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卫生》新教材教法研究

《人体与卫生》新教材教法研究

一、对《人体与卫生》新教材的教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宏宇[1](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周丽威[2](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王恩娟[3](2004)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材化”探索的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状况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教师教的需要出发,用施教者的眼光处理教学内容”,是以往教材编写的通病。就义务教育生物学科而言,重“双基”而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教材编写“重教轻学”,是“教材”而非“学材”。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概括地说,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将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课程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符合《纲要》精神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编好各学科的教科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体现《纲要》精神,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以及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首的多家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在我国推出,并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试验。2002年起逐步扩大实验区,计划于2005年在我国全部使用。新课程要求实现新时期教材编写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这就要求每套投入使用的教科书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和价值方面有独到之处。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包括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和河北版等版本。这些教材借鉴国内外教材编写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机构,自建国以来就专职从事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纪之初,编写出版的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生物学新教材),全书四册,供全日制义务教育7、8年级使用。生物学新教材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传统教材“便教利教”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从各个层面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莫定基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促进新时期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建设“从‘教本,向‘学本,”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生物学新教材的这种“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改善教材的积极探索概称为“学材化”探索。通过对生物学新教材在“学材化”方面所做探索的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学材化”在教材知识内容、体系结构以及生物学各教学系统的具体表现,探析其理论基础,对新教材试教情况进行调查,并给出新教材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对今后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的理论建设和应用有所启示和稗益。 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概述的形式,回顾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初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指明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历史背景;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启示,说明了新教材“学材化”的现实意义;并界定了教材的概念,阐明了“学材化”探索的涵义。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理论基拙。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新教材的“学材化”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教材的具体编写则借鉴了各种学习理论的观点。第三部分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学材化”探索在生物学新教材知识内容、体系结构、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进一步阐明了“学材化”探索的内涵。第四部分探讨了新教材“学材化”探索对现代教学的新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只有更新观念,逐步提高贯彻生物学课程改革目标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正确对学生检测评估,才能将新教材的“学材化”探索落到实处。第五部分则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新教材试教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发展趋势,是一套比较优秀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新教材“学材化”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教材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概念表述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应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增加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内容;(四)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鉴于以‘一勺 、 子上分析,第六部分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二)面向全体,强调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三)立足实际,积极适应国际科学教育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四)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教材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五)强化“学本”功能,教材趋于系列化和立体化。 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学材化”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迎接时代的挑战,教材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

刘斌[4](2011)在《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三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赵燕[5](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表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王伯英[6](1987)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考核辅导讲座 第一讲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的需要,我刊特邀北京教育学院罗希尧等同志撰写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考核辅导资料,以供同志们在复习时参考。本期刊登《讲座》的体育理论部分,下期刊登运动生理部分。

胡晋宾[7](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范丽君[8](2004)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的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上海市二期课改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旨在为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在论述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根据教材编写的评价理论分析了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指导思想;接着对新教材的文本从框架结构、内容编排、形式编排、编写特色四个方面进行了静态分析,表明新教材具有时代性、探究性、趣味性、人文化、本土化、信息化等特色;然后根据对学生和教师调查反馈资料的统计,对新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其中学生调查侧重于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内容和板块设计、使用情况、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教师调查则从教师对新教材的总体评价、新教材对课程理念的体现、教学方式、新教材促进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程度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根据初步的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作者认为,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表明该新教材在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勍[9](2004)在《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改革对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的一环就是生物教材的改革。 本文在建构主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材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在回顾教材的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物教科书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查,从组成和功能上研究了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特点。 本文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独特地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具有多媒体多功能的开放的生物新教材的立体结构。本文同时指出了生物新教材体系的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得出生物新教材体系是适应现代生物教育的结论。

