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渠排水效果观察

暗渠排水效果观察

一、暗沟排水效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艺婷[1](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曾玉霞[2](2021)在《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

曾玉霞[3](2021)在《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泛,因地制宜治理盐碱地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地处西北干旱区域的宁夏青铜峡典型低洼盐碱地存在的地下水位高、盐分淋洗困难等问题,通过设置不同暗沟埋深(Dl:0.9 m、D2:1.2 m、D3:1.5 m)+不同灌水定额(W1:1200 m3/hm2、W2:2400 m3/hm2、W3:3600 m3/hm2)试验,分析各处理对盐碱土壤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同一灌水定额条件下,暗沟埋深较浅的处理灌水后在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较小,40-60 cm 土层,D1处理土壤含水率最大,80~100 cm 土层,不同暗沟埋深处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灌水后0~40 cm 土层土壤脱盐效果表现为:D2>D1>D3,40~100 cm 土层土壤脱盐效果表现为:D3>D2>D1。从整个作物生育期来看,暗沟埋深较深的处理更有利于耕层土壤排水脱盐。(2)Dl、D2条件下,W3处理灌水后0~10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W1处理最低,D3条件下,灌水后0~8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加,80~100 cm 土层,W1、W2处理土壤含水率较灌水前变化不大。同一暗沟埋深条件下,0-60 cm 土层较大于60 cm 土层土壤脱盐效果好,各处理0~100cm 土层脱盐效果表现为:W3>W2>W1。油葵生育期各处理0~40cm 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表现为W3>W2>W1,土壤含盐量大小表现为W1>W2>W3。(3)灌水后各土层土壤含盐量整体上呈现出距暗沟水平距离近的地方含量少。相比原土,2019年和2020年各处理Na+、Cl-、SO42-降幅显着高于其他离子,各处理的K+、Mg2+含量变化不大,两年D3W3和D3W2处理各盐分离子含量较其他处理低,且D3W3和D3W2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两年D1W1和D1W3处理各盐分离子含量较其他处理高,且D1W1和D1W3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两年D3W3处理平均出苗率和成株率最大。D2W3、D3W3、D3W2处理均有利于油葵株高生长。D2W3和D2W2处理均有利于油葵茎粗生长。两年D2W2处理油葵盘径平均值最大(20.1 cm),其次为D2W3处理。两年D2W3处理结实率平均值最高(93.78%),其次为D2W2处理。两年D2W2处理百粒重平均值最高(6.28g),其次为D2W3处理。2019年D2W2处理产量最大(3446.75 kg/hm2),与D2W3处理无显着差异,2020年D2W3处理产量最大(3501.23 kg/hm2),与D2W2处理无显着差异,即本试验D2W2、D2W3处理均可提高油葵产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暗沟埋深为1.2m、灌水定额为2400 m3/hm2为调节该地区盐碱地水盐环境、提高油葵产量的最佳组合处理。

王紫晶[4](2021)在《陇南地区新农村养老住宅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毋庸置疑,“住房”始终与人类生存的发展休戚与共。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住房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人群特征以及地域需求。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加速,使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当前,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农村住房建设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建筑的数量和需求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然而,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却没有满足当下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住宅需求。一方面,由于新旧村舍建筑的过时设计和农村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对农民自身需求的分析等研究成果的缺乏,农村住宅建筑物通常会忽略实际的区域环境,盲目地遵循外在形式,直接复制现代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使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地域人文环境脱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长者对居住用房的实际需求以及使用意识的缺位,导致住宅设计的不科学、不合理设计的现象普遍发生,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陇南地区适合老龄化的农村住宅设计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陇南地区新农村住宅作为研究客体,将老年人对住宅的要求与使用作为研究的主体,包含以下研究内容:一、概念基础。针对本文研究的要素与要求,在确定文章研究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总结出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特点及适老化设计建议。分析国内外一些地区农村养老现状与存在的一般问题,借鉴国内外适老化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实地调研。在对陇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居住环境、居住设施、多代居住等几个方面分析陇南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并根据该需求确定该地区农村住宅养老存在的问题,为陇南地区新农村适老化设计研究提供设计策略。