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王子琪[2](2021)在《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的绞经织物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绞经织物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与转型。以纱罗为代表,其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演变息息相关。综合来看,绞经织物、绞经织机、织造技艺和社会形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经纱的绞缠令绞经织物的组织结构格外复杂,使得绞经织机及其织造技艺具有了独特的技术内容,因其织造难度大,古代多样化的绞经织造技艺到了现代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传承。所以,无论是古代绞经织物本身承载的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还是其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至今未见学术界关于古代绞经织物技艺和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上篇——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篇——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和下篇——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研究范围展开了时间上和织物组织学上的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的考古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绞经织物的织物学原理,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古今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系统分类方法。上篇包含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绞经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考古报告和出土纺织品的解读,梳理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结构发展脉络,根据织物结构变化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周代早期为绞经与绞编织物混合的萌芽阶段,周代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推广阶段,宋明时期为转型阶段。结合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数据对比,分别挖掘了这几个历史关键点的织物变化特点,讨论了史前起源时期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汉唐发展时期织物结构和纹样发展的技术因素、宋明时期整体工艺转变的社会选择导向。对于织物风格特殊的金元时期,论述了其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采用实验分析法,复原并解读了元代特有的偶数纬绞经织物结构特征。中篇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工具和技艺复原的研究。结合杭罗传承的织造生产流程以及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提及的特殊织造工艺,研究了绞经织物的织造流程。综合古代图像、文献和复原织机信息,提出绞经织机在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形制变化和织造方法,详细解读了综版式、线制、对偶式和金属制四类绞综的起绞原理。结合历史生产条件对几种典型织物结构进行了技术复原,并从织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两方面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下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对绞经织物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考察了江浙地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织造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详细探讨了传承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代绞经织物蕴含在服饰、政治、经济、交流等多种途径下的文化内涵,以整体非遗生态环境的视角提出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方向。通过上、中、下三篇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综合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的结论:一、针对古代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织物组织学理论和实际命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为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和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二,绞经织物在织物及编织技艺的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过数据比较和技艺研究,论述了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艺过渡作用。三,学术界对绞经织物衰落转变的时间存在争论。我们借助考古数据和古代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宋明绞经织物和织机的发展状况。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为理论基础,理清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技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四,绞经织物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综合归纳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在原料创新、风格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复原等方法研究了元代偶数纬绞经织物的特殊结构,以社会二元性为视角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共处对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影响。