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湘川黔邻区早震旦纪冰川地质问题探讨

鄂湘川黔邻区早震旦纪冰川地质问题探讨

一、鄂、湘、川、黔毗邻地区早震旦世冰川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1](2021)在《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万磊[2](2020)在《桂北地区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文中认为桂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该区新元古代地层沉积记录较为完整,是研究华南大陆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桂北地区南华系自下而上依次为长安组、富禄组和黎家坡组。系统的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长安组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区间为703~883 Ma,次要年龄峰值区间为662~698 Ma和874~921 Ma;富禄组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区间为714~916 Ma,次要年龄峰值区间为641~699 Ma、1 840~2 277 Ma和2 322~2 747 Ma;黎家坡组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区间为730~882 Ma,次要年龄峰值区间为630~644 Ma、901~1063 Ma、1 857~2 037 Ma和2 484~2 489 Ma。综合对比研究表明,桂北地区南华系长安组的沉积年龄为720~660 Ma,富禄组的沉积年龄为660~650 Ma,黎家坡组的沉积年龄为650~635Ma。即桂北地区南华系沉积年龄为720~635 Ma。桂北地区南华系长安组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其次来自华夏陆块Grenville造山期的产物;富禄组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其次来自扬子陆块北部的古元古代岩浆岩、华夏陆块Grenville造山期的产物以及华夏陆块太古代的岩浆岩;黎家坡组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其次来自扬子陆块北部的古元古代岩浆岩、华夏陆块Grenville造山期的产物以及华夏陆块太古代的岩浆岩。桂北地区南华系长安组碎屑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82.41%的碎屑锆石εHf(t)值为正,暗示其主体来自于年轻地壳物质;55.56%的碎屑锆石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380~980 Ma,且εHf(t)值为正,表明长安组碎屑锆石多数来自于格林威尔期的年轻地壳物质。分析对比桂北地区南华系各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表明,自长安组到黎家坡组,扬子陆块提供的物源逐渐增多,而华夏陆块提供的物源逐渐减少。扬子和华夏陆块伸展裂解的沉积环境一直持续到富禄组时期,到了黎家坡组时期则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唐婷婷,牟军,王安华,强希润[3](2019)在《贵州铜仁地区南华系铁丝坳组—南沱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野外路线和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对铜仁地区南华系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南华系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研究对铁丝坳组—南沱组古气候进行了分析。其中铁丝坳组沉积环境为冰水浅海环境沉积,由向上变细的退积型副层序组成低水位体系域;大塘坡组共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局限边缘盆地沉积,主体由向上变深的退积型副层序组成海侵体系,第二段为浅水陆棚沉积,其中泥质逐渐减少,砂质含量逐渐增多,为高水位体系域;南沱组为海洋冰碛砾岩沉积,为不显层理的变余冰碛砾岩、冰碛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组成。对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结果分析表明:铁丝坳组和南沱组具有低的CIA指数和Ti/Al比值,说明该时期主要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低,物源供给相对降低,具有较低的沉积速率,为冰期特点。南沱组的CIA指数和Ti/Al比值相对较高,表明该时期主要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化学风化程度较高,物源供应和沉积速率相对较高,为间冰期特点。

郑杰[4](2019)在《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黔东北地区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本论文从地质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依据野外露头、钻孔岩芯、镜下薄片、地球化学样品以及碎屑锆石等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科学方法,对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工作,分析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特征、分布规律和锰矿集中相带,核心是确定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模式,为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储层分布预测以及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1)进行黔东北南华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通过黔东北地区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区域地层等方面的资料,将南华系划分为四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及南沱组,其中大塘坡组分为分为上下两段。并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将南华系地层分为两个冰期及两个间冰期,其中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对应富禄组中上部;铁丝坳组为冰期记录,对应古城冰期;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海侵记录,对应富禄组顶部的黑色页岩;南沱组为冰期沉积,对应Marinoan冰期。(2)建立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II级盆地、12个III级盆地以及11个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提出大塘坡早期由9类主要的古地理单元,恢复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3)通过对黔东北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其锰质可能来自洋壳深部,陆源物质供给极少,菱锰矿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热水作用的强烈影响,形成于缺氧的大陆边缘环境;形成的古气候环境总体表现为小冰期后的寒冷干燥—相对稳定—逐渐升温的趋势。综合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期地质、地球化学等情况,“大塘坡式”锰矿的成锰环境为冰期后处于伸展背景下的陆缘障壁海岸环境。

