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CAD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机械专业CAD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机械专业CAD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苏元多[1](2021)在《“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以汽车零部件设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设计领域对掌握机械CAD/CAW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机械CAD/CAW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以汽车零部件设计领域的机械CAD/CAW课程为例,结合汽车零部件设计实例,对该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展开积极探索,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全面提升机械CAD/CAW课程教学质量。

何援军[2](2021)在《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文中提出回顾了国产CAD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发展史,展示了我国在CAD和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实际应用。以上海市CAD应用工程软件产品白玉兰CAD为例,梳理了我国在CAD软件开发中形成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算法基础、系统设计基础和应用定制基础。论证了重启国产CAD软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重启策略,并给出一些重启方案。

周晨栋[3](2021)在《基于STEM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樊强[6](2021)在《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梳理了建筑作为“实物”和影像同构的事实,从建筑的认知、建筑影像与建筑实体之间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筑实体的原生影像(物像)伴随着建筑过程而产生,与建筑实体同构,不存在独立于原生影像之外的建筑实体。建筑与影像的“同构性”和“共生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论文对建筑本体与建筑影像之间创作的产生、互动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研判,深入分析了建筑影像的作用、价值、文化属性与媒体属性,以及当建筑物的原生影像被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与记录,成为次生影像,并进入科研、教育、传播等领域的文化形态与意义。研究遵循建筑影像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进行辨析,界定了建筑影像的涵盖范围、表达与记录方式。文章从建筑思想的产生、建筑实体的建造、建筑艺术表达入手,剖析了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生关系,明确了影像之于建筑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征,建筑影像的界定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继而认为建筑影像展示出来的样态和结构特征既是其本体形像的表达,也是进行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审美研究和建筑批评的重要依据。研究同时定义了影像建筑(非实体)的概念及涵盖范围,认为建筑的设计和营造过程是思维的逻辑图像的具体体现和现实投影,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建筑从思维到成为实体的形成机制,认为在建筑实体不复存在或“未建成”的情况下,建筑的“思”的过程依然可作为非实体的状态也就是图像的方式持存在和发生。在非实体情况下,建筑影像依托计算机生成图像、VR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和游戏等方式和途径独立表达,构成虚拟建筑。并成为思想传递、理念传承、美学感受和建筑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建筑设计的阶段性非实体成果。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在影像中表达的建筑,即展示建筑师思想的“未建成”建筑、电影中的建筑及游戏中的建筑,研究认为影像建筑终将成为建筑构思展示的重要部分、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实体建筑之前的影像虚拟建筑,也可以彻底的在游戏电影教学等领域成为纯粹的影像建筑。文章通过类比、推演与例证,就建筑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通过对思维的精神影像、意识之于建筑生成的哲学关系以及思维与影像、超影像的内生关系及其反作用进行了逻辑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清晰的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学这一研究方向,并新定义了影像建筑学这个研究方向,对两个方向的研究范围、研究主体、相互联系和延伸进行了探索。论文将建筑影像学的研究主体界定为对于建筑实体的影像及其次生影像及其生成媒介与传播。将影像建筑学研究主体主要定位为建筑命题的提出、思维的产生,从建筑思维到影像呈现的可能,以及影像建筑在建筑设计探索过程中发挥的先导作用。研究认为,建筑影像(包括原生影像和次生影像)是建筑师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和传输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建筑实体的终结期,建筑影像仍能够作为建筑信息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继续承载、表达并传承建筑的语汇和信息。而影像建筑学已经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虚拟现实、影视以及游戏领域成为了事实和现象,并将在一定范围影响和推动建筑理念的发展。

