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一、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援华抗日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宣辰[1](2022)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以《新中华报》为例》文中指出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是苏联援华的重要阶段。1939年《新中华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勇担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喉舌。中国共产党基于争取苏联援助、维护中苏友好、动员全民抗战的宣传动因,通过社论或代论、三日国际等专栏话题,增加对苏联的报道频率;借助抗日的时代主题,强化苏联援华的话语表达,树立以苏为师的榜样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在赢得苏联的信任与帮助、鼓舞群众积极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旭琼[2](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提出

王希恩[3](2021)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借助与超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是人类基于群居本能、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社会组合形式。资产阶级看到了这一点,自始至终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运用非常自如,而全部的共产主义运动,也是将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民族规律借助其中的:借助民族运动和民族自决,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构建起了覆盖半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样借助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仅用了28年时间便取得"天下",建立了新中国。然而,资产阶级可以固守民族,无产阶级则必须超越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外相济、相得益彰,完美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借助民族和超越民族的时代性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继续彰显借助民族的伟力和超越民族的前景: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对民族的借助和超越中不断得到发展。

刘静涵[4](2021)在《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文中认为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董成伟[5](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取得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中国在世界上的“抢眼表现”,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彰显举国体制的现实例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运用举国体制的强大制度威力,全民抗疫取得了战略性成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双胜利。后疫情时代,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亟需发挥举国体制这一重要法宝,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新一轮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中占据优先位置,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入探析举国体制的理论渊源,清晰梳理举国体制的逻辑演进,总结概括举国体制的运行机理,形成对于举国体制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拓展“中国之治”的学术话语表达,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为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此,本文以近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原则属性、理论资源、发展历程、实践机理等内容,阐明了举国体制是实现全国人员、资源、组织、部门一盘棋,以快速动员和快速调集的方式,确保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和供应的制度安排。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深层次变革,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领域、实践基础、实践根基、基本经验和实践进路等问题,以更好阐明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引,明确举国体制的方向和任务,有助于为我国集中力量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基本原则和基本属性,阐明了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举国体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核,为举国体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理论渊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包含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总体意见及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是指从制度生成、制度实践和制度比较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第四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三个发展时期;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运用和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办成了许多大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制度优势,经历了制度建构和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拓展和创新三个演进阶段。第五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内在机理、实践方法。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包括:政治根基、经济根基、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举国体制的内在机理包括:组织构成、制度规范、方向原则。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包括: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如何坚持好和发展好举国体制: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夯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保证。通过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我们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办成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二是中国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而确立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国体制的实践向度更加明确,制度框架逐步构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启,使举国体制的实践维度不断拓展,作用优势不断彰显,制度规范逐步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国体制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有了更多的现实例证,制度构建不断完善。三是举国体制显着优势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建设、抗击自然灾害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上。

王宪明,李玓[6](2021)在《《法兰西内战》郭和译本译者、翻译语境及动机考》文中研究指明1939年上海海潮社出版的郭和所译《法兰西内战》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传播史上的重要文献。本文对"郭和"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等进行了考证,首次弄清了译者郭和的真实姓名、政治身份、生平事迹及代表性论着等;其次,对其翻译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考察,初步理清了郭和翻译《法兰西内战》前后上海文化出版界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的相关情况;再次,对郭和翻译《法兰西内战》的政治动机进行了探析,认为郭和翻译这部经典的主要动机是要借助于翻译,警示中国无产阶级注意吸取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第四,考察了《法兰西内战》郭和译本定稿与出版之间延误两年之久的原因,与托派内部围绕着对抗日战争应取的立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译介之间关系的论争颇有联系,尤与当时陈独秀政治立场的转变有相当关系。

王翰晨[7](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表明

余亮玥[8](2021)在《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在应对皖南事变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邓春燕[9](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

冯伟[10](2021)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二、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援华抗日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援华抗日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以《新中华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华报》建构苏联形象的动因
    (一)争取苏联持续援助
    (二)维护中苏关系友好
    (三)动员民众积极抗战
二、《新中华报》中苏联形象的话语建构方式
    (一)借助话题专栏提升曝光频率
        1. 社论与代论
        2. 三日国际栏目
        3. 节日纪念专栏
    (二)借助抗日主题强化政治认同
        1. 强化苏联援华的行动策略
        2. 树立以苏为师的榜样目标
三、《新中华报》苏联形象建构的历史作用
    (一)赢得苏联信任与帮助
    (二)鼓舞抗战的民心与士气
    (三)推动国共两党关系发展

(3)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借助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功的先例
二、曲折与教训
三、中国化的借助
四、从借助到超越

(4)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的来源
二、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协同作战
三、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的团结合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
    2.1 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
        2.1.1 举国体制的提出
        2.1.2 举国体制内涵的界定
    2.2 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
        2.2.1 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着优势
        2.2.2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着优势
        2.2.3 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显着优势
    2.3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属性
        2.3.1 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
        2.3.2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
        2.3.3 举国体制的基本属性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举国体制思想
        3.1.1 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具体呈现
        3.1.2 举国体制是权威思想的集中体现
        3.1.3 举国体制是集权思想的时代映现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
        3.2.1 举国体制是党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彰显
        3.2.2 举国体制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3.2.3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创新
    3.3 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3.3.1 健全和发展举国体制的治理机制
        3.3.2 构建举国体制治理机制的话语体系
        3.3.3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
    4.1 对文明史的通贯考察中,理解和传承举国体制
        4.1.1 农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2 工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3 数字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举国体制
        4.2.1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重要经验
        4.2.2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重要机制
        4.2.3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法宝”
    4.3 对举国体制构建和演进的深刻把握中,创新和完善举国体制
        4.3.1 举国体制的构建和形成
        4.3.2 举国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4.3.3 举国体制的守正和创新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
    5.1 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
        5.1.1 政治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经济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1.3 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1.4 社会根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
    5.2 举国体制的实践机制
        5.2.1 举国体制的组织构成
        5.2.2 举国体制的制度规范
        5.2.3 举国体制的基本要求
    5.3 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
        5.3.1 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
        5.3.2 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
        5.3.3 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
    6.1 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
        6.1.1 讲清楚举国体制视域内的“大事”
        6.1.2 引导社会公众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国体制
        6.1.3 重视举国体制实践经验的总结
    6.2 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
        6.2.1 加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领导机制
        6.2.2 巩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组织保障
        6.2.3 完善党领导人民参与举国体制运行的体制机制
    6.3 发挥公有制经济对于举国体制的坚强支撑
        6.3.1 巩固公有制经济对举国体制的物质基础保障
        6.3.2 强化国有经济对举国体制的战略支撑作用
        6.3.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举国体制的科技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援华抗日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以《新中华报》为例[J]. 刘宣辰. 学理论, 2022(01)
  • [2]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借助与超越[J]. 王希恩. 青海民族研究, 2021(03)
  • [4]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J]. 刘静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5)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D]. 董成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6]《法兰西内战》郭和译本译者、翻译语境及动机考[J]. 王宪明,李玓. 广东社会科学, 2021(04)
  • [7]《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在应对皖南事变中的运用研究[D]. 余亮玥.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中国化研究[D]. 邓春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冯伟.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