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韩联郡[1](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提出“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刘畅[2](2019)在《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脱欧作为广受关注的焦点事件,不仅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会对一国的外交、移民和留学生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焦点事件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内容变化,寻求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争取留学生的权益,对加快中外科技领域交流和文化领域合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焦点事件理论、德博拉斯通理论和多源流理论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脱欧前留学生政策文本和脱欧后的政策内容变化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留学政策优化空间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构建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研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政策、留学政策、政策分析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归纳出本文留学生政策概念;再运用焦点事件理论,根据焦点事件发生会引发政策制定者的评估和调整行为而确定留学政策问题;利用德博拉斯通理论,从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路径四个要素,归纳对比英国脱欧后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根据多源流理论,对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及其耦合后的政策之窗进行分析,理解政策变化的过程。其次运用NVivo软件对英国脱欧前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学术交流、奖学金资助、工作就业、签证政策和选派录取政策五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术交流方面,政策文本更加关注的是硕士层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在奖学金资助方面,公派研究生政策文本有较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而其他公派人员如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的政策文件较少,自费留学人员的公文最少;在工作就业方面,国家对回国创业政策的重视度非常高,而对定向就业,国外就业和家属就业政策的关注相对来说较少;在签证政策方面,中介服务的政策文件大多大同小异,针对具体国家和特殊情况的有对应的政策文本进行说明;在选派录取方面,除了指南和细则没有相关文件,其他各类公文都涵盖了选派录取的流程、办法和资格条件。再次分析英国脱欧后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变化和优化空间,结合德博拉斯通的理论框架,主要从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方案四方面来理解英国脱欧后留学政策的变化。发现当前政策文本对留学安全的重视度与关注度越来越高;留学政策对政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覆盖面更广,更加关注其诉求;更加强调简化政策流程和更加注重运用政策工具。最后在对政策变化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的优化空间内容包括目标由浅入深、对象由少积多、内容由窄到宽和践行由扶到放四方面,并从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方案四方面提出我国赴英留学生政策优化策略。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留学政策也日臻完善,所取得的成就日益显着,培养和激励了许多高技能、高层次、高水平的留学人才。当前国家留学生政策的积极宣传,也鼓励着更多留学人才在国家建设中作出贡献。
陈霓[3](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政策的价值选择更注重以人为本和教育多样化,同时注重运用政策的经济、法律、行政和宣传等手段来解决执行中出现的留学中介机构管理、留学动机和选择盲目性等问题。
李芳菲[4](2006)在《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文中提出近几年,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1978年到2004年底,全国已有81万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在帮助我国公民办理自费出国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个别留学中介违背了诚信原则,利用各种手段欺骗欺诈消费者。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加大了对留学中介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留学中介机构的审批门槛,严把行业准入关,使得近年的留学中介市场有所规范,但是,在留学中介机构经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还不够,许多留学中介利用其对留学程序的熟悉程度远远大于消费者的便利,在服务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乱收费,为获得高额中介费而为不合条件的留学者伪造材料,在服务合同中设置陷阱和霸王条款推脱责任,虽然教育部监管部门利用涉外教育监管网和推广《示范文本》等方式规范留学中介机构的行为,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本文拟就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问题,提出加快立法进程,在管理体制上变多头管理为一头管理,加强向中介机构推广《示范文本》并送交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成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同时要加大公众媒体的监督宣传力度等建议,以完善留学中介监管体系,净化市场环境,使留学中介机构步入法制轨道,更好的为留学者服务。
刘国福[5](2009)在《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表明,虽然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为方针的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内容也已涵盖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等方面,但出国留学政策在立法思想、立法部门、立法技术、法学基础、政策层次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世界出国留学总人数比例呈下降态势;另外,高校师生出国率、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要扭转下降颓势必须完善出国留学政策,依靠法治和依法行政,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实现出国留学政策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出国留学工作中的作用。