五,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绞经织机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未成系统,这与绞经织机的构造和原理有关。我们对绞经织机按照起源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综合对比多种类型的绞综形制和功能。结合相应的起绞方式,对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进行了技术上的复原,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六,现有传承发展研究集中于杭罗织造技艺,非常狭隘。我们通过对江浙地区的走访调查,对比研究了非遗传承下的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绞经织造技艺,探讨了传承技艺分化的现状和历史原因,以绞经织物整体非遗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织物传承的未来发展思路。

丁斯甘[3](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表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吴飞[6](2020)在《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文中指出回纥于隋唐之际开始见诸史书,是为该部族初兴于漠北的标志。此后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回纥汗国中衰,漠北回纥经历了长达两百年的兴起过程。在导致回纥兴起的诸多原因中,以唐朝对漠北政局的影响,以及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也最为明显。通过分析这段历史,对于研究回纥史、唐代民族关系史会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尽管传统文献对于漠北回纥历史的记载十分简略,但通过分析史料当中的若干细节,仍然可以有不少新的发现。记载回纥历史的三篇重要文献《唐会要·回纥》《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其史源出自多书。《唐会要·回纥》是王溥在综合唐人《会要》《续会要》相关内容后写成,并没有参考《旧唐书·回纥传》,因此两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旧唐书·回纥传》的史源比较驳杂,存在前后抵牾之弊,一些错讹误导了后人,但也保存了大量历史细节。《新唐书·回鹘传》是宋朝人对以往回纥史料精心整理后写成,其史料价值不亚于《旧唐书·回纥传》,但也有不如后者的地方。充分辨析回纥基本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往往能得出新的结论。根据文献记载,回纥初兴与其首领菩萨有较大关联。菩萨通过与薛延陀联盟,击溃东突厥汗国,俘获大量人口而使得回纥部落迅速壮大起来。“十姓回纥”联盟有可能形成于这一时期。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北诸部均与唐朝建立了贸易联系。通过分析史料可以看出,经济贸易深刻影响了唐朝、薛延陀汗国、漠北铁勒诸部间的三方博弈。漠北政局发展变化与诸部同唐朝的贸易存在深刻的联系。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回纥首领吐迷度试图建立新的漠北政权。但经过与唐朝的一系列较量之后,回纥人的这一企图落空,成为唐朝恭顺的属部。后突厥汗国兴起后,回纥与唐朝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羁縻关系变为脱离唐朝控制。天宝初年唐朝曾与回纥一度恢复了羁縻关系。但旋即因为回纥汗国建立,双方变为宗藩关系,安史之乱后又转为“兄弟之国”。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双方又恢复了宗藩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文献中关于回纥“十一都督”的记载源于唐德宗广德元年对回纥贵族的册封名单。回纥改名也与对唐贸易有关。唐朝与突厥人、薛延陀人的斗争为回纥壮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唐高宗后期以后唐朝军事实力衰退也是回纥汗国兴起的重要原因。唐朝与回纥间的贸易则是回纥强盛的经济基础。由于王族内讧,回纥的兴起历程终结于唐德宗贞元年间。通过分析唐朝对回纥兴起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古代中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历史。

姜迪[7](2020)在《唐代丝绸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丝绸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象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丝绸文化及丝绸艺术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不仅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也见证了国运的兴衰,历史的发展,以及文明的沟通与进步。有唐一代,是中国诗歌繁荣的鼎盛时期,此时丝绸发展因丝路的繁荣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因此,丝绸入诗的现象远超前代,诗作数量丰富。这类诗歌不仅体现了对前代丝绸诗的继承,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将以《全唐诗》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立足于文学本身,探讨唐代丝绸诗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及丝绸诗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影响,并从诗歌中呈示的艺术特点、审美理想、文化内涵、史料价值等方面入手,多角度的观照唐代灿烂的丝绸文化与精湛的丝绸工艺,深入挖掘丝绸对唐人生产生活、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此来把握唐代丝绸诗的创作风貌。