周思宇[5](2019)在《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其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自上世纪40年代层序地层学首次被提出以来,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随着生产和科研的深化,对于层序地层学划分层次也提出了挑战。通过对文献的调研笔者发现,早奥陶世的地层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岩,而关于这些微生物岩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控制作用却极少有人研究。松滋刘家场地区下奥陶统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发育连续,微生物岩分布广泛,露头岀露良好,是研究层序对微生物岩控制作用的理想场所。综合应用野外剖面、薄片等资料,通过对松滋地区刘家场早奥陶世地层的沉积特征、微观及宏观特征的研究,对该地区的地层进行高频率旋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岩的分布特征与形成环境,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层序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以下为本文研究结论:通过对研究区下奥陶统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等分析,将其沉积相分析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两种类型。其中开阔台地相进一步可划分为浅滩、滩间海和生物礁亚相,局限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滩和泻湖亚相。按照碳酸盐岩标准微相划分方法,在研究区下奥陶统中识别出11种微相。通过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运用,在研究区识别出3种层序界面,包括冲刷侵蚀面、岩性转化面和最大海泛面。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下奥陶统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并由此建立了中扬子地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得出研究区处在浅海碳酸盐台地地区,经历6次较为明显的海平面变化,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走势。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松滋刘家场地区下奥陶统地层中识别出15个四级层序并阐述了其发育特征。同时通过米兰科维奇的旋回理论,首次开展了研究区下奥陶统米级岩性组合旋回的识别,共识别出11种米级旋回叠加类型,并将下奥陶统划分为86个米级旋回。在对研究区内微生物岩的类型阐述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内层序地层对不同类型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叠层石微生物岩中,波状叠层石多半分布于海侵体系域中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柱状叠层石分布于海侵体系域中期,丘状叠层石则处于高位体系域晚期。在凝块石微生物岩中,斑状凝块石分布于海侵体系域早期,网状凝块石则处于海侵体系域晚期;粒径和含量较为良好的核形石则是处于高位体系域早期。对高频层序对微生物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波状叠层石分布于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柱状叠层石则多半发育于上升半旋回上部,丘状叠层石则是处于下降半旋回上部;斑状凝块石处于上升半旋回中期,网状凝块石则都处于上升半旋回后期;核形石中的粒径和含量均较为良好的核形石多分布于上升半旋回中期,此时更适合核形石的发育。

卢定彪,肖加飞,林树基,杨海英,吴开彬[6](2019)在《黔湘桂交界地区南华系划分——基于连续完整的贵州从江县黎家坡南华系剖面》文中认为南华系大致对应国际上的成冰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未能确定其层型剖面,内部划分更是存在较多分歧。寻找南华系层型候选剖面尤为重要与迫切。为此,通过1∶5万地质调查,在贵州省从江县黎家坡地区找到了一条层序完整、沉积连续、厚度巨大、分层标志明显、顶底界线清楚的南华系剖面。基于该剖面初步研究成果,结合对湘黔桂交界区、湘西北、峡东等地区其他南华系剖面的实地考查资料,综合分析近年前人关于南华系的研究成果,以完整的南华大冰期发展演化过程为线索,对南华系内部划分进行了初步尝试。根据黎家坡南华系剖面南华大冰期沉积记录,将其从下向上依次划分为长安冰期、富禄间冰期、南沱冰期。明确提出南华系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统:下统对应长安冰期沉积序列,中统对应富禄间冰期沉积序列,上统对应南沱冰期沉积序列。为中国南华系内部划分提供了一种更合乎逻辑的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对成冰系的划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将丰富成冰系的研究信息。

