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

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

一、解毒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乙肝70例(论文文献综述)

申巧慧[1](2021)在《中医参与治疗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中医参与辨证的干预治疗对慢性肝衰竭的在临床疗效上的影响,以疗效评价为主要指标,探索在西医基础治疗下的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变,改善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特色,为提升慢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提供了客观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被诊断为慢性肝衰竭的患者共101例。整理10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中医证型分布、生存期、中医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数据。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通过进行中医参与的干预治疗,将101例患者分为西医内科基础治疗为主的对照组以及中医辨证参与为主的治疗组进行两者疗效比较,分析中医辨证参与治疗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影响。运用数据资料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化指标结果分析:中医辨证参与治疗的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LT(P=0.000)、AST(P=0.000)、ALB(P=0.000)、TBIL(P=0.000)、PLT(P=0.000)、PTA(P=0.000)、INR(P=0.000);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ALT(P=0.018)、AST(P=0.000)、ALB(P=0.000)、TBIL(P=0.000)、PLT(P=0.012)、PTA(P=0.000)、INR(P=0.003),中医参与的治疗组与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值均大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与西医基础治疗组的组间治疗后对比,除ALT、AST外,其余指标治疗后两组比较均为P值均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状治疗后总体疗效:研究得出中医辨证参与组总体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好转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组。3.总体疗效:两组间在临床好转、未愈、死亡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其P<0.01,显示两组在临床转归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生存期:采用生存函数Kaplan-Meier进行分析,中医辨证参与下的治疗组与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生存期进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在中位生存期结果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未定义”与4周。结论:1.中医参与下辨证治疗的慢性肝衰竭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在中医辨证参与下的治疗可以促进总胆红素的下降,提高血小板的计数以及凝血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减少中医症状积分。2.中医参与下辨证治疗的慢性肝衰竭的生存时间长于单一的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其危险系数低于西医基础治疗组。

