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崔萌[1](2013)在《建构与误读: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形象》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的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通过报纸的涉美新闻报道,建构并塑造起一种关于美国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所建构的这种美国形象,体现了当时执政党和中国政府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观点、态度与看法,其中所隐含的官方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也潜移默化的为国内公众所普遍接受,内化为其观察和审视中国与世界的一套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进而又成为影响国内民众政治实践和政治行为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力不容低估。本文主要研究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涉美报道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建构的美国形象,并透视其中的宣传机制、宣传内容、宣传技巧与宣传效果。第一章主要介绍《人民日报》的媒体功能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以及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涉美报道的国内外政治背景。第二章讨论《人民日报》话语对美国外交形象的塑造,主要涉及《人民日报》如何将美国扶植西德和日本的政策建构为美国复活两国的军国主义,以及报纸对战后美国推行的非殖民化政策的误读。第三章讨论《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国内政治,内容主要涉及《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政党选举制度、美国宪法、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及美国政府对美国共产党的态度的解读,并讨论这种解读背后所折射出的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第四章分三节探讨《人民日报》对美国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所反映出的中共的经济政策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五章内容主要涉及《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文化与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层面。第六章对《人民日报》美国形象建构中的误读原因作出分析,并对该报涉美报道的宣传技巧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指出《人民日报》涉美报道宣传对国内民众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报纸的宣传对国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郭吳新[2](1963)在《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文中认为 国家壟断资本主义問題,是資本主义总危机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为了充分认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具体发展,和更加有力地批駁現代修正主义分子对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实質的歪曲,我觉得有必要以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澤东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探討各国国家壟断資本主义的历史。从历史上看,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的壟断資本主义向国家壟断資本主义轉变得比较早,并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时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德国还是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作者首先选擇德国作为研究国家壟断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对

肖汉森[3](1985)在《略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文中研究指明 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是季米特洛夫1937年提出来的科学论断。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全面爆发,但是,法西斯主义国家挑起的局部战争已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打了起来。本文拟以纳粹德国为例,对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这一科学结论作些粗浅分析。

董庆松[4](2018)在《苏德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0世纪20-40年代)》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的对象是20世纪20—40年代苏联与纳粹德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0世纪20——40年代,苏联和德国为了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以支撑本国的战略目标,纷纷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积极探索,两国探索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有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构建强大的国防体系,两国对农业和工业进行了以规模化和集体化为目标的改造,而推进这些改造的具体措施则是实行计划经济。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总体效果来看,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总体而言,两国虽然都存在着公有制成分,但苏联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而德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苏联的经济建设以行政命令式为主,德国的经济建设则以经济运动形式的推进为特色。在指导思想上,苏联在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联特色的斯大林主义,德国的经济发展则在纳粹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夹杂着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的成分。同时,苏联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巩固国防实力,以保护新生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德国的发展目的则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虽然初期有突破一战不合理束缚的成分,但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建立法西斯集权统治。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论文第一部分是对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阐述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并对苏联和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单的概括。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苏德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实行经济发展的集中管理方面,二是经济发展重心方面,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方面,从而得出为什么在相同的年代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出现相似性的原因。论文第三部分是苏联和德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比较。一是两国的所有制形式不同,二是两国工农业管理方式不同,三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同。通过比较差异性,从而得出这些差异性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同变化。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对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给两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反思,并从中得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东西。

王悦[5](2019)在《浅析一战后德国纳粹党兴起的原因》文中研究说明在时代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常会冒出各种有碍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荡事件,这其中大多会出现野心家和战争狂人的身影,他们往往用各种政治和舆论手段夺取至高的权力。上个世纪初,作为奥地利农民后裔的希特勒就是这样的角色。当年的他从一个流浪汉变身为德国的最高握权人,疯狂推行反动政策,把本国人民推向了深渊苦海,让世界人民变得战战兢兢。德意志民族向来以理性、严谨著称,却疯狂地追随希特勒及其推崇的纳粹主义。本文将希特勒出生至其发动政变前这段年份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轴,对希特勒及纳粹党的兴起过程进行初步探究,进而探究出隐藏在政党兴起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反观纳粹的兴起历程,可以看出它并非一蹴而就。当年的德国历史环境、民族主义情绪、魏玛共和国的政策纲领都成了纳粹势力慢慢扩散的温床。而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认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新纳粹组织抬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友法[6](1989)在《30年代经济危机与德美资本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29年开始爆发的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国家。一种是以德国为首(还有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的封建势力影响比较强大、资产阶级民主比较脆弱的国家;另一种是以美国为首(还有英国、法国等)的封建势力影响较小、资产阶级民主比较完备的国家。剖析德美两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于认识30年代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是有意义的。一德国经济和美国有着特别的关系,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靠美国资本扶植起来的。"德国不仅大量吸收了美国资本,还拼命引进美国工业的科学管理和提高效率的方法"。早在1928年,施特雷泽曼就指出:"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迅速波及到德国。美国和德国受这次危机的打击最严重。危机使两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29年工业生产指数每月平均为100,1932年7月危机最低点时整个世

