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几何矛盾分析

初等几何矛盾分析

一、初等几何中矛盾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畅[1](2021)在《基于Coq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机器证明》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发展变革,计算机技术发展势如破竹,人工智能就是典型例证。机器定理证明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容,其起源可追至莱布尼茨时代,涉及计算机、数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自动定理证明技术旨在实现计算机自动推理证明,随着时间推移,交互式证明工具也称证明助手应运而生。Coq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交互式证明工具,依赖其严谨性、可读性、可信性等特点,基于计算机语言Gallina,合法命名与代码规范实现数学定理的证明或系统安全性验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计算机协助人完成数学定理的推理过程。数学定理形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推动形式化数学的发展,而且利于读者对数学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微积分的出现,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无论对数学还是物理学等科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对微积分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为理论依据,实现微积分系统中的数学定理形式化。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建立了微分与积分之间的联系。本文基于交互式证明工具Coq,从构建系统中底层——实现集合与函数形式化出发,首先对微积分基础内容实现形式化证明,对实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连续函数形式化描述,其后在实现导数与微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定积分形式化的基础上,实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形式化。

姬梁飞[2](2020)在《数形结合视角下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数形结合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从价值方法、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3方面探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数形结合思想有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和教学价值,有助于创设核心素养的生成路径,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及再生长.

宋晋凯[3](2020)在《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数学在民国后期(1936-1949年)出现了一次研究的高潮,许多数学家逐渐进入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央,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审视民国后期的数学发展成就,不可不追溯民国前期(1912-1935年)的数学现代转型。民国前期,文化变革剧烈,社会思潮汹涌,在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数学伴随着“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转向,逐步完成了体制化进程,现代转型初步完成。民国前期的数学现代转型,使中国传统数学在学术、学科、学人、学会等建制建设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为重要的是,在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浪潮中,学界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数学真理等数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哲学审视,构筑起具有独特时代文化特质的数学思想文化形态。民国前期的数学思想文化颠覆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观念认知,与数学现代转型相互耦合、互为促进,也为国民政府时期数学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本文遵循学术现代转型的史学研究路径,以“契机→内容→主体→途径”为主线牵引通篇,分为绪论、正文(共七章,首章为契机,中间四章为内容,后二章分别为主体和途径)、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围绕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概念释名等内容进行阐释,重点对选题研究的合理性、可行性给予论证。第一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概况的相关内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必须将其置放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必须通晓国外数学潮流的发展情况。本章简要介绍了民国科学文化、世界数学思想潮流的相关情况,重点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和体制化完成的重要节点给予着墨论述,为正文后续部分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二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本质探讨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最可从其定义中体现,从定义出发也可探寻事物本质的“元问题”。本章围绕数学界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历史演变、民国前期数学界说的形态等内容,重点从数学基础研究、实在论的视角进行数学本质属性的挖掘。民国前期的数学本质体现出自然属性、哲学属性以及实在论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认识论的内容。认识论是对事物本质探寻的纽带。围绕数学知识能否被人类所认知这一问题,民国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中,尤以罗素的数学不可知论影响最为深远。受罗素来华带来的文化效应影响,数学不可知论成为这场论争的焦点。本章重点讨论数学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及传播概况,系统梳理了数学不可知论自身体现出的“空洞无物”“不辨真妄”的典型特征,并对民国学者利用唯物辩证法对其发起诘难的情况进行了回溯。第四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价值观嬗变的内容。价值观是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数学为“六艺之末”,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导向。进入民国之后,现代数学的价值被学界重新认知,此时的数学被理解为是“科学之基”“科学之母”,数学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围绕数学的价值,民国学界对数学之于社会、文化和人生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统计学、经济学、艺术学等现代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第五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真理性研究的内容。真理性研究是数学哲学关注的重要主题。民国学界对数学真理所体现出的保守性、递进性、自足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实证主义思潮传入使数学真理的特性受到了挑战,数学真理的相对性以及数学公理主义倾向成为学界论争的重点。康德哲学、实证主义、公理主义等哲学理论与非欧几何学、极限理论等数学学说相互交织、相互援引,成为民国学界真理性探讨的特色。第六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主体寻源的内容。留学生是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建构的主体。民国以前,实业是留学生学科选择的主要方向,数学留学生的数量极少。及至民国,西学被大规模建制化的持续引入,学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数学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不仅是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骨干,更是数学思想文化变革的中坚,引领了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本章还以数学留学生的典型代表——胡明复为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点面结合勾勒数学留学生在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内容。期刊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意义期刊的创办受益于来华传教士群体。