常方祎[7](2021)在《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仍然是建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结合BIM技术的市场应用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较为困难,抛开政策因素,大环境因素不谈,其主要原因在于BIM设计平台的应用门槛偏高。目前普遍认知通常把CAD到BIM转化的过程类比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纸上制图到CAD计算机复制制图的阶段。笔者通过从手工制图到CAD辅助设计,变的只是建筑师画图的效率,二维图形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仍旧没变,制图标准也没变,基于二维的工作界面下的设计思维同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CAD制图到BIM技术应用,其实是冲击了建筑师原有的设计思维,笔者提出要向实现BIM“正向设计”首先树立新的BIM思维,以新的BIM思维结合新的BIM平台共同搭建基于BIM技术平台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方案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实践是理解、应用BIM技术的最好的方法与手段,文章抛弃单一的BIM软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各个品牌的软件平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应用侧重点不同,笔者将根据新的BIM思维,将Autodesk Revit、Rhino、Grasshoper For Rhino等多个软件共同组织出一套复合的BIM应用平台,提炼总结出基于BIM平台的“生成式”设计流程和应用方式,使得不同软件在该设计手段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本文分析归纳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特点,并提炼出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建筑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功能、使用流线等各个方面。并以BIM思维为设计研究基础,以整合后的多个BIM软件为设计研究平台,以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为设计研究手段,以城市轨道高架车站为设计研究载体,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设计研究案例,得出一套可以适用于目前市场上端的BIM应用策略。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探讨BIM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指出了BIM、生成式设计、BIM思维等关键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BIM的具体应用平台及“正向设计”的应用困局。第三章,着重对高架车站建筑进行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有关项目和案例。第四章在建筑设计中总结出BIM技术下一系列的参数应用以及得出“生成式设计”的BIM应用流程与策略。第五章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站房设计为例,使用多BIM平台,以“生成式设计”为手段,得出高架车站建筑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的一般策略。第六章是提出目前以BIM为基础的生成式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与其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希望能在城市轨道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中引入基于BIM技术的“生成式”设计手段,可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空间营造、功能构成、形态设计等方面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到信息化模型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策略。

刘美佳[8](2021)在《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一直不断进行着改革,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仍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如学生毕业后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业仍存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选定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我国目前现代学徒制下课程体系的模式,总结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下课程构建的思路。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构建的观念和要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忽略“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学生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配合,再好的课程设计也如同纸上谈兵,仍旧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求。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诸多方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剖析了“教的方式”与“学的态度”存在矛盾的原因,并提出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体系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1)以师徒关系为依托,利用课程整体的环节步骤设置和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使得师徒均有行为约束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项目式或任务式工作方法,将学生能力训练作为训练本位,设计课程目标。(3)设置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应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构建观念,抓住校企共同参与和突出实践特点的课程构建要点,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出发点,以训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实操过程。(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规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擅长的学科考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注重课程工作过程中正向激励和考核,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在职业岗位方向上的成长。依托课程设计的现实依据分析对《机械制图》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设计,其中在进行设计时引入需要理论,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一新视角,给出了提升学生课堂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并在教学实践案例中进行了效果验证。

陶海峰[9](2021)在《中小学绿色校园声环境改造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导致整个教育体系、方法、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此对我国中小学校园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和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以及适龄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中小学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空间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校园建设用地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对基础教育产生更高的要求和校园建设用地不足之间的矛盾。中小学建筑的声环境是衡量中小学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同时,噪声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其他方面,给学校教学生活等各方面带来困扰,甚至危及师生健康。因此,在既有中小学校园的声环境基础背景下,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法来改善校园的声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合肥市中小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绿色校园的概念,对其校园的声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首先进行实地的声学测量,包括及各时间段的学校内的各个分区的布点处、教室内的噪声值、主干道两侧的噪声值测量还有在测量的同时收集相关人群的问卷报告。2)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声环境改造策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造策略:校园合理地选址及规划布局、校园的总平面规划、校园周边声环境的整治、校园噪声的屏蔽措施、校园建筑的隔声改造、校园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改造、室内吸声降噪以及室内的音质设计等;3)通过使用斯维尔声学软件对前面提出的理论策略进行验证分析其可行性,进而对如何改善校园声环境提出具体意见和对如何更加有效提高声环境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文中对研究对象的实测和问卷的调查,总结出研究对象所存在的声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技术性改造措施,所得出的成果促进了中小学校园声环境改造的进程,有效地提升了未来教育建筑设计时对建筑声环境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还将会对新建校园建筑声环境的设计起到推广和借鉴的作用。在绿色校园的背景下,尽可能地使以后校园设计及改造趋向绿色化、生态化,给师生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图[101]表[15]参[53]

张书源[10](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机械专业CAD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机械专业CAD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以汽车零部件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CAD/CAM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1.1 形式单一,资源缺乏
    1.2 专业知识与软件应用脱节
2 机械CAD/CAM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探
    2.1 实施项目教学,创新课程设计
    2.2 科研项目反哺,丰富教学素材
    2.3 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
    2.4 借助慕课资源,创新课程教学
3 结语