张迪[8](2020)在《“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以图书产品为载体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旨在促进国际区域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增进沿线国家出版文化认同、拓宽出版产品多边市场及加大国家出版扶持力度上为我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提供机遇。“丝路书香工程”作为中国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在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三方合力下该项目文化输出成果显着,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主要发力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是其中最早确定的大类项目之一,自2014年底立项以来是实施较为稳健的项目之一,是我国出版业输出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论文采用质化与量化研究兼具的方法,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阐述“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研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丝路书香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根据“丝路书香工程”2015—2019年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已公布图书选题名录,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现存的问题,最后根据现存的瓶颈进行优化路径分析。论文在分析“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便出版机构更好抓住政策契机,实现国际业务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中国出版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持续提升我国出版物的文化附加值。

诸葛浩[9](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彭杨[10](2020)在《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文中提出笔者努力架构出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和思想原境,深入探寻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及其影响形成的整体民族性格,探析楚人与楚凤那份天然的亲切感,即在时间性与空间性双重视域下审视两者的存在关系,同时荆楚之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楚凤鸟图式的艺术格调。在楚人的思维、观念中楚风楚俗是以巫文化为核心,这是楚凤鸟图像空间转喻、诗意空间隐喻发生状态的内驱力;上古神话系统的图像时空转换使得楚凤鸟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图画神灵、奇伟诡谲”的神秘形态。楚地孕育出的道家思想及其道家美学则蕴含着一种“道通为一”的审美观照、艺术精神,庄屈美学与楚凤鸟艺术之间既有审美取向的“错位”又有诠释语言的“借用”关系。经过考古遗存图像对比研究,发现楚凤鸟艺术载体的历史物质性潜藏着传统范式,再联系楚民族历史发展来认知传统范式的发生范围。研究楚凤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也融入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指向也需要‘固本’”的态度;楚凤鸟的视觉图式与精神内涵不仅影响后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也对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多个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分析楚凤鸟图式的内在文化结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精神内涵。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课题缘起、意义、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畴、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回顾了前辈针对楚国凤鸟所作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第一章先从楚民族的内在构成进行溯源分析,进而展现楚人的特殊历程、文化渊源;基于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二重结构研究分析出楚人与楚凤的存在关系;楚国自然地理环境与楚凤艺术格调内在联系。第二章首先探讨楚国工匠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影响着楚凤艺术创造,而大体以巫文化、道家思想构建的思想原境也深刻影响着楚凤鸟图像空间和诗意空间的形成,影响着楚凤的审美观照、精神指向以及诠释语言。第三章主要围绕着楚凤鸟图式形态与诗意呈现,论述潜藏的传统范式的往昔范围及其原始认知逻辑,将玉器、青铜器、丝织品、漆器、鸟书归纳成礼仪性与世俗性两类材质载体,分析楚凤鸟的显现状态,更能凸显其时代面貌和艺术风格;其诗意呈现是一种抽象与移情,寻找“始”语言,归纳概括艺术形态的图式类型、样式、特征及其人格“性”变过程。第四章分析论述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包括符号的前宗教性与象征性,总结楚凤鸟的原始性精神指向;同时深挖图式艺术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第五章将楚凤鸟艺术进行纵向比较,论述其历史地位,探寻空间传播影响包括周边少数民族的凤鸟发展的历史遗蕴,整理楚凤鸟海外传播与遗存;论述对当代的艺术创造的启示及民族精神塑造的影响。楚人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方面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正是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巫风氛围中演绎出“无限与超越”的想象,在先秦理性精神的大时代背景下,楚凤鸟图式艺术创作既有历史传统的重要影响,艺术情思隐含一种原始语言的延续即传统范式,又表现出挣脱传统礼制的惯性思维,沿着艺术创造自身规律发展,楚凤鸟艺术崇尚内美与外美兼修,带有一种幻化般诗意形态。楚凤鸟图式是历史发展的,是楚文化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集中显现,基于地域区间差异又可将凤鸟图式风格分为“中心性”与“非中心性”的特点。后世凤鸟艺术发展,有内在力量逐渐消减、从神坛下移至人间的发展脉络,通过时空流变的观察和分析探寻楚凤鸟视觉内涵、历史地位、传播影响,并且对当下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古代的时间范围的界定
        1.2.2 对绞经织物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E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析
        1.3.2 考古报告中对出土的绞经织物的记载与研究
        1.3.3 对绞经织物历史发展的研究
