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滤波器的噪声测量增益 500

不带滤波器的噪声测量增益 500

一、无滤波器时噪声的测量增益500(论文文献综述)

秦梓伦[1](2021)在《钙钛矿MAPbX3/有机半导体的协同效应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调控》文中认为光电探测器在生物医学传感、环境监测、光通信、空间探索等高新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不同的应用对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具有不同的要求。由单一材料制备的光电探测器其结构和工作机制一般比较简单,探测器的探测光谱范围受所用材料的光电特性限制,很难满足复杂的应用需求。本论文结合钙钛矿材料和有机材料各自优异的光电特性,发挥出钙钛矿/有机材料的协同作用,锁定光电探测器在不同应用中的需求,以高性能钙钛矿光电探测器为基础,从材料的选择以及器件结构的设计出发,对钙钛矿/有机协同光电探测器的探测光谱范围进行拓宽和窄化调控,并通过一系列对薄膜、器件的表征着重探索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对其性能及探测光谱范围的影响,为钙钛矿/有机协同光电探测器的应用提供可行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取改善空穴传输层性能策略来提高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我们通过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修饰的方法来优化PEDOT:PSS(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icacid))空穴传输层的性能。研究发现经过DMSO修饰后:(1)、PEDOT:PSS的透过率在380-800 nm范围内平均提升了约10%,增强了钙钛矿对光的吸收;(2)、制备在PEDOT:PSS上的钙钛矿结晶性变好,晶面排布更加紧密,平均粗糙度从25.07 nm降低到10.71 nm;(3)PEDOT:PSS的电导率从2.5×10-3m S/cm提高到3.3×10-3m S/cm,有利于空穴载流子的收集。DMSO修饰方法的引入,显着改善了光电探测器的光捕获、载流子传输和提取。基于该优化方法,我们制备的探测器在-0.1V偏压下探测率达到8.77×1012琼斯(Jones,cm Hz1?2 W-1)、响应时间达到258 ns。2、为了拓宽光电探测范围,我们引入一层在近红外波段有吸收的PM6:Y6有机体异质结作为钙钛矿的补充吸收材料,研究了有机体异质结中给受体的混合比例、厚度和C60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发挥钙钛矿和有机体异质结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高性能的钙钛矿/有机体异质结宽带光电探测器。优化后,ITO/PTAA/CH3NH3Pb I3/PM6:Y6(1:1.2、150 nm)/C60(10 nm)/BCP/Ag结构的光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从紫外、可见到近红外光(300-1000 nm),在830 nm处,器件的响应度和探测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52 A/W和2.86×1012 Jones。在可见光525 nm处,器件的响应速度达到698 ns,线性动态范围达到143 d B。3、为了获得更窄范围的光电探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策略,利用钙钛矿材料充当光电探测器的光学屏蔽层,并引入一种由聚合物PTB7和富勒烯小分子C60组成的有机平面异质结作为光电探测器的活性层,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无滤波器、探测范围可调的窄带光电探测器。研究了引入平面异质结实现窄带光电探测的相关机理问题,进而讨论了钙钛矿中卤素阴离子的改变、钙钛矿和有机平面异质结的厚度对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等性能的影响,最终实现了一系列响应峰值在680-710 nm之间、半峰全宽在50-110 nm之间的窄带光电探测器。优化后ITO/PTAA/CH3NH3Pb I1.6Br1.4(260 nm)/PTB7(40 nm)/C60(60 nm)/BCP/Ag结构的器件在680 nm左右的响应度和探测率分别达到了0.11 A/W和1.37×1012 Jones。同时器件还拥有141 d B的宽线性动态范围和4μs的响应速度。综上所述,本论文以钙钛矿与有机材料的协同效应调控光电探测器的性能,通过对器件中的功能层进行溶剂修饰、厚度优化和调控器件整体结构,系统性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钙钛矿/有机复合光电探测器中电荷载流子的传输特性与机制,为实现宽光谱光电探测、窄光谱光电探测等不同功能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提供了思路。本文中有图61幅,表3个,参考文献264篇。

苟立峰[2](2021)在《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电机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在轨道交通车辆的应用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牵引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针对轨道交通中低开关频率下中高速和零低速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以及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下的带速重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用于估算反电势的连续域状态观测器在轨道交通的低开关频率应用场合下存在离散化误差和反电势交叉耦合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重新构建了精确的IPMSM离散域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离散域状态观测器,采用零极点匹配原则设计反馈增益。同时,为了提高转子位置和转速估算的动态性能,基于电机运动方程提出了一种Super-twisting滑模位置观测器用于估算转子位置和转速。所提出的基于离散域状态观测器的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能够在低开关频率实现转子位置和转速的准确估算,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IPMSM传统高频电压注入法零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在低开关频率下应用受限。在分析了电阻变化和注入频率降低对传统高频电压注入法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低开关频率的基波模型电流注入法零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为了实现基波电流和注入电流的独立控制,提出一种双自由度+矢量PI电流控制策略。分析注入频率降低后估算反电势分量中的谐波成份,提出一种多二阶SOGI(Secon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自适应滤波器谐波消除策略用于消除反电势谐波。同时,将该控制策略从静止坐标系推广到同步旋转坐标系,实现过程更加简单。最后采用基于转子位置误差的加权切换策略,实现零低速方法和中高速方法之间的平滑切换。可靠的带速重投是轨道交通车辆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实现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下的带速重投,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电阻和Super-twisting滑模观测器的带速重投控制策略。通过旁路正常矢量控制下的电流控制器,采用在静止坐标系下引入虚拟电阻的方式,使得重投过程中电机电流可控。在此基础上,通过带复矢量广义积分器的Super-twisting滑模观测器估算反电势,进而获得转子位置和转速信息。为了消除数字实现过程中的反电势交叉耦合项,设计了基于离散域模型的Super-twisting滑模观测器,同时提出一种基于闭环传递函数的渐进稳定的复矢量广义积分器离散域结构,保证控制系统在离散域实现的稳定性。感应电机作为目前运营车辆的主流牵引电机,针对其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下的带速重投的研究依然较少。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下的带速重投问题可以转化为d轴转子反电势跟踪问题。基于转子反电势非线性系统模型,分析现有的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方法存在电机参数变化时稳定性不能保证和抗扰动性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滑模的带速重投控制策略。通过设计积分滑模面和等价控制得到估算的转速,采用sigmoid函数设计边界层的方法抑制抖振,并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设计出能够保证系统渐进稳定的滑模系数。该方法估算转速所需时间短,动态性能好,并且对电机参数和扰动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马会闯[3](2021)在《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达收发前端是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在了解雷达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雷达作了体制和设计上的对比。根据项目技术指标,本文制定了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收发前端的总体方案。所研制的雷达前端主要包括三部分:产生雷达信号的线性频率源、相干雷达发射机和雷达接收机。线性频率源主要包括参考源、锁相环模块和脉冲信号源等设计制作。样机测试结果:参考源相位噪声为-159.29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75d Bc。锁相环模块相位噪声为-100.57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55d Bc。本课题脉冲信号源研制采用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通过“FPGA+DAC”的方案产生中心频率90MHz,带宽20MHz的线性调频信号,带内功率平坦度为±1d B,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相干雷达发射机研制采用低频调制信号与高频本振信号相混频后取上边频方法,实现低频信号的频谱搬移。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用于滤除带外杂散的分量。该滤波器设计仿真表明,在9.4GHz~9.5GHz频带内插入损耗<2d B,回波损耗>15d B,带外抑制>20d B。本雷达发射机在9.4GHz~9.5GHz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为34.2d Bm,基本满足发射功率要求。相干雷达接收机采用超外差结构,所设计接收链路的性能指标符合项目要求。接收机经过测试,噪声系数<4d B,动态范围>90d B,灵敏度优于-92d Bm,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本文研制的X波段雷达收发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应用灵活的特点。