李凤艳[7](2011)在《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惨重的灾难。如何根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消除其侵略性,使其不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成为国际社会探索的重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就采取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对德国的政治、经济和国民思想进行全面改造,并形成了指导这种改造的所谓“四化”原则,即“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集中化”和“民主化”。战后,在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并对其进行改造过程中,现实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念对立相互交织,致使苏联与美英法之间关系恶化并爆发冷战,而冷战又促使各占领方调整对德改造政策,这些因素复杂互动导致德国分裂并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对德国、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俄罗斯近年解密的大量原始档案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厘清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形成、实施与调整的轨迹及其与冷战的互动关系,探究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目标、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考察这种改造对德国及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由于国际关系史上,一国或多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以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安全的名义,对战败国进行改造,这种事例并不鲜见,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人类仍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揭示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影响,也可为各国决策者提供历史参照。本文在综合运用史学、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最终试图说明以下问题:(1)维护本国及欧洲国家安全是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传统的割地、赔偿、驻军监管外,还采取了以本国的价值理念对德国国家制度和国民思想进行改造这一新型手段。但因目标与手段难以相互兼容,改造产生了多重后果;(2)苏联对德国改造目标的设定及手段的选择与冷战的爆发互为因果,相互激荡,是导致德国分裂并走上不同发展之路的根源;(3)苏联对德国的改造,对于推动德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功不可没,同时也使东部德国走上了畸形化发展之路。

马绎[8](2018)在《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921-1941)》文中研究说明1921年5月,中德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41年7月,纳粹政府公开承认汪伪政权,蒋介石政府遂宣布与德国断交。这20年是中德两国近现代史上交往甚密的一段时期,两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过紧密的合作。其间中国知识界对德国关注度颇高,民国学者对德国的重大事件的分析述评、对德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认知构成了官方交往之外中德关系的另一个横断面。基于此,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1921年至1941年间以德国为主的报道、述评,以考察这一时期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民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形象的认知,挖掘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由五章组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进行考察。前三章以杂志中涉德政治题材文本为分析对象,分别考察魏玛共和国时期(1921-1933.01)、第三帝国前期(1933.01-1939.08)、二战初期(1939.09-1941)等三个阶段中民国知识界对德国政局的认知和评价:第一章考察《东方杂志》中对动荡的德国政局、鲁尔危机和上西里西亚归属等一战遗留问题的妥协和解决、德皇威廉二世和兴登堡等德国政坛人物、反思一战等四个方面的述评,厘清时人眼中含垢忍辱、勉力复兴的新兴民主共和国形象;第二章从独裁统治的开端、重整军备和征服捷奥、德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和预言二战等四个方面展开,这一时期,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时人笔下的德国仍是一个从危机中崛起、努力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自强不息的欧洲新兴强国形象,但随着希特勒雄心日炽、德国在毁约扩军之路上越走越远,其侵略者的面目已越来越清晰;第三章主要分析《东方杂志》对欧洲战场、德意日军事同盟、德苏关系的述评,随着中德两国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关系逐步迈向终点,知识界终于认清德国侵略者的本质,此时知识界视德国为一个公然主张暴力、侵略永无止境的法西斯国家,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第四章围绕杂志中对德国经济情况的论述展开,一战后的“欧洲祸根”——赔款问题、经济危机前后的德国、第三帝国的经济真相是知识界关注的要点。时人对身负赔款重压的德国表示同情,也为通胀后迅速复兴的德国经济加以赞叹,同时也在时间的推移中认清了第三帝国“经济奇迹”背后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和通过掠夺他国富源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暴力现代化”的真相。第五章透过民国学人对“德国国民性”的阐释考察知识界对德国文化的认知。德国文化中体现出的勤俭、服从、尊重秩序、富有组织且擅长哲学思辨等优秀的民族品质和其排外、唯我独尊、纵情任性等负面民族性格受到国人的瞩目。民国学者在德国文学中也找到了德国国民性的印迹,即文豪歌德笔下的积极进取、笃于实践、永不自我满足的浮士德精神,认为其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改造苟安、守旧的国民性”的一剂良药。在主体论述的基础上,本研究能大致呈现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民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德国形象、嬗变过程及其原因。民国知识界对德国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民国学人心怀爱国热忱,在国难当头之际,关注国际格局,联系中国实际,以智识指导舆论的有益尝试。

