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估国有企业的损失

正确评估国有企业的损失

一、正确评价国有企业亏损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雨[1](2020)在《基于EVA的T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球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直接受到了“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T公司是一家煤炭行业的国有企业,在节能减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煤炭市场竞争激烈,煤炭价格日趋下行,T公司自身经营也面临一些困难,这些情况都促使其急需进行科学地管理,从而转型升级。本文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对T公司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案例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T公司的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发现T公司现行绩效评价存在指标设计不完善,权重设计不合理,评价内容忽视了资本成本,评价范围忽略了安全环保和研发创新因素等问题,并解释了T公司引入EVA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在EVA指标应用于T公司的绩效评价之前做了相关设计和测算,并根据T公司的行业特点和具体经营情况对EVA指标项目进行了相应调整,考虑了资本成本的消耗并重视研发创新等因素,加入了安全和环保指标的评价,使调整后的EVA指标适用于T公司的绩效评价。再次,将EVA评价指标具体应用到T公司2014-2018年的绩效评价中,并将调整前后的EVA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调整后披露的EVA均比未经调整的EVA有所增长,也更具有合理性。然后,以EVA为核心财务指标,并加入了安全和环保因素的评价,使T公司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以T公司下属二级单位为例,对比分析了引入EVA前后的评价结果,发现比起传统评价指标,EVA对经营者的评价在亏损年份得分更高,剔除了经营者不该承担的亏损部分,而在盈利年份得分更低,谨慎识别经营者实际创造的价值,平衡了不同经营状况下的评价结果。最后,本文提出了在T公司应用EVA时需要更新员工观念与意识、围绕T公司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案、建立和完善T公司内部制度、推进T公司绩效评价各环节的良好衔接等相关保障措施,以使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指标能顺利地在T公司应用。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在T公司的绩效评价中,引入EVA评价指标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更适合对T公司进行绩效评价。依据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的管理层薪酬制度有利于其实施更考虑公司股东长远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实现T公司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整体目标。

成畅[2](2020)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续经营假设是关于会计主体状态的基本假设,它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是持续的,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倘若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则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此时若仍错误地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整体会因存在广泛而严重的错报而不再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以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审计意见至关重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反映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中潜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效防范风险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时刻牵动着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心,更与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休戚相关,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身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注册会计师,通过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及时地向市场各方传递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风险的预警信号,以提醒投资者充分地关注风险,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当或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种“非标”意见。确保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以及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对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保障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新证券法)正式审议通过。新证券法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将企业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规定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改革退市制度,取消暂停上市的规定,大幅提高持续经营能力受限企业的退市效率,推进退市常态化。新证券法的这些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资本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也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质量,不断加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世界主要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在为制定更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而不懈努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形式、信息含量、审计师与持续经营相关的责任等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演进。美国审计准则(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SAS)中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先后历经了SAS No.34、SAS No.59、SAS No.126和SAS No.132等多个时期,在持续经营相关责任的界定、审计师责任的强化、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等方面作出诸多改进,并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建立。在美国之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开始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利于国际趋同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并通过“明晰项目”和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等诸多重大举措持续地推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变革。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从首次发布至今历经4次修订。从最初参照美国的SAS No.59,到2006年基本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ISA 570实质性趋同,再到2016年汲取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朝着弥合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2016年12月发布的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发展历程中最重大的制度变革,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不断演进与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演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最新发展动向,并对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症结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其次,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及审计意见的出具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评述了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成效以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总体面貌;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制及路径,分别从市场反应、债务融资和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全面地考察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为我国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公布日前后1天、前后2天以及前后5天的时间窗口内,以累计超额收益(CAR)衡量的市场反应显着为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显着的负反应。(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显着为负的结论存在短期效应。在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的第4天,超额收益(AR)的均值即开始显示为正,且累计超额收益(CAR)在前后10天的时间窗口内并不显着。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部分投资者“炒壳”动机强烈。