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误区

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误区

一、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误点(论文文献综述)

熊飞[1](2019)在《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互联网广告已迅速成长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广告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创新,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催化、助力的作用。但同时,互联网广告因其特有的隐蔽性、精准投放、实时发布和“泛学科、跨学科、多学科”等特性,易出现虚假违法广告、低俗广告、不正当竞争等各种违法乱象行为,给市场监管和相关政府部门带来不少监管难题,如不对其加以干预和限制,强化有效监管,则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行业稳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在互联网广告监管方面仍存在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畅,手段欠缺,实践研究不深等问题和困惑。为此,本文基于政府规制理论,通过对互联网广告特性、违法乱象及政府监管现状和存在的困惑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相关原因,并以包容监管和协同监管为原则,提出了一是完善互联网广告监管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二是强化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制度建设;三是加强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四是加大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力度建设;五是构建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广告社会监督机制等合理化对策建议,以期对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梁梦丽[2](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以婴幼儿健康信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进行健康决策和健康管理,但用户对互联网健康信息质量的满意度较低。目前网络健康信息质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许多虚假的、低质量的健康信息被发布,造成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污染严重。二是网络健康信息关乎用户的健康决策和医疗处置,低质量的健康信息可能会误导用户甚至会对用户造成危害。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健康信息并构建健全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是用户的迫切期望也是国家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婴幼儿健康信息为例,从用户视角研究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并且考虑到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和健康素养的不平等,可能会导致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质量的感知存在差异。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县城和农村的不同健康素养的三组婴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抽取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比不同医疗资源、不同健康素养的婴幼儿家长感知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2)找出影响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4)构建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模型并用问卷调查法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为网络健康信息的提升提供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在三组婴幼儿家长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客观性、可读性、交互性和传统习惯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高质量的网络健康信息太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健康素养不平等。(2)影响用户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可靠性、有用性和权威性等,但是对于健康素养低的用户通常无法直接感知这些影响因素。(3)用户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当无法直接感知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时,会受到与信息内容的外在形式相关的、不需要太多认知就能感知、具有强烈客观性的表征性影响因素进行间接感知,这些表征性影响因素包括完整性、及时性和可读性等。(4)本研究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表明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受到信息内容的客观影响、信息用户的主观影响和信息环境的调节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有用性、权威性和安全性等对用户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影响较大,而美观性的影响较小。(5)提出针对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提升的建议,包括网络健康信息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健康信息平台的审查和监管、健康信息平台要以加强平台权威性健康信息内容的组织和加强平台的安全性建设、用户要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和了解网络信息质量的感知标准等。

梁燕雅[3](2018)在《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尤以重大传染病疫情更受关注。如2003年的SARS疫情,2005年全球性禽流感,2010年全球性的H1N1流感疫情,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还有近年来不断困扰多省市的登革热疫情以及2017年马达加斯加鼠疫疫情,2018年的疫苗事件等。顺德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员来往较为开放的城区,拥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有食用野生动物的偏好,对食材有极致要求,追求“嫩”、“滑”、“爽”,即食物未经充分煮熟便被食用,SARS事件公开资料显示,第一例病例首发于顺德,2017年,也有报道人感染H7N9的病例,故加强顺德的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应成为常规化工作状态。本文阐述传染病疫情及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从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工作基本情况及应急运行机制、应急机构设置状况、相关机构管理现状等情况的深入分心,指出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工作现状,虽然佛山市顺德区的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工作做到较好,但仍存在的问题,如应急体系不完善、疫情信息渠道不通畅、疫情现场处置职责不清、专业应急队伍薄弱、居民传染病防控知识匮乏等,进一步分析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提出完善传染病应急管理的设想。本文的创新点是以佛山市顺德区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医疗改革为背景,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结合医疗、教育及其他政府部门的运行模式,根据工作实践,提出提升传染病应急管理对策的可行性措施,如完善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制度,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应急管理绩效考核,落实政府各部门传染病应急管理职责,加强队伍专业素质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方式,完善传染病应急管理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葛晓鹏[4](2018)在《我国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客运服务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条件,在保障农村地区居民交通公平、便利日常生产生活出行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发展经历了计划供给、放开供给、规范供给、优化供给等阶段。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客运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个性化的运输产品日益丰富,但也有很多农村地区仍存在受农村公路条件制约未开通客运线路、因经营效益差客运线路“开得起、留不住”、即使维持运营但客运服务质量较差且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此外,在实践中对于农村客运服务的基本属性、供给主体等也存在着不同认识。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公民基本交通权,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出现相比班线运输更加灵活的农村客运服务产品。那么,农村客运服务的基本属性及政府的供给义务是什么?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适应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方式又是什么?