沈志强[4](2021)在《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接收机技术逐渐向高频段、大带宽的方向迈进。传统的电子学接收机已经无法满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多频段、大带宽信号的接收。近年来兴起的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学方法突破了电子学上的限制,具有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点。随着光电子器件越来越成熟,逐渐在无线通信系统和微波雷达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多频段、大带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围绕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及其中瞬时频率测量和微波信号产生两个关键部分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瞬时频率测量方面,我们首先研究分析了在可调谐单频光信号和光学频率梳作为光波本振的情况下,待测微波信号与其下变频后的中频信号之间的频率映射关系,并根据这两种情况中存在着需要先验条件、频率模糊等不足,提出了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方案。在该方案中,根据下变频后中频信号的频率和功率信息可以反演出待测微波信号的频率。然后,我们对单频微波信号和多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及频率测量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也对激光器RIN噪声对中频信号功率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采用工作在DC-2 GHz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分析仪,实现了2-12 GHz频率范围内的瞬时频率测量,测量误差小于1.5 MHz,可以实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对微波信号的频率监测。在微波信号产生方面,我们首先阐述了单环路和双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振荡模式和单边带相位噪声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我们针对这两种结构中均需要采用光学滤波器或者微波滤波器在众多振荡模式中进行选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Vernier反馈环路的光电振荡器。在该结构的光电振荡器中不需要光学滤波器或微波滤波器便可以实现单模振荡,并且通过对多路径间延迟时间差的调节可以实现微波信号的频率调谐,使其不再受滤波器的限制。我们研究分析了光纤长度、路径个数、延迟时间差等因素对产生微波信号的频率、相位噪声和杂散抑制比的影响。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实现了3.07-4.72 GHz的频率调谐范围。在光纤长度为100 m时,产生的微波信号在距载波10 k Hz频偏处的单边带相位噪声为-99.60 d Bc/Hz。在微波宽带接收方面,我们首先提出了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流程,研究分析了在基于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的微波下变频过程中,光电探测器的有限频率响应对带外信号的抑制作用。然后,我们仿真分析了该接收系统对线性啁啾脉冲信号和二元相位编码信号的下变频接收以及对多个信号的选择性接收。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将频率在25 GHz附近的单频连续波信号、线性啁啾脉冲信号和二元相位编码脉冲信号三种不同形式的高频微波信号下变频至频率在100 MHz以内的中频信号进行接收。

赵国锋[5](2021)在《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非接触高精度位移测量为课题研究背景,重点是研究大型天文望远镜中边缘传感器的性能提升问题。详细介绍了一种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的系统设计方案,针对边缘传感器的核心指标:分辨率、温度稳定性和长时间稳定性,给出了传感器的探头、电路和制作工艺等主要部分的设计方法,系统的分析了传感器的温度漂移并给出补偿方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电路各部分对传感器核心指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传感器电路的噪声抑制方法和一种电路温度漂移的补偿方法,分别得到了分辨率水平接近电容位移传感器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样机和温度稳定性优异的传感器电路;探索了 一种新型的同步解调电路,有望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和降低末端输出的谐波分量,提高传感器的动态范围。最后,对设计的边缘传感器样机进行了系统测试和LAMOST小系统共焦维持实验,充分展现了传感器的实际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有:一、以电涡流效应为基础,介绍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传感器的分析方法,提出以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配合MATLAB数值优化的分析方法来设计传感器的电学参数。针对电涡流传感器的热漂移等核心问题,讨论了传感器探头的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分析了单探头、差动探头和伪差动探头的性能差异,讨论了传感器的基本信号处理电路,指出了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后续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系统的指导。二、根据边缘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传感器的设计难点,依次给出了传感器的探头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方案,分析了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法。对研制的边缘传感器样机进行了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性能测试,并在我国LAMOST望远镜上进行了小系统的共焦维持测试,初步验证了共焦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有效提高了小系统的共焦维持时间,表明研制的传感器具备优异的性能,在未来有望大幅提升望远镜的单次观测时间。三、从商业传感器和实验样机中分析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的分辨率特性,通过公式推导,给出了提高传感器分辨率的优化方向并提出了一种抑制信号源噪声的滤波方法。设计了一种以微晶玻璃为探头材料的差动式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样机,测量了传感器的噪声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分辨率提高到原来的5倍。与国内外的部分传感器样机和商业产品相比,该传感器样机具有媲美电容传感器的分辨率水平,在20μm的量程、7.2Hz的带宽下,分辨率达到了0.05nm。四、以交流电桥式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桥电路中的温度漂移特性。介绍了比率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指出它的设计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模拟电路构成的电路温漂的补偿方法,并对补偿的原理进行了详细推导。最后设计了相应的传感器样机并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电路的温度系数由原来的243 ppm/℃减小到5 ppm/℃。五、探索了一种基于采样保持的同步解调电路。首先讨论了传统的相敏检波方法的不足,针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提出了利用同步采样保持可以提高信号检测的性能。分析了该电路的信号传输特性,同等条件下,该电路能够为传感器的测量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仿真分析了电路末端输出的高次谐波被抑制到-60dB以下。最后制作了相应的电涡流传感器样机,测试了该电路的主要性能参数。