在民国以前的期刊中刊载过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章,但数量较少,并未产生特别的影响。数学思想文化在民国前期的传播途径体现出综合性期刊→大学期刊→专业期刊的典型特点。《科学》《少年中国》《学生杂志》等综合类期刊成为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外国名哲来华访学,促进了民国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人物学说研究类专门期刊开始出现。《罗素月刊》是此类期刊的嚆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以《罗素月刊》为研究素材,可以管窥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经由期刊传播之原貌。结束语是对本文的总体回溯。主要包括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特点的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与仍需努力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展望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洪雷明[4](2020)在《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为人处世、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1它是彝族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古文献。因此,本次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重点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为个案,以该校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以下简称《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为研究重点,重点探讨《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文化保存、选择和创造的教育价值以及对学生“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阐明。第一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主要介绍教材的编写地——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的历史沿革、人员结构以及教材的编译流程,也介绍了社会上《玛牧特依》的研究机构——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的历史沿革与组织构架、会员制与人员管理、推广与宣传等,并重点介绍教材的使用地——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近几年教育情况,《玛牧特依》的教育开展情况,且重点对被调研教师和被调研学生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第二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概述选编内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及主要内容;同时阐述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以教育的文化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在教育的文化保存、文化选择以及文化创造三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第三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和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从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第四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以及“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失。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其中主观原因包括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方面。第五章,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该部分主要从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府及教育部门主要从增添选编内容,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完善辅导用书以及增设彝文课程,拓展玛牧用途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层面主要从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学校层面主要从强化师资建设,协调课时安排,解决奖励不公问题,尝试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提出建议。家庭层面主要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开展家庭玛牧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菅朋朋[5](2019)在《机器解答电路题目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机器解答是智能化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它旨在研发自动理解和自动求解多模态题目的智能解答算法,使目标题目得到正确的解答。本文从机器解答领域中一个基础题目的解答任务出发,探索和研究一套准确度高、扩展性强的机器解答方法。现阶段的机器解答方法仍然以传统的框架解题法和语义解析法等为代表,这些方法不仅需要设置大量的规则模板来理解复杂多变的题目文本,而且缺乏隐含信息的挖掘,导致题目的解答效率较低。深度学习方法也开始尝试应用于机器解答,但是真正高效的方法却很少。由于机器解答的任务较多,无法通过统一的深度学习框架来实现文本理解、图形理解、关系推理和自动求解等融合学习,且已有的深度学习方法目前不能生成可读的解答过程。因此,本文从机器解答领域的研究现状入手,提出开展机器解答电路题目的方法研究,并围绕题目文本理解方法、电路图形理解方法、自动求解方法和机器解答系统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为了让机器具备对电路题目的智能化解答能力,首先必须实现机器对题目文本的自动化理解。由于题目文本中包含复杂的自然语言情景,而传统的基于语义理解的方法一方面在方法构建时需要设计大量的规则模板,另一方面在文本理解时无法穷尽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且文本理解的结果多以解析树的形式进行表示,限制了进一步的推理和可视化解答。同时,题目文本中往往包含隐含的定理、推论等解题信息,而现有方法缺乏对这些隐含信息的挖掘。因此,本文首先将题目文本的理解过程抽象为关系的抽取过程,并提出了一个既能抽取直陈关系又能抽取隐含关系的自动化题目文本理解方法。该方法结合题目文本中的词性、语义和句法模式构建了句法语义模型,并提出了一种使用句法语义模型抽取直陈关系的算法,该模型使用词性模式代替复杂多变的自然语言描述,使用电路元素和单位等关键字结构作为语义部分,并结合句法模式对直陈关系进行抽取。经研究发现电路定理跟所求的电路元素直接相关,同一电路元素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单位是统一的,因此本文结合电路元素的单位和定理构建了单位定理模型,并提出了一种使用单位定理模型抽取隐含关系的算法。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本文方法不仅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而且有效提升了题目文本理解的能力。由于图形中包含着丰富的解题信息,因此图形理解是机器解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几何图形的理解,对电路图形的理解较少。几何图形理解主要是对顶点、曲线和几何结构的分析,其结果多用于几何定理的自动证明,而电路图形理解则通过电路结构对具有方向的电路属性进行分析,其结果多用于电路解答。因为直接理解图形非常困难,所以本文将图形的理解过程抽象为关系的抽取过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抽取的电路图形理解方法。针对串并联电路,通过对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收缩形成等效电路,可抽取该过程中的电路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收缩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然而该算法难以抽取较为复杂的桥接电路中的电路关系,经研究发现通过对电路网孔的搜索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孔搜索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这两种算法联合使用组成了电路图形的理解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电路图形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题目理解的效率,扩大了题目理解的范围。自动求解是机器解答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针对现有的机器解答方法缺少对多模态题目进行自动求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既可以求解文本题目又可以求解图文题目的自动求解方法。该方法使用了最新的等价转换原理,将题目的求解过程等价转换为关系的推理求解过程,并提出了基于关系推理的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基于关系抽取的题目理解方法,实现了电路题目的机器解答。此外,本文还实现了一个基于机器解答的电路辅导系统,用于验证机器解答效果、提供智能导学服务。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提出了一个既能抽取直陈关系又能抽取隐含关系的自动化题目文本理解方法。该方法由基于句法语义模型的直陈关系抽取算法和基于单位定理模型的隐含关系抽取算法来实现。该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不仅减少了模板数量,而且有效地提升了题目文本理解的效果。(2)提出了一个基于关系抽取的电路图形理解方法。该方法由基于拓扑收缩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和基于网孔搜索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来实现。该方法不仅填补了电路图形理解方法的空白,而且在电路图形的理解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扩大了题目理解的范围。(3)针对现有的机器解答方法缺少对多模态题目进行自动求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既可以求解文本题目又可以求解图文题目的基于关系推理的自动求解算法,并在实际电路题目的自动求解中取得了良好的求解效果,有效地提升了自动求解的能力和范围。

