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级油提纯丙烷的新工艺

一种二级油提纯丙烷的新工艺

一、二段油净化丙烷的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周毅[1](2021)在《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今社会对稀贵金属资源不断攀升的需求和愈加严峻的环保要求,从铅铜冶炼过程产出的阳极泥和贵铅中高效、清洁的提炼稀贵金属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真空蒸馏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该物料的处理中,实现了阳极泥中金、银的绿色、高效冶炼,形成最具特色的贵金属冶炼生产工艺。但是,贵铅中各组元挥发及冷凝规律的不清,限制了真空蒸馏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对各组元的挥发及冷凝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丰富有色冶金基础数据,为贵金属冶炼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对贵铅的分离开展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纯金属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图获取了贵铅分离时所需温度、压强范围。对贵铅中Pb-Me、Sb-Me等合金的气液平衡图相和二元相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了各组元在真空蒸馏分离后的存在状态和物相。以分子平均自由程理论分析并获取了各组元在真空气氛下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压强、温度对其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其次,对贵铅中铅、锑、银的挥发与冷凝规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揭示了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实验研究获取蒸馏温度、恒温时间和物料质量对易挥发元素的挥发与冷凝规律的影响机理;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明确了铅、锑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为24~44mm、44~59 mm。最后,以某铅厂产出的贵铅为原料,开展了验证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控冷凝高度下,实现了铅、锑在不同区域的选择性冷凝。在950℃和1250℃下,铅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符合“L=44”和“L=74”的正态分布;锑的优势冷凝区在950℃时也符合“L=44”的正态分布,在1250℃则呈近线性增长分布。最佳工艺条件为1250℃、10 Pa和恒温3 h,此时铅、铋、银的直收率分别达到91%、95%和94%。

贺文同[2](2021)在《油页岩原位转化条件下热解产物演化规律与反应进程研究》文中认为油页岩是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有效开发油页岩资源,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缓解能源危机。油页岩中富含的干酪根有机质属于未成熟阶段,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产生出裂解油与裂解气。目前油页岩的开发技术,主要分为地表干馏与原位转化。地表干馏在中国的应用时间久远,主要用途是供热与发电,而其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层中赋存的油页岩,这极大限制了油页岩可利用的规模。另一方面利用地表干馏方法对油页岩进行裂解,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废渣污染等环境问题,所以油页岩地表干馏无法大规模长时间应用。而近20年针对于资源量巨大,赋存于地层较深的油页岩资源的原位转化方法成为研究热点。吉林大学研究团队近几年分别在农安与扶余进行野外油页岩原位转化先导试验,研究中发现高压条件下不同加热阶段的油页岩中半焦-裂解气-裂解油的有机质演化规律,与各反应阶段油页岩的生烃潜力变化规律,对油页岩原位工程的有效进行与页岩油气产品的利用很重要。而且不同实验条件不同阶段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与生烃量常常以岩心实验Ro值与Tmax值来界定,而实际原位转化实验工程中无法获得油页岩岩石样品,只能利用开采井获得油页岩热解产生的裂解油与裂解气,所以无法测定已经热解的油页岩半焦的Ro值与Tmax。由于原位转化实验工程中油页岩层有机质分布不均质性,以及受加热程度不同等问题,依据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难以确定地下油页岩中有机质转化程度,为开采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导致投入能源的浪费。因此,针对工程上可获得的裂解油与裂解气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求能够指示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有机质演化进程的地球化学控制方法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本次首先研究选取吉林大学正在松辽盆地两个开展油页岩原位转化工程中的油页岩岩心样品进行高压加热实验,采用模拟现场工程的工艺方法对块状岩心进行符合具体现场地下施工环境与施工工艺的方法进行高压升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油页岩在热解过程中按照产物的生成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室温~300℃、300~475℃与475~520℃,在300~475℃温度下油页岩排出的产品主要是裂解油,而且相比第一阶段产量显着增加。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450℃以上的样品甲烷含量百分比均超过90%,在520℃时分别达到98.09%与98.69%,说明干酪根在热作用下逐渐成熟,产生的烃类化合物逐渐倾向于变成分子量更小的碳氢化合物。模拟实验中产生的裂解油一部分保存在油页岩孔隙中,一部分由油页岩孔隙与裂隙排出,残留在油页岩中的裂解油非烃组分(NSO)与沥青质之和的比例高于饱和烃与芳香烃的比例,而裂解温度超过350℃时裂解油的生成量快速增长并排出,排出的油页岩中饱和烃的含量最高。油页岩在热解初期生成的非烃与沥青质可能是干酪根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于原位开采工程,油页岩中干酪根随温度增加产生的有机质中以大分子的非烃与沥青质的比例为主,这势必会占据油页岩内部有机质孔隙。只有不断地持续升温并保温使沥青质与非烃进一步热解成小分子的烃类化合物,才不至于造成油页岩内部孔隙空间堵塞,因此加热温度不能低于350℃。而通过岩石热解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低受热温度的油页岩样品都具有好的生烃潜力,而425~450℃是一个转折点,超过450℃温度的油页岩将不具备好的前景,这个温度结点对油页岩原位开采工程中井下温度的选择控制非常重要。第4章中关于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有机质成熟度参数的研究发现,热解产生的烃类气体中In C1/C2与In C2/C3交互图判定干酪根的成熟度变化并呈现良好的规律变化,表明干酪根成熟度不断提高。油页岩半焦样品的Ro值随热解温度逐渐上升而不断提高,显示干酪根成熟度从未成熟到成熟,有很好的指示性。岩石热解评价Tmax只能应用在热解温度为450℃以下的样品,并可以指示未成熟-低熟-成熟的油页岩有机质成熟度状态。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裂解油饱和烃的主峰碳与CPI值逐渐降低。