孙新锋[2](2021)在《芪术抗癌方对肝细胞癌干性标志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中90%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第二位致死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8%,HCC早期可选择肝移植、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中晚期化疗栓塞/放射栓塞和全身系统治疗是仅存的治疗方法。和大多数肿瘤一样,HCC中存在干性癌细胞,即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潜能的一类特殊细胞群,特别是在HCC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癌干细胞标志物是一种特异性的信号分子或蛋白质受体,是利用其鉴定癌干细胞最简单的方法。很多研究表明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是影响HCC固有耐药性和侵袭转移能力以及调节其干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对癌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癌干细胞标记物被发现,在体内成瘤实验中确证过,常见的有EpCAM、CD133、CD44及SOX4等癌干细胞表面蛋白,这些标记物在上皮癌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活化和显着表达与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HCC癌干细胞的存在是影响临床疗效导致HC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毒副反应少、多组分、治疗靶点多、减毒增效等特点,能够优化HCC治疗早已形成共识,导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传统中医宏观气血辨证论治思想,对芪术抗癌方治疗HCC宏观和微观物质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方以由黄芪、莪术、炒白术、柴胡、白芍、鸡内金及炙甘草等药物组成。前期临床研观察发现,该方可显着提高HCC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方能阻止癌细胞转移、诱导HepG2细胞凋亡、p53蛋白表达及p21细胞周期调控等;并通过调节JNKs信号通路促进HepG2细胞凋亡、阻止裸鼠HCC转移,及逆转TGF-β诱导的肝癌细胞EMT和干性特征减少癌细胞迁移等。故系统深入研究HCC癌干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以及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及延长生存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癌干细胞的起源、生物学特征及作用和机制初步的阐述,进一步研究HCC转移和复发机制,探讨中药阻止HCC进展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芪术抗癌方可能会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从而影响HCC复发和转移;据此,本研究拟在导师前期工作基础上,(1)通过对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进行癌干性标志物高通量测序以验证主要干性相关标志物基因及SOX4的表达;(2)建立芪术抗癌方处理HepG2细胞损伤模型,验证芪术抗癌方对肝癌细胞株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3)建立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验证芪术抗癌方对干性标志EpCAM、CD133、CD44表达和对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望在肿瘤干性标志物方面初步阐释芪术抗癌方阻止HCC进展的疗效作用机制,为中药抗癌制剂的研发和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收集正常对照人群、HCC患者血液标本,通过PBMC高通量测序及蛋白芯片表达,研究不同分期分级HCC患者之间干性标志及SOX4表达差异,并与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对比分析。1.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选择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共80例,其中年龄在3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51.2岁。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80例HCC患者,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其中0期5例,A期21例,B期14例,C期25例,D期15例;为了进一步区分HCC组癌干性基因表达,我们选取了正常对照组,随机入组5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入组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入组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A.使用量约5ml的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上下颠倒与抗凝剂混合均匀后放入4℃冰箱保存,并在2小时内完成PBMC提取。B.对入组标本进行RNA提取与检测,包括Trizol法提RNA,Thermo试剂盒法进行细胞裂解、RNA萃取、RNA清洗、Elute RNA、RNA检测,对文库构建与质控,库检合格后,把不同文库按照有效浓度及目标下机数据量的需求pooling后进行Illumina 测序。C.数据对比分析:采用Subread软件中的FeatureCounts工具对基因进行表达水平的定量,FeatureCounts主要使用-Q 10-B-C参数,分别过滤掉比对质量值低于10的reads,非成对比对上的reads,比对到基因组多个区域的reads。3.随机抽取36例肝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浆标本进行蛋白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归一化,差异蛋白筛选,差异蛋白聚类等基础分析。第二部分:芪术抗癌方体外、体内实验研究1.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影响的体外肝癌细胞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芪术抗癌方是否影响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利用TGF-β1诱导Huh7细胞干性表达,加入芪术抗癌方浸提液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癌细胞干性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验证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的影响。2.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影响的体内肝癌动物模型研究2.1肝癌原位模型造模小鼠肝包膜下种植SMMC7721-luc制备肝癌模型,4周后进行活体成像仪查看荧光情况来确认小鼠是否造模成功。2.2分组用耳标法将30只肝癌模型小鼠和5只空白小鼠进行编号,然后将肝癌模型小鼠随机等量分为5组(肝癌模型组、索拉非尼组、芪术抗癌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空白小鼠则做为对照组。2.3取材给药30天后用安乐处死小鼠,剪开小鼠腹部皮肤2cm,分离肌肉,取出小鼠肝脏、拍照。然后肝脏和肿瘤备用。2.4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5 PCR定量检测根据实验说明书从肝脏肿瘤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以RNA为模板,按照说明书配制逆转录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μl,37℃,60min;98℃,10min,合成cDNA第一链,并收集备用;加入特定引物,在PCR反应条件下:94℃ 2min,94℃ 20s,58℃ 20s,72℃ 20s,40循环。PCR产物的特异性通过熔解曲线分析证实。基因表达相对定量与ΔΔCt方法实现(Ct值)。2.6肝癌组织标本进行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一部分:收集健康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血液标本,通过PBMC基因测序及蛋白芯片表达,对比健康对照组与HCC、HCC不同分期组之间干性标志物基因、蛋白及SOX4基因表达。本研究中对纳入的80例HCC患者,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其中0期5例,A期21例,B期14例,C期25例,D期15例;同时纳入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RNA-Seq对HCC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在HC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验证队列中,使用qRT-PCR对9个干性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对比发现,在两者组人群中都存在 CD13、CD24、CD44、CD47、EPCAM、CD133、SOX2、SOX4、CD90等基因表达,并且以CD13、CD24、CD44、CD47、CD133、SOX4表达更显着。对HCC巴塞罗那分期0-B期和C-D期,进一步进行RNA-Seq测序结果分层分析比较,发现在9个癌干性基因表达中,CD13、CD24、CD44、CD47、CD133、SOX4、EpCAM在两组中亦均明显表达,同时发现C-D级较0-B期HCC患者CD133基因表达更为显着,而EpCAM表达0-B期较C-D期患者基因表达有较为明显的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两组患者中具有同等水平的SOX4的表达。