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发行地方债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

建议发行地方债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

一、建议发行地方债券 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论文文献综述)

吴粤[1](2019)在《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18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在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三期叠加”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地方政府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遵循“三去一降一补”,对经济“增速提效”;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发力,加强民生项目发展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当前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在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普通民众的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民众需求,力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地方政府财力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推进城镇化、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等目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支出水平,这就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黄金规则”规定,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不能使用一般性收入,因此必须通过融资来弥补财政投资缺口。以往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势,但很少有学者研究融资结构对于财政压力的影响,鲜有学者从融资方式配置角度考虑怎样优化融资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确定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继而通过预测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探讨其怎样选择最优融资结构。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厘清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方式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融资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第二,从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口径定义和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这三个角度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确定了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满足财政压力的最小化,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三,通过门限自回归模型检测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波动,将融资需求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根据这一特点预测出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根据测算出的融资需求规模,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在限定条件下得到省级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数值。第四,基于文章的理论和数据研究,为未来省级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在论述过程中,本文遵循着以下逻辑框架:首先界定何谓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何谓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继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财政压力有显着影响,这一影响是从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层面产生的。定义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就意味着可以使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使财政压力最小的融资结构。继而,笔者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解出了在满足限制条件下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其中,融资规模的数值来源于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进行周期性分析后的预测值。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便能够尽力减轻财政压力。具体来看,文章将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重点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文献评述。最后,写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梳理和论述了融资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并在每一节末写出了该理论在文章的运用。第三章介绍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分别阐述了土地融资、债务融资和PPP融资这三种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模式的历史沿革。第四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当前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本章首先定义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现状,发现其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趋势,继而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并用财政收支缺压力作为对比分析,发现财政收支压力和财政投资压力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从融资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路径并提出假设,利用SYSTEM-GMM模型构建出2014-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完成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前文假设。根据结果,推断出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实现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轻财政压力的目的,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五章利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测算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增长的波动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对其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用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中。在满足现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绝对数值。第六章是介绍了外国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时的融资结构选择,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七章是总结章节。首先阐述了模型结论,继而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文章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这一概念。文章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达到最小。在本文中,财政压力的分析口径是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下产生的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上述三个角度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从而证明了存在一个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也就意味着,这一融资结构可以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最小化,笔者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二,将门限自回归模型运用于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预测中,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采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具有规律的波动性。根据波动周期将地方政府融资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利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平推,最终得到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规模。第三,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输入多个省级地方政府相关财政数据,利用未来年度融资规模预测值,在不违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仿真模拟测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和每一种融资方式的绝对值。为了增强模型的实用性,通过设置参数模拟出了不同情境下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中的相关数值。

王曼[2](2020)在《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要破解资金约束、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离不开政府债务手段。但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潜在风险,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得失,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其本质是一种体制现象,它既彰显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央地之间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举债是中国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举债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处于经济扩张周期还是紧缩周期,地方政府都具有扩大投资性财政支出、进行债务融资的冲动,呈现出了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这无疑突显了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对日本而言,地方债是战后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自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事务需要由地方自治体承担,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面对经济萧条压力与财政收支增速差的扩大,日本地方政府把增发地方债作为配合中央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使得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末,日本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国家债务却高达1100万亿日元(近10万亿美元),负债率200%。相对于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债而言,日本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科学的规模控制标准,不断强化地方债的发行管理、运行管理和风险管控,2000年以后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直维持在200万亿日元左右,地方政府债券的年发行额也基本保持平稳,地方政府债务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债务规模过大风险传递到经济增长上。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当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二是地方债放量发行加大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因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好攻坚战,就必须在研判中国地方债态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地方债问题演化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灰犀牛”。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1)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理论入手,以经济增长为视角对地方政府的举债原因、适度规模和债务管理理论进行回顾。