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饱和汽轮机、汽水分离器和管道的操作经验

使用饱和汽轮机、汽水分离器和管道的操作经验

一、使用饱和蒸汽汽轮机、汽水分离器、管道的运行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常伟,蔡报炜,郭锐[1](2021)在《船用一体反应堆启停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船用一体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在启动过程中,其负荷随着反应堆功率的提升而增加,在实际运行中,规定当反应堆功率达到一定值时蒸汽发生器出口蒸汽过热度达到要求,继续提升堆芯功率,二回路侧主要依靠给水流量的增加实现跟随。文中通过对启动过程中船用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流动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启动过程的运行方案,并使用RELAP5程序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计算和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启停辅助系统的可行性。

王佳星[2](2021)在《船用二回路系统主汽轮机结构优化与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凤杰[3](2021)在《船用蒸汽发生器多目标优化及动态性能仿真》文中研究表明

杨富强[4](2021)在《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为保证核动力装置安全稳定地运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需要预先对其进行仿真分析。RELAP5是轻水堆冷却系统事故工况的瞬态行为最佳估算程序,涵盖了整个轻水堆系统的瞬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核动力装置仿真模拟。但RELAP5程序无法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且人机交互界面和仿真数据存储方面不够完善。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RELAP5和MATLAB程序的联合仿真系统,其数据交互采用SOCKET方式,利用My SQL数据库存储仿真数据,设计客户端界面提升人机交互属性,并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实现模糊控制算法,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及可扩展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的结构,对一回路关键设备进行建模,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对象,使用RELAP5程序对一回路模型进行搭建,并进行了稳态验证计算。然后设计了基于SOCKET的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接口,采用UDP协议进行通信,分别在RELAP5端和MATLAB端对数据收发进行了处理。使用My SQL数据库对仿真结果进行存储,同时对部分字段添加索引增加查询速度。设计了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界面,包括用户登录、可视化修改输入、运行或终止程序、仿真结果分析等功能。为了实现远程访问数据库,设计了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便可远程访问仿真结果,并利用多线程技术优化WEB服务器。将RELAP5中的控制器在SIMULINK中实现,设计了SIMULINK与MATLAB中的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算法设计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器,并在升负荷和降负荷工况验证控制效果,其仿真结果既体现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也体现了其可扩展性。

伍赛特[5](2021)在《核电汽轮机结构设计及运行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核电厂的技术特点引入论题,介绍了压水堆核电站及其热力循环系统,重点对核电汽轮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其在设计和结构方面的运用及其运行特点,由此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魏承君,于倩,李立晓,黄俊文,庞思敏,隋丹婷[6](2021)在《基于FLOWNEX的AP1000常规岛热力系统全范围建模及瞬态工况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常规岛热力系统全范围快速建模对于常规岛的安全设计有重要意义。以主给水管道破裂事故为例,按照纵深防御的要求,第一跨防水淹设计基准是保证布置在第一跨的设备冷却水系统(component cooling water system, CCS)CCS泵组功能不会因为水淹工况而丧失。因此,建立完整的常规岛二回路汽水系统工质流动模型,并进一步确定泄漏量最大的主给水管道破裂工况,能为AP1000及后续电厂的常规岛主厂房第一跨防水淹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指导策略。基于FLOWNEX计算软件,通过建立汽轮机、汽水分离再热器、凝汽器、除氧器、高低压加热器、主泵、凝结水泵等部件的关键模型,完成AP1000二回路汽水系统建模,实现了对凝汽器水位、除氧器水位、抽汽量等关键参数的模拟,并实现了对泵跳闸等关键控制逻辑的建模,通过简单修改边界条件即可实现不同功率台阶的切换以及功率的瞬态变化。模型稳态计算工况与热力系统平衡图符合较好,降功率瞬态计算快速准确,为下一步事故工况的建模计算提供了模型基础。