王权威[6](2019)在《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中的分支推理架构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组织结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人工智能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其在科研与教育领域也将产生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进科研与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了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中的分支推理架构,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分支推理的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等数学问题的知识表示初等数学问题的知识表示包括初等数学中相关的实体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表示和推理依据的表示。在本文中,我们将初等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分类进行抽象,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表示。用Data表示原子知识,用Relation去表示多个Data或多个Relation之间的关系。推理依据的表示包括初等数学问题中的一些常识、公理、定理和推论的表示。我们为这些公理、定理、推论等数学理论建立结构一致的模型,以便计算机能够运用这些模型进行推理产生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系统中主要以编写规则的方式来实现此类模型。2.基于知识库的分支推理架构的研究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分类讨论的情况。我们通过建立分支知识库,实现拆分“或”关系为各个单独关系,让它们分别在各自独立的知识库中进行无干扰的推理;然后再利用矛盾检测机制检验推理产生的知识,逐步减少分支或推导出分支并对分支进行合并;最终求解出问题,同时得到完整的问题求解过程。这就是分支推理。在研究分支推理架构时,我们分别对分支架构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包括分支的具体知识表示、分支推理架构的模块组成、分支推理策略和外部分支技术。3.基于分支推理的问题自动求解系统的实现系统中的初等数学知识以对象的方式来表示和存储,通过自然语言理解、预处理、主知识库、外部知识库、控制器、分支推理和符号计算等模块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具有类人答题功能的完整的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系统。并且在该系统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实现了一题多解模块,使系统具有能够用多种方法求解初等数学问题中一些典型问题的功能。

袁梓钦[7](2018)在《基于电影造景术的翻转空间研究》文中提出对翻转空间研究的想法来源于电影的想象力,电影与科学最大的区别是电影把想象力付诸实践,而不需要论证。这些电影场景之所以动人,不仅仅在于电影大师们制造出的虚幻世界,更在于,他们推动了真实世界的进步,并影响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摆脱对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思想束缚。论文研究试图从电影布景技术中为空间设计寻求新的创作灵感。研究从电影造景术理论出发,从理论分析和设计实验两个层面对翻转空间形态进行探索,在理论分析部分,笔者从建筑空间和艺术视觉层面探讨空间形态出现的设计领域,并以空间体验为落脚点,最后以呈现形式、生成策略、图解策略和建造策略四个方面对翻转空间形态呈现的设计策略进行归纳整理。在设计实验部分,以“蒙太奇技术下的空间建构”、“运动镜头下的空间变化”和“翻转空间主题下的电影馆展厅概念设计”三个主题鲜明的实验,分别从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电影造景的应用和翻转空间的建构进行研究。三个主题实验侧重于概念性,主要探索在电影造景术影响下的设计、建造和概念空间表达上的潜力以及实验性目的。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实验,期望对相关空间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为设计实践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王超[8](2016)在《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及其近似和近似等价》文中提出近年来,并发系统有着颇为广泛的应用。事件结构作为并发系统的语义模型之一,引起了理论与工程学界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并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传统的事件结构建立在抽象动作符号集合之上,但抽象的动作不能细致地描述系统行为,也不能处理近似问题。然而,近似问题在工程应用中却是非常常见。例如,在实际测量和计算过程中,测量误差和截断误差经常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经常无法获得完全精确的解。实际上,工程问题的解并不总是精度越高越好,还需要平衡好精度与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的关系,换言之,完全精确的解有时也是不必要的。此外,近似还经常应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简化系统,在预先给定的可以容忍的误差范围内,对原始系统进行近似化简,从而得到一个复杂度降低的简化系统;二是扩展系统之间的传统精确等价关系,通常把两个系统之间的近似程度解读为距离,从而可以将两个系统之间的传统精确等价关系扩展为具有鲁棒性的近似等价关系。因此,如果要将传统事件结构的应用扩展到更广的领域,有必要将事件结构扩展以处理近似问题。在并发系统模型理论中,系统的简化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在进行系统简化时,语义等价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语义等价进行研究,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语义等价分为线性时间等价和分支时间等价两类。线性时间等价主要包括迹等价,分支时间等价主要包括(单元)失败等价和互模拟等价。但是目前迹等价、(单元)失败等价和互模拟等价主要应用于标签变迁系统的化简,极少应用于事件结构的化简。实际上,目前事件结构上(近似)语义等价理论尚不健全,如何将语义等价应用于事件结构的理论研究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传统的事件结构中引入多项式代数,提出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概念。由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诱导出对应的多项式代数交织标签变迁系统和多项式代数步进标签变迁系统,从而使得线性时间-分支时间等价谱系理论可以应用于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最终建立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和近似等价理论.具体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概念,并使用两种不同的构造方法,将传统事件结构转化为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验证了传统事件结构是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特例。2)讨论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刻画能力,举例并分析了如何应用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刻画计算机程序。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在五种经典事件结构(基本事件结构、稳定事件结构、流事件结构、集束事件结构和扩展集束事件结构)中,流事件结构最适合作为程序的模型。3)重点研究了事件结构并行特性中的交织语义和步进语义。