在投机的驱动下,一些本该由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而可能导致股价持续下跌直至退市的公司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看低。(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异质性。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市场对于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我国投资者能够识别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是风险警示程度最强、预警价值最高的一类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然而,未有证据表明市场能够显着区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的差别,反映出我国投资者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升。(4)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显着增强,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的举措显着地提升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于投资者的风险警示作用,起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接着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相比,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债权人具有额外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其次年债务规模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减少17.62%,次年债务成本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增加9.47%,表明债权人能够识别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在风险警示程度上的差异。(2)不同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3)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显着地加强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之于债权人的风险警示作用,进一步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达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最后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发现:(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出具后,企业管理层会迫于市场压力和保全职位的压力,加大后期盈余管理的程度。(2)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显着提升,表明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更加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会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作为一种“非标”审计意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一定的监督机制,而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具有显着的强化与促进作用,反映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的内在监督效能与其之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传导机制之间存在力量的博弈。(4)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管理层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盈余操纵,而非在改善真实的经营绩效上下苦工,这会进一步损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的生存几率。因此,除市场反应和债务融资外,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也能够建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破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全面揭示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理及预警价值,证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通过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传导机制实现资本市场治理功能,帮助市场加速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不断完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环境、持续地加强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风险防范和资本市场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是我国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指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汪明亚[4](2020)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公交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审计监督是政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公共管理者的权力使用情况进行制约。国有企业作为公共管理的客体之一,其领导人员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责审计可以促使企业领导人员履职尽责,规范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对领导人员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经责审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特别是2019年7月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责任界定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对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L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领导人员经责审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经责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通过实地调研,查阅L市公交集团公司经责审计的实施方案、审计报告,与审计人员交流等方式获取有关情况,对该公司的经责审计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找出L市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责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L市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并在具体审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L市公交集团公司进行的经责审计还存在审计评价有待完善、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质量不高、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风险水平较高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审计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审计工作力量还较薄弱、被审计单位认识存在偏差等原因造成。这些问题在L市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管控,进一步保障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关雪梅[5](2020)在《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林业行业的晴雨表和林业企业的中坚力量,林业上市公司的责任更加重大,应更大程度上考虑森林资源的外部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保证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业上市公司亟需解决的难题。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生产经营依托森林资源,其投资兼具了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特征,并且关系到林农问题、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林业产业上市企业支持力度,代表政府直接意志的政府补助必然对其投资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责任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而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层利己动机和战略动机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接纳与认同。在当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重视加大的背景下,对宏观的政府补助对微观林业产业这一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提上日程。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理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我国沪深两市林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假设;其次,从变量的测度、主要回归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三个方面设计了研究的方案;再次,利用OLS、FE和Sys-GMM三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按照“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效率”的逻辑思路,发现并证实了政府补助不仅正向影响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而且也发挥了对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向驱动作用,即政府补助产生的资源补给效果可以优化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长期和短期积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政企关系之间这一“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研究领域,为林业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提供对策,有助于促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在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与微观企业提供一定政策指导与借鉴。