借助拓展后的IS-LM模型与巴罗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机制,为适度债务规模的测算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战后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入手,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长期博弈中,揭示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在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动态变化特征,挖掘地方债发行与经济增长阶段间的规律性,为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3)在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的分布特征,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次,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市场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三,以巴罗模型为基础,从长期维度建立二次项模型。运用迭代法中的梯度下降法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二者间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实现多次函数关系的回归,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原理,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动态面板门槛方法,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门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适度规模;(4)进行分析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控措施。其在发行、运行和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为中国把握债务管理与稳增长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5)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尤其是从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等方面,为中国地方债务适度规模的控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以下命题:(1)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2)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为“倒U型”关系。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命题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第一,战后日本地方债的爆发式增长均与应对财政危机、服务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日本利用地方债务配合财政杠杆干预国家经济,对公共事业投资,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本文收集并整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5年日本34个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经济增长为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梯度下降法下运用Python软件拟合的负债率最优解介于20%—25%之间,门槛模型测得债务阈值为23.7%,表明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损害稳态经济增长;除此之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高校教育的投入,仍然是目前拉动日本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时代,政府消费仍是提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但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弱化。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这三大都市圈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外的地区受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出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三,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规模与用途等较为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增长,与日本行之有效的债务规模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丰富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通过剖析日本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的长期博弈,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动态特征与规律性,体现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二是融合了多种经验分析方法。利用梯度下降法原理并借助Python软件较为直观的可视化优势,模拟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再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计量检验,更增强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控经验的说服力;三是补充了实证领域中,关于日本地方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倒U型”的结论,并将门槛模型应用于探寻其适度规模上。

董亮[3](2013)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在若干法律和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行举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除一些合法的债务外,突出的表现是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多元化融资”等名义,通过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等,举借了大量债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形成了数额庞大的隐性债务,而且这些隐性债务大多是高风险性的,极易转化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导致现行体制下,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最后偿债责任的债务。如果这些债务长期处于政府的统计和监管之外,必将成为诱发和加剧国家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避免风险的长期积累导致危机的发生,用举债方式筹集地方公共建设资金,使债务显性化,不仅可以将公共项目建设成本分摊到项目受益的若干时期内,实现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而且有利于剔除信息非对称性所带来的监管困难。同时,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需要有相应的财力作保证,而举债权则是地方政府财权的应有内容。因此,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放权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来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项目筹集资金。从这个意义上那说,如何全面认识并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降低其债务风险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恰恰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命题。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广大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同时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对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资本市场都有利,放开地方政府债条件和时机也在逐渐成熟。但是,现行的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提高债券发行效率,减轻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可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这种发行方式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债的利率水平和规模、期限等。因此,这不仅表明了该方式具有过渡性特征,也说明我国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面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美欧为代表的联邦制国家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举债实践和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通过对各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政府举债可以加快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形式、期限与管理手段等将受制于政体和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强化发债主体预算约束机制,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但决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模式,发展地方债券市场应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目前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四省市实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地方债券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仍需在探索的道路上踱步前行。从现阶段看,中国应从建立完备的地方公债制度,大力发展地方公债二级市场并不断推进地方公债融资的配套改革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地方公债市场发展。

卢兴杰[4](2012)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不过真正引起国人高度关注还是在2008年末国家反经济周期的经济振兴计划出台之后。客观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应对经济外生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投资建设步伐均衡基建成本成果的代际分布、助推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暴露出今明两年偿债高峰兵临城下、偿债能力不强、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中西部地区成为风险洼地等严峻问题,加之2008年起冰岛、迪拜、西班牙、意大利等亚欧国家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连锁性爆发,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国家经济安全的极大担忧。因此,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二五”国民经济能否“稳中求进”、乃至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从“崛起”到“超越”的转变,都是意义重大、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分类特征、历史演进、债务通道入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本面进行勾勒,然后运用宏观经济分析、微观财务异化行为等相关分析工具,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六大方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长期以来被西方主流理论批判的中国式经济管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受住考验,终于受到西方主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逐步认同和虚心借鉴。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妥当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中国式治理。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出发,贯彻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的理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探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考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又处于核心地位,而银行业平台贷款背后潜伏的金融风险状况同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本文还从银行业的视角出发,探讨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之策。本文的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在这个部分,本文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法,以及行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进行总体的介绍。第二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该章具体介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与特点、三大历史演进阶段、五大融资通道,为后面章节提供必要的背景交代。第三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问题。基于前述理论章节的叙述,本章对我国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目的是找准融资平台问题所在,为后文探讨融资平台债台高筑的原因作铺垫。第四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理论分析。