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摄影的美育功能——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点

论新闻摄影的美育功能——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点

一、关于新闻摄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兼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皇甫佳妤[1](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认为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何国胜[2](2020)在《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和再现(表征)理论的框架下探究纪实摄影和再现农村间的渊源关系以及新世纪以来纪实摄影对农村视觉再现的诸多问题,包括再现手法、再现行为背后的视觉建制和权力关系等。通过简要梳理纪实摄影在世界范围和中国的发展,研究者发现纪实摄影再现“底层群体”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这在中国纪实摄影兴起后表现得很突出——90年代纪实摄影对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现。在对1126张再现农村的样本照片经过量化统计后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摄影再现农村时使用了选择性生产的方式,在选择拍摄的空间中“家屋”“田野”“道路”成为主要空间;场景中以生产、生活和教育为主;选择人物上老人、儿童、青壮年均有涉及,以青壮年为主;色彩上黑白占据绝大比例;视角和景别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通过这种选择性生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仍然在与土地和环境作斗争、灰色的和被俯视的世界,他们常年被原始的劳作绑缚手脚,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并面临着较差的居住和教育环境。在这种的选择的背后,是视觉建制、纪实摄影传统和凝视权力的运作和影响。视觉建制主要包括:纪实摄影展览(“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纪实摄影奖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和纪实摄影网络传播平台,他们对农村题材的审美依然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所形成的偏好上,因而导致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摄影以同样的视角和方式来再现农村。

余紫琦[3](2020)在《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文中认为农民工向来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读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无疑成为了进入视觉文化的重要途径,大众也获取了通过视觉形象来阅读新闻的方式。随着90年代以农民工为题材的新闻摄影逐步登上摄影舞台,这类作品带有浓厚的底层取向和人文关怀,与国家、社会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成为了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视觉文本。本文旨在考察当前国内农民工群体的符号表征、视觉建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通过选取2010年——2019年十年间国内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群体的新闻报道图片和门户网站腾讯新闻图片报道栏目《活着》的有效内容进行历时性梳理。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利用表征理论,首先基于符号学路径解析文本的表意规则,从拍摄形式和拍摄内容两方面分析新闻图片样本,总结归纳两种不同的拍摄范式和形象的视觉建构;再者辅以话语路径对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询唤和权力运作方式进行解读,探究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路径,呈现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以及媒介表意实践与社会转型历程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在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中所表征的农民工形象虽然存在异同,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的话语秩序、技术革新、媒介偏向和受众消费需求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然而两者所呈现的正视和关怀的人文理念愈发明显,大众媒介愈发关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为底层的视觉代言无疑意味着社会进步,本文也为日后对农民工群体的视觉形象表征和社会转型期提供了研究样本。

顾燕[4](2020)在《《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文中认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停刊过的四大报刊之一,其以摄影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内容,描绘了共和国71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同时,《人民画报》中的体育摄影图片更是在塑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够反映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还能够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作为体育文化的产物,体育摄影图片通过定格运动瞬间,记录运动风采,展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向世界传递“中国在强大”的政治信号。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至1966年之间的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剖析国家形象的生产建构机制,探索新时期新闻摄影刊物的传播法则。第一章分别从国家形象、《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三个方向出发,总体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家形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不仅表现了国家自身的客观存在,而且体现了外部的主观评价。《人民画报》系统地记录了共和国成长之路,是新中国国家形象最忠实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体育摄影图片在《人民画报》中所占比例较大,故而也为新中国形象提供了视觉文本。第二章对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进行细致地文本分析,探索新中国重建“东方大国”的实施途径。笔者分别从体育摄影的视觉政治、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三个角度出发,辨析新中国形象视觉书写的基本操作机制。第三章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延续前一章提到的建国前国家形象的没落是建国后重塑国家形象的动机之一。建国后新中国经历了从苏醒到追赶,从追赶到赶上世界水平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今正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第四章从理念层面分析《摄影业务》对《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传播的规训作用,即“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接着笔者通过分析体育报道中的“仪式观”,探究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大多是附着于“好照片”和“典型”中的,是共产主义梦工厂的重要成果。本选题以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理论做支撑,全面地搜集与体育摄影图片、《人民画报》、国家形象等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体育图像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知往鉴今,以期为新时期摄影刊物的传播提供有益经验。