罗燕燕[6](2015)在《四川省留学中介机构的政府监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政府在自费留学方面制定了不少方针政策,但由于留学中介机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消费者和中介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每年都有大量关于留学中介的民事纠纷和案件,如发布虚假广告信息、乱收费、巧设合同陷阱或霸王条款等,使广大留学消费者的经济和精神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在监管方面,除了媒体和社会对留学中介机构起到一定的监督外,政府部门在法律法规制定、资质评定、运营监管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大省之一,四川省的出国留学人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本文以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全国监管的实际改革和措施,重点对四川省政府在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特定案例研究,对四川省政府在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由于政府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对其运营的基础监管工作不到位,加之监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性差等原因,监管部门在对中介资格的认定和运营监督、执法查处方面具有严重不足,使得非法中介机构挂靠现象严重,自费出国留学市场越来越混乱。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加强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监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应当建立留学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体制,促进留学和中介行业协会的发展,以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最后,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运营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根本上填补现有的法律漏洞,以保证我省自费出国留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刘艳[7](2016)在《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制定了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这期间虽然出现了“文革”时期出国留学政策相对停滞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摸索性的工作还是为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留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为留学活动的繁荣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现阶段,在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内,出国留学政策已经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单位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以及留学回国发展四个方面的二级政策。可以说是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共同或交叉构成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又是由若干具体的三级制度和规定(常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分别或交叉组合构建而成。如果某项二级或三级政策不切实际地过于狭窄或滞后,将无助于支持业已成熟的我国总体出国留学政策的正常运行。因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各个层面的出国留学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从留学活动发展和留学政策演变的轨迹来看,中国的出国留学活动大致从21世纪以来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发展期”。留学活动的空间和规模越发宽广,其流动性已经发展为留学政策变迁的新常态,并逐渐成为人类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融和和双向互赢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从政策变迁的视角探讨了66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从起步阶段到尝试性恢复阶段,从艰难曲折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力提升阶段,从粗放式政策阶段到精益化规范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政策的曲折演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留学活动66年来的变迁趋势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给当代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本文共分引言及正文五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学的梳理,包括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变迁原因的研究现状、解决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情况等等;本研究基本遵循历史主义的分析理路,构建了前后相续的逻辑框架;对于研究中观学术问题的一贯做法,本文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也使用了诸如文献学方法、词源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语境研究法、实证调查方法、全媒体方法等多种方法,借鉴了第四次科技革命最为流行的云计算技术、宏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优势;文章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把三大政策变迁理论应用于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但受语言翻译学传播机制和传播规律的制约,使得某些结论存在实际适用上的时空限制和政策局限性。基于学术研究科学性的考虑,本文在第一章首先界定了“留学”、“出国留学”“公费留学”、“自费留学”、“留学政策”、“留学法规”、“留学制度”等基本概念,接着对引发出国留学政策不断变化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科教兴国理论进行了关联性阐述。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留学活动必然受制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政策变迁,所以本文在第二章系统论证了倡导联盟理论、多源流理论和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作用和影响,并藉此得出出国留学政策由均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创新、再由创新造就新的均衡的基本变迁规律。历史遵循着不断更新的自然变迁规律,同样道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也经历了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6-1966)、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6-1977)、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和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等几个阶段。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基本路径的梳理构成了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论述是为了总结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普遍原因和主要成效,以利于国家相关政策部门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出国留学政策。