在本章中,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这六大要素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挖掘平台债务膨胀的根源,梳理内在的机理,为后文平台债务治理和银行风险管控树立了靶子,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五章,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治理。本章立足政府部门的角度,从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政府会计系统、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加强平台规范管理等思路,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平台债务治理办法。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本章立足银行业的角度,对平台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强化贷前审批、做实贷后管理、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延展平台贷款期限的思路探索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办法。第七章,结论。本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在前述六章论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展望了未来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平台债务疯狂膨胀是六大因素合力作用所导致。城市化提速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的外在动力;政绩考核的经济化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的内在动机;分税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是地方政府举债建设投资的借口;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绝好机会;财政联邦制下的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大胆举债的底气;设立融资平台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表外化或有化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规避现行法律障碍举债的有效途径。2.此次平台债务问题,金融风险只是表象,财政风险才是实质。财力不足又追求经济政绩的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债务后,把相当部分投放到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或者不太理想的建设项目,结果债务和现金流的期限结构产生错配,债务到期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进而引起银行业不良资产和坏账飙升的隐忧。3.平台债务风险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平台债务风险在全国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平台层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从地区来看,风险集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融资平台;从层级来看,风险集中在市县级融资平台,因此,平台债务风险的洼地就是这两个风险集中点的交汇之处——中西部地区市县级融资平台。这就更加精准定位了平台债务治理的目标,着眼点紧紧盯在中西部市县融资平台债务,施以“外科手术式管控”。4.平台债务治理举措贯穿多角度、多主体、多维度的中国式管控理念。治理融资平台债务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开拓创新,摈弃片面、孤立、静止的落后观念,既立足现在又放眼未来,既短期严防又长期谋划,既宏观着眼又微观着手,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做到远近结合、堵疏结合、发改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方能正本清源、标本兼治、长治久安。对于政府部门要有堵有疏,既要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改进政府会计系统,又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对于融资平台,要做到改革与发展并举,要“边规范清理,边升级转型”,“在规范中谋转型,在转型中促规范”;对于银行业,既要“以时间换空间”,允许展期平台贷款,为后续风险管控腾出时间,又要“在风险管控促进结构调整,在稳重求进中消化信用风险”。5.平台债务风险从短期来看形势严峻,但长期来看又总体可控。今明两年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峰值兵临城下,融资平台现有的现金流难以抵御债务到期本息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如果给予融资平台适当的展期延迟债务本金,那么风险又是总体可控,一方面,清理整顿后融资平台得到注资增信,资金实力得到增强,以及在到期债务的展期时间里,随着投资项目现金流逐渐走上正轨,融资平台对债务本息的偿付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滚存增长的银行利润能够消化融资平台贷款转化的呆坏账。更让人宽心的是,政府手上还有有价值超百亿的国有股、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作为平台债务的靠山。因此,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平台债务风险确实是可控的。

龚健[5](2011)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于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遏制经济下滑趋势,化解财政收支紧张状况的需要,我国中央政府决定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于2008年11月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为了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中央在此次刺激计划中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为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安排配套资金,这对本就难以为继的地方财政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国务院首次于2009年批准由财政部代理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这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与此同时,发行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在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方面的很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2009年、2010年财政部两次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大环境,从国家政策、国际实践经验、市场表现以及制度建议等层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运行、管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发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在借鉴世界成熟债券市场实践经验以及尊重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就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提出针对性建议。

陈兴[6](2010)在《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模式设计与制度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市政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建议屡屡出现。在此背景下,探索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制度至关重要。本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深圳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国外市政债券的发展及其启示。阐述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政府职能划分理论、政府部门支出理论、财政分权理论等市政债券理论基础,对市政债券的概念、种类划分、特点、性质、功能以及国外市政债券的概况进行介绍,并重点比较美国和日本的市政债券制度,指出了它们对于中国市政债券制度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市政债券在中国的探索。重点对中国近年来对于市政债券的探讨进行了回顾,从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完善分税制、融资需要、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现行“准市政债券”特点、出现的原因、具体运作模式及存在问题情况进行介绍,提出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稳妥试点市政债券的建议。第四章,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分析。着重阐述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和自身优势。从弥补资金缺口和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和减轻财务负担、优化政府投融资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化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市场、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优化地方债务管理、积累经验和稳妥推进市政债券发行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并从风险控制力较强、具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经验、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突出强调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主要优势。第五章,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模式选择。根据深圳市政府投资需求、现有财力和负债能力,对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涉及的基本原则、发行主体、发行方式、发行种类、功能定位、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利率、承销方式、投资主体、税收待遇、信用评级、债券担保、二级市场流通、信息披露以及发行流程进行阐述。第六章,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风险分析与制度构建。主要从投资者面临的信用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政府面临的地方财政风险、中央财政风险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进行风险分析。并针对风险,从完善市政债券发行的法律保障、配套政策和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偿还机制、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资金运用管理制度、中介机构与市场约束机制等方面对推进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提出了政策建议。

宋佳娟[7](2015)在《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债务风险凸现,引发各国对政府债务负担水平和最大债务警戒线的普遍关注和深刻思考。我国历来重视政府债务管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地实施,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急剧膨胀,风险迅速扩大。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地方债余额为17.89万亿元。2013年4月,惠誉和穆迪以此为依据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关于中国债务危机爆发的言论甚嚣尘上,引发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随后,着力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成为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15年3月,1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获得财政部批准,标志着政府债务从信用债务向利率债务转变。全面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刻不容缓。面对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和规范融资行为成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必经之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解决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疏”,在于“透明化”。发行市政债券、将地方财政投融资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始于2009年的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成为我国市政债券发行的有益探索。2014年5月,财政部颁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授权全国10个省市自主发行市政债券,我国真正意义的市政债券正式发行。随后,实施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获得修订,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获得法律认可,标志着我国市政债券发行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市政债券风险不容忽视。