王韵清[5](2020)在《典型政治的视觉建构 ——《人民画报》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研究(1950-1966)》文中指出新闻传播领域的“典型人物”,是指在各行业、各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人物。中国典型人物报道诞生于延安时期,数十年来,它在建设社会信仰体系、提升社会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论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示范、典型报道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人民画报》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内容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第一章对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作出分类,对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量化分析。其体裁主要分为封面照片、成组照片、单幅照片、摄影插图和绘画作品五类。其中成组照片是典型人物报道的主力体裁,占比70%以上。年度数量分析、人群类别分析、典型特征分析是量化分析的三条路径。论文的第二章基于对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报道框架的把握,总结出其对于典型人物的选择习惯,并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作出了界定。受到十七年时期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人民画报》典型人物的选择习惯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劳动模范”、“国家形象的承载者”、典型精神的“永恒性与时代性并存”、典型人物的“典型性与普通性统一”四个方面。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推动社会进步的三种向度。论文的第三章重点分析了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典型政治”。首先,图像化的典型人物报道是一种“被定格的仪式”,旨在对典型人物进行“图像授誉”,它有效地拓展了仪式的传播范围,大大加强了其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整合的功效。其次,图像化的典型人物报道也是一种视觉象征,典型人物的表情、画面的空间结构等要素,从不同角度释放着政治寓意。论文的结语旨在对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进行现实性的考量。典型人物首先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真实性应当成为媒体开展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只有在典型人物的普遍性中融入特殊性,才不会使人物形象流于扁平化和模式化而失去现实人物应有的生动性与多样性。“摆拍”是这一时期典型人物报道中常见的拍摄手法,它预设着主题和目的性,也可能导致典型人物报道的真实性、个别性受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科学、有效地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媒体可大胆尝试适用卡通、动漫等新技术,应不遗余力地主张抓拍的意义,使得抓拍代替摆拍成为典型人物摄影报道的主要手法。在视觉传播时代下,要提高典型人物报道的有效性,传播者也需要多从审美角度入手,令典型人物更易于引发读者的视觉关注。

璩瑞琪[6](2020)在《《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与影》杂志创刊于1981年12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内的第一本摄影刊物,也是全国第一本省级创办的专业摄影刊物。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刚刚结束,中华大地的思想解放与文艺思潮悄然开始,《光与影》作为这一时期交流和探讨专业摄影知识的公共平台,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普及与图像传播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摄影丛刊《光与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与影》杂志自1981年-2000年间共93期刊载内容的梳理,从它创刊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编辑理念、内容构成等方面入手,分析探究《光与影》摄影本体语言发生的变化。从而总结《光与影》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专业摄影刊物,其推动中国二十世纪80-90年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价值。最后,笔者也对《光与影》杂志的停刊原因做出了分析,以便为杂志报刊的运营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与启示。

李静怡[7](2020)在《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在摄影创作中往往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其艺术发展和作品评价权力在男权社会的话语权体系下被遮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摄影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女性摄影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分析女性在摄影创作及非创作领域的作品,可以提供认识摄影发展的新角度;女性性别意识的萌芽和觉醒,是研究作为“观看权力”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1978——2000)之间的中国女性摄影的发展,其中梳理了女性摄影师的典型创作、还分析了女性摄影理论家、女性图片编辑等其他非艺术创作职业,对中国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后女性摄影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四月影会”中的女性改革先锋者,她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敢发声,体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审美偏好。第二是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老一代女性革命摄影家从战争的洪流中走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指引着新时期女性摄影记者的探索。新时期的女性摄影记者“欲与男人试比高”,继续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第三是艺术的创新者,“社会性别”含义的引入,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新养分,自由女性艺术家运用摄影的创作手法,开始在男权社会中反思女性地位、为女性身体及精神的解放发声,挑战传统道德规范和男权评价体系。第四是女性对于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动。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摄影理论、图片编辑、摄影策展人等职业应运而生,丰富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