周阳[10](2007)在《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和教材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五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理论研究同时,作者在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新教材在实验区的使用情况。研究和调研结果显示新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河北版、中图版和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知识体系的共同点及其特色;尤其对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比较,包括支撑知识点的活动、图片和表格的比较与分析。并且将我国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美国、新加坡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显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教材知识体系体现了教材多样化,这样的教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同时这样的知识体系对教师“用教材教”也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本文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对《人体与卫生》新教材的教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人体与卫生》新教材的教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材化”探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概述
    1.1 教材概念界定
    1.2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历史背景
        1.2.1 生物学教材发展的历史沿革
        1.2.2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启示
    1.3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涵义解析及现实意义
        1.3.1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涵义
        1.3.2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现实意义
2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理论基础
    2.1 课程论基础-现代课程理论
    2.2 教学论基础-现代教学理论
    2.3 心理学基础-学习理论
3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的评析
    3.1 生物学新教材体系结构的“学材化”
        3.1.1 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3.1.2 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相统一,实现了教材体系结构的层次化和最优化构建
    3.2 生物学新教材内容选取方面的“学材化”
        3.2.1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3.2.2 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经验,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2.3 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STS”教育思想
        3.2.4 突出实验,加强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3.3 生物学新教材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学材化”
        3.3.1 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3.3.2 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3.3.3 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
4 生物学新教材“学材化”探索对现代教学的新要求
    4.1 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贯彻生物学课程改革目标的自觉性
        4.1.1 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
        4.1.2 坚持自我更新,促进专业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4.2 重视生物学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
        4.2.1 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组织好新教材安排的各项探究活动
        4.2.2 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4.2.3 加强生物科学方法教育
    4.3 优化生物学教学评价系统
5 生物学新教材试教情况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5.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5.2.1 教材目标方面
        5.2.2 教材内容方面
        5.2.3 教材体系方面
        5.2.4 其他方面
    5.3 结论及建议
        5.3.1 结论
        5.3.2 建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发展趋势
    6.1 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
    6.2 面向全体,强调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6.3 立足实际,积极适应国际科学教育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6.4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教材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6.5 强化“学本”功能,教材趋于系列化和立体化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体操
        二、体育
        三、教科书
        四、体育教科书
        五、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与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二、与体育课程有关的研究
        三、与体育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2)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
        二、《幼学操身》——体育教科书的雏形
    第二节 兵式体操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初创(1902—1912)
        一、"东亚病夫"之耻
        二、清末新式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蒙学体操教科书》----最早的学生用书
        四、《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最早的统编体育教科书
第三章 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
    第一节 兵式体操从鼎盛到消亡---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1912—1923)
        一、"五育"之提倡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共和国教科书体操》---民初最完备的体育教科书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繁荣(1923—1937)
        一、"体操到体育"之转变
        二、新学制与体育教科书
        三、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新学制体育教材》
        四、第一套通用体育教科书系列----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节 现代体育的偏离——体育教科书的停滞(1937—1949)
        一、"体育军事化"之争
        二、战时教育方针与体育教科书
        三、《战时体育补充教材》——别样的体育教科书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意义
        一、传播体育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
        三、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
        四、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
        五、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
    第二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启示
        一、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
        二、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
        三、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
        四、优秀的体育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五、建立科学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上海市二期课改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本课题选题的背景
        1.1.1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现状
        1.1.2 目前上海市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
        1.1.3 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中学生命科学教育的价值
        1.1.4 国内外现有生物教材的使用现状
        1.1.4.1 国内现有教材的使用现状
        1.1.4.2 国外生物教材的使用现状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和教材评价理论
    2.1 教材的基本理念
        2.1.1 教材的界定
        2.1.2 教材的种类
        2.1.3 教材与教科书的关系
        2.1.4 生命科学教材的界定
    2.2 教材的功能
    2.3 新教材观
    2.4 教材编写中的理论基础
        2.4.1 赫尔巴特的“观念联合”说