结合事件结构的格局结构定义,由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可以诱导出多项式代数交织标签变迁系统和多项式代数步进标签变迁系统,从而使得线性时间-分支时间等价谱系理论可以应用于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4)在线性时间-分支时间等价谱系理论的研究中,本文分别讨论了可达性等价、迹等价、失败等价、单元失败等价和互模拟等价。其中,根据是否引入观测值,将所有语义等价分成基于迹和基于可见迹两个子类。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出了最小单元失败集合的概念,并证明了最小单元失败集合方法在所有能判定单元失败等价的方法中是最优的。因此,运用最小单元失败集合方法可以极大地简化单元失败等价的验证计算。本文分别对一个规模较小的实例和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最小单元失败集合方法比传统方法判定单元失败等价减少了较多的工作量。5)构建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理论。一方面,结合实例分别运用了泰勒展开、最佳一次逼近和分段线性插值等数值近似理论近似化简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并在实例中探讨了误差传递问题。另一方面,给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诱导出的多项式代数标签变迁系统赋予Baire度量,并结合豪斯多夫距离,以及迹集合和互模拟关系的定义,给出迹距离函数和互模拟距离函数,从而量化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之间的近似关系。6)构建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等价理论。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弱化了的Baire度量,使得得到的度量具有传递性性质。然后结合豪斯多夫距离,定义了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迹等价和近似单元失败等价。如果假设观测值空间为n维空间,类似地,就可以得到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可达性等价和近似互模拟等价定义。这些近似等价都具有传递性,因此可以多次运用这些近似等价来化简模型,并且各个传统精确等价是对应的近似等价的特例。这些近似等价之间的粗糙关系与传统精确等价之间的粗糙关系保持一致。综上所述,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能够更细致地刻画系统行为,并且可以处理近似问题。虽然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较传统事件结构数学形式更复杂,但是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也因此可以运用数值近似理论进行化简。本文提出的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以及建立的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近似和近似等价理论,将为并发系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曲宠[9](2015)在《方形几何形态自我建构与异质元素介入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建筑在创作上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在基本模式语言中却又表现出同质化、创作乏力的窘境。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便是对建筑自身语言缺乏深入挖掘,却在表象上显示出了病态而盲目的追求。而要应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形态混乱与语言匮乏,需要我们对既已存在的建筑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托经典建筑式样,以基本图形样式为原点,揣摩当代中国新建筑生成机制。而方形作为建筑语汇中最原始也是重要的建构原型,其应用的范围跨越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并存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中。方形所具备的形态特点、包容能力、创作潜力以及设计师对其无意识的依赖性,都成为了我们研究方形的动力所在;无论它作为建筑空间基本形态的控制性要素、基本模块亦或建筑母题,也均可见诸于建筑作品中;其应用形式、应用时间、应用范围也都多于其它基本几何秩序形态。本文从对方形几何形态的形态特征、图形建构方式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目标,对超过50位建筑师的150多个建筑作品、各个艺术门类的上百幅艺术作品以及上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并对每种可能的方法进行原型建构及图解展示,并最终归纳出方形几何秩序形态的自我建构手段以及在方形几何秩序形态中介入异质元素的设计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原型建筑创作出发,试图探寻建筑、艺术、几何的对位关系,从一个基本图形-方形出发,结合多学科、多门类的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探究在当代城市背景下,方形几何原型创作的建筑生成机制的可能性与前景,反思与当下的建筑创作背景,发掘出方形几何形态在当代建筑创作方面的建构形式。

单琳琳[10](2014)在《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日本建筑创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随着2014年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的揭晓,日本共有7位建筑师获得了此奖,是获奖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委员会在给他们的评语中都提到了“日本的”建筑,这说明当代日本建筑中存在的“日本趣味”是被普遍认可的。但是当代日本建筑师们大多不提传统或民族,甚至有意回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再则,对于当代建筑的民族性问题,我们在讨论方法上存在一个误区,一直停留在当代建筑是否具有民族性以及有什么样的民族性上。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应该是理解建筑为什么具有民族性,当代建筑为何与民族性无法分离,这就要谈到建筑民族性形成的基因——以民族为本位的根生性,它使得当代建筑及今后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无法真正的与民族性相分离。民族根生性是建筑创作思维研究的根源视域,由于它的存在不同建筑之间才形成不同的民族性。作为针对建筑创作思维根源因素的研究,本文以当代建筑的“民族根生性”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当代建筑创作思维与民族根生性的关系,以及对建筑的民族根生性概念厘定,从而构建一种以“民族根生性”为主线,以生命的特殊性和意识的原初性为哲学基础,以建筑民族学和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体系,并借此分析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原始动因和潜在原则。文章以形式逻辑推导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概念构建——内涵分析——内容和形式——日本民族根生性的表现——日本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表达为研究脉络。探究了建筑民族根生性的学理溯源、概念内涵、生成机制、内容和形式、本质特征等方面的一般规定性。同时,论述了日本民族根生性的成因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从理论维度和表达形式方面分析了日本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基本要义,阐明了民族根生性在日本当代建筑中的鲜明特色;而后落脚到日本民族情感、民族认知和民族理想,并结合当代建筑创作的形态、空间、审美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当代建筑的岛国、暧昧、神道的民族根生性特点,并从建筑形态的几何结构化、纤细观念化和相对复杂化,建筑空间的短暂而流动、灰度和自然要素,建筑思维的原始祖型构造审美观念、含蓄性的机能审美体验和自然的生态素材审美转向三方面展开研究。最后反思了在民族与当代建筑创作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当代建筑创作研究的前沿思考。论文取得了以下有益的理论成果:以日本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为切入点,建构了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以“建筑民族学”和“文化哲学”为理论支撑,提出了日本当代建筑的民族根生性的理论内涵。从岛国的民族情感、暧昧的民族认知和神道的民族理想,以及对日本当代建筑形态、空间、审美的突出影响,揭示了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特殊性的深层结构。总体来说,本文从理论建构、表现形式、研究价值三个层面对当代建筑的民族根生性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理论层面:从学理溯源、一般规定性、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各方面全景分析了建筑民族根生性,以建立在理论层面的建筑民族根生性学理框架。表现形式层面:针对日本当代建筑民族化的经验、表现形式和相关建筑理论,引发对日本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成因、内涵、趋势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推理论证建构的理论。研究价值层面:当代建筑面对时代性、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时空境遇,如何表达特色和有持续的生命力,按照民族的根生性思索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期待独具个性化的民族特色价值诉求未来建筑的发展。