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既有研究的梳理,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对农村客运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运输组织、运营模式、线网布设及站场布局等方面,对农村客运服务属性的界定和政府治理的分析较少。其次,一些文献从系统论、资源配置等经济学视角研究了农村客运发展问题,但鲜有文献从多元治理、权力均衡及行为博弈等方面来剖析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内在机理。第三,在我国当前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要么由政府直接通过国有企业来供给,要么由民营企业来供给,对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市场合作的具体方式及不同供给方式的适应性分析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综合运用多元治理、权力均衡及演化博弈等分析方法,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理论研究和数理解析了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内在作用机理,阐释了政府作为“元治理”对市场和社会的反馈传导机制,提出了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谱系和适应性测度方法,识别了影响农村客运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和凭单制在农村客运服务领域的应用。围绕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机制、供给方式和实现路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结如下:第一,论文明确了农村客运服务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基本交通权的主要保障手段。公民基本交通权具有本质属性、实现形式和外部特征三个层次的表现形态,其中,本质属性是基于交通公平理念对公民出行权利的确认;实现形式为公共服务;而外部特征则表现为准公共物品、正外部性和公益性等。因而,农村客运服务是政府基于交通公平理念,动用一定的公共资源对农村地区居民基本交通权的主要保障形式。第二,论文构建了决定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机制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政府所代表的政治权力、市场所代表的经济权力和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权力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阐释了公平导向的政府—社会关系、效率导向的政府—市场关系、效能导向的社会—市场关系共同决定了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其中,政府—社会关系决定了农村客运服务的交通权属性以及政府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义务;政府—市场关系决定了政府在交通公平理念指引下,应采取适当的供给方式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效率;社会—市场关系决定了为兼顾公众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运输组织和服务方式。政府及其所代表的政治权力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居于“元治理”地位,承担着组织者、协调者和供给者的作用,由其确认的公民基本交通权要求政府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保障义务。第三,论文解析了政府、企业、公众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博弈行为。分析了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政府设租并追求自身利益、政府同时追求社会福利和自身利益三种情景下,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利益相关者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策略选择和动态博弈均衡,结果表明政府在促进权力博弈均衡过程中主导作用明显,其决策行为会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公众的出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寻租可能导致企业过度供给或供给方式选择性扭曲;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政府激励具有正向的生产策略反应,其生产意愿随着期望收益的增加而增长;公众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始终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的识别和衡量来自于公众的主观判断。在我国,建立健全有责政府是农村客运服务效果逼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第四,论文提出了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谱系和不同供给方式的适应性测度方法。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谱系是由政府直接供给、完全市场化供给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等政府与市场合作的供给方式所共同构成。论文建立了由技术经济指标层、政府指标层、市场指标层、社会指标层等构成的适应性测度指标体系,提出了对不同供给方式在我国农村客运服务中的适应性进行测度的方法,发现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通过影响测度权重导致不同供给方式在适应性上的差异,凭单、特许经营等更具市场化导向的供给方式日益受到利益相关者偏好,在北京市昌平区和贵州省黔南州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上述判断。不同供给方式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选择的结果,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比选机制有助于博弈规则和决策过程的显性化。第五,论文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下改善农村客运服务供给质量的实现路径。从政府—社会维度,分析了居民基本特征、出行行为特征和服务供给特征等方面因素对农村客运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发现代表性发达地区农村客运需求强调时间和票价因素,而代表性欠发达地区农村客运需求对覆盖范围相对敏感,说明不同地区对农村客运服务的偏好是不同的。从政府—市场维度,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是一种以乘客为导向的弹性运输服务,能更好实现需求和供给在信息、时间、空间、规模上的有效匹配,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效率。从社会—市场维度,通过凭单制可以赋予农村客运服务的需求方以更大选择权,供给方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取附着于凭单之上的政府补贴,同时凭单制也可以控制政府的支出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效能。在农村客运服务领域更多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是改善其供给质量的有效路径。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明确了农村客运服务是保障农村地区居民基本交通权的重要手段,构建了农村客运服务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决定机制,探究了三种情景下政府、企业、公众的策略选择、支付水平和社会福利后果。(2)阐明了由政府直接供给、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贴、凭单、完全市场化构成的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谱系,提出了不同供给方式适应性测度方法。(3)识别了影响农村客运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在农村客运服务领域推广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对凭单制在农村客运服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制度设计。

郑彦星[5](2018)在《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文中指出1933年阎锡山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是一所集炼钢、纺织等轻重工业于一体的公司。职工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职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的发展状况也影响到职工的生存状况。1933年到1937年,西北实业公司创立初期,西北实业公司的职工首要任务是完成公司管理与生产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遭受厂方的压迫,厂方剥夺技师红利、使用按件计资、工人储蓄等方式变相剥削工人的薪资。1937年,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总工会成立,取得了西北制造厂工人获得遣散费、西北毛织厂工人获得反对工头边珏斗争的胜利,反对晋华卷烟厂压榨女工工资的胜利。在沦陷时期,日军搬运走了西北实业公司大量的基础设施,只有极少的生产设备,为掠夺山西的资源,需要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空前加强。日军抓捕劳工,让战俘充当苦力,诱骗农民进入工厂做工,经常辱骂殴打工人,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在战争环境下,工人的温饱得不到保证,日军还强迫工人吸食毒品,通过极端的方式压榨工人劳动力,中共在沦陷区的力量也非常薄弱,这一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较抗战前更差,在中共的带领下,革命活动再起,工人通过烧毁生产原料,破坏机器延长停工时间来反抗日军的压迫。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接收和改造日伪资产,聘任日本人河本大作担任公司顾问。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公司经理开展对职工的技能与思想培训,号召广大职工为战后复兴贡献力量。国共内战爆发后,阎锡山在统治区域内实行工商编组管理体制,开展“三自传训”运动和工人军训运动,试图驱除共产党的势力,维护对西北实业公司的控制。但是阎统区日益缩小,通货膨胀现象严重,西北实业公司掌握的食粮越来越少,实行“平民经济”政策,造成工人严重饥饿。本文的内在逻辑是动荡时局中,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的薪资低,思想与行动自由也受到控制。职工的实际薪资所得难以满足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为了走出生存困境,职工不得不反抗,而自发的反抗难以取得效果,职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诉求恰恰与中共所倡导的工人运动相呼应,在中共党组织打入西北实业公司内部之后,带领工人发动了革命活动,以反抗西北实业公司的压迫。