信用风险是市政债券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立足我国实际,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数据整理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对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理论方面,一方面,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宏观层面和地方政府举债动机等微观层面分析了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及传导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外市政债券风险控制的经验教训,构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实证方面,一方面,对我国市政债券发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摸清了当前市政债券发行的具体情况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梳理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选取北京、江西、宁夏三地作为我国东、中、西部的代表,运用信用风险监测的KMV模型对我国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测度,通过比较东中西部信用风险的特征,从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信用风险控制的政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赋予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缺口、控制债务规模与结构、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而且是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保持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二,新形势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扩张性造成的地方财政收支风险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财政机会主义下强激励机制和软约束机制的客观条件和地方政府预算最大化和地方官员效用最大化的主观条件综合作用是导致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市政债券的地方财政收入属性和金融工具特征使其信用风险具有较多的传导路径,包括政府体系传导、金融机构传导、证券市场传导和宏观经济体系传导。第三,基于KMV模型对北京市、江西省和宁夏自治区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假设地方财政收入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发行期限相同时,发债规模与理论违约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面临特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和担保比例的情况时,应当严格控制发债规模,以降低违约率。另一方面,三地未来五年应偿还市政债券的理论安全规模和实践安全规模呈现巨大差距,体现出与财政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适应的巨大的地区间经济不平衡。第四,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应以“举债规模”为重点。如何在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和防控风险传导之间把握适当的筹资规模,是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对于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确定应实行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控制。在需求控制方面,综合考虑存量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正确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控制发债规模;在供给控制方面,考虑到我国实际,建议禁止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借款。第五,完善市政债券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样重要。构建制度与监管并重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制度建设包括提高信用评级质量、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和设立适合国情的债券保险制度。对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监管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管、债券发行审批监管、债券运行的专门机构监管与社会监督四个部分。鉴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硬化财政预算约束;强化地方政府信用的外部监督和健全地方政府偿债保障机制等。

李龙[8](2012)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与化解》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调控,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管,进行不规范的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负担日益严重。融资规模巨大,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积累已久的债务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所存在的隐患,如此一来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的预警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工作。就理论而言,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涉及财政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全面的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对传统的预警方法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更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建立预警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如提高地方财政能力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创新点与难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与评析,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认真梳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的理论资料,涉及到基本的政府债务相关理论、政府的债务预警机制和债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关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石,因此在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对某些重要文献进行综合评析,这将有助于笔者在随后的个人研究活动更好地加以借鉴、引证,以充实、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在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笔者系统地展开了关于政府债务理论的阐释,属于规范研究内容。笔者力图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关于有特色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并且以此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首先阐释了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接下来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理论,重点探讨如何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事业和建立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工作。最后还分析了产生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的原因及其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一般关系。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视为研究有特色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的理论框架,为妥善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问题提供对策选择之依据。第四章,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体系。基于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特征的深刻分析,结合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评估的传统方法进行修正,并试图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特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法。首先根据地方政府债务之非线性特征,深入分析其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其次,提出有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理论框架,设计预警指标并选取合适的评价分析方法。最后,努力建立一个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即修正后的模糊评价分析法。第五章,是本文的比较借鉴部分,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的借债与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实践,为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与举债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地方政府除了建立预警之外,还需增强地方财政能力才能化解债务风险,因此在本章,笔者运用SVAR、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增加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转移支付最优化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笔者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结论,并依据前文的分析,尽量对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务活动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修正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模糊评价分析方式,制定了一个有效性更强的风险预警模型,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统计数据,利用SVAR、面板误差修正计量模型等相对先进的计量工具,对一些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赵亮[9](2015)在《经济法视角下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采取福利分房制度来实现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们的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人均居住面积少,卫生、用水、取暖等服务条件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市场化大门,住房政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尤其从1998年全面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之后,我国住房消费市场的发展日渐繁荣,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住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住房交易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住房交易价格快速上涨,部分低收入群体难以从市场上获得住房。住房保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妥善解决住房问题,合理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本文从经济法的视角,对我国现行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之所以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经济法基本理论可以对现行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情况作出解释。经济法所探讨的“双失灵”问题和“两手并用”的基本理念可以回答国家在保障性住房制度中的角色问题;其二是经济法的宗旨手段可以对现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可行的路径。经济法经济性和规制性的特征显示,要解决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问题,可以运用法律化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手段来实现。具体而言,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上的扶持政策,市场规制手段包括对参与主体的限制和禁止、奖励和惩罚机制。上述两个层次的思考,是本文研究的两个逻辑起点。通过经济法的“双失灵”分析框架,结合“双手并用”分析框架,笔者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住房市场中也有经济法适用的广大空间:一个是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发展方向,即市场失灵—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另一个是制度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保障,即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经济法的两个分析框架在认识保障性住房制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提供思考方向。“两手并用”分析框架也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关系。经济法还强调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符合法定原则,即强调保障性住房制度要追求“法律之治”。