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探讨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探讨

一、对增强学生实验技能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1](2021)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应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以"互联网+教育"为研究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经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得出结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在提高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健美操技能方面效果更好。

张连磊,梁诚,孙国涛[2](2021)在《体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当代价值》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回顾体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当代价值。围绕"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一核心观点,体质教育思想历经发端、发展、丰富与融合三个阶段;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对身心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对运动技术的看待逐渐理性,对健身内容与方法的理解逐渐深刻等特征。体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科学增强学生体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为准确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针对性方案;有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与养成。

董翌暄[3](2021)在《基于幼小衔接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干预研究》文中提出

杨胡灵[4](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提出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朱瑶[5](2021)在《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卫生健康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身体活动不足问题的成因,寻求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公共健康的热点与焦点。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身体活动习惯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小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则是小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系统性身体活动的教育职能。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体育课堂教学因素与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体育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只有充分优化调控其构成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使体育课堂活动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中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探讨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切入点,是制定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提升方案的重要依据。研究目的:描述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状况,以及其在性别、BMI、城郊区域等特点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影响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针对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积累现状,提升针对性建议及改善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究小学生的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Acti Graph GT3X+型号的三轴加速度计对上海市6个区随机抽取的18所小学共545名学生的44节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使用《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背景信息、体育课安排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和Excel 2016对所有采集的问卷数据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对问卷数据以及小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BMI、城郊区域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一节35 min的常规体育课中,学生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16.50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47.14%;平均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10.66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30.47%;平均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7.84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22.39%。(2)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显着高于女生(M男=8.35 min,M女=7.82 min,P<0.05);不同BMI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M体重过低=8.03min,M体重正常=7.88min,M超重=7.68min,P>0.05);不同城乡区域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城区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郊区小学生(M城=8.21min,M郊=7.69min;P<0.05)。(3)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态度(β=0.130,P<0.05)与学生对体育课增强成就感的认知(β=0.13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教师的教龄(β=-0.212,P<0.05)与教师的责任心(β=0.01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教学内容(β=0.151,P<0.05)与教学评价反馈(β=0.121,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学习氛围(β=0.189,P<0.05)与同伴支持(β=0.073,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1)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健康促进的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小学生体育课平均MVPA时间仅为7.84 min,占体育课总时间比例为22.39%,未达到课堂总时间的50%的推荐量;(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郊区域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而不同BMI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具有显着差异;(3)持有积极体育态度且能够从体育课中获得较高成就感的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更长;教龄较短、责任心较高的体育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有更长的MVPA时间;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趣味性越强、师生互动越积极,学生的MVPA时间越长;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鼓励积极的同伴互动,有助于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的累积。

张妍[6](2021)在《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文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原则。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同时,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物理更是以实验为基础。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选择学生知道或接触过的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器具,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物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如何将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选择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为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为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介了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初步界定了教具和生活化教具的概念;叙述了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必须遵循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简述了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部分初中学生及物理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了解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的现状,并总结归纳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具设计与制作,应当体现出直观性、趣味性、廉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征;总结了生活化教具具有的功能,一是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二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五是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新课引入、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课外实验等四方面,介绍了由本人探索制作的三十多个生活化教具的具体实例,其中每个实例都包括生活化教具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特点等。最后,还利用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进行了解和分析。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初中学生很欢迎生活化物理教具,其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陈程[7](2021)在《7-9岁儿童街舞的创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各个运动项目来共同致力于全民健身,促进健康发展。儿童体质健康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街舞其自由多变不受约束的风格特点使之有着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具有特定的学习价值,针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特点创编不同风格的街舞,旨在丰富街舞内容与形式,满足儿童对街舞的学习要求,全面落实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本文将7-9岁儿童街舞创编作为研究着手点,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归纳法等方法,依据儿童街舞创编的依据、创编的原则、创编的要素、创编的过程等进行成套动作创编,再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创编的三套成套动作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检验,本研究中所创编三套不同风格的7-9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风格突出、难度适宜并且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并通过15周儿童街舞创编成套动作练习,发现街舞练习对儿童体质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作为改善儿童体质的运动干预。2、在身体形态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的身高和体重均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BIM出现均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儿童身体形态的发展,更多的是受遗传、自然生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短期的运动干预还不能达到决定作用。3、在身体机能方面,实验组内肺活量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对照组组内肺活量出现显着性差异(p=0.026<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没有出现显着性变化。说明7-9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练习,有助于改善儿童心肺功能,对提高肺活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4、在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一分钟坐位体前屈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组内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均无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7-9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对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素质又因其发展的特殊性增长幅度不同。针对儿童街舞创编及练习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1、在7-9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创编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满足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2、街舞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不同于简单的操化动作,加上动感的音乐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并且街舞训练对增强儿童的体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该在社会上得到进一步普及与推广。3、7-9岁儿童街舞创编动作练习对于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显着效果,建议将儿童街舞加入学校体育工作与课堂中,通过学校日常的教学、练习,切实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丰富儿童活动内容。