刘鸿昌[6](2018)在《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等突出问题。然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我国目前仍有近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未能获得学前教育,还有较大比例的中西部落后农村地区、城市贫民、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园难、入优质园更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研究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以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理论、社群主义中的公益政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选取美国、芬兰、印度等相关国家做国际比较,吸取其在学前教育公益性提升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参照相关因素选取我国广东、浙江、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六省中有代表性的市县作为分析样本,采用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广泛地调研。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共访谈212人次,编制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园长及幼儿家长三套问卷,发放问卷960份,回收问卷832份。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政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并非唯一衡量指标,经费的投向和分配对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亦显得非常重要。2.政府不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唯一主体,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兜底、确保起点公平。3.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学前教育公益价值认知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公益性的实现影响较大。4.幼儿家长的满意程度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5.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难点:新生代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入园的机会和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6.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上述结论,并综合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育状况、新生代流动人口数量、国民收入差异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目标分解成初级——“兜底”、中级——“普惠”和高级——“优质”三个子目标,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子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最后,在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者对所做研究进行了反思,客观分析尚待改进之处,并针对不足做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分析。

龚荣勇[7](2017)在《“文革”时期的福建大串连运动研究(1966-1967)》文中指出串连是点燃全国文化大革命之火的一种特殊措施。由于置身于全国大串连的背景下,福建的大串连具有全国大串连的共同色彩,同时作为对台前线,也具有区域的独特性。本文从现存“文革”时期的档案、口述史料以及相关出版物出发,分步骤地对“文革”时期福建大串连的进程进行解构,从大串连这一整体事件的宏观角度分析出福建省大串连的独特性,即对台前线独特性、明显的阶段性两大特征。从参与者这一微观角度进行考量,得出以学生为主体、目的类型多样的特征。运用权威主义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理论,分析串连参与者在检阅和造反中凸显出的群体特征,并从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角度总结大串连运动的破坏性并剖析其影响,以期为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国民提供历史启迪。

季丽芳[8](2016)在《网络广告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1997年,我国首个网络广告诞生,并在随后进入喷式的发展时期。与四种传统形式的广告相比,网络广告是更具广泛性的、包容性的、互动性的以及精准性的新形式广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广告形式层出不穷,按照浏览者所使用浏览设备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传统模式网络广告和移动终端网络广告。网络广告形式越加丰富,其所存在的问题也越加凸显出来,如广告内容真实性差、发布行为不规范、骚扰现象严重等等。而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违法证据获取、法律责任追究、监管手段实施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困难,无法对网络广告进行十分有效的监管。有一些国家对于网络广告的监管颇有成效。例如,美国通过散落于各商业法典的法律法规及大量的判例法来对网络广告实施监管,尤其是对药品网络广告监管,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英国主要采取的是行业自律模式,成立了以广告执业委员会和广告标准局为中心的众多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健全的行业自律条例来进行网络广告监管,并实施了现代拦截计划;欧盟、日韩、新加坡也纷纷通过立法、行业自律、特殊商品管制等方式来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监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广告监管路径,实现网络广告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分析了以上诸国网络广告监管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广告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广告政府监管制度建设,加强网络广告侵权救济渠道建设以及加强网络广告辅助监管途径建设。

张正民[9](2015)在《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以质性研究为基本手段,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现状和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利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探讨和解析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论证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转变的趋势和路径。(1)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制度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进行梳理和解读,结合专家访谈,依据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界定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构成要素、转变的立足点和关键环节。(2)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总体性认识,对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要求的把握,从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资源的组合设计和制度安排入手,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过程、质量和制度等,分别从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理念、资源配置、结构内容、制度安排等四个维度,构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框架。(3)通过实地走访—线的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目前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以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特征为参照,分析当前学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学校体育的资源配置为考察点,探析学校体育资源组合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学校体育的制度设计为依据,解析学校体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诊断方法,剖析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所存在的问题。