郑杰,阳正熙,刘石磊,安显银,桑永恒,马健飞[7](2019)在《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文中指出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 48~89. 33之间,均值为72. 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 48、89. 33之外,其它数值皆介于65~75之间,指示两界河组具有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通过综合分析两界河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及古气候特征,认为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认为其可与富禄组中上部进行对比。

王欣[8](2019)在《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遗迹化石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动物活动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特别是埋藏学研究的开展,一系列原本被解释成“遗迹”的化石被重新厘定为实体化石或疑难化石。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是一类产自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的疑难化石,整体呈条带状,表面具有一系列密集的横纹,化石宽度范围在0.3-14mm,最大长度可达18cm以上。Shaanxilithes最早报道于陕西宁强地区晚埃迪卡拉世灯影组高家山段。自此,该化石在我国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括扬子板块、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板块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相继被发现和报道。近年来,Shaanxilithes又在印度、纳米比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被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尽管关于Shaanxilithes的形态复原和亲缘关系尚存在较大争议,然而该化石广泛的分布和较短的延限,使其具备极大潜力成为国际上晚埃迪卡拉世地层进一步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化石。Shaanxilithes通常呈条带状压扁保存于碎屑岩中,其三维形态复原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也造成了该化石的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曾被解释为:须腕动物皱节虫类、沉积构造、遗迹化石、钙化的藻类碎片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同时,在世界范围内,Shaanxilithes通常与一系列与之形态相似条带状“遗迹化石”或“疑难化石”保存在同一岩石层面,大体可分为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type,Helanoichnus-type,Shaanxilithes erodus-type,Palaeopascichnus-type四种形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均倾向于将上述条带状化石解释成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的同物异名,但尚无可靠的化石证据进行说明。本文研究的化石材料来自7个不同地区,分别为宁夏贺兰山地区,河南鲁山地区,陕西洛南、陇县和宁强地区,青海全吉山地区以及云南晋宁地区。大量的化石形态学信息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为“管中管”结构,即化石由一系列套杯结构形成的内管和具褶皱的薄膜状外管共同组成,而并非前人认为的条带状遗迹化石。同时,新的化石形态学信息显示,上述四种保存形态可以共存于同一化石标本的不同部位,更为直观的形态学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推测。此外,大量的化石形态学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即上述条带状化石的形态差别实为埋藏差异的结果。基于形态学复原,本文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与现生深海巨型管状蠕虫进行对比,并将Shaanxilithes分类位置归为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综合形态学、岩相学和统计学多方面证据,本文对Shaanxilithes的古生态学进行推测,认为其管体始端可能固着于泥质或砂质基底中营底栖生活。“生物管体”的出现可能源自动物的自我保护,也预示着捕食者的出现和早期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Shaanxilithes作为最早的非矿化“管状”生物代表,无疑在早期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关于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构建了该化石与埃迪卡拉纪最为重要的矿化骨骼生物Cloudina之间的亲缘演化关系。生物“管壳”从非矿化的Shaanxilithes演化到矿化的Cloudina这一过程,也预示着生存压力的加剧和捕食者捕食能力的加强,这些都为矿化骨骼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而生物界的“军备竞赛”可能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诱因之一。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化石埋藏学存在特殊性,研究意义重大。此次关于Shaanxilithes化石埋藏学研究结果显示,自生粘土矿物在化石最初的保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期的成岩过程以及风化过程中,粘土矿物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此次研究中,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东坡组中的Shaanxilithes化石属首次发现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也为时代归属存在争议的东坡组以及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罗圈组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Shaanxilithes在华北克拉通西缘-西南缘和柴达木板块北缘的产出层位,通常与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以及平行不整合其上的寒武纪第三阶-第四阶磷块岩如影随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诸多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阿拉善地块、星星峡-旱山地块存在着相似的地层沉积序列。以此为线索,本文对上述大地构造单元可能存在Shaanxilithes的潜力地区进行评估。