王超[7](2021)在《超临界机组腐蚀产物在汽水系统中沉积及迁徙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超临界发电机组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仍扮演重要角色,而机组汽水侧Fe离子参与的低温腐蚀和颗粒沉积影响了超临界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因此,理解和掌握Fe离子在超临界发电机组汽水系统中的迁徙规律,是进一步提高超临界机组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由于超临界发电机组汽水系统中工质流动与传热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跨临界区域内工质参数变化剧烈,颗粒在跨临界区流场内沉积及迁徙演化规律尚不明晰。另外,超临界机组存在多支路循环,同时,工质参数变化幅度较大,Fe离子的迁徙路径和形态变化复杂。目前尚缺乏这种复杂循环回路中Fe离子迁徙的评价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搭建了颗粒沉积超临界实验系统,并对跨临界流场内颗粒沉积演化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复杂系统中Fe离子迁徙模型,分别对亚临界和超临界机组汽水系统中Fe离子迁徙规律进行了评价和验证。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颗粒沉积超临界实验系统设计及搭建。对管内流场及温度场随管径及热流密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获得了试验段内流场及温度场。对试验段结构参数、冷热流体混合、加热功率等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优化,并完成超临界实验系统搭建。通过对实验样品分析方法的设计,发展了一种Fe离子全局监测方法,实现了试验段输入Fe离子全部可追踪。(2)为了获得跨临界流场中的颗粒沉积规律,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温度边界层和流动边界层在跨临界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基于普朗特数变化率,建立了流体在跨临界区域内传热恶化判据。通过离散相模型对跨临界区湍流中颗粒沉积行为进行研究,获得了热泳力对不同粒径颗粒沉积行为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颗粒浓度边界层在跨临界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得到了水的跨临界区域内颗粒沉积优化模型。(3)为了评估火电机组汽水中Fe离子迁徙规律,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综合考虑网络传播和局部扰动的Fe离子迁徙模型。模型对Fe离子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进行了网络拓扑,类比内热源,利用低温腐蚀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和跨临界区颗粒沉积优化模型作为网络中的质量源;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稳态条件下颗粒态Fe和溶解态Fe在系统网络中的传播特征以及扰动特性。(4)为了验证火电机组汽水中Fe离子迁徙模型,针对亚临界锅炉和超临界锅炉,设计了锅炉汽水取样和实验分析方案,取样过程考虑了过滤器对颗粒的捕捉,通过过滤液和颗粒的加权还原汽水样品中实际Fe离子含量。通过锅炉满负荷条件下获得的实验数据,对Fe离子迁徙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Fe离子迁徙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杜鸣[8](2021)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正在向主体能源进行过渡,开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导致了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大部分火电机组积极参与灵活性改造。灵活性改造后,火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具有不同的有功功率调节特性,大范围下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将会造成系统内有功功率调节特性的变化。本论文关注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方面,在能源转型和灵活性改造的背景下,将全面分析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对机组本身和电力系统频率调节能力造成的影响。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机理分析,本文推导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在灵活性改造之后多个工况下的线性模型。然后对不同模型施加阶跃信号,仿真结果显示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响应速率随着负荷的降低而下降。该现象表明低负荷下机组的调频能力减弱。(2)根据一次调频响应过程的一般形式,本文确定了锅炉蓄热充分且安全的极限利用形式,并提出了一种一次调频综合评估方法。然后针对评估方法中的每一个参数设计了求解算法,并利用示范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对全工况下的一次调频极限响应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根据该结果进一步计算了全工况下的调差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机组负荷的下降,锅炉释放的总热量逐渐减少,而受到低流量、低流速的烟气等的影响,一次调频过程需要支撑的时间却相应增加。总体来说,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性能随机组负荷的下降而降低,调差系数同样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的下降而减小。(3)综合考虑一次、二次调节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灵活运行火电机组对频差信号的响应能力。单台机组运行场景中,机组侧对负荷扰动的抑制能力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点的下降而降低。然而多机组运行时存在机组组合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因此,本文考虑了电源侧两种典型的运行方式,在负荷频率控制的框架下完成了简单电力系统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无论火电机组采用深度运行或者启停运行方式,随着风电渗透率的增加,系统对负荷扰动的调节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但是深度运行方式能够保留系统转动惯量,进而保留系统的抗负荷扰动能力。