基于对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均衡问题、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政策执行环节漏洞的问题、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文章指出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缺少对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缺少对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缺少对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参与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构成了第四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找到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主要措施,本文第五章提出了五大具体措施,即重塑政策的价值目标结构、充分重视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准确把握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措施的提出不一定对政府核心留学决策层产生影响,但至少可以给相关的决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战湛[8](2017)在《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研究 ——基于教育消费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成为常态,自费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已达到了每年约50万人的水平,其增速也远远超过全球范围内约7%的年均增长率。个人的留学行为是个人面临高等教育需求时作出的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留学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服务型产品被其消费者选择,取决于其对于国家、高等学校和个人的政治经济意义。对个人而言,在本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满足需求时,自费出国留学,就成为个人向更宽广的发展平台迈进的必经之路,被认为是个人成长和获得职业技能的捷径。在社会文化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今天,新兴的文化也使拥有留学经历成为值得羡慕和彰显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年轻人对其他社会文化的好奇甚至追捧也成为留学教育产品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文化交流作为留学教育产品的特性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满足了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消费者在面临高等教育需求时,其动机的基础是个人的认知,这关系到个人自身的特质与自我认知,也关系到个人内心世界对外部环境与信息的分析与解释。信息被个人感知和解释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个人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信息本身的质量和渠道、说服方式都决定着信息最后的作用方式。对留学教育产品认知的发展还关系到态度的形成方式,卷入度越高,态度越倾向于通过学习和信息搜集形成,反之则通过情感因素或直接行为导致态度形成。个人的自费留学行为还会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亚文化、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从众心理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影响因素。从目前来看,中国的自费留学消费决策是比较理性的,大多数消费者的决策都是基于较高的产品卷入而作出的。然而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尚有不足,尤其对潜在的心理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动机、卷入度和风险感知,这些因素在实际的决策环节中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消费意愿。尽管家庭收入不能够直接代表支付能力,但是通过对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分析,那些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留学教育产品的消费能力和较强的消费意愿。具体的自费留学消费决策取决于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是一个对信息反复评估的过程,涉及到留学时机、留学目的地、学校、专业课程、预算、可行性评估、准备期计划及备选方案的选择。一般而言,自费留学的消费决策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由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去留”选择决定,其二是具体的决策内容,即留学方案。“去留”与否取决于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之间的比较,而决策内容取决于留学教育产品之间的比较。自费留学的消费决策是消费者反复论证其教育需求、理清留学动机、搜集和分析留学信息、巩固消费意愿、评估消费风险及支付能力的过程,决策时间一般很长且具有反复性的特点。留学教育市场环境和个人认知是引发中国自费留学行为中的问题的根源。其中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和留学教育的市场化趋势有关,而个人认知则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行为偏差。应对这些问题,消费者需要调整自身的认知方式;作为留学产品提供者的学校和中介机构需要提高自律、遵守社会道德底线;政府作为主管部门需要承担起维护市场良性环境的社会责任。
刘国福[9](2009)在《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三十年来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表明,虽然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为方针的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内容也已涵盖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等方面,但出国留学政策在立法思想、立法部门、立法技术、法学基础、政策层次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世界出国留学总人数比例呈下降态势;另外,高校师生出国率、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要扭转下降颓势必须完善出国留学政策,依靠法治和依法行政,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实现出国留学政策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出国留学工作中的作用。
江彦桥[10](2006)在《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国际关系学、教育政策学等学科的视角,将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运用历史法、比较法、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依次讨论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对外教育政策环境影响,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政策目标与决策,对外教育政策体系完善。试图使对外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现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国家利益至上是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普遍原则。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等构成了当前对外教育政策的主要环境影响。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环境是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是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关键。本文提出要正确区分相互依存与依附,共同把蛋糕做大,学会博弈,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争取“双赢”“共赢”。提出学习、融合、创新,参与、开放、融入的战略思维,并以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为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家教育主权的终极价值体现为国家利益。需要更多地理解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主权的限制,调整国家教育主权观念。然而对国家教育主权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加强对涉外教育的日常监管,查处、打击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活动。 