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浆造纸行业开辟新资源——农残等非木植物纤维

为制浆造纸行业开辟新资源——农残等非木植物纤维

一、开辟纸浆和造纸工业的新资源——农业残渣和其它非木材植物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候帅奇[1](2020)在《海水制浆及其黑液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工业用水大幅增加,工业废水也成为许多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水的有效利用及废水处理已成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而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海水利用成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制浆造纸、电力、石化等均属于大耗水工业,且已有部分领域应用海水,但多为冷却用水,海水利用率不高。另外,应用最广的海水淡化技术会产生大量的高盐废水,难以处理与利用,并且制浆造纸同样会产生高盐废水。所以,本文以海水等高浓盐水为蒸煮介质,研究了麦秆的碱法制浆工艺,及海水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利用。首先,本文对麦秆的海水制浆工艺进行优化,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用碱量15%,液比1:5,最高反应温度155oC,升温及保温时间分别为90 min和30min。紧接着,探究了盐分对麦秆碱法制浆的作用机理,得出结论如下:盐分不利于脱木素反应的进行,若盐含量过高,脱木素反应会提前停止,且成浆组成及纤维分布也会受其影响。然后,本文对麦秆及杨木的海水制浆黑液进行性能研究。结论如下: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海水制浆会导致黑液灰分增加,固含量也随之增加,相较于淡水制浆,麦秆及杨木的黑液灰分分别增加1.88%及2.82%,且固含量分别增加1.79%及2.11%;同时,海水会使黑液粘度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性下降,且固含量越高影响越大,而当黑液温度较低(草浆<55oC,木浆<90oC)时,海水制浆黑液粘度始终低于淡水的,且固含量越高,温度越低,两种介质黑液的粘度差越大。最后,本文对黑液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探究。结论如下:Ca(OH)2沉淀法除硅和Friedel’s盐法除氯均具有较好的脱除效果(脱除率均在70%以上),但因添加大量Ca(OH)2,近三分之一的碱木素被脱除;另外,利用黑液中碱木素的表面活性,成功制备出性能较好的水性液体防尘涂料,用于防尘固沙,组成配比如下:质量比(微晶纤维素:黑液:AKD乳液:CMC:PAE:H2O)=1.2:7.2:14.5:1:6:70,且添加了海水浆黑液的涂料比普通黑液的效果更好,能稳定固沙两周以上。

李金鹏[2](2020)在《植物纤维素基载银功能材料的构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可再生且可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植物纤维素代替传统的石油基材料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目前关于植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方式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物化性能直接应用或与其他功能材料简单的复合,但是很少有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植物纤维素基复合材料微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再者对功能复合材料构建机理研究的不足,限制了植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应用的发展。纳米银是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在100 nm以下的银材料,除具有纳米效应外,还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抗菌、催化、电子和光学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在以往的研究中植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常作为制备纳米银的模板和弱还原剂,在制备过程中存在条件复杂、制备过程不可控、结合不牢固和使用化学试剂有毒有害、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制约了纳米银制备技术及载银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发展。综合上述情况,本论文本着分子组成-结构设计-功能集成的研究思路,以植物纤维生物质资源为底物,以0D银纳米颗粒(Ag NPs)和1D银纳米线(Ag NWs)为组装原材料,基于原位沉积技术及自组装手段实现纳米银的绿色可控制备及载银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高效组装。研究其在抗菌、抗静电、导电、导热和传感方面的功能化应用及作用机制,探索植物纤维素和纳米银的功能化和高值化利用途径,为植物纤维素载银功能复合材料的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针叶木纸浆纤维为原料,首先采用TEMPO氧化工艺结合超微粒磨浆技术制备含羧基的纳米纤维素(TNFC),对其进行醛基化处理得到含有双醛结构的TNFC(DTNFC)。以DTNFC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银镜反应在DTNFC表面原位生成近似球形且分布均匀的Ag NPs,最终得到Ag NPs稳定负载的DTNFC复合物(DTNFC@Ag)。研究结果如下:在原位还原Ag NPs的过程中,随着银氨溶液添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生成的银纳米颗粒直径逐渐增大。抗菌实验结果表明,DTNFC@Ag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8%以上,显示出显着的广谱抗菌效果。另外,DTNFC@Ag1.5中Ag+在水中的平均释放速率为0.63%/2天,根据Ag+释放量(Y,%)随时间(x,天)的对应关系,建立方程Y=0.3059x+0.2481(相关系数为0.9963),推论出理论上Ag+持续缓释时间可长达323.6天。(2)采用两段酶解法制备超细纳米纤维素(E2NFC),基于纤维素的醛基化改性及原位生成技术在E2NFC表面生成直径为28.2~47.4 nm的Ag NPs,得到负载Ag NPs的纳米纤维素复合物(DE2NFC@Ag)。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将DE2NFC@Ag复合物添加入聚丙烯腈(PAN)纤维纺丝液中得到抗菌抗静电的复合线材。结果表明,PAN纤维纺丝原液与添加E2NFC和DE2NFC@Ag的混合纺丝原液均属于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的性质,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表现出粘性为主的特性。纯PAN纤维在牵伸倍数(DR)为2.5时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02.9 Mpa和2.6 Gpa;相同条件下添加1 wt.%E2NFC后得到的复合PAN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为125.7 Mpa和4.6 GPa,分别提高了22.2%和74.5%;添加1 wt.%的DE2NFC@Ag略微影响了PAN纤维的强度,拉伸强度均保持在97.2 MPa以上,与相同条件下纯PAN纤维的强度相当。该PAN复合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在90%以上,表面电阻由1012Ω降低至109Ω,表现出良好的广谱抗菌和抗静电性能。(3)通过简单的“浸涂+干燥”循环方法将多元醇法制备的Ag NWs沉积在微米纤维素滤纸中,并通过热压方式将Ag NWs的节点熔合,在纸基内部形成银线彼此搭接的导电和导热通路网络,实现了高导电导热Ag NWs/纤维素复合纸(SCP)的简易、高效制备,并探索其在应变传感器和小型散热装置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元醇法制备的Ag NWs的平均直径为53.88 nm,平均长度为59.09μm,长径比超过1000。经过6次浸渍组装后得到的SCP6的银含量为1.44 wt.%,拉伸强度为10.81 MPa。复合纸基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的电导率分别为53.42 S/cm和8.16×10-2S/cm,方块电阻为0.60Ω/sq。继续在200°C,11 k Pa的压力下进行热压熔合处理,SCP6-200的拉伸强度提高至14.44MPa,且在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的电导率分别增加至64.03 S/cm和9.38×10-2 S/cm,方块电阻降低至0.51Ω/sq。由SCP制作的应变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00 ms,使用稳定性大于2000次,可用于检测微量形变及人类肢体运动的情况。增加浸渍周期和升高热熔合温度有利于提高SCP复合纸的散热性能,可应用在热管理材料领域。(4)以机械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NFC)为基材,以Ag NWs为导电填料,通过简单的共混方法在NFC悬浮液中掺入Ag NWs,结合定向冷冻技术对复合气凝胶的空间结构进行取向调控,制备具有有序结构的轻质高导电Ag NWs/NFC复合气凝胶(SNA),探索其在应变式传感器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SNA的密度和导电性随Ag NWs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Ag含量在0.42 vol‰时,其密度是11.54 mg/cm3,约为纯NFC气凝胶的2倍。测试结果表明,升高热熔合温度有利于Ag NWs形成稳定的3D互连导电网络和空间结构,平行方向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优于垂直方向。此外,检测证明由SNA制作的应变式传感器在肢体运动检测、呼吸监测、声音识别和模拟轨道交通中的超速、超重测试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王孝辉[3](2019)在《蔗渣清洁高效制备糠醛及糠醛渣的高效利用》文中指出糠醛是非常重要的呋喃类化合物,可由戊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或含有戊糖的生物质转化而来。