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

关于俄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Abramova Alena[1](2020)在《俄罗斯学习者学习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文中指出汉语属汉藏语系,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这两种语言不仅分属于不同的语系,而且在表达方向意义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区别。对于趋向意义的表达,俄语与汉语既有共性,又各具有个性。共性在于俄语中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汉语中趋向意义的基本义在俄语中同样存在,汉语的“走进”中“进”表示动作的方向,俄语的вошёл中во-也表示相同的动作方向;个性在于俄语的语法结构上有自身的特点。汉语中补语对动词起补充说明作用,位于动词所充当的述语之后,与其构成“述补结构”,趋向补语说明动作的方向,而俄语中对应的成分却是前缀,位于动词词根之前,构成表示趋向意义的“运动动词”。另外,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语序很重要,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情况虽然有多种可能性,但也有规律性,有相应的语序限定,而属于形态语言的俄语正好相反,在语序上比较灵活,没有特殊规则。汉语、俄语之间的异同导致俄罗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偏误。因此,本文针对俄罗斯学习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其偏误成因,从而进一步提出科学有效的趋向补语教学方法,并让俄罗斯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习得汉语趋向补语。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系统总结了本文的选题原因及意义,对前人的研究做了综述,并归纳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从形式及语义两个方面对汉语趋向补语与其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找出汉俄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总结俄罗斯学习者学习趋向补语的困难之处。第三章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学习者进行了测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偏误类型,如遗漏、误代、错序等类型,找出了俄罗斯学习者在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出现偏误的成因,如母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第四章针对之前的考察和研究的情况,探讨了适用于俄罗斯学习者汉语趋向补语教学的一些教学法,如语块教学法、汉俄对比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法。希望能让针对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更为有效。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蔺冬[3](2017)在《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趋向补语一直是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将汉语趋向意义的表达和俄语趋向意义的表达进行了对比,通过HSK作文动态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料库分析俄罗斯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偏误的类型,并分析每类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这些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发现俄罗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趋向补语时所出现的偏误,主要分为缺失类偏误、冗余类偏误、错序类偏误和误代类偏误等类型。每类偏误现象的出现都有自己各自的原因,但每类偏误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单独一种因素致使,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共同产生的。通过对上述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俄罗斯学生更好的学习趋向补语,我们提出了三种教学建议:第一,强化趋向补语基本义的学习和练习;第二,重视母语的迁移因素;第三,进行句式递进式的难度分层教学。

梁子超[4](2020)在《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运动事件的研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其中研究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作为运动事件中核心图示的“路径”是通过何种表层元素表达的,Talmy将这类研究称为“词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s,也译作‘词化类型’)”研究。Talmy在词化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将世界语言划分为两种类型:“卫星框架语言(S-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V-语言)”,并认为汉语与英语一样,属于卫星框架语言。但是目前对于汉语的类型学归属问题仍存在争论,有不少学者认为汉语更倾向于是一种动词框架语言,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类型,认为汉语属于“均等框架语言(E-语言)”。除了类型归属的问题,对于汉语运动事件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只是针对汉语中的路径动词进行讨论,而对于汉语中其他可能表示路径的成分鲜有论述。所以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更全面地分析汉语“路径”这一语义成分的词化模式,不仅研究路径动词,还把介词、方位词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大量语料,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汉语更倾向于是一种卫星框架语言,而且还发现了汉语与英语在路径表达上存在的不同,从而说明汉语的路径表达是一种“分析式”的表达,而英语的路径表达则是一种“综合式”的表达,这是对运动事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弄清楚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于运动事件理论本身是一大进步,而且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理论与实践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在绪论中介绍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对于一些相关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与改进。