(4)参照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探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形成和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依据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目标,在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资源配置、结构内容和制度安排三个层面,分别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学校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理顺这些问题,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通过参与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满足他们的体育诉求,才能形成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高盼望[10](2015)在《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农村城镇化步伐开始加速,这不单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刺激不断渗透到乡村教师群体中,在冲击该群体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深刻影响其人文精神。然而,时代转型给乡村教师带来的挑战并非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回望民国,那个时代的乡村教师承受着西潮、新潮的冲击,在社会转型与新旧继替的多重压力下生活。乡村教师在时代困境中的一言一行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巨变的理解和应对,依然可以对研究当代乡村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有所助益,也必将对乡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有积极贡献。民国乡村教师的生活已渐为历史的尘埃所覆盖,被当作既往陈迹放置于民族记忆的边缘,但该群体蕴藏的精神财富和教育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挖掘。所以,研究民国乡村教师的生活有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乡村教师群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代乡村教师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再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历史的镜鉴。在中国大陆,1912-1949年的三十八年里为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乡村教师主要是指乡村学堂、学校里的教师,一般为小学教师尤其是初等小学的教师,有部分是改良塾师,极少数的中学教师。本研究以中国大陆的乡村教师群体为对象进行全景式的考察,以该群体的学校教学、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为主线并辅助之以刘大鹏、黄卓甫等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进行研究,提供一个微观的、生动地、形象的教师生活图景。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和生活史研究法,还适当借鉴口述史、教育叙事的方法。个人的生活或教师的生活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一旦被呈现出来,就有可能出现扭曲,难以真实的认知。事实存在于“客观世界”却又是通过“表达性结构”展现的,所以,对相关主体的话语进行分析,必然可以接近教师生活的真实状态。当然,通过研究乡村教师的生活,挖掘该群体在艰苦条件下的桑梓之情、职业情操、道德守望、家国情怀仍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线索。乡村教师的种种生活现实与国家动荡不无关系,更与传统的乡村生活纠缠不清,因为这些新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有着良好组织、运行规律、聚落稳定的关系社会。传统乡村社会,人们有对祖荫庇佑的祈愿,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守卫道统的坚持,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潮汹涌,新潮乍起,处于“穷乡僻壤”的乡村教育也开始受到冲击。尽管其波动比城市要小很多,甚至有些乡村“纹丝不动”,但寻求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股热流不断冲刷原本平淡的乡村。伴随改革而来的新事物将会展现出巨大的能量或创造力,然而,它们并没有因此得到足够的认可;相反,它还被传统、守旧的势力排斥,给乡村教育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给乡村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新式教育逐渐向乡村推进,私塾余韵与学堂乐歌相间其间,教师即生活于该情景之下。普通生活之外,乡村教师肩负着传统中国的文明传承与近代西方的文化启蒙重任,也承载着教育进步、民族复兴的梦想。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有专业人的特点也有农民性的取向。该群体部分是师范毕业,部分是中小学毕业还有些是旧塾师改造而成,鱼龙混杂。民国政府较为重视教育,故相关政策法规中的教师待遇极为可观,但规定中的待遇和实际调查中的以及教师话语表述的待遇有些差距。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所得待遇相对微薄,战乱年代和通货膨胀之下,他们甚至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以抵消工资。总体来看,教师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若是加上自家田产收入,生活还算差强人意。同样身为乡村中的知识者,山西人刘大鹏和安徽乡村教师黄卓甫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立场。刘大鹏所受的是传统儒家教化,并取得一定功名,对地方社会贡献大,但思想保守,对新学多有敌意,在学堂中教书的时光也乏善可陈。黄卓甫则是师范教育出身,在乡村小学中教读数年,用心教学、关爱学生并有相当的教育体悟。除此之外,从乡村教师中还走出来诸多的名宿甚至革命家,如毛泽东、钱穆等。乡村小学堂或学校多以庙宇、祠堂改建而成,另有部分为私人住所改造而成,校舍破旧、人员不整、设施不全的景象已成为当时的常态。有些学校没有挂牌,外观与寺庙祠堂或农家并无二样;或者外面是学堂招牌,实质却是私塾教育。乡村教师面临上层国家意志与下层乡村生活惯性的双重压力,多数时候还要面对塾师的挑战和学生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困扰。尽管该群体所处的教学环境较为恶劣,但这没有挡住他们的教学热情。相对来说,师生关系较其他时候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与交往主体的脾气、秉性联系密切。在教学之余,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休闲甚至教学反思,偶尔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新式教育所走的是“园艺文化”路线,传统教育则更加粗放,偏向田野。新教师在更加规范、专业的框架内实践教学、传播知识,这对现代国家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但它与乡村社会的“自由散漫”、“自我放逐”产生了极大的抵牾,该群体不得不面对由之而来的冷遇与拒斥。逐渐专业化的乡村教师也不得不超越规范框架,走向乡村、进入社区,如此一来,他们必然躲不过与乡民或其他知识人产生相应的纠葛。民国时期,多数乡村士绅、塾师等旧式知识人依然较为活跃,并有部分人继续参与中国的教育事业。尽管已经废除科举,士绅、塾师等旧式文人依旧潜藏着巨大的威慑力,多为乡民所佩服,他们基本上被视为地方上的守护者、执法者、审判者、指挥者。如果这些知识人真的满腹经纶、道德高尚,那么他们的话语几乎成为号令,甚至可以被看作乡村社会的“立法者”。尽管民国之后,这些群体的合法性开始丧失,文化权力逐渐变弱,新生的乡村教师群体依然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其相互关系主要是教师对士绅的依附和反叛;教师与塾师的博弈与合作;教师对乡民的妥协和改造。这也提示我们,教师还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面,在传播实用知识、参与乡村建设以及参与社会革命等方面都有他们的身影,为地方、社会甚至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大时代中,乡村教师面临社会转型与自身职业形塑,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遭遇了诸多的误解与困惑,身心受到深刻影响。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莫衷一是,社会地位有所下滑,乡民对该群体的认知亦是有褒有贬,如以“文化人”、“知识人”、“洋书先生”、“教书匠”、“孩子王”、“叫咕咕”等称谓冠之。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乡村教师群体最终克服了时代局限、生活困境、个人素养的种种制约,为乡村教育的延续、发展以及新式教育的渗透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该群体所体现的心系桑梓、忠于职守和家国情怀令人敬佩,这群小人物铸就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印象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情怀。乡村教师需要完成国家推进新式教育的任务又要顾及传统生活的诉求,他们在新旧夹层中展开工作,生活难免不受影响。新式教师受制于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遭遇乡村疏离、职业困境在所难免,此乃个体难以超脱的亦是专业群体所共同面对的。教师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也需要为社会、社区做出贡献,但是,他们首先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如果国家应该改善自身的话,那么人必须先振作起来,必须把自己看作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这启示我们,外在的暴力行为与因循守旧并不是好的办法,为人师者更不能消极忍耐、被动等待,反倒是要坚定信念与立场并在自我批判中克服外在影响和内心困扰,坚信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首先,克服个人追求中的“物化”倾向,确立高尚、道德的生活方式;其次,打破自我定位中的“固化”现象,树立积极、自信的时代形象;再次,关怀他者并悦纳自我,完成自我救赎。