(4)火电灵活性的开展加大了系统内多机协调问题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因子动态轨迹规划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本文将LFC频率调节区中的各机组功率分配因子设置成自由状态,并借由无人机动态轨迹优化的思想,对功率分配因子在震荡区的动作轨迹进行动态规划,建立了以调节过程经济性和频率调节效果的双优化目标,并结合其余约束条件,将该互补协调问题转化成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典型三区域九机组系统为算例对本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在LFC过程中调用不同机组的不同优势,同时提升调节过程中的频率调节效果和调节经济性。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本算法进行了稳定性的验证。(5)为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恶化问题,针对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复杂化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方法,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基础上添加模糊规则,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提供了自适应补偿量,该算法能有效提升负荷频率控制效果,基于IEEE9节点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王雨[9](2021)在《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文中认为蒸汽发生器作为一回路和二回路的换热枢纽,其流动传热特性对核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由于其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难以直接探测,不能直观的观察蒸汽发生器内部汽液两相流真实的流动特性;但蒸汽发生器内部汽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与寿期内传热管和其他部件的振动、热损、应力腐蚀和凹陷等都有直接关系,从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运行经验来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是核电厂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流动行为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为机械设计、水化学、材料技术等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以期为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优化方案,提高传热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对于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多为工程性试验,试验中大多采用局部或缩比模型装置来验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由于真实蒸汽发生器体型巨大、传热管数目众多加之高温高压参数,试验中难以获得其内部三维流场和温度场的精确参数,而这些参数对于蒸汽发生器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值模拟方面,虽然商业CFD软件发展相对成熟,功能也齐全,但其应用于蒸汽发生器的数值模拟因其注重于通用性而缺少专用性,在蒸汽发生器的设计中未能广泛应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数蒸汽发生器专业机构还是致力于专用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程序的研究与开发。在现有的专用软件开发研究中,对于二次侧汽液两相流的描述大多使用均相流或漂移流模型。近几年为了更精确的描述流场流动行为,已有学者采用了两流体模型分别对汽液两相进行精确描述,但在数值模拟程序中,并未考虑湍流模型,但湍流对流场流动和传热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为提高计算效率,大多数程序采用多孔介质模型,但多孔介质的计算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上述数值模拟的结果也有待进一步获得实验数据的验证。综上所述,开发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数值模拟程序、优化多孔介质计算方法和验证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等工作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应用两流体模型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场进行描述,考虑到二次侧汽液两相流流动复杂,引入了同时考虑液相流动和相间动量交换的三维各向异性代数湍流模型。加入了一、二次侧热量耦合传递模型、流动阻力模型及相间的传质传热和动量交换模型。应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蒸汽发生器内部复杂结构,提出了能够精确快速计算多孔介质系数的方法:基于传热管和网格位置关系的优化多孔介质计算方法(Modified method based on grid combined with tube geometry,M-GTG)。应用国际水和蒸汽性质协会发布的最新标准(IAPWS-IF97公式)实现对物性参数的实时更新。基于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对蒸汽发生器开展真实建模仿真,开发出蒸汽发生器三维瞬态热工水力数值模拟程序2T-THAP(Thermo-Hydraulic Analysis Program based on Two fluid-Turbulence model)。选取以大亚湾蒸汽发生器为原型的小型缩比可视化实验台架的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验证,完成合理性验证后,将其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中,对不同给水方式和不同负荷下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将含汽率、一次侧温度、二次侧温度压力及传热系数等关键参数及其分布规律与同类程序的计算结果及蒸汽发生器设计参数进行对比,程序对比结果显示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计算结果与设计参数符合良好,初步验证了多孔介质模型的有效性及程序的准确性。经分析发现:二次侧汽相速度大于液相速度,两者增长趋势一致,流速在直管段出口达到最大值,进入上方倒锥形环腔后,由于流通面积扩大且受传热管阻碍,流速减小。在直管段,受密度差驱动,流体出现从冷侧向热侧的微小偏转;在弯管段,受结构影响,流体出现从热侧向冷侧旋转流动的趋势。流体横向流动对直管段产生的作用力十分小,流体能量(平均横向流体动能)小于10J/m3,对于弯管段,流体能量在冷侧40°和热侧140°左右最大,且相比之下,冷侧流体能量较大。冷、热两侧含汽率呈不均匀分布,改变给水方式对含汽率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束入口段,非均匀给水时,壁面温降较快,减少了传热管热疲劳失效的风险。传热管热阻占比最大,约占50%以上。传热管出现结垢会使总传热系数减小,降低传热效率,因此随着蒸汽发生器运行年限增长,结垢和堵管增多,需要优化运行方案保证设计功率输出。

