        4.2.3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背光面颜色的影响
        4.2.4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硬度的影响
        4.2.5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失重率的影响
        4.2.6 UV-C和热激处理对采后茭白呼吸作用的影响
        4.2.7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叶绿素A、叶绿素B的影响
        4.2.8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4.3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营养品质的影响
        4.3.1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2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3.3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4.3.4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总酚含量的影响
        4.3.5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4.3.6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4.3.7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4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4.4.1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表面真菌的影响
        4.4.2 UV-C和热激处理对茭白表面微细菌的影响
5 讨论
    5.1 热激和UV-C处理对微加工茭白外观品质的影响
    5.2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生理变化的影响
        5.2.1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质地的影响
        5.2.2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呼吸的影响
    5.3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营养品质的影响
        5.3.1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3.2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影响
    5.4 热激和UV-C处理对茭白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6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湖北省及武汉市为例[J]. 刘义满,柯卫东,李峰. 长江蔬菜, 2015(22)
  •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3]舒城县水生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J]. 汪德尚,尹德柱,袁周.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1)
  • [4]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D]. 包艳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6]固相微萃取在水生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喻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研究 ——水芹产业化发展为例[D]. 叶安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 [8]几种主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述(上)[J]. 赵有为. 长江蔬菜, 1992(01)
  • [9]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防空研究[D]. 龙珠.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10]UV-C和热激处理对微加工茭白(Zizania latifolia)采后品质的影响[D]. 王亚兰.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几种主要水产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概况(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