        2.4.2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2.4.3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2.4.4 哲学中的认识论
    2.5 教材编写原则
    2.6 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2.7 教材评价
第三部分 上海市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编写特色
    3.1 新教材的框架结构
        3.1.1 新教材的内容定位
        3.1.1.1 学科视野
        3.1.1.2 学科高度
        3.1.1.3 学科结构
        3.1.2 新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定位
    3.2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
    3.3 新教材的形式编排
        3.3.1 引言的作用
        3.3.2 本章小节的作用
        3.3.3 板块和栏目的作用
        3.3.3.1 板块的作用
        3.3.3.2 栏目的作用
        3.3.3.3 板块和栏目对课程目标的体现
    3.4 新教材的编写特色
        3.4.1 时代性
        3.4.2 探究性
        3.4.3 人文化
        3.4.4 趣味性
        3.4.5 本土化
        3.4.6 信息化
第四部分 上海市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的试用反馈分析
    4.1 调查的构思与设计
        4.1.1 调查的构思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1 学生问卷的设计
        4.1.2.2 教师问卷的设计
    4.2 调查研究方法
        4.2.1 调查对象
        4.2.1.1 学生调查
        4.2.1.2 教师调查
        4.2.2 调查方法
        4.2.2.1 问卷调查法
        4.2.2.2 访谈法
        4.2.3 调查时间
    4.3 学生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4.3.1 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4.3.2 新教材的内容和板块设计
        4.3.3 新教材的使用情况
        4.3.4 学生的学习方式
        4.3.5 学生的作品展示
    4.4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4.4.1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4.4.2 新教材对课程理念的体现
        4.4.3 教师的教学方式
        4.4.3.1 课前准备
        4.4.3.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4.4.3.3 教师的教案示例
        4.4.4 新教材促进了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
    4.5 结论
第五部分 对新教材的展望
    5.1 新教材的不足之处
    5.2 新教材全面应用的预期效果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老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作品一
附录四: 学生作品二
附录五: “亚洲象的栖息地”教案示例
附录六: “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教案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前言
    1 选题的缘由
    2 问题的提出
        2.1 教材的发展
        2.2 教材形式的演变
        2.3 我国生物教材的变化及发展
        2.4 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建立
    1 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
        1.2 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理论
        1.3 现代多媒体网络在教育中的功用
        1.4 学生基础
    2 生物新教材体系建立的比较研究
        2.1 比较研究的美、英、新等国生物学教科书
        2.2 国内《生物》教科书的概况和分析
        2.3 对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的若干宏观启示
    3 生物新教材新体系的特点
        3.1 构建“人与生物圈”的新体系
        3.2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4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功能
        4.1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组成及开放性
        4.2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功能
    5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立体结构
        5.1 教科书
        5.2 除教科书外的文本教材
        5.3 有形教材和视听教材
        5.4 多媒体教材
第三部分 结论
    1 研究的结果
        1.1 生物新教材体系将教法和学法融入其中,构建出一种教育生态环境
        1.2 生物新教材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顺序,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3 生物新教材体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1.4 生物新教材体系的发展趋势
    2 生物新教材体系受到实验区好评
        2.1 教师的个案反馈
        2.2 生物新教材使用地区逐年扩大
    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
        1.1.1 教材的概念界定
        1.1.2 知识体系是教材最基本的结构
        1.1.3 比较各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1.2.1 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1.2.2 教师需要有关教材知识体系的指导
        1.2.3 选择教材的需要
        1.2.4 课程改革呼唤教材多样化
    1.3 本领域的研究动态
        1.3.1 关于教材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1.3.2 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教材在实验区的使用情况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多元智力理论
        2.1.3 STS教育
        2.1.4 终身学习理念
        2.1.5 新课程知识观
    2.2 使用新教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2.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3 问题讨论与建议
3 五个版本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
    3.1 五个版本教材的相同特点
        3.1.1 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1.2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3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1.4 教材图文并茂,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3.2 五个版本教材的特色和知识体系
        3.2.1 人教版教材知识体系特色
        3.2.2 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特色
        3.2.3 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3.2.3.1 教材的引言
        3.2.3.2 必修1:分子与细胞
        3.2.3.3 必修2:遗传与进化
        3.2.3.4 必修3:稳态与环境
        3.2.3.5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2.3.6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3.2.3.7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2.4 河北版教材知识体系特色
        3.2.5 中图版教材知识体系特色
        3.2.6 浙科版教材知识体系特色
    3.3 我国教材与国外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3.3.1 国外高中生物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变化
        3.3.2 我国教材与美国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3.3.3 我国教材与新加坡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4 结论
    4.1 教材知识体系体现了教材多样化
    4.2 教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4.3 教材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师“用教材教”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河北版教材目录
    附录3: 中图版教材目录
    附录4: 浙科版教材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对《人体与卫生》新教材的教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材化”探索的研究[D]. 王恩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04(04)
  • [4]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中小学体育教师考核辅导讲座 第一讲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J]. 王伯英. 体育教学, 1987(01)
  • [7]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8]上海市二期课改八年级《生命科学》新教材的研究与探索[D]. 范丽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 [9]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D]. 高勍.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10]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 周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人体与卫生》新教材教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