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内心世界的漫漫旅程:奥尼尔《漫漫长夜之旅》中玛丽·泰隆的精神分析

进入内心世界的漫漫旅程:奥尼尔《漫漫长夜之旅》中玛丽·泰隆的精神分析

一、进入内心世界的漫长旅程——对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蒂龙的精神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紫璇[1](2021)在《奥尼尔自传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译本研究》文中提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善于探寻人物内心的隐秘角落,其悲剧虽然大多没有激烈曲折的情节冲突,但剧作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揭示却给人的心灵以强烈震撼。其自传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对蒂龙一家自我矛盾和复杂关系的深刻描绘,不仅是奥尼尔家族不幸历史的痛苦回溯,更是人们挣扎于精神困境的普遍境遇的生动表达,表现了所有为孤独所困的人们的煎熬与痛苦,体现了这部伟大戏剧丰厚的思想意蕴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翻译即阐释,作品文学特质的复杂性和思想意蕴的丰厚性为译者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每部译本都可以看作译者对原着的理解与解释,而对不同译本间的细微差异的比照辨析不仅为读者深入理解原着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从而能够实现阐释的循环;同时也为深入探讨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如何恰切自然地传达原着之精髓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因此,本文以原着爱恨交织的精神冲突的翻译传达为中心,以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托,选取乔志高、张廷琛、汪义群、欧阳基四个各具特色的中译本,辨析不同译本对原着核心意蕴译解的差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Long Day’sJourney Into Night的自传特色,已有原着研究与译本研究情况,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论述。正文第一章从原着题名和篇首语的翻译呈现入手,辨析不同译本对原着创作主旨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把握。第二章从原着人物的自我矛盾以及彼此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关系的翻译呈现入手,辨析不同译本对各个人物精神困境的理解与把握。第三章从戏剧氛围描写的翻译呈现入手,辨析不同译本对“雾”与“雾笛”等重要意象的意义内涵以及戏剧整体氛围描写的理解与把握。结语部分结合上述思考,从原着创作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呈现,以及译者翻译思想和译本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对四译本的翻译特色及翻译倾向进行简要总结,并藉此探讨英语文学经典汉译的困难与可能。

李小刚[2](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张惟喻[3](2020)在《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文中认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开创美国严肃戏剧之先河,他全方位地接受了古希腊悲剧和尼采“酒神精神”学说的影响,为这个推崇科学理性的乐观国家重新注入了悲剧精神。综观中国近二十年从“酒神精神”角度开展的奥尼尔研究,整体上侧重影响研究,欠缺文本细读;论点相对分散,总体把握不足。这就为本选题立足“情感第一性”和“原始趣味”两个原则,针对酒神精神、奥尼尔、悲剧三者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了学术空间。西方社会过分迷信“苏格拉底主义”,用理性压抑自我;“日神精神”导致现实中“个体化原则”横行,人人以经济利益为重,拒绝正视内在冲动,现代人的生命意志因此变得孱弱。后果是物质异化人性,摧毁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社会道德滑坡。奥尼尔继承希腊悲剧传统,借日神形式阐释“酒神精神”;同时结合时代需要,用普通人的经历模仿酒神受难、复活的过程,以现代心理悲剧驱逐盛行于美国社会的“肤浅乐观主义”。最终为现代人树立起审美层面的“新上帝”,实现了创作初衷,即酒神艺术对人生处境的关怀,生命意志对现实苦难的超越,神话思维对精神世界的救赎。包括绪论和结语,论文共由六部分构成。主要内容有四章,分别从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探源、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方法选取、审美与文化价值的角度,结合文学人类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舞台叙事学理论和悲剧诗学,探讨奥尼尔别具一格的悲剧艺术。第一章阐述尼采的酒神精神学说与奥尼尔悲剧精神的深层契合。西方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尼采用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代指艺术冲动中两种不同的心理经验,围绕二者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艺术类型。早期希腊人从作为“酒神艺术”的悲剧中汲取“形而上的慰藉”,抵御现实中的痛苦体验。奥尼尔具有很强的悲剧意识,他从古希腊悲剧中传承了“酒神精神”,倡导内在冲动的自由宣泄,用艺术观照人的生命体验。奥尼尔的悲剧排斥理性戒律,向往“醉”的境界,肯定生命本体,呈现出显着的“非理性”价值取向,是“酒神状态的客观化”。第二章分析奥尼尔笔下具有酒神气质的悲剧人物。奥尼尔塑造的人物形象普遍带有自传性质,他让社会底层人士和女性群体登上了曾经由神和英雄支配的舞台。