HCC患者和对照组的干性基因表达聚类图进一步分析发现,SOX4基因在HCC组呈现明显的高表达,同样HCC患者PBMC中CD24、CD47、CD13基因表达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通过HCC患者血浆蛋白芯片检测,发现HCC患者存在CD44、EpCAM基因高表达。本研究部分,通过RNA-seq技术及血浆芯片蛋白检测技术,确证人PBMC中存在部分干细胞标志物基因表达,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CD133、CD44、EpCAM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且与分期呈现负相关,并发现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HCC患者中高表达,提示,HCC患者PBMC中存在癌干细胞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芪术抗癌方对癌干细胞中CD133、CD44、EpCAM及SOX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在癌干细胞方面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作用。1.芪术抗癌方对Huh7肝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的影响我们体外研究发现,通过对TGF-β1诱导的癌细胞干性标志基因蛋白表达发现,芪术抗癌方干预Huh7肝癌细胞后,能抑制EpCAM和CD133表达,表明该中药复方可以在体外通过抑制癌细胞中EpCAM和CD133干性表达而阻止HCC进展。2.芪术抗癌方对肝癌动物模型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EpCAM、CD133、CD44、SOX4等细胞表面蛋白的活化和高表达与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我们已对HCC患者PBMC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现EpCAM、CD133、CD44、SOX4等干性相关基因,在HCC患者PBMC中表达,及体外实验亦证实了芪术抗癌方可以抑制部分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由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体内实验研究,验证芪术抗癌方对HCC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芪术抗癌方阻止HCC进展的疗效机制。我们对实验成功的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分组和处理,并进行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分析,发现芪术抗癌方可以降低癌干细胞EpCAM、CD133和CD44,以及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作用优于索拉菲尼,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芪术抗癌方可以通过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从而阻止HCC进展,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SOX4基因表达相关。结论: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临床HCC患者PBMC进行RNA-seq及血浆芯片蛋白检测研究,发现了人PBMC中存在部分干细胞标志物基因表达,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CD133、CD44、EpCAM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且与分期呈现负相关,并发现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HCC患者中高表达,提示,HCC患者PBMC中存在癌干细胞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而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SOX4基因影响干性标志表达。其次,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芪术抗癌方可影响Huh7肝癌细胞中CD133、CD44、EpCAM干性标志表达。最后,我们通过对实验成功的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分组和处理,并进行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研究,发现芪术抗癌方可以降低癌干细胞EpCAM、CD133和CD44,以及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作用优于索拉非尼,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芪术抗癌方在体内外实验中能通过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阻止HCC进展,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SOX4基因表达相关,为芪术抗癌方进一步深入的疗效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及试验证据,为中医药在HCC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吕晓娟[3](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筛选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21例为对照组,筛选其中全程依据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44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的营养支持、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以及行人工肝治疗,治疗组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上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2、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的相关指标为基线指标(即为治疗前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第2、4、8、12周的相关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标(PTA)、与血常规有关的相关指标(WBC、NLR、PLT)、肾功能指标(Cr、Na)、中医症候积分、计算MELD评分等,分别对治疗后两组间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在临床治疗后第8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5.9%,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为47.6%,在这一治疗时间点,对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36%,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首次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组间的TBil水平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TBil水平下降的变化幅度显着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之间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后第8周,中医药干预治疗组的PTA水平显着提高,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组PTA水平相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治疗ACLF,较单纯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4)临床治疗后第4周,两组ALT、AST均显着下降,治疗后两组的ALT、AST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比较,同期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两组间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临床治疗后,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均下降,在治疗后第12周,两组间NLR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结果发现,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Cr水平均显着下降,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Cr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间C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接受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Na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LD评分显着下降,在对比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治疗组MEL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缓慢,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着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8周)病死率,并且中医药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慢加性肝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的ALT、AST、TBil、PTA、NLR、Cr、Na、MELD、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和PLT水平无明显差异。

