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表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3](2016)在《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文中指出基于Meta分析比较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二者的临床用药特点及各自的用药优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肿瘤辅助治疗方面有共同的作用。其中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参麦注射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等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LVEF值,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衰患者6 min步行距离的作用更明显;在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方面,二者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等。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抗肿瘤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各有侧重。在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可能更偏向于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更为广泛。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4](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沈会[5](2006)在《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等。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历经二千多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识,逐渐完善了心力衰竭的发病规律和辨证要点,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该病论述的发展及独到之处,回顾和研究不同阶段的特点,这对今后深入探讨心力衰竭辨证治疗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文中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范围,对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按现代中医的标准对心力衰竭病名作出明确的定义,指出心力衰竭一病所包括的西医病名范围。由于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而该病的相关病名却有出现,并且在不同历史时代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该部分对与本病相关的七个病名的内涵及沿革作了探讨。第二部分分为先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几个阶段,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分别对各期主要论著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其发展与独到之处。在每一阶段中介绍心力衰竭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并对心力衰竭论治有卓越贡献的医家进行了简单论述,以便于了解心力衰竭论治理论提出的背景。这些丰富的理论、经验、学术思想对今人的研究将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总结。建国以后,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法,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分型方面更加丰富。在治疗上,不光是传统的方药、针灸、气功的治疗,还有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剂、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并且,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也值得借鉴。

张艳云[6](2016)在《两年体重管理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两年体重管理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背景体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WM)是指通过监测体重以调节利尿剂剂量及限制水钠摄入来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预后。半年和1年的WM可提高CHF患者的体重监测依从性和体重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从而降低其再入院率并提高生活质量。但更长时间WM的效果尚未可知。目的探索两年WM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WM组(N=71)和对照组(N=71)。对照组患者接受心内科常规护理;WM组患者接受WM:(1)宣教WM主要内容,包括WM的重要性、正确称体重的方法、体重异常增加的标准及处理措施等;(2)按计划电话随访:出院后1个月内每w随访一次,第2个月每2w一次,第3个月到1年内每1个月一次,1年后每3个月一次。并随时接受电话咨询。分别在半年、1年和2年时比较患者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服用情况、体重监测依从性、《CHF体重管理量表》得分、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diastole,LVIDd)、《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得分、因CHF恶化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年时两组人数分别为WM组(N=53)和对照组(N=54)。两年时WM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监测依从性:组间比较: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WM组患者体重监测依从性良好者分别为37例(69.81%)、33例(62.26%)和25例(47.17%),与对照组8例(14.81%)、5例(9.26%)和5例(9.26%)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自身前后两两比较:WM组干预2年时较半年时体重监测依从性降低(P<0.013);对照组体重监测依从性在任意两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3)。体重管理能力:组间比较: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WM组的《CHF体重管理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自身前后两两比较:WM组除信念维度外,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基线时水平(P<0.013);对照组仅半年和1年时的行为维度得分及半年时的总分较基线水平有所提高(P<0.013)。心功能:组间比较: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WM组NYHAⅡ级人数均多于对照组,而NYHAⅢ级和Ⅳ级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两组患者的LVEF值和LVIDd在基线、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其进行意向性分析后,干预1年时WM组患者的LVIDd小于对照组(56.02±9.391 vs.60.44±9.8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相关生活质量:组间比较: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WM组患者的MLHFQ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身前后两两比较:WM组干预半年、1年和2年时MLHFQ各领域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基线时水平(P<0.013);对照组1年时的情绪领域得分高于基线和半年时水平(P<0.013)。