李方玉[6](2019)在《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国际贸易增速降低、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对我国经济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步伐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僵尸企业是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陷入财务困境,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等外部资金“输血”而维持生存的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我国经济亦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危机过后,国外市场低迷、国内需求下降导致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设施产业产能出现大规模的过剩,在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受到巨大冲击,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导致众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一些产能过剩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在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勉强存活,逐步恶化为僵尸企业。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僵尸企业问题日益凸显,其浪费社会资源、加剧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发展、恶化信用环境、诱发系统性风险等危害形成了大家的共识,严重妨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5年开始,国务院多次会议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僵尸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僵尸企业的定义、识别方法、成因、处置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索,鲜少有研究针对僵尸企业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运用量化方法探究僵尸企业的僵化程度差异,学术界对于僵尸企业处置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在我国政府倡导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的背景下,较少有研究从僵尸企业实际数据角度提出可量化的僵尸企业分类标准,进而将量化分类标准与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方法相结合。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僵尸企业认定标准、成因以及对策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僵尸企业信贷补贴计算方法,引入对中国僵尸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政府补贴因素,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率在衡量僵尸企业时的重要性和认可程度,将扣除信贷补贴和政府补助后的实际净利润连续三年之和为负数且资产负债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两个条件作为本文识别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对2010-2017年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僵尸企业样本进行识别。然后,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实证检验以及僵尸企业核心特征分析,对僵化指数的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进行筛选,运用符合本文研究目标和指数构建需求的熵值法作为僵化指数指标的赋权方法。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波动情况将本研究时间段进行划分,针对各时间段僵尸企业样本情况运用熵值法分别构建起包含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在内的综合僵化指数模型,并对各时间段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将计算得到的僵尸企业各时期僵化指数与企业僵尸状态持续期这两个因素相结合,对僵尸企业的综合僵化程度进行衡量,得到僵尸企业分类标准,按照综合僵化程度将僵尸企业分为轻度僵化、中度僵化和重度僵化三大类,通过分析各类僵尸企业的数据特点,分别提出适合不同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进而形成僵尸企业的分类处置机理,并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对各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加以分析。同时,进一步优化包含僵尸企业处置法律制度、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以及综合保障机制在内的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完善僵尸企业的僵化风险预警及管理机制,最终形成长效化和常态化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为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现了僵尸企业的僵化规律。本文立足学术前沿,在国内外研究僵尸企业文献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僵尸企业的核心特征,提出具有全面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取性的僵尸企业识别标准,同时,选取反映僵尸企业综合情况的基础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以及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运用符合本文研究目标的熵值法进行赋权,探索性地构建了衡量僵尸企业某时刻僵化程度的僵化指数模型,反映了僵尸企业综合数据特点,探索了僵尸企业的僵化规律,丰富了现阶段僵尸企业研究思路和内容。(2)揭示了僵尸企业的分类处置机理。在我国政府提出要推动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的要求后,学术界纷纷展开僵尸企业处置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部分文献对于僵尸企业的分类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有研究将僵尸企业定性分类与实际数据相结合。本文通过构建僵化指数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将僵尸企业某时刻的僵化程度与僵尸状态持续期相结合,形成可量化的僵尸企业综合分类标准,将僵尸企业分为轻度僵化、中度僵化和重度僵化三大类,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类别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揭示了僵尸企业、分类标准与处置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类处置原理,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3)完善了僵尸企业处置机制。本文一方面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提出了优化包含僵尸企业处置法律制度、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以及综合保障机制在内的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对宏观僵化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优化,并构建了包含僵化风险组织结构与文化、信息沟通与报告、企业战略与目标设定以及僵化风险识别与应对四方面的企业僵化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僵尸企业处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江宇静[7](2019)在《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的困境应对关系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国有企业选择依靠政府补助、出售资产面对困境,但是要想真正克服财务困境,企业应该从自身着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重新创造价值。归核化是企业降低产品经营范围,集中经营核心业务的过程,通过培养核心业务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产品和范围都呈现多元化,其中也包括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在过去卖方市场下多元化经营这能给企业从多方面带来利润,但是,随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种经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归核化能否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能够改善多少,会对财务困境下的企业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从财务困境、多元化和归核化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着手,梳理了相关文献,以国有上市公司吉林化纤为研究对象,衡量其是否进行归核化并分析其过程,探究其选择归核化的原因和归核化的适用性。