糠醛化学性质活泼,可以进一步合成多种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广泛应用于塑料、医药、农药、能源等行业。当前工业大规模制备糠醛仍旧存在使用液体酸引起的设备腐蚀、污染严重、糠醛得率低以及糠醛渣低效利用等问题。生物质联产技术是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生物质炼制体系的关键,是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催化、制浆或碳化联产技术构建了糠醛清洁高效制备及糠醛渣高值化利用策略。通过固体催化剂水热诱导效应,一步或两步法将蔗渣中的半纤维素高效转化为糠醛,再进一步利用催化技术、制浆或碳化技术将糠醛渣转化为重要平台化合物、溶解浆、纳米材料及碳基催化剂等多元产品,进而实现原料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具体内容如下:1、固体酸连续诱导水热催化蔗渣联产糠醛和乙酰丙酸针对生物质催化过程中固体酸与固体原料难以有效分离的难点,本论文利用固体酸诱导水热催化技术,发展了基于硫酸根/锡-蒙脱土(SO42-/Sn-MMT)固体酸连续催化蔗渣高效制备糠醛和乙酰丙酸的新方法。研究了响应面拟合各单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糠醛得率的关系,发现固体酸催化剂(SO42-/Sn-MMT)起了关键作用,在氯化钠/二氯甲烷(NaCl/DCM)固体酸协同水热预处理的两相体系中,获得高达88.1%的糠醛。固体酸继续协同水热预处理固体残渣(糠醛渣),在180 oC下反应3 h,获得62.1%的乙酰丙酸(LA)。此外,对蔗渣以及两步处理前后固体残渣进行红外(FTIR)、X-衍射(XRD)、热重(TGA)和扫描电镜(SEM)的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了蔗渣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在固体酸诱导的水热反应中被逐级转化为了糠醛和乙酰丙酸。该研究为蔗渣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分级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2、蔗渣两步法绿色高效制备糠醛及联产溶解浆基于催化和制浆联产技术,发展了蔗渣制备糠醛联产溶解浆的策略。首先采用对半纤维素具有高选择性溶出和水解能力的草酸,预处理蔗渣制备富含戊糖的水解液,接着采用不溶于低温水的磷酸铁固体催化剂催化水解液制备糠醛;获得的糠醛渣通过绿色可回收的对苯甲磺酸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处理后,制得富含α-纤维素的原料,用于溶解浆的制备。重点研究了有机酸预处理蔗渣以及磷酸铁催化戊糖水解液对戊糖得率和糠醛得率的影响,探讨了磷酸铁的催化机理以及循环性能。通过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分析法(NREL)、FTIR、XRD、TGA和SEM对比分析了对苯甲磺酸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对反应前后残渣物料的组分以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15 M的草酸于140 oC下处理蔗渣120 min,获得82.6%的木糖水解液,磷酸铁于190 oC–120 min下催化木糖水解液,最高获得88.7%的糠醛,经过5次循环后,磷酸铁仍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性能。糠醛渣于90 oC–20 min下经过对甲苯磺酸处理后,残渣中木质素的含量降低至9.9%,α-纤维素的含量升高至82.3%,再经过氧化氢漂白后,木质素含量降低至2%,α-纤维素的含量升高至94.7%。该研究利用预处理和催化技术耦合制浆技术,将蔗渣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分别转化为糠醛和溶解浆,为半纤维素优先转化的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提供了新思路。3、糠醛渣碱蒸煮提取木质素针对工业糠醛渣难以高效利用的现状,利用碱蒸煮技术提取工业糠醛渣中的木质素,重点研究了不同碱处理条件对抽提分离得到的木质素化学结构的影响。另外,通过NREL、13C NMR和红外反射(ATR)等技术探讨了不同碱处理条件对残渣中组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抽提糠醛渣获得的木质素含有丰富的愈创木基(G)、紫丁香基(S)和对羟苯基(H)结构单元。此外,碱抽提的木质素样品中富含丰富的酚羟基,碱蒸煮(135 oC–0.35 M)条件下提取的木质素羟基含量最高为4.02 mM/g。还发现所获得的木质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处理后的固体残渣中纤维素的相对含量降低,木质素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碱抽提对固体残渣中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有较大影响,使其发生了副反应,产生了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该研究将为糠醛渣中木质素的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糠醛联产现代制浆造纸工业提供参考依据。4、糠醛渣制备纳米材料工业糠醛渣因酸化程度高难以制备高附加值产品。受制浆技术启发,本论文提出甲酸—过氧化氢混合体系高效处理糠醛渣的方法,实现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分离,通过超声、稀释和高速离心等技术,制备出纳米纤维素、纳米木质素和木质素三种产品。研究了甲酸—过氧化氢预处理条件对木质素和纤维素制备生物质基纳米材料的影响,并对获得的三种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糠醛渣中木质素的提取非常有效,在糠醛渣、甲酸和过氧化氢用量分别为5 g–40 mL–16 mL时,所获得残渣中木质素的含量最低为0.8%,相应的纤维素含量为88.0%。反应液稀释沉淀获得的木质素主要以对羟苯基结构为主,分子量最低为1093 g/moL。上清液通过高速离心获得不规则的纳米木质素颗粒,其横向尺寸在332 nm511 nm之间,厚度在210nm之间。残渣经细胞粉碎机超声处理获得纳米纤维素,宽2050 nm,长5001000 nm,长径比为2.550,Zeta电势为-35 mV-45 mV,透过率在65%85%之间。该研究为糠醛渣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5、糠醛渣制备碳基催化剂工业糠醛渣主要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利用糠醛渣碳元素含量高的特性,本论文提出糠醛渣经过活化和碳化高效制备碳基催化剂用于微晶纤维素水解的策略。主要研究了活化和碳化对碳基催化剂活性位点、性质以及对微晶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备的糠醛渣基催化剂是一种含有弱酸性官能团(羧基和酚羟基)的介孔材料。该碳基催化剂与微晶纤维素混合球磨后,分别于200°C的水和0.012 wt%的稀盐酸体系中反应50 min,分别获得了高达65.2%和83.9%的葡萄糖。此外,混合球磨(催化剂与微晶纤维素混合球磨)水解纤维素的活化能为59.0 kJ/mol,低于水解单一球磨(89.7 kJ/mol)和不球磨(158.7 kJ/mol)纤维素的活化能,间接说明了混合球磨能够显着降低纤维素水解的反应活化能,这对于固体酸水解纤维素制备葡萄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论文提出了半纤维素优先转化为糠醛的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新模式。通过多种联产技术,将木质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一步或两步高效催化转化为糠醛,反应后的残渣作为原料被进一步转化为化学品、材料等,如乙酰丙酸、溶解浆、纳米纤维素、纳米木质素、木质素和碳基催化剂等,从而实现木质纤维生物质的高效利用,该研究将为糠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王溦[4](2018)在《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中药保健养生的重视以及关注,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保健产品被大量生产,随之产生的大量中草药废弃物给环境了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药渣废弃物暂无较好的处理方法,衍生了很多对环境不利的后续问题。本文将中草药渣废弃物—灵芝药渣运用于制浆造纸中,在为造纸行业提供新原料的同时,也减轻了药渣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测定出灵芝药渣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组分的含量分别为21.87%、38.31%,并通过纤维质量分析仪、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与X-射线衍射仪分别观察其纤维的形态、表面形貌、官能团种类及纤维结晶度。借助化学蒸煮制浆和机械盘磨制浆两种方法对灵芝药渣制浆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证实,化学法蒸煮无法成浆,机械盘磨制浆得率为85%。此外,探究了药渣浆与阔叶木浆配抄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纯阔叶木纸,当配比为30:70时配抄纸的耐破强度及撕裂强度分别提高10.75%和14.1%。为减少灵芝药渣中粗蛋白及多糖等杂质的含量,增加药渣纸的防霉性能,研究了灵芝药渣中多糖的去除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探究酶辅助法以及热水浸提法对于灵芝药渣多糖水解物提取率的影响。使用酶辅助法,浓度为1 wt%的中性蛋白酶在pH=7.5条件下提取1h,多糖提取率最大,为3.4%左右。使用热水浸提法,当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95℃,提取3h,可以得到最大多糖提取率,为1.86%左右。以灵芝药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一种灵芝药渣基树脂并将其用作为造纸添加剂。SEM分析表明灵芝药渣基树脂相对于灵芝药渣纤维结构更致密;红外光谱(FT-IR)证明药渣中的纤维素以及树脂发生了羧合(缩合)反应;TG分析证明灵芝药渣基树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AKD作为纸张添加剂相比,灵芝药渣基树脂作添加剂抄造而成的药渣纸,在具有相同抗水性能的条件下,耐破指数、撕裂指数以及拉伸指数分别提高到1.35 Pa·m2/g、13.06 mN·m2/g以及17.66 N·m/g.