魏超,江鸿,邓先桂,陈婧[4](2021)在《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茵芪三黄解毒汤。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细胞因子、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1%,高于对照组的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主症得分、次症得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总胆红素、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观察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显着,可改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有关。

刘勇,周彪[5](2021)在《牛黄清瘟饮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瘟)前期(热毒血瘀证)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牛黄清瘟饮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瘟)前期(热毒血瘀证)临床效果及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3月我科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瘟)前期(热毒血瘀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西药基础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牛黄清瘟饮,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患者入院前、治疗12周后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患者入院前、治疗12周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ALT、AST均显着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T、INR均显着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着小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FIB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黄清温饮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状态,促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王泽宇[6](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毒热瘀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生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生存时间的潜在影响因素;探索毒热瘀结证与湿热蕴结证两组ACLF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的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提出的辨证标准选取毒热瘀结证与湿热蕴结证的患者入组,最终收集患者156例,由于后期失访剔除8例。先以28天内生存死亡结局为分组变量,再以中医证型为分组变量,对两种不同结局的患者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一般资料,筛选出有差异的因素,再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分析两种证型对预后的影响并探索影响ACLF生存及证型分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患者的基础肝病构成:在1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慢乙肝78例(52.7%),隐源性肝病33例(20.8%),原发胆汁性胆管炎13例(8.7%)酒精性肝病8例(5.4%),慢丙肝6例(4.1%),自身免疫性肝炎4例(2.7%),药物性肝损害4例(2.7%),重叠综合征、戊型肝炎各1例(1.48%)。在不同病因之间进行c2检验,不同病因间生存组和死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患者在实验室指标中:PT、INR和BA存在差异(P<0.05)。3.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差异(P<0.05)。3.毒热瘀结证组与湿热蕴结证组在实验室指标中GGT,CHE,PT,PTA,Fib,BA和并发症中消化道出血、肝肺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分布存在差异(P<0.1)。4.引入对证型影响有显着差异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较差的PTA、CHE越偏向于毒热瘀结证(P<0.05)。消化道出血并发症越有可能出现在毒热瘀结证患者中(OR>1,P<0.05)。5.经cox回归分析,证型为影响ACLF生存的独立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BA,PT也是独立因素,毒热瘀结证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湿热蕴结证型(HR=1.782)(95%CI:1.029-1.846)。结论:1.慢乙肝是ACLF最主要的基础肝病。2.有肝硬化的患者和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实验室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越高,患者越难生存。3.毒热瘀结证型患者的预后更差,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高。4.临床中更应重视毒热瘀结证患者的生存情况。

杨伟荣,凌慧琪,刘仙梅[7](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入院的30例患者)和试验组(后入院的30例患者),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治疗不同时间段病死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病死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效果理想。

吴聪,张荣臻,王挺帅,覃秀容,黄鹏,胡晓,毛德文[8](2021)在《中医药多靶点干预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中医归属于"急黄"、"黄疸"范畴,发病多与"毒、痰、瘀、虚"相关。中医药在干预肝衰竭上有着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本文对中医药干预肝衰竭就固有免疫、细胞因子作用及氧化应激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王挺帅,张荣臻,王明刚,黄少东,周小博,吴聪,毛德文[9](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总结,分别从病因病机、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外治法治疗、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等多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以期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殷光辉,闻涛[10](2020)在《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汤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2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ALT、AST、TBil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和P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HBV-ACLF患者,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肯定。