主要包括对于运动事件的进一步分类,对于“路径”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动词卫星语素”的进一步阐释。第三章到第六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汉语的“路径动词”与运动事件路径表达的关系,包括路径动词作为主要动词词化并入[路径]语义,以及路径动词作为主要动词的卫星语素词化并入[路径]语义的情况。本章还尝试依据[离开]、[到达]、[经越]三种矢量类型为汉语路径动词做了分类。第四章中的“方式动词”与“原因动词”虽然不能词化并入[路径]这一语义成分,但是却是汉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单列一章进行论述。在这章我们主要区别了方式动词和原因动词以及它们如何参与到汉语运动事表达中。从我们做的诱导实验中搜集到的语料分析可以发现,汉语是一种很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因为在“方式”可及性高的情况下母语者一般会选择使用“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这一结构,只有在“方式”的可及性很低或无需表明时才使用动词框架进行表达,而如果是致使运动事件,则必须使用“原因动词+路径动词”的结构。以上研究成果为Talmy关于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汉语中的“路径介词”与运动事件路径表达的关系,并指出可以根据“介引起点”“介引终点”和“介引中程”将路径介词分成三类,并最终得出汉语路径介词的功能是为路径提供“视角”这一构成成分。第六章从“方位词/处所词”角度对汉语的路径表达进行了研究,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汉语的方位词和处所词结构是路径表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为路径提供了“构形”这一因素,这是汉语路径表达与英语路径表达非常明显的区别之一。通过方位词/处所词与路径表达的关系,我们解决了汉语中像“跑屋里”“躺床上”这类表达中路径编码的问题。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就是通过对汉语路径的词化模式的研究发现,汉语路径表达是一种“分析式”的表达,这不同于英语采用“综合式”的方法表达路径概念。

王钢[5](2015)在《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语言集成描写和系统性词典学两个方面。语言集成描写以统一的语义元语言为工具,以语义配价理论为基础,对词位进行分析性注释,并通过支配模式揭示语义题元和句法题元之间的复杂关系。系统性词典学要求将语言单位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进行描写,以反映该语言的朴素世界图景。在系统性词典学中,词典释义类别和词典学肖像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新型俄语同义词解析词典》是最重要的实际产品。此外,阿普列相还是积极词典思想的支持者,他认为词典应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便潜在的词典使用者能正确构建自己的话语。本文对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并未局限在理论引介,而是将介绍、解析、评述、对比和应用相结合,在探讨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同时,一方面用汉语语料检验阿普列相理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尝试为汉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毕钟匀[6](2016)在《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是通过联想把原先互不相关的两个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式建立对应关系,用语言进行思考并感知外部的世界。“这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事情、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是而生。”[1]从亚里士多德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内,西方学者将隐喻一直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被置于语言平面中加以研究。但今天认知科学界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2]近年来,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短短的30年间出版的各种有关论著可谓不计其数。[3]水上运动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哪种语言都会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水上运动进行词汇化。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水上运动动词的隐喻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一致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人类认知心智活动的共性。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水上运动动词的隐喻方面也存在着不一致关系。本课题拟基于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生成的内在动因及外在表现,进而得出俄汉民族在动词隐喻中体现出的同异并存的民族思维、认知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了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在俄汉语中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第三章对俄汉语中的水上运动动词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相应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将水上运动动词划分为表游类动作动词、表漂类动作动词、表沉类动作动词、表流类动作动词四类。第四章研究了俄汉语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的映射过程以及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的特征。第五章对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映射机制反映出的认知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