因CHF恶化的平均再入院次数:WM组vs.对照组,半年时(0.28±0.568)次vs.(0.44±0.744)次(P>0.05);1年时(0.64±0.834)次vs.(1.15±1.379)、2年时(1.11±1.325)次vs.(1.94±2.39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CHF恶化死亡人数:WM组1年时1例、2年时6例vs.对照组1年时4例、2年时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年WM能提高CHF患者的体重监测依从性和体重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疾病相关生活质量,降低因CHF恶化的再入院率;虽未能改善因CHF恶化的死亡率,但WM组患者服用ACEI/ARB的人数有所减少。第二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重管理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质性研究背景体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WM)可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预后,但随时间的延长,患者WM的效果有所下降。通过了解患者的亲身体验,可为完善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循证基础。目的了解WM在CHF患者中的执行情况,并发现WM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简化WM内容,优化WM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接受WM的CHF患者9例,以WM的执行状况及问题为焦点,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和归纳,形成相关主题。结果WM在CHF患者中执行良好,形成五个主题:体重异常增加帮助尽早感知病情变化;充分相信WM的益处,监测体重已成习惯;熟练驾驭利尿剂的使用;克制喝水欲望;家属的善意提醒起到督促作用。WM过程中存在:信念不足导致体重监测中断;不良生活事件阻碍WM的执行;认知误区和知识遗忘;内容繁多、容易混淆的四大问题。结论WM在CHF患者中执行情况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简化WM内容、优化WM干预方案来为患者提供一套更简便易行、容易记忆的管理策略。

黄丽芳(Ng Lee Huang)[7](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水心病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篇章,上篇为理论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理论研究1.《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研究在理论研究中,首先探讨了《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的内涵。苓桂术甘汤证病机内涵为心脾两脏阳气虚弱,导致水饮内停中焦而上冲于心,具有水饮型,心脏病(水心病)的临床特征。故其证候特征表现为满(心下逆满)、冲(气上冲胸)、眩(起则头眩)、摇(身为振振摇)。治疗特色是温振心脾阳气的同时而化痰去饮,故本方用桂枝甘草汤温补心脾之阳,用茯苓配白术以健脾化饮;真武汤证主要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上冲所致,而在其上冲过程中可以冲于肝、冲于心,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冲于心,则可见心悸或心下悸,肢体水肿沉重,小便不利等,这也符合水饮上冲所致心脏病(水心病)之临床特点,但其治疗则是温肾以化水饮之气,用真武汤。本方实为通过调整水液代谢之脏腑功能而达到化气行水之目的。如用附子在于温补肾阳以复其主水之功,用白术在于健脾以燥湿,用生姜在于宣肺以散水气,用茯苓在于淡渗利湿以利膀胱之水,用芍药在于走三焦肌腠活血以利水。2.《伤寒论》水饮病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还总结了《伤寒论》对水饮病的辨治规律。《伤寒论》对水饮病辨治分为三大类:1)化饮剂:如解表温肺化饮治疗咳喘小青龙汤,温心阳健脾化饮治疗脾虚饮停的苓桂术甘汤,温胃散寒化饮治疗胃虚饮停的茯苓甘草汤,健脾通阳利水治疗头痛、小便不利、心下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温心通阳降逆治疗奔豚的桂枝加桂汤,以及温阳化饮利湿治疗欲作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2)利水剂:分别为温肾化气行水的真武汤,为肾阳虚水停之代表方;养阴清热利水的猪苓汤,为肾阴虚水停之代表方;解表化气行水的五苓散,为治疗蓄水证之代表方。3)逐水剂:分别有峻泻攻逐水饮治疗悬饮的十枣汤,泻实逐水破结治疗大结胸的大陷胸汤,逐水软坚散结治疗腰以下有水气的牡蛎泽泻散。3.水心病的研究关于水心病的概念与内容:“水心病”总由于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临床常见胸痛、心悸、气短等心病证候。临床上可从色、舌、脉、证诸方面辨识“水心病”。望色:面色多见黎黑色。病重者在额头、脸颊、鼻柱、口唇周围、下颏等处,或皮里内外可见如同色素沉淀的“黑斑”,谓之“水斑”。察舌:水心病常见舌淡,质嫩,苔水滑。诊脉:水心病其脉常见弦、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可见结代脉。水心病辨证要点为,1)心悸:多发作于饮食、晨起、夜卧之后,或是伴有左侧颈部的血脉胀痛感觉; 2)胸满:以夜间为甚,遇到天气冷则加重,常多伴有咽喉不利感,有如物体梗阻咽喉;3)短气:患者若动则发生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的症状,甚则出冷汗;4)水气上冲胸咽之感:患者常自觉有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4心脾阳虚型与脾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1)心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舌苔多为:薄白腻苔、或薄白滑苔;脉象多为:沉细而涩、或脉沉无力而结代;主要临床症状为: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下肢水肿、气短、动则气喘汗出、小便短少。治以苓桂术甘汤为主。2)脾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舌苔常为:薄白腻苔为主;脉象为脉沉细而数、或脉沉无力而结代;主要临床症状为:心悸、下肢水肿、小便短少、不能平卧、气短、唇绀、形寒肢凉。治以真武汤为主。下篇:Meta分析研究目的: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上将芩桂术甘汤、真武汤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分类,共分为7组;采用Rev Man基础Meta分析研究7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最后根据统计结果,遵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目的,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设计出一套建议方案。研究对象:1)采用于1949-2014年之间发表的芩桂术甘汤及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期刊及文献。2)采用芩桂术甘汤、真武汤及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或文献。研究方法:1)数据库检索:运用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49-2013)、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49-2013)、VIP(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49-2013),查检所需相关文献资料。