刘茜[8](2019)在《马克·吕布的中国纪实摄影研究》文中提出摄影是以艺术为手段来反映真实生活的一种展现方式,即通过图像的记录来再现真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这种记录给人一种真实感、现实感和亲切感,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深入了解。而纪实摄影不仅是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反映着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内涵,能够更加直观地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信息,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意义。马克·吕布是玛格南图片社的一员,他19世纪50年代来到中国,将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面貌记录的十分细腻,大到城市建筑,小到百姓生活,他的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历史岁月的见证。关于马克·吕布中国作品系统性的分析较少,基于此,笔者将5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马克·吕布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逐步展开他在那个时代背景拍摄的中国作品的内容研究,从摄影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他的创作形式与风格。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马克的成长环境、创作历程及其代表作品,整理了《中国的三面旗帜》、《马克·吕布:东方印象(中国)》、《中国四十年摄影》、《马克·吕布在中国》、《视觉中国》这五部作品的数据。第二章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借助文献研究法分析马克的作品。第三章以比较分析法,从国内外摄影师的中国摄影作品入手,分析了瞬间性、构图、影调等方面,了解了马克作品的创作形式和创作风格。第四章从审美内涵、文化认同、国际传播、民俗传承、历史档案和比较功能方面分析,了解马克作品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总之,马克·吕布创作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对于中国乃至纪实摄影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即摄影构图的创新性,摄影观念的启示作用等,使纪实摄影未来发展初步获得了基本方向。

叶定宇[9](2019)在《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王文澜是整个新时期摄影史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其摄影类型广泛,涉及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王文澜形成了独特的摄影观,并对当代的摄影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国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王文澜不仅是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我国新时期摄影产业的启动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影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创作自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这导致了摄影作品的整体基调倾向于“假大空、高大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但摄影却依旧停留在简单的拍摄记录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基于此背景,以王文澜为首的一批摄影师开始觉醒,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应该走下神坛,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才是摄影镜头的焦点,并开始着重追求摄影的人性化表现。王文澜提出的“局部美学”理论以及让镜头“暗中眨眼”等观点对当今摄影从业者来说仍具启发意义,他也成为从政治工具、宣传画式的摄影到确立本体性的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重点关注王文澜摄影作品中的纪实价值、新闻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摄影作品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而探究王文澜的创作手法和拍摄心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文澜及其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王文澜的摄影观对当代摄影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此外,王文澜的摄影作品乐观化地图饰现实,并且摄影实践中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些局限性也值得我们关注。