李天宇[7](2020)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本文在回顾认知类型学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以史文磊(2014)为引探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汉语中的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现代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以及虚拟运动。本文认为,汉语路径动词应根据Lin (2011)重新判定;综合性动词同时编码方式信息和路径信息,因此应区别于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连动式内部V1V2皆为可独立使用的动词,而动补式内部V2则语法化为不可独立使用的补语;在运动事件编码中,连动式体现了连动特征,而动补式体现了附加语特征;虚拟运动和具体运动在词化类型有所不同,因而值得将其二者予以区分。本文所做出的讨论有助于厘清汉语运动事件研究中的上述问题,并界定传统汉语语言学中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从而为后续汉语认知类型学的考察奠定基础。

王纯之[8](1982)在《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俄语中有一组运动动词。这里的“运动”指的不是一般的变化和活动,而是空间上的移动。如就不是运动动词。但表示位移的动词,并不都是运动动词。如[移动][转动]也不是运动动词。运动动词还有它特殊的语法和词汇特征。这组动词具有两个形态不同的相对应的未完成体形式。这两个形式

毛文婧[9](2013)在《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文中指出述补结构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法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各国留学生在趋向补语的学习和运用中,经常出现偏误。一方面由于汉语趋向补语的结构和意义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俄语等其他语言中没有相一致的表达方式。所以有必要针对某一国家留学生的偏误进行研究。本文以中介语理论、语言对比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来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掌握情况,对他们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汉俄两种语言中趋向意义表现方式的对比,对其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偏误来源,最终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参考价值。

范立珂[10](2013)在《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 ——“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与“意义核心”的互动与合作》文中指出位移是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的相对改变。位移事件是位移动体从源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的一次位移运动。位移事件的研究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语言者在描述事件时是如何组织其经验材料的,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前人的研究本文分两方面述评:“位移事件表达的研究”和“位移动词词化的研究”。关于位移事件表达模式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关于位移事件各要素进入句法结构时的组合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见,这给本研究留下了很多空间。本研究描写出位移事件表达的等级、步骤,探讨各概念要素进入句法的组合配置规则,是对位移事件的新视角的研究。下面遵循本文研究的步骤、方法,简要介绍本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从意义出发,得到“位移事件”的概念。弄清“何为位移”后,从意义出发,得到位移事件的概念。区分位移事件的自移和他移需以形式为标准,区分自主和非自主以语义为标准。第二,分析位移事件的概念结构,得出基本的事件要素。重新定义“路径”:位移事件中因动体位置改变而设定或留下的空间轨迹。第三,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的表层编码特征。1)“动体和背景”遵循“可动性等级”,句法位置灵活多样。2)位移动词除了“运动、路径”概念,多数还编码了“方式、方向、速度、介质、动体、工具”等概念。3)编码“方式”的动词,可分五个范畴:(1)位移力(2)位移速度(3)位移介质(4)动作形式(5)动体表现。语言性成分的副词来编码方式,一是刻画位移特征(位移速度、位移模式、位移范围、位移情状),二是刻画动体特征(动体数量、动体神情、动体心态、动体体态步伐)。4)编码“路径”有动词、介词、框式编码三种方式。动词编码路径有三类:纯路径义动词,含路径义动词,补语位置的含路径义动词编码路径;“介词结构+位移动词”可完成位移事件的表达;“介词+源点+途径+终点”类框式结构表达出静态路径,框式结构表达出动态路径的有三种:“含路径义动词+方所词”;“含路径义动词+数量词”;“(把/将)……+动因动词+到/在/给……”。5)动词编码“动因”如:摆、挂;言语性成分编码动因如:“把、将、使”所标引的动因。第四,分析位移事件表达的最简必要要素:“运动”与“路径”。“运动”和“路径”是位移事件表达的最简必要要素。一个位移事件,一定有“运动”的存在,没有“运动”,何以产生位移;而一个位移事件的产生,一定有“路径”的存在,没有“路径”的位移事件也是不存在的。其它概念可以随事件刻画精细程度要求的提高而出现。位移事件的表达就是“运动”和“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第五,分析论证:位移事件的“运动”表达即位移事件句的“句法核心”,“路径”表达即位移事件句的“意义核心”。面对动补结构“左核心”、“右核心”、“无核心/多核心”的持久未果的争论,最好的方案是“动词是句法核心,补语是意义核心”。“运动”一定投射为句法核心,“路径”一定是位移事件表达的意义核心。位移事件的表达,也正体现着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合作的过程。第六,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在事件中的组合方式。“运动”与“路径”是相当于一个要素进入排列,不考虑组合顺序,有16种。考察自建语料库,分析每一种组合的特征,如:在最简必要要素“运动、路径”共现的基础上:动因和方式共现时,往往副词编码方式,动词编码动因;“方式/动因”一定会在“运动+路径”前面;背景不能置于“动因”和“运动+路径”的中间;动体、背景、方式共现,组合顺序更加灵活,动体在背景前的频率比背景在动体前的频率高,动体和背景紧密相连的频率高于其分离的频率;六要素俱全时,顺序一般是“方式+动因+运动+路径”。第七,分析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要素组合方式的等级。在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动体出现频率居高临下;方式也很容易感知,仅次;背景第三;他移事件,动因的重要性远超方式;动体、背景、方式共现的频率较低;方式、动因共现的可能性更低;背景、方式、动因三者共现最难。第八,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在事件表达中的等级:动因<方式<背景<动体<运动/路径,分析如:运动、路径频率最高,在位移事件中都不可或缺;动体最凸显,次之;背景略次于动体;方式比动因更凸显。