刘潇湘[9](2014)在《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范围的全面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推动与促进了世界发展模式由战前以对外扩张、征服及掠夺与对内压榨为内容与表征的侵略发展模式向战后以国家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国际关系的平等依存为内容与表征的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中,日本作为战前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后以侵略扩张、征服与掠夺作为国家发展的政策工具,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直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折不扣的“远东战争策源地”。战后,日本在经过反法西斯战争和民主改革的洗礼,消除了国家发展模式中的战争性质,走上了“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等通过发展机制的自我完善与世界各国平等依存,共存共赢的“和平国家”发展道路。日本走上以侵略求发展的战争之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封建武士的战争传统是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缘起。其中,16世纪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为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及构建在该项政策基础上的侵略发展模式提供了先验式的思想素材与实践范式。德川幕府时期的思想家有关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成为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导源。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发动的侵略扩张与殖民掠夺的深刻影响。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同时也使其从直观上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因此提出了效仿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时代发展命题。明治维新确立起军国主义国家体制为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举行了政治奠基。明治思想家对侵略扩张的理论建构则为侵略发展模式进行了思想观念上的奠基。明治三大外征、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大陆政策的出笼标志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国家宪政体制上的封建反动以及军国主义主导社会意识形态规定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与特征。走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之路是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运作的逻辑结果。由于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上所形成路径依赖导致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努力最终趋于失败。大正德谟克拉西的失败与政党内阁的垮台说明在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体制内对近代侵略发展模式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遭到了国家政权的彻底镇压。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经济,严重恶化了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局势。以此同时,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为日本法西斯的上台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手段攫取了国家政权推动日本走向全面的侵略战争之路并先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在战争期间,法西斯在国内构建总体战体制,强化政治统制与经济剥削,动员全国资源投入战争;同时构建东亚新秩序,在占领区进行血腥屠杀与残酷剥削,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奋起抵抗,导致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最终走向崩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严重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能力,打破了国际法西斯的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与支持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从而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太平洋战争消灭了日本海军,重创了日本陆军,从而摧毁了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台柱—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使盟国在战后改造日本发展模式成为可能。在战争期间,盟国及日本进步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政策,并根据这些构想和方针政策在战后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用强制的手段打破了日本发展模式对于军国主义制度的路径依赖,推动近代侵略发展模式向和平发展模式的转型。经过反法西斯战争与民主化改革的洗礼,日本在战后走上了和平拓展的发展道路。和平宪法的制度规范、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科教立国与贸易立国的政策措施、“轻军备、重经济”的外交路线构成了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通过体制的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发展模式的自我完善从而挖掘资本主义的潜力成为了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且健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战前用侵略扩张所希望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国家发展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日本经济发展因其与时代发展脱节而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日本右翼势力乘机提出修改和平宪法,赋予日本以战争能力等政治诉求,推动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对战后和平发展模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当前日本自由主义力量基于和平宪法根本精神就国家在新世纪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的设想与建议,强调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只有坚持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通过平等依存的自我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

郑寅达,李巨廉[10](1990)在《论1920—1934年纳粹党同德国主要社会阶层的关系》文中认为早期纳粹党的性质及该党后来得以上台执政的原因,为近年史学界讨论之热点。本文通过分析纳粹党纲领、内部不同派别斗争,以及该党同中下层民众、大资产阶级和国防军的关系,阐明早期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纳粹党,如何在希特勒控制下,投靠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防军,骗取广大中下层民众支持,在德国确立法西斯统治,同时自身也完成了演变为垄断资本代表的过程。