周廉[6](2021)在《基于铌酸锂晶体差频产生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学频率梳在时域上是稳定的激光脉冲序列,在频域上表现为一系列等间距的频率谱线。光梳最初是为频率计量而发明的,其宽光谱、高精度、高分辨和快速扫描的特性为激光光谱学提供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在分子光谱测量中,宽带的光梳光源可以同时激发多种样品的跃迁,基于双光梳的光谱测量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取高分辨的精密光谱。大量分子能在中红外波段能发生强烈的特征振动跃迁,因此中红外光谱是一种识别和量化分子的技术手段。中红外光梳在分子光谱测量中不仅具有高精度、高分辨、高速探测的特性,还兼具了高灵敏度的优点,在环境监测,呼吸诊断和工业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产生中红外光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差频的方法可以简化光梳的时频域控制系统,而且输出平均功率相对较高,波长可以覆盖整个中红外波段。本文以实现3~5μm的大气窗口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为目标,围绕基于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差频产生宽带中红外光梳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中红外光梳的光源、光谱可调谐的中红外光梳、倍频程宽度的中红外光梳等方面,最终成功研制了光谱可以直接覆盖2.6~5.3μm的宽带中红外光梳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相干性分析以及气体吸收光谱测量,验证了中红外光梳系统在精密光谱测量应用中的适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实现了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种子光源。研究了基于保偏光纤的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与非线性偏振演化锁模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建立锁模模型,利用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证明了两种锁模技术形成可饱和吸收的机制,最终验证了五种不同腔形结构实现超短脉冲的可行性,并且选用高稳定、宽光谱的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作为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种子源。2.实现了基于光纤激光系统的光谱可调谐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基于近红外锁模光纤光梳,通过啁啾脉冲放大与光谱非线性展宽获得了宽光谱的信号光,利用光学差频技术,在啁啾极化铌酸锂晶体中产生了光谱在3.0~4.4μm区间可调谐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为了获取更宽调谐范围的中红外光梳,组建了具有高功率、宽光谱特性的自相似放大器,获得了平均功率56.8W,脉冲宽度33fs,峰值功率22.95MW的超短脉冲。采用周期极化铌酸锂作为非线性频率变换晶体,产生了中心波长在3.3~5.2μm可调谐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3.实现了光谱覆盖范围达到倍频程宽度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从宽带近红外设计方案出发,优化了系统输出光谱带宽以及晶体结构,通过啁啾极化铌酸锂晶体产生光谱直接覆盖2.6~5.3μm的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并且还验证了系统的相干性和多气体分子并行测量的能力。为了将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进一步推向应用,简化系统结构,通过脉冲内自差频的方式在啁啾型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波导内同样产生了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光谱范围2.5~5.0μm。

朱斐[7](2021)在《L/S波段变频信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无线通信技术在军事雷达、卫星通信和移动终端等各个领域中随处可见,并且带动了众多新兴行业的发展。射频前端作为无线收发系统中射频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通路,它的设计对整个通信系统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导弹制导、相控阵雷达等军事应用中,对射频前端的集成度及可靠性等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升无线通信设备的整体性能,对射频前端的相关技术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收发系统多频带应用场景,研究设计了一款应用于L/S波段的双通道射频收发前端,并完成了实物设计、加工及性能测试。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射频前端的基本理论,列举了不同收发机架构的特点,并对其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说明,同时阐述了锁相环技术的基本原理。其次根据项目指标要求,合理的设计了系统方案,并通过仿真软件仿真了前端链路的选择性及杂散抑制等指标。最终在理论分析及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电路板的设计、样机腔体的设计加工、软件代码的编写,并最终完成了实物的装配和性能测试。为了降低各功能电路之间的干扰,同时减小系统样机尺寸,将系统划分为收发链路、锁相环模块和控制模块等部分,各功能电路进行单独设计,实物装配上采用双面装配的方式,发射和接收链路位于腔体正面,频率源、电源及控制部分位于腔体背面,各模块之间通过腔体进行隔离。本文所设计的L/S波段双通道射频收发前端,中频频率为140MHz,双通道射频频率为1400MHz~1600MHz和2000MHz~2200MHz。经过测试发射链路输出功率大于12d Bm,200MHz带宽内增益波动小于1d B,杂散抑制大于49d Bc;接收链路的AGC动态范围大于30d B,杂散抑制大于60d Bc。本文所设计的射频前端经过多次电路优化及调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前端性能良好,收发链路及本振源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张鲁娜[8](2021)在《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μm波段多通道光纤光栅因其出色的滤波特性和优异的兼容性而成为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中滤波器件的绝佳选择。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具有体积小、光束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与普通光纤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其工作波长为人眼安全的2μm波段,该波段中存在高透过率大气窗口和多种气体强吸收峰,因此在光通信、激光医疗、光纤传感及激光加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2μm波段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多波长可切换及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开展了详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多通道窄带滤波器,利用传输矩阵法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相移位置、相移量、光栅长度、啁啾系数和折射率调制深度等光栅参数对相移峰的波长、透射率和带宽等传输特性的影响。仿真得到的单相移点、双相移点和三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的相移峰带宽分别为0.0270nm、0.0172nm和0.0112nm。根据仿真结果实验制作了单相移点和双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其相移峰带宽分别为0.09nm和0.05nm。2.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多通道窄带滤波器,利用传输矩阵法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相移位置、相移量、光栅长度、占空比、取样数和折射率调制深度等光栅参数对光栅传输特性的影响。仿真得到相移取样光纤光栅0级相移峰带宽为0.0220nm。根据仿真结果对滤波器进行了制作,实验得到相移取样光纤光栅0级相移峰带宽小于0.09nm。3.提出一种基于取样光纤光栅的波长可调线形腔掺铥光纤激光器,通过对一个取样光纤光栅施加水平应力实现输出激光波长的调谐,利用两个多通道光纤光栅所产生的游标效应扩展波长调谐范围。最终实现输出波长14.44nm范围可调,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45d B,50min内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460d B和0.03nm,斜率效率为8.62%。4.提出一种基于保偏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多波长环形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四波混频效应抑制掺铥光纤内的增益竞争,通过调节腔内偏振态进行波长切换,最终分别得到两组不同正交偏振方向上的6波长激光输出和一组10波长激光输出,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30d B,50min内各输出模式下激光运转稳定。5.提出一种基于保偏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窄线宽复合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偏振烧孔效应进行波长切换和抑制增益竞争,实现了6个单波长单纵模激光和9组双波长激光输出间的可切换运行。30min内单波长单纵模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709d B和0.02nm,30min内双波长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946d B和0.03nm,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54d B。利用搭建的非平衡迈克尔逊干涉仪线宽测量系统对单纵模激光的频率噪声及线宽进行了测量,且当测量时间为0.005s时,6个波长的激光线宽分别为1.08k Hz、0.64k Hz、0.60k Hz、0.76k Hz、0.97k Hz和0.60k Hz。6.提出一种基于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窄线宽复合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进行波长切换和抑制增益竞争,实现了3个单波长单纵模激光和3组双波长激光输出间的可切换运行。50min内单波长单纵模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404d B和±0.01nm,20min内双波长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926d B和±0.03nm,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49d B。对单纵模激光的频率噪声及线宽进行了测量,当测量时间为0.005s时,3个波长的激光线宽分别为0.26k Hz、1.19k Hz和0.71k Hz。