二、初等几何中矛盾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等几何中矛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q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机器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交互式机器证明工具-Coq
    2.1 Coq起源与应用
        2.1.1 Coq的起源
        2.1.2 Coq的应用
    2.2 Coq中的项
        2.2.1 类型
        2.2.2 表达式
    2.3 Coq命题与证明
        2.3.1 命题描述
        2.3.2 命题证明
    2.4 Coq策略
第三章 微积分基础概念形式化
    3.1 集合与函数形式化
        3.1.1 集合形式化
        3.1.2 函数形式化
    3.2 微积分基础形式化
        3.2.1 实数形式化
        3.2.2 数列极限形式化
        3.2.3 函数极限形式化
        3.2.4 连续函数形式化
第四章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形式化
    4.1 导数
        4.1.1 导数的概念
        4.1.2 微分中值定理-拉格朗日定理形式化
    4.2 定积分
    4.3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数形结合视角下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形结合:核心素养的生成路径
    1.1 课程主线:学科知识的整合
    1.2 逻辑引领:素养培育的导向
2 价值方法:优化学生思维方式
    2.1 数学方法:理性思维的拓展
    2.2 思维表征:认知心理的建构
3 关键能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3.1 逻辑推理:探索推理论证过程
    3.2 直观想象:发展想象思维能力
    3.3 数学抽象:建构问题解决范式
    3.4 数学建模:提升数学实践能力
    3.5 数据分析:增强定量分析能力
4 情感态度:培育学生的数学观念
    4.1 数形交错:体味感悟数学文化
    4.2 形数益彰:养成数学应用意识
5 结 语

(3)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概念释名
第一章 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演进情况
    1.1 民国前期科学文化的发展
    1.2 民国前期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
    1.3 民国数学之现代转型
        1.3.1 数学教育制度的发展
        1.3.2 大学数学系的创设
        1.3.3 数学学会制度的发展
        1.3.4 国外着名数学家来华交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体论追问:民国前期数学界说及其哲学意蕴
    2.1 数学界说的历史演变
    2.2 民国前期数学界说之形态
        2.2.1 数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2.2 数学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2.2.3 数学基础论争视角下的数学界说
    2.3 实在论视域下的数学界说
        2.3.1 数学对象的实在性
        2.3.2 数学对象的非观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识论探讨: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传播
    3.1 数学不可知论溯源
    3.2 不同视角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1 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译介
        3.2.2 数学不可知论的数学之极善界说
        3.2.3 空洞无物:观念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4 不辨真妄:公理系统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5 数学基础构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3 “虚”“妄”之辩:唯物辩证法对数学不可知论的批驳
        3.3.1 数学概念的实在性
        3.3.2 数学公理的真理性
    3.4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不可知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观嬗变:民国前期“六艺之末”到“科学之母”的数学
    4.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数学
        4.1.1 实践导向,实用为尚
        4.1.2 儒学为本,数学为末
    4.2 民国前期的数学价值
        4.2.1 数学之于科学
        4.2.2 数学之于社会
        4.2.3 数学之于人类精神世界
    4.3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3.1 数学与统计学
        4.3.2 数学与经济学
        4.3.3 数学与艺术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理性探究:民国前期数学真理的特征及其意义
    5.1 数学真理的特征
        5.1.1 数学真理的保守性
        5.1.2 数学真理的递进性
        5.1.3 数学真理的自足性
    5.2 实证主义视域下的数学真理观
        5.2.1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内容
        5.2.2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诘难
        5.2.3 康德哲学真理观的佐证
    5.3 民国前期对数学公理的诘难
        5.3.1 对公理自明性的批驳
        5.3.2 对公理主义的批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寻源: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1 留学生学科专业选择之变迁
    6.2 数学留学生群体
        6.2.1 民国以前的数学留学
        6.2.2 民国前期的数学留学
        6.2.3 数学博士群体分析
    6.3 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3.1 留学生对科学的传播
        6.3.2 留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传播
    6.4 数学文化传播主体的个例分析
        6.4.1 胡明复的数学贡献
        6.4.2 胡明复的数学思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途径审视:民国前期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1 民国以前的报刊及数学文化
    7.2 民国前期的期刊与数学文化
        7.2.1 综合类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2 大学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3 数理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3 数学文化传播途径的个例分析
        7.3.1 《罗素月刊》刊创
        7.3.2 《罗素月刊》概貌
        7.3.3 《罗素月刊》中的数学文化
        7.3.4 《罗素月刊》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玛牧特依
        (二) 一类模式
        (三) 《彝语文》教材
        (四) 教育价值
        (五) 选编
    三、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理论
    四、相关研究动态
        (一) 多学科视角下《玛牧特依》研究
        (二) 一类模式研究综述
        (三) 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编写研究综述
        (四) 相关研究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访谈法
        (三) 观察法
        (四) 问卷法
第一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
    第一节 四川省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简介
        一、历史沿革
        二、人员结构
        三、编译流程
    第二节 四川省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简介
        一、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一) 历史沿革
        (二) 组织架构
        二、会员制与人员管理
        (一) 会员制
        (二) 人员管理
        三、推广与宣传
        四、未来规划