对于裂解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发现,Ts/(Ts+Tm)、藿烷C3222S/(22S+22R)、甾烷C2920S/20(R+S)与ββ/(αα+ββ)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有良好且稳定的变化趋势,针对原样到热解温度425℃的油页岩有机质成熟度进程有良好的指示而且区分度明显并涵盖了主要的热解生烃高峰。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必须对特定地区同一层段的油页岩进行稳定同位素分馏研究后,将总油碳同位素与各组分碳同位素综合投点分析,确定有机质热解程度。所以本次研究认为,油页岩原位开采工程中可以通过开采井的打开而获得裂解油与裂解气,再利用多种成熟度参数对油页岩有机质热解进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控制,并建议将井下加热器的温度设置在425℃左右,以便获得最大的能源回报。第5章对通过前文对农安油页岩的系统研究与对农安开采井获得的裂解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包括裂解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与裂解油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结合本次模拟实验中裂解油的地化分析,综合研究可知,目前农安油页岩原位转化工程中地下油页岩目标层位的有机质热解程度相当于模拟实验400~425℃的阶段,正处于生油窗顶峰。目前采用的加热工艺是符合工程预期实验目的并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本论文提出的采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油页岩原位开采工程将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贯穿于全程决策与工程进程把控,使经济回报率最大化。同时应用时需要注意在区域详细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获得目标开采层油页岩热模拟实验系统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而判定在有地下油页岩机质热解过程,研究过程中应进行各种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地球化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差距。希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完善油页岩原位开采理论,成为油页岩原位转化实验工程的关键技术。

赵立文[3](2021)在《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电石渣年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率不足40%,大量堆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电石渣中钙质资源丰富,是代替石灰石作脱硫剂的良好原料。本文针对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应用于湿法脱硫过程,二者消溶特性和反应活性显着不同易造成石膏氧化结晶不完全、含水量较高的问题,系统开展了电石渣与石灰石的组成、消溶活性以及脱硫氧化特性的对比研究,明确了电石渣中杂质在电石渣消溶和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的作用机制,优化并确定了电石渣脱硫及石膏氧化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相关结论为电石渣的除杂利用和脱硫工艺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工艺及杂质含量条件下,电石渣脱硫剂消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石渣中钙组分比石灰石高出5.07个百分点,且比表面积大、溶解度高,易形成强碱性浆液;降低p H值和电石渣粒度、增大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均有利于电石渣的溶解,优化条件下电石渣消溶率比石灰石高29.26%。对电石渣消溶过程的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电石渣消溶过程中有钠、硅、铝、镁、铁等杂质浸出,其中硅对消溶基本无影响;钠、镁可以促进电石渣的消溶;铝、铁则阻碍其消溶。(2)利用双膜理论对脱硫传质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两种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脱硫剂溶解到脱硫的控制点不同,在SO2浓度低于1000 mg/m3时,石灰石溶解是脱硫控速步骤;高于1000 mg/m3时,电石渣中氢氧化钙溶解是脱硫的控速步骤,且传质效率高于石灰石,适合处理SO2浓度较高烟气;优化条件下电石渣、石灰石两种脱硫剂的脱硫率分别为98.15%、95.53%,在脱硫过程中电石渣浆液消耗量仅为石灰石的一半。(3)考察了电石渣基CaSO3在不同工艺条件的氧化结晶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亚硫酸钙浓度、初始p H值较低时,且在较高的温度、曝气量时脱硫石膏粒度大、含水率低、纯度高以及形貌均匀。通过模拟添加杂质考察了杂质对亚硫酸钙氧化过程的影响,其中镁、硅、铁能促进石膏氧化,钠、铝则表现出抑制作用,采用SEM对产物分析,发现硅、铁、钠对氧化产物形貌影响较小,而铝、镁对氧化产物微观形貌影响显着,综合分析得到铁、硅的存在可以使氧化反应更为彻底。

黄格省,胡杰,李锦山,师晓玉,丁文娟,周笑洋[4](2020)在《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制烯烃是近几年来盈利状况最好的现代煤化工产品,其发展动向引发石化行业关注。本文介绍了煤制烯烃尤其是经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煤制烯烃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煤制烯烃和外购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煤制烯烃技术总体上成熟,已在我国得到大规模工业推广,但仍需加强技术创新,早日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全流程一体化成套技术。随着我国煤制烯烃产能快速增长,未来石油烯烃与煤制烯烃的竞争不断加剧,为此应立足行业实际,充分发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结构差异化、高端化,促进石油化工与煤化工优势互补,推动我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唐皓[5](2020)在《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提出石化生产的聚丙烯尾气中含有大量轻烃气体,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低能耗、操作简便的分离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聚丙烯尾气回收及相关轻烃回收过程,随着国家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实现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及环境负荷的工业膜分离过程重要性日益提高。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用来评价生产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价从原材料开采、运输到产品生产、使用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资源消耗及经济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多角度评价。