二、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误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误点(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广告的概念及监管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互联网广告的概念
        2.1.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概念
    2.2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情况、特性及违法乱象
        2.2.1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情况
        2.2.2 互联网广告的特性
        2.2.3 互联网广告的违法乱象
    2.3 市场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广告监管的必要性
        2.3.1 互联网广告公共产品属性的要求
        2.3.2 市场失灵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广告的监管
        2.3.3 市场监管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广告的健康持续发展
    2.4 政府规制理论
    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现状
        3.1.1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法律基础
        3.1.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主体结构
        3.1.3 互联网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情况
    3.2 湖北省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2.1 注重互联网广告产业指导
        3.2.2 注重互联网广告靶向监管
    3.3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3.3.1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规范性依据不足
        3.3.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责任主体缺位
        3.3.3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手段欠缺
        3.3.4 互联网违法广告善后处理及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3.4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互联网广告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3.4.2 互联网广告监管行为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3.4.3 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意识不高,能力与水平不够
        3.4.4 互联网广告监管缺乏合作机制,与社会公众间信息不对称
    小结
第四章 完善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互联网广告监管配套法律、法规建设
        4.1.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监管理念
        4.1.2 修订完善现有配套法律体系建设
        4.1.3 对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困惑进行创新探索
    4.2 强化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4.2.1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市场准入制度
        4.2.2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行政指导制度
        4.2.3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信用公示制度
        4.2.4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联席会议制度
    4.3 加强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4.3.1 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广告监测机构
        4.3.2 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设备和经费投入
        4.3.3 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4.3.4 引入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监管手段
        4.3.5 规范互联网广告代理行为
    4.4 加大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力度
        4.4.1 强化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
        4.4.2 对重点广告、交易平台和自媒体APP实施靶向式监管
        4.4.3 强化互联网广告案例指导
        4.4.4 强化互联网广告协同监管
    4.5 构建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广告社会监督机制
        4.5.1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4.5.2 鼓励群众参与,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以婴幼儿健康信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网络健康信息需求研究
        1.4.2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1.4.3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评价研究
        1.4.4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研究
        1.4.5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1.7 技术路线图
2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康信息
        2.1.2 健康素养
        2.1.3 信息质量
        2.1.4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评价
        2.1.5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传播理论
        2.2.2 社会认知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3.1 研究过程
    3.2 访谈提纲设计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分析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5 信度分析
    3.6 效度分析
    3.7 研究结果
    3.8 本章小结
4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差异性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2 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3 表征性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4 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5.1 问卷设计与前测
        5.1.1 变量设置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1.3 问卷前测
    5.2 数据获取及可靠性分析
        5.2.1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2 样本特征描述
        5.2.3 信度分析
        5.2.4 效度分析
    5.3 模型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单因素方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6.2.2 信息平台层面的建议
        6.2.3 用户层面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等
附录一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致谢

(3)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2 传染病疫情及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
    2.1 传染病疫情的相关概念
    2.2 传染病疫情的特点
    2.3 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2.4 传染病应急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3 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工作
    3.1 佛山市顺德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运行机制
    3.2 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机构设置状况
    3.3 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相关机构管理现状
4 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4.2 疫情信息渠道不畅通
    4.3 政府机构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职责不清
    4.4 专业应急队伍薄弱
    4.5 居民传染病防控知识匮乏