这些反传统的悲剧人物天性敏感、情感充沛,行动随心所欲、放浪不羁,具有原始悲剧主人公的特质。在现代社会,由于“苏格拉底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被迫与自然和自我疏离,陷入“异化”的境地;为重返“乐园”,他们不惜以身犯禁,鱼死网破。很多时候,人们无力独自与异己力量对抗,只能依靠“迷狂”向总体生命寻求解脱。奥尼尔一般不直接批判社会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把思考结果寄托在悲剧人物身上,让他们代自己去言说、去行动。第三章论证酒神精神与奥尼尔悲剧艺术方法的深度关联。奥尼尔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表现主义反映“内在(心理)真实”的要求与酒神精神“非理性”的审美原则高度契合,奠定了奥尼尔悲剧的整体风格。他选择人的精神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内观”指向对戏剧的表现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奥尼尔在“酒神精神”引领下博采众长,创造出多种具有“内倾”倾向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成功刻画了人的生命意志受“理性”挤压所致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异变,其作品也因此被称为“现代人的精神悲剧”。第四章论述酒神精神赋予奥尼尔悲剧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尼采的美学体系以“生命意志”为根本前提,“酒神精神”是其最高表现形态。尼采认为悲剧的基本功能是引导个体生命意志充分宣泄,从而突破表象回归本体,肯定生命的价值。奥尼尔采纳了这一观点,他有意引入“酒神狂欢”概念,描写悲剧人物为追求崇高的目标陷入迷狂、走向毁灭,借此粉碎“个体化原则”,在审美层面实现人类精神的净化;或是将冲突转移到内部世界,唤醒“人”的感情,实现对“物”的超越。奥尼尔的一切努力都指向通过艺术找寻“灵魂得救”的途径,为现代人重建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信仰模式。尼采以“酒神哲学家”自居,奥尼尔则堪称“酒神戏剧家”,其一生创作的近五十部戏剧,既是为后上帝时代的西方人寻找出路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他让现代人得以跳出思维惯性,从生命本身探求实现精神自由和人生幸福的路径。其悲剧艺术极富启发性和指向性。

乌博林[4](2020)在《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尤金·奥尼尔戏剧“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英国的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人无政府主义等多种形态。在美国,对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诠释显现出了影响。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其独特的自传性作品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坎坷的一生对他的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奥尼尔在与创办美国无政府主义期刊的本杰明·塔克尔交友后获得了他一生都未曾改变的哲学无政府主义世界观。这一思想对奥尼尔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基本原则之一——对国家机器的完全无视,几乎贯穿了奥尼尔的所有作品。本文将在国内外奥尼尔研究基础上从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角度对尤金·奥尼尔的戏剧进行解读,进而寻求对奥尼尔戏剧创作思想更加宏观的把握。同时,结合他的个人经历,通过对奥尼尔自身的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挖掘,分析这一思想如何体现在其戏剧主题和主人公身上,从而为奥尼尔思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论文立足于奥尼尔戏剧作品,以两部来自美国本土的权威传记《尤金·奥尼尔:四幕人生》与《尤金·奥尼尔传:戏剧之子》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和传记研究,阐述奥尼尔创作思想背后隐含的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探寻奥尼尔对该思想产生兴趣并演变成为其世界观的主客观原因。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奥尼尔与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之间的渊源,回顾当前奥尼尔研究现状,并对奥尼尔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简单概括,介绍本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说明尚未有关于奥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系统解读;第一章论述奥尼尔作品与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契合关系。本章首先阐述哲学无政府主义的概念和理论思想,指出奥尼尔戏剧中的“唯一者”与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紧密联系。并结合自传性作品中的“自我”指出其戏剧中存在的“唯一者”形象,进一步分析奥尼尔的政治国家观;第二章主要探讨奥尼尔作品中施蒂纳的观点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观点的展现,从而分析出奥尼尔对该思想的批判与接受。此外,本章还将阐述奥尼尔道家思想与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调和以及他在接受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后对易卜生和斯特林堡戏剧思想的超越;第三章论述奥尼尔在哲学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形成的独特艺术观,主要集中表现在其面具理论的运用和特有的戏剧创作形式上;第四章从奥尼尔个人生活入手,联系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对其思想来源做系统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尤金·奥尼尔的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孕育条件。结语部分总结奥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对其带有哲学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戏剧在美国戏剧史的地位进行客观评价。