(2)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历史
    1.1 基础研究
        1.1.1 对曲线曲面的研究
        1.1.2 对几何造型的研究
    1.2 系统研究
        1.2.1 国产CAD软件的黄金期
        1.2.2 相关事件
        1.2.3 家国情怀
        1.2.4 上海市CAD应用工程
        (1)指导思想
        1)发展上海市CAD自主版权软件的基本定位
        2)发挥上海市CAD软件的综合优势
        3)加强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
        4)以服务促进国产软件的推广和发展
        (2)推出自己的CAD软件
        (3)推广与应用
2 研发基础
    2.1 认知基础
        2.1.1 宏观认知
        2.1.2 微观认知
    2.2 理论基础
    2.3 算法基础
        2.3.1 几何裁剪
        2.3.2 几何求交
        2.3.3 几何造型
        2.3.4 数学函数库
    2.4 形计算
        2.4.1 核心思想
        2.4.2 作用定位
        2.4.3 总体架构
        2.4.4 实施效果
        (1)BOX几何裁剪[3,5]
        (2)视锥体几何裁剪[3,5,35-36]
        (3)空间两三角形的相交问题[3,5,37-39]
        (4)基于几何数的布尔运算[3,5,40]
        (5)参数化设计
        2.4.5 其他成果
        2.4.6 科学贡献
    2.5 三维CAD基础
    2.6 系统开发
    2.7 应用定制
        2.7.1 基本工作
        2.7.2 实施平台
        (1)内核函数
        (2)菜单接口
        2.7.3 实施方案
        (1)应用控制程序
        (2)应用菜单
        (3)应用程序
        2.7.4 定制实例
3 重启之路
    3.1 重启基础
        (1)建设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已经成为共识
        (2)有CAD软件的理论和算法基础
        (3)有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技术基础
        (4)有开发CAD大型软件系统的人才基础
    3.2 重启策略
        3.2.1 发展趋势
        3.2.2 技术发展
        (1)图形交互功能的改进
        (2)应用功能的扩展和提升
        (3)新基础平台上的建设
        3.2.3 形计算之用
        3.2.4 应用定制
        (1)行业定制
        (2)教学定制
        3.2.5 开放源代码
        3.2.6 校园计划
        (1)吸取教训
        (2)重塑经典
        3.2.7 运行机制
4 结束语
    (1)回顾我国CAD软件的发展历史
    (2)详细介绍了我国在CAD软件的研发基础
    (3)展望了国产CAD软件的重启之路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相关研究
        1.3.1 哲学层面的研究
        1.3.2 电影建筑与建筑影像传播的研究
        1.3.3 思维、影像与建筑间联系的探索
2.语言、建筑与影像记录
    2.1 “影像”及“建筑影像”的涵盖
    2.2 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
    2.3 被记录和转译的建筑
3.建筑影像与机械复制
    3.1 机械复制时代的开启
    3.2 动态影像——“这一段”的影像呈现
    3.3 声音记录及“超文本”影像
    3.4 建筑影像是维系建筑记忆的重要途径
    3.5 建筑影像的标志性意义及其纪念碑性
4.哲学思维与建筑影像
    4.1 建筑影像、想象与空指谓建筑
    4.2 以影像思维创作的逻辑图像
    4.3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思维投影
    4.4 建筑的共时性影像和历时性影像
5.建筑影像空间与影像呈现
    5.1 建筑空间及其影像空间
    5.2 建筑影像的表皮与影像特性
    5.3 在影像中“视为等同”
    5.4 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影像修改
6.“未建成”与影像建筑
    6.1 建筑之“未建成”——机械生成作为原生影像
    6.2 影视领域的影像建筑实践
    6.3 影视城与影像建筑
    6.4 电子游戏与影像建筑
    6.5 线性与非线性——从影像建筑到建筑实体
7.建筑影像及影像建筑实践
    7.1 建筑影像的拟仿
    7.2 “被动给予”与“主动获取”的建筑影像
    7.3 方兴未艾的影像建筑
8.建筑影像学与影像建筑学的提出——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BIM技术与应用模式
    2.1 BIM基础研究
        2.1.1 BIM的概念定义
        2.1.2 BIM的发展进程
        2.1.3 BIM的应用优势
    2.2 BIM平台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2.2.1 软件平台
        2.2.2 软件开发
        2.2.3 软件应用
    2.3 BIM技术在方案设计中的正向设计
        2.3.1 BIM在方案阶段应用研究
        2.3.2 BIM在方案阶段正向设计的困局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
    3.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类型研究
        3.1.1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特点
        3.1.2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址
        3.1.3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型
    3.2 高架车站平面设计
        3.2.1 高架车站总平面布置
        3.2.2 高架车站空间功能布局
        3.2.3 车站建筑平面布置
        3.2.4 高架车站设计的困难与挑战
    3.3 高架侧式车站典型平面解析
        3.3.1 西安地铁三号线桃花潭站
        3.3.2 西安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
    3.4 高架车站与BIM设计
        3.4.1 BIM技术
        3.4.2 设计阶段
        3.4.3 建设运营阶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 传统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4.1.1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
        4.1.2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优势
        4.1.3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局限性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框架
        4.2.1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现状
        4.2.2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思维转变
        4.2.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转变
    4.3 基于BIM设计框架的生成式设计
        4.3.1 生成式设计应用概念
        4.3.2 生成式设计应用基础
        4.3.3 生成式设计应用平台
        4.3.4 生成式设计应用优势
    4.4 基于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
        4.4.1 生成式设计工作框架
        4.4.2 生成式设计体量设置
        4.4.3 生成式设计平面设计
        4.4.4 生成式设计形态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BIM技术在车站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定位
        5.1.2 项目规模
        5.1.3 项目意义
    5.2 基于BIM技术的体量设计
        5.2.1 前置条件
        5.2.2 体量生成
        5.2.3 体量细化
    5.3 基于BIM技术的平面布置
        5.3.1 前置条件
        5.3.2 平面生成
        5.3.3 平面细化
    5.4 基于BIM技术的形态设计
        5.4.1 前置条件
        5.4.2 形态生成
        5.4.3 形态细化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8)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点
第2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2.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
        2.1.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概念界定
        2.1.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优势
    2.2 课程基本理论
        2.2.1 课程概念
        2.2.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3.1.1 学生现状分析
        3.1.2 学生特点分析
        3.1.3 教学现状分析
    3.2 问题分析
    3.3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
        3.3.1 课程改革策略
        3.3.2 课程改革实践场地布置
第4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
    4.1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
        4.1.1 需要理论的概述
        4.1.2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的分析
        4.1.3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内容
    4.2 课程知识目标的编写
        4.2.1 课程知识目标方向的确定
        4.2.2 课程技能学习目标和德育培养目标
    4.3 课程知识点的重构
    4.4 课程工作过程的设计
    4.5 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第5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5.1 教学案例
        5.1.1 工作情景的引入
        5.1.2 技能与德育目标的明确
        5.1.3 教学过程实施
    5.2 教学效果的评价
        5.2.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5.2.2 效果评价
    5.3 问题反思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在校生调研问卷