竺杏月[5](2018)在《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及其Multi-Agent运行机制研究 ——以林—浆—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十九大报告已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实生态文明对于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意义。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发展,实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更加有益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顺势实施。制浆造纸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我国制浆造纸产业木材纤维比重偏低,制约了我国的高质量纸产品的生产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纸张消费层次和水平都在提升,高质量纸产品的供求矛盾愈加凸显。在具体实施中,制浆造纸企业和木材纤维供应企业并未形成有机的结构和良性互动机制,林、浆、纸“结”而不“合”,“一体”而不“共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从供应链角度重新审视林、浆、纸的发展方式和结构,实现制浆造纸的绿色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绿色共生理论应用于林—浆—纸供应链中,首先,剖析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思想;在此基础上,架构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共生体系,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第三,基于多元化维度构建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基本共生模式;第四,据此对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基本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第五,根据效益评价结果筛选出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最优共生模式,并就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以濮阳龙丰公司为例,来进一步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例证。可得结论如下。(1)目前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林纸一体化模式且林纸一体化模式的推进步伐正不断加快;原料结构改善较大;纸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纸浆、纸产品进出口持续扩大;废弃物利用率逐步提高等现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木浆进口依存度较高;供应链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不够;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不够稳定;社会就业带动有待加强;整体协作效益有待提升。(2)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是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供应链生态化与循环经济化的发展模式,与绿色供应链相比,具有长周期、更高资源利用率、更高经济和生态效率以及资源依赖性进一步降低等特性,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超循环经济特性。(3)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共生单元包括制浆造纸企业、流通企业、营林企业、绿色化工企业、能源企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等多元化主体要素。在核心制浆造纸企业中,其原料来源于紧密层、松散层、协作层与协同层等多级结构,原料来源具有多元化特性。(4)在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基本共生模式构建的六个核心维度,即利益关系维度、交易频率维度、组织机制维度、共生媒介维度、空间布局维度和产权关系维度中,最核心的维度是利益关系维度和共生媒介维度两个,并且依据这两个核心维度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具有四种基本共生模式:利益偏废型共生、多元两高型共生、单一双低型共生、媒介偏废型共生,每种共生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5)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效益得分最高,媒介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次之,利益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第三,单一双低型共生模式效益得分最低,表明这四种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基本共生模式中,以“互利共生”为主要特征的多元两高型共生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目标取向,即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最优共生模式是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6)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整体上不仅具有MAS系统结构模式,而且分别在核心层、紧密层、协作层、松散层及协同层等方面均具有MAS系统结构模式。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研究视角上,将绿色共生理论和绿色供应链理论引入到林—浆—纸供应链中,在以往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内涵,并与一般绿色供应链进行比较以突出其优势与特性,继而拓展延伸并丰富了已有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内涵;(2)已有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原料来源比较单一,而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原料来源的紧密、协作、松散等多层级结构,较已有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原料来源的单一性特征更能体现多元化特征;(3)设计了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四种基本共生模式,分别是利益偏废型共生、多元两高型共生、单一双低型共生、媒介偏废型共生;(4)运用Multi-Agent代理技术方法来分析最优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本文运用Multi-Agent代理技术方法来分析最优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为制浆造纸企业在多层原料源的供应链共生的基础上的生产安排提供依据。

王林芳[6](2018)在《亚/超临界乙醇体系木质素的溶出规律及解聚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木质素高效转化为生物基燃料和化学品替代石化产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毛竹为原料,通过改变溶出条件,对得到的EOL的溶出规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微型高温高压反应釜,在亚/超临界乙醇条件下进行EOL解聚实验,研究不同溶出条件对EOL解聚特性的影响作用,以期为EOL大分子结构解聚制备单酚化工品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实验结果显示,溶出温度和酸催化剂对EOL得率和固体残渣得率影响最大,数值分别为39.57%和59.93%;较低的温度不利于EOL的溶出,而过高的温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EOL的解聚,最终影响EOL的得率。对于EOL解聚过程,超临界(240℃/7.5 MPa)相比于亚临界(180℃/3.2 MPa)条件下解聚EOL时,液相产物得率较高。酶解时间的延长,超临界条件下解聚率高于亚临界条件下解聚率;延长球磨时间,在超临界条件下解聚,解聚率基本上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改变醇水比,EOL在亚/超临界条件下解聚率最高;改变溶出时间,对于EOL的解聚率影响不大;EOL-19的解聚率影响最低,达43.47%,固相产物-残焦得率最低;EOL-9在超临界条件下的固相产物-残焦得率最低,达17.57%,液相产物得率最高,达72.77%。对于解聚液相产物分析发现,EOL-8在亚/超临界(180/240oC)解聚液相产物最主要成分酚类为70.00%。具体地,在超临界(240oC,7.5 MPa)条件解聚液相产物最主要成分是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相对含量16.60%;在亚临界(180oC,3.2 MPa)解聚液相产物最主要成分酚类为61.01%,最主要成分是2,6-二甲氧基苯酚,相对含量15.57%。EOL-2在亚/超临界乙醇环境解聚液相产物主要成分为苯酚和对乙基苯酚等。改变Pd/C催化剂的含量得到的EOL,在超临界乙醇环境解聚液相产物主要成分为4-乙基-2-甲氧基苯酚和乙烯基愈创木酚等,其中以酚类含量较高;并且三种EOL解聚产物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EOL-9在超临界乙醇环境解聚液相产物主要成分为4-乙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酯、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酰甲酸等。

林蒙蒙[7](2018)在《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文中提出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可降解纤维素并转化为葡萄糖,因其底物催化范围较广泛,因此在造纸、酿酒、纺织、生物乙醇、食品加工、动物饲料等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用于工业生产的纤维素酶主要来源于子囊菌真菌如里氏木霉、黑曲霉和青霉,相比较其他来源的纤维素酶,这些真菌能产生较全的纤维素酶系。但是纤维素酶活力不高且质量不稳定而导致酶用量过大,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制约了纤维素酶资源在商业、工业中的应用。也正因为此,为寻找和开发高产纤维素酶真菌,是纤维素酶资源能否高效降解植物纤维并转化为产品的关键。本论文以担子菌亚门的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为实验对象,优化其固体发酵产葡聚糖内切酶(CMCase)、滤纸纤维素酶(FPase)、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的发酵工艺,研究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及不同时间段产生的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培养条件优化:在进行单因子发酵条件优化中,我们分别从发酵培养基的不同碳源、不同接种量、不同初始pH、水料比、发酵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发酵优化培养基工艺为:5g麸皮、水料比2.5:1[其中Mandels’营养盐溶液的成分为:(NH4)2SO4 1.7g、KH2PO4 2g、CaCl2 0.3g、蛋白胨1 g、Tween-801mL、MgSO4 0.3 g、蒸馏水1000mL、微量元素混合液1m L(每毫升含:FeSO40.005g、MnSO4 0.002g、ZnSO4.7H2O 0.0016g、CoCl2 0.0014g)],接种量为2mL,初始培养基pH为6.0。在已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胞外CMCase和FPase在培养至第10天时酶活达到最大,分别为27.15 IU/g,3.16 IU/g,而β-Glucosidase在第12天酶活力达到最大,为2.53 IU/g。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I.obliquus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显着提高,CMC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68倍;FPase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46倍;β-Glucosidase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43倍。(2)酶学性质研究:酶促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I.obliquus纤维素酶的催化活性有显着影响,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40℃-60℃,最适酶促反应pH为3.0-4.5,说明该酶系是一种嗜热和嗜酸性纤维素酶。此外,I.obliquus纤维素酶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0℃温度下CMCase、FPase和β-Glucosidase的半衰期分别为12h、1.5h、1h;而在55℃温度条件下,0.5h后β-Glucosidase活性降至50﹪以下;CMCase酶活力在2h后丧失49.2%;FPase在处理48h后仍能保持50%的酶活。