第九,分析位移事件表达中“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合作方式。1)“运动”和“路径”合作的最简单的方式是融合于同一个动词:(1)之一:纯路径义动词,如“来、去”类;(2)之二:含路径义动词,如“走,跑”类。2)“运动”和“路径”合作的第二种大的方式是分别由两个动词表征:(3)之三:含路径义动词+纯路径义动词:如“走进,跑出”类;(4)之四:动因动词+纯路径义动词:如“拿进,搬出”类;(5)之五:动因动词+含路径义动词:如“拿走,打跑”类。3)“运动”与“路径”合作的第三种大的方式是“路径”是由含路径义动词和其它成分组合而成的框式结构来共同表征,位移动词仍承担“运动”概念的表达:(6)之六:含路径义动词+数量词,如“走三圈,跑100米”类;(7)之七:含路径义动词+方所词,如“飞北京,跑广州”类;(8)之八:动因动词+方所词,如“拿家里,搬教室”类;(9)之九:含路径义动词+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含路径义动词,如“从广州出发,跑向北京”类;(10)之十:“(把/将)……+动因动词+到/在/给……”组成的框式结构。第十,进入句法层面位移事件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案例分析。1)来、去。随着“来/去”句法地位的边缘化,其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表征的位移概念则越来越单一。“来/去”表三种位移概念,在形式表达中对其它句法成分分别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来/去”独立承担位移事件表达时,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重合。随着“方式”信息的加入,“运动”和“路径”概念不再融合进一个词来表达,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不再重合。随着更精确的“路径”信息的加入,“来/去”便只承担“方向”信息的表达。句法核心的表达不变,而意义核心有变。“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的区分,正是“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2)上、下。“上/下+X”和“X+上/下”的句法语义对应关系特征,结合时空转换及位移事件理论,可得到统一解释。名词“上/下”表征空间关系有两种方式,在物像内部,“上/下+N空”格式将物像N分出相对两部分。在物像外部,以N为基准,N表面及高于N的所有空间范围都可以用“N空+上”表示,N表面及低于N的所有空间范围都可以用“N空+下”表示。路径动词“上/下”表达位移事件有四种方式:A.〔上/下+N〕[时],“上/下”是“位移”义实义动词,N是位移的终点;B.〔上/下+V〕[时],句法核心是V,意义核心在“上/下”,是未完成体位移;C.〔V+上/下〕[时],“V+上”表“到达”类,“V+下”表“脱离/到达”类,是完成体位移;D.〔A+上/下〕[时],表从低量到高量、从静态到动态的位移用“A+上”,反之用“A+下”。3)进、出、退。“进/出/退”表达位移事件有三种方式:Ⅰ“进/出/退”独立做谓语,独立承担位移事件的表达;Ⅱ“进/出/退+V”表达未完成体位移事件;Ⅲ“V+进/出/退”表达完成体位移事件。“进/出/退”和V共同表达位移,其位移概念组合方式可能有三种,正是这三种不同的位移概念组合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结构类型、核心类型、词化类型的争议:4)含路径义动词“走”与纯路径义动词“去”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V走”和“V去”的共性都是[+离开][+位移],进入“V走”“V去”结构的动词都有[+运动][+位移]的特征,“V走”凸显[+离开][+位移][+动程][-终点]特征,“V去1”凸显[+离开][+位移][-动程][-终点],“V去2”凸显[+离开][+位移][+动程][+终点]。“V去1”“动程”最短,无“动程”无“目标”,对句法、语义的限制条件要求最低;“V走”有“动程”无“目标”,所以限制条件其次;“V去2”“动程”最长,有“动程”有“目标”,所以限制条件最多。“V去1”有[+处理]义,“V去2”有[+给予]义,“V走”介于二者之间,有“舍弃/获得”义。5)纯路径义动词内部典型性成员“来”与非典型性成员“到”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V来”“V到”彼此替换的制约条件有八大因素:说话人立足点;位移方向;[+方向]与[+终点]的对立;共同的“位移”义;客体“位移”与否;能否表达[+时间]与[+程度];简括扫描与渐次扫描;[+过程]与[+结果]。“V来”和“V到”的共性是[+位移],不同在于,“V来”凸显[+立足点][+方向][+终点][+客体位移][+过程],其认知方式是[+简括扫描],“V到”凸显[-立足点][-方向][+终结][-客体位移][+结果],其认知方式是[+渐次扫描]。“V到”所受的限制条件少,语法化程度高,虚化到可以表达[+时间][+程度]。

二、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学习者学习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汉语趋向补语研究概况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说明
2.汉语趋向补语和俄语中相应的表达对比
    2.1 汉语趋向补语的概况
    2.2 汉语趋向补语的主要意义
        2.2.1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
        2.2.2 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
    2.3 汉语趋向补语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2.3.1 汉语趋向补语基本意义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2.3.2 汉语趋向补语引申意义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2.3.3 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及俄语相应句子中宾语的位置
    2.4 对比总结
3.俄罗斯学习者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的类型及成因
    3.1 偏误语料的调查与统计
    3.2 偏误类型
        3.2.1 遗漏
        3.2.2 误加
        3.2.3 误代
        3.2.4 错序
    3.3 偏误成因
        3.3.1 母语负迁移
        3.3.2 文化因素负迁移
        3.3.3 学习及交际策略的影响
4.对俄罗斯学习者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建议
    4.1 加强语块教学法
    4.2 加强立足点学习的教学
    4.3 加强对比分析
    4.4 加强语义及语用的训练
    4.5 加强汉语趋向补语的知识系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理论依据
        1.2.1 对比分析理论
        1.2.2 偏误分析理论
        1.2.3 中介语理论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1.4 研究意义
    1.5 趋向补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1.6 俄语动词前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2章 汉俄趋向意义的表达方式