孙浩[5](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尤金·奥尼尔是享誉世界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丰富阅历与广博学识造就了独有的“奥氏悲剧”。在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凝练着作家之于“命运”“信仰”“理想”等诸多终极问题的哲思。他出身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却怀疑上帝、鞭挞清教,终徘徊于宗教的边缘。中年对西方传统彻底失望后将视线转向东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充满激情,试图运用东方智慧对那造成人类命运悲剧的“神秘力量”重新定义。奥尼尔虽然是优秀的剧作家,但更是一位伟大的“人类灵魂书写者”。他终其一生都在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而思考。本文结合相关剧本,着力从三方面入手,对隐匿其悲剧艺术之后的宗教思想进行较为细致地梳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概述西方宗教传统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清教信仰现状,揭示近代西方社会信仰危机。厘清奥尼尔创作的历史背景,旨在将作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探讨西方传统宗教与美国本土清教主义对其悲剧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除社会因素外,本章还回归作家自身,探讨影响其创作的个人因素。概论奥尼尔的家庭及青少年生活:从爱尔兰天主教信仰的移民家庭;到年少时期跟随父亲演出各地奔波;再到青年时期颠沛的流浪生活。将影响奥尼尔悲剧艺术创作与其个人思想形成的古希腊悲剧精神与近代哲学、心理学,以及他中年之后所向往的东方道家哲学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展示他对东西方宗教思想的思考和对宇宙人生等终极问题的探索,反映其悲观、怀疑、反叛的思维特质。这是奥尼尔戏剧中表现的宗教思想之复杂矛盾的根源所在。此章是后文论述奥尼尔戏剧,揭示其对人生、命运乃至宗教等诸多终极问题之求索的前提。对于立足文本深入总结其宗教思想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章,展示作家对美国清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兹为论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奥尼尔戏剧一定程度上演绎了在清教信仰压迫下人们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无奈与妥协。本章结合具体戏剧文本从不同层面论述其宗教思想。以最具“美国清教主义”色彩的三部戏剧《榆树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作示例,控诉传统信仰的丑恶,揭示美国清教主义戕害健全人格与压抑美好人性的现实。以具体的宗教哲学理论为基,通过文本细读,将剧作家对美国清教教义的怀疑与反叛予以审视与判析。第三章,剖析剧作家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哲理性书写。由于受到古希腊悲剧精神、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精神分析、神话原型等理论影响,其剧作深化了对于人类悲剧命运与高于人类命运和普通生活之上之“潜在力量”的理解。对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对自由生活与命运掌控力的向往、对自然力量之强大的畏惧与咒骂,皆是这种“深化”在剧作中的具体表征。这些表征通过隐喻、象征,或自传性表述凸显出来,乃是作家独特的信仰认知与宗教精神的折射。本章以《天边外》《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安娜·克里斯蒂》作文本示例,旨在剖析奥尼尔对信仰的怀疑、迷茫以及宗教救赎的渴望。第四章,以典型剧作为基,论述作家对东方道家精神的思辨。因近代对华频繁的侵略战争,大批西方传教士踏入华夏之地,带来西方宗教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也认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道家思想就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被译介到西方。奥尼尔宗教观的复杂性,某种意义上就在于他对代表东方思想之道家文化的思索和向往。其许多作品都洋溢着东方思想文化之光芒。这是他与绝大多数西方戏剧家的相异之处。对于老庄哲学-宗教观之缜密思辨的理解,反映于他的生活,也显露于他的创作。本章以《送冰的人来了》《马可百万》《拉撒路笑了》为示例,从道家“无为”“阴阳”“复归”等哲理切入分析此三部戏剧,着眼于阐释其中东方色彩浓厚的道家精神,以通观奥氏之深邃哲思。