因此本文以工业聚丙烯尾气回收系统为背景,建立了结合过程模拟模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膜分离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实现了从生命周期角度的工艺优化。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过程模拟模型及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聚丙烯尾气回收工艺进行过程模拟,并与原设计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合过程模拟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别从三大角度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进行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提出了膜分离过程生命周期3E评价的方法,建立了5个单项指标模型,用以计算该工艺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基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提出了包含CO2等污染物排放量、初级能源消耗的1个“节能减排指数”模型;运用客观赋权法对生命周期评价指标进行耦合,建立了1个“耦合评价指标”模型,用以计算工艺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形成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的三大角度“5+1+1”评价模型。(2)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生命周期3E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以上提出的化工过程生命周期3E评价5个单项指标模型,分别从经济、能源、环境等角度探究了聚丙烯尾气回收过程公用工程消耗及设备制造的贡献,并找出对经济效益、能源消耗、环境负荷贡献最大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膜面积、压缩机出口压力、冷凝温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工艺的优化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例如在三段膜面积分别为120、120、40m2和冷凝温度为-13℃时,压缩机出口压力可选择2.5MPa,此时“有效能效率”达到最大值。(3)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过程优化。分别从生命周期的三大角度进行过程优化。首先,以生命周期3E评价5个单项指标为目标函数,通过改变相应的工艺参数和流程,分别从生命周期经济、能源、环境等角度对尾气回收过程进行优化;其次,通过改变相应的工艺参数和流程,优化了“节能减排指数”,得到了考虑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和用能最小化的回收工艺为原三段流程,其三段膜面积分别为89.6、22.2、60m2,压缩机出口压力为2.39 MPa,冷凝温度为-40℃;然后,以“耦合评价指标”为目标函数,从而得到最优流程为两级三段流程、其三段膜面积分别为116.6、57.8、38.3m2,压缩机出口压力为2.26MPa,冷凝温度为-40℃时;最后还对上述几种评价方法的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确定了“耦合评价指标”优化出的结果即为最优流程和参数。

焦东[6](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姜媛媛[7](2020)在《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溴系列阻燃剂中,四溴双酚A(TBBA)是一种既可作反应型也可作添加型的高效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致癌物、性价比高,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纤维和造纸等行业。但是TBBA的合成反应转化率低、副产物多,因此亟需开发新的合成工艺。本文采用氯苯溶剂法,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基本原料,通过差异化多管同步滴加技术合成了TBBA并研究了其应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原料,通过双氧水氧化法合成了TBBA,重点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溴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n(BPA):n(Br2):n(H2O2)=1:2.1:2.2,反应温度22℃,溴化温度80℃。考察了溶剂种类对合成TBBA收率、色度、纯度的影响,并对溶剂循环利用次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作溶剂时,反应温度为25℃±1℃,色度和纯度均优于氯苯法,但溶剂用量为氯苯法的2倍。经过测试与表征,实验合成的TBBA含量大于99%,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249℃。本文第二部分以TBBA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先醚化后环化的方法合成了溴化环氧树脂(BEO),重点探讨了碱用量及浓度、环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相转移溶剂种类等因素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分子量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采用四甲基氯化铵作催化剂,甲苯作相转移溶剂,碱用量为60%(以四溴双酚A加入量计),碱浓度为35%,且环化反应时间为4h。经过测试与表征,中间体含量为94%,分子量大于20000,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363℃。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以TBBA和丙烯酸氯乙酯为原料,通过醚化反应合成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重点探究了物料配比、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表征了其纯度,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条件:选用DMF作溶剂,四溴双酚A与丙烯酸氯乙酯摩尔比为1:2.4,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5-6h。经过测试与表征,产品收率在90%以上,产品纯度为97.2%。本文第四部分针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考察了热量对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原料和反应过程进行了量热监测。检测结果显示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均放热严重,存在较高的潜在危险性,若冷却系统失控,达到最大累计温升,会容易导致生产事故发生,因而实际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将热量及时移除。本文最后一部分,针对当前生产工艺现状,从环保角度对产污环节进行分析,并对废气中的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等指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等指标进行跟踪测定。