(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添加1g/L吐温80对I.obliquus产CMCase、FPase影响是随时间变化,其作用效果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对β-Glucosidase酶活力有抑制作用(P<0.05);而对I.obliquus产木质素降解酶MnP、LiP、Lac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200%,125%和39.9%。I.obliquus生物处理麦秆12天,于培养基中添加1g/L吐温80使得木质素降解率提高了12.61%,纤维素降解率提高了49.48%,半纤维素降解率提高了9.26%。(4)糖化效率与木质纤维素酶酶系组分相关: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降解稻秆、麦秆产糖能力最强,分别达125.36mg/g,130.24 mg/g底物。其次酶解能力较强的分别为发酵培养6天、8天和10天。高活性的β-Glucosidase是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有效酶解木质纤维素产糖的主要原因;发酵培养6天的粗酶液中含有高活性的锰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使得木质素被降解,进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更容易被纤维素酶降解成糖,最终提高了糖化效率。由此可见,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与I.obliquus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降解酶的产量有关。(5)预处理作用:经Na OH预处理的甘蔗渣木质素大部分被去除,降低了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有效提高了酶解效率。利用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52.05%,H2O2预处理提高了31.94%;利用发酵培养12天和6天的混合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35.70%;H2O2预处理提高了29.23%;利用发酵培养6天的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32.51%;H2O2预处理提高了29.06%,表明NaOH预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甘蔗渣纤维素的酶解效率。总之,I.obliquus在固体发酵水平上可产生高活性的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其所产的纤维素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pH耐受性范围。I.obliquus粗酶液酶解效率与其分泌的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有关。本论文为利用纤维素酶资源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并转化为生物燃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田晓俊[8](2017)在《麦秸高效高值化利用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林生物质在生物能源的生产、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转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麦秸资源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预处理及碱蒸煮工艺对麦秸浆料的作用规律,并对麦秸原料中木质素及纤维素进行有效提取。所制得的纤维素,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纳米纤维素,通过化学键联以及静电吸附方式制备高强度的纳米复合材料;而木质素则用于代替多元醇制备木素型聚氨酯发泡材料。论文主要开展了麦秸组分高效分离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首先,对麦秸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与其它造纸原料相比,麦秸综纤维素含量和灰分含量较高,木质素含量较低。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物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秸纤维素的结晶度为51.9%,其主要热降解温度在200400°C。麦秸原料半纤维素结构主要为L–阿拉伯糖–(4–O–甲基–D–葡萄糖醛酸)–D–木聚糖,其热稳定性较差,低于木质素和纤维素,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为258.6°C。麦秸木质素的分子单元包括愈创木基丙烷(G),紫丁香基丙烷(S)和对羟苯基丙烷(H)三种结构,其分子上羟基主要为脂肪族羟基,占比为3.49 mmol/g,酚羟基含量和羧基含量分别为1.01 mmol/g和0.88 mmol/g。木质素的主要热解阶段为200500°C,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为352.8°C。论证了预处理对麦秸原料后续蒸煮的必要性。采用NaOH+Na2S的预处理工艺,确保在综纤维素不被过度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木质素含量。采用响应面法对麦秸碱蒸煮工艺进行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提高NaOH用碱量,纸浆卡伯值下降明显,纸浆细浆得率、黏度下降,白度增加;提高硫化度,纸浆卡伯值下降明显,纸浆细浆得率、黏度缓慢降低,白度呈上升趋势;延长升温时间,成浆卡伯值、细浆得率逐渐降低,纸浆黏度和白度增加。在实验范围内,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蒸煮工艺进行优化,可预测制浆蒸煮所得纸浆包括细浆得率、纸浆卡伯值等成浆性能,保证麦秸浆较高的卡伯值和细浆得率,NaOH用碱量在9.94%,硫化度为13.61%,升温时间为140 min,蒸煮温度为155 ℃,纸浆得率为50.45%,卡伯值为17.2;保证麦秸浆中纤维素纯度较高,即获得较低的卡伯值,且保证纸浆较好的黏度,NaOH用碱量在10.27%,硫化度为18%,升温时间为100 min,蒸煮温度为155 ℃,纸浆得率为43.78%,卡伯值为11.6。研究了纳米纤维素晶须(cnf)和纳米甲壳素晶须(cnw)的制备方法,以及在悬浮液中各自的带电特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cnf和cnw的化学结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利用cnf和cnw表面电荷带电相反特性,制备了cnf/cnw复合膜,经力学测试表明,cnf/cnw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得到明显改善,cnw添加量大于50%会影响复合膜的机械强度。FTIR二阶导数结合高斯拟合分析表明,cnf与cnw间形成的氢键作用使复合膜机械强度的提升。采用层层沉积技术,利用带相反电荷的cnw/cnf在纸浆纤维表面交替沉积,构筑有序的多层纳米强化膜,以增强纸张的机械强度。探讨cnw/cnf在纸浆纤维表面的沉积规律,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纸浆表面纳米复合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过程主要是纸浆纤维与纳米晶须间静电作用、配位作用和氢键作用的三种作用共同结果。考察纸样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cnw/cnf层叠组装对纸样机械性能有改善作用,吸附量越大作用越明显。考察了制浆黑液中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其分子主要为紫丁香基、愈创木基结构以及少量的对羟基苯基丙烷结构,分子单元间主要以β–O–4芳基醚的方式连接以及部分β–β和β–5连接。NaOH用碱量、硫化度以及升温时间三者共同影响木质素的降解。NMR分析表明,在碱作用下木质素不仅会发生降解,同时还会促进木质素聚合。木质素提取物在温和条件下主要以β–O–4方式连接,S3木质素分子中含有更多酚羟基,这对制备木素型氨酯泡沫材料提供有利条件。研究表明,添加量为0.50%时木质素可均匀分散在聚氨酯体系中,所制备木质素型聚氨酯材料的物理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考察木质素型聚氨酯发泡材料对油品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木质素添加量为0.5 wt.%1 wt.%时,木质素型聚氨酯对苯的吸附量的最大增加量约为50.2%,对二甲苯的吸附量的最大增加量约为44.0%,对乙酸乙酯的吸附量的最大增加量约为41.5%。TGA分析表明,木质素的引入使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赵金涛[9](2017)在《几种农业废弃纤维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农业废弃物纤维作为外加植物纤维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及大麻秆芯颗粒作为烟用香精香料载体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通过对再造烟叶原料的理化性质和不同制浆方式浆料微观结构及纤维质量的分析,不同种类、不同添加比例下农业废弃物纤维对再造烟叶影响的考察,以及大麻秆芯颗粒作为烟用香精香料载体对于改善再造烟叶的香气质量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解决原料短缺问题、扩大外加纤维来源、调节再造烟叶致香成分、调控再造烟叶香气释放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再造烟叶品质优良、性能达标且最大程度降本增效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烟草原料中纤维含量较低、非纤维含量较多,烟草纤维短而粗、细小纤维含量较高。而大麻秆芯、稻麦草、蔗渣及针叶木原料的纤维素含量及纤维长度远高于烟草原料。2、随着外加植物纤维比例的增加,纸基的厚度、定量、松厚度变化不大,但抗张强度和涂布率明显增加,外加植物纤维有益于提高抗张强度和改善吸液性能。涂布后的再造烟叶厚度和定量增加很多,但松厚度、抗张强度明显下降,尤其是抗张强度,大约下降0.2kN/m。大麻秆芯APMP浆、NaOH-AQ浆的添加比例在5.0%左右、稻麦草氧碱浆、蔗渣浆添加比例为7.5%左右,就可以接近甚至于达到实验室手工抄造生产线浆料所得抗张强度,而实际生产所添加的进口漂白针叶木浆的添加比例大概在10.0%。3、再造烟叶的表面结构方面:大麻秆芯APMP浆、NaOH-AQ浆纤维多以单根纤维的状态存在,纤维长且粗,与烟草浆的交织结合紧密,烟草浆和细小纤维填满了表面空隙,再造烟叶表面平整。稻草浆再造烟叶的表面孔隙最大、蔗渣浆次之、麦草浆最小,针叶浆再造烟叶纤维之间接触充分、相互缠绕、结合紧密,表面较为平整且含有间隙。4、再造烟叶的化学常规方面:按照大麻秆芯机械浆、APMP浆、NaOH-AQ浆,稻麦草氧碱浆、蔗渣浆、针叶浆的顺序总糖、还原糖、钾离子、氯离子、总植物碱和总氮总体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氯离子、总氮、总植物碱三个指标的变化波动较小,钾离子指标波动居中,而总糖和还原糖的波动较大。5、大麻秆芯原料较马尾松原料结构疏松多孔,利于麻秆芯颗粒吸收涂布液,且适宜的吸收比例(质量比)为1:7。吸收涂布液以后的大麻秆芯颗粒致香成分含量较吸液前高,主要体现在酮类、醛类和醇类化合物上,而酯类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减少。通过添加吸液大麻秆芯颗粒以后,再造烟叶的致香成分含量有所增加。

鹿甫坤[10](2016)在《中幼毛竹束状纤维特性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原纤维已经在复合材料、纺织等领域得到应用,目前也有关于竹原纤维提取工艺、形态结构以及性能的研究报道,但这些研究以及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多为四年生以上的成熟竹材。竹子发笋后一般只需2-3个月即可达到成熟竹材的高度,并且之后的生长过程中体积不发生显着变化,只是材质的改变,材质的变化对竹材各方面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课题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幼毛竹纤维的提取工艺及其生长过程中化学组分和性能的变化,以期指导生产实践,为竹材、竹纤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以不同竹龄中幼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试验设计,探索不同竹龄毛竹纤维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现代分析仪器,研究竹材生长过程中竹纤维的化学组成、纤维形态、纤维素的结晶结构、聚合度、纤维强度的变化,得出结论如下:(1)当年生新鲜毛竹的含水率最高,3年生和4年生新鲜毛竹含水率差别不大。以竹片的疏解难易程度、分丝难易程度、纤维硬度、颜色和得率为评价指标,对毛竹纤维提取的碱煮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当年生、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毛竹纤维提取的碱煮时间、温度、碱液浓度分别为:60min、85℃、1%,60min、75℃、3%,60min、75℃、3%,60min、85℃、3%,60min、85℃、3%。(2)中幼毛竹纤维纤维素含量随竹龄的变化规律为:当年生至3年生期间,根部、中部、稍部纤维的纤维素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同;3年生至4年生期间,中部纤维纤维素含量略有增加,稍部和根部开始下降,说明3年生毛竹纤维纤维素含量已基本达到最大值。当年生至4年生期间,各竹龄毛竹根部、中部、稍部纤维木质素含量总体呈现随竹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3)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出,竹纤维提取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半纤维素和部分木质素被脱除,纤维素发生微量降解,但纤维素的相对含量增加。