石磊[8](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康艺旋[9](2021)在《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发展和革新不断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促进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现实(AR)这一新兴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的对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知识理解困难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软件,为验证该软件的教学效果,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对比实验和教师云体验的调查问卷,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工作包括:(1)梳理总结增强现实技术的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了增强现实及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给下一步的软件开发和课堂实验提供理论依据。(2)依据软件开发的流程,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AR教学软件。本文选取的软件开发案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的“观察物体(二)”这一节,进行了软件开发和测试。该软件包括显示模型、模型移动缩放、三视图交互三个功能,可以满足该课的教学需要。(3)将增强现实教学软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了测验试卷和学习态度量表,进行对照实验检验使用AR教学软件与传统教学资源授课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后,采用云体验的方式,搜集了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对该软件的评价。最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学与教两方面对增强现实教学软件在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索。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并依据课本内容,开发出一款可以不借助辅助卡片,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AR软件,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在实验中,不仅对学生的成绩和态度进行了课堂测验,还针对教师群体进行了AR教学软件的云体验,收集教师对该软件的评价。通过课堂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该AR教学软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对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效果更佳,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正向积极转变;帮助教师专注于教学,提升自身教育信息素养。通过教师的云体验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该软件操作简单,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并愿意在课上尝试使用这款教学软件。

韩文娜[10](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二、对增强学生实验技能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增强学生实验技能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应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数理统计法
        1.2.4 实验法
        (1)实验目的
        (2)实验对象
        (3)实验时间
        (4)实验变量
        (5)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
        (6)智慧课堂的设计
        (7)实验测量工具
3 结果与分析
    3.1 智慧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3.2 实验前测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比较
        3.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健美操认知和兴趣比较
    3.3 实验后测
        3.3.1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3.3.2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3.3.3 课程教学对学生健美操考试成绩的影响
4 讨论与分析
5 结语

(2)体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1.1 体质教育思想的发端
    1.2 体质教育思想的发展
        1.2.1 进一步明确“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
        1.2.2 采用增强体质的途径与方法,实施健身内容
        1.2.3 构建评价机制推进体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1.3 体质教育思想的丰富与融合
        1.3.1 以健身方法与法则为主线丰富和拓展体质教育教材内容
        1.3.2 开展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1.3.3 明晰健身意识与行为的关系,进行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探索与实践
2 体质教育思想的演变特征
    2.1 对身心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
    2.2 对运动技术的看待逐渐理性
    2.3 对健身内容与方法的理解逐渐深刻
3 体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为科学增强学生体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3.2 为准确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针对性方案
    3.3 有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与养成

(4)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5)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1.1.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具有重要关系
        1.1.3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的概念、分类、测量与评价
        2.1.1 身体活动的概念
        2.1.2 身体活动的分类
        2.1.3 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
    2.2 身体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2.3.1 国内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4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2.4.1 个体因素
        2.4.2 教师因素
        2.4.3 课堂教学因素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总体情况
    4.2 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3 不同 BMI 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城郊区域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5 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4.5.1 学生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2 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3 教学组织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4 教学环境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家长告知书
附件 2: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件 3:访谈提纲