崔文豪[10](2019)在《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摄影艺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影专业教育也影响了中国摄影人才的培养,同时满足了人们表现图像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摄影专业教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渐完善,一方面,摄影专业在初期的摄影培训中作为兴趣班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通过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方向和方法,回顾了从早期摄影培训到摄影教育的完善过程,希望摄影专业教育能够得到高校的关注。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摄影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摄影专业概况,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院校的比较,分析学校摄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摄影专业的逐步演变过程可以使摄影教育更加规范和完善,也可以为高校摄影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本文还将重点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概况,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吸收国外摄影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国内大学摄影教育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和回顾,笔者希望为摄影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摄影专业的优缺点,为今后高校摄影的发展给予启示。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兼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闻摄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兼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图片语言
        二、语篇
        三、语用功能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描写阐释法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一、新闻中的图表
        二、新闻漫画
        三、新闻摄影图片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一、色彩的运用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研究综述
    1.7 本文创新点
2.纪实摄影与农村
    2.1 纪实摄影及其发展
    2.2 再现农村的纪实摄影与文本选择标准
    2.3 两项影奖中再现“农村”的作品情况统计
3.选择性生产:再现农村的手法
    3.1 与农村有关的视觉符号与形象要素
    3.2 家屋与田野:被摄空间和场景的选择
    3.3 俯视下的黑白世界:色彩和视角的选择
    3.4 镜头下的现状与关系:被摄主体和景别的选择
4.观看与被看:再现农村的建制与权力
    4.1 谁在观看?新世纪纪实摄影的视觉建制
    4.2 摄影传统、视觉建制与凝视:再现农村背后的权力
5.结语与展望:建构农村与再现农村的转向
    1.被建构的农村形象
    2.视觉建制和权力的规制
    3.摄影风格的固化
    4.再现农村的向内转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选作品一览表
附录2 :“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历届作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民工
        1.2.2 新闻摄影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民工相关研究
        1.3.2 《人民日报》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1.3.3 网络图片栏目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1.4 理论基础
        1.4.1 表征理论
        1.4.2 摄影范式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5.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1.5.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人民日报》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2.1 拍摄内容
        2.1.1 主体属性:概念化的群像
        2.1.2 主要议题:社会救助
    2.2 拍摄形式
        2.2.1 拍摄高度:客观的平拍视角
        2.2.2 拍摄景别:呈现互动的中景
        2.2.3 中高调与明亮色彩的积极结合
    2.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2.3.1 “他者”景观
        2.3.2 常摄的公共空间
    2.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2.4.1 有序流动的集体群像
        2.4.2 政策帮扶下的受恩者
        2.4.3 积极融入社会的城乡建设者
        2.4.4 进取向上的正能量传播者
    2.5 摄影范式特征
        2.5.1 政策导向下的宣传性
        2.5.2 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2.5.3 记载变迁的史时性
3 《活着》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3.1 拍摄内容
        3.1.1 主体属性:个体叙事
        3.1.2 主要议题:日常艰辛与苦难
    3.2 拍摄形式
        3.2.1 拍摄高度:强化俯拍镜头的艺术性
        3.2.2 拍摄景别:远景和全景的全貌呈现
        3.2.3 低调氛围和艺术化再处理
    3.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3.3.1 底层民众的生活写实
        3.3.2 私人领域的窥视
    3.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3.4.1 日常苦难中的悲情人群
        3.4.2 面临难题的弱势群体
        3.4.3 底层奋斗的青年逐梦者
    3.5 摄影范式特征
        3.5.1 兼顾特殊性和普遍性
        3.5.2 灰镜头下的猎奇性
        3.5.3 公益定位下的移情性
4 农民工形象表征的异同及成因
    4.1 农民工表征范式的异同
        4.1.1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同构之处
        4.1.1.1 正视与关怀的拍摄理念
        4.1.1.2 代际传承的现象建构和生存聚焦
        4.1.2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不同之处
        4.1.2.1 政治造像与艺术隐喻
        4.1.2.2 精英立场和底层发声
    4.2 表征异同的成因与社会转型的联系
        4.2.1 表征同构之处的成因
        4.2.1.1 农民工问题的现实图景
        4.2.1.2 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演变
        4.2.2 表征不同之处的成因
        4.2.2.1 主导话语和职业话语的博弈
        4.2.2.2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的差异
        4.2.2.3 满足受众视觉消费需求与追求社会效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4)《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文献综述及梳理
第一章 画报中的国家形象和体育摄影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容概述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外延
        三、早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画报的国家属性和建构功能
        一、《人民画报》的地位和意义
        二、《人民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特殊功能
    第三节 画报中的体育摄影与国家形象
        一、体育摄影在《人民画报》中的重要地位
        二、体育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 打造东方大国:新中国形象的生产建构
    第一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政治
        一、新闻摄影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二、体育摄影的政治叙事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人物视觉形象塑造
        一、领导人在体育运动的形象塑造
        二、打造体育明星群体树立国家品牌形象
        三、国家的后备力量:军人形象的再塑造
    第三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
        一、富强与文明:体育场馆图像
        二、希望与未来:学生体育图像
第三章 中国形象的变迁:体育视角下崛起的东方大国
    第一节 苏醒的巨人
        一、苏醒:《一个工厂的体育活动》
        二、追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三、赶上世界水平:乒乓大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一、大家庭:民族体育新发展
        二、好朋友:新中国的体育外交事业
第四章 关于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第一节 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理念基础
        一、“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
        二、“好照片”的选择
        三、“典型”的选择
    第二节 神话: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一、自然化的“仪式”
        二、专业化的传播渠道
        三、没有批评的“共产主义梦工厂”
    第三节 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建构之路
        一、“好照片”和“典型”的传播最大化
        二、新媒体加深仪式感
        三、体育明星形象取得新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附录