5 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传染病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5.2 管理者传染病应急管理理念落后
    5.3 政府各部门传染病疫情管理沟通不畅
    5.4 传染病应急管理专业力量不足
    5.5 传染病防控知识未广泛普及
6 完善传染病应急管理的设想
    6.1 完善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制度
    6.2 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应急管理绩效考核
    6.3 落实政府各部门传染病应急管理职责
    6.4 加强队伍专业素质建设
    6.5 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4)我国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交通运输进入运输化发展新阶段
        1.1.2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1.1.3 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1.1.4 世界各国对公民基本交通权日益关注
    1.2 研究对象及问题提出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2.1.2 普遍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2.1.3 交通与运输
    2.2 治理理论
        2.2.1 治理的概念
        2.2.2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3 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2.3 公共选择理论
        2.3.1 公共选择的概念
        2.3.2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2.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2.5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研究
        2.5.1 政府与市场的概念
        2.5.2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2.5.3 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2.6 农村客运服务相关文献综述
        2.6.1 国外相关研究
        2.6.2 国内相关研究
        2.6.3 简要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发展历程
        3.1.1 计划供给阶段(1949年—1978年)
        3.1.2 放开供给阶段(1979年—2002年)
        3.1.3 规范供给阶段(2003年—2012年)
        3.1.4 优化供给阶段(2013年—)
    3.2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现状分析
        3.2.1 农村公路
        3.2.2 站场设施
        3.2.3 运输工具
        3.2.4 运输班线
        3.2.5 运营模式
    3.3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需求特性
        3.3.1 基本特性
        3.3.2 变化趋势
    3.4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主要问题
        3.4.1 现实问题
        3.4.2 理论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机制的理论分析
    4.1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决定机制
        4.1.1 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内涵分析
        4.1.2 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均衡分析
    4.2 农村客运服务的交通权属性
        4.2.1 公民的基本交通权
        4.2.2 农村客运服务交通权属性的本质特征
        4.2.3 农村客运服务交通权属性的外部特征
    4.3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政府“元治理”
        4.3.1 政府的“元治理”地位
        4.3.2 政府在农村客运服务供给中的主要职责
    4.4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时空匹配
        4.4.1 农村客运服务产品的完整性
        4.4.2 农村客运服务产品的时空匹配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行为的博弈分析
    5.1 农村客运服务参与人之间博弈的模型选择
        5.1.1 演化博弈理论基础
        5.1.2 参与人的行为假设
        5.1.3 参与人的行为分析
    5.2 农村客运服务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5.2.1 演化博弈模型一般表达式和数学求解
        5.2.2 农村客运服务演化博弈模型参数设置
        5.2.3 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情景下的求解
        5.2.4 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情景下的求解
        5.2.5 政府追求双重目标情景下的求解
    5.3 农村客运服务演化博弈模型结论解析
        5.3.1 主要结论
        5.3.2 指导意义
        5.3.3 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适应性分析
    6.1 公共服务的供给
        6.1.1 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
        6.1.2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6.1.3 我国公共服务的生产者
        6.1.4 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式
        6.1.5 我国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方式谱系
    6.2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的特征分析
        6.2.1 技术经济层面特征分析
        6.2.2 政府层面特征分析
        6.2.3 市场层面特征分析
        6.2.4 社会层面特征分析
    6.3 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方式的适应性测度
        6.3.1 适应性测度的方法设计
        6.3.2 适应性测度的参数确定
        6.3.3 适应性测度的实证研究
        6.3.4 实证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改善农村客运服务供给质量的实现路径
    7.1 影响农村客运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识别
        7.1.1 关键因素识别方法设计
        7.1.2 关键因素识别实证研究
        7.1.3 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7.2 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服务的发展
        7.2.1 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的内涵和类型
        7.2.2 国外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的发展情况
        7.2.3 我国发展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服务的必要性
        7.2.4 推进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7.3 凭单制在农村客运服务中的应用
        7.3.1 凭单制的基本特点与运作模式
        7.3.2 国内外凭单制的应用
        7.3.3 凭单制应用于农村客运服务的制度设计
        7.3.4 促进凭单制在农村客运服务中应用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8.1.2 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实证研究的主要建议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革命”还是“现代化”:工人阶级研究的范式转换
    二、西北实业公司的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民国山西的工业发展与工人生活情况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初期的职工生存状况
    一、西北实业公司的成立
        (一) 成立背景
        (二) 组织结构的确立与调整
    二. 公司的职工结构
        (一) 职员的招募
        (二) 职员的结构分析
        (三) 工人的结构分析
    三、劳资纠纷与“革命”的初起
        (一) 职员薪资状况与劳资矛盾的表现
        (二) 公司对劳资纠纷的管控和协调
        (三) 中共力量的渗入与工人运动的发轫
第二章 沦陷时期职工生活状况的恶化与革命活动的再起
    一、沦陷时期公司概况
        (一) 军管理时期
        (二) 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时期
    二、日军控制下工人生活境况的恶化
        (一) 日籍人员向公司的全面渗透
        (二) “以战养战”的统制政策
        (三) 工人生活的全面恶化
    三、中共领导下工人斗争的继续开展
        (一) 日军对工人组织的破坏
        (二) 统一战线下中共工运政策与实践
        (三) 工人运动的开展及其影响
第三章 国共内战中的公司经营与职工命运
    一、抗战胜利后公司经营管理秩序的重建
        (一) 阎锡山当局对日伪资产的接收与改造
        (二) 职工结构与训练教育
    二、军事管制与职工生活状况
        (一) 战争状态与军事管制体制的强化
        (二) 战后职工的薪资福利与生活境况
    三、革命的高涨与工人的解放
        (一) 生存压力下劳资矛盾的激化