郭苏苏[6](2020)在《奥尼尔晚期戏剧创作中的日本能剧元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他在戏剧史上的巨大贡献,使他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他及其戏剧的研究成果亦是汗牛充栋、难计其数,但近年来的研究重复性较多,并未出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奥尼尔本人对能剧具有一定的研究,且他的晚期剧作中存在着丰富的能剧元素,但这一特点并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其“晚期戏剧创作与日本能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奥尼尔一生的创作成果丰硕,其晚期戏剧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并被称作是“揭示灵魂的戏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日本能剧元素。能剧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以从中国传入日本并与其本土神道教相融合的佛教思想为哲学土壤,具有相对固定的角色设置和演出程式,以主角的往事回忆作为主体内容,反映主角的过去经历,揭示人物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体现出一种“无中万般有”的美学境界。奥尼尔的晚期剧作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休吉》和《月照不幸人》是其晚期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折射了奥尼尔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静态戏剧特点,不刻意追求戏剧的外部动作冲突,剧中充斥着人物对往事的回忆,以剧中人物的回忆和讲述的故事作为全剧的主体或关键内容,映射着东方佛教和道家的哲学光辉,与日本能剧在人物形象、戏剧结构、美学追求以及哲学内涵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奥尼尔晚期戏剧与能剧之间的诸多相似性,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奥尼尔晚期戏剧提供了启示。能剧作为一种东方所独有的静态戏剧模式,用于表现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永恒关怀等方面所获得的成功,证明了西方戏剧内涵与东方戏剧形式的相容性;而能剧比较独特的演出形式,亦为奥尼尔晚期戏剧的交流传播提供新的方向和空间;此外,能剧元素的发现也为晚期戏剧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梁琼[7](2020)在《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水手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在创作中他将自身经历融合进作品,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水手形象。这一形象对研究奥尼尔的心理历程、情感变化至关重要。目前,学界研究主要侧重于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女性形象,但有关男性角色的研究却鲜有提及。本文以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剧作为中心,着重通过对水手形象以及性格特征的分析弥补学界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进而体察作家对人物群体的关怀和对人乃至人类生存境况的思考。第一章简要论述奥尼尔创作不同时期的水手形象:早期独幕剧中的“浪漫”水手形象,以“格伦凯恩号”系列剧为例;中期表现主义剧作中的“反抗”水手形象,以《安娜·克里斯蒂》为例;后期现实主义剧作中的“诗性”水手形象,以《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为例。第二章着重分析水手形象的性格特征:第一节分析水手单纯质朴但又粗暴的原始性特点。第二节以水手既热衷冒险的海上生活又向往安宁平静的陆地生活的矛盾心理展开论述。第三节分析“悲剧英雄”水手无法掌控自我命运和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悲剧性特点。第三章探究水手形象的意义:首先,水手形象其实很大程度是奥尼尔自身的写照,尤其是后期作品,是对自我心境的剖析。其次,通过对人与人、人与大海关系的探讨,作家以隐喻与象征方式表达出对人以及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

吴梦瑶[8](2019)在《尤金·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尤金·奥尼尔,他在戏剧作品中深刻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境况。与存在主义者相同的是,奥尼尔也在思考关于人的生存境况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奥尼尔的前期戏剧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就国内外对奥尼尔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并对奥尼尔本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简单概括。从存在主义出发来阐述奥尼尔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研究奥尼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依然集中在后期,尚未有关于奥尼尔的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解读。第二部分,主要概述奥尼尔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至今为止,对奥尼尔的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后期的作品的研究,本文从整体出发,在概述奥尼尔后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的思想之后,将侧重于对其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一方面,深受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影响,使得在奥尼尔的剧作中呈现出悲剧性的结局。奥尼尔的剧作中的结尾往往在人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一种崇高感,在故事的结尾,伴随着日神精神的回归。