        1.3.4 对绞经织机及织造技艺的研究
        1.3.5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分类
    2.1 绞经织物的定义
        2.1.1 现代纱罗织物定义的局限
        2.1.2 绞经织物的科学定义
        2.1.3 绞经织物的特点
    2.2 古代绞经织物命名存在的问题
        2.2.1 绞经织物以“绮”命名
        2.2.2 平经织物以“罗”命名
        2.2.3 同种织物的不同命名
        2.2.4 纱、罗区分的混乱
    2.3 以现代织物学为基础的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类
        2.3.1 织物的绞组
        2.3.2 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
        2.3.3 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
    2.4 结论
上篇 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
    3 绞经织物的起源与发展
        3.1 同源而生——周代之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1 史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2 殷商时期的绞经织物
        3.1.3 周代的简单绞经织物
        3.1.4 绞编与绞经的分化
        3.2 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
        3.2.1 出现时间上的先后
        3.2.2 出土比例上的优势
        3.2.3 织造技艺上的过渡
        3.2.4 结构发展上的延续
        3.3 绞经织物的发展与繁荣
        3.3.1 周代的复杂绞经织物
        3.3.2 秦汉时期的提花绞经织物
        3.3.3 隋唐时期绞经织物纹样的丰富
        3.4 早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原因分析
        3.4.1 织物自身结构的完善
        3.4.2 主流纺织原料的变化
        3.4.3 政府的规范化管理
        3.4.4 纺织工具形制的发展
        3.5 结论
    4 宋明绞经织物及其SST视角下的技艺转变
        4.1 宋明时期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1 宋辽时期的绞经织物
        4.1.2 宋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3 明清时期的绞经织物
        4.1.4 明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2 宋明绞经织物对比反映的技艺转变
        4.3 宋明绞经织物转变的SST分析
        4.3.1 政府选择——政策转型对织物传承的冲击
        4.3.2 市场选择——效率提升对供需关系的适应
        4.3.3 文化选择——审美导向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4.4 结论
    5 金元时期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
        5.1 金元时期的绞经织物
        5.2 偶数纬绞经织物复原与风格探究
        5.2.1 元代的偶数纬绞经织物
        5.2.2 复原试织
        5.2.3 织造成品的颗粒点分析
        5.2.4 偶数纬绞经织物颗粒感风格的考据
        5.3 社会二元性与金元时期绞经织物的创新
        5.3.1 原料多元化下的绞经织物材质创新
        5.3.2 统治者二元需求下的织物风格融合
        5.3.3 工匠迁徙对织物特征融合的促进
        5.3.4 织造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5.4 结论
    上篇小结
中篇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6 织机和绞综的形制和发展
        6.1 绞经织机的起源
        6.1.1 纱坠
        6.1.2 骨针和骨管
        6.1.3 综版式织机
        6.1.4 腰织机
        6.1.5 双轴织机
        6.2 绞经织机形制发展
        6.2.1 简单踏板织机
        6.2.2 提花织机
        6.2.3 罗织机
        6.3 绞综形制及功能研究
        6.3.1 综版式绞综
        6.3.2 线制绞综
        6.3.3 对偶式绞综
        6.3.4 金属绞综
        6.3.5 几种绞综的对比研究
        6.4 结论
    7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7.1 绞经织物织造流程研究
        7.1.1 以杭罗传承为例的织造流程概述
        7.1.2 以《天工开物》为例的工艺细节探讨
        7.2 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复原
        7.2.1 无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2 无固定绞组的提花织物
        7.2.3 有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4 有固定绞组的平纹提花织物
        7.2.5 有固定绞组的浮纹提花织物
        7.2.6 有固定绞组的斜纹提花织物
        7.2.7 有固定绞组的隐纹提花织物
        7.3 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技艺的发展
        7.3.1 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
        7.3.2 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原因
        7.4 结论
    中篇小结
下篇 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
    8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技艺传承调查与探析
        8.1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8.1.1 杭罗织造技艺
        8.1.2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8.1.3 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8.2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的传承现状