三、设计策略。研究可落地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是基于上述调研的研究结果,重点关注陇南地区存在的问题和生活方式的设计需求。关于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本文对陇南地区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庭院等功能空间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比较,并考虑陇南地区养老住宅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四、设计实践。在明确陇南地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陇南地区洛塘镇李家村实际工程为例,对提出的适老化设计策略进行探索验证。本文的研究将对陇南地区农村老龄化带来的住宅适老化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改善策略,并为新农村养老住宅的适老化设计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与借鉴。

仲文洲[5](2021)在《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调控是建筑最原初而本质的动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建筑形式,即是平衡对风、光、热等能量要素获取、保蓄、释放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建筑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气候环境影响下,能量流动的物质呈现——建筑形式是能量的构形。对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研究,能够厘清当代建筑学在环境调控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强调环境调控是建筑形式生成的核心驱动,使建筑设计的本体与核心回归空间与建造;在方法论上,能量成为技术介入与知识拓展的接口,集成跨学科交流下的知识、方法与工具,形成系统化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论文引入能量的角度审视建筑形式,重构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流变;将其放置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讨论在“人、建筑、气候”关系中进行的能量过程与形式生成;搭建起建筑学与生物气候学、建筑热力学的联系,直接指向形式与能量的数学及物理关系;应用数值模拟量化验证典型气候区民居中的能量过程,提取反映建筑形式特征、环境调控策略与能量运行机制的热力学模型——构建环境调控视野下,形式与能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模型、数理模型与分析模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有机建筑理论、建筑生物气候学、热力学建筑理论等基础理论阐释形式能量法则;进而借助进化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来构建形式基于能量的发展路径与机制;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刻画建筑起源、乡土发展、机械介入的纵向建筑发展剖面,在时间维度下总结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归纳其呈现出的被动调节、主动干预与整体共构三种形式追随能量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是系统研究,在“人、建筑、气候”中定义由外部能量系统、建筑调控系统、人体反应系统组构的热力学系统,明确各自的对象与内容、分析技术与评价指标;将多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集成的建筑形式解构为对应特定功能的系统构成;清晰地展现环境调控系统与建筑的影响要素、对应关系与形式呈现;同时也为建筑形式与能量交互机制的量化分析提供系统化的结构。第三部分是数理研究,通过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及完备性研究,对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要素进行影响因子的归纳、提取,阐释各形式因子与能量过程的数学和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耦合解析法。第四部分是范型研究,通过物质形式的类型解析与能量过程的量化解析,从典型气候区民居原型中解释形式与能量相互影响的机制,提取反映内在热力学逻辑和形式生成规律的热力学模型,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可参照的图示工具。全文正文约18.8万字,共有图表200余幅。

董丽[6](2020)在《公共建筑内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六合文化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建筑内庭院要求创造一个面向公众服务和具有文化审美价值的庭院环境。本文研究目的是探索公共建筑内庭院设计策略以提升其使用价值,采用了文献研究、对比归纳、模拟软件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研究方法,以内庭院的空间诉求为切入点,统筹活动行为、景观质量、生态质量和文化表达的设计导向,兼顾公共建筑内庭院面向公众的审美标准,以人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从景观、生态、文化及技术方面着手整合自然和人文元素。以南京六合文化城为例,结合主体建筑类型、周边空间功能、微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影响因素,分析了内庭院与周边空间功能的匹配,研究实施了景观、生态、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策略。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相关文献,采用定性方法,包括档案文件、直接观察、现场文件、设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共建筑内庭院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了分类归纳、对比分析研究。第二章是设计研究部分,对公共建筑内庭院的类型、设计影响因素、空间诉求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满足受众需求的公共建筑内庭院特征,归纳出公共建筑内庭院的策略雏形。