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出,提取所得竹纤维的纵向表面有很多细微的凹槽和横节,横截面大多呈圆形且中间有孔隙;随竹龄增加竹纤维横截面孔隙变小,密实化程度提高,且其中单根纤维的直径分布更加均匀。(4)采用黏度法测定不同竹龄中幼毛竹纤维纤维素的聚合度,结果表明:根部和中部纤维素聚合度在当年生至2年生期间一直保持增加,根部在2年生时达到最大值2240以后开始下降,中部在3年生时达到2283的最大值以后开始下降,而稍部在当年生至4年生期间基本一直保持增加,并在4年生时达到2576。表明2年生至3年生期间竹纤维纤维素的聚合度已基本达到最大值。从根部到稍部,毛竹纤维素聚合度的增长呈现滞后现象,即根部聚合度最先达到最大值,之后中部和稍部相继达到最大值。(5)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提取过程没有改变竹纤维纤维素的晶型;在当年生至3年生期间毛竹各高度纤维纤维素的结晶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并且在3年生以后开始下降,说明竹材在3年生时结晶度已基本达到最大值。(6)不同竹龄中幼毛竹纤维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竹龄竹纤维的细度在33.72dtex至58.17dtex之间,竹纤维细度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竹龄的增加竹纤维的分离需要更加剧烈的处理条件。(7)不同竹龄中幼毛竹纤维的断裂强度测定结果显示:当年生至3年生期间,根部、中部、稍部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竹龄的增加而增加,根部和中部纤维约在3年生时达到最大值4.08cN/dtex,之后在3年生至4年生期间分别出现下降和小幅增加,稍部纤维的断裂强度在3年生至4年生期间仍保持增加,且超过根部和中部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竹龄的增加,毛竹稍部、中部、根部纤维断裂强度的变化趋势也逐渐变化。总体来说,3年生毛竹纤维的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聚合度、结晶度、断裂强度基本已达最大值,可加以采伐利用。

二、开辟纸浆和造纸工业的新资源——农业残渣和其它非木材植物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辟纸浆和造纸工业的新资源——农业残渣和其它非木材植物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制浆及其黑液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文献综述
    1.1 海水的资源化利用
        1.1.1 海水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1.2 我国海水资源利用现状
        1.1.3 淡化及浓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 我国制浆造纸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制浆造纸行业的生产现状
        1.2.2 制浆造纸行业的用水现状
        1.2.3 制浆造纸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3 海水/浓盐水制浆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1.3.1 海水或浓盐水制浆的提出
        1.3.2 海水在制浆中存在的问题
        1.3.3 海水制浆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海水制浆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标准模拟海水的配制
        2.3.2 海水制浆参数的筛选
        2.3.3 海水制浆的性能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麦秆海水制浆参数的筛选与分析
        2.4.2 海水制浆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黑液的性能分析及黑液回用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及试剂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黑液的制备
        3.3.2 黑液的性能研究
        3.3.3 海水浆黑液处理与利用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不同介质、不同原料黑液组成分析
        3.4.2 不同介质、不同原料黑液粘度性质分析
        3.4.3 海水浆及草浆黑液的除氯、除硅研究分析
        3.4.4 水性液体防尘涂料的制备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植物纤维素基载银功能材料的构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纤维素概述
        1.1.1 植物纤维的来源与组成
        1.1.2 植物纤维素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1.3 植物纤维素的资源化与高值化应用
    1.2 纳米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2.1 纳米纤维素的概念
        1.2.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
    1.3 纳米银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纳米银的结构与分类
        1.3.2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3.3 国内外纳米银的应用现状
    1.4 载银植物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抗菌复合材料
        1.4.2 导电复合材料
        1.4.3 导热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载银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抗菌缓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氧化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2.2.4 载银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纤维素氧化改性及AgNPs原位沉积过程分析
        2.3.2 DTNFC@Ag复合物的形貌分析
        2.3.3 DTNFC@Ag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2.3.4 DTNFC@Ag复合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2.3.5 DTNFC@Ag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2.3.6 DTNFC@Ag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2.3.7 DTNFC@Ag复合膜中Ag+的缓释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载银纳米纤维素的抗菌抗静电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两段酶解纳米纤维素(E2NFC)的制备及醛基化改性
        3.2.4 载银DE2NFC复合物(DE2NFC@Ag)的制备
        3.2.5 聚丙烯腈(PAN)纤维纺丝原液的制备
        3.2.6 改性PAN纤维的制备
        3.2.7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E2NFC@Ag的形貌结构分析
        3.3.2 纺丝原液的流变性分析
        3.3.3 改性PAN纤维的形貌和能谱分析
        3.3.4 改性PAN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
        3.3.5 改性PAN纤维的机械性能分析
        3.3.6 改性PAN纤维的抗菌性能分析
        3.3.7 改性PAN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载银微米纤维素的导电导热复合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银纳米线(AgNWs)的制备
        4.2.4 银纳米线/纤维素纤维复合纸(SCP)的制备
        4.2.5 SCP基应变传感器的制备
        4.2.6 SCP基柔性散热器的制备
        4.2.7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AgNWs的制备与形貌结构分析
        4.3.2 SCP的形貌结构分析
        4.3.3 SCP的机械性能研究
        4.3.4 SCP的导电性能研究
        4.3.5 SCP的传感性能研究
        4.3.6 SCP的散热性能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载银纳米纤维素的高导电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纳米纤维素的机械法制备
        5.2.4 银纳米线/纳米纤维素复合气凝胶(SNA)的制备
        5.2.5 SNA传感器的制备
        5.2.6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NA的微观形貌
        5.3.2 SNA的密度和孔隙率
        5.3.3 SNA的化学结构分析
        5.3.4 SNA的热稳定性分析
        5.3.5 SNA的机械性能分析
        5.3.6 SNA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3.7 SNA在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蔗渣清洁高效制备糠醛及糠醛渣的高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甘蔗渣概述
        1.3.1 甘蔗渣的特点
        1.3.2 甘蔗渣的利用现状
    1.4 生物质利用方式与发展现状
        1.4.1 直接燃烧
        1.4.2 固体转化
        1.4.3 液体转化
        1.4.4 气体转化
    1.5 生物质液相制备糠醛的研究进展
        1.5.1 制备糠醛的反应机理
        1.5.2 制备糠醛的研究
        1.5.2.1 催化剂
        1.5.2.2 催化体系
        1.5.3 糠醛渣概述
    1.6 基于木质纤维生物质主要组分的资源化利用
        1.6.1 基于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
        1.6.2 基于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1.6.3 基于半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
    1.7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SO_4~(2-)/Sn-MMT的制备及其催化蔗渣两步制备糠醛和乙酰丙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2 催化剂的表征
        2.2.2.3 催化蔗渣制备糠醛和乙酰丙酸
        2.2.2.4 液体部分的分析
        2.2.2.5 固体残渣的表征
        2.2.2.6 响应面设计和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催化体系对糠醛得率的影响
        2.3.2 各单因素对糠醛得率的影响
        2.3.3 响应面拟合糠醛得率
        2.3.3.1 模型分析
        2.3.3.2 各因素对响应面的影响
        2.3.4 乙酰丙酸的制备
        2.3.5 催化体系和固体残渣的分析
        2.3.5.1 两步反应中催化体系的成分分析
        2.3.5.2 固体残渣的表征分析
        2.3.6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3.7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酸-对甲苯磺酸两步法处理蔗渣高效制备糠醛和溶解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戊糖水解液的制备
        3.2.2.2 糠醛的制备
        3.2.2.3 溶解浆的制备
        3.2.2.4 产品分析
        3.2.2.5 固体残渣的表征
        3.2.2.6 二维核磁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反应条件对水解液中糖含量的影响
        3.3.2 溶剂对糠醛得率的影响
        3.3.3 反应条件对糠醛得率的影响
        3.3.4 草酸对糠醛得率的影响
        3.3.5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
        3.3.6 催化剂的水溶性和反应机理
        3.3.7 对甲苯磺酸处理固体残渣抽提木质素
        3.3.8 溶解浆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3.9 固体残渣的表征
        3.3.10 木质素的二维核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蒸煮糠醛渣抽提木质素及其结构解析与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糠醛渣中木质素的分离与回收
        4.2.3 木质素的表征