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EVA指标评价法和杜邦分析法对归核化行为下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归核化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本文还选取一家陷入财务困境但没有选择归核化企业作为对比样本,对其财务绩效进行分析,以探讨归核化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本文通过对吉林化纤财务困境下归核化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归核化,吉林化纤整体绩效获得了提升,对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效果明显,但需要承担一定的偿债风险,EVA显示绩效好转但尚未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整体而言在困境应对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归核化事件公告前后短期其市场绩效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而其长期市场绩效出现下降;而通过对没有选择归核化的两面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面针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改善,EVA持续降低,财务绩效表现较差,仍然深陷财务困境。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选择归核化能够更好的应对财务困境;归核化行为对获利能力持续提高效果较大;财务困境下核心能力的价值体现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归核化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不大,相反可能还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张飞雁[8](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龙靓[9](2019)在《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国家参与市场的一个渠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私有化浪潮大大降低了西方国有企业在实体经济中的比重。但是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上市公司的国有产权却普遍存在(除美国以外)且呈显着增长趋势。各国在探索国家权利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出现与发展。过去四十年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有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担当重任,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贡献力量,且在全球国际竞争中初露峥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力量,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明确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做优”;强调“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在实践中,国企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却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试图从股权结构的多层次性视角研究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冀望发展和帮助理解所有制结构理论在国有企业层面的运用,正确科学评价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发展的演变过程,厘清“国”与“民”之间在企业层面的关系,并尝试探索下一步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及方式。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企业所有权和所有权主体结构,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等概念加以界定,系统性梳理了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海量文献,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管理层持股、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持股)与企业绩效相关性两方面的文献研究。整体来看,除了机构持股外,基本上其他的所有权结构表征指标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方向性的相关关系。接着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基于博弈模型分析了经典的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从单一股权结构下的委托代理的一般博弈分析延伸至股权分散条件下、实际控制人不同存在状态下的博弈分析,进而拓展到国企这类拥有特殊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结构下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试图刻画多方博弈在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行为及决策后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之后本文对提出的理论逻辑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论证。在此之前先梳理了大量史实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考察了国际上国有企业组织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选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有化浪潮中的变革标的,包括发达经济体中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转轨经济体则选择了东欧、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考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进程,详细梳理了中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走向与发展动态,盘点了中国国有企业自有系统性数据披露以来的企业绩效情况,主要从组织形式、吸收就业、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水平及增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区分了不同隶属层级的国有企业情况。由于在所有权的链式结构中,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证部分先考察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演变(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接着,进一步构建GMM计量模型考察企业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按照行业属性、公司属性、实际控制人属性等分类标准寻找各细分类型下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具体关系。实证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主体结构指标都与企业绩效存在正U型的关系,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存在“最优解”,因此高度分散或者高度集中的持股结构可能更有益于国企绩效的提升。从行业来看,以电子、食品饮料、商贸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公司属性来看,外资企业和中央控股企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实际控制人类型来看,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属性以及具有共同实际控制人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最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下一步国企改革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是对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对国企实际控制人持股变化、持股偏好、以及背后的原因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二是从更细分层次全面考察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考虑了行业分类、行政隶属层级分类、实际控制人分类等;三是指标运用上的创新,在股权主体结构变量上增加了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在企业绩效变量上增加了社会效益变量,如企业税收指标;最后在计量模型运用上采用了GMM方法,而非传统的OLS、2SLS方法,规避了传统模型对数据回归的强限制预设。本文的不足之处,一是选取的企业社会效益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只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未能涵盖全部国有企业。

刘瑾[10](2019)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研究 ——以N市A企业为例》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出资人即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只有通过考核的方式,才能了解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以及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并为改善企业的管理做出科学的决策,为经营者的奖惩提供依据。建立一个能够客观、公正评价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近年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开始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或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提供基础依据。目前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主要依据为国务院国资委于2016年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及各地国资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本文以个案分析的形式,结合N市A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查阅企业考核文件及经营情况相关资料和财务数据,对企业考核工作人员以及监管单位考核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N市A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在考核流程、考核指标、计分办法、监管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简化上报考核建议值的反馈过程,重新构建新的考核指标和权重,严格控制指标调整事项等具体改进建议,较好地解决了流程繁琐、指标和计分不合理等缺陷,使考核与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改革发展和有效管理有机结合,完善了N市直属国有企业A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