汪洪潮[9](2020)在《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低温微量热器由于其很低的检测阈值、极高的能量分辨率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物理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中,诸如暗物质探测、中微子探测等。特别是对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探测实验,是前沿物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实验结果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个大科学实验基于低温微量热器找寻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踪迹,包括CUORE、AMoRE等。低温微量热器的输出信号依赖特定的读出电子学系统进行处理和测量,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性能将极大的影响微量热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国外针对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所使用的微量热器特别设计了多种读出电子学系统,经过超过三十年的优化和更新,目前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关于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尚未有公开的成果。本文面向基于CdMoO4闪烁晶体的低温微量热器,根据微量热器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其输出信号特点,总结了读出电子学的系统需求。根据需求,将微量热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设计为多个电路模块,包括可调的低噪声直流偏置电路,超低噪声、超低输入电流的前置放大电路,低噪声、线性相位的抗混叠滤波电路,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电路。根据实际测试,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各模块均工作正常,关键指标已经接近国际上公开的成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刘倩[10](2020)在《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雷达在军用和民用的各个行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小到生活中的车辆导航,大到军用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等。雷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不管雷达种类怎么变化,接收机始终是雷达重要的组成部分。雷达接收机主要作用是将天线接收到的探测目标反射回来的微弱的回波信号滤除干扰、放大、变频等处理,最终提取有用的目标回波信息。天气雷达接收机主要是将大气反射回来的微弱射频信号滤波、放大、下变频等处理后送到终端信号处理器中。近几年,随着突发性的灾害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对区域面内机动能力高、小型化程度高、分辨力高、探测精度高、动态范围大的小型天气雷达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大,那么在研制一款X波段小型化天气雷达时对接收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整部雷达的探测能力。本论文主要针对工作中X波段小型天气雷达的设计,在某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总体指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研究。在深入分析天气雷达接收机的基本结构,接收机关键器件的功能以及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的基础上,根据X波段小型天气雷达中接收机的总体指标要求,综合考虑产品使用环境、器件成本、质量、批产工艺等方面各个因素,合理制定设计方案和选择元器件,制造出符合整机指标要求的接收前端。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梳理接收前端的技术指标,并完成了接收前端整体指标分配。将前端分为接收通道模块和频率源模块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这两个模块进行指标分配、理论研究和计算仿真。2.针对接收机小型化和维修性的要求,确定接收通道和频率源两个模块的结构布局,同时兼顾系统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要求。确定了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接收前端的技术路线、研制方案。3.根据设计和仿真的结果,确定工程实施方案,并开展各个功能模块电路图和PCB电路的详细设计,并对接收前端指标进行测试验证。4.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研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设计和改进方向提出了思路。本文研究的小型化X波段接收前端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设计完成后在整机上进行了联调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发现不足,并对以后设计改进提供方向。

二、无滤波器时噪声的测量增益5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滤波器时噪声的测量增益500(论文提纲范文)

(1)钙钛矿MAPbX3/有机半导体的协同效应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不同材料制备的光电探测器
        1.2.1 有机光电探测器
        1.2.2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
        1.2.3 钙钛矿/有机复合光电探测器
    1.3 基于不同器件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1.3.1 光电导型光电探测器
        1.3.2 光伏型光电探测器
    1.4 基于不同功能的光电探测器
        1.4.1 宽带光电探测器
        1.4.2 窄带光电探测器
    1.5 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1.5.1 响应度(R(λ))
        1.5.2 外量子效率(EQE)
        1.5.3 半峰全宽(FWHM)
        1.5.4 噪声电流
        1.5.5 噪声等效功率和比探测率
        1.5.6 线性动态范围
        1.5.7 响应时间
        1.5.8 频率响应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器件制备
        2.1.1 透明电极ITO的清洁和预处理
        2.1.2 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2.1.3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
        2.1.4 有机体异质结/平面异质结活性层的制备。
        2.1.5 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金属电极的制备。
    2.2 测试表征方法及所需仪器
        2.2.1 源测量单元SMU(Source Measure Unit)
        2.2.2 EQE测试系统
        2.2.3 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
        2.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2.5 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grazing incident wide-angle X-ray scattering)
        2.2.6 光致发光(PL)测试系统
        2.2.7 瞬态光电流响应测试平台
3 空穴提取的优化对CH_3NH_3PbI_3钙钛矿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器件制备及表征测试
        3.2.1 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3.2.2 薄膜及光电探测器的表征
    3.3 DMSO修饰对钙钛矿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钙钛矿/有机体异质结协同效应的宽光谱光电探测器