    2.1 汉语趋向意义的表达
    2.2 俄语趋向意义的表达
第3章 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类型分析
    3.1 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语料调查
        3.1.1 对象和范围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1.3 小结
    3.2 俄罗斯学生趋向补语偏误类型分析
        3.2.1 缺失类偏误
        3.2.2 冗余类偏误
        3.2.3 错序类偏误
        3.2.4 误代类偏误
第4章 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类型成因分析
    4.1 缺失类偏误成因
    4.2 冗余类偏误成因
    4.3 错序类偏误成因
    4.4 误代类偏误成因
第5章 教学策略
    5.1 强化趋向补语基本义的学习和练习
    5.2 重视母语的迁移因素
    5.3 进行句式递进式的难度分层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理论框架
        1.1.1 “词化模式”的概念
        1.1.2 本文选取的理论框架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事件”的研究
        1.2.2 关于“路径”的研究
        1.2.3 “动词框架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
        1.2.4 小结
    1.3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相关理论的重新界定与阐释
    2.1 对于运动事件分类的进一步研究
        2.1.1 对于“施事性位移事件”与“非施事性位移事件”的重新界定
        2.1.2 “致使性事件”与“自发性事件”
        2.1.3 本文对运动事件的重新分类
    2.2 对于“路径”概念的进一步阐释
        2.2.1 作为“事件框架”的“路径”
        2.2.2 作为“框架事件”中核心图式的“路径”
        2.2.3 “路径”概念小结
    2.3 对“动词卫星语素”的进一步阐释
    2.4 研究汉语“路径”词化模式的思路
第三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与路径表达
    3.1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位移事件中的动词
    3.2 现代汉语中的路径动词
        3.2.1 表示[离开]意义的路径动词
        3.2.2 表示[到达]意义的路径动词
        3.2.3 表示[经越]意义的路径动词
    3.3 汉语路径动词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方式动词和原因动词
    4.1 方式动词
        4.1.1 关于“方式”的界定
        4.1.2 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
        4.1.3 汉语运动事件中方式动词的使用情况
    4.2 汉语运动事件中表达“方式”的其他手段
    4.3 原因动词
        4.3.1 关于“原因”的界定
        4.3.2 汉语运动事件中原因动词的几个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介词与路径表达
    5.1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起点的介词
        5.1.1 “从”和“自”
        5.1.2 “由”
        5.1.3 “于”和“就”
    5.2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路径终点的介词
    5.3 汉语运动事件中介引路径中程的介词
        5.3.1 从、由
        5.3.2 顺(着)、沿(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方位词/处所词与路径表达
    6.1 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与“处所词”
        6.1.1 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
        6.1.2 现代汉语中的“处所词”
        6.1.3 方位词与处所词小结
    6.2 方位词/处所词与汉语路径信息表达
    6.3 方位词/处所词编码路径信息的情况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概说
    第一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言集成描写思想
    第一节 语言集成描写思想概述
    第二节 作为语言集成描写工具的语义元语言
    第三节 语义角色嬗变与对比
    第四节 分析性注释的特点、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支配模式及其在语言集成描写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性词典学思想
    第一节 系统性词典学基本原则
    第二节 系统性词典学视域下的词位信息
    第三节 系统性词典学视域下的词典学肖像
    第四节 语言世界图景及其民族差异性
    第五节 《新型俄语同义词解析词典》详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积极词典学思想
    第一节 积极词典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词位信息及其对汉语词典编撰的启示
    第三节 俄语积极词典词条示例
    第四节《俄语积极词典纲要》述评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
附录二 术语索引
附录三 人名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隐喻
        (二)动词隐喻
    二、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对比原则
        (二)对比方法
    本章小节
    注释
第三章 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的界定及其类型
    一、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的界定
    二、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的分类
        (一)俄语水上运动动词的分类
        (二)汉语水上运动动词的分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映射对比分析
    一、隐喻映射的相关理论
    二、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映射异同
        (一)ПЛЫТЬ/游义动作动词隐喻映射对比
        (二)УПЛЫТЬ/漂义动作动词隐喻映射对比
        (三)ТОНУТЬ/沉义动作动词隐喻映射对比