另一方面,在奥尼尔的笔下,有部分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的悲惨的结局不再是悲剧的,而是生命的可能性的另一种敞开,开启了主人公们对人生意义的另一种追求,这种本文将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来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主要是从奥尼尔作品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奥尼尔笔下的人物从存在到虚无。“上帝死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匮乏,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寄托,但是现代社会又没有给人类以寄托,于是,人们开始变得孤独、迷茫甚至荒诞,走向虚无。奥尼尔为此找到了两个可以自我拯救的道路:一是醉与梦;二是爱。在奥尼尔的戏剧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他自己对人之本为人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进行追问。第五部分,结语。对以上做以总结。并表示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应该在面对困境时与其勇敢地做斗争,剖析出最本真的自己,用爱来充实自己,包围他人。

陈烨[9](2019)在《奥尼尔的中国情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题材和深厚的哲理寓意。他始终十分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生活和创作的年代,西方社会正面临着信仰的缺失。上帝已死,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灵魂的迷失让奥尼尔更加迫切地寻找人类生存的意义,希望能够以此帮助人们重建精神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尼尔试图从本土传统文化之外的思想文化中去寻求新的思想和启迪。个人精神信仰的失落、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同中国文化的接触,令他萌生了中国情结。奥尼尔的中国情结表现在现实和美学两个层面上:在他生活的现实世界中,他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中国的知识甚至亲自来到中国,对这个天边外的国家展开了近一生的追寻。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中,他把中国塑造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富有精神智慧的虚构空间,让其作为西方人可以寻得片刻宁静与超脱的乌托邦。在他矛盾的精神世界中,中国的老庄哲学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晚期创作,还为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提供了新的视野。奥尼尔的中国情结不仅使他摆脱了自我精神的束缚,还使其作品中充满了东方的哲学智慧与浪漫想象,赋予了其作品伟大而不朽的生命力。这是东西方文明互补交融的典范,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理解与欣赏,达到相互借鉴与沟通。

王晓霞[10](2016)在《残缺与自赎 ——奥尼尔家庭题材剧作中的家庭图景》文中指出奥尼尔一直以人类的精神生存以及对人性探索为创作主题。在他一生创作的五十余部戏剧作品中,有十多部都涉及到家庭生活,其中《榆树下的欲望》、《悲悼》、《啊,荒野》、《诗人的气质》、《更庄严的大厦》及《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六部作品,更是以家庭生活为直接表现对象、以家庭的精神实质为主要表现主题,集中体现了奥尼尔家庭题材剧作的主要特质。奥尼尔在其家庭题材作剧作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极为独特,富有魅力。作为父亲或丈夫的形象,大多对家庭冷漠,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女性形象则兼具了母亲与妻子的双重特质;孩子形象,则带着奥尼尔本人的影子,充满了文学气质。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奥尼尔从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这三个核心家庭关系层面,来揭示家庭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并表达了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孤独、焦虑和恐惧。在剧作中,奥尼尔还塑造了分裂的家、被威胁的家以及理想中的家园形象,来表达他对家庭的独特感受和对未来家庭的深重希望。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精神家园的失去和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让奥尼尔感到无能为力与失望。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敏锐的感知到了这种时代危机与时代主题,并以家庭生活为视角对此进行了揭示。奥尼尔家庭题材剧作体现出的特质,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奥尼尔童年在颠沛流离之中度过,导致他极度缺乏家庭的安全感;成年时期,“无家可归”的他又经历了婚姻上的波折、宗教信仰的迷失。他把他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对归属感和爱的追寻探索,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创作中。奥尼尔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家庭题材戏剧在奥尼尔的笔下不仅是对家庭生活的简单描写,而是展现出美国现代家庭悲剧的症结及人类作为个体的真正价值。他对人生的真谛探讨、对美好精神家园的渴求,为身处精神“荒原”上的现代人开拓出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自赎之路。