结果显示:经过处理后的气体中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mg/m3、3.6mg/m3、11mg/m3、1.4mg/m3,达到排放标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的平均含量为79mg/L、19mg/L,达到污水处理单位接收标准;各类固体废弃物均按相关规定委托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陈珑赫[8](2020)在《天然气南八深冷参数优化及提高收率措施的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围绕着天然气的加工形成了配套的处理工艺,天然气净化处理和回收轻烃能大大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大庆油田南部地区集气量和现有装置规模情况分析,2010年9月,由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立起了南八深冷装置。南八深冷装置的工艺是采用压缩机多级增压分离进行分子筛脱水至1ppm以下,膨胀机制冷加丙烷辅助冷剂制冷。装置配有离心式原料气压缩机组一台,丙烷制冷机组一台,膨胀制冷机组一台,其中膨胀剂为主要制冷的设备,丙烷机为辅助制冷设备。本文结合南八深冷的实际情况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依据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状况,对处理湿气、外输的产品气和轻烃等物料进行整体核算,对脱甲烷塔、换热设备(冷箱、空冷器)、动设备(丙烷机、膨胀机)等进行核算,评价装置及单体设备的运行效果。通过针对装置存在的原料气组分中CO2含量较高、制冷负温和收率未达到设计值、丙烷机负荷较低等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采用PRO/II模拟软件对南八深冷装置进行流程模拟和优化分析,分析评价影响产品收率、系统及单体设备能耗的相关因素,诊断装置运行的不合理环节,提出优化改进措施,优化装置的产能能力,提高产品的收率。针对装置能耗情况,研究影响压缩机、丙烷机耗电量的因素。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深入调查、分析装置运行现状,查找实际运行与原设计工况的差异,分析评价影响产品收率、系统及单体设备能耗的相关因素,查找装置不合理环节,为装置的优化指出问题的所在。为参数调整、增产降耗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生产管理、岗位操作提供数据支持。轻烃收率的提高,可以节约生产的成本,降低装置整体的能耗。

魏文昭[9](2020)在《大庆地区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大庆地区天然气处理装置是以处理油田伴生气,外输合格商品气和轻烃为主要目的建立的,如何提高轻烃回收率,是此类装置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大庆地区的天然气处理装置普遍存在原料气气源复杂,组分变化频繁,关键参数控制点较多,各装置工艺流程上独立性较低,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回收装置既要保证轻烃的收率,还要同时做到有效能的最大化利用。随着大庆油田对轻烃产量的要求不断增加以及节能降耗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设计及操作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各类装置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轻烃收率的不同因素,解决主要瓶颈问题,同时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庆地区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工艺流程原理、物料平衡分析、轻烃收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装置轻烃收率的方法,并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大庆地区各类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工艺流程设计特点研究;2、本文通过对大庆油田中部地区天然气产出量以及原料气组分的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先对中区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方案进行初选,利用PRO/Ⅱ软件建立模型,对工艺流程中的主要单元进行模拟,通过使用模拟软件计算的方法对工艺操作参数进行分析评价,从而进一步对该装置进行挖潜增效;3、调查大庆南部、中部及北部地区伴生气酸性组分含量情况,以中部地区某天然气深冷加工装置为切入点,研究原料气组分对轻烃收率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4、研究天然气加工装置轻烃收率提升措施,并通过对工艺流程优化案例的分析研究,计算收率提升效果。

苗翠兰[10](2019)在《氢氧化钠溶液水热处理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和丙烯与H2O2气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钛硅沸石(TS-1)为催化剂,以双氧水(H2O2)蒸汽为氧化剂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有望克服以甲醇为溶剂的丙烯和H2O2液相环氧化反应的不足。但是丙烯和H202的气相环氧化反应本身也面临着H2O2分解副反应问题和有效利用率低问题的严峻挑战。为此,本文在探索工作的启发下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采用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进行了系统的水热改性研究。主要考察了水热处理过程和水热处理条件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溶液对TS-1沸石的水热改性作用。结果表明,用低浓度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进行适度的水热改性处理,能够显着减缓丙烯和H2O2气相环氧化反应中H202的分解副反应。经NaOH溶液优化改性的大晶粒TS-1沸石(1×2×6 μm),在110℃和丙烯/H202摩尔比为4.69/1的条件下催化丙烯和H202的气相环氧化反应,可使H202有效利用率达到63.8%,超过了文献报道值,比沸石母体提高约2.2倍。Li、K、Rh、Cs的氢氧化物溶液也对大晶粒TS-1沸石具有类似的水热改性效果。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的水热改性过程是一个有限度的溶解脱硅过程,伴随着大量钠离子进入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变化和与骨架钛有关的红外特征吸收谱带的显着蓝移。在此基础上,采用含四丙基季铵(TPA+)离子的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开展了水热改性研究。重点考察了水热处理过程以及改性液中TPA+离子和NaOH浓度的影响,还特别研究了水热改性对纳米TS-1沸石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用含TPA+离子的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进行适度的水热改性处理,同样显着地减缓了丙烯和H202气相环氧化反应中H202的分解副反应。不仅如此,TPA+离子的适当引入(0.05~0.15 mol/L)还使NaOH溶液水热改性TS-1过程表现出溶解-重结晶特征,这不但提高了产品回收率,而且解决了 NaOH溶液水热改性方法对纳米TS-1的适用性问题。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不管TPA+离子存在与否,在NaOH溶液水热改性初期,甚至在室温预处理阶段,大量钠离子已经进入改性TS-1沸石,并对其骨架钛微环境产生了显着影响。但TS-1沸石气相环氧化性能的显着改善主要发生在水热改性的后期。