本文还运用了经济法宗旨中重点强调的“效率和公平”价值理念,根据保障性住房制度三个层次的侧重不同,分别探讨供给、分配和退出制度在价值理念上的不同追求,这会对相关制度设计产生较强的影响。以经济法理论为逻辑起点,本文认为分析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应当从我国现行运转的制度考察。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理论层面和具体制度层面。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层面简单的说就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概念内涵,以及其住房保障理论形成到践行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和制度外延。本文第二章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理论层面的思考开始于对“住房权”的探讨,这是本文的理论起点。住房权包括平等对待权、不受侵犯权以及社会保障权。住房权在消极意义上的不受侵犯的权利保护,从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可以找到其依据。但是对于住房权在积极意义上获取住房的权利保护,我国的法律制度规定是缺失的。住房保障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本文引出。事实上,我国还是存在保障性住房理论制度的。虽然在国内法律上没有予以明确,但是在我国签订的国际公约以及相关的规章政策中,按照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类型分别进行了制度设置。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和相关的价值宗旨也属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理论制度范畴之中的。因为它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分析基础和解决路径。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分析是为了更好的考察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从具体实施上考察,由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分配制度和退出制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是探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健全的首要因素。它包括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中的责任问题,即谁是责任承担者;方式问题,即怎样实施建设的问题;资金问题,即资金从何而来。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和退出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对象的标准问题,即保障住房分配给谁,以及保障对象如果未来不符合保障要求的后续处理事项。而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中被提及,但其中更多的是按照保障性住房制度提供的房源类型来规范的。通过对这些现有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笔者力图对保障性住房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供给、分配、退出三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笔者在本文的第三章按照提供的不同房源类型又一次进行分类梳理,希望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探讨具体到点和面上。通过梳理,笔者认为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政府角色不清,责任不明确;渠道创新滞后,资金缺口大;制度配套缺失,监管难落实。当然,在经济法的视角下,我们此时就可以运用经济法的调制手段对保障性住房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走出当前困境的对策建议。但是,本文希望从保障性住房制度实践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制度中去挖掘具体的符合经济法理念的问题解决途径。因此,本文第四章对美国、新加坡和英国的保障性住房模式进行了具体的探讨。笔者发现当前我国试行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也有在西方实践比较成熟的,甚至还有一些体现我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它们有对建设方式的创新,即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运用;还有增加供给在思维上的创新,即通过政府购买存量房的方式加大住房市场上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另外还有对融资方式的制度创新,包括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和基金融资模式,这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发展的生命,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保障性住房建设只能是竭泽而渔,难以可持续地在我国进行下去。对当前的产权模式创新,笔者主要从“共有产权”角度进行了论述。而且,笔者还发现这些制度在试行之中进展比较缓慢,为了疏通其中的障碍,笔者在第五章对构建模式和制度体系进行了探讨,希望让这些创新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具体实施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本文第六章中,笔者对整个分析思路进行了整理,再一次回归到经济法的视角下,从经济法“法律化的调制”这一理念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宏观框架构建。通过经济法“政府分权”的理念,尝试从量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进行划分。最后将经济法运用到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制度健全上,包括在供给层面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市场规制手段的运用,还包括在分配制度中运用限制和禁止的手段将保障对象进行层次划分,在退出制度中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退出主体予以激励和约束。概言之,文章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历史分析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方法等研究方法,综合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各个学科,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分层次的研究,分别对供给制度、分配制度和退出制度作了制度上的梳理和评析,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总结探讨了当前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之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值得发扬推广的几个创新方式。包括在保障性住房实施中的供给方式、融资渠道以及产权模式的的创新。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我国这些还处于试行阶段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制度和运行模式上的构建,为进一步推广这些制度提供了智力支持。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新颖”上:分析角度新颖、研究内容新颖和研究结论新颖。本文选择了经济法的视角,首先就意味着视角上的开阔性,相比于很多“政策先行”的研究角度,经济法的“法律化的调制”理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另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到发展是一个过程,而本文选择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最新的发展阶段,选取了新颖的研究对象,对影响保障性住房制度最大的供给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当然,在分析角度和研究内容的新颖双重影响下,本文的结论也是新颖的。本文对供给制度的思考具体到了供给制度的建设方式、资金来源和产权分配的创新模式上,相比于更多的“呼吁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宋立[10](2005)在《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以美国市政债券与日本地方债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市政债券制度和日本地方公债制度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债券制度,前者代表着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制度,后者代表了中央集权国家过渡性的地方债券制度。比较而言,市政债券模式的制度安排具有特殊的优势,但地方债券概念尤其是地方公债和地方公企业债的概念界定更加科学。从行政体制改革和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可借鉴地方债券的概念和市政债券的机制,发展地方政府及代理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二、建议发行地方债券 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议发行地方债券 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融资结构理论
        2.1.1 MM理论
        2.1.2 权衡理论
        2.1.3 优序融资理论
        2.1.4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3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2.3.1 产权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行为经济学
        2.3.4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问题及历史沿革
    3.1 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
    3.2 我国地方政府主要融资形式
    3.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与问题
        3.3.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
        3.3.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问题
    3.4 土地融资历史沿革
        3.4.1 土地出让制度的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3.4.2 土地融资收益分配的历史梳理
    3.5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历史沿革
        3.5.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雏形时期(1978 年-1994 年)
        3.5.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期(1995 年-2007 年)
        3.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鼎盛时期(2008 年-2013 年)
        3.5.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时期(2014 年及以后)
    3.6 PPP融资方式的历史沿革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4.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1.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
        4.1.2 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
    4.2 地方政府融资缓解财政压力的主要方式
        4.2.1 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
        4.2.2 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水平
        4.2.3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地方政府财力
    4.3 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4.3.1 基于规模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3.2 基于成本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3.3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4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4.4.1 模型设定
        4.4.2 变量构建与数据处理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规划下的地方政府最优融资模式选择
    5.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周期与预测分析
        5.1.1 模型设定
        5.1.2 数据选择
        5.1.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阶段性划分
        5.1.4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预测分析(2018 年-2020 年)
    5.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理论分析
        5.2.1 多目标规划理论
        5.2.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5.3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5.3.1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
        5.3.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外国地方政府投资融资模式比较
        6.1.1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目的
        6.1.2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比较
    6.2 外国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政压力的融资结构选择
        6.2.1 美国
        6.2.2 日本