        4.2.3.1 组分分析
        4.2.3.2 分子量分析
        4.2.3.3 红外和元素分析
        4.2.3.4 二维核磁分析
        4.2.3.5 定量磷谱分析
        4.2.3.6 热裂解分析
        4.2.4 木质素的抗氧化能力测试
        4.2.5 固体残渣的表征
        4.2.5.1 固体残渣的组分分析
        4.2.5.2 红外分析
        4.2.5.3 固体核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分分析
        4.3.2 红外分析
        4.3.3 二维核磁分析
        4.3.4 定量磷谱
        4.3.5 热裂解分析
        4.3.6 抗氧化性分析
        4.3.7 固体残渣分析
        4.3.7.1 组分分析
        4.3.7.2 红外分析
        4.3.7.3 固体核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糠醛渣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甲酸—过氧化氢预处理
        5.2.3 制备纳米纤维素和木质素纳米颗粒
        5.2.4 分析和表征
        5.2.4.1 化学成分分析
        5.2.4.2 红外光谱分析
        5.2.4.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2.4.4 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
        5.2.4.5 固体核磁分析
        5.2.4.6 二维核磁分析
        5.2.4.7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5.2.4.8 XRD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预处理样品的组分分析
        5.3.2 固体残渣的结构分析
        5.3.3 沉淀木质素的结构分析
        5.3.4 纳米纤维素的形貌和性能分析
        5.3.5 纳米木质素的形貌和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糠醛渣衍生的碳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水解微晶纤维素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糠醛渣衍生的碳基催化剂的制备
        6.2.2.2 糠醛渣衍生的碳基催化剂的表征
        6.2.2.3 碳基催化剂催化微晶纤维素制备葡萄糖
        6.2.2.4 液体部分的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球磨预处理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6.3.2 预处理条件对纤维素水解的影响
        6.3.3 反应条件对纤维素水解的影响
        6.3.4 反应动力学分析
        6.3.5 反应介质对葡萄糖得率的影响
        6.3.6 多种碳基催化剂水解纤维素制备葡萄糖的分析比较
        6.3.7 催化剂的稳定性
        6.3.8 糠醛渣衍生的催化剂的表征
        6.3.8.1 酸度、元素含量和孔径分布分析
        6.3.8.2 红外分析
        6.3.8.3 XRD和拉曼分析
        6.3.8.4 固体核磁分析
        6.3.8.5 XPS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草药药渣废弃物的现状
    1.2 造纸植物纤维资源的现状
    1.3 中草药药渣作为纤维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
    1.4 灵芝多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去除方法
        1.4.1 灵芝多糖的测定及去除方法
        1.4.2 灵芝多糖对于纸张防霉性能的影响
    1.5 施胶剂的研究现状
        1.5.1 施胶剂的类型
        1.5.2 AKD施胶剂及其缺点
    1.6 论文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药渣制浆及配抄成药渣纸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灵芝药渣组分分析
        2.2.4 灵芝药渣制浆处理
        2.2.5 灵芝药渣纤维形态分析
        2.2.6 灵芝药渣红外分析
        2.2.7 灵芝药渣SEM分析
        2.2.8 灵芝药渣X-射线衍射分析
        2.2.9 灵芝药渣纸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灵芝药渣组分分析结果
        2.3.2 灵芝药渣化学蒸煮制浆
        2.3.3 灵芝药渣机械制浆
        2.3.4 灵芝药渣纤维形态
        2.3.5 灵芝药渣红外光谱
        2.3.6 灵芝药渣SEM
        2.3.7 灵芝药渣X-射线衍射
        2.3.8 灵芝药渣纸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去除多糖水解物对于灵芝药渣纸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多糖去除的流程
        3.2.4 实验材料预处理
        3.2.5 实验设计
        3.2.6 检测多糖含量的预处理
        3.2.7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糖的含量
        3.2.8 除去多糖后灵芝药渣纸的抗水及力学性能检测
        3.2.9 除糖前后灵芝药渣纸的防霉性质对比
    3.3 结果讨论
        3.3.1 酶解法去除多糖水解物
        3.3.2 热水浸提法去除多糖水解物
        3.3.3 去除多糖水解物后灵芝药渣成分的分析
        3.3.4 去除多糖水解物前后灵芝药渣纸的相关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渣基树脂的制备及其对于药渣纸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药渣基树脂添加剂的制备
        4.2.4 药渣基树脂的性能检测
        4.2.5 药渣基树脂纸张的制备
        4.2.6 药渣基树脂纸张的性能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药渣基树脂的SEM-EDS分析
        4.3.2 药渣基树脂的红外分析
        4.3.3 药渣基树脂的热重分析
        4.3.4 药渣基树脂纸的Cobb值分析
        4.3.5 药渣基树脂纸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及其Multi-Agent运行机制研究 ——以林—浆—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论文题目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3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1.2.1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2.2 关于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Multi-Agent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2.4 现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 绿色供应链理论
        1.5.2 共生理论
        1.5.3 绿色发展理论
2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2.1.1 林纸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2.1.2 原料来源结构有所改善
        2.1.3 产成品种类趋于多样化
        2.1.4 产成品进出口持续扩大
        2.1.5 环境友好性逐渐改善
    2.2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存在问题
        2.2.1 木浆进口依存度较高
        2.2.2 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不够
        2.2.3 伙伴合作关系不稳定
        2.2.4 社会就业带动有待加强
        2.2.5 整体协作绩效有待提升
3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理论研究
    3.1 “广义绿色供应链”思想的提出
        3.1.1 现实需求: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多层级原料供应
        3.1.2 理论构想:广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与思想
        3.1.3 比较分析:广义绿色供应链与传统绿色供应链的特性比较
    3.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分析
        3.2.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构成
        3.2.2 共生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3.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结构建立
        3.3.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结构
        3.3.2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原料源结构
        3.3.3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次系统结构
    3.4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原理研究
        3.4.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原理
        3.4.2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原料源供应原理
        3.4.3 共生系统内部合作层的协调原理
4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4.1 共生模式的多维度分析
        4.1.1 利益关系维度
        4.1.2 交易频率维度
        4.1.3 组织机制维度
        4.1.4 共生媒介维度
        4.1.5 空间布局维度
        4.1.6 产权关系维度
    4.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核心维选择
        4.2.1 共生媒介的畅通机制
        4.2.2 共生收益的分配机制
    4.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维共生模式设计
        4.3.1 单一双低型共生模式
        4.3.2 媒介偏废型共生模式
        4.3.3 利益偏废型共生模式
        4.3.4 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
5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与最优模式筛选
    5.1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释义
        5.1.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5.1.2 基于ISM方法选取的指标体系
        5.1.3 指标体系释义
    5.2 效益评价方法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2 评价流程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5.3.1 专家选择
        5.3.2 问卷设计
        5.3.3 数据处理
    5.4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5.4.1 单一双低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5.4.2 媒介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5.4.3 利益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5.4.4 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5.5 最优共生模式(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的效益分析与详细设计
        5.5.1 最优共生模式的资源效益分析
        5.5.2 最优共生模式的价值效益分析
        5.5.3 最优共生模式的生态效益分析
        5.5.4 最优共生模式的详细设计
6 广义绿色供应链最优共生模式的Multi-Agent运行机制研究
    6.1 广义绿色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结构建立
        6.1.1 Multi-Agent技术
        6.1.2 基于Multi-Agent的广义绿色供应链总结构
        6.1.3 基于Multi-Agent的广义绿色供应链子结构
    6.2 基于Multi-Agent系统结构的最优共生模式多层级运行机制研究