        (二) 工会的发展壮大与工人运动的持续高涨
结语: 生存法则与革命逻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公益性内涵研究的分析
        (二)关于公益思想发展脉络研究的分析
        (三)关于学前教育公益属性及其实现研究的分析
        (四)关于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策略研究的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目的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五、可能的创新
        (一)概念明晰
        (二)方法运用
        (三)结论启示
第一章 学理探微: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理论探讨
    一、逻辑起点
    二、核心概念
        (一)公益性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
        (三)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
    三、理论基础
        (一)产品属性理论
        (二)公益政治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现状解剖: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现实困境
    一、观念滞后
        (一)学前教育公益价值认识不够
        (二)私人举办者价值理性的缺失
    二、体制障碍
        (一)基层管理组织机构欠健全
        (二)家族式管理模式较为盛行
        (三)民办园法人治理制度缺失
        (四)学前经费投入总量不充足
        (五)政府办学成本分担欠合理
    三、机制不畅
        (一)财务监管机制虚设
        (二)经费保障机制乏力
        (三)考评督查机制低效
    四、人员短板
        (一)行政管理人员失能
        (二)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三)举办者素质较堪忧
        (四)“三儿”基本保教权利不保
第三章 变量透视: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方法简介
        (一)因子分析原理
        (二)因子分析步骤
    三、因素提取
        (一)样本选择
        (二)因素筛选
        (三)数据来源
    四、方法运用
        (一)变量相关性分析
        (二)变量数据标准化
        (三)公共因子的筛选
        (四)影响变量的归类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受益对象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二)实现主体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三)实现条件影响因子结果分析
    六、未来影响因素预测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学前儿童数量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状况
第四章 他山之石: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他国经验
    一、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美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之不足
    二、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芬兰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面临的挑战
    三、印度学前教育公益性现状分析
        (一)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概况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特征
        (三)印度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之不足
    四、美、芬、印三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实施经验之启示
        (一)政府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绝对主体
        (二)多渠道降低家庭办园经费承担比例,助推公益性的提升
        (三)资助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灵活多样
第五章 回归公益: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策略分析
    一、兜底
        (一)科学定位学前教育公益价值
        (二)明确学前发展思路
        (三)找准实现的着力点
        (四)案例分析:大邑——“一体化”改革的先行者
    二、普惠
        (一)完善外部监督制度
        (二)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三)健全非营利性法人制度
        (四)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制度
        (五)案例分析:怒江——最贫困山区的探路者
    三、优质
        (一)强化举办者的公共责任意识
        (二)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四)发挥社会办学力量的积极作用
        (五)案例分析:古镇镇——试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引领者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一
附录三:调查问卷二
附录四:调查问卷三
附录五:因子分析所用原始数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文革”时期的福建大串连运动研究(1966-196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研究之回顾
    三、研究方法、史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福建大串连运动的背景与原因
    一、左倾错误的不断积累和“文革”的爆发
    二、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现实需求
    三、学生渴望投入革命实践
    四、中央“文革”小组与大串连的兴起
第二章 福建大串连运动的进程解构
    一、福建革命师生赴京串连
        (一) 正规的赴京:从省委组织赴京到增加名额
        (二) 非正规的赴京:从诉求批判到拦车赴京
        (三) 接受检阅:从接待到检阅
    二、省外、省内串连
        (一) 串连范围的扩大:福建师生赴各地串连
        (二) 南北革命师生的大汇合:外省师生入闽串连
        (三) 追寻革命的足迹:徒步:串连
    三、对于串连层面的透视:从中央到省委再到群众
        (一) 中央层面
        (二) 地方层面
        (三) 群众层面
第三章 福建大串连的特征分析
    一、宏观特征
        (一) 对台前线独特性
        (二) 阶段性明显
    二、微观特征
        (一) 以中学生为主体
        (二) 串连目的多样
        (三) 群体心态明显
第四章 福建大串连带来的若干思考
    一、大串连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
    二、大串连对文化教育带来的危害
    三、大串连对人民社会生活造成的直接危害
    四、历史的借鉴:为民主法治提供反面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网络广告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网络广告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广告的概念
        2.1.2 网络广告的特点
    2.2 网络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
        2.2.1 传统模式网络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
        2.2.2 移动终端网络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
        2.2.3 其他形式的网络广告
    2.3 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
    2.4 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2.4.1 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差
        2.4.2 广告发布行为不规范
        2.4.3 网络广告骚扰现象严重
        2.4.4 不正当竞争普遍存在
        2.4.5 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第3章 我国政府对网络广告的监管现状
    3.1 我国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的现状
    3.2 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广告监管中面临的困难
        3.2.1 网络广告界定困难
        3.2.2 明确监管对象困难
        3.2.3 确定管辖权限困难
        3.2.4 执法调查取证困难
        3.2.5 违法责任追究困难
        3.2.6 网络广告监测困难
第4章 国外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经验及其启示
    4.1 美国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经验
        4.1.1 网络广告监管立法
        4.1.2 网络广告监管机构
        4.1.3 网络广告行业自律
        4.1.4 网络药品广告管理
    4.2 英国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经验
        4.2.1 网络广告监管立法
        4.2.2 网络广告行业自律
        4.2.3 网络广告监管手段
    4.3 欧盟国家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经验
        4.3.1 网络广告监管立法