    6.3 经验借鉴总结
第7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7.1 模型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展示

(2)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1.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
        2.1.2 地方政府债务
        2.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2.1.4 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界定
    2.2 地方政府举债原因及适度规模理论
        2.2.1 公共物品与财政分权理论
        2.2.2 古典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2.2.3 李嘉图等价定理
        2.2.4 公共选择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2.3 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
        2.3.1 凯恩斯学派及IS-LM模型扩展
        2.3.2 新经济増长理论
        2.3.3 巴罗模型及其拓展
第三章 日本央地财政关系下的地方债发展历程
    3.1 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3.1.1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与支出结构
        3.1.2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划分与收入结构
        3.1.3 租税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变化
    3.2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的地方债发展
        3.2.1 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债发行剧烈震荡
        3.2.2 石油危机下地方债呈爆发式增长
        3.2.3 泡沫经济时期地方债稳中有降
        3.2.4 长期萧条时期地方债迅速攀升
        3.2.5 全球金融危机后地方债总量趋稳
第四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日本地方债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4.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直观分析
        4.1.1 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分布特征
        4.1.2 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2 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4.2.3 脉冲响应
        4.2.4 结果分析
    4.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3.1 构建研究模型
        4.3.2 变量定义与描述
        4.3.3 计量方法的选择
        4.3.4 计量结果分析
    4.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门槛特征
        4.4.1 模型的设定
        4.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4.4.3 实证结果与结论
第五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管控措施
    5.1 规范的发行制度
        5.1.1 从审批制到协商制
        5.1.2 运用地方债计划控制规模
        5.1.3 明确规定地方债用途
    5.2 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5.2.1 债务发行方式市场化
        5.2.2 债务融资来源多元化
    5.3 严密的风险控制
        5.3.1 对流通渠道进行监管
        5.3.2 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5.3.3 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和重组机制
第六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6.1 完善财政制度与创新财政体制
        6.1.1 明确政府间财权事权
        6.1.2 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6.1.3 健全准备金偿付制度
        6.1.4 成立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6.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与监管
        6.2.1 强化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制度
        6.2.2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的关系
        6.2.3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的关系
        6.2.4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响应机制
    6.3 加快市场与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6.3.1 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6.3.2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保障机制
        6.3.3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6.3.4 加大违约惩戒机制实施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路线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路线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一般分析框架
    2.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经济基础
        2.1.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理论基础
        2.1.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制度基础
    2.2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目标的因素
        2.2.1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目标的内生因素
        2.2.2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目标的外生因素
    2.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机制及方式
        2.3.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
        2.3.2 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系概述
    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重新定义
        3.1.1 中国 1994 年的财政分权改革
        3.1.2 财政分权改革的结果
        3.1.3 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的变动趋势
    3.2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现状
        3.2.1 基于中国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变化的分析
        3.2.2 基于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差异的分析
    3.3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及效率比较
        3.3.1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
        3.3.2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效率比较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源;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与恶性膨胀
    4.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4.1.1 1994 年-1997 年的稳定发展期
        4.1.2 1998 年-2008 年的扩张期
        4.1.3 2009 年至今的膨胀期
    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
        4.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正面功能
        4.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面影响
    4.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
        4.3.1 融资平台的系统性风险
        4.3.2 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风险
        4.3.3 融资平台的操作风险
    4.4 引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主要因素
        4.4.1 地方政府融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因素
        4.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过宽定位
        4.4.3 融资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4.4.4 商业银行的借方市场地位
第5章 发达国家地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系的经验
    5.1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分析
        5.1.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5.1.2 欧洲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5.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5.2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管理分析
        5.2.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制
        5.2.2 欧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制
        5.2.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制
    5.3 各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系比较与借鉴
        5.3.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5.3.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第6章 构成以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为核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系
    6.1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现实可行性
        6.1.1 基于资金供给和投资需求的视角
        6.1.2 基于债务发行和统筹管理视角
        6.1.3 基于市场利率变动趋势的视角
        6.1.4 基于地方政府还款能力的视角
    6.2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困境
        6.2.1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政策困境
        6.2.2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现实困境
        6.2.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对宏观调控的负面效应
    6.3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设计
        6.3.1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制度
        6.3.2 地方政府债券的流通机制
    6.4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的运行状况分析
        6.4.1 偿债能力的分析
        6.4.2 资金投放的分析
        6.4.3 与城投债的区别分析
        6.4.4 发行规模与发行利率的分析
        6.4.5 风险防控的分析
第7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7.1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组织体系
        7.1.1 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组织体系选择
        7.1.2 地方政府融资管理部门的建立
        7.1.3 培养高素质人员服务地方政府的融资风险预警
    7.2 以法律制度性措施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7.2.1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7.2.2 地方人大监督地方政府的举债
        7.2.3 地方政府要建立自身的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7.2.4 在政府评价中考察融资情况
    7.3 重视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信息披露
        7.3.1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7.3.2 地方政府融资披露风险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7.4 地方政府偿债基金制度的确立
        7.4.1 偿债基金的来源
        7.4.2 确定偿债基金规模