第三章是策略研究部分,通过剖析公共建筑内庭院的设计倾向、功能属性及空间需求,总结出公共建筑内庭院应考虑景观空间、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四个方面的基本因素,运用功能与形式、文化与生态多元并存的设计思路,归纳出景观、生态、文化、技术等方面综合的设计策略。第四章是工程实践项目应用部分,实地调查了南京六合文化城并拍照记录,对文化城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了观察记录以获取实践调查资料。以南京六合文化城建筑群内庭院工程项目作为依托,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数字景观实验室虚拟建模平台实践和ENVI-met模拟软件应用,研究了公共建筑内庭院优化策略对提升各项舒适度的作用和效果。第五章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思考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完善方向,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峥嵘[7](2020)在《双向拉伸作用下无纺织物反滤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曾玉霞,孙兆军,李兴强,何俊[8](2020)在《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变化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宁夏青铜峡树新林场低洼盐碱地地下水位高且盐分难以淋洗等问题,在田间设置不同埋深的暗沟(T1-1.5 m、T2-1.2 m、T3-0.9 m和T4-0.6 m)及对照试验(CK-无暗沟),分析各处理灌水后第5、15、25 d 0~10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和盐分含量变化,并测定向日葵生长指标及产量。结果表明,相比CK,合理铺设暗沟能够增加低洼盐碱地排水速率,有效减少土壤中水溶性盐分含量,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且灌水后第25 d较第5 d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相对变化率分别表现为:T2>T1>T3>CK>T4,T2>T3>T1>T4>CK。各处理向日葵籽粒产量表现为:T2>T1>T3>T4>CK。综上,本试验1.2 m埋深的暗沟排水脱盐效率最佳,向日葵长势及产量最好。

许艳茹[9](2020)在《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让消费者对于商业空间的体验性需求更甚,这迫切需求商业综合体在空间组织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出创新,多营造休闲体验空间或过程,促发社会交往活动。街区式商业综合体的廊空间可以通过化解传统集中综合体巨型体量、扩展商业界面、实现与环境的融合共生,是创造新空间体验的关键元素。然而,现有的适应集中式商业综合体的廊空间面临着对新的空间组织模式尤其是应对消费者新体验需求的适应性改变等问题。新建的很多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还未能充分考虑新消费体验下的消费者行为心理的改变,廊空间的大量外露对原有的空间模式和体验活动都产生了新的挑战。廊空间的设计如何回应新的空间体验需求成为街区式商业综合体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以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对廊空间进行了研究。在理论方面,概述消费体验、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等论文设计的概念;归纳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类型及其特点;探究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在城市、建筑、环境与人四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体验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等方面的互动,从不同的消费体验趋向中发现体验行为对空间的要求,研究消费体验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的设计需求。在案例方面,通过调研和搜集国内优秀的街区综合体项目。对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远洋太古里、西安曲江创意谷项目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获取基础建筑资料;观察廊空间的使用状况,记录消费者在廊空间中的行为状态,了解他们的消费体验感受和实际需求,体验不同形态廊空间的商业氛围;测绘采集廊空间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具有积极体验效应的廊空间设计的共性,总结其优缺点;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对廊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通过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适应新消费体验的廊空间设计要点,包括廊空间在比例尺度设计、形态设计、细节表达、场所营造、廊空间与节点空间的关联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等内容。最后从因地制宜选型、个性化形态组合、结合动线设计尺度、加强节点体验设计、注重细节建构等方面对廊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提出改善建议,希望以此为新消费模式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为城市生活创造更舒适的生存环境。