设定6个主题词分别为:芩桂术甘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复方苓桂术甘汤、复方真武汤、芩桂术甘汤加减及真武汤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个关键词分别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2)文献整理:全面筛选、整理芩桂术甘汤及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以符合本论文研究内容(即苓桂术甘汤及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3)文献摘入:根据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芩桂术甘汤、真武汤的应用研究,治疗疾病的病名;将符合标准的文献输入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作7项检测,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得出3组苓桂术甘汤及4组真武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的方案,然后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的题目、建档及输入数据。4)数据处理:采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苓桂术甘汤及真武汤应用研究的相关数据;使用Rev Man基础Meta-analysis处理3组苓桂术甘汤及4组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研究,包括OR、RR、RD等。研究内容:1)从期刊、文献逐篇筛选治疗疾病病名的芩桂术甘汤及真武汤,然后整理出苓桂术甘汤及真武汤的运用研究;2)采用RevMan基础Meta分析研究以下7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分别为:苓桂术甘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苓桂术甘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苓桂术甘汤+西医六联疗法vs西医六联疗法;真武汤vs西医疗法;真武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真武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真武汤+西医六联疗法vs西医六联疗法。研究结果:遵循循证医学与运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芩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统计研究成果为:1)苓桂术甘汤+西医三联疗法>西医三联疗法;2)苓桂术甘汤+西医四联疗法>西医四联疗法;3)苓桂术甘汤+西医六联疗法>西医六联疗法;4)真武汤>西医疗法;5)真武汤+西医三联疗法>西医三联疗法;6)真武汤+西医四联疗法>西医四联疗法;7)真武汤+西医六联疗法>西医六联疗法。从上述统计结果得知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治疗方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成果及建议治疗方案:根据统计结果,遵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目的,笔者与导师对心脾阳虚及脾肾阳虚之充血性心力衰竭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如下:1)心脾阳虚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治法:温补心脾,化饮利湿。处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兼证加减:兼水肿重者加葶苈子、大腹皮、五加皮、泽泻以利水渗湿;兼气虚重者加熟附子、人参、黄芪,以益气温阳;兼瘀血重者加丹参以活血补血。西医疗法:休息、吸氧、低钠饮食、强心、利尿、扩血管。2)脾肾阳虚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治法:温阳利水。处方:真武汤(附子、茯芩、白术、白芍、生姜)。兼证加减:兼气虚重者加黄芪以益气;兼水肿重者加葶苈子以利水消肿;兼瘀血重者加丹参、泽兰、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兼心阳虚重者加桂枝、甘草,以温振心阳;兼脾肾阳虚重者加人参、干姜、肉桂,以温补脾肾;兼心神失养重者加五味子,以补心宁神。西医疗法:休息、吸氧、低钠饮食、强心、利尿、扩血管。

邹燕[8](2016)在《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大鼠心脏FS、EF,血清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可溶性ST2(s ST2)、IL33,以及心肌组织中AngⅡ、ALD、AT1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丰富中医温阳利水的治法,同时为临床辨证治疗施以真武汤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选用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对其余70只通过手术结扎冠脉前降支近端,术后待伤口愈合,结合力竭式游泳,复制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模型。把造模成功后存活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真武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组和模型组5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真武汤高剂量组相当生药量37.8g/(kg·d),中剂量组相当生药量18.9g/(kg·d),低剂量组相当生药量9.45g/(kg·d),均制成6ml,每日两次灌胃,每次3ml,持续15天。西药组予以卡托普利10mg/(kg·d)灌胃,均制成6ml,每日两次灌胃,每次3ml,持续15天。空白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 m L/次,每日两次灌胃,持续15天。实验一采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大鼠心脏EF、FS值;ELISA方法测定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可溶性ST2(s ST2)、IL33。实验二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AngⅡ、ALD、A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测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检验,P<0.05为结果有显著差异的指标。结果:1.采用冠脉前降支结扎术,成功复制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大鼠模型。2.心脏彩超FS值与EF值: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均显著降低(P<0.01),说明模型组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存在心室重构,大鼠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FS值与EF值显著升高(P<0.01),说明真武汤高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疗效明显。3.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型组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大鼠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与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真武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4.血清MMP-9、TIMP-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各组MMP-9水平均升高(P<0.05),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各组TIMP-1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高剂量组MMP-9水平下降(P<0.05,P<0.01)、TIMP-1水平显著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组MMP-9水平显著下降(P<0.01)、TIMP-1水平显著上升(P<0.01);说明MMP-9、TIMP-1水平与心衰程度相关,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5.