        (四)ТЕЧЬ/流义动作动词隐喻映射对比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机制对比分析
    一、隐喻机制的相关问题
    二、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机制的异同
        (一)动词隐喻的显性语义错置
        (二)动词隐喻的意象图式
    三、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机制异同的原因
        (一)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机制相同的原因
        (二)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机制相异的原因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7)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回顾
    1.1 Talmy的二分类型学
    1.2 Slobin的第三种类型
    1.3 Croft等的四分法
2. 汉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1 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
    2.2 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
    2.3 连动式与动补式的异同
    2.4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
    2.5 虚拟运动
3. 总结

(9)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1.2.2 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研究
第2章 本文论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2.1 本文论题的理论依据
        2.1.1 对比分析理论
        2.1.2 偏误分析理论
        2.1.3 中介语理论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范围
第3章 汉语趋向补语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及偏误类型统计
    3.1 调查目的
    3.2 偏误类型统计结果
第4章 汉俄趋向意义表现方式对比分析
    4.1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趋向意义及其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4.1.1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趋向意义
        4.1.2 汉语趋向补语基本趋向义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4.2 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义与俄语方向前缀的引申义
        4.2.1 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4.2.2 俄语方向前缀的引申义
    4.3 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及俄语趋向意义句子中宾语的位置
        4.3.1 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4.3.2 俄语趋向意义句子中宾语位置研究
第5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分析
    5.1 遗漏
        5.1.1 趋向补语遗漏
        5.1.2 主要动词遗漏
    5.2 误加趋向补语
    5.3 误代趋向补语
    5.4 动趋式与宾语的错序
第6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的来源
    6.1 母语及其他语言负迁移
    6.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6.3 文化因素负迁移
    6.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6.5 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7章 趋向补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7.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7.2 加强对比分析,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7.3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 ——“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与“意义核心”的互动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位移事件概念及研究意义
        1.1.1 何为位移
        1.1.2 何为位移事件
        1.1.3 位移事件研究的意义
    1.2 位移事件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述评
        1.2.1 位移事件表达的研究
        1.2.1.1 国外的研究
        1.2.1.1.1 Fillmore 的(SourcePathGoal)(1968,1982,1985)
        1.2.1.1.2 Lakoff & Johnson 的(trajector,source,location,goal,route)(1987,1999)
        1.2.1.1.3 Fillmore vs. Lakoff & Johnson
        1.2.1.1.4 Langacker(1987,1991)
        1.2.1.1.5 Jackendoff 的“功能—论元”概念框架
        1.2.1.1.6 Talmy 的 FingerMotionPathGround(2000,2005)
        1.2.1.1.7 Talmy vs.Fillmore
        1.2.1.1.8 Talmy vs. Langacker
        1.2.1.1.9 Talmy vs. Jackendoff
        1.2.1.1.10 Talmy 的贡献
        1.2.1.2 国内研究
        1.2.1.2.1 陈佳(2010):《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
        1.2.1.2.2 韩春兰(2011):《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
        1.2.2 位移动词词化的研究
        1.2.2.1 国外研究
        1.2.2.1.1 Talmy 的研究(1985,1991,2000)
        1.2.2.1.2 S1obin 的研究(1996,2000,2003,2004)
        1.2.2.1.3 Talmy vs. Slobin
        1.2.2.1.4 国外关于汉语词化类型的讨论
        1.2.2.2 国内研究
        1.2.2.2.1 汉语词化类型归属的讨论
        1.2.2.2.2 汉语对“路径”动词的研究