该现象表明了水热处理环节和条件对于达成NaOH溶液改性TS-1沸石目的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在1 L和2 L合成釜规模上用NaOH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分别进行了三次水热改性的放大试验,利用硝酸钠溶液浸渍补钠和铵交换脱钠对水热改性TS-1沸石进行了钠含量调控研究,还对NaOH溶液水热改性TS-1沸石进行了初步的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对放大改性的沸石样品(Na/Ti比0.68)采用硝酸钠溶液后浸渍法进行适当补钠处理,所得催化剂TS-1-NaOH-0.10(Na/Ti 比 0.94)在110℃和丙烯/H202摩尔比为4.69/1的条件下,可使丙烯和H2O2气相环氧化反应的H2O2有效利用率达到79.3%,同时使丙烯转化率和PO选择性分别达到了 16.9%和97.5%。NaOH溶液水热改性TS-1中的钠离子对于调节催化剂骨架钛微环境和气相环氧化性能具有关键性作用。理论计算研究的初步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二、二段油净化丙烷的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段油净化丙烷的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贵金属的生产与来源
        1.1.1 一次矿产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1.1.2 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1.1.3 铅、铜冶炼副产品中贵金属的生产
    1.2 铅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2.1 火法处理工艺
        1.2.2 湿法处理工艺
    1.3 铜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3.1 火法工艺
        1.3.2 湿法工艺
    1.4 贵铅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4.1 传统冶炼法
        1.4.2 真空蒸馏工艺
    1.5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纯物质饱和蒸气压
    2.2 气液平衡相图
        2.2.1 P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2.2.2 S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2.3 相图分析
        2.3.1 铅基二元相图分析
        2.3.2 铋基二元相图分析
        2.3.3 锑基二元相图分析
    2.4 分子自由程分析
        2.4.1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因素
        2.4.2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铅中单质组分的冷凝规律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操作流程
    3.3 温度场模拟
    3.4 单质铅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4.1 挥发率变化
        3.4.2 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3.5 单质锑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5.1 蒸馏温度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5.2 恒温时间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5.3 物料质量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6 单质银、铜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6.1 挥发率的研究
        3.6.2 单质银的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铅合金的真空蒸馏冷凝规律验证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设备
    4.3 未调控冷凝高度的真空蒸馏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挥发率
        4.3.2 贵铅中各组元的分离与回收
    4.4 调控冷凝高度后真空蒸馏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蒸馏温度和调控冷凝高度对实验的影响
        4.4.2 产物中Pb、Sb的分布情况
        4.4.3 Cu-Ag-Sb合金分离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油页岩原位转化条件下热解产物演化规律与反应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世界油页岩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
        1.1.2 中国油页岩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
    1.2 国内外油页岩开采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油页岩资源地面利用技术
        1.2.2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
        1.2.3 油页岩生烃模拟及产物特征研究
        1.2.4 油页岩原位开采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地质条件与取样
        2.1.1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2.1.2 松辽盆地油页岩特征
        2.1.3 油页岩原位转化研究区内油页岩地质特征与实验取样
    2.2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2.2.1 实验方案
        2.2.2 实验方法
第3章 油页岩高压热解实验中有机质演化与生烃潜力研究
    3.1 引言
    3.2 高压热失重实验结果讨论
    3.3 热解模拟实验分析
    3.4 烃类裂解产物演化特征与分析
        3.4.1 裂解气组分演化规律
        3.4.2 裂解油组分与烃类化合物演化研究
    3.5 半焦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变化
        3.5.1 油页岩半焦各阶段总有机碳研究
        3.5.2 岩石热解实验
        3.5.3 油页岩半焦生烃潜力变化
    3.6 对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实验的意义
    3.7 小结
第4章 油页岩的原位转化反应进程成熟度参数研究
    4.1 引言
    4.2 各阶段裂解气组分演化特征与分析
    4.3 各阶段油页岩热解半焦产物成熟度分析
        4.3.1 岩石热解参数分析
        4.3.2 镜质体反射率与有机光片分析
    4.4 裂解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5 油页岩各有机组分稳定碳同位素演化
        4.5.1 研究区基础同位素值研究
        4.5.2 不同温度阶段油页岩干酪根与总油碳同位素变化分析
        4.5.3 有机质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对比
        4.5.4 有机质总反应进程与碳同位素分馏