        7.4.3 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预警结果的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和特点
        2.1.1 类型
        2.1.2 特点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演进
        2.2.1 初步发展阶段
        2.2.2 快速发展阶段
        2.2.3 由盛而衰阶段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通道
        2.3.1 打捆贷款
        2.3.2 银行贷款
        2.3.3 城投债
        2.3.4 中期票据
        2.3.5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问题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
        3.1.1 应对外生性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1.2 加快基建的供给,均衡成本成果在代际间分布
        3.1.3 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3.1.4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
        3.1.5 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3.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3.2.1 成为地方政府债务主体,偿债高峰将逐步到来
        3.2.2 部分平台偿债能力不强,受制于房市景气状况
        3.2.3 部分融资平台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
        3.2.4 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中西部平台更依赖债务
        3.2.5 平台信息透明度不高,债务资金流向易被操控
        3.2.6 资金通道高度依赖银行,受宏观监管政策冲击
    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探讨——以重庆八大投为例
        3.3.1 背景介绍
        3.3.2 运作思路
        3.3.3 运作手段
        3.3.4 债务问题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理论分析
    4.1 城市化提速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的动力
    4.2 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是地方政府举债建设的借口
    4.3 政绩考核的经济化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的动机
    4.4 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机会
    4.5 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底气
    4.6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地方政府债务表外化的途径
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治理
    5.1 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抑制地方官员投融资冲动
    5.2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
    5.3 改进政府会计系统,提升融资平台债务透明度
    5.4 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助力融资平台债务的治理
    5.5 加强平台规范管理,转型走国有资产经营之路
    5.6 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降低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
    5.7 化解风险区域失衡,加大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
6 银行业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6.1 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分析
        6.1.1 偿付风险
        6.1.2 集中度风险
        6.1.3 审慎风险
        6.1.4 政策政治风险
    6.2 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
        6.2.1 强化贷前审批,严把新增平台贷款准入关
        6.2.2 做实贷后管理,完善存量风险评估和预警
        6.2.3 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分散平台贷款风险
        6.2.4 延展平台贷款期限,稳重求进中消化风险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地方政府债券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债券相关理论
    第二节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的若干概念
    第三节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历史及现状考察
    第一节 建国以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历史考察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现状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美、日、波兰等国市政债券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美、日、波兰等国发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配套法律体系
    第二节 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流通体系
    第三节 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模式设计与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论文安排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外市政债券的发展及其启示
    2.1 市政债券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
        2.1.2 政府职能划分理论
        2.1.3 政府部门支出理论
        2.1.4 财政分权理论
    2.2 市政债券的基本阐释
        2.2.1 市政债券的概念
        2.2.2 市政债券的种类划分
        2.2.3 市政债券的特点
        2.2.4 市政债券的性质
        2.2.5 市政债券的功能
    2.3 国外市政债券的发展
        2.3.1 全球视野中的市政债券
        2.3.2 分权体制下的美国市政债券
        2.3.3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日本公债
    2.4 不同类型市政债券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4.1 基本概念和构成
        2.4.2 发行、募集与交易
        2.4.3 地方债券偿还机制
第三章 市政债券在中国的探索
    3.1 中国近年来关于市政债券的探讨
    3.2 发行地方政府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3.3 我国准市政债券发行情况
        3.3.1 准市政债券的特征
        3.3.2 准市政债券出现的原因
        3.3.3 准市政债券的具体运作模式
        3.3.4 准市政债券存在的问题
    3.4 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债券试点
第四章 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4.1 深圳市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
        4.1.1 弥补政府投资资金缺口
        4.1.2 降低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成本
        4.1.3 优化政府投融资结构
        4.1.4 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4.1.5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4.1.6 稳妥推进市政债券制度建设
    4.2 深圳市试点市政债券的主要优势
        4.2.1 风险控制控制力较强
        4.2.2 具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经验
        4.2.3 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
        4.2.4 地方债券市场潜力巨大
        4.2.5 证券行业蓬勃发展
        4.2.6 信用评级业发展良好
        4.2.7 具备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良好条件
第五章 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模式选择
    5.1 基本原则
    5.2 发行主体
    5.3 发行方式
    5.4 发行种类
    5.5 功能定位
    5.6 发行规模
    5.7 发行期限
    5.8 发行利率
    5.9 承销方式
    5.10 投资主体
    5.11 税收待遇
    5.12 信用评级
    5.13 债券担保
    5.14 二级交易市场
    5.15 监管机构
    5.16 发行流程
第六章 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风险分析与制度构建
    6.1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风险分析
        6.1.1 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6.1.2 政府面临的风险
    6.2 深圳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制度构建
        6.2.1 完善市政债券发行的法律保障
        6.2.2 制定并完善市政债券发行的配套政策
        6.2.3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6.2.4 建立科学稳健的偿还机制
        6.2.5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6.2.6 建立资金运用与管理制度
        6.2.7 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与市场约束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市政债券的概念界定
        1.2.1 与市政债券相关的若干概念
        1.2.2 市政债券的概念和特征
        1.2.3 本文对我国市政债券的范围界定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西方国家政府债券融资理论
        2.1.1 国家公债理论
        2.1.2 财政联邦制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问题研究
        2.2.2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
        2.2.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及制度建设研究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2.3.2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研究
        2.3.3 关于市政债券发行时机、条件和模式研究
        2.3.4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研究
    2.4 文献评价
        2.4.1 国内外研究特色
        2.4.2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突破点
3 新形势下市政债券发行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曲折历程
        3.1.1 建国初期—1995 年市政债券的零星发行阶段
        3.1.2 1995—2009 年市政债券全面禁止阶段
        3.1.3 2009—2013 年市政债券实践探索阶段
        3.1.4 2014 年以来市政债券自主发行阶段
    3.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背景
        3.2.1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客观存在
        3.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巨大风险
        3.2.3 中央代理地方债券暴露的问题
        3.2.4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3.3 新《预算法》背景下市政债券发行面临的风险
        3.3.1 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权的意义
        3.3.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现状
        3.3.3 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风险分析
4 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分析
    4.1 信用风险的一般分析
        4.1.1 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辨析
        4.1.2 信用风险的内涵
        4.1.3 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4.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及其来源
        4.2.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界定
        4.2.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4.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
        4.3.1 地方政府举债的适度规模
        4.3.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过度举债