(9)中小学绿色校园声环境改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噪声基本理论及相关标准解读
    2.1 噪声的基本理论
        2.1.1 噪声的基础概念及危害
        2.1.2 噪声的来源与分类
        2.1.3 噪声评价方法
        2.1.4 噪声防治的基本理论
    2.2 噪声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2.2.1 噪声污染防治法
        2.2.2 校园建筑声环境标准
    2.3 绿色校园基本理论
        2.3.1 绿色校园的概念
        2.3.2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与标准
第三章 合肥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实测调研
    3.1 合肥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现状概述
        3.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3.2 调研问卷
        3.2.1 调研问卷的设计
        3.2.2 调研问卷结果与分析
    3.3 合肥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实测
        3.3.1 中小学校园现场实测方案
        3.3.2 数据分析及对比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合肥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改造策略理论研究
    4.1 建筑总平面规划的理论策略
        4.1.1 城市规划布局对校园选址的影响
        4.1.2 建设用地规划对校园选址的影响
        4.1.3 校园的总平面规划
        4.1.4 校园周边声环境的整治
    4.2 建筑单体设计的理论策略
        4.2.1 功能空间防噪布局策略
    4.3 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理论策略
        4.3.1 墙体的隔声降噪策略
        4.3.2 门窗的隔声降噪策略
        4.3.3 屋顶的隔声降噪策略
        4.3.4 隔声屏障的理论改造策略
    4.4 建筑内部空间的其他理论策略
        4.4.1 室内的吸声降噪策略
        4.4.2 室内的隔振消声
        4.4.3 室内的音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肥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改造策略验证模拟研究
    5.1 声学模拟软件介绍
        5.1.1 斯维尔sware声学模拟原理
        5.1.2 斯维尔建筑声环境SEDU功能介绍
        5.1.3 软件优势
        5.1.4 斯维尔建筑声环境SEDU声学仿真模拟过程
    5.2 模型建立
        5.2.1 CAD整理
        5.2.2 SEDU建模
    5.3 噪声防治策略模拟验证
        5.3.1 校园总平面规划的策略验证
        5.3.2 建筑单体设计的改造策略验证
        5.3.3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策略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交通噪声对中小学校园声环境影响状况调研问卷
附录 B 校园声环境测试结果及数据整理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四、关于机械专业CAD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以汽车零部件设计为例[J]. 苏元多.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8)
  • [2]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J]. 何援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11)
  • [3]基于STEM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周晨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D]. 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D]. 常方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D]. 刘美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小学绿色校园声环境改造及策略研究[D]. 陶海峰.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机械专业CAD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