二、正确评价国有企业亏损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评价国有企业亏损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VA的T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绩效评价的内涵
        2.1.1 绩效评价的概念
        2.1.2 绩效评价的一般方法
        2.1.3 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方法
    2.2 EVA的内涵
        2.2.1 EVA的概念与基本体系
        2.2.2 EVA的理论基础
        2.2.3 EVA的计算方法和会计调整
第三章 T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T公司简介
        3.1.1 T公司概况
        3.1.2 T公司组织架构
        3.1.3 T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
    3.2 T公司绩效评价现状
        3.2.1 绩效评价组织机构
        3.2.2 绩效评价原则与内容
        3.2.3 绩效评价方式与办法
        3.2.4 主要绩效评价指标
    3.3 T公司现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T公司在绩效评价中引入EVA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1 T公司在绩效评价中引入EVA的必要性
        3.4.2 T公司在绩效评价中引入EVA的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测算与分析
    4.1 传统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4.1.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4.1.2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4.1.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4.1.4 盈利质量指标分析
    4.2 T公司绩效评价核心指标EVA的测算
        4.2.1 债务资本成本(k_i)
        4.2.2 股权资本成本(k)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4.3 T公司近5 年基本的EVA绩效表现
    4.4 T公司绩效评价核心指标EVA的调整
        4.4.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4.4.2 投入资本(IC)
    4.5 T公司近5 年披露的EVA绩效表现
    4.6 T公司近5 年基本EVA与披露EVA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5.1 构建原则与思路
        5.1.1 构建原则
        5.1.2 构建思路
    5.2 T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5.3 T公司引入EVA评价前后绩效表现的对比分析
    5.4 T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条件与流程
        5.4.1 应用条件
        5.4.2 应用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EVA的 T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6.1 更新T公司经营者与员工的观念和意识
    6.2 围绕T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案
    6.3 建立和完善T公司的内部制度
    6.4 推进T公司绩效评价各环节的良好衔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三、企业持续经营危机
        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受托责任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五、财务报告理论
        六、破产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因
        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
        三、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背景
    第一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美国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雏形:“受限于”审计意见
        二、SAS No.34 时期:增设“中间段”的“受限于”审计意见
        三、SAS No.59 时期: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日渐明晰
        四、后SAS No.59 时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遭受信任危机
        五、从SAS No.126到SAS No.132: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弥合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变更: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国际审计报告改革:ISA570 作出重大修订
        二、改革背后的逻辑:回应持续经营问题,强化审计投入
    第三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
        一、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发布:与SAS No.59 原则一致
        二、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修订:明确管理当局的责任
        三、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二次修订: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
        四、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三次修订:强化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
        五、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重大变革: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单设段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现状及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2010-2016 年情况分析
        二、2017-2018 年新准则实施后的情况分析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一、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
        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
        三、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
    第三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预警价值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来自债务融资的证据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传导效应——基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公交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济责任的概念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L市公交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分析
    一、L市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情况
        (一)经济责任审计主体
        (二)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二、L市公交集团公司审计案例概述
        (一)L市公交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二)审计准备阶段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四)审计调查评价意见
        (五)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L市公交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不够精准
        (二)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三)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四)审计风险水平较高
    二、原因分析
        (一)审计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审计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三)审计工作力量还较薄弱
        (四)被审计单位认识存在偏差
第五章 改进L市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审计评价体系
        (一)明确审计评价内容
        (二)完善审计评价指标
        (三)改进审计评价方法
    二、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一)建立“先审后离”制度
        (二)强化审计整改监督
        (三)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
    三、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一)实行垂直领导管理体制
        (二)充实审计工作人员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审计专家库
        (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五)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效率
    四、强化审计风险管控
        (一)引导被审计单位正确认识审计
        (二)提升审计机关管控风险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2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1.3.3 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4 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投资效率