    4.6 对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意义
    4.7 小结
第5章 油页岩反应进程地化控制参数实际应用与方法可行性研究
    5.1 引言
    5.2 现场原位转化工程
    5.3 现场原位转化工程有机质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5.4 农安油页岩地下反应进程推算与方法可行性
    5.5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石渣产生与资源化利用
        1.1.1 电石渣的来源
        1.1.2 电石渣资源化利用
    1.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2.1 石灰石-石膏法
        1.2.2 镁基增强石灰法
        1.2.3 海水法
        1.2.4 双碱法
        1.2.5 氨法
    1.3 电石渣湿法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装置
        2.3.1 脱硫剂消溶特性的考察
        2.3.2 脱硫剂脱硫性能的考察
        2.3.3 脱硫石膏氧化结晶的考察
    2.4 分析方法
        2.4.1 元素组成测试
        2.4.2 样品晶型测试
        2.4.3 固体样品粒度分析
        2.4.4 热效应测试
        2.4.5 氮气吸脱附分析
        2.4.6 阴离子含量测定
        2.4.7 阳离子含量测定
        2.4.8 微观形貌分析
第三章 电石渣消溶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脱硫剂表征
        3.2.2 电石渣消溶工艺条件及动力学研究
        3.2.3 杂质离子对消溶的影响规律
        3.2.4 电石渣与石灰石消溶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石渣的脱硫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脱硫原理及传质过程
        4.2.2 电石渣浆液脱除SO_2工艺条件研究
        4.2.3 Plackett-Burman实验
        4.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水亚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二水硫酸钙结晶工艺条件研究
        5.2.2 杂质离子对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
    1.1 几种典型甲醇制烯烃技术
        (1)UOP/Hydro MTO工艺
        (2)Lurgi MTP工艺
        (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工艺
        (4)中国石化SMTO工艺
        (5)神华集团SHMTO工艺
        (6)清华大学FMTP工艺
    1.2 几种典型工艺主要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2 煤/甲醇制烯烃技术生产成本与经济性分析
    2.1 装置规模、投资及生产成本分析
    2.2 煤/甲醇制烯烃技术经济性分析
        (1)煤制烯烃经济性
        (2)甲醇制烯烃经济性
3 煤制烯烃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提升全流程技术自主化水平,尽快摆脱国外技术制约
    (2)开发新型催化剂,进一步提升甲醇制烯烃技术水平
    (3)科学布局项目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差异化、高端化水平
    (4)生产技术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5)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优势明显,需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4 结语

(5)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丙烯尾气回收技术
    1.3 膜分离技术
        1.3.1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及发展概况
        1.3.2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热点
        1.3.3 气体膜分离技术
    1.4 生命周期评价
        1.4.1 生命周期评价简介
        1.4.2 生命周期评价主要步骤
        1.4.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1.4.4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1.4.5 生命周期评价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
    1.5 化工过程优化
        1.5.1 过程优化概念
        1.5.2 按目标函数数量分类的过程优化
        1.5.3 过程优化常用模拟软件
        1.5.4 过程优化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依据及研究内容
2 膜分离过程的生命周期“5+1+1”评价模型
    2.1 聚丙烯回收过程模拟
        2.1.1 聚丙烯尾气组成及相关工艺参数
        2.1.2 物性方法的选择
        2.1.3 聚丙烯尾气回收系统的过程模拟
    2.2 生命周期3E评价方法
        2.2.1 环境评价模型
        2.2.2 能源评价模型
        2.2.3 经济评价模型
    2.3 节能减排指数模型
    2.4 耦合评价指标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生命周期3E评价
    3.1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3.1.1 经济评价指标组成
        3.1.2 经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2 生命周期能源评价
        3.2.1 能源评价指标组成
        3.2.2 能源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3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
        3.3.1 环境评价指标组成
        3.3.2 环境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4 系统有效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过程优化
    4.1 基于生命周期3E评价各单项指标的过程优化
        4.1.1 基于“生命周期收益”的过程优化
        4.1.2 基于有效能效率的过程优化
        4.1.3 基于“全球变暖潜值”的过程优化
        4.1.4 基于“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潜值”过程优化
        4.1.5 基于“对流层臭氧前驱体潜值”的过程优化
    4.2 基于“节能减排指数”的过程优化
    4.3 基于“耦合评价指标”的过程优化
        4.3.1 耦合模型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耦合评价指标”的过程优化结果
    4.4 三种评价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筛选出的评价指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燃剂