        (一) 《玛牧特依》大融合
        (二) 立足凉山、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第三节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简介
        一、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教育情况及师生情况
        (一) 历史沿革及教育情况
        (二) 教师与学生情况
        二、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被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 被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玛牧特依》教育开展情况
        (一) 国旗下《玛牧特依》集体诵读
        (二) 增添《玛牧特依》校园文化
        (三) 坚持开展《玛牧特依》课堂教学
第二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
    第二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文化价值分析
        (一) 教育文化保存功能
        (二) 教育文化选择功能
        (三) 教育文化创造功能
        二、《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 “德育”的教育价值
        (二) “智育”的教育价值——“勤学好问”
        (三) “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倡勤劳,忌懒惰”
第三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
    第一节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
        四、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
    第二节 对《玛牧特依》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价值
        二、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
        四、“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少
    第二节 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一、主观原因
        (一) 教材自身的原因
        (二) 学生自身的原因
        二、客观原因
        (一)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 社会的推广程度不高
        (三) 学校的自身存在问题
        (四) 家庭的帮扶程度不足
第五章 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及教育部门层面
        (一) 增添选编内容,完善选编内容的质量
        (二) 加大研究支持,解决古彝文的困惑
        (三) 完善辅导用书,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困难
        (四) 增设彝文课程,解决学生彝文基础薄弱的问题
        (五) 拓展玛牧用途,帮助当地脱贫攻坚
    第二节 社会层面”
        (一)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
        (二) 增强社会责任,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节 学校层面
        (一) 强化师资建设,解决教师缺乏问题
        (二) 协调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三) 积极对上沟通,解决奖励不公问题
        (四) 加强对外合作,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第四节 家庭层面
        (一) 积极参与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二) 家庭玛牧教育,努力帮扶学校玛牧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的具体内容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分访谈内容
附录五: 部分照片
致谢

(5)机器解答电路题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机器解答研究现状
        1.2.2 题目文本理解的三类方法
        1.2.3 题目图形理解的两类方法
        1.2.4 自动推理方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机器解答理论与框架
    2.1 机器解答的通用流程
    2.2 电路题目的机器解答理论
        2.2.1 等价表示理论
        2.2.2 等价转换理论
        2.2.3 类人解答理论
    2.3 电路题目的信息构成
        2.3.1 电路题目的组成
        2.3.2 电路关系
    2.4 电路题目的机器解答框架
        2.4.1 题目理解框架
        2.4.2 自动求解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系抽取的题目文本理解方法
    3.1 电路题目文本理解方法概述
        3.1.1 问题定义
        3.1.2 题目文本理解方法
        3.1.3 文本元数据处理
    3.2 基于语义理解的题目文本理解方法
        3.2.1 语义句模的构建
        3.2.2 基于语义句模的语义理解方法
    3.3 基于句法语义模型的直陈关系抽取算法
        3.3.1 句法语义模型的构建
        3.3.2 直陈关系抽取的算法流程
        3.3.3 使用句法语义模型抽取直陈关系
    3.4 基于单位定理模型的隐含关系抽取算法
        3.4.1 单位定理模型的构建
        3.4.2 隐含关系抽取的算法流程
        3.4.3 使用单位定理模型抽取隐含关系
    3.5 电路题目文本理解的实验
        3.5.1 数据描述
        3.5.2 评估标准及对比方法
        3.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关系抽取的电路图形理解方法
    4.1 电路图形理解方法概述
        4.1.1 问题定义
        4.1.2 电路图形理解方法
        4.1.3 电路图形识别
    4.2 基于拓扑收缩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
        4.2.1 任务定义
        4.2.2 电路图形的拓扑结构分析
        4.2.3 使用拓扑收缩算法抽取电路关系
        4.2.4 实例分析
    4.3 基于网孔搜索的电路关系抽取算法
        4.3.1 任务定义
        4.3.2 电路图形的网孔结构分析
        4.3.3 使用网孔搜索算法抽取电路关系
        4.3.4 实例分析
    4.4 电路图形理解的实验
        4.4.1 数据描述
        4.4.2 评估标准
        4.4.3 拓扑收缩算法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4 网孔搜索算法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5 联合算法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题目的自动求解方法
    5.1 电路题目的求解过程模型
        5.1.1 机器解答过程分析
        5.1.2 求解过程模型
    5.2 基于关系推理的自动求解算法
        5.2.1 电路关系实例化
        5.2.2 图文关系融合
        5.2.3 电路关系推理
        5.2.4 使用关系推理算法求解电路题目
        5.2.5 可读解答过程的呈现
    5.3 电路题目的自动求解实验
        5.3.1 数据描述
        5.3.2 评估标准
        5.3.3 不同解答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5.3.4 不同难度等级下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机器解答的电路辅导系统
    6.1 系统的总体结构
    6.2 题目理解模块
        6.2.1 题目文本理解模块
        6.2.2 电路图形理解模块
    6.3 自动求解模块
    6.4 智能辅导模块
        6.4.1 智能导学
        6.4.2 学习评测
        6.4.3 学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中的分支推理架构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知识表示
        2.1.1 一阶谓词逻辑
        2.1.2 产生式系统
    2.2 规则库和规则流
        2.2.1 规则和规则库
        2.2.2 规则流
    2.3 知识库
    2.4 问题求解认知模型
    2.5 相关工具
        2.5.1 Drools推理引擎
        2.5.2 Maple符号计算工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等数学问题的知识表示
    3.1 实体表示
        3.1.1 几何实体
        3.1.2 代数实体
        3.1.3 实体属性
    3.2 关系表示
        3.2.1 几何关系
        3.2.2 代数关系
    3.3 结论表示
        3.3.1 实体属性类结论
        3.3.2 实体关系类结论