徐雯雯[10](2020)在《传统四合院应对地形营造方式研究 ——以徐州户部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建筑是标准化的建筑。四合院作为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组合单元,在面对不同地形时,这种方块状的建筑组合形式相比于独栋建筑而言,在与地基契合方面稍有难度。但四合院具有藏风聚气、利于家族管理的优势,符合封建社会的思想和秩序。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中国,古人善于利用聪明才智,寻求办法,通过不同的组群布置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四合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古代建筑营建的标准形制,其规划布局值得深入研究。现代建筑则截然不同,拥有多样化的营造方式,以不同的建筑形式应对各类地形情况,但存在着设计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城市特色不统一等弊端。本文试图从四合院适应不同地形的营造方式中谋求对现代人居建筑规划的启示。本文选取徐州户部山四合院为具体研究对象。户部山在应对特殊地形时展现了对自然的高度尊重。在平面上呈环状,剖面上为台地。营建四合院组群的最大难度在于处理四合院的直线与环形的弧线、坡地的斜线之间的关系。户部山居民展现自身智慧,利用地势的高差起落,极大的保留四合院的完整性,极富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科学合理、错落有致的商住一体式聚落。在应对地形时产生了全国仅有的构造形式。户部山的地形为本文的研究方向提供特例,为四合院的通用性与弹性提供强有力的实证。全文由五部分组成,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出发,概括本文的选题。通过传统建筑的营造思想和规范的解读,引出古代四合院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皇宫、庙宇、民居营建上的组合方式。再以独特的徐州户部山传统四合院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方式的不同之处。具体从地形环境特点、研究价值出发,分别阐述其在应对坡地地形时“聚落、院落、建筑单体”三个层面的营造策略和组合形式上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究古人在“单元式”建筑应对地形时的经验与智慧,试图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从传统建筑的组合方式上寻求启示,赋予落寞的四合院第二次生命力,为现代标准化建筑的创作提供借鉴。

二、暗沟排水效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暗沟排水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3)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暗沟埋深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的影响
    3.1 暗沟埋深对灌水前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3.2 暗沟埋深对油葵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的影响
    4.1 灌水定额对灌水前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4.2 灌水定额对油葵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下暗沟间土壤盐分的变化
    5.1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下距暗沟不同水平距离土壤盐分变化
    5.2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下土壤水溶性盐离子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油葵生长的影响
    6.1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油葵出苗率和成株率的影响
    6.2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油葵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6.3 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陇南地区新农村养老住宅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1.1.2 中国养老现状与政策方针
    1.2 选题范围与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与范畴
        2.1.1 陇南地区
        2.1.2 农村住宅
        2.1.3 适老化设计
    2.2 国内外农村养老现状及一般问题
        2.2.1 养老现状
        2.2.2 养老问题
    2.3 相关设计理论与实践
        2.3.1 设计理论研究
        2.3.2 国内外案例研究
        2.3.3 借鉴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陇南地区农村养老的调查与问题研究
    3.1 陇南地区农村概述
        3.1.1 陇南地区概述
        3.1.2 调研村庄基本状况概述
    3.2 陇南地区农村养老及住宅的调查问卷设计
        3.2.1 调研说明
        3.2.2 调研方式
        3.2.3 调研问题
        3.2.4 调研问卷回收情况
    3.3 陇南地区农村养老实地调研
        3.3.1 农村养老现状
        3.3.2 农村中不同养老类型
        3.3.3 农村老年人行为模式
        3.3.4 农村老年人养老住宅调研分析
        3.3.5 样本住宅基本概况
    3.4 陇南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
        3.4.1 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3.4.2 对居住设施的需求
        3.4.3 对多代居的态度
    3.5 问题及分析
        3.5.1 农村住宅空间养老问题
        3.5.2 农村住宅空间养老问题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陇南地区农村住宅适老性设计方法和策略
    4.1 适老化设计的方法构建
        4.1.1 农村住宅适老化设计原则
        4.1.2 农村住宅适老化设计方法
    4.2 陇南地区农村住宅适老化设计策略
        4.2.1 就寝空间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2.2 休闲空间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2.3 辅助空间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2.4 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计策略
        4.2.5 住宅周边环境适老化设计策略
        4.2.6 门窗构件适老化设计策略
        4.2.7 .预留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2.8 整体户型适老化设计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应用