    4.1 引言
    4.2 器件制备及表征测试
        4.2.1 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4.2.2 光电探测器的表征
    4.3 钙钛矿/有机体异质结的协同效应与器件设计
    4.4 有机体异质结的优化对光电探测器EQE的影响
    4.5 电子传输层的厚度对光电探测器EQE的影响
    4.6 优化后钙钛矿/有机体异质结协同宽带光电探测器的性能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CH_3NH_3PbI_xBr_(3-x)/PTB7协同效应的窄带可调光电探测器
    5.1 引言
    5.2 器件制备及表征测试
        5.2.1 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5.2.2 光电探测器的表征
    5.3 窄带光电探测器的协同效应与窄带探测
    5.4 光学屏蔽层及活性层厚度的优化及对探测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电机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概述
        1.2.2 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3 零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4 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带速重投策略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1.3.1 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的特点
        1.3.2 主要问题及难点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基于DTSO的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2.1 基于IPMSM连续域模型的状态观测器
        2.1.1 IPMSM基础数学模型
        2.1.2 用于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IPMSM模型
        2.1.3 连续域状态观测器设计
    2.2 基于IPMSM离散域模型的状态观测器
        2.2.1 IPMSM离散域模型
        2.2.2 离散域状态观测器设计
    2.3 Super-twisting滑模位置观测器
        2.3.1 传统线性位置观测器分析
        2.3.2 Super-twisting滑模位置观测器设计
    2.4 仿真及实验结果
        2.4.1 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实验平台
        2.4.2 不同状态观测器性能对比验证
        2.4.3 位置观测器性能对比验证
        2.4.4 低开关频率多模式调制下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基波模型电流注入法零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3.1 传统高频电压注入法分析
        3.1.1 IPMSM高频模型
        3.1.2 高频电压注入法分析
    3.2 基波模型电流注入法控制策略
        3.2.1 基本原理
        3.2.2 参数变化影响分析
        3.2.3 双自由度+矢量PI电流控制策略
        3.2.4 多SO-SOGI自适应滤波器谐波消除策略
        3.2.5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实现
    3.3 实验结果
        3.3.1 控制系统及切换策略设计
        3.3.2 稳态性能验证
        3.3.3 动态性能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虚拟电阻和STSMO的IPMSM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4.1 基于虚拟电阻的带速重投策略
        4.1.1 虚拟电阻实现结构
        4.1.2 虚拟电阻取值范围
        4.1.3 基于虚拟电阻的电流控制
    4.2 基于d轴电流为零的转子位置和转速估算法
    4.3 带CVGI的STSMO转子位置和转速估算法
        4.3.1 STSMO构建
        4.3.2 带CVGI的 STSMO
        4.3.3 离散化及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及实验结果
        4.4.1 带速重投控制系统及切换策略设计
        4.4.2 STSMO性能验证
        4.4.3 带速重投控制性能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转子反电势非线性模型的IM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5.1 转子反电势非线性模型
    5.2 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5.2.1 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基本原理
        5.2.2 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5.2.3 稳定性及鲁棒性分析
    5.3 积分滑模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5.3.1 积分滑模基本原理
        5.3.2 带速重投控制策略
        5.3.3 稳定性及鲁棒性分析
    5.4 仿真及实验结果
        5.4.1 带速重投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实验平台
        5.4.2 带速重投控制性能验证
        5.4.3 正常工况控制性能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取得的成果
    6.2 研究工作展望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2.1 雷达工作体制
        2.1.1 连续波雷达
        2.1.2 脉冲雷达
        2.1.3 雷达体制比较
    2.2 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2.2.1 雷达前端总体分析
        2.2.2 雷达前端方案分析
        2.2.3 雷达前端方案设计
    2.3 雷达前端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线性频率源设计
    3.1 参考源设计
    3.2 锁相环模块设计
        3.2.1 锁相环原理
        3.2.2 锁相环主要性能参数
        3.2.3 锁相环电路设计
    3.3 脉冲信号源设计
        3.3.1 任意波形合成的基本原理
        3.3.2 DDFS与 DDWS对比
        3.3.3 波形合成的误差分析
        3.3.4 DAC主要性能参数
        3.3.5 高速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3.6 时钟发生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发射机设计
    4.1 本振放大电路设计
    4.2 功分器设计
    4.3 上变频电路设计
    4.4 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4.4.1 滤波器主要性能参数
        4.4.2 滤波器设计方案
        4.4.3 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4.5 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4.5.1 功率放大链路设计
        4.5.2 电源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接收机设计
    5.1 接收机主要性能参数
    5.2 接收机性能参数计算
    5.3 限幅器设计
        5.3.1 限幅器原理
        5.3.2 限幅器设计与仿真
    5.4 下变频模块设计
        5.4.1 低噪声放大器选择
        5.4.2 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测试
    6.1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实物
    6.2 线性频率源的测试与分析
        6.2.1 参考源测试
        6.2.2 锁相环模块测试与分析
        6.2.3 脉冲信号源测试与分析
    6.3 发射机测试与分析
    6.4 接收机测试与分析
    6.5 整机测试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问题分析与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学接收机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瞬时频率测量
        1.2.3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信号产生
    1.3 现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
    2.1 引言
    2.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下变频
        2.2.1 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
        2.2.2 基于可调谐单频光信号的微波下变频
        2.2.3 基于光学频率梳的微波下变频
    2.3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的理论研究