        6.2.1 核心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6.2.2 紧密层/协作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6.2.3 松散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6.2.4 协同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6.2.5 整体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6.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核心层的多维共生机制研究
        6.3.1 核心层多维共生机制的多目标分析
        6.3.2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机制的分析
        6.3.3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模型建立
        6.3.4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模型仿真结果
7 应用研究: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研究
    7.1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7.1.1 龙丰公司发展概况
        7.1.2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7.1.3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存在问题分析
    7.2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战略研究
        7.2.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目标
        7.2.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规划
        7.2.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保障
    7.3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7.3.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
        7.3.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Multi-Agent结构设计
        7.3.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
    7.4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实施路径与深化对策
        7.4.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实施路径
        7.4.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深化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附录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专家调查表

(6)亚/超临界乙醇体系木质素的溶出规律及解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临界流体技术简介
        1.2.1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定义和优点
        1.2.2 超临界流体技术萃取分离的原理
    1.3 木质素的概述
        1.3.1 木质素的基本结构
        1.3.2 木质素的分类
    1.4 木质素的研究应用现状
    1.5 木质素的解聚
        1.5.1 物理降解聚法
        1.5.2 化学降解法
        1.5.3 生物解聚法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毛竹原料和乙醇木质素物化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1 主要化学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原料
        2.3.2 备料
        2.3.3 乙醇木质素的制备
        2.3.4 EOL的物化性质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成分分析
        2.4.2 EOL的化学组成与物化性质
        2.4.3 EOL的化学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方法对乙醇木质素溶出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1 主要化学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与检测
        3.3.1 实验步骤
        3.3.2 计算方法
        3.3.3 工艺流程
        3.3.4 检测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2 球磨时间的影响
        3.4.3 乙醇/水比对EOL得率的影响
        3.4.4 溶出温度的影响
        3.4.5 溶出时间的影响
        3.4.6 不同Pd/C催化剂含量的影响
        3.4.7 pH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出条件对乙醇木质素的解聚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设计
        4.3.1 实验方法
        4.3.2 计算方法
        4.3.3 工艺流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酶解时间的影响
        4.4.2 球磨时间的影响
        4.4.3 醇水比的影响
        4.4.4 溶出温度的影响
        4.4.5 溶出时间的影响
        4.4.6 Pd/C催化剂含量的影响
        4.4.7 pH值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1.1 木质纤维素
        1.1.2 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法
        1.1.3 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应用
        1.1.3.1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丁醇
        1.1.3.2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乙醇
        1.1.3.3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木糖醇
    1.2 白腐真菌
        1.2.1 白腐真菌简介
        1.2.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1.2.2.1 木质素降解酶
        1.2.2.2 纤维素酶
        1.2.2.3 半纤维素酶
    1.3 纤维素酶
        1.3.1 纤维素酶简介
        1.3.2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
        1.3.3 纤维素酶的改造
        1.3.4 发酵工艺
        1.3.5 产物分离
    1.4 纤维素酶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在纸浆和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4.2 纤维素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4.3 纤维素酶在生物乙醇工业中的应用
        1.4.4 纤维素酶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
        1.4.5 纤维素酶在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
        1.4.6 纤维素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5 Inonotus obliquus
        1.5.1 Inonotus obliquus简介
        1.5.2 Inonotus obliquus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1.5.2.1 三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1.5.2.2 酚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1.5.2.3 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1.5.3 Inonotus obliquus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应用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菌株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粗酶液制备
        2.3.2 木质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3.3 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碳源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2 接种量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3 不同初始pH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4 水料比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5 I. obliquus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动态产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菌株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粗酶液制备
        3.3.2 酶活测定及计算方法
        3.3.3 I. obliquus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I. obliquus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研究
        3.4.2 I. obliquus粗酶液最适反应pH的研究
        3.4.3 I. obliquus粗酶液热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吐温80对Inonotus obliquus液体发酵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菌株
        4.2.4 木质纤维素材料
        4.2.5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粗酶液制备
        4.3.2 酶活测定及计算方法
        4.3.3 吐温80对液体发酵I. obliquus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3.4 液体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变化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吐温80对液体发酵I. obliquus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4.2 吐温80对I. obliquus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nonotus obliquus粗酶液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菌株
        5.2.4 木质纤维素材料
        5.2.5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粗酶液制备
        5.3.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5.3.3 I. obliquus粗酶液对稻秆、麦秆原料的糖化作用分析
        5.3.4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
        5.3.5 甘蔗渣理化特性分析
        5.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甘蔗渣化学结构
        5.3.7 X射线衍射光谱(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
        5.3.8 I. obliquus粗酶液对甘蔗渣的糖化作用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I. obliquus粗酶液对稻秆、麦秆原料的降解产糖能力
        5.4.2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组分变化
        5.4.3 甘蔗渣化学结构变化
        5.4.4 甘蔗渣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5.4.5 I. obliquus粗酶液对甘蔗渣降解产糖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麦秸高效高值化利用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1.1.1 我国利用农业秸秆制浆造纸技术体系逐渐完善成熟