詹奔腾[10](2021)在《核电机组二次侧蒸汽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的核电行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核电厂极高安全要求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可靠的核电厂热工水力模型并对各种事故进行瞬态分析、评估其安全性意义重大。而GCT系统作为核电厂安全保护系统之一,对一次侧热工水力参数有重要影响,极可能导致一次侧过冷,研究事故工况的GCT影响意义重大。以M310堆型核电厂为研究对象,以RELAP5为建模工具进行建模,通过对核电厂系统参数的归纳、简化,对核电厂系统进行模块化建模,模型包括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余热排出系统、安注系统、辅助给水系统。将模块化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稳态系统并调试至与实际工况下的参数吻合,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稳态模型及参数。在稳态运行的基础上,对机组在稳定运行情况下对小破口事故叠加蒸汽直接排放并进行瞬态模拟。LOCA发生后,GCT系统能有效地将一回路热量排除,保证堆芯温度在安全阈值内。安注系统和余热排出系统共同作用会导致一回路内冷却剂出现两相不稳定现象,堆芯保持淹没。安注系统长期注入能保证堆芯持续淹没,对保证反应堆事故后的安全有重要作用。

二、使用饱和蒸汽汽轮机、汽水分离器、管道的运行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饱和蒸汽汽轮机、汽水分离器、管道的运行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船用一体反应堆启停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启停辅助系统的设计
    1.1 直流锅炉启停辅助系统的设计
    1.2 一体化反应堆启停辅助系统的设计
2 启停辅助系统的仿真
    2.1 启停辅助系统节点图
    2.2 启停辅助系统验证
3 结 语

(4)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RELAP5 的应用与功能扩展
        1.2.2 智能控制理论在核动力装置的应用
        1.2.3 联合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基于RELAP5 的核反应堆一回路建模
    2.1 RELAP5 程序结构分析
        2.1.1 RELAP5 输入卡格式
        2.1.2 RELAP5 程序整体结构
    2.2 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模型
        2.2.1 核动力装置系统结构
        2.2.2 反应堆原理与动态方程
        2.2.3 蒸汽发生器原理与动态方程
        2.2.4 稳压器工作原理
    2.3 基于RELAP5 的一回路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联合仿真系统数据交互与存储
    3.1 联合仿真系统整体结构
    3.2 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
        3.2.1 SOCKET通信原理与协议选择
        3.2.2 RELAP5 程序端实现SOCKET通讯
        3.2.3 MATLAB端实现SOCKET通讯
    3.3 基于My SQL的数据存储
        3.3.1 My SQL数据库特点
        3.3.2 My 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
        3.3.3 My SQL数据库索引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联合仿真系统客户端设计
    4.1 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设计
        4.1.1 Qt程序使用优势
        4.1.2 前端界面总体结构
        4.1.3 登录界面实现
        4.1.4 输入模块实现
        4.1.5 运行程序与仿真结果查看
    4.2 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
        4.2.1 HTTP协议分析
        4.2.2 WEB服务器实现
        4.2.3 多线程优化WEB服务器
    4.3 本章小结
5 联合仿真系统控制器设计与验证
    5.1 RELAP5 原始控制器结构
    5.2 SIMULINK中 RELAP5 原始控制器的实现
        5.2.1 SIMULINK与 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
        5.2.2 联合仿真系统中实现控制器
        5.2.3 升降负荷过程模拟
    5.3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水位控制器设计
        5.3.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5.3.2 水位控制器设计
    5.4 水位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核电汽轮机结构设计及运行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电厂
2 压水堆核电厂
3 压水堆核电厂的热力循环
4 核电汽轮机的设计、结构和运行特点
5 核电汽轮机的结构设计特点
    5.1 核电汽轮机转速的选择
    5.2 汽缸配置和分缸压力
    5.3 转子和叶轮
    5.4 盘车装置
    5.5 汽水分离再热器的设置
    5.6 机内除湿、防腐结构
6 核电汽轮机运行特点
    6.1 运行中疏水量大
    6.2 蒸汽旁路系统容量大
    6.3 严格控制主蒸汽压力变化值
    6.4 严格的水质管理
7 结束语