二、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建构与误读: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学术意义
    二、范围界定及研究方法
    三、学术史回顾
    四、基本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人民日报》的定位及其涉美报道的政治背景
    第一节 中共的新闻理论与《人民日报》的媒体功能定位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观(1949-1978)
    第三节 中美对立:《人民日报》涉美报道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对外关系
    第一节 复活法西斯军国主义
        一、复辟西德军国主义
        二、扶持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节 美国——殖民主义侵略者
        一、战后美国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简述
        二、美国:最凶恶的殖民主义侵略者
        三、误读与问题
第三章 《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国内政治
    第一节 虚伪的政党选举制度
        一、《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选举制度
        二、误读与问题
    第二节 欺骗性的宪法
    第三节 作为阶级斗争的黑人民权运动
        一、20世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简况
        二、《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黑人民权运动
        三、《人民日报》对黑人民权运动的误读
    第四节 践踏公民自由,迫害美国共产党
        一、战后美国公民自由权利简况
        二、迫害美共,践踏自由
        三、误读与问题
第四章 《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经济与社会福利
    第一节 日薄西山的美国经济
        一、战后美国经济周期回顾
        二、危机与衰退:《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经济
        三、误读与问题
    第二节 《人民日报》对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认知
        一、批判“人民资本主义”
        二、《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股票市场与信贷消费
        三、反动庸俗的西方经济学
    第三节 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社会福利
        一、当代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简况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美国福利制度的合理性
        三、以己度人,误读美国社会福利
        四、曲解美国福利实况,对美国福利政策作道德批判
第五章 《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贫富悬殊,民生困苦
    第二节 环境污染,资源破坏
    第三节 教育衰败
    第四节 文化沙漠,灵魂饥荒
    第五节 社会怪象
第六章 《人民日报》美国形象的误读原因、宣传技巧与宣传效果
    第一节 误读原因
        一、对外封闭的环境
        二、“透镜”选择的片面化和简单化
        三、“左”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 宣传技巧
        一、标签与措辞
        二、置换与重复
        三、选择性报道
        四、感性修辞
        五、意见领袖代言
    第三节 宣传效果
        一、对外效果
        二、对内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略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按“实力”重分世界是战争的根源
战前的全部政策不可避免地造成战争
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促使纳粹德国更具侵略性
国际财政资本的纵容助长希特勒的侵略

(4)苏德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0世纪20-40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相关概念解析
    1.经济发展模式
    2.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3.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苏德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
    (一)都对经济发展实行集中管理
        1.两国都成立了国民经济最高管理机构
        2.都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管控
        3.都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控制
    (二)都以军事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1.苏联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心
        2.纳粹德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三)都制定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规划
        1.苏联实行“五年计划”
        2.纳粹德国实行“四年计划”
三、苏德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一)苏德两国加强对经济集中管理的目的不同
        1.苏联是为了保家卫国
        2.纳粹德国是为了对外扩张
    (二)苏德两国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不同
        1.苏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纳粹德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三)苏德两国经济管理方式不同
        1.苏联通过经济运动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2.德国通过颁布法律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浅析一战后德国纳粹党兴起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希特勒反动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少年时期
    第二节 青年时期
        一、世界观和政治意识的初步形成
        二、排外情绪和反民主思想的加剧
        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的释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纳粹党兴起前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希特勒的政治转机
    第二节 一战战败与凡尔赛的耻辱
    第三节 希特勒政治地位的提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粹党的成立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 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
    第二节 希特勒与德国工人党的关系
    第三节 希特勒推动纳粹党的成立与发展
        一、对德国工人党的改造
        二、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
        三、党内阴谋夺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战后促成纳粹党兴起的因素
    第一节 政治因素
        一、资产阶级反革命政府的成立
        二、德国右派势力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变
        三、魏玛社会对战犯和战争责任者的庇护
    第二节 思想因素
        一、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日益盛行
        二、纳粹势力在共和国的渗透
        三、魏玛政府统治思想的软弱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
        三、垄断资本家对纳粹的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构想
    第一节 卫国战争初期改造德国政策的提出
        一、以使德国“无害化”为核心目标的改造
        二、洛佐夫斯基报告与制定对德改造政策的启动
    第二节 卫国战争后期改造德国政策的形成
        一、改造德国问题清单与分割德国的瓦尔加报告
        二、改造德国“四化”原则的形成
        三、分割德国设想的放弃
第二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第一节 非纳粹化:为建设新德国清除障碍
        一、非纳粹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非纳粹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非纳粹化政策的调整
        四、对非纳粹化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对苏占区政治力量的重组与监控
        一、斯大林关于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设想与朱可夫的第2 号令
        二、反法西斯政党同盟的组建
        三、“亲疏有别”的政党政策
        四、冷战与苏占区政党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经济改造
    第一节 索取赔偿:双重目标的改造
        一、苏联对德索赔政策的形成
        二、苏联与美英确定德国经济水平的谈判
        三、占领初期索赔政策的实施
        四、冷战与索赔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经济非军事化:三重意义的改造
        一、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工业非集中化:由私人资本垄断到国家垄断
        一、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形成
        二、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土地非集中化:由大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三、各力量对土地改革的态度
        四、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及其结果
第四章 苏联对德苏占区民众的思想改造
    第一节 文化改造:赢得心灵的战斗
        一、文化改造的背景与目标
        二、文化改造的主要措施
        三、冷战与文化改造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高校改革: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一、占领初期高校改革的目的与措施
        二、冷战与高校的全面苏维埃化
        三、改革引发的斗争
结语
    一、苏联对德改造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二、对德改造与冷战的互动关系及其后果
    三、苏联的改造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921-1941)(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研究对象的界定
    2.研究现状综述
    3.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
    4.研究目标和基本结构
    5.晚清民国时期中德关系概述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上):魏玛兴衰(1921-1933.01)
    1.1 德国国内局势
    1.2 一战遗留问题的解决和妥协
    1.3 德国政坛人物
    1.4 对一战的反思
    1.5 总结
第二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中):战前准备期的第三帝国(1933.02-1939.08)
    2.1 独裁统治的开端
    2.2 德国重整军备和征服奥捷
    2.3 希特勒政府的外交关系
    2.4 对二战的预言
    2.5 总结
第三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下):二战初期的德国(1939-1941)
    3.1 对欧洲战场战况的关注
    3.2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缔结
    3.3 对德苏关系与德苏战争的评价
    3.4 总结
第四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经济形势
    4.1 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4.2 经济危机前后的德国
    4.3 对第三帝国的经济形势的渐进认知
    4.4 总结
第五章 从“德国国民性”看民国学者对德国文化的认知
    5.1 对德国国民性的专题论述
    5.2 对德国文学所呈现的德国国民性的关注
    5.3 “对老派的反叛”——德国青年运动之中国解读
    5.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方杂志》涉德文本(1921-1941)
附录二:涉德文本作者统计