二、进入内心世界的漫长旅程——对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蒂龙的精神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入内心世界的漫长旅程——对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蒂龙的精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奥尼尔自传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奥尼尔与Long Day’sJourney Into ight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0.2.1 原着思想艺术特色研究情况
        0.2.2 中译本情况及中译本研究情况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原着题名和篇首语的不同译解
    第一节 原着题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的不同译解
    第二节 原着篇首语的不同译解
        1.2.1 对"old sorrow"的不同译解
        1.2.2 对"love and tenderness"的不同译解
        1.2.3 对"he faith in love"的不同译解
        1.2.4 对"deep pity and understanding and forgiveness"的不同译解
        1.2.5 对"all the four haunted Tyrones"的不同译解
第二章 对原着人物精神困境的不同译解
    第一节 玛丽自我矛盾的精神困境及其不同译解
        2.1.1 有关玛丽麻醉状态的不同译解
        2.1.2 有关玛丽清醒状态的不同译解
    第二节 夫妻之间的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2.1 蒂龙对玛丽的“希望与失望”“愤恨与怀恋”等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2.2 玛丽对蒂龙的“怨恨与谅解”“悔恨与眷恋”等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第三节 母子之间的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3.1 玛丽与埃德蒙之间的“怨恨与愧疚”等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3.2 杰米对玛丽的“希望与失望”“怨恨与同情”等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第四节 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4.1 父子之间的“愤恨”“指责”等消极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4.2 父子之间的“理解”“同情”等积极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第五节 兄弟之间的复杂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5.1 杰米对埃德蒙的“嫉妒”“怨恨”等消极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2.5.2 杰米对埃德蒙的“怜爱”“同情”等积极情感及其不同译解
第三章 原着戏剧氛围描写的不同译解
    第一节 有关午后戏剧氛围“阳光中的迷雾”的不同译解
    第二节 有关傍晚戏剧氛围“雾中的呻吟”的不同译解
        3.2.1 对"moaning like a mournful whale in labor"的不同译解
        3.2.2 对"It is growing dark in the room"的不同译解
        3.2.3 对"dead quiet"的不同译解
        3.2.4 对"the melancholy moan of the foghorn"的不同译解
        3.2.5 对"a chorus bells"的不同译解
    第三节 有关午夜戏剧氛围“幽闭的雾墙”的不同译解
        3.3.1 有关“雾”的变化的不同译解
        3.3.2 有关“雾笛”和“警钟”声音特征的不同译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奥尼尔悲剧中的酒神精神探源
    第一节 尼采悲剧观的核心——“酒神精神”学说
        一、狄奥尼索斯是一切悲剧的主角:酒神仪式向悲剧艺术的位移
        二、对立与统一:悲剧艺术中的酒神冲动与日神冲动
        三、希腊悲剧的消亡:苏格拉底主义与酒神精神的根本对立
    第二节 酒神精神与奥尼尔悲剧精神的深层契合
        一、奥尼尔悲剧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继承
        二、奥尼尔悲剧内涵的“非理性”取向
        三、奥尼尔的悲剧主题对“人”的关怀
第二章 酒神气质与奥尼尔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一节 奥尼尔悲剧中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
        一、奥尼尔的“萨蒂尔”们
        二、酒神气质在“水手”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气质在“农夫”“工人”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气质在“酒徒”形象上的反映
    第二节 奥尼尔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奥尼尔的“酒神狂女”们
        二、酒神气质在“地母”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气质在“妓女”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气质在“家庭主妇”形象上的反映
第三章 酒神倾向与奥尼尔悲剧的表现方法