        2.1.2 企业社会责任
        2.1.3 政府补助
    2.2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投资效率的基础理论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2.2.3 政府补助的基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3.1 林业上市公司的的基本情况
    3.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3.2.1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现状
        3.2.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现状
        3.2.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本情况
    3.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分析
        3.3.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3.3.2 林业上市公司拥有的森林资源
    3.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现状分析
        3.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3.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产权性质分布情况
        3.4.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种类和数量情况
        3.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利润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机理及假设
    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1.1 非效率投资的主要成因
        4.1.2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
        4.1.3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投资效率
    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4.2.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
        4.2.2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
    4.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3.1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4.3.2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研究假设
    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4.1 林业产业投资的特点和国家投入资金的主导地位
        4.4.2 政府介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4.3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
        4.4.4 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和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假设
    4.5 本章小结
5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设计
    5.1 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的测度
        5.1.1 林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测度
        5.1.2 林业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
    5.2 中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测度
        5.2.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识别
        5.2.2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方法
        5.2.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结果分析
    5.3 解释变量政府补助与其他控制变量设计
    5.4 主要回归分析方法
        5.4.1 面板数据所特有的内生性问题
        5.4.2 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
    5.5 模型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6.1.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1.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6.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相关性分析
    6.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6.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结果
        6.3.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6.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6.4.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结果
        6.4.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6.5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
    6.6 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探讨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基于政府补助和社会责任的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策略
    7.1 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
        7.1.1 维持并加大政府补助的力度
        7.1.2 提升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
        7.1.3 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
    7.2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7.2.1 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7.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
        7.2.3 加强对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7.2.4 政府法制体系的完善
        7.2.5 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
    7.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
        7.3.1 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
        7.3.2 提高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与管理
        7.3.3 加强公司营运资本和现金流量管理
        7.3.4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2.1.2 僵尸企业的成因
        2.1.3 僵尸企业的对策
        2.1.4 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并购效率理论
        2.2.4 产权理论
第3章 僵尸企业的认定与分布特征
    3.1 僵尸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3.2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3.3 僵尸企业的样本选取
    3.4 僵尸企业的分布
        3.4.1 僵尸企业的年份分布
        3.4.2 僵尸企业的行业分布
        3.4.3 僵尸企业的区域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僵尸企业僵化指数的构建
    4.1 僵尸企业僵化指数构建的基本思路
    4.2 僵化指数的指标筛选
        4.2.1 指标评价方法的回顾与分析
        4.2.2 指标筛选依据及原则
        4.2.3 基础财务指标分析
        4.2.4 公司治理指标分析
        4.2.5 外部资金依赖度指标分析
        4.2.6 僵化指数指标汇总
    4.3 僵化指数赋权方法的选择
        4.3.1 指数赋权方法
        4.3.2 熵值法赋权
    4.4 僵化指数构建与结果分析
        4.4.1 研究时间段划分
        4.4.2 僵化指数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僵尸企业的处置机制
    5.1 国内外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1.1 国内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1.2 国外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5.2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机理
        5.2.1 僵尸企业分类标准
        5.2.2 僵尸企业分类数据统计分析
        5.2.3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机理总结
    5.3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策略
        5.3.1 轻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3.2 中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3.3 重度僵化的僵尸企业处置策略
    5.4 僵尸企业处置配套机制优化
        5.4.1 僵尸企业处置的法律制度优化
        5.4.2 僵尸企业处置的政府部门工作机制优化
        5.4.3 僵尸企业处置的综合保障机制优化
    5.5 僵化风险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