        1.1.1 定义
        1.1.2 分类
    1.2 溴系阻燃剂
        1.2.1 溴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1.2.2 溴系阻燃剂代表产品
    1.3 四溴双酚A
        1.3.1 简介
        1.3.2 理化性质
        1.3.3 合成原理
        1.3.4 技术指标
        1.3.5 生产现状
        1.3.6 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四溴双酚A(TBBA)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理与流程
        2.2.1 反应原理
        2.2.2 生产工艺流程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热重分析法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4.3 熔点测定
        2.4.4 红外光谱
    2.5 结果与讨论
        2.5.1 TBBA的分析与表征
        2.5.2 不同原料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4 溴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5 加料方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6 双氧水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
        2.5.7 正交优化
        2.5.8 其他溶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9 溶剂循环使用次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溴化环氧树脂(BEO)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理与流程
        3.2.1 反应原理
        3.2.2 生产工艺流程
    3.3 实验方法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热重分析法
        3.4.2 凝胶渗透色谱法
        3.4.3 熔点测定
        3.4.4 红外光谱
        3.4.5 主要质量指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BEO的分析与表征
        3.5.2 碱用量和浓度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3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4 环化时间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5 相转移溶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原理与流程
        4.2.1 反应原理
        4.2.2 生产工艺流程
    4.3 实验方法
    4.4 测试与表征
        4.4.1 水分分析
        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3 主要质量指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溶剂种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2 反应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4 反应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和聚合反应的热分析
    5.1 测试仪器和参数
        5.1.1 测试仪器
        5.1.2 评估参数
    5.2 氧化反应量热测定
        5.2.1 氧化反应原理
        5.2.2 实验过程
        5.2.3 反应量热分析
        5.2.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5.2.5 绝热测试分析
    5.3 聚合反应量热测定
        5.3.1 聚合反应原理
        5.3.2 实验过程
        5.3.3 反应量热分析
        5.3.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5.3.5 绝热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废分析与处理
    6.1 质量标准
    6.2 排放标准
    6.3 三废分析
        6.3.1 四溴双酚A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6.3.2 溴化环氧树脂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6.3.3 产污环节小结
    6.4 三废处理
        6.4.1 处理方法
        6.4.2 处理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天然气南八深冷参数优化及提高收率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天然气处理技术现状
        1.1.1 轻烃回收工艺技术
        1.1.2 国外轻烃回收工艺技术进展
        1.1.3 我国轻烃回收工艺技术进展
    1.2 计算机流程模拟技术
    1.3 国外流程模拟软件
    1.4 国内流程模拟软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八深冷装置工艺流程概述
    2.1 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2.2 装置设计参数
第三章 实际运行工况核算
    3.1 数据分析
        3.1.1 取样点分析
        3.1.2 入口湿气、外输干气及轻轻样品数据分析
    3.2 装置实际运行工况
    3.3 装置总物料平衡
        3.3.1 物料平衡
        3.3.2 收率
    3.4 脱甲烷塔核算结果
        3.4.1 脱甲烷塔物料核算
        3.4.2 脱甲烷塔热量核算
    3.5 动设备的核算
        3.5.1 压缩机
        3.5.2 丙烷机
    3.6 换热器核算
    3.7 标定数据分析
第四章 提高装置收率研究
    4.1 脱甲烷塔压力对轻烃收率影响
    4.2 温度对收率影响
    4.3 原料气组成对轻烃收率影响
    4.4 塔顶回流对轻烃收率影响
    4.5 脱甲烷塔侧沸器、重沸器对收率影响
    4.6 来气温度对轻烃收率的影响
    4.7 利用Pro/Ⅱ软件对其它参数进行模拟
第五章 装置能耗优化研究
    5.1 压缩机的控制调节及能耗影响因素
        5.1.1 压缩机做功分析
        5.1.2 影响压缩机能耗分析
        5.1.3 压缩机对膨胀机的影响
    5.2 丙烷机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丙烷机做功分析
        5.2.2 降低丙烷机能耗措施分析
    5.3 压缩机/膨胀机和丙烷机匹配的节能探究
        5.3.1 两种调节方式
        5.3.2 总能耗探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大庆地区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本文研究方向及内容
第二章 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在大庆地区的应用
    2.1 大庆地区典型伴生气浅冷分离装置介绍
        2.1.1 工艺技术特点