        1.1.2 农业秸秆三大组分有效分离是高值化应用的关键
    1.2 国内外纤维原料组分利用技术研究
        1.2.1 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1.2.2 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1.2.3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1.2.4 微纳米尺度纤维素晶体及晶须 (CNC/CNF)
    1.3 微纳米纤维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纳米纤维素用作制备分散剂
        1.3.2 纳米纤维素用作制备气凝胶材料
        1.3.3 纳米纤维素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4 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前景展望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麦秸主要化学组分的理化性质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化学组分分析
        2.1.3 麦秸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离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和讨论
        2.2.1 麦秸主要化学组分分析
        2.2.2 麦秸主要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麦秸预水解碱法制浆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预处理工艺对麦秸化学组分影响研究
        3.2.2 麦秸制浆蒸煮工艺对成浆性能影响研究
        3.2.3 麦秸制浆蒸煮工艺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秸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nfs与cnw的制备
        4.2.2 cnfs与cnw的化学结构分析
        4.2.3 cnfs与cnw的晶体结构分析
        4.2.4 cnfs/cnw复合膜的制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nw/cnf层叠组装构建高强纸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纸样的制备
        5.1.5 分析与测试
    5.2 结果和讨论
        5.2.1 单层吸附曲线的建立
        5.2.2 层叠吸附过程研究
        5.2.3 cnw/cnf在纤维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5.2.4 cnw/cnf化学结构分析
        5.2.5 cnw/cnf层叠组装对纸张表面形貌的影响
        5.2.6 cnw/cnf层叠组装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麦秸制浆蒸煮黑液中木质素的结构鉴定及应用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碱蒸煮木质素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
        6.2.2 碱蒸煮木质素的定量 ~(13)C NMR分析
        6.2.3 碱蒸煮木质素的 2D–HSQC NMR分析
        6.2.4 碱蒸煮木质素的定量 ~(31)P NMR分析
        6.2.5 木质素型聚氨酯制备工艺研究
        6.2.6 木质素添加量对聚氨酯材料性能的影响
        6.2.7 木质素型聚氨酯材料吸附行为研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几种农业废弃纤维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法再造烟叶概述
    1.2 造纸法再造烟叶特点
        1.2.1 造纸法再造烟叶优势
        1.2.2 造纸法再造烟叶不足
    1.3 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工艺
    1.4 目前我国造纸法再造烟叶的研究现状
    1.5 我国森林资源、农业废弃物资源现状
    1.6 论文研究方案
    1.7 论文研究内容
        1.7.1 烟梗、烟末、大麻秆芯、稻麦草、蔗渣、马尾松的理化性质对比
        1.7.2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浆料制备
        1.7.3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下获得纤维的微观结构观察及纤维质量分析评价
        1.7.4 农业废弃物纤维作为外加植物纤维在再造烟叶方面的应用
        1.7.5 大麻秆芯原料颗粒作为烟用香精香料载体在再造烟叶方面的应用
    1.8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再造烟叶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浆料制备
    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再造烟叶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2.2.2 烟碎片机械浆、烟梗机械浆及氧碱浆制备
        2.2.3 大麻秆芯浆料制备
        2.2.4 稻麦草氧碱浆制备
        2.2.5 蔗渣浆和针叶浆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再造烟叶原料化学成分
        2.3.2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粗浆得率
        2.3.3 烟梗氧碱制浆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2.3.4 响应面分析优化烟梗氧碱制浆工艺
        2.3.5 响应面分析
        2.3.6 验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造烟叶原料纤维质量分析及评价
    3.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再造烟叶原料纤维微观结构观察
        3.2.2 再造烟叶原料纤维质量测定
        3.2.3 再造烟叶原料纤维动态滤水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烟梗浆、大麻秆芯机械浆、APMP浆、NaOH-AQ浆及针叶木浆的纤维形态
        3.3.2 再造烟叶原料纤维质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废弃纤维作为外加纤维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4.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纸基的抄造及其物理性能的测定
        4.2.2 手抄片的涂布、干燥及水分平衡
        4.2.3 再造烟叶物理性能的测定
        4.2.4 实验室抄造再造烟叶与实际生产产品物理性质对比
        4.2.5 再造烟叶表观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4.2.6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再造烟叶化学常规检测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所抄片的物理性能
        4.3.2 不同浆料、不同添加比例的纸基及再造烟叶的物理性质
        4.3.3 再造烟叶表观结构扫描电镜图片
        4.3.4 不同原料、不同制浆方式的再造烟叶化学常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麻秆芯颗粒作为烟用香精香料载体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_
    5.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药品
        5.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大麻秆芯、马尾松原料及颗粒微观结构观察
        5.2.2 大麻秆芯颗粒涂布液吸收率测定
        5.2.3 致香成分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麻秆芯、马尾松原料微观结构
        5.3.2 大麻秆芯、马尾松原料颗粒微观结构
        5.3.3 大麻秆芯颗粒吸液前后微观结构
        5.3.4 大麻秆芯颗粒吸液性能
        5.3.5 吸液前后大麻秆芯颗粒致香成分
        5.3.6 添加吸液大麻秆芯前后再造烟叶表面结构
        5.3.7 添加吸液大麻秆芯前后的再造烟叶致香成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幼毛竹束状纤维特性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竹资源概述
    1.2 竹材的化学组成
        1.2.1 主要化学成分
        1.2.2 少量化学组分
    1.3 竹原纤维的构造及特性
        1.3.1 竹纤维的形态结构
        1.3.2 竹原纤维的特性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竹原纤维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4.2 竹原纤维分离机理研究
        1.4.3 竹纤维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幼毛竹束状纤维提取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材料含水率的测定
        2.2.2 竹纤维提取工艺参数
        2.2.3 竹纤维提取扩充试验
    2.3 小结
第3章 不同竹龄毛竹束状纤维的化学成分及形貌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纤维素含量
        3.2.2 木质素含量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表面形貌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不同竹龄毛竹束状纤维纤维素的聚合度及结晶结构研究
    4.1 试验原理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竹龄毛竹纤维纤维素的聚合度
        4.3.2 不同竹龄毛竹纤维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竹龄毛竹束状纤维力学性能的研究
    5.1.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主要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竹纤维细度
        5.2.2 竹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5.2.2.1 竹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竹龄的变化
        5.2.2.2 不同高度部位纤维断裂强度的变化趋势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开辟纸浆和造纸工业的新资源——农业残渣和其它非木材植物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制浆及其黑液的性能研究[D]. 候帅奇.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植物纤维素基载银功能材料的构建及机理研究[D]. 李金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蔗渣清洁高效制备糠醛及糠醛渣的高效利用[D]. 王孝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D]. 王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5]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及其Multi-Agent运行机制研究 ——以林—浆—纸为例[D]. 竺杏月.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6]亚/超临界乙醇体系木质素的溶出规律及解聚特性研究[D]. 王林芳.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7]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D]. 林蒙蒙.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8]麦秸高效高值化利用技术及机理研究[D]. 田晓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几种农业废弃纤维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D]. 赵金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10]中幼毛竹束状纤维特性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D]. 鹿甫坤.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为制浆造纸行业开辟新资源——农残等非木植物纤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