本文分析了现行的政策目标和方针,提出了倡导国际了解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等8条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我国现行的对外教育的决策过程,提出了改进思路。对完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4点建议:加强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创新,提高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促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本研究有这样一些特色:(1)跨学科研究(交叉性)。对外教育政策既是一种针对教育活动的教育政策,也是一种规范涉外活动的外交政策。这种双重属性注定了本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既要从教育政策学视角,又要从国际关系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2)系统性。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目前涉及本课题同类研究主题并做系统全面研究的尚不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演进历史,分析了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战略谋划、决策过程。(3)亲历性。多次国外实地考察、调研,与众多国内外教育高官在正式、非正式场合下的讨论、征询与访谈,加深了笔者对对外教育的认识和感悟,也获得了大量多元的第一手资料。加之曾参加过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起草工作,承担一些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日常从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切身体会,使得本研究更加深入、充实。
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
4.4.1 数量的演变 |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
4.4.4 体系的演变 |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
6.3.1 政策状态 |
6.3.2 政策结构 |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英国脱欧对世界的影响 |
1.3.2 英国脱欧对中国政策的影响 |
1.3.3 英国脱欧后中国政策优化调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2章 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的分析框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政策 |
2.1.2 留学生政策 |
2.1.3 政策分析 |
2.2 焦点事件理论 |
2.2.1 焦点事件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2 焦点事件理论的启示 |
2.3 德博拉斯通“目标-问题-方案”三要素理论 |
2.3.1 德博拉“目标-问题-方案”三要素的主要观点 |
2.3.2 德博拉“目标-问题-方案”三要素理论的启示 |
2.4 多源流理论 |
2.4.1 多源流理论的主要观点 |
2.4.2 多源流理论的启示 |
第3章 英国脱欧前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内容分析 |
3.1 学术交流重科研合作与成果产出 |
3.2 奖学金资助对象以公派人员为主 |
3.3 工作就业侧重人才回国创业 |
3.4 签证政策多涉及普遍性管理办法 |
3.5 选派录取多关注手续流程 |
第4章 英国脱欧背景下赴英留学生政策变化与优化空间 |
4.1 英国脱欧背景下赴英留学生政策变化 |
4.1.1 更加重视留学安全问题 |
4.1.2 更多关注利益相关者 |
4.1.3 更加强调简化政策流程 |
4.1.4 更加注重运用政策工具 |
4.2 英国脱欧背景下赴英留学生政策优化空间 |
4.2.1 目标由浅入深 |
4.2.2 对象由少积多 |
4.2.3 内容由窄到宽 |
4.2.4 践行由扶到放 |
第5章 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的优化策略 |
5.1 政策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系统性又要凸显均衡性 |
5.2 政策问题的执行既要具备导向性又要具有全面性 |
5.3 政策内容的调整既要保证灵活性又要注重科学性 |
5.4 政策路径的优化既要发挥多样性又要关注规范性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费出国留学政策的调整背景 |
(一)经济水平增长及“二元”结构差异的存在为自费出国留学提供经济基础 |
(二)社会观念转变,出国留学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生选择 |
(三)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
(四)境外高校招收国际学生的力度加大 |
二、自费留学政策的利益相关者 |
三、自费留学政策的内容及其价值选择 |
(一)政策内容 |
(二)自费留学政策转变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取向 |
四、自费留学的政策执行及其问题 |
(一)自费留学政策的执行手段 |
(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三)政策建议 |
(4)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中文) |
论文提要(英文) |
引言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自费出国留学 |
第二章 留学中介概述 |
第一节 留学中介的含义、服务对象、服务优势 |
第二节 中国留学中介发展历程 |
第三章 中国政府对留学中介的监管现状 |
第一节 监管内容 |
第二节 监管主体 |
第三节 监管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留学中介机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对“挂靠”的监管不力 |
第二节 对虚假信息监管不到位 |
第三节 对留学中介伪造材料的监管不到位 |
第四节 对乱收费的监管不到位 |
第五节 对留学中介机构服务协议的监管不力 |
第五章 监管构想 |
第一节 加快制定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方面的法律或行政法规 |
第二节 确定监管体系,加强日常监管 |
第三节 建立评级制度,加强对虚假信息、伪造材料、乱收费的监管 |
第四节 成立留学中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 |
第五节 适当加大媒体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使之运作公开透明 |
第六节 加强政府间合作,对境外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通过教育展开发高质量的国外教育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5)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 |
(一) 出国留学管理 |
(二) 公派出国留学 |
(三) 自费出国留学 |
(四)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 |
(五) 出国留学人员回国 |
二、 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变化反映的成就和问题 |
(一) 出国留学人数增长, 但占世界出国留学总数比例则下降 |
(二) 高校师生出国率下降 |
(三) 留学回国人数增长, 但其占出国留学人数比例则下降 |
(四) 政府财政对公派留学人员和自费留学人员的投入失衡 |
(五) 留学回国人员多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成就, 但在政府部门表现平平 |
三、 出国留学政策的法律思考 |
(一) 以批示和讲话而不是法治推动出国留学工作 |
(二) 出国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不甚明确 |
(三) 出国留学管理文件技术性不强, 层次低且混乱 |
(四) 出国留学政策的法学基础薄弱, 制度性内容有待充实 |
(五) 缺少健全的监督、检查出国留学政策实施机制 |
(六) 缺少通畅的出国留学人员权利救济渠道 |
(七) 出国留学管理文件不公开或无从查找 |
四、 解决出国留学政策立法问题的可能方法 |
(一) 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 |
(二) 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 |
(三) 制定出国留学法律文件要注重制度化、技术化以及法律语言 |
(四) 发挥市场作用 |