    第一节 酒神倾向与精神分析方法之互通
        一、奥尼尔悲剧中隐含的恋父/恋母情结
        二、奥尼尔悲剧中反复出现的人格分裂
        三、奥尼尔悲剧中频繁穿插的白日梦
    第二节 酒神倾向与表现主义方法之实践
        一、情感第一:奥尼尔悲剧中的内心独白
        二、逆向演化:酒神影响下扬克的变形表现
        三、逃亡之路:《琼斯皇帝》具有酒神意味的布景
    第三节 酒神倾向与象征主义方法之运用
        一、从“海洋”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二、从“月光”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三、从“面具”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第四章 酒神精神影响下奥尼尔悲剧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从酒神艺术看奥尼尔悲剧对“生命”价值的审视
        一、悲剧精神:个体毁灭后生存价值的实现
        二、情感净化:郁结于胸的痛苦得以宣泄
        三、艺术救赎:新信仰模式下精神人格的提升
    第二节 从酒神狂欢看奥尼尔悲剧对“人”的价值的审视
        一、回归“自然”后人类感情的复苏
        二、呼唤“醉境”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
        三、“迷狂”状态下人文主义对物质主义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尤金·奥尼尔戏剧“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尤金·奥尼尔的创作与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契合
    (一)追溯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
    (二)奥尼尔戏剧中的“唯一者”
    (三)忠实于“自我”:自传性作品中的奥尼尔
    (四)奥尼尔在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政治国家观
二、尤金·奥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进化
    (一)对麦克斯·施蒂纳与尼采思想的扬弃
    (二)同道家思想的调和
    (三)对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超越
三、尤金·奥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在艺术手法上的体现
    (一)面具背后的“人”
    (二)戏剧创作形式的独特性
四、尤金·奥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生长的土壤
    (一)“黑爱尔兰人”与希伯来精神
    (二)悲剧审美体验与希腊精神
    (三)航海经历与冒险精神
    (四)美国社会与精神文化的滋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尤金·奥尼尔与其悲剧艺术创作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概略
        2.国内研究现状概略
    第三节 论文选题意义
第一章 作家创作背景与个人成长
    第一节 创作之历史文化背景
        1.清教思想与美国民族精神
        2.近代社会思潮下的信仰危机
    第二节 作家的成长经历与宗教思辨
        1.伤痛的幼年与颠沛的青年
        2.之于东西方宗教思想之探索
第二章 对美国清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
    第一节 上帝意志与贪婪人性的书写——从《榆树下的欲望》审视
    第二节 宗教视阈下人格的分裂——从《大神布朗》审视
    第三节 宗教神秘主义笼罩下的“罪与罚”——从《悲悼》三部曲审视
第三章 命运悲剧与宗教精神
    第一节 《天边外》:关于理想与自由的追寻
    第二节 《进入黑暗的漫长旅程》:逃避现实与自我救赎
    第三节 《安娜·克里斯蒂》:新“上帝”的诞生
第四章 关于中国道家思想的哲思
    第一节 《送冰的人来了》:消极“无为”与败者逃避
    第二节 《马可百万》:“道”精神之展现
    第三节 《拉撒路笑了》:沉思“生死”内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谢辞

(6)奥尼尔晚期戏剧创作中的日本能剧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奥尼尔与能剧
    第一节 奥尼尔晚期戏剧概述
    第二节 日本能剧概述
    第三节 奥尼尔对能剧的接受
第二章 奥尼尔晚期戏剧中能剧元素分析
    第一节 相像的角色:现代社会的“仕手”与“胁”
    第二节 相似的结构:丰富的“过去”以及停滞的“现在”
    第三节 相类的审美倾向:虚实交融的艺术之美
    第四节 相通的哲学内涵:佛教思想
第三章 奥尼尔晚期戏剧与能剧之关系的意义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戏剧内涵与东方戏剧表现手法的相容性
    第二节 奥尼尔晚期戏剧传播的一种新方向
    第三节 奥尼尔晚期戏剧解读的一条新思路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简表(1929-2019)
    附录二 :奥尼尔晚期四部剧作在国外的代表性演出简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水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尤金·奥尼尔创作概况
    第二节 尤金·奥尼尔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理由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尤金·奥尼尔笔下水手形象概述
    第一节 早期独幕剧中“浪漫”的水手形象
        一、早期独幕剧创作概述
        二、“浪漫”的水手形象
    第二节 中期表现主义剧中“反抗”的水手形象
        一、中期表现主义剧作概述
        二、“反抗”的水手形象