        1.2.2.2.3 汉语位移动词词化的研究
        1.2.2.2.4 沈家煊(2003)提出区分“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
    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1.4.1 本研究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1.4.1.1 事件研究——从意义出发的研究
        1.4.1.2 国外的事件结构分析
        1.4.1.3 汉语事件结构分析的探索
        1.4.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1.4.2.1 本研究分析框架概述
        1.4.2.2 贯穿始终的分析:“运动”和“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合作分析
        1.4.2.3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语料安排
        1.5.1 语料来源
        1.5.2 语料选取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背景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
    2.1 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2.1.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
        2.1.2 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
        2.1.3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缺陷
    2.2 认知语义学的语义观和方法论
        2.2.1 认知语义学的流派及语义观
        2.2.2 认知语义学的方法论
        2.2.3 认知语义学的不足之处
    2.3 Talmy的认知语义学理论
    2.4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
        2.4.1 概念化
        2.4.2 概念结构
        2.4.3 意象图式
        2.4.4 认知模式与激活理论
        2.4.5 识解
        2.4.6 位移扫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位移事件的概念要素及编码形式
    3.1 位移事件概念要素的界定
        3.1.1 “词汇化”概念及Tamly的位移事件“词汇化”理论
        3.1.2 位移事件各要素
        3.1.3 位移事件的相关分析工具
    3.2 动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及编码特征
        3.2.1 动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
        3.2.2 动体和背景的编码特征
    3.3 运动概念的编码及与路径、方式等的关系
        3.3.1 运动概念的编码及运动、路径在位移动词中的不可分离关系
        3.3.2 位移动词中“运动+路径”和其它概念成分的合作
        3.3.3 运动和背景的融合
    3.4 方式概念及其编码方式
        3.4.1 方式概念的界定
        3.4.2 动词对方式的编码
        3.4.3 副词对方式的编码
    3.5 路径概念及其编码方式
        3.5.1 路径概念的界定
        3.5.2 动词编码路径
        3.5.2.1 纯路径义动词
        3.5.2.2 含路径义动词
        3.5.2.3 补语位置的含路径义动词编码路径
        3.5.3 介词编码路径
        3.5.3.1 标引源点的介词
        3.5.3.2 标引途径的介词
        3.5.3.3 标引终点的介词
        3.5.4 框式编码路径
        3.5.4.1 “框式”概念
        3.5.4.2 含路径义动词+方所词
        3.5.4.3 含路径义动词+数量词
        3.5.4.4 “(把/将)……+动因动词+到/在/给……”框式编码路径
        3.5.5 动体、背景与路径的关系
        3.5.6 小结
    3.6 动因及其编码形式
        3.6.1 动词编码动因
        3.6.2 其它形式编码动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
    4.1 假设与论证:位移事件的表达,是“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也是“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互动合作的过程
        4.1.1 进入事件表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4.1.2 路径成分的表征模式所引发的争论及争论的渊源
        4.1.3 动词是核心,补语是附加
        4.1.4 动词是附加,补语是核心
        4.1.5 无核心或多核心观
        4.1.6 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的化解汉语补语难题的新方案
        4.1.7 一个解决方案:区分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
        4.1.8 提出假设:位移事件的表达,是“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也是“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互动合作的过程
        4.1.9 论证假设:位移事件的表达,是“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也是“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互动合作的过程
        4.1.9.1 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在事件表达中的组合方式分析
        4.1.9.2 位移事件概念的组合方式等级及各概念在事件表达中的等级分析
        4.1.9.3 “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方式分析
        4.1.10 小结
    4.2 进入句法层面后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一:来、去
        4.2.1 “来/去”的词化特征
        4.2.2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
        4.2.3 “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在形式表达中的制约关系
        4.2.3.1 “综合位移义”“来/去”A:【运动+路径+主观方向】对句法成分的制约
        4.2.3.2 “路径方向义”“来/去”B:【路径+主观方向】对“V+来/去”中 V 的制约
        4.2.3.3 “纯方向义”“来/去”C:【主观方向】与主观化表达