(五) 公开出国留学管理文件和相关科研成果 |
(六) 规划出国留学管理改革 |
(6)四川省留学中介机构的政府监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提出问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案例典型性分析 |
1.5.1 区位的典型性 |
1.5.2 监管过程的典型性 |
第二章 我国留学中介机构的政府监管情况 |
2.1 我国留学中介机构监管产生的背景 |
2.2 我国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内容及监管主体 |
2.2.1 监管的内容 |
2.2.2 监管的主体 |
2.3 我国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成效 |
2.3.1 教育涉外监管电子政务平台的搭建 |
2.3.2《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委托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 |
2.3.3 出国留学中介服务行业规范(试行)的推广 |
2.3.4 阳光留学网站的建立 |
第三章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案例描述 |
3.1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提出背景 |
3.2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内容 |
3.3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的做法 |
3.4 四川省政府在留学中介机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资格认定问题 |
3.4.2 运营监管的监管问题 |
第四章 四川省政府在留学中介机构监管中的资格认定分析 |
4.1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的内容及流程 |
4.2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监管的现状 |
4.2.1 四川省政府对“黑中介”现象的监管 |
4.2.2 四川省政府对介挂靠现象的监管 |
4.3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监管的制约因素 |
4.3.1 对资格认定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 |
4.3.2 审核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性差 |
第五章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的监管分析 |
5.1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监管的内容 |
5.2 四川省政府对中介机构运营监管的现状 |
5.2.1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发布宣传信息的监管 |
5.2.2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收费情况的监管 |
5.2.3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合同规范使用情况的监管 |
5.3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监管的制约因素 |
5.3.1 自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的特殊性 |
5.3.2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监管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
5.3.3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六章 四川省政府对留学中介机构监管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6.1 政府充分发挥主动性,加强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监管 |
6.2 政府建立有效评价机制,促进行业自律 |
6.2.1 建立留学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制 |
6.2.2 促进留学中介行业协会的发展 |
6.3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 |
6.3.1 对留学中介机构运营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 |
6.3.2 对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出国留学政策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 |
(二) 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价值的研究现状 |
(四)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进程的研究现状 |
(五)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现状 |
(六) 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措施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出国留学政策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阐释 |
一、出国留学内涵解读 |
(一) 留学与出国留学 |
(二) 公费留学与自费留学 |
二、出国留学政策的一般理论阐述 |
(一) 政策概念释义 |
(二) 留学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三) 留学政策与留学制度、留学法规的比较 |
三、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的理论前提 |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动因 |
(二) 人力资本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
(三)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推动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和教育基础 |
第二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 |
一、政策变迁理论述要 |
(一) 政策变迁的基本内涵 |
(二) 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 |
(三) 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
二、三大政策变迁理论解析 |
(一) 倡导联盟理论 |
(二) 多源流理论 |
(三) 间断-均衡理论 |
三、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
(一) 由政策均衡走向政策失衡 |
(二) 由政策失衡催生政策创新 |
(三) 由政策创新造就新的政策均衡 |
四、政策变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
(一) 倡导联盟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
(二) 多源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
(三) 间断-均衡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
第三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历程 |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阶段 |
(一) 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 |
(二) 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7-1966) |
(三) 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7-1977) |
(四) 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 |
(五) 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今) |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基本特点 |
(一)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比较明显的探索-渐进性特点 |
(二)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