二、解毒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乙肝7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毒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乙肝7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参与治疗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慢性肝衰竭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慢性肝衰竭相关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对慢性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慢性肝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
        1.4 中医对慢性肝衰竭治疗的认识
    2 西医对慢性肝衰竭的认识
        2.1 西医对慢性肝衰竭的定义
        2.2 西医对慢性肝衰竭病因的认识
        2.3 西医对慢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认识
        2.4 西医对慢性肝衰竭治疗
    3 讨论与展望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疗效评价
        3 回顾性研究的局限性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芪术抗癌方对肝细胞癌干性标志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癌研究概况
        一、肝癌流行病学现况
        二、肝癌病因研究
        三、肝癌发病机制
        四、肝癌的治疗现状
        五、肝癌发生发展与肝癌干细胞的关系
        六、肝癌干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EMT)
    第二节 肝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芪术抗癌方研究概况
        一、肝癌的渊源及病因病机
        二、肝癌辨证治疗
        三、芪术抗癌方中医气血辨证治疗肝癌的理论依据
        四、芪术抗癌方临床疗效、机制及微观物质基础研究
第二章 芪术抗癌方对肝癌干细胞的影响
    第一节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 数据分析结果
        三、结论
    第二节 体外、体内实验研究
        一、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的干性表达体外研究
        二、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表达体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ACLF的发病机制
        1.1.1.免疫炎症损伤
        1.1.2.缺血缺氧性损伤
        1.1.3.内毒素血症
        1.2.ACLF的治疗
        1.2.1.内科综合治疗
        1.2.2.人工肝治疗
        1.2.3.肝移植
    2.中医药防治ACLF发生机制中的三重因素
        2.1.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
        2.2.中医药改善缺血缺氧损伤
        2.3.中医药防治内毒素血症
    3.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病例来源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1.3.西医诊断标准
        1.3.1.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
        1.3.2.分期标准(《肝衰竭指南》)
        1.3.3.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
        1.3.4.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1.3.5.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4.疗效评价标准
        1.5.纳入标准
        1.6.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病例分组
        2.2.治疗方法
        2.2.1.对照组治疗
        2.2.2.治疗组治疗
        2.3.观察内容及指标
        2.4.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两组患者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3.2.两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
        3.3.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的比较
        3.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的比较
        3.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3.6.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的比较
        3.7.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的比较
    4.讨论
        4.1.中医证型分布讨论
        4.2.中医药对ACLF死亡率的影响
        4.3.中医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
        4.4.中医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常规的影响
        4.5.中医药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4.6.中医药对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
        4.7.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4.8.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MELD评分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附表1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症候分级评分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中医病因病机
    2.辨证分型
    3.治法治则
        3.1.扶正补虚法
        3.2.清热利湿化瘀法
        3.3 解毒凉血化瘀法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3 2组细胞因子比较
    2.4 2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牛黄清瘟饮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瘟)前期(热毒血瘀证)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2.3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 论

(6)慢加急性肝衰竭毒热瘀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价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病死率比较
3 讨论

(8)中医药多靶点干预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有免疫系统
2 细胞因子作用
3 氧化应激
4 讨论

(9)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经典专着对本病的记载
    1.2 当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 中药内服治疗
    2.1 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2.2 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专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2.3 以解毒法为主的专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3 中药外治法治疗
    3.1 中药灌肠治疗
    3.2 其他中药外治疗法
4 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10)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4.4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4.6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5 讨论

四、解毒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乙肝7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参与治疗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影响研究[D]. 申巧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芪术抗癌方对肝细胞癌干性标志物影响的研究[D]. 孙新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 吕晓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J]. 魏超,江鸿,邓先桂,陈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09)
  • [5]牛黄清瘟饮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瘟)前期(热毒血瘀证)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刘勇,周彪. 四川中医, 2021(03)
  • [6]慢加急性肝衰竭毒热瘀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生存分析[D]. 王泽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J]. 杨伟荣,凌慧琪,刘仙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04)
  • [8]中医药多靶点干预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吴聪,张荣臻,王挺帅,覃秀容,黄鹏,胡晓,毛德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
  • [9]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J]. 王挺帅,张荣臻,王明刚,黄少东,周小博,吴聪,毛德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10)
  • [10]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 殷光辉,闻涛. 新中医, 2020(17)

标签:;  ;  ;  ;  ;  

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