        2.3.1 待测微波信号与其下变频信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2.3.2 频率测量的仿真验证及其测量误差分析
    2.4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的实验验证
        2.4.1 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2.4.2 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及相邻梳齿间功率比的测定
        2.4.3 单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实验验证
        2.4.4 多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微波信号产生
    3.1 引言
    3.2 光电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3.2.1 光电反馈
        3.2.2 单环路光电振荡器
        3.2.3 双环路光电振荡器
    3.3 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理论研究
        3.3.1 基本结构及其振荡模式
        3.3.2 单边带相位噪声
        3.3.3 路径个数对旁瓣抑制比的影响
    3.4 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实验验证
        3.4.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3.4.2 微波信号的频率调谐
        3.4.3 单边带相位噪声的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下变频微波接收
    4.1 引言
    4.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带宽接收系统结构及其工作流程
    4.3 宽带微波光子下变频
        4.3.1 基于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4.3.2 单频微波信号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4.3.3 双频微波信号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4.4 频率引导式接收系统对宽带微波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4.4.1 线性啁啾脉冲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4.4.2 二元相位编码脉冲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4.4.3 多个信号的选择性接收
    4.5 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实验验证
        4.5.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4.5.2 高频微波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接触精密测量的应用场合
        1.2.1 半导体加工
        1.2.2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1.2.3 微位移平台定位
        1.2.4 设备监测
        1.2.5 光学望远镜的主镜拼接
    1.3 非接触精密位移传感器
        1.3.1 光学位移传感器
        1.3.2 线性编码器
        1.3.3 电容与电涡流传感器
    1.4 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1.4.1 量程和非线性
        1.4.2 分辨率与动态范围
        1.4.3 温度稳定性
    1.5 高精度ECDS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1.7 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ECDS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设计
    2.1 ECDS的相关理论
        2.1.1 电涡流效应与集肤效应
        2.1.2 ECDS的工作原理
        2.1.3 ECDS的基本模型
        2.1.4 ECDS的分析方法
    2.2 ECDS的基本信号处理电路
        2.2.1 调幅与调频法
        2.2.2 相位法
        2.2.3 交流电桥法
    2.3 ECDS的基本探头设计
        2.3.1 探头的测量形式
        2.3.2 探头面形对阻抗曲线的影响
        2.3.3 线圈及设计工艺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3.1 边缘传感器的设计方案和难点
        3.1.1 边缘传感器的设计方案
        3.1.2 参数指标和设计难点
    3.2 探头的设计
        3.2.1 材料的选择
        3.2.2 整体结构设计
        3.2.3 探头结构的热仿真分析
        3.2.4 线圈和目标板的设计和制作
    3.3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3.3.1 差动电桥
        3.3.2 多通道测量系统
        3.3.3 电源的噪声抑制
        3.3.4 电路器件的老化处理
    3.4 探头的特性分析
        3.4.1 探头的阻抗特性
        3.4.2 探头的热漂移特性
    3.5 边缘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3.5.1 基本的补偿思路
        3.5.2 电路的补偿方法
        3.5.3 探头的补偿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CDS的噪声分析与分辨率的提高
    4.1 ECDS中的噪声分析
        4.1.1 差动结构的电路噪声分析
        4.1.2 电路噪声的测试与结果
    4.2 正弦信号的常用产生方法
        4.2.1 方波滤波
        4.2.2 基于移位寄存器的数字合成方法
        4.2.3 直接数字合成-DDS
    4.3 基于LC回路的噪声抑制方法
        4.3.1 正弦信号源的频谱
        4.3.2 L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4.4 高分辨率位移传感器样机的设计和测试
        4.4.1 传感器的设计与标定
        4.4.2 信号源噪声对传感器的影响
        4.4.3 传感器的噪声测量和微振动响应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CDS中温度漂移的分析与补偿
    5.1 精密位移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的介绍和分析
        5.1.1 精密位移传感器的温度漂移概况
    5.2 比率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5.2.1 ADC中的比率测量
        5.2.2 LVDT中的比率测量
        5.2.3 电涡流传感器中的比率测量
        5.2.4 比率测量的误差对传感器的影响
    5.3 ECDS中电桥电路的温度漂移补偿
        5.3.1 ECDS中电桥电路的的温度漂移分析
        5.3.2 补偿通道的设计
        5.3.3 电路热漂移的自校正
        5.3.4 补偿的进一步优化
    5.4 实验设计和结果讨论
        5.4.1 测试系统的设计
        5.4.2 温度漂移测试实验
    5.5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采样保持可应用于ECDS的同步检幅电路
    6.1 同步解调在弱信号检测中的作用
        6.1.1 噪声与噪声带宽
        6.1.2 同步解调提高检测系统的信噪比
    6.2 基于采样保持的同步解调方法
        6.2.1 工作原理
        6.2.2 电路性能的分析
        6.2.3 多通道采样保持同步解调系统的设计
    6.3 实验设计与讨论
        6.3.1 动态特性测试
        6.3.2 谐波对比实验
        6.3.3 在ECDS中的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边缘传感器的测试标定和共焦维持实验
    7.1 边缘传感器的参数标定
        7.1.1 灵敏度和非线性
        7.1.2 分辨率、精度和重复性
        7.1.3 温度系数的标定
        7.1.4 传感器的标定结果汇总
    7.2 边缘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7.2.1 温度稳定性测试
        7.2.2 长时间稳定性测试
    7.3 LAMOST小系统共焦维持实验
        7.3.1 拼接镜共焦维持的原理
        7.3.2 测试系统的建立
        7.3.3 闭环系统验证
        7.3.4 共焦维持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铌酸锂晶体差频产生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介绍
        1.1.1 光学频率梳简介
        1.1.2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研究进展
    1.2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创新点
        1.2.1 选题的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1.2.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产生方法
    2.1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2.1.1 光学频率梳的基本原理
        2.1.2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在光谱学中的应用