        4.2.4 结语:句法分布与概念变化的对应,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
    4.3 进入句法层面后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二:上、下
        4.3.1 “上、下”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分析
        4.3.2 表空间概念的“〔上/下+X〕[空]”和“〔X+上/下〕[空]”
        4.3.2.1 表空间概念的“〔上/下+N〕[空]”
        4.3.2.2 表空间概念的“〔N+上/下〕[空]”
        4.3.2.3 小结
        4.3.3 表时间概念的“〔上/下+X〕[时]”和“〔X+上/下〕[时]”
        4.3.3.1 表时间概念的〔上/下+X〕[时]
        4.3.3.1.1 表时间概念的〔上/下+N〕[时]
        4.3.3.1.2 表时间概念的〔上/下+V〕[时]
        4.3.3.2 表时间概念的〔X+上/下〕[时]
        4.3.3.2.1 表时间概念的〔V+上/下〕[时]
        4.3.3.2.2 表时间概念的〔A+上/下〕[时]
        4.3.3.3 小结
        4.3.4 时空转换对“〔上/下+X〕”和“〔X+上/下〕”的内在制约
    4.4 进入句法层面后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三:进、出、退
        4.4.1 前人有关“进、出”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4.2 “进、出、退”独立做谓语表达位移事件
        4.4.3 “进/出/退+V”格式表达位移事件
        4.4.4 “V+进/出/退”格式表达位移事件
        4.4.5 由“进/出/退”的位移表达看位移事件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
    4.5 含路径义动词“走”与纯路径义动词“去”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
        4.5.1 问题的发现:“V 走”和“V 去”的替换条件不对称
        4.5.2 “V 走”“V 去”式的句法、语义简析
        4.5.3 结合位移表达的“V 走”“V 去”的句法、语义、语用对比分析
        4.5.3.1 是否凸显“终点”
        4.5.3.2 是否凸显“动程”
        4.5.3.3 是否蕴含“处理”或“给予”义
        4.5.4 小结
    4.6 纯路径义动词内部典型性成员“来”与非典型性成员“到”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
        4.6.1 问题的发现:“V 来”和“V 到”的替换现象比较
        4.6.2 “V 来”“V 到”的句法、语义简析
        4.6.3 结合认知动因的“V 来”、“V 到”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
        4.6.3.1 “V 来”的位移图式及分析
        4.6.3.2 “V 到”的位移图式及分析
        4.6.3.3 “V 来”“V 到”的认知动因对比分析
        4.6.4 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位移事件表达的步骤、方法的总结
    5.1 从意义出发,得到“位移事件”的概念
    5.2 分析位移事件的概念结构,得出基本的事件要素
    5.3 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的表层编码特征
        5.3.1 动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及编码特征分析
        5.3.2 运动概念的编码特征及其与路径的关系分析
        5.3.3 方式概念及其编码方式
        5.3.4 路径概念及其编码方式
        5.3.5 动因及其编码形式
    5.4 分析位移事件表达的最简必要要素:“运动”与“路径”
    5.5 分析论证:位移事件的“运动”表达即是位移事件句的“句法核心”,“路径”表达即是位移事件句的“意义核心”
    5.6 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在事件中的组合方式
    5.7 分析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要素组合方式的等级
    5.8 分析位移事件各概念要素在事件表达中的等级
    5.9 分析位移事件表达中“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合作方式
    5.10 分析进入句法层面位移事件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
        5.10.1 进入句法层面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一:来、去
        5.10.2 进入句法层面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二:上、下
        5.10.3 进入句法层面事件概念之间相互制约之案例分析三:进、出、退
        5.10.4 含路径义动词“走”与纯路径义动词“去”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
        5.10.5 纯路径义动词内部“来”与“到”的句法语义制约作用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四、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学习者学习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D]. Abramova Alena.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D]. 蔺冬. 吉林大学, 2017(10)
  • [4]现代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的词化模式研究[D]. 梁子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研究[D]. 王钢. 黑龙江大学, 2015(03)
  • [6]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对比研究[D]. 毕钟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李天宇. 当代语言学, 2020(03)
  • [8]关于俄语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J]. 王纯之. 外语教学, 1982(04)
  • [9]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 毛文婧. 吉林大学, 2013(09)
  • [10]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 ——“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与“意义核心”的互动与合作[D]. 范立珂.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关于俄语运动动词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