    5.1 项目背景
        5.1.1 建设背景
        5.1.2 乡村建设
    5.2 方案设计
        5.2.1 前期规划
        5.2.2 功能空间
        5.2.3 建筑形式
        5.2.4 环境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视角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视角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核心概念
        1.2.1 形式能量法则/形式重力法则
        1.2.2 建筑环境调控
        1.2.3 建筑气候适应性
        1.2.4 能量机制
        1.2.5 建筑热力学模型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环境调控的理论研究
        1.3.2 有关热力学建筑理论的研究
        1.3.3 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法则的理论模型构建
    2.1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理论基础
        2.1.1 气候与生物——建筑生物气候学
        2.1.2 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论思想
        2.1.3 耗散与协同——热力学建筑理论
    2.2 建筑形式的能量法则
        2.2.1 形式、物质与能量
        2.2.2 重力法则与能量法则:从静力学到热力学
        2.2.3 能量视角下的建筑特征
    2.3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共构
        2.3.1 形式适应气候——建筑环境调控的原始起源与乡土发展
        2.3.2 形式追随设备——建筑环境调控的机械介入与价值异化
        2.3.3 形式响应能量——建筑环境调控的自然回归与整体共构
    2.4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与价值取向
        2.4.1 建筑进化——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
        2.4.2 能量响应——建筑形式与能量的价值取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关系的系统模型构建
    3.1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1.1 复杂性科学视角
        3.1.2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
        3.1.3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历史维度
        3.1.4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2 气候——外部能量系统
        3.2.1 气候的释义
        3.2.2 气候与能量
        3.2.3 气候的层级
        3.2.4 全球性气候
        3.2.5 微气候
    3.3 舒适——人体反应系统
        3.3.1 人体热舒适与能量平衡
        3.3.2 物理参数
        3.3.3 人体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3.3.4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
    3.4 建筑——建筑调控系统
        3.4.1 能量转换方式
        3.4.2 建筑传热过程
    3.5 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1 被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2 主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3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
    4.1 建筑调控系统的能量机制
        4.1.1 能量捕获——促进
        4.1.2 能量隔离——抑制
        4.1.3 能量阻尼——延迟
    4.2 建筑形式因子与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4.2.1 界面
        4.2.2 体形
    4.3 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4.3.1 建筑性能数值模拟概论
        4.3.2 传导、对流、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原型的分析模型构建
    5.1 建筑热力学模型的定义
        5.1.1 类型·原型与范型·模型
        5.1.2 建筑环境调控的类型研究
        5.1.3 建筑热力学模型——分析模型
    5.2 酷寒区热力学原型——东北汉族民居
    5.3 寒冷区热力学原型——晋西半地坑窑民居
    5.4 干寒区热力学原型——青甘庄窠民居
    5.5 温暖区热力学原型——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5.6 湿晦区热力学原型——徽州厅井民居
    5.7 湿热区热力学原型——岭南广府民居
    5.8 建筑形式因子气候适应性综合分析
        5.8.1 建筑形式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5.8.2 各气候区建筑原型的对比分析
    5.9 热力学模型
    5.10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
        5.10.1 环境调控的建筑设计
        5.10.2 设计流程与工具
        5.10.3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的应用原理与优点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公共建筑内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六合文化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建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1.1.2 公共建筑空间生态质量的要求