血清ST2、IL-33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各组ST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IL-33水平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T2、IL-33水平与心衰程度相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ST2、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ST2、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真武汤中、高剂量组疗效与卡托普利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显著(P<0.01)。6.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表达:各组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1),西药组与真武汤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大鼠AngⅡ、ALD及AT1水平(P<0.05),真武汤高剂量组降低大鼠的AngⅡ、ALD及AT1水平最为显著(P<0.05),真武汤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AngⅡ蛋白表达具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说明AngⅡ、ALD、AT1蛋白表达与心衰程度相关,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显著。结论:1.通过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结合力竭式游泳,成功复制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大鼠模型。2.真武汤能够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大鼠心脏EF和FS值,降低血清BNP水平,改善心功能。3.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MMP-9、提高TIMP-1水平;说明真武汤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逆转心室重构。4.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的s ST2、IL33水平,说明真武汤通过IL-33/ST2L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从而对心力衰竭大鼠起到治疗作用。5.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的表达,说明真武汤可能通过调控AngⅡ、ALD及AT1的蛋白表达,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从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曾紫凡,任莹璐,王勇,李春,王伟[9](2018)在《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干预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并计算丹参干预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探讨丹参对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成分的网络干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在线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疾病分类预测和筛选丹参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丹参治疗心力衰竭的靶点-成分网络,利用韦恩图(Venn diagram)分析丹参治疗心力衰竭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靶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结果在丹参治疗心力衰竭中筛选出12种活性成分,共涉及心力衰竭相关13个靶点,活性成分与预测的靶点有较好的相互作用,预测的靶点主要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ADRA2A、ADRA2B等靶点有关。结论丹参可能通过主要活性成分丹参新酮、丹参醌、丹参新醌等,作用于靶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α2型肾上腺素受体、β2型肾上腺素受体等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

黄臻[10](2012)在《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破格救心汤是山西名中医李可先生救治心力衰竭的经验方。经临床初步验证,该方对救治急危重心衰有效,其临床疗效、远期预后、用药安全,处方加减均缺乏科学依据,阻碍了该方在危重症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目的:1.本课题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运用李可老中医经验方“破格救心汤”治疗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评估其实用性。2.对“破格救心汤”运用超常规剂量的毒性药物进行安全性观察和评估。3.了解并证实“破格救心汤”加减与合方的科学性。方法:1.本研究属前瞻性、同期、开放、非随机对照试验,选择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分别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破格救心汤治疗,观察2-3周,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主要症状变化,评估心功能分级、Lee氏心衰计分、中医证候评分,复查BNP,记录不良事件,随访复发再入院率和生存曲线分析。2.进行破格救心汤急性毒性实验,获取实验安全性数据:同时记录入选心衰患者每日运用毒性药物的剂量,采集治疗后安全性数据,与治疗前对比,对破格救心汤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加以评估。3.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运用破格救心汤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分析其加减与合方规律。结果:1.临床实用性方面,“破格救心方”治疗组住院次日中医证候总分(P<0.01)、六个月随访复发再入院率(P<0.049)、复发住院次数(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实验安全性方面,破格救心汤急性毒性实验小鼠一天所服用的破格救心汤量约相当于50kg体重人一天用量的75倍。实验结果:除了两例因灌胃不慎致食管穿孔而死亡外,试验组小鼠无死亡,无明显不良反应。3.临床安全性方面,运用超常规毒性药物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中毒表现,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治疗全程无异常心电波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用药科学性方面,证实在破格救心汤基础上,合用三生饮、真武汤可进一步改善气促症状,合用三潜、肾四味、乌梅、引火汤或熟地对神疲、纳差、眠差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1.“破格救心汤”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确切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辨病辨证的前提下,运用超常规剂量毒性药物的“破格救心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3.“破格救心汤”的加减合方原则遵循“扶正”“祛邪”的规律,具有相当的科学性。4.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严重心力衰竭作出有益的探讨,为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的开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3)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整理比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评价比较
    2.2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比较