        2.1.2 工艺流程介绍
    2.2 大庆地区典型伴生气深冷分离装置介绍
        2.2.1 工艺技术特点
        2.2.2 工艺流程介绍
第三章 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运行分析
    3.1 浅冷分离装置物料平衡分析
    3.2 物料平衡分析结果
    3.3 浅冷装置收率分析
        3.3.1 单组分收率
        3.3.2 装置气烃收率
        3.3.3 干气产品率
        3.3.4 物料平衡及收率分析总结
第四章 酸性气体对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的影响
    4.1 大庆地区油田伴生气组分调查
        4.1.1 大庆油田天然气处理装置酸性气体组分数据预警
        4.1.2 大庆地区油田伴生气酸性组分监测分析
    4.2 伴生气中酸性气体对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影响
        4.2.1 大庆油田中部地区某深冷装置原料气组分
        4.2.2 CO_2对装置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利用油吸收法提升天然气凝液回收率
    5.1 提升天然气凝液回收率的方法介绍
    5.2 利用油吸收技术优化轻烃回收工艺流程
        5.2.1 油吸收技术工艺原理
        5.2.2 油吸收技术分类
    5.3 应用油吸收技术优化轻烃回收流程实例分析
        5.3.1 工艺优化目的
        5.3.2 关键参数确定
        5.3.3 工艺流程设计
        5.3.4 优化效果
        5.3.5 不凝气回收及油吸收技术应用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氢氧化钠溶液水热处理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和丙烯与H2O2气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环氧丙烷的用途及我国的供需状况
    1.2 环氧丙烷的现有生产工艺简介
        1.2.1 传统工艺
        1.2.2 丙烯和过氧化氢液相环氧化生产PO的新工艺(HPPO)
    1.3 正在研发的环氧丙烷生产新工艺简介
        1.3.1 以分子氧(O_2)为氧化剂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1.3.2 氢气存在下的分子氧和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1.3.3 以H_2O_2蒸汽为氧化剂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1.4 碱金属离子对钛硅沸石TS-1及其液相选择氧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1.5 研制液相选择氧化反应催化剂时常用的钛硅沸石改性方法
        1.5.1 用TPAOH模板剂水溶液对钛硅沸石进行二次水热处理改性
        1.5.2 针对钛硅沸石骨架钛微环境的后处理改性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范围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2.1 TS-1沸石母体
        2.2.2 改性TS-1沸石
    2.3 催化剂表征
        2.3.1 基本物性表征
        2.3.2 钛物种及其微观环境表征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2.4.1 丙烯和H_2O_2的气相环氧化反应
        2.4.2 丙烯和H202的液相环氧化反应评价
3 氢氧化钠溶液水热处理对TS-1及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
        3.2.3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索工作中的重要发现
        3.3.2 氢氧化钠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的水热改性作用
        3.3.3 不同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水热改性效果的比较
        3.3.4 TS-1沸石晶粒度对氢氧化钠溶液水热改性的影响
        3.3.5 氢氧化钠溶液水热改性对TS-1沸石丙烯液相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添加TPA~+离子对TS-1水热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TPA~+离子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大晶粒TS-1沸石的水热改性作用
        4.3.2 TS-1沸石晶粒度对含TPA~+离子的氢氧化钠溶液水热改性作用的影响
        4.3.3 水热改性条件变化对大晶粒TS-1沸石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在TPA~+离子存在下氢氧化钠溶液水热改性对TS-1沸石丙烯液相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碱金属钠离子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催化剂表征
        5.2.3 理论计算
        5.2.4 催化剂反应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aOH溶液水热处理TS-1沸石改性方法的放大研究
        5.3.2 钠离子对改性TS-1沸石丙烯气相环氧化催化性能的重要性
        5.3.3 钠离子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5.3.4 钠离子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调节作用的理论计算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二段油净化丙烷的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D]. 周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油页岩原位转化条件下热解产物演化规律与反应进程研究[D]. 贺文同.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D]. 赵立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黄格省,胡杰,李锦山,师晓玉,丁文娟,周笑洋. 化工进展, 2020(10)
  • [5]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D]. 唐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姜媛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天然气南八深冷参数优化及提高收率措施的研究[D]. 陈珑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大庆地区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魏文昭.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10]氢氧化钠溶液水热处理对TS-1沸石骨架钛微环境和丙烯与H2O2气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D]. 苗翠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一种二级油提纯丙烷的新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