张炜强[9](2018)在《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学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冰期事件、真极移假说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手段之一,具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针对全球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研究,前人提出雪球地球假说,该假说基于两方面的研究成果:(1)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新元古代冰期沉积;(2)冰期发生时全球各大陆均处于低纬度。新元古代沉积在我国华南地区亦出露广泛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同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受后期构造作用、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冰期沉积物的出露程度不一,冰期期次尚未定论且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尚存争议;(2)高可信度的古地磁数据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选取了华南扬子陆块具代表性地区冰期地层,以冰川事件为主线,并结合同位素年龄值和古地磁数据进行跨相区对比,以期从宏观上对华南地区冰期地层地质特征进行展示。此外,对浙西江山市新塘坞村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揭示冰期地层在该地的展布及期次,并对前寒武系雷公坞组冰碛岩进行古地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陆块内南华冰期地层的分布具明显区域性特征,在湘黔桂邻区沉积序列较为完整,部分地区出露三期冰期地层,如湖南省芷江及贵州省剑河等地,而赣皖浙地区研究薄弱。对浙西江山新塘坞地区大比例尺填图发现,该地区发育一期冰期-雷公坞组,其冰碛岩以紫红色、深灰色的块状冰碛泥砾岩为主。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砂岩、灰岩、片麻岩及花岗岩等;砾石大小不一,砾径1030 cm,砾石有擦痕、刻蚀等痕迹,棱角明显,磨圆度差,其岩性特征可与南沱组对比;(2)雷公坞组冰碛岩的磁滞回线呈细腰型(L型),矫顽力(Hc)较小,在外加磁场约200mT时磁滞回线就已完全闭合,其饱和磁化强度(Ms=2.256×10-3Am2)、饱和剩余磁化强度(Mr=0.789×10-3Am2)、矫顽力(Hc=13.43mT)、剩磁矫顽力(Hcr=28.43mT)等磁性参数,表明冰碛岩样品中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3)大部分样品热退磁结果显示出低温和高温组分,高温组分数据通过褶皱检验,是原生剩磁,其对应的古纬度为14°N,与前人在华南其它地区所获得的中低纬度相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雪球地球假说,亦为华南新元古代的古地理重建提供了依据。

孙斌[10](2018)在《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相岭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喜德、冕宁、越西三县交界处,地处横断山脉东缘,属大凉山支脉。本文通过对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保护好小相岭地区地学景观,挖掘和展现小相岭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风景游赏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有利于转变小相岭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促进小相岭地区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小相岭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进行分析和分类,结合研究目标构建适合小相岭地区的旅游地学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利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提出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措施和策略。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梳理了小相岭地区的旅游地学景观包括地质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五个方面。(2)对小相岭研究区景观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得出的结果是小相岭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资源为优级旅游资源,古冰川遗迹为小相岭的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小相岭地区景观资源质量水平很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3)对小相岭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的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将小相岭区域划分为三个保护区,即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并对三个保护区进行详细分析和范围界定,提出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对策,有利于促进小相岭地区景观保护。(4)对小相岭地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申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完善保护管理机构等。(5)提出小相岭地区的保护性利用措施,包括促进扶贫发展、地质科普旅游、研学教育旅游等。依托小相岭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是改变该区域脱离贫困的最佳选择,通过保护性开发,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特色转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让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所带来的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助推脱贫攻坚。