        4.3.2 网络广告行业自律
        4.3.3 敏感网络商品广告监管
    4.4 亚洲国家网络广告政府监管经验
    4.5 上述国家网络广告监管经验的启示
        4.5.1 重视案例指导作用
        4.5.2 重视监管机构建设
        4.5.3 重视行业自律管理
        4.5.4 重视监测系统建设
        4.5.5 重视社会舆论监督
第5章 我国政府实现网络广告有效监管的对策
    5.1 加强网络广告政府监管体系建设
        5.1.1 设立专门的网络广告监管机构
        5.1.2 加强网络广告监管队伍建设
        5.1.3 引入网络广告大数据监管手段
    5.2 加强网络广告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5.2.1 建立健全网络广告案例指导制度
        5.2.2 建立健全网络广告市场准入制度
        5.2.3 建立健全网络广告信用公示制度
        5.2.4 建立健全网络广告市场综合治理制度
    5.3 加强网络广告侵权救济渠道建设
        5.3.1 开辟网络投诉通道
        5.3.2 构建集团诉讼制度
        5.3.3 建立自律组织投诉机制
    5.4 加强网络广告辅助监管途径建设
        5.4.1 加强网络广告行业自律体系建设
        5.4.2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需要
        1.2.2 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1.2.3 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学校体育
        1.6.2 发展方式
        1.6.3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
    1.7 理论借鉴
        1.7.1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1.7.2 场域-惯习理论
        1.7.3 内卷化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发展方式研究
        2.1.1 体育发展方式的缘起
        2.1.2 体育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研究
        2.1.3 不同体育领域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2.2 关于教育发展方式的研究
        2.2.1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2.2.2 关于教育发展方式的研究
        2.2.3 关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
        2.2.4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研究
        3.2.2 质性研究
4 分析与讨论
    4.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组成要素
        4.1.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
        4.1.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要素
    4.2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回顾
        4.2.1 清末时期
        4.2.2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
        4.2.3 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年)
        4.2.4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1931--1948年)
        4.2.5 建国初期(1949-1956年)
        4.2.6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年9月~1966年4月)
        4.2.7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4.2.8 历史性转变时期(1976年10月~1982年8月)
        4.2.9 改革开放时期(1982年9月~1992年9月)
        4.2.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1992年10月-2001年9月)
        4.2.11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综述
    4.3 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4.3.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4.3.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诉求
        4.3.3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4.3.4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4.4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导向
        4.4.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形式
        4.4.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类型
        4.4.3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
        4.4.4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多层次内容
        4.4.5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与资源集聚整合
    4.5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法路径
        4.5.1 资源路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公平发展
        4.5.2 结构路径——调整结构,优化组织形式,精选运动项目
        4.5.3 制度路径——规范制度设计,加强制度管理
5 结论
6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一) 民国
        (二) 乡村教师
        (三) 生活
    三、 研究综述
        (一) 乡村教师基本状况研究
        (二) 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与身份认同研究
        (三) 乡村教师的生活研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乡村教师的时代背景
    一、 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
        (一) 祖荫庇佑与多神崇拜
        (二) 乡村聚落与农耕生活
        (三) 守成思维与儒家教化
    二、 开始涌动的现代生活
        (一) 西潮与新潮的冲击
        (二) 乡村新学堂的兴起
第二章 乡村教师的群体状态与生活水平
    一、 群体状态
        (一) 新式学堂的毕业生
        (二) 面临转型的文化人
        (三) 根植桑梓的自乡人
    二、 生活水平
        (一) 政策文本里的理想图景
        (二) 年代变动下的区域差别
        (三) 现实生活的清贫与无奈
第三章 乡村教师的学校教学
    一、 充满张力的教学场域
    二、 张弛不定的教学行为
    三、 渐趋理性的教学反思
第四章 乡村教师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
    一、 社会交往
        (一) 教师与士绅
        (二) 教师与塾师
        (三) 教师与乡民
    二、 社会活动
        (一) 传播实用知识
        (二) 参与乡村建设
        (三) 投身社会革命
第五章 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与职业坚守
    一、 地位下滑与家国情怀
    二、 职业转型与乡土情怀
    三、 生活磨难与职业坚守
第六章 变革时代的乡村教师:问题与思考
    一、 国家意志与教师权利
    二、 社会转型与教师生活
    三、 个人生活及其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误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D]. 熊飞. 广西大学, 2019(01)
  • [2]网络健康信息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以婴幼儿健康信息为例[D]. 梁梦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佛山市顺德区传染病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燕雅.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4]我国农村客运服务供给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D]. 葛晓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5]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D]. 郑彦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8)
  • [6]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研究[D]. 刘鸿昌.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1)
  • [7]“文革”时期的福建大串连运动研究(1966-1967)[D]. 龚荣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8]网络广告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季丽芳. 湘潭大学, 2016(06)
  • [9]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 张正民. 北京体育大学, 2015(11)
  • [10]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研究[D]. 高盼望.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