(6)基于FLOWNEX的AP1000常规岛热力系统全范围建模及瞬态工况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AP1000二回路热力系统
2 关键部件建模及验证
    2.1 汽轮机高压缸
    2.2 汽水分离再热器
    2.3 汽轮机低压缸
    2.4 凝汽器
    2.5 除氧器
    2.6 低压给水加热器
    2.7 高压给水加热器
    2.8 给水泵及其前置泵
    2.9 凝结水泵
3 整体模型的建模及稳态测试
    3.1 满功率测试
    3.2 90%功率测试
    3.3 汽轮机功率工况测试
4 结论

(7)超临界机组腐蚀产物在汽水系统中沉积及迁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系统中的腐蚀产物迁徙过程研究现状
        1.2.1 颗粒凝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2.2 颗粒沉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2.3 离子与颗粒在系统中迁徙的评估模型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颗粒沉积超临界实验系统设计及搭建
    2.1 实验系统流程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实验管段内径选取
        2.2.2 实验热流密度选取
    2.3 冷热流混合方式与结构参数设计
        2.3.1 几何尺寸与边界条件
        2.3.2 计算与结果分析
    2.4 试验段加热方法设计
    2.5 样品收集与分析方法
        2.5.1 过滤器选择
        2.5.2 数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临界流场中的颗粒沉积模型研究与数值模拟
    3.1 湍流模型和边界条件
    3.2 跨临界湍流计算结果和分析
        3.2.1 壁面计算结果及与实验的对比分析
        3.2.2 传热恶化评价指标分析
        3.2.3 主流水普朗特数与传热恶化的关系
    3.3 离散相模型和边界条件
    3.4 跨临界流场颗粒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3.4.1 基于结晶入射面的颗粒沉积模拟结果分析
        3.4.2 基于入口入射面的颗粒沉积模拟结果分析
        3.4.3 基于主流水普朗特数的经验模型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临界锅炉中Fe的迁徙模型及迁徙规律研究
    4.1 超临界锅炉汽水中Fe的循环特征
    4.2 超临界锅炉汽水系统的网络拓扑
    4.3 Fe在迁徙过程中的质量动力学平衡
    4.4 模型计算结果和分析
        4.4.1 工质中Fe元素含量的分布
        4.4.2 Fe元素的径向传质速率分布
        4.4.3 扰动传播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锅炉汽水中Fe离子分布实验分析与模型验证
    5.1 亚临界锅炉汽水中Fe离子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5.1.1 实验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5.1.2 Fe离子浓度与颗粒特征分析
        5.1.3 Fe离子迁徙模型验证
    5.2 超临界锅炉汽水中Fe离子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5.2.1 Fe离子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
        5.2.2 Fe离子浓度与pH的关系
        5.2.3 Fe离子迁徙模型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纯凝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调节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汽轮机调速系统全工况模型研究
    2.1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2.2 计算实例
    2.3 仿真分析
        2.3.1 不同工况下响应性能对比
        2.3.2 低负荷下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影响
        2.3.3 理论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综合评估
    3.1 理论分析及评估算法描述
        3.1.1 一次调频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3.1.2 算法的整体描述
    3.2 给煤量的能量传递时间计算
        3.2.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3.2.2 协调系统建模及参数估计
    3.3 锅炉蓄热变化量计算
        3.3.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3.3.2 锅炉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3.4 计算实例
        3.4.1 锅炉响应时间计算分析
        3.4.2 机组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3.4.3 最大支撑幅度计算
    3.5 评估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火电深度调峰对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机组的响应能力分析
    4.2 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4.2.1 LFC建模
        4.2.2 风电系统建模
        4.2.3 启停调峰
        4.2.4 深度调峰
    4.3 基于简化LFC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仿真初始环境设置
        4.3.2 仿真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功率分配因子动态轨迹优化的多机互补协调优化策略