        4.3.3 基于财政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行为分析
    4.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传导路径
        4.4.1 政府体系传导
        4.4.2 金融机构传导
        4.4.3 证券市场传导
        4.4.4 宏观经济传导
5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5.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5.1.1 模型的选择
        5.1.2 模型的构建
        5.1.3 研究设计
    5.2 北京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2.1 财政收入预测
        5.2.2 担保比例及可担保财政收入的确定
        5.2.3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2.4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2.5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3 江西省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3.1 江西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5.3.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3.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3.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4 宁夏自治区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4.1 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5.4.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4.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4.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5 实证小结
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6.1 国外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典型模式
        6.1.1 美国市政债券管理——制度约束模式
        6.1.2 日本市政债券管理——合作协商模式
        6.1.3 英国市政债券管理——规则指引模式
        6.1.4 巴西市政债券管理——行政控制模式
    6.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总结
        6.2.1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控制举债规模
        6.2.2 设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举债程序
        6.2.3 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6.3 借鉴与启示
7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7.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
        7.1.1 信用风险控制的内涵
        7.1.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7.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重点——以规模控制为主
    7.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7.3.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制度
        7.3.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监管框架体系
    7.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完善
        7.4.1 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
        7.4.2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7.4.3 硬化财政预算约束
        7.4.4 强化地方政府信用的外部监督
    7.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救济与偿债保障
8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地方政府发债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8.1.2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8.1.3 财政收支风险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源
        8.1.4 过度融资行为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8.1.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具有多重传导路径
        8.1.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8.1.7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应以“举债规模”为控制重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财政收入预测
附录B 江西省财政收入预测
附录C 宁夏自治区财政收入预测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与化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
        二、 文章结构
        三、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国外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
        一、 关于政府债务(公共债务)的性质
        二、 关于政府隐性债务(或有债务)之风险研究
        三、 政府债务管理的国别研究
        四、 关于预警方法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学者关于公共债务理论与对策的研究
        一、 政府债务及其成因分析
        二、 关于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三、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与债务风险理论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
        一、 财政联邦主义
        二、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债务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分类
        二、 地方政府债券
        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一、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
        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四、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框架
        一、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
    第三节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风险模糊评价分析
        一、 模糊评价分析法简介
        二、 模糊评价分析法要件
        三、 改进后预警模型的一般特点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举债与管理经验比较借鉴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发债比较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
    第三节 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和管理的借鉴及启示
第六章 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计量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科技投入与地方财政能力的关系研究
        一、 科技投入与地方财政能力的动态关系
        二、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转移支付最优化
        一、 理论模型分析
        二、 地方经济增长率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其他战略选择
第七章 结束语
    一、 主要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经济法视角下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构安排及可能的创新
        一、结构和内容安排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
        三、下一步研究工作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制度概述
        一、住房权制度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济法理论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实施的经济法学解释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完善的经济法学分析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沿革及评析
    第一节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沿革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历程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思考
    第二节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梳理
        一、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
        二、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
        三、保障性住房退出制度
    第三节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评析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整体实施的效果与评价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整体实施的不足及分析
第四章 国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
        一、发展历程
        二、运行机制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
        一、发展历程
        二、运行机制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英国保障性住房制度
        一、发展历程
        二、运行机制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供给模式创新
        一、公私合营模式
        二、政府购买模式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资金供给创新
        一、信贷融资模式
        二、债券融资模式
        三、基金融资模式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产权模式创新
        一、共有产权的概述
        二、共有产权的运营
        三、共有产权的创新
        四、亟需完善的部分
第六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的宏观思考
        一、统筹立法,完善顶层设计
        二、科学分工,明确政府责任
        三、专门机构,保障制度施行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的微观构想
        一、供给多元化,发挥市场作用
        二、分配动态性,保障实质公平
        三、退出制度化,确保持续有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议发行地方债券 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D]. 吴粤.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D]. 王曼. 河北大学, 2020(02)
  • [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D]. 董亮. 辽宁大学, 2013(11)
  • [4]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D]. 卢兴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5]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问题研究[D]. 龚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6]深圳市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模式设计与制度构建[D]. 陈兴. 复旦大学, 2010(03)
  • [7]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 宋佳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3)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与化解[D]. 李龙. 南开大学, 2012(07)
  • [9]经济法视角下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D]. 赵亮.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10]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以美国市政债券与日本地方债券为例[J]. 宋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03)

标签:;  ;  ;  ;  ;  

建议发行地方债解决住宅建设资金缺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