        1.1.3 内庭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1.1.4 六合文化城的内庭院建设需求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界定
        1.2.1 公共建筑及公共建筑群
        1.2.2 庭院与公共建筑内庭院
        1.2.3 中庭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情况对比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共建筑内庭院设计研究
    2.1 公共建筑内庭院设计影响因素
        2.1.1 建筑类型及庭院周边空间功能
        2.1.2 内庭院空间围合形态
        2.1.3 内庭院的微气候条件
        2.1.4 地域文化背景及要素
    2.2 公共建筑内庭院空间诉求
        2.2.1 活动行为的诉求
        2.2.2 景观质量的诉求
        2.2.3 生态质量的诉求
        2.2.4 文化表达的诉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建筑内庭院景观设计策略
    3.1 景观策略
        3.1.1 协调内外空间
        3.1.2 调节空间尺度
        3.1.3 表现材质肌理
    3.2 生态策略
        3.2.1 采光策略
        3.2.2 通风策略
        3.2.3 降热保温
        3.2.4 调湿策略
        3.2.5 减噪策略
    3.3 文化策略
        3.3.1 构建内庭院文化形象
        3.3.2 营造内庭院文化氛围
        3.3.3 深化内庭院文化层次
        3.3.4 丰富内庭院文化体验
    3.4 技术策略
        3.4.1 考虑屋面荷载
        3.4.2 优化排水方式
        3.4.3 运用新型材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建筑内庭院工程实践——南京六合文化城建筑群内庭院
    4.1 文化城概况
    4.2 文化城内庭院整体策略
    4.3 文化城内庭院景观设计
        4.3.1 建筑一层的内庭院
        4.3.2 可进入的屋顶花园
        4.3.3 不可进入的屋顶花园
    4.4 舒适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8)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变化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3 测试项目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埋深暗沟土壤水盐含量变化
        2.1.1 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2.1.2 土壤盐分含量变化
    2.2 不同埋深暗沟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1)在低洼盐碱地中合理铺设暗沟能加快土壤排水速率。
    (2)在低洼盐碱地中合理铺设暗沟能加快土壤排盐速率。
    (3)暗沟能通过加快盐碱地水溶性盐排出,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9)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传统商业综合体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1.2 消费体验理念下消费者的行为心理对商业空间提出新的要求
        1.1.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作为新的商业建筑型式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消费体验与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概述
    2.1 消费体验
        2.1.1 从传统消费到体验式消费
        2.1.2 从商品消费到空间体验消费
        2.1.3 体验消费的模式特征
    2.2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概述
        2.2.1 街区式商业的背景概述
        2.2.2 街区式商业的特点简析
        2.2.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对廊空间的需求概述
        2.2.4 街区式与集中式综合体中廊空间的差异
    2.3 廊空间概述
        2.3.1 廊的概念
        2.3.2 廊空间简述
        2.3.3 廊的空间特性
    2.4 街区综合体中的廊空间概述
        2.4.1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类型特征
        2.4.2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功能特性
        2.4.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5 廊空间与消费体验的关系
        2.5.1 消费体验行为的类别
        2.5.2 消费体验行为的特征
        2.5.3 消费体验行为的空间需求
        2.5.4 消费体验对商业中廊空间设计的启示
    2.6 小结
3.相关案例的调研与解析
    3.1 案例分析说明
    3.2 案例一:成都远洋太古里
        3.2.1 建筑概况
        3.2.2 建筑设计亮点
        3.2.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3 案例二: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3.3.1 建筑概况
        3.3.2 建筑设计亮点
        3.3.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4 案例三:西安曲江创意谷
        3.4.1 建筑概况
        3.4.2 建筑设计亮点
        3.4.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5 小结
4.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的设计研究
    4.1 廊空间的比例与尺度设计
        4.1.1 宽度
        4.1.2 长度
        4.1.3 高度
        4.1.4 比例
    4.2 廊空间的形态设计
        4.2.1 廊空间的界面设计
        4.2.2 廊空间的二维平面设计