二、鄂、湘、川、黔毗邻地区早震旦世冰川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湘、川、黔毗邻地区早震旦世冰川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陆壳板块与华夏洋壳板块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弗里统多重地层对比
2 晚奥陶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概况
3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
    3.1 湘中南褶皱山地(Ⅰ)
    3.2 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Ⅱ)
    3.3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前陆盆地(Ⅲ)
4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
    4.1 华夏褶皱山地(湘中南部分)(Ⅰ)
    4.2 北东、北北东向弧形桃江—白马山—苗儿山板块碰撞带(Ⅱ)
    4.3 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Ⅲ)
    4.4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埃隆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Ⅳ)
5 华南洋
6 对张家界地区小溪峪组时代及特列奇阶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的商榷
7 几点认识

(2)桂北地区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完成实物工作量
    1.4 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区域地层对比
        2.4.1 广西龙胜(桂北)地区
        2.4.2 贵州从江(黔东南)地区
        2.4.3 湖南石门(湘西北)地区
        2.4.4 湖北通山(鄂东南)地区
        2.4.5 对比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长安组
        3.1.2 富禄组
        3.1.3 黎家坡组
    3.2 测试方法
        3.2.1 锆石U-Pb定年
        3.2.2 Hf同位素测试
第4章 锆石U-Pb测年结果
    4.1 长安组碎屑锆石年龄
    4.2 富禄组碎屑锆石年龄
    4.3 黎家坡组碎屑锆石年龄
第5章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1 Hf同位素分析
    5.2 地壳演化阶段
第6章 讨论
    6.1 南华系沉积时限
    6.2 南华系碎屑岩物质来源
    6.3 对冈瓦纳(Gondwana)大陆与泛非事件的启示
    6.4 对华南地区早期地壳演化的约束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和认识
    7.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贵州铜仁地区南华系铁丝坳组—南沱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地层层序及沉积相
    2.1 地层层序
    2.2 沉积相
3 古气候
4 结论

(4)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1.2.2 黔东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华南裂谷盆地的演化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典型剖面列述
    3.2 岩石组合特征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4章 大塘坡期锰矿沉积相分析
    4.1 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岩石类型及特征
        4.1.1 泥(页)岩类
        4.1.2 粉砂岩类
        4.1.3 粗碎屑岩类
        4.1.4 碳酸盐岩类
        4.1.5 火山凝灰岩类
    4.2 大塘坡组早期盆地沉积充填及沉积相类型
        4.2.1 大塘坡早期地垒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4.2.2 大塘坡早期地堑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第5章 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5.3 无机碳、氧同位素特征
第6章 大塘坡式锰矿分布规律
    6.1 典型矿床特征
    6.2 锰质来源
    6.3 构造、岩相古地理条件
    6.4 锰矿成矿模式
    6.5 沉积相对锰矿分布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其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实测剖面描述
第3章 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及特征
    3.1 碳酸盐岩石类型
    3.2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3.3 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
    3.4 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5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与沉积环境
第4章 层序地层特征
    4.1 层序界面类型
    4.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4.3 体系域特征
    4.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5 研究区层序格架的建立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第5章 层序地层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
    5.1 研究区微生物岩及其类型
    5.2 层序地层框架下的微生物岩沉积序列
    5.3 高频层序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个人简介

(6)黔湘桂交界地区南华系划分——基于连续完整的贵州从江县黎家坡南华系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华系下统——长安冰期沉积序列
2 南华系中统——富禄间冰期沉积序列
3 南华系上统——南沱冰期沉积序列
4 讨论
5 结论