    3.4 规则表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中分支推理架构的研究
    4.1 初等数学问题概述
    4.2 分支推理架构中的关键技术
        4.2.1 分支的具体知识表示
        4.2.2 分支推理架构的模块组成
        4.2.3 知识库的分支推理策略
        4.2.4 外部分支技术
    4.3 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系统的研究
        4.3.1 解题预处理的研究
        4.3.2 自动推理技术的研究
        4.3.3 自动停机技术的研究
        4.3.4 类人答题过程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支推理的问题自动求解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概况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总体架构
    5.2 问题求解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解题预处理
        5.2.2 符号计算引擎
        5.2.3 规则推理
        5.2.4 分支推理
        5.2.5 辅助推理
    5.3 自动停机的设计与实现
    5.4 一题多解的设计与实现
    5.5 类人答题过程输出的设计与实现
        5.5.1 自然语言描述实体和关系
        5.5.2 求解步骤编号
        5.5.3 步骤的逻辑重构
        5.5.4 特殊规则的过滤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
        6.1.1 系统求解问题展示
        6.1.2 分支推理求解问题测试
        6.1.3 一题多解测试
    6.2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获奖情况

(7)基于电影造景术的翻转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研究框架图
第一章 电影造景术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电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科幻经典的诞生
        二、太空漫游指南
        三、光影迷城
    第二节 镜头构图
        一、静态构图
        二、影视构图
    第三节 光线色彩
        一、光位
        二、影调
        三、色彩
    第四节 相关作品案例分析
        一、希氏悬念场
        二、韦斯·安德森:复古的情感修复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转空间的方式研究
    第一节 翻转空间——源于电影场景的启示
        一、概念空间的衍生
        二、电影空间的相似性
    第二节 翻转空间的类型研究
        一、建筑空间层面
        二、艺术视觉层面
    第三节 翻转空间的情节体验
        一、空间情节的内容题材与结构的艺术编排方法
        二、电影视野下的翻转空间及其结构关系的体验
    第四节 翻转空间情节的构成要素
        一、有意味的题材与概念
        二、主题道具与连续镜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转空间形态呈现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呈现形式
        —、实体的翻转
        二、空间的翻转
    第二节 生成策略
        一、生成思想
        二、生成手法
    第三节 图解策略
        一、图解思想
        二、图解手法
    第四节 建造策略
        一、建造思想
        二、建造手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影造景术在翻转空间实验中的设计应用
    第一节 蒙太奇技术下的空间建构
        一、装置一:《旋转之游乐场》
        二、装置二:《多维剧院》
    第二节 运动镜头下的空间变化
        一、推拉镜头
        二、摇镜头
        三、移镜头
    第三节 翻转空间主题下的电影馆展厅概念设计
        一、设计课题的背景
        二、形态的生成操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网站类
致谢
作者简介

(8)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及其近似和近似等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件结构
        1.2.2 等价
        1.2.3 近似及近似等价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
    2.1 传统事件结构
    2.2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
    2.3 转化:传统事件结构到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
        2.3.1 转化的基本原理
        2.3.2 实例分析:打印机模型
        2.3.3 实例分析:上楼模型
    2.4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刻画能力
        2.4.1 计算机程序模型
        2.4.2 实例分析:分情况求值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诱导出的标签变迁系统
    3.1 并发概述
    3.2 多项式代数格局结构
    3.3 多项式代数标签变迁系统
    3.4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诱导出的交织标签变迁系统
    3.5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诱导出的步进标签变迁系统
    3.6 线性时间-分支时间等价
        3.6.1 线性时间等价
        3.6.2 分支时间等价
    3.7 最小单元失败集合
        3.7.1 基于迹的最小单元失败集合
        3.7.2 基于可见迹的最小单元失败集合
        3.7.3 最小单元失败集合优势
        3.7.4 实例分析
    3.8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等价
        3.8.1 交织等价
        3.8.2 步进等价
        3.8.3 真并发等价
    3.9 本章小结
4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
    4.1 数值近似
        4.1.1 基本思想
        4.1.2 数值近似方法
        4.1.3 实例分析:分情况求值模型
        4.1.4 实例分析:菱形的对角线求解
        4.1.5 误差传递问题
    4.2 度量近似
        4.2.1 度量相关定义
        4.2.2 定义和判定方法
        4.2.3 实例分析:字符串
    4.3 本章小结
5 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的近似等价
    5.1 Baire度量变体
    5.2 近似可达性等价
    5.3 近似迹等价与近似语言等价
        5.3.1 近似迹等价
        5.3.2 近似语言等价
    5.4 近似单元失败等价
    5.5 近似互模拟等价
    5.6 实例分析:光波炉加热模型
    5.7 近似等价之间的关系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方形几何形态自我建构与异质元素介入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结构与框架
        1.5.1 研究结构
        1.5.2 论文框架
2 几何原型概述
    2.1 几何原型形态研究
        2.1.1 建筑原型设计概述
        2.1.2 三种基本形态概述
        2.1.3 三种基本形态的衍生形态概述
    2.2 基本几何空间形态简述
        2.2.1 基本空间形态
        2.2.2 基本空间的衍生形态
    2.3 基于方形的几何原型设计历程
        2.3.1 古典建筑中方形的比例与几何构图
        2.3.2 东方建筑与伊斯兰建筑中的方形集群
        2.3.3 现代主义大师的方形创作
    2.4 方形几何形态的建构原理
        2.4.1 方形几何形态的自我建构原理简述
        2.4.2 建筑设计中方形的适应性研究
        2.4.3 异质元素介入的建构原理简述
3 方形几何形态的自我建构-“法式、属群、均衡”
    3.1 方形几何形态的集中式建构方式
        3.1.1 焦点式建构方式
        3.1.2 等级秩序建构方式
    3.2 基于比例的平面分划方式
        3.2.1 比例—单一性、多样性、韵律
        3.2.2 方形基本框架内的黄金分割
        3.2.3 根号下的比例控制
        3.2.4 方形在基本数理关系控制下的等比例相互关系
    3.3 方形几何形态增益与削减的建构方式
        3.3.1 从拓扑学和平面张力开始
        3.3.2 “加法”-方形几何形态的增益式建构方式
        3.3.3 “减法”-方形几何形态的削减式建构方式
    3.4 通过扭转变形建构方形几何形态
        3.4.1 “变形记”
        3.4.2 内部扭转变形
        3.4.3 边缘与外部扭转变形
    3.5 方形几何形态的集群建构方式
        3.5.1 面式集群建构
        3.5.2 线式集群建构
        3.5.3 叠加的集群建构方式
4 异质元素介入的设计方法
    4.1 异质元素于建筑
        4.1.1 建筑VS艺术or建筑=艺术?