        4.2.3 廊空间的三维空间组织
        4.2.4 廊空间的组合形态设计
    4.3 廊空间的细节表达
        4.3.1 材料
        4.3.2 光影
        4.3.3 色彩
        4.3.4 广告
        4.3.5 装饰
        4.3.6 导向标识
    4.4 廊空间的消费体验场所设计
        4.4.1 步行空间的开放体验设计
        4.4.2 逗留空间的关怀体验设计
        4.4.3 观演空间的共享体验设计
        4.4.4 交往空间的互动体验设计
    4.5 廊空间与节点体验空间的关联设计
        4.5.1 廊空间与入口空间
        4.5.2 廊空间与垂直交通空间
        4.5.3 廊空间与街道空间
        4.5.4 廊空间与广场空间
        4.5.5 廊空间与庭院空间
    4.6 廊空间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4.6.1 适应气候条件
        4.6.2 结合自然景观
        4.6.3 融入城市环境
    4.7 小结
5.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5.1 因地制宜选型
    5.2 个性化形态组合
    5.3 结合动线设计尺度
    5.4 加强节点体验设计
    5.5 注重细节建构
    5.6 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传统四合院应对地形营造方式研究 ——以徐州户部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综合比较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传统建筑的营造标准与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2.1 传统建筑的营造思想
        2.1.1 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
        2.1.2 天圆地方的自然认知
        2.1.3 等级化的礼仪规范
        2.1.4 风水学的趋利避害
    2.2 传统建筑的营造规范
        2.2.1 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营造规范
        2.2.2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营造规范
    2.3 传统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2.3.1 平面结构特点
        2.3.2 空间结构关系
第3章 传统四合院的组合方式
    3.1 城市规划
        3.1.1 城市规划设计的制约
        3.1.2 城市规划设计的功能实现
    3.2 传统四合院的组合方式
        3.2.1 皇宫的组合方式
        3.2.2 庙宇的组合方式
        3.2.3 民居的组合方式
第4章 户部山在特殊地形下的四合院组合营造策略
    4.1 户部山的发展概况与研究价值
        4.1.1 发展概况
        4.1.2 研究价值
    4.2 地形环境分析
        4.2.1 平面—环形
        4.2.2 剖面—坡地
    4.3 聚落层面的营造策略
        4.3.1 坡地选址意向
        4.3.2 水平空间布局方式——天圆地方
        4.3.3 垂直空间布局方式——金字塔状结构
        4.3.4 适应地形的三维立体道路系统
        4.3.5 适应地形的等级排水系统
    4.4 院落层面的营造策略
        4.4.1 单体院落的朝向与地形
        4.4.2 单体院落平面形态与地形
        4.4.3 单体院落空间形态与地形
        4.4.4 群体院落的水平组合方式与通风
        4.4.5 群体院落的垂直组合方式与日照
    4.5 建筑单体层面的营造策略
        4.5.1 筑台式的接地方式
        4.5.2 融入环境的建筑形态
        4.5.3 节能减排的构造特色
第5章 户部山四合院组合的营造对现代人居建筑的启示
    5.1 利用组合形式,灵活处理地形不利因素
        5.1.1 复杂地形环境对现代建筑规划的影响
        5.1.2 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建筑布局组合形式
    5.2 控制住宅群体组合密度,创造低能耗人居环境
        5.2.1 低层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5.2.2 低层高密度住宅外部空间设计
    5.3 合理选择路网组织形式
        5.3.1 路网组织形式
        5.3.2 路网组织形式的选择
    5.4 立体化景观设计
        5.4.1 立体化景观设计原则
        5.4.2 立体化景观的形态设计
    5.5 混合多种材料结构组合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成果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暗沟排水效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D]. 曾玉霞. 宁夏大学, 2021
  • [3]暗沟埋深与灌水定额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D]. 曾玉霞. 宁夏大学, 2021
  • [4]陇南地区新农村养老住宅适老化设计研究[D]. 王紫晶. 长安大学, 2021
  •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D]. 仲文洲. 东南大学, 2021
  • [6]公共建筑内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六合文化城为例[D]. 董丽. 东南大学, 2020
  • [7]双向拉伸作用下无纺织物反滤性能试验研究[D]. 刘峥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变化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J]. 曾玉霞,孙兆军,李兴强,何俊. 节水灌溉, 2020(06)
  • [9]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D]. 许艳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传统四合院应对地形营造方式研究 ——以徐州户部山为例[D]. 徐雯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暗渠排水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