    第三节 晚期现实主义剧中诗性的水手形象
        一、晚期现实主义剧作概述
        二、“诗性”的水手形象
第二章 水手形象的性格探析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的原始性
        一、单纯与质朴
        二、激情与暴力
    第二节 寻求归属感的矛盾性
        一、渴望自由与安宁
        二、追求实利与信仰
    第三节 个体英雄主义的悲剧性
        一、命运不可控
        二、心灵无可依
第三章 水手形象意义探究
    第一节 自传式的思想写照
        一、自我分裂与重构
        二、自我的消解
    第二节 悲剧成就及审美价值
        一、超越自我束缚与生存困境
        二、探求自由意志与现实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尤金·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原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奥尼尔生平及创作
2 奥尼尔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2.1 荒诞的世界
        2.1.1 孤独
        2.1.2 焦虑
    2.2 人的异化
    2.3 “向死而生”
    2.4 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3 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
    3.1 悲剧情节与酒神精神
        3.1.1 悲剧冲突下的宿命感
        3.1.2 命运抗争下的崇高感
        3.1.3 日神精神的回归
    3.2 死亡情结与向死而生
        3.2.1 物欲膨胀下的死亡
        3.2.2 作为幻想的死亡
        3.2.3 人生意义的开启
4 从奥尼尔作品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1 生存困境
    4.2 自我拯救
    4.3 奥尼尔戏剧中的人生追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奥尼尔的中国情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奥尼尔中国情结的产生背景
    (一) 个人的信仰危机
    (二) 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
    (三) 同中国文化的接触
二、中国书写与东方之行
    (一) 去中国寻找新的信仰
    (二) 找回灵魂的尝试
    (三) 天边外的追寻——到中国去
三、奥尼尔晚期戏剧与老庄哲学
    (一) 奥尼尔晚期戏剧中的结构与人物
    (二) 奥尼尔晚期戏剧中的“梦幻”世界
    (三) 奥尼尔晚期戏剧中的“逃避”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残缺与自赎 ——奥尼尔家庭题材剧作中的家庭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奥尼尔家庭题材戏剧创作概况
二、奥尼尔家庭题材戏剧的主要特质
    (一)人物形象特质
        1、作为父亲或丈夫的形象
        2、作为母亲或妻子的形象
        3、孩子形象
    (二)家庭成员的心理特征
        1、孤独心理
        2、焦虑心理
        3、恐惧心理
    (三)人物关系特质
        1、亲子关系
        2、兄弟关系
        3、夫妻关系
    (四)家的形象特质
        1、分裂的家
        2、被威胁的家
        3、理想中的家园
三、奥尼尔家庭题材戏剧的主题与精神实质
    (一)灵魂的堕落
    (二)信仰的追寻
    (三)自我的救赎
四、奥尼尔家庭题材戏剧特质的成因探寻
    (一)颠沛流离的童年
    (二)“无家可归”的成年
    (三)一波三折的婚姻
    (四)宗教信仰的迷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进入内心世界的漫长旅程——对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蒂龙的精神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奥尼尔自传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译本研究[D]. 刘紫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D]. 张惟喻.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4]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尤金·奥尼尔戏剧“哲学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D]. 乌博林.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D]. 孙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奥尼尔晚期戏剧创作中的日本能剧元素研究[D]. 郭苏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水手形象研究[D]. 梁琼.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尤金·奥尼尔前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 吴梦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奥尼尔的中国情结研究[D]. 陈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残缺与自赎 ——奥尼尔家庭题材剧作中的家庭图景[D]. 王晓霞.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进入内心世界的漫漫旅程:奥尼尔《漫漫长夜之旅》中玛丽·泰隆的精神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