(6)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教具
        2.1.2 生活化教具
    2.2 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2.2.2 教育性原则
        2.2.3 启发性原则
        2.2.4 经济性原则
        2.2.5 实用性原则
        2.2.6 安全性原则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学习理论
        2.3.2 杜威的教育思想
        2.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与学生访谈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3.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新课程理念尚未完全落实
        3.3.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3.3.3 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第4章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和功能
    4.1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
        4.1.1 生活化教具具有直观性
        4.1.2 生活化教具具有趣味性
        4.1.3 生活化教具具有廉价性
        4.1.4 生活化教具具有针对性
        4.1.5 生活化教具具有灵活性
    4.2 生活化教具的功能
        4.2.1 生活化教具可以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
        4.2.2 生活化教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4.2.3 生活化教具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4.2.4 生活化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4.2.5 生活化教具可以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
第5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研究
    5.1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
        5.1.1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实例
        5.1.2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例
        5.1.3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实例
        5.1.4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实例
    5.2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分析
        5.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5.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二: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三: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四: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五: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效果的访谈提纲(学生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7-9岁儿童街舞的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基于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
        1.1.2 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1.3 促进街舞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街舞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街舞对儿童影响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操舞类项目的创编研究
        2.1.4 关于儿童操舞类项目的创编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7-9 岁儿童街舞的创编
        4.1.1 儿童街舞的创编依据
        4.1.2 儿童街舞的创编原则
        4.1.3 儿童街舞的创编要素
        4.1.4 儿童街舞的创编过程
    4.2 7-9 岁儿童街舞创编的案例分析
        4.2.1 成套创编音乐选取
        4.2.2 成套创编动作特点
        4.2.3 成套创编具体动作说明
    4.3 7-9 岁儿童街舞创编实证效果的分析
        4.3.1 7-9 岁儿童街舞实证方案设计与实施
        4.3.2 7-9 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练习对儿童身体形态的影响
        4.3.3 7-9 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练习对儿童身体机能的影响
        4.3.4 7-9 岁儿童街舞成套动作练习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现状
        (二)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三)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概述
    三、相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具身认知理论
        (三)沉浸理论
    四、增强现实开发关键技术
        (一)Unity3D介绍
        (二)3D Max技术
第三章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增强现实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一、基于增强现实的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设计
        (一)需求分析
        (二)设计原则
        (三)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
    二、基于增强现实的立体图形教学软件案例的开发
        (一)开发工具
        (二)开发流程
    三、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实现
        (一)标识图的实现
        (二)三维模型的实现
        (三)功能实现
        (四)打包发布
        (五)软件使用
    四、软件测试
        (一)软件测试环境
        (二)软件功能测试
        (三)软件性能测试
    五、增强现实立体图形教学软件案例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设计
第四章 AR教学软件在小学立体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实验设计阶段
        (一)实验对象
        (二)实验变量
        (三)实验假设
        (四)测量工具
    二、课堂实验实施阶段
        (一)实验准备
        (二)实验实施
    三、教师云体验问卷
        (一)问卷准备
        (二)问卷发放
    四、结果分析
        (一)成绩测试分析
        (二)态度量表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四)教师云体验结果分析
    五、结论探讨
        1、增强现实教学软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增强现实教学软件有助于改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交流
        3、增强现实教学软件可以帮助教师专注教学
        4、增强现实教学软件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之处
        1、AR教学软件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
        2、实验的人数较少
        3、该AR教学软件的交互功能和界面有待完善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立体图形前测试卷
    附录 B——立体图形后测试卷
    附录 C——观察物体学习态度量表
    附录 D——访谈
    附录 E——小学数学教师对AR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态度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对增强学生实验技能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应用的比较研究[J]. 周俊. 当代体育科技, 2021(28)
  • [2]体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当代价值[J]. 张连磊,梁诚,孙国涛. 体育文化导刊, 2021(08)
  • [3]基于幼小衔接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干预研究[D]. 董翌暄.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4]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D]. 朱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D]. 张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7]7-9岁儿童街舞的创编研究[D]. 陈程.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D]. 康艺旋. 湖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