        4.1.2 建筑艺术的美学评价标准
        4.1.3 异质元素的表现形式
        4.1.4 异质元素的作用方式
    4.2 “容纳”与“破坏”-异质元素的内部介入
        4.2.1 方形中的“寄生体”
        4.2.2 “第三种”形态-异质元素的内部融解
        4.2.3 “CONTENT”
    4.3 界面的消解与重构-异质元素的边缘介入
        4.3.1 四边介入
        4.3.2 角部介入
        4.3.3 环绕式介入
    4.4 方形集群中异质元素的介入
        4.4.1 面式方形集群中的介入方式
        4.4.2 线式方形集群中的介入方式
        4.4.3 异质元素的叠加介入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建筑的民族性理论研究
        1.2.2 日本传统建筑特点研究
        1.2.3 日本当代建筑特点研究
        1.2.4 日本文化与民族性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2 研究的要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相关概念厘定
        1.4.1 相关概念厘定
        1.4.2 概念关系辨析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的民族根生性理论建构
    2.1 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概念与特征
        2.1.1 当代建筑的民族根生性
        2.1.2 普遍性与特殊性
        2.1.3 稳定性和持久性
    2.2 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内涵分析
        2.2.1 建筑的存在方式
        2.2.2 建筑的根本属性
        2.2.3 建筑精神的精华
        2.2.4 建筑民族根生性的本质
    2.3 当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内容与形式
        2.3.1 民族根生性的内容
        2.3.2 建筑中的表现形式
    2.4 日本民族根生性的形成原因与表现
        2.4.1 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
        2.4.2 自然主义下的环境观
        2.4.3 自我认同与行为取向
        2.4.4 性格结构与理想价值
    2.5 日本传统与近代建筑民族根生性传承
        2.5.1 日本建筑的形成初始
        2.5.2 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
        2.5.3 日本近代建筑民族性探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族情感主导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形态创作
    3.1 建筑形态中的民族情感特征解析
        3.1.1 民族情感中的岛国根性
        3.1.2 超越理性的形态特征
        3.1.3 日本当代建筑形态创作思想
    3.2 谨慎之情在形态中的几何结构化体现
        3.2.1 排除绝对性的建筑平面
        3.2.2 使用纯粹的几何基本型
        3.2.3 建筑中仿生几何的运用
        3.2.4 规矩的几何化建筑装饰
    3.3 自然之情在形态中的纤细观念化体现
        3.3.1 建筑结构的纤细调和
        3.3.2 建筑色彩的原生质朴
        3.3.3 建筑材质的素雅轻盈
    3.4 独我之情在形态中的相对复杂化体现
        3.4.1 谱系的定型化与多元性
        3.4.2 双重与相对性的建筑尺度
        3.4.3 建筑形态的开放与封闭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族认知影响下的日本当代建筑空间创作
    4.1 建筑空间中的民族认知特征解析
        4.1.1 民族认知的暧昧根性
        4.1.2 生成式建筑空间特征
        4.1.3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创作思想
    4.2 民族时空认知在空间场所中的体现
        4.2.1 建筑与空间的短暂性
        4.2.2 建筑场所的“消亡”
        4.2.3 建筑空间的阴翳性
        4.2.4 空间水平线的强调
    4.3 民族环境认知在空间行为中的体现
        4.3.1 “自然”即“空间、行为”
        4.3.2 环境的“运动空间”
        4.3.3 空间行为的模糊性
    4.4 民族文化认知在空间意象中的体现
        4.4.1 “物哀”式建筑空间
        4.4.2 “空寂”式建筑空间
        4.4.3 “幽玄”式建筑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族理想制约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审美表达
    5.1 建筑审美中的民族理想特征解析
        5.1.1 民族理想的神道根性
        5.1.2 建筑的自然审美特征
        5.1.3 日本当代建筑审美创作思想
    5.2 “古道”信念成就建筑构造审美
        5.2.1 隐匿的原始祖型
        5.2.2 建筑内在的“和魂”
        5.2.3 “神域”中的建筑
    5.3 “空灵”思想融入建筑机能审美
        5.3.1 建筑的“无常”表达
        5.3.2 建筑的“轮回”表达
        5.3.3 建筑的“退隐”表达
    5.4 自然理想的生态转换建筑素材审美
        5.4.1 “自然”式建筑创作
        5.4.2 “第二自然”的创造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初等几何中矛盾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q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机器证明[D]. 于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数形结合视角下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建构[J]. 姬梁飞.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3]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D]. 宋晋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4]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D]. 洪雷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机器解答电路题目方法研究[D]. 菅朋朋.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初等数学问题自动求解中的分支推理架构及实现[D]. 王权威.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电影造景术的翻转空间研究[D]. 袁梓钦.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8]多项式代数事件结构及其近似和近似等价[D]. 王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2)
  • [9]方形几何形态自我建构与异质元素介入的设计方法研究[D]. 曲宠.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10]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 单琳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初等几何矛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