        8.2.1 织物特色的分化
        8.2.2 绞纱技艺的分化
        8.2.3 织机形制的发展
        8.3 绞经织物及技艺分化原因探析
        8.3.1 历史发展与分化
        8.3.2 现今传承面临的特殊性对分化结果的固化
        8.4 结论
    9 绞经织物非遗生态的发展对策研究
        9.1 古代绞经织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9.1.1 诗词歌赋中体现的服饰信息
        9.1.2 织物价值导向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9.1.3 海外传播与交流的见证
        9.1.4 印绘和刺绣的艺术加工载体
        9.2 绞经织造技艺和绞经织物的发展现状
        9.2.1 织造技术的发展
        9.2.2 应用领域的扩展
        9.2.3 传统非遗绞经织物织物的再开发
        9.3 绞经织物传承发展的解决对策
        9.3.1 以江浙为例的纺织非遗生态圈的建立
        9.3.2 技艺传承平台的完善
        9.3.3 文化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协同机制
        9.4 结论
    下篇小结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意义及研究思路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成果概述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 涉及漠北回纥兴起历程及回、唐关系史事的基本史料的简介与辨析
    第一节 汉文史籍中涉及漠北回纥兴起历史的专条
        一、《通典·回纥》
        二、从《旧唐书·回纥传》看《唐会要·回纥》内容的形成
        三、《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中的回纥专条
    第二节 《旧唐书·回纥传》史料价值及其史源分析
        一、抄自《隋书·铁勒传》
        二、抄自苏冕《会要》
        三、抄自其他史书
    第三节 《新唐书·回鹘传》与《旧传》的对比
    第四节 汉文史料中其他相关散见史料
        一、《册府元龟》中的散见回纥史料
        二、《资治通鉴》相关散见史料的价值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汉文史料
第二章 隋唐之际回纥的初兴
    第一节 菩萨与回纥崛起
        一、菩萨的家族世系、继位的背景与时间
        二、菩萨与薛延陀结盟
        三、菩萨与十姓回纥联盟
    第二节 回纥等部与唐朝、薛延陀汗国的三角关系
        一、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薛延陀汗国与漠北诸部间的微妙态势
        二、贞观十三年后的唐朝、薛延陀及回纥等部间的博弈
        三、回纥与唐朝初期的交往
第三章 唐朝羁縻漠北各族时期回纥部的历史发展—以回纥首领政治活动为线索
    第一节 吐迷度时代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一、吐迷度在漠北历史地位的变化
        二、吐迷度之死以及此后回纥与唐朝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回纥逐步脱离唐朝的羁縻统治
        一、回纥南迁及其历史背景
        二、药罗葛氏护输北返
        三、漠北回纥与唐朝由羁縻关系转变为宗藩关系
        四、简析唐朝丧失对漠北回纥羁縻统治
第四章 安史之乱后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回纥“十一都督”考辩
        一、“内九族”“外九部”之说商兑
        二、关于中原史料中“九姓”“十一都督”记载的史源探讨
        三、从“胡禄都督”看广德元年受封的回纥汗国都督数量
        四、“十一都督”说形成过程刍议
    第二节 回纥改名回鹘原因新探
        一、问题的缘起
        二、关于“回纥”字义与绢马贸易
        三、关于《旧传》出现元和四年回纥改名记载原因之蠡测
    第三节 从“群胡辅以强”看回、唐贸易对于回纥汗国兴盛的重要性
    第四节 漠北回纥兴起历程的终结
结语——回纥兴起的更广阔时空背景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相关论文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唐代丝绸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确定
一、唐前丝绸诗概况
    (一)《诗经》《楚辞》中的丝绸描写
    (二)两汉诗歌中的丝绸描写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丝绸描写
二、唐代丝绸诗的繁荣及原因
    (一)唐代丝绸业的繁荣发达
    (二)以丝绸为媒介推动的商贸文化通道
    (三)唐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创作意识
三、唐代丝绸诗的内容
    (一)女子形象与情感的生动展现
        1.借丝绸展现女子的优美身姿
        2.借丝绸表达女性的真情实感
    (二)社会生活图景的真实反映
        1.百姓日常生活的刻画
        2.贵族奢华生活的体现
        3.友人交往联系的方式
        4.中外互通有无的见证
    (三)丝绸工艺精美绝伦的生动描写
        1.丝绸工艺精湛,图案多样
        2.丝绸品质华美,色彩丰富
四、唐代丝绸诗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一)艺术特点
        1.情深志远,卒章显志
        2.细节描写,细腻生动
        3.用词巧妙,手法多样
    (二)审美价值
        1.尚实与写意
        2.个性之美
        3.对域外美学要素的吸收
    (三)文化价值
        1.吉祥寓意中的人文精神
        2.封建礼制下的等级观念
        3.传统礼俗里的祭祀文化
    (四)史料价值
        1.唐代政策制度的有力印证
        2.丝织印染工艺的真实反映
        3.对外贸易往来的历史记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1.3.4 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理论研究视域
        1.4.2 实践意义: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选题策划提供借鉴
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1 “一带一路”倡议
    2.2 “丝路书香工程”
    2.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3.1 资助单位与资助品种