(三)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政治驱动性因素 |
(四)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自由开放性特点 |
(五)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历史延续性特点 |
(六)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目标多样化特征 |
三、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 |
(一) 文化软实力的差异性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精神性因素 |
(二) 经济因素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根本性原因 |
(三)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生存状况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逐步调整的重要实践因素 |
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成效 |
(一) 教育效能:提升了中国的教育软实力,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
(二) 经济效能:增加了个人收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
(三) 外交效能: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
(四) 科技管理效能:培养了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五) 文化和语言效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语言的跨际交流 |
第四章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均衡没有全面实现 |
(二) 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 |
(三) 政策执行环节漏洞较多 |
(四) 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 |
(二) 缺少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 |
(三)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 |
(四)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 |
(五) 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 |
第五章 促进中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具体措施 |
一、重塑出国留学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结构 |
(一) 坚持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并重 |
(二) 坚持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 |
(三) 坚持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并重 |
(四) 坚持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并重 |
(五) 坚持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并重 |
(六) 坚持学科价值和专业价值并重 |
二、充分重视出国留学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 |
(一)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优化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合理内核 |
(二) 关注留学政策的未来学习,制定前瞻性的出国留学政策 |
(三) 通过现实经验的学习制定均衡的出国留学政策 |
三、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 要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交融问题 |
(二) 要正确认识多样性需求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的动力作用 |
(三) 职业发展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高层次力量 |
(四) 尊重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重要力量 |
(五) 社交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力量之一 |
(六) 安全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保障力量 |
(七) 生理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低级力量 |
四、准确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
(一)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终止与政策中止的辩证关系 |
(二)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失灵与政策失效的辩证关系 |
(三)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时滞与政策停滞的辩证关系 |
五、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 |
(一) 建立留学民意调查制度 |
(二) 建立留学信息公开制度 |
(三) 完善专家参与留学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 |
(四) 建立健全留学政策制定的基层民主参与机制 |
(五) 建立留学听证制度 |
(六)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研究 ——基于教育消费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自费留学的需求 |
(二) 自费留学的社会经济意义 |
(三) 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自费留学行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现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自费留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一、自费留学行为 |
(一) 留学行为 |
(二) 自费留学 |
(三) 留学教育消费 |
二、留学教育产品 |
三、自费留学市场 |
(一) 自费留学市场的运行逻辑 |
(二) 自费留学市场的竞争 |
四、自费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 需求与动机 |
(二) 信息的感知、搜寻与处理 |
(三) 态度、意愿与支付意愿 |
(四) 社会中的消费行为 |
第二章 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的特征 |
一、留学信息的获取与判断 |
(一) 留学信息的搜寻模式 |
(二) 留学信息的渠道与类型 |
(三) 留学信息的可信度 |
二、消费者的态度 |
(一) 消费者的态度差异 |
(二) 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
三、消费者的自我效能 |
(一) 留学行为中的自我效能 |
(二) 留学人员的自我效能 |
四、自费留学行为的风险 |
(一) 风险的类型 |
(二) 个人对风险的感知 |
(三) 个人对风险的评估 |
五、经济成本、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 |
(一) 自费留学的经济成本 |
(二)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 |
六、自费留学决策的内容与机制 |
第三章 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 |
一、留学动机 |
(一) 留学动机的结构 |
(二) 留学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
(三) 留学动机的影响因素 |
二、留学教育产品的卷入度 |
(一) 经济因素对卷入度的影响 |
(二) 信息搜集模式对卷入度的影响 |
(三) 卷入度的影响因素 |
三、留学教育产品的消费意愿与决策 |
(一) 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
(二) 决策情境下的消费意愿 |
(三) 自费留学行为的决策框架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市场环境引发的问题 |