(5)典型政治的视觉建构 ——《人民画报》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研究(1950-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阐释
        1.典型人物
        2.典型人物报道
        3.典型人物媒介呈现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典型人物及其形象的研究: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
        2.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媒体的社会整合效用
        3.关于《人民画报》的研究:视觉建构与政治传播
第一章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概述
    第一节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分类
        一、封面照片
        二、成组照片
        三、单幅照片
        四、摄影插图
        五、绘画作品
    第二节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年度数量分析
        二、人群类别分析
        三、典型特征分析
第二章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选择习惯及社会功能
    第一节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选择习惯
        一、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劳动模范
        二、国家形象的承载者
        三、永恒性与时代性并存
        四、典型性与普通性统一
    第二节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
        一、政治功能:道德教化与社会整合
        二、文化功能:“神话”的图像言说
        三、审美功能:形式与修辞
第三章 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典型政治
    第一节 图像授誉:被定格的仪式
        一、领袖对典型人物的授誉
        二、表彰大会中的图像授誉
        三、被崇拜的典型人物
    第二节 视觉象征:典型人物报道的视觉符号运用艺术
        一、人物表情的视觉象征
        二、空间结构的视觉象征
结语 1950-1966 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媒介呈现的反思与启示
    一、模式化与扁平化:《人民画报》形塑典型人物的业务风格
    二、新闻与宣传的交错关系:摆拍行为的价值预设
    三、1950-1966年间《人民画报》典型人物报道的现实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6)《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来源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 《光与影》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光与影》的创刊背景
        一、政治文化环境为摄影发展创造条件
        二、专业刊物的诞生顺应摄影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摄影媒介的传播
    第二节 《光与影》杂志的发展历程
        一、从探索到稳定:1981年-1997年
        二、改版寻求突破:1998年-2000年
第二章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及内容分析
    第一节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
        一、改版前以普及摄影艺术为己任
        二、改版后注重摄影媒介的传播功能
    第二节 《光与影》内容分析
        一、《光与影》栏目设置的变化特点
        (一)、由单一模糊走向准确细化
        (二)、由编辑主导走向消费者导向
        (三)、由摄影领域走向生活文化的大视野
        二、《光与影》选题导向的变化特点
        (一)、摄影作品:从歌颂美好到批判现实
        (1)改版前“风光热潮”与“民俗热潮”
        (2)改版后“新纪实摄影热潮”
        (二)、理论评论:从摄影本体到图像传播
        (1)改版前关注摄影本体理论研究
        (2)改版后利用图像传播关注当下社会
第三章 《光与影》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光与影》对国内摄影发展的贡献
        一、开创国内图像传播的探索之路
        二、引进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的交流融合
        三、丰富了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培养并推介专业摄影工作者及媒体人
    第二节 《光与影》对江苏摄影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影响
        一、为江苏摄影创作主题设立典范
        二、对江苏摄影创作风格的影响深远
第四章 《光与影》的停刊原因与办刊启示
    第一节 停刊原因
        一、杂志定位模糊,固定读者群流失
        二、期刊市场化带来影响
    第二节 办刊启示
        一、办刊思想迎合时代需求
        二、刊物长久发展更要定位准确、求新变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关于女性摄影师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关注点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综述
第一章 社会激变中的女性摄影师
    第一节 在“四五运动”和“四月影会”中启蒙的女性摄影师
    第二节 “从野外拾回的小诗”引发“表现自我”的争论
    第三节 自然与考察——她们选择的社会责任
    小结——改革的排头兵
第二章 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
    第一节 追溯中国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 继续前行的女摄影记者
    第四节 新时期女摄影记者的新特点
    小结——红色革命精神的继任者
第三章 女摄影师“社会性别”意识的萌发
    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概念与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第二节 身体——挑战观看的权利
    第三节 符号——改变视觉文化中的用词
    第四节 表演——被建构的主体身份
    小结——当代艺术的创新者
第四章 摄影行业其他领域女性工作者
    第一节 女摄影家协会的成立
    第二节 女摄影理论家的成长
    第三节 女性图片摄影编辑的发展
    小结——摄影行业的女性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吕布的中国纪实摄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吕布创作历程
    第一节 生涯概述
    第二节 代表作品
    第三节 中国的创作背景
        一、百花齐放时期
        二、文化革命时期
        三、改革开放之后
第二章 马克·吕布创作内容的影像表达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社会环境过渡的影像表达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二、毛泽东时代
        三、邓小平时代
    第三节 思想文化变迁的影像表达
第三章 马克·吕布纪实摄影的创作形式与风格