        2.1.3 产生方法
    2.2 差频产生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系统的设计
        2.2.1 差频产生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原理
        2.2.2 光谱非线性展宽
        2.2.3 相位匹配与准相位匹配
        2.2.4 非线性晶体的选择与设计
    2.3 小结
第三章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光源
    3.1 光纤激光器的锁模技术
        3.1.1 锁模原理简介
        3.1.2 保偏光纤激光器锁模技术的研究进展
    3.2 基于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的光纤激光器
        3.2.1 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
        3.2.2 全光纤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激光器
        3.2.3 基于偏振分光棱镜的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激光器
        3.2.4 高功率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激光器
    3.3 基于非线性偏振演化锁模的光纤激光器
        3.3.1 偏振演化锁模
        3.3.2 基于交叉熔接的环形腔及其输出特性
        3.3.3 基于Sagnac环的8 字腔及其输出特性
    3.4 非线性放大环形镜锁模与非线性偏振演化锁模的区别
    3.5 小结
第四章 光谱可调谐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4.1 3.0~4.4μm可调谐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4.1.1 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
        4.1.2 啁啾脉冲放大器
        4.1.3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4.1.4 噪声分析
    4.2 3.3~5.2μm可调谐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4.2.1 自相似放大器
        4.2.2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4.3 小结
第五章 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5.1 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5.1.1 近红外光学频率梳
        5.1.2 泵浦光功率放大
        5.1.3 信号光光谱非线性展宽
        5.1.4 近红外系统带宽的验证
        5.1.5 PPLN晶体周期结构的优化
        5.1.6 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5.1.7 相干性验证以及吸收光谱测量
    5.2 脉冲内自差频产生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5.2.1 非线性晶体的优化
        5.2.2 脉冲内自差频产生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以及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荣誉和奖励
致谢

(7)L/S波段变频信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射频前端基本理论
    2.1 接收机基本结构
        2.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2.1.2 零中频式接收机
        2.1.3 数字中频式接收机
    2.2 接收机关键指标分析
        2.2.1 噪声系数
        2.2.2 灵敏度
        2.2.3 动态范围
        2.2.4 选择性与干扰抑制
    2.3 发射机基本结构
    2.4 发射机关键指标分析
    2.5 锁相环技术
        2.5.1 锁相环基本原理
        2.5.2 锁相环主要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发射通道设计
        3.2.1 发射通道方案分析
        3.2.2 发射通道电路设计
    3.3 接收通道设计
        3.3.1 接收通道方案分析
        3.3.2 接收通道电路设计
    3.4 频率源及时钟设计
    3.5 控制电路设计
    3.6 射频前端实物制作
        3.6.1 PCB布局及设计
        3.6.2 腔体设计
        3.6.3 系统实物加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前端系统性能测试
    4.1 测试平台搭建
    4.2 发射通道测试
        4.2.1 杂散及谐波抑制测试
        4.2.2 输出功率与增益平坦度测试
        4.2.3 线性度测试
    4.3 接收通道测试
        4.3.1 带内杂散及谐波抑制测试
        4.3.2 输出功率测试
        4.3.3 AGC带内波动测试
    4.4 本振相位噪声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引言
    1.2 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意义及应用
        1.2.1 2μm波段激光的应用
        1.2.2 基于多通道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意义
    1.3 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1 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2 波长可调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3 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4 基于多通道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
        1.4.1 光纤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1.4.2 多通道窄带滤波器
        1.4.3 增益竞争的抑制机制
        1.4.4 线宽的压窄技术
        1.4.5 线宽的测量方法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理论基础与设计
    2.1 引言
    2.2 耦合模理论
        2.2.1 光纤光栅的谐振条件
        2.2.2 耦合模理论
        2.2.3 传输矩阵
    2.3 基于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窄带滤波器设计
        2.3.1 相移啁啾光纤光栅原理
        2.3.2 单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3.3 多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4 基于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窄带滤波器设计
        2.4.1 相移取样光纤光栅原理
        2.4.2 取样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4.3 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5 小结
3 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制作
    3.1 引言
    3.2 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
        3.2.1 光纤的光敏性和氢载
        3.2.2 相位掩模法
    3.3 光纤光栅的制作实验
        3.3.1 光纤光栅刻写系统
        3.3.2 特殊结构光纤光栅的制作
    3.4 多波长窄带滤波器的制作
        3.4.1 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制作
        3.4.2 取样及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制作
    3.5 小结
4 可调谐、可切换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
    4.1 引言
    4.2 波长调谐、多波长输出和波长切换原理
        4.2.1 光纤光栅波长调谐原理
        4.2.2 基于FWM效应的增益竞争抑制机制
        4.2.3 基于PHB效应的波长切换机制
    4.3 基于双多通道光纤光栅的波长可调掺铥光纤激光器
        4.3.1 激光器原理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保偏多通道光纤光栅的可切换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
        4.4.1 激光器原理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波长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1 引言
    5.2 单纵模光纤激光器实现原理
        5.2.1 单纵模运行机制
        5.2.2 光纤光栅结合复合腔工作原理
    5.3 2μm波段线宽测量系统
    5.4 基于PHB效应的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4.1 激光器原理
        5.4.2 单波长输出特性
        5.4.3 双波长输出特性