        2.2.1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LVEF影响的比较
        2.2.2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6 min步行距离影响的比较
    2.3 参附、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临床评价比较
3 结论与展望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5)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中医心力衰竭病名探讨
    1.1 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1.2 历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同类病名的记载
        1.2.1 心痹
        1.2.2 心咳
        1.2.3 心水
        1.2.4 心胀
        1.2.5 心脏衰弱
        1.2.6 心衰
        1.2.7 心脏麻痹
2 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献研究
    2.1 先秦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1.1 早期文献中心力衰竭的相关记载
        2.1.2 《黄帝内经》对于心力衰竭的论述
        2.1.2.1 心力衰竭的症状
        2.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1.2.2.1 外感六淫
        2.1.2.2.2 七情内伤
        2.1.2.2.3 饮食不节
        2.1.2.2.4 脏腑经脉传变
        2.1.2.2.5 气血失常
        2.1.2.3 心力衰竭的脉象描述
        2.1.2.3.1 心动过缓之脉
        2.1.2.3.2 心动过速之脉
        2.1.2.3.3 心律不齐之脉
        2.1.2.4 心力衰竭的诊断
        2.1.2.5 治则治法
        2.1.2.5.1 辛温散寒法
        2.1.2.5.2 活血化瘀法
        2.1.2.5.3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2.1.2.6 预后调理
    2.2 汉晋南北朝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2.1 《难经》
        2.2.2 《神农本草经》
        2.2.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2.3.1 心水病名的提出
        2.2.3.2 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脉象
        2.2.3.3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2.2.3.3.1 心衰关乎少阴
        2.2.3.3.2 气虚血瘀、血不利则为水
        2.2.3.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心力衰竭的治法方剂总结
        2.2.3.4.1 补益心阳
        2.2.3.4.2 温阳利水
        2.2.3.4.3 活血利水
        2.2.3.4.4 强心复脉
        2.2.4 《华氏中藏经》
        2.2.5 《脉经》
        2.2.6 《小品方》
    2.3 隋唐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3.1 《诸病源候论》
        2.3.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3.2.1 对心力衰竭传变的认识
        2.3.2.2 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药的提出及饮食禁忌
        2.3.2.2.1 十水散(丸)
        2.3.2.2.2 补心汤
        2.3.2.2.3 水肿禁盐
        2.3.3 《外台秘要》
    2.4 宋金元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4.1 《圣济总录》
        2.4.1.1 《圣济总录》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1.1 明确心气不足、水停心下为心力衰竭之因
        2.1.1.1.2 心病及脾
        2.4.1.1.3 心衰病根于心
        2.4.1.2 心力衰竭治方的丰富
        2.4.2 《鸡峰普济方》
        2.4.3 《济生方》
        2.4.4 《世医得效方》
        2.4.5 朱丹溪及其著作
        2.4.5.1 逐水消饮合调养心血并用治心衰
        2.4.5.2 心力衰竭之喘
        2.4.5.3 心衰水肿
    2.5 明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5.1 《普济方》
        2.5.2 《杂病证治准绳》
        2.5.2.1 心力衰竭心肾肺相关病机、治法的深化
        2.5.2.2 对于五皮散主治病证的新认识
        2.5.3 《景岳全书》
        2.5.3.1 对心力衰竭怔忡的认识
        2.5.3.2 对心力衰竭咳喘的认识
        2.5.3.2.1 虚喘
        2.5.3.2.2 水病之喘
        2.5.3.3 对心力衰竭水肿的认识
    2.6 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6.1 温病心痹
        2.6.2 张锡纯对心衰的论述
        2.6.2.1 心脏麻痹
        2.6.2.1.1 心脏麻痹概念的提出
        2.6.2.1.2 心脏麻痹之因机证治
        2.6.2.2 大气下陷致心力衰竭怔忡
        2.6.2.2.1 大气的形成和作用
        2.6.2.2.2 大气下陷至心衰的因机证治
        2.6.2.3 心力衰竭的其它用方
        2.6.2.3.1 来复汤
        2.6.2.3.2 既济汤
        2.6.2.3.3 参赭镇气汤
        2.6.3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因机证治的完善
        2.6.3.1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病因病机
        2.6.3.2 心力衰竭治方
        2.6.4 心力衰竭血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6.4.1 血瘀的形成
        2.6.4.2 血瘀的外在表现
        2.6.4.3 血瘀心衰怔忡病机及治法
        2.6.4.4 血瘀心衰水肿病机及治法
3 现代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3.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1.1 急性心力衰竭
        3.1.1.1 病因
        3.1.1.2 临床表现
        3.1.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1.1.4 治疗
        3.1.2 慢性心力衰竭
        3.1.2.1 病因
        3.1.2.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1.2.2.1 左侧心力衰竭
        3.1.2.2.2 右侧心力衰竭
        3.1.2.2.2 舒张性心力衰竭
        3.1.2.2.3 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3.1.2.3 诊断
        3.1.2.4 并发症
        3.1.2.5 防治
    3.2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3.2.1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人体生理
        3.2.1.1 心脏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3.2.1.2 津液代谢的生理
        3.2.1.3 血和津液的关系
        3.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3.2.2.1 感受外邪