(二) 个人认知引发的问题 |
三、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消费者的建议 |
(二) 对院校和教育中介的建议 |
(三) 政府的对策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 |
(一) 出国留学管理 |
(二) 公派出国留学 |
(三) 自费出国留学 |
(四)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 |
(五) 出国留学人员回国 |
二、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变化反映的成就和问题 |
(一) 出国留学人数增长, 但占世界出国留学总数比例则下降 |
(二) 高校师生出国率下降 |
(三) 留学回国人数增长, 但其占出国留学人数比例则下降 |
(四) 政府财政对公派留学人员和自费留学人员的投入失衡 |
(五) 留学回国人员多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成就, 但在政府部门表现平平 |
三、出国留学政策的法律思考 |
(一) 以批示和讲话而不是法治推动出国留学工作 |
(二) 出国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不甚明确 |
(三) 出国留学管理文件技术性不强, 层次低且混乱 |
(四) 出国留学政策的法学基础薄弱, 制度性内容有待充实 |
(五) 缺少健全的监督、检查出国留学政策实施机制 |
(六) 缺少通畅的出国留学人员权利救济渠道 |
(七) 出国留学管理文件不公开或无从查找 |
四、解决出国留学政策立法问题的可能方法 |
(一) 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 |
(二) 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 |
(三) 制定出国留学法律文件要注重制度化、技术化以及法律语言 |
(四) 发挥市场作用 |
(五) 公开出国留学管理文件和相关科研成果 |
(六) 规划出国留学管理改革 |
(10)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题解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的梳理 |
第一节 旧中国的对外教育政策 |
第二节 过渡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外教育政策(1950-1976) |
第三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1977-1981) |
第四节 新时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外教育政策(1982-2003) |
第三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一、美国国际教育概况 |
二、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三、美国关于国际教育战略的讨论 |
四、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特色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 |
一、国际教育与国际教育政策 |
二、国际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三、政府在国际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
四、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教育政策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马来西亚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一、背景情况 |
二、马来西亚引进外国教育的政策 |
三、马来西亚管理进口教育政策的特点 |
第四节 国际教育政策的比较 |
第四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政治环境 |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 |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教育环境 |
第四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国际环境 |
一、全球化的影响 |
二、一体化的动向 |
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
四、新时期国际环境对对外教育政策的影响 |
第五章 我国教育国际战略选择 |
第一节 教育国际战略及其要素 |
一、国际战略与教育国际战略治 |
二、国家利益 |
三、国家实力 |
四、国家教育主权 |
第二节 教育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 |
一、相互依存理论 |
二、博弃论 |
第三节、我国对外教育的战略思维 |
一、学习、融合、创新 |
二、参与、开放、融入 |
三、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构思 |
第六章 对外教育政策目标与决策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
一、政策目标确立 |
二、我国现有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
三、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的思考 |
第二节 政策的决策模式 |
一、理性决策模式 |
二、组织机构决策模式 |
三、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
四、决策的复杂性 |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 |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体制 |
二、对外教育政策问题的提出 |
三、政策方案的起草与通过 |
四、决策过程的完善 |
第七章 完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探讨 |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体系 |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系统性特征 |
二、香港及上海跨境教育管理法规的考察 |
三、对外教育政策体系的整体效应 |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
一、政策价值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价值冲突 |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探讨 |
第三节 改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 |
一、对外教育政策执行的意义和作用 |
二、减少和避免对外教育政策失真 |
第四节 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
一、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 |
二、能力建设 |
三、加强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
结语 |
附录1 体验国际教育 |
附录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英国脱欧背景下中国赴英留学生政策优化研究[D]. 刘畅.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分析[J]. 陈霓. 大学(学术版), 2012(04)
- [4]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D]. 李芳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9)
- [5]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 刘国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6]四川省留学中介机构的政府监管案例研究[D]. 罗燕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D]. 刘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8]中国自费留学行为研究 ——基于教育消费的视角[D]. 战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 刘国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09(02)
- [10]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 江彦桥.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