    5.1 优化控制策略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功率分配因子优化策略
        5.1.3 优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5.2 算例仿真
        5.2.1 算例分析
        5.2.2 算法稳定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改进型模糊自抗扰的优化控制
    6.1 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
        6.1.1 对象模型的变化
        6.1.2 模糊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6.1.3 针对迟延时间的改进
    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2.1 蒸汽发生器两流体计算模型
    2.2 一、二次侧热量传递
        2.2.1 一、二次侧耦合换热
        2.2.2 传热热阻计算
    2.3 流动压降计算
    2.4 湍流模型
        2.4.1 选择湍流模型依据
        2.4.2 Van Der Welle湍流模型
    2.5 两相相变模型
        2.5.1 汽泡热力学
        2.5.2 汽泡动力学
        2.5.3 两相界面传递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方法及程序开发
    3.1 数值离散方法
        3.1.1 控制方程离散
        3.1.2 速度压力修正
        3.1.3 边界条件
    3.2 多孔介质计算方法及验证
        3.2.1 多孔介质参数计算
        3.2.2 计算方法流程
        3.2.3 方法验证
    3.3 水和蒸汽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验证
        3.3.1 计算理论模型
        3.3.2 热力学物性参数计算
        3.3.3 热迁移物性参数计算
        3.3.4 程序结构
        3.3.5 程序验证
    3.4 程序编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序验证
    4.1 实验简介及主要参数
    4.2 对实验建模与分析
        4.2.1 对比计算模型
        4.2.2 对比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程序应用
    5.1 蒸汽发生器主要技术参数
    5.2 程序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及控制体
        5.2.2 边界条件与换热面积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满负荷下计算结果分析
        5.3.2 不同工况下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核电机组二次侧蒸汽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M310堆型概述与建模工具
    2.1 M310堆型概述
    2.2 RELAP5程序介绍
        2.2.1 RELAP5简介
        2.2.2 RELAP5计算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电厂主要系统及辅助系统建模
    3.1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建模
        3.1.1 反应堆压力容器建模
        3.1.2 蒸汽发生器建模
        3.1.3 稳压器建模
        3.1.4 主泵及相连管道建模
    3.2 辅助系统建模
        3.2.1 蒸汽旁路排放系统建模
        3.2.2 安注系统建模
        3.2.3 余热排出系统建模
        3.2.4 辅助给水系统建模
    3.3 M310核电厂整体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厂模拟过程分析
    4.1 稳态过程分析
    4.2 事故工况二次侧过程分析
        4.2.1 LOCA事故模型建模
        4.2.2 事故过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使用饱和蒸汽汽轮机、汽水分离器、管道的运行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船用一体反应堆启停系统的设计[J]. 李常伟,蔡报炜,郭锐. 船舶, 2021(06)
  • [2]船用二回路系统主汽轮机结构优化与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王佳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船用蒸汽发生器多目标优化及动态性能仿真[D]. 刘凤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D]. 杨富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核电汽轮机结构设计及运行特点研究[J]. 伍赛特.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16)
  • [6]基于FLOWNEX的AP1000常规岛热力系统全范围建模及瞬态工况模拟[J]. 魏承君,于倩,李立晓,黄俊文,庞思敏,隋丹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16)
  • [7]超临界机组腐蚀产物在汽水系统中沉积及迁徙规律研究[D]. 王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D]. 杜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D]. 王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核电机组二次侧蒸汽排放特性研究[D]. 詹奔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标签:;  ;  ;  ;  ;  

使用饱和汽轮机、汽水分离器和管道的操作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