        3.2.2.2 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
        3.2.2.3 脏腑功能失调
        3.2.2.4 药物误用、滥用
        3.2.2.5 其它
        3.2.3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3.2.3.1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不足相关
        3.2.3.2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肾相关
        3.2.3.3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脾相关
        3.2.3.4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肺相关
        3.2.3.5 强调心力衰竭五脏相关
    3.3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3.3.1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3.3.2 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
        3.3.2.1 以本虚为主的证型
        3.3.2.1.1 气阴两虚
        3.3.2.1.2 阴虚火旺、营阴枯竭
        3.3.2.1.3 心肺气虚
        3.3.2.1.4 心肾阳虚
        3.3.2.2 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3.3.2.2.1 气虚血瘀
        3.3.2.2.2 热痰壅肺
        3.3.2.2.3 寒痰阻肺
        3.3.2.2.4 肝脾不和
        3.3.2.2.5 气滞血瘀、肝脾肿大
        3.3.2.2.6 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3.3.2.2.7 胸阳不振、肝血瘀滞
        3.3.2.2.8 肺肾气虚、痰浊壅盛
        3.3.2.2.9 阳气衰微、水湿泛滥
        3.3.2.2.10 热瘀水结
        3.3.2.3 心力衰竭急病
        3.3.2.3.1 阴竭阳脱
        3.3.2.3.2 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
        3.3.2.4 瘿瘤合并心衰(甲亢合并心衰)
        3.3.3 现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举例
        3.3.3.1 中医辨证分型
        3.3.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3.3.4 有关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3.3.4.1 关于心衰原发病治疗及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1.1 心衰原发病治疗
        3.3.4.1.2 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3.3.4.2 心力衰竭调理脾胃
        3.3.4.3 心衰咯血
        3.3.4.4 关于心力衰竭标本缓急治法
        3.3.4.5 关于西医左右心衰与中医心衰辨证分型的关系
        3.3.4.6 应用西药后的辨证
        3.3.5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3.3.5.1 张晓星
        3.3.5.2 陈慈煦
        3.3.5.3 邓铁涛
        3.3.5.4 董燕平
        3.3.5.5 郭维琴
        3.3.5.6 李介鸣
        3.3.5.7 林慧娟
        3.3.5.8 刘延忠
        3.3.5.9 柯雪帆
        3.3.5.10 邢月朋
        3.3.5.11 颜德馨
        3.3.5.12 詹文涛
        3.3.5.13 张侃如
        3.3.5.14 赵淳
        3.3.5.15 周次清
        3.3.5.16 罗克聪
        3.3.5.17 李可
    3.4 心力衰竭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3.4.1 黄芪
        3.4.1.1 重用
        3.4.1.2 后下
        3.4.2 威灵仙
        3.4.3 五味子
        3.4.4 茯苓
        3.4.5 熟地黄
    3.5 心力衰竭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3.5.1 心衰的古方治疗
        3.5.1.1 葶苈大枣泻肺汤
        3.5.1.2 苓桂术甘汤
        3.5.1.3 大承气汤
        3.5.1.4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3.5.1.5 大青龙汤
        3.5.1.6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3.5.1.7 五苓散
        3.5.1.8 桂枝茯苓丸
        3.5.1.9 大黄虫丸
        3.5.1.10 白通加猪胆汁汤
        3.5.1.11 木防己汤
        3.5.1.12 防己茯苓汤
        3.5.1.13 薯蓣丸
        3.5.1.14 己椒苈黄汤
        3.5.1.15 桂枝加桂汤
        3.5.1.16 金匮肾气丸
        3.5.1.17 真武汤
        3.5.1.18 小青龙汤
        3.5.1.19 黄连阿胶汤
        3.5.1.20 小陷胸汤
        3.5.1.21 苓桂味甘汤
        3.5.1.22 生脉散
        3.5.1.23 逍遥散
        3.5.1.24 鲤鱼汤
        3.5.1.25 升陷汤
        3.5.1.26 补阳还五汤
        3.5.1.27 参附汤
        3.5.1.28 血府逐瘀汤
        3.5.1.29 甘露消毒丹
        3.5.1.30 温胆汤
        3.5.1.31 归脾汤
        3.5.1.32 八珍汤
        3.5.1.33 桃红四物汤
        3.5.1.34 鸡鸣散
        3.5.1.35 独参汤
        3.5.1.36 苏子降气汤
        3.5.1.37 实脾饮
        3.5.1.38 茯苓导水汤
        3.5.1.39 当归补血汤
        3.5.1.40 回阳救急汤
        3.5.2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3.5.2.1 运用中药治疗心衰的同时,适当配以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3.5.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晚期病情危急者有其优势
    3.6 心力衰竭的中医其它疗法
        3.6.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3.6.1.1 参附注射液
        3.6.1.2 生脉注射液
        3.6.1.3 川芎嗪注射液
        3.6.1.4 刺五加注射液
        3.6.1.5 独参汤注射液
        3.6.1.6 丹参注射液
        3.6.1.7 葛根素注射液
        3.6.1.8 黄芪注射液
        3.6.2 中药雾化剂的应用
        3.6.2.1 复方丹参气雾剂并肝素雾化
        3.6.2.2 宣肺化痰、活血化瘀剂雾化
        3.6.3 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
        3.6.3.1 丹苓液保留灌肠
        3.6.3.2 中药复方强心栓剂的应用
        3.6.4 心力衰竭的针灸与气功治疗
        3.6.4.1 毫针治疗
        3.6.4.1.1 慢性心衰的毫针治疗
        3.6.4.1.2 急性心衰的毫针抢救
        3.6.4.1.3 心力衰竭并发脚趾痉挛痛的的毫针治疗
        3.6.4.2 火针治疗
        3.6.4.3 水针治疗
        3.6.4.4 针刺治疗心衰的机理研究
        3.6.4.5 心衰的气功治疗
        3.6.4.5.1 指玄功治疗心力衰竭
        3.6.4.5.2 内气吐纳法治疗心力衰竭