        5.5.1 宏观僵化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5.5.2 微观企业僵化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财务指标文献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1.2.1 财务困境
        1.2.2 多元化
        1.2.3 归核化
        1.2.4 企业绩效
    1.3 理论基础
        1.3.1 企业能力理论
        1.3.2 竞争理论
        1.3.3 组织经济理论
        1.3.4 价值链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财务困境应对措施
        1.4.2 财务困境应对成效
        1.4.3 归核化与企业绩效
        1.4.4 财务困境与公司战略
        1.4.5 文献述评
    1.5 绩效评价方法
        1.5.1 财务指标分析法
        1.5.2 EVA指标评价法
        1.5.3 杜邦分析法
        1.5.4 事件研究法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案例介绍
    2.1 公司介绍及行业情况
        2.1.1 公司介绍
        2.1.2 行业情况
    2.2 产业环境
        2.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2.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2.4 上下游的议价能力
    2.3 财务困境表现
        2.3.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
        2.3.2 偿债能力弱,资不抵债
        2.3.3 盈利能力下降,连年亏损
    2.4 困境应对介绍
        2.4.1 困境前产品情况
        2.4.2 困境应对相关过程
        2.4.3 当前经营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归核化的衡量
        3.1.1 从战略角度分析困境应对的原因
        3.1.2 事件内容分析法
        3.1.3 基于多元化程度变化的方法
    3.2 归核化过程
        3.2.1 确定核心业务
        3.2.2 归核化路径选择
    3.3 归核化适用性分析
        3.3.1 吉林化纤归核化动因
        3.3.2 财务困境下归核化的适用性
    3.4 财务绩效
        3.4.1 财务指标分析
        3.4.2 EVA指标评价法
        3.4.3 杜邦分析法
    3.5 市场绩效
        3.5.1 短期市场绩效
        3.5.2 长期市场绩效
    3.6 对比样本分析
        3.6.1 对比样本选择原因
        3.6.2 对比样本公司案例介绍
        3.6.3 对比样本归核化衡量
        3.6.4 多元化的适用性分析
        3.6.5 对比样本财务绩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启示
    4.1 选择归核化,重点培育企业核心业务
    4.2 结合行业特征和自身优势重新定位
    4.3 注重治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4.4 非可持续与可持续相结合的方式
    4.5 形成核心竞争力后要注重市场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国有企业
        二、所有权结构
        三、实际控制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
        一、相关论
        二、无关论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二、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第三节 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一、机构持股与企业绩效
        二、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
        三、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博弈分析
    第一节 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一、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一般博弈分析
        二、股权分散条件下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存在条件下的博弈
        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下的博弈分析
        二、引入小股东利益保护法律框架下的博弈分析
        三、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企业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博弈
        一、政府机构与国企管理层的混合战略均衡博弈
        二、政府主管官员与国企高管合谋的精炼博弈
第四章 国有企业组织所有权结构的演变:国外私有化浪潮
    第一节 私有化:有机发展战略与急速私有化战略
        一、私有化浪潮(Privatization)
        二、私有化浪潮的理论基础
        三、私有化的两种路径选择
    第二节 发达经济体国企改革
        一、英国国有企业改革
        二、美国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国有企业改革
        四、德国国有企业改革
        五、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
        六、小结
    第三节 转轨经济体的国企改革
        一、东欧国有企业改革
        二、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三、巴西国有企业改革
        四、阿根廷国有企业改革
        五、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中国国企改革
    第一节 中国国企改革历程
        一、1993-200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
        二、2004-2012:深化推进股份制
        三、2013-至今:以实现国企功能为导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中国国企发展与概况
        一、国有控股成国企发展新趋势
        二、国企吸收就业空间趋近饱和
        三、国有资产总量规模稳步上升
    第三节 中国国企绩效评价分析
        一、国企绩效评价体系
        二、盈利能力
        三、偿债能力
        四、增长能力
        五、其他指标
第六章 企业实际控制人变迁研究
    第一节 数据与样本
        一、样本选取
        二、实际控制人类型
        三、样本行业分布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截面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类型变动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第三节 实际控制人个体变动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变动行业分布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三、混合化持股结构初现端倪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界定
        三、描述统计
    第三节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四节 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结论
        一、实际控制人变迁
        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三、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
    第二节 国企改革政策建议
        一、厘清国资管理边界,理顺委托代理
        二、分类改革,相机混改
        三、加强党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司监督体制
        四、提高投资者保护,鼓励所有权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研究 ——以N市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图
    (四) 论文创新与不足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
    (二) 理论基础
    (三) 本章小结
三、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介绍
    (一) 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变迁
    (二) N市属国企整体情况
    (三) N市考核制度介绍
    (三) 本章小结
四、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案例分析
    (一) A企业背景情况
    (二) A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三) A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四) 本章小结
五、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改进建议
    (一) 考核制度改进方向概述
    (二) 考核制度改进具体建议
    (三) 本章小结
六、结论
    (一) 总结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针对旧制度访谈记录
    附录3 针对新制度访谈记录
    附录4 定性指标表
    附录5 考核结果分数表
致谢

四、正确评价国有企业亏损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VA的T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陈秋雨.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D]. 成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市公交集团公司为例[D]. 汪明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关雪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僵尸企业的僵化指数及处置机制研究[D]. 李方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D]. 江宇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D]. 龙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研究 ——以N市A企业为例[D]. 刘瑾.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正确评估国有企业的损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