        2.3.2 项目申报评审和公示时间
        2.3.3 申报重点
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相关数据分析
    3.1 获资助单位概况分析
        3.1.1 前20名获资助单位
        3.1.2 资助单位属性
    3.2 获资助区域分析
        3.2.1 不同省份获资助单位的入选数
        3.2.2 获资助单位的省份数量
        3.2.3 获资助出版单位地区分布
    3.3 获资助图书选题分析
        3.3.1 出版图书主题
        3.3.2 图书选题关键词分析
    3.4 获资助项目的输出语种分析
4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存瓶颈分析
    4.1 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折扣
    4.2 翻译方面是重大短板
    4.3 出版单位忽视海外市场需求
    4.4 图书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
5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优化路径
    5.1 淡化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5.2 强化图书翻译
        5.2.1 探索中外合作译者模式
        5.2.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5.2.3 增强受众意识
    5.3 重视海外图书市场需求
    5.4 选题要坚持内容为王
        5.4.1 加大实用性选题资助力度
        5.4.2 加大创新性选题资助力度
        5.4.3 加大少儿类选题资助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的难点
    六、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
    第一节 楚国凤鸟及研究时间、空间范围的界定
        一、楚国的概念
        二、本文所研究的楚国凤鸟图式
        三、研究的时间范围
        四、研究的空间范围
    第二节 楚民族构成与特殊历程、文化渊源
        一、楚民族构成
        二、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和文化渊源
    第三节 楚人与楚凤鸟
        一、楚人性格
        二、楚凤鸟崇拜之时间性线性脉络与空间性心象主体
        三、荆楚之地浸润出楚凤鸟艺术格调
第二章 楚凤鸟“生长”的思想原境
    第一节 楚系文字、楚简的“文化担当”
        一、创作技艺、思想与楚简的推行
        二、文化修养与楚凤鸟艺术的境界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巫风楚俗语境
        一、巫风楚俗规约着楚凤鸟图式的品类与形态
        二、巫文化语境下浪漫奇诡楚凤鸟生成
        三、楚凤鸟图式艺术的道家美学内蕴与语言逻辑
第三章 楚凤鸟的图式形态与诗意表征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传统范式
        一、传统范式的源起范围
        二、传统范式的往昔与重塑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形态显现
        一、在礼仪性材质载体中的新象显现
        二、在世俗性材质载体中的角色凸显
    第三节 楚凤鸟图式诗意表征
        一、楚凤鸟图式造型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二、原始时期鸟图像的宗教、审美基因
        三、旋形图式的典型性及形态表征
        四、楚凤鸟形态的纹样样式
        五、楚凤鸟之“性”变
第四章 楚凤鸟精神指向性与美学意义
    第一节 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
        一、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前宗教性
        二、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象征性
        三、楚凤鸟原始性精神指向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
        一、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
        二、楚凤鸟图式视觉造型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楚凤图式的历史地位、空间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历史地位
        一、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萌发
        二、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化
        三、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变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空间传播
        一、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二、海外传播及遗存
    第三节 、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和民族精神的引导
        一、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
        二、民族精神指向的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四、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D]. 王子琪. 东华大学, 2021(01)
  •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D]. 吴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唐代丝绸诗研究[D]. 姜迪.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8]“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D]. 张迪.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6)
  • [9]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D]. 彭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析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