        3.6.4.5.3 坐卧站功治疗心力衰竭
    3.7 心力衰竭的护理与食疗
        3.7.1 护理
        3.7.1.1 一般护理
        3.7.1.2 心理护理
        3.7.1.3 医疗体育
        3.7.2 心力衰竭的食疗
        3.7.2.1 辨证施食
        3.7.2.1.1 气血不足
        3.7.2.1.2 气阴两虚
        3.7.2.1.3 肾阳虚衰
        3.7.2.1.4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3.7.2.1.5 心肾阳虚
        3.7.2.2 饮食禁忌
    3.8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3.8.1 心力衰竭舌象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 心力衰竭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3.8.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相对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
        3.8.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关系
        3.8.2.2 生化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1 体内激素水平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2 红细胞内 ATP 酶、SOD,钠钾钙镁及血清LPO 的变化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2.3 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4 血浆 NO 及 TNF-a 含量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3.8.2.2.5 免疫功能与中医分型关系
        3.8.2.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3.8.3 方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3.8.3.1 强心作用
        3.8.3.2 减轻容量负荷
        3.8.3.3 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冠脉流量
        3.8.3.4 延缓心肌细胞调亡及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与再生
        3.8.3.5 对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3.8.3.6 对血流动力学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3.8.3.7 抗氧自由基作用
        3.8.3.8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心力衰竭防治方剂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年体重管理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两年体重管理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六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七节 结果
    第八节 讨论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重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材料与方法
    第六节 结果
    第七节 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所获专利
附录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水心病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LIST OF ABBREVIATIONS
前言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理论探讨
        第一节 探讨苓桂术甘汤证的理论
        1 成因
        2 病位
        3 主证特点
        4 方药
        5 小结
        第二节 探讨真武汤证的理论
        1 第82条真武汤证特点(水饮上冲心肝)
        2 第316条真武汤证特点(水饮浸渍肺脾肾)
        3 第316条或然症探讨
        4 阳虚为何水停的探讨
        5 真武汤方组方特点
        6 真武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的区别
        7 苓桂术甘汤证及真武汤证异同点
        8 苓桂术甘汤证及真武汤证总结
    第二章 《伤寒论》水饮剂运用分析
        第一节 《伤寒论》水饮病辨治
        1 化饮剂
        1.1 解表温肺化饮
        1.2 温阳健脾化饮
        1.3 温胃散寒化饮
        1.4 健脾通阳化饮
        1.5 温阳降逆化饮
        1.6 温心补肾化饮
        2 利水剂
        2.1 温肾祛寒利水
        2.2 养阴清热利水
        2.3 解表化气行水
        3 逐水剂
        3.1 峻泻攻逐水饮
        3.2 泻实逐水破结
        3.3 逐水软坚散结
        第二节 水心病的概念与内容
        1 中医对水心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3 水心病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关联性
        4 水心病的病因病机
        5 现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心病的进展
        5.1 辨证分型的论治
        5.2 专方专药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5.3 汤剂
        5.4 注射剂
        5.5 口服制剂
        5.6 实验
        5.7 中西医结合冶疗
        5.8 问题与展望
        6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水心病的概况
        6.1 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
        6.2 真武汤治疗水心病
        7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水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
        7.1 苓桂术甘汤的药理作用
        7.2 真武汤的药理作用
        8 苓桂术甘汤方现代临床概况
        8.1 心血管系统疾病
        8.2 循环系统疾病
        8.3 呼吸系统疾病
        8.4 五官科疾病
        8.5 消化系统疾病
        8.6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 真武汤方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概况
        9.1 心血管系统疾病
        9.2 呼吸系统疾病
        9.3 循环系统
        9.4 消化系统疾病
        9.5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三章 心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第一节 心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1 原发病
        2 舌象统计结果
        2.1 舌质
        2.2 舌苔
        3 脉象统计与分析
        4 临床症状
        5 典型病例
        5.1 王现图,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验案三例
        5.2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5.3 文旺秀等,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衰33例分析