    第一节 创作形式的典型性
        一、纪实性构图的运用
        二、光影及黑白影调的控制
        三、纪实性镜头语言的重构
    第二节 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一、浓郁的政治色彩
        二、平民化
        三、人文主义情怀表达
第四章 马克·吕布中国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美学价值分析
        一、摄影的美学特征及作用
        二、丰富的审美内涵
    第二节 社会价值分析
        一、社会底层的文化认同
        二、中国纪实影像的国际传播
        三、中华民族的民俗传承
    第三节 历史价值分析
        一、文献与档案意义
        二、时间与空间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王文澜的研究
        二、关于王文澜摄影观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文澜摄影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
        二、家庭环境
        三、工作环境
        四、个人爱好
    第二节 国外摄影思想的影响
        一、国外摄影理论思潮的引入
        二、国外摄影家的影响
    第三节 同时代摄影群体的推动
        一、四月影会
        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三、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四、美联社华裔摄影记者刘香成
第二章 王文澜摄影的纪实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主观性
        一、情绪的主观
        二、技术的主观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人文性
        一、对被摄者的人文关怀
        二、题材选择的多样化
        三、拍摄身边事物
第三章 王文澜摄影的新闻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新闻性
        一、新闻照片需要具备新闻性的典型瞬间
        二、寻找摄影选材角度,摆脱照片固化模式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真实性
        一、新闻的真实
        二、历史的真实
        三、生活的真实
        四、逻辑的真实
第四章 王文澜摄影的美学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艺术性
        一、局部美学
        二、让镜头“暗中眨眼”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戏剧性
        一、画面语言
        二、动作姿态
第五章 王文澜及其摄影观的影响与局限性
    第一节 王文澜对中国摄影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新时期中国摄影的推动者
        二、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启动者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的局限性
        一、未完成的摄影变革
        二、乐观化的图饰现实
结语
附录1: 王文澜简历及其主要作品
附录2: 王文澜部分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报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选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摄影教育早期发展和演变类型
    第一节 早期摄影团体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一节 早期摄影课程萌芽发展回顾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摄影专业函授班与干部班发展回顾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专科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四节 本科摄影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形成发展回顾
    第五节 研究生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三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举例探析
    第一节 从艺术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二、课程演变
        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二节 从综合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一、课程体系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三、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本科摄影教育阶段各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本科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教育的创新
第四章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艺术创新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启示
结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新闻摄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兼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D]. 何国胜. 暨南大学, 2020(04)
  • [3]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D]. 余紫琦.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4]《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D]. 顾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5]典型政治的视觉建构 ——《人民画报》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研究(1950-1966)[D]. 王韵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6]《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D]. 璩瑞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7]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D]. 李静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8]马克·吕布的中国纪实摄影研究[D]. 刘茜. 扬州大学, 2019(02)
  • [9]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D]. 叶定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D]. 崔文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新闻摄影的美育功能——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