(8)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
        1.1.2 地层对比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剖面记录
    2.1 贺兰山地区
    2.2 豫西地区
    2.3 陕西洛南地区
    2.4 陕西陇县地区
    2.5 青海全吉山地区
    2.6 陕西宁强地区
    2.7 云南晋宁地区
第三章 Shaanxilithes化石形态学解析
    3.1 Shaanxilithes研究简史
    3.2 晚埃迪卡拉世的条带状化石类群
    3.3 形态学统计
    3.4 Shaanxilithes埋藏变形
    3.5 Shaanxilithes三维形态复原
第四章 Shaanxilithes亲缘关系及演化意义讨论
    4.1 晚埃迪卡拉世世管状化石类群
        4.1.1 克劳德管
        4.1.2 震旦管
        4.1.3 锥管虫
        4.1.4 高家山虫
        4.1.5 其他管状化石类群
    4.2 形态学比较
    4.3 亲缘关系讨论
    4.4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及古生态学推测
第五章 埋藏学分析
    5.1 化石埋藏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伊利石矿物交代
        5.4.2 伊利石+埃洛石矿物交代
        5.4.3 化石埋藏保存方式
第六章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1 Shaanxilithes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2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存在潜力评价
        6.2.1 内蒙古清水河地区
        6.2.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地区
        6.2.3 甘肃龙首山地区
        6.2.4 甘肃北山地区
        6.2.5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
    6.3 我国北方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时空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华南新元古代地层研究现状
        1.2.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分布
        1.2.2 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学研究现状
        1.2.3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事件与雪球地球假说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完成工作量
2 古地磁学与岩石磁学原理和方法
    2.1 古地磁学原理和方法
        2.1.1 古地磁学原理
        2.1.2 古地磁学方法
        2.1.3 技术和设备支持
    2.2 岩石磁学原理和方法
        2.2.1 主要岩石磁学参数及常见磁性矿物
        2.2.2 主要剩磁类型
3 区域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层概况
        3.1.1 太古宙和早中元古代
        3.1.2 新元古代早期地层
        3.1.3 新元古代中期地层
        3.1.4 新元古代南华冰期地层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4 浙西江山地质概况
    4.1 自然地理概况
    4.2 研究区地质背景
5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5.1 样品采集
    5.2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5.3 岩石磁学结果
    5.4 古地磁学结果
6 讨论
    6.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6.1.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划分
        6.1.2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对比
    6.2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古纬度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旅游地学景观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地质景观的相关研究
        1.3.2 旅游地学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和特色
第2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
    2.1 地理区位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理地貌
        2.3.2 气候条件
        2.3.3 水文状况
        2.3.4 动物植物
        2.3.5 土地与矿产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经济状况
        2.4.2 人文历史
第3章 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及评价
    3.1 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分类
    3.2 典型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分析
        3.2.1 冰川侵蚀地貌
        3.2.2 冰川堆积地貌
    3.3 其他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分析
    3.4 小相岭旅游地学景观评价
        3.4.1 定性评价
        3.4.2 定量评价
第4章 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对策
    4.1 基本情况
        4.1.1 保护利用的现状
        4.1.2 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4.2 小相岭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2.1 生态敏感性评价原理及方法
        4.2.2 生态敏感性评价过程
    4.3 保护分区
    4.4 保护措施
    4.5 保护性利用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鄂、湘、川、黔毗邻地区早震旦世冰川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地质论评, 2021(06)
  • [2]桂北地区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D]. 万磊.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3]贵州铜仁地区南华系铁丝坳组—南沱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J]. 唐婷婷,牟军,王安华,强希润. 贵州科学, 2019(06)
  • [4]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D]. 郑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其对微生物岩的控制作用[D]. 周思宇. 长江大学, 2019(10)
  • [6]黔湘桂交界地区南华系划分——基于连续完整的贵州从江县黎家坡南华系剖面[J]. 卢定彪,肖加飞,林树基,杨海英,吴开彬. 地质通报, 2019(Z1)
  • [7]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J]. 郑杰,阳正熙,刘石磊,安显银,桑永恒,马健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01)
  • [8]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D]. 王欣. 西北大学, 2019(01)
  • [9]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D]. 张炜强. 东华理工大学, 2018(01)
  • [10]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D]. 孙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鄂湘川黔邻区早震旦纪冰川地质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