        第二节 脾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1 原发病
        2 舌象统计结果
        2.1 舌质
        2.2 舌苔
        3 脉象统计与分析
        4 临床症状
        5 典型病例
下篇 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第一章 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研究前言
        2 研究之目的
        3 研究之方法
        3.1 题目之确立
        3.2 文献资料之检索方法
        3.3文献资料之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3.4文献资料之统计分析
        研究一 苓桂术甘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研究二 苓桂术甘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研究三 苓桂术甘汤+西医六联法VS西医六联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第二章 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研究前言
        2 研究之目的
        3 研究之方法
        3.1 题目之确立
        3.2 文献资料之检索方法
        3.3 文献资料之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3.4 文献资料之统计分析
        研究一 真武汤VS西医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5 典型病列
        研究二 真武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研究三 真武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研究四 真武汤+西医六联疗法VS西医六联疗法
        1 文献资料评价
        2 比值比OR
        研究结果
        3 相对危险度RR
        研究结果
        4 率差RD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苓桂术甘汤心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1.1 药物归类与总药数、总出现频次表
        1.2 各类药出现频次与总出现频次表
        1.3 心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2 真武汤脾肾阳虚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2.1 药物归类与总药数、总出现频次表
        2.2 各类药出现频次与总出现频次表
        2.3 脾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3 结语
        问超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PERSONAL BRIEF INTRODUCTION

(8)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清MMP-9、TIMP-1、ST2、IL33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AT1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干预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靶点及其对应有效成分的预测
    1.2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1.3 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靶点分析
2 结果
    2.1 丹参干预心力衰竭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靶点筛选
    2.2 丹参的活性成分筛选
    2.3 网络构建及分析
    2.4 丹参治疗心力衰竭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靶点分析
3 讨论

(10)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学进展
        三、病理生理学的进展
        四、心衰治疗进展
        五、疗效评价指标进展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文献研究
        一、古代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心衰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前期工作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资料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资料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疗效观察
        二、临床心功能改善的观察
        三、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比较
        四、Lee氏心衰计分比较
        五、证候积分比较
        六、心率、血压比较
        七、心肌耗氧量比较
        八、BNP的变化
        九、住院天数比较
        十、6个月随访情况
        十一、生存分析
第三章 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节 临床安全性研究
        一、超常规毒性药物使用情况
        二、临床观察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四、结果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数据挖掘
    一、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临床结论
    四、评价总结
讨论
    一、气虚阳微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
    二、“破格救心汤”的组方特点及功效主治
    三、研究结果与机理探讨
    四、安全性分析
    五、对破格救心汤加减与合方规律的挖掘与分析
    六、对不良反应的思考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3]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J].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 中草药, 2016(16)
  •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5]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沈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6]两年体重管理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D]. 张艳云. 苏州大学, 2016(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水心病证研究[D]. 黄丽芳(Ng Lee Hua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8]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D]. 邹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干预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J]. 曾紫凡,任莹璐,王勇,李春,王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0)
  • [10]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黄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某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