(9)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e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主题以及选题的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导源
    第一节 文禄·庆长之役与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策源
        一、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与大东亚构想
        二、文禄·庆长之役
        三、丰臣秀吉侵略思想的近代理论阐释
    第二节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政策宣示与理论建构
        一、德川幕府隐秘的侵略政策宣示
        二、德川时代知识界对侵略扩张的理论阐释与观念建构
    第三节 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黑船来航的冲击与欧美列强侵略发展模式的初步影响
        二、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明治维新为战前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政治奠基
        二、明治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及实质
        一、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
        二、绝对主义天皇制的国家宪政体制是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制度安排
        三、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文化范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侵略发展模式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日本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尝试与失败
        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
        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与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日本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果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二、法西斯总体战体制的形成
        三、战前略发展模式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肆行杀戮和劫掠的代名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法西斯战争对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终结
        一、中国抗日战争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
        二、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灭亡
    第二节 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
        一、战时盟国构建维护战后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制度
        二、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三、日本共产党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第三节 战后美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措施
        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军事管制
        二、盟总实施民主化与非军国主义化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确立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二、战后日本人民和平民主运动的勃兴
        三、五五年体制与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
        四、吉田茂路线与战后日本政府现实主义发展战略
        五、战后日本政府对和平国家的制度保证
        六、日本融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和平宪法的政策框架建构与和平国家的政治起航
        二、政府主导的计划干预和经济有序协调的良性发展
        三、科教立国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和平发展模式与战后日本社会的进步
        一、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现代社会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后冷战时代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动
        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日本进步力量对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构思
        一、村山谈话表明了日本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正确态度
        二、日本进步力量有关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成为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有益借鉴
        三、放弃军国主义思维,走与亚洲各国和平、平等相互依存的道路是日本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是日本未来发展唯一正确的历史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是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内在规定和逻辑结论
    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四、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五、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0)论1920—1934年纳粹党同德国主要社会阶层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四、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构与误读: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形象[D]. 崔萌.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1)
  • [2]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J]. 郭吳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3(04)
  • [3]略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J]. 肖汉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4)
  • [4]苏德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0世纪20-40年代)[D]. 董庆松.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5]浅析一战后德国纳粹党兴起的原因[D]. 王悦.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30年代经济危机与德美资本主义[J]. 吴友法.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4)
  • [7]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 李凤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8]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 ——以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921-1941)[D]. 马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9]从侵略扩张到和平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D]. 刘潇湘. 武汉大学, 2014(08)
  • [10]论1920—1934年纳粹党同德国主要社会阶层的关系[J]. 郑寅达,李巨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0(02)

标签:;  ;  ;  ;  ;  

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