    5.5 基于NPR效应的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5.1 NPR效应基本原理
        5.5.2 激光器原理
        5.5.3 单波长输出特性
        5.5.4 双波长输出特性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量热器的历史
    1.2 低温微量热器的优缺点
    1.3 低温微量热器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中的应用
        1.3.1 无中微子双β衰变
        1.3.2 无中微子双β衰变研究方法
        1.3.3 微量热器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中的应用
    1.4 选题背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微量热器理论及其读出电子学系统
    2.1 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概述
    2.2 理想微量热器模型
        2.2.1 微量热器的静态热平衡
        2.2.2 微量热器输入信号能量的影响
        2.2.3 微量热器中的电热反馈
        2.2.4 系统响应函数与输出信号
    2.3 微量热器的反馈框图与噪声分析
        2.3.1 微量热器的框图分析
        2.3.2 吸收体热力学噪声
        2.3.3 直流偏置部分噪声
        2.3.4 信号读出部分噪声
        2.3.5 直流偏置电路最优工作点的选取
    2.4 微量热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需求分析
        2.4.1 直流偏置电路
        2.4.2 电压信号读出部分需求分析
        2.4.3 前置放大电路
        2.4.4 程控增益放大和基线调整电路
        2.4.5 抗混叠滤波电路
        2.4.6 模数转换电路
    2.5 关键技术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直流偏置电路
    3.1 直流偏置电路的结构
    3.2 负载电阻
    3.3 精密电位器和分压电阻
    3.4 直流电源
    3.5 NTD静态阻值测量
    3.6 直流偏置电压范围
    3.7 直流偏置电路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前置放大电路
    4.1 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级
        4.1.1 JFET的关键参数
        4.1.2 JFET的选型
    4.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4.3 输出电压补偿电路
    4.4 前置放大电路的PSPICE仿真
        4.4.1 差分信号的交流响应
        4.4.2 共模信号的交流响应
        4.4.3 噪声仿真
    参考文献
第5章 抗混叠滤波电路
    5.1 混叠与抗混叠滤波
    5.2 滤波器概述
        5.2.1 滤波器的特性参数
        5.2.2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
        5.2.3 品质因数与滤波器种类
        5.2.4 群时延
    5.3 两种常用的二阶滤波电路结构
        5.3.1 Sallen-Key型滤波电路
        5.3.2 多重反馈型滤波电路
        5.3.3 两种低通滤波电路的比较
    5.4 八阶Sallen-Key型滤波电路
        5.4.1 幅频响应仿真
        5.4.2 群时延仿真
        5.4.3 噪声仿真
    5.5 全差分多重反馈型滤波电路
        5.5.1 幅频响应仿真
        5.5.2 群时延仿真
        5.5.3 噪声仿真
    5.6 集成滤波电路
        5.6.1 集成滤波芯片的选型
        5.6.2 集成滤波芯片的配置与功能
        5.6.3 输出缓冲滤波电路
    参考文献
第6章 模数转换电路
    6.1 ADC的关键参数
        6.1.1 ADC的静态参数
        6.1.2 ADC的动态参数
    6.2 Σ—ΔADC简介
    6.3 Σ-ΔADC的选型
    6.4 基于ADS1262 ADC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
    6.5 基于AD7177-2 ADC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
    参考文献
第7章 读出电子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7.1 直流偏置电路与前置放大电路的实现
    7.2 数字读出电路的实现
        7.2.1 基于ADS1262的数字读出电路
        7.2.2 基于AD7177-2的数字读出电路
    7.3 模数转换电路性能测试
        7.3.1 基于ADS1262芯片模数转换电路的测试
        7.3.2 基于AD7177-2芯片模数转换电路的测试
    7.4 抗混叠滤波电路测试
        7.4.1 集成滤波电路测试
        7.4.2 Sallen-Key型滤波电路测试
        7.4.3 多重反馈(MFB)型滤波电路测试
        7.4.4 滤波电路的比较
    7.5 前置放大电路测试
        7.5.1 幅频响应
        7.5.2 等效输入噪声谱密度
    7.6 直流偏置电路
        7.6.1 电压偏置范围测试
        7.6.2 噪声测试
    7.7 测试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内容总结
    8.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天气雷达接收机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气雷达接收前端方案设计
    2.1 接收机结构分类
        2.1.1 零中频接收机
        2.1.2 超外差式接收机
        2.1.3 镜频抑制接收机
        2.1.4 数字接收机
    2.2 频率合成技术分类
        2.2.1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
        2.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2.2.3 锁相环频率合成
    2.3 接收前端指标要求
        2.3.1 接收通道模块具体指标
        2.3.2 频率源模块具体指标
    2.4 接收前端总体方案
    2.5 小结
第三章 接收前端系统设计
    3.1 接收通道指标分解与设计仿真
        3.1.1 增益
        3.1.2 噪声系数
        3.1.3 灵敏度
        3.1.4 线性动态范围
        3.1.5 射频带宽及带外抑制
        3.1.6 镜频抑制度
        3.1.7 中频滤波器带宽及带外抑制
        3.1.8 通道抗烧毁功率
        3.1.9 接收通道模块指标满足情况
    3.2 频率源指标分解与设计仿真
        3.2.1 相位噪声
        3.2.2 杂波抑制
        3.2.3 谐波抑制
        3.2.4 频率源模块指标满足情况
    3.3 小型化设计
    3.4 电磁兼容性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接收前端电路设计
    4.1 电路设计总体要求
    4.2 接收通道电路设计
        4.2.1 射频通道电路设计
        4.2.2 中频通道电路设计
    4.3 频率源电路设计
        4.3.1 晶振电路设计
        4.3.2 功分电路设计
        4.3.3 240MHz频率源电路设计
        4.3.4 点频源电路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接收前端实物图
    5.2 接收前端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接收通道测试及结果
        5.2.2 频率源测试及结果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无滤波器时噪声的测量增益500(论文参考文献)

  • [1]钙钛矿MAPbX3/有机半导体的协同效应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调控[D]. 秦梓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电机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苟立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 马会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D]. 沈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D]. 赵国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基于铌酸锂晶体差频产生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的研究[D]. 周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L/S波段变频信道的研究与实现[D]. 朱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D]. 张鲁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低温微量热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汪洪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10]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D]. 刘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不带滤波器的噪声测量增益 5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