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体包裹体的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识别

基于流体包裹体的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识别

一、根据流体包裹体鉴别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的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论文文献综述)

陈奇,王长明,祝佳萱,杜斌,段泓羽,石康兴,钱金龙,刘俐君[1](2022)在《斑岩矿床成矿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以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精确限定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的时间尺度一直是剖析斑岩矿床形成过程的热点和难点。借助矿物的高精度同位素定年、热力学数值模拟以及石英的钛扩散模型等方法,斑岩矿床中岩浆-热液活动的时间尺度已经被限定在几万年之内。本文以三江特提斯超大型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重点识别含矿热液脉中普遍存在的石英,利用钛元素的扩散年代学方法,精确限定斑岩矿床中多期岩浆-热液流体活动的时间尺度。扩散模型表明玉龙斑岩矿床热液活动的时间尺度为32000~870000年,有力支持了超大型斑岩矿床可以在几万至几十万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形成的观点。此外,为避免钛扩散模型产生较大的误差,需要在精确测定石英中钛含量的基础上,结合矿床地质背景或其他实验方法合理地估测温度和压力条件。研究认为,将矿物的高精度同位素定年与元素的扩散年代学相结合,可以在更为精细的尺度上完善斑岩矿床岩浆-热液活动的时间框架。

孟会明,李文昌,李超,祝向平,江小均,杨富成,杨后斌[2](2021)在《藏东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1)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2)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4.47±0.60 Ma、 34.88±0.59 Ma和34.18±0.53 Ma,代表巴达火山—岩浆岩的喷发—侵位时代为始新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显示,巴达富碱火山杂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Hf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弱的Eu负异常(0.68~0.88);岩石的[n(87Sr)/n(86Sr)]i值介于0.70629~0.70851之间,εNd(t)值为-6.41~-1.57,εHf(t)值为0~4.4,两阶段Nd模式年龄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0.98~1.37 Ga、0.72~1.09 Ga,表明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主要来源于受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并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综合上述特征,认为巴达富碱火山—岩浆杂岩体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伸展环境。

肖鸿天,梁君[3](2019)在《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文中认为作为金属Cu的最主要来源和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斑岩型Cu(-Mo,-Au)矿床以其规模大、埋藏浅、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一直是矿床学家们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关于斑岩型矿床的资料,介绍了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斑岩型矿床通过岩体形态、流体包裹体、蚀变分带与叠加、岩石化学和副矿物等方面鉴定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定特征。

白涛,樊炳良,肖霞,张成江,冯德新[4](2019)在《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夏日多矿区始新世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在夏日多矿区识别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确定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1.6±0.3~41.7±0.3Ma和41.1±0.2~41.2±0.2Ma。首次在夏日多矿区厘定出始新世岩浆活动事件,并认为该矿区铜-钼成矿作用与该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玢岩具有较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略高的SiO2、富K2O和Na2O、较高的K2O/Na2O值及较低的TFeO含量,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相对亏损K、Ba、Nb、P、Ti,富集Th、U、Sr、Hf,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具高的Zr/Hf、Rb/Sr值和较低的Ti/Eu值。夏日多斑岩的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的陆-陆碰撞诱发大规模走滑系统引起下地壳拆沉,使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富集地幔岩浆上升底侵,并发生壳幔物质混染有关。

戴婕[5](2017)在《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冈底斯带成矿带产出铜资源量超过3000万吨,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朱诺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最西端新发现的、铜储量超过200万吨的特大型斑岩铜矿,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冈底斯带南缘西端,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行政区划属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亚木乡许如村。朱诺斑岩铜矿,形成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矿床类型为陆陆碰撞型斑岩铜(-钼-金)矿床。朱诺矿区包含I、II、III号矿体,成矿主要集中在I号矿体。矿区存在两期岩浆活动,包括始新世的石英闪长斑岩(51.89Ma)和中新世(16.2813.97Ma)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以及煌斑岩脉、安山岩脉。成矿斑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的成矿时代约为14Ma,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时代一致(1315Ma),为同期成矿事件。中新世朱诺斑岩铜(-钼-金)矿床,矿化和蚀变围绕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内部和边部展布,矿体位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其接触带中,工业矿体(333+334)资源量Cu 230万吨,伴生元素Mo 4万吨,平均品位Cu 0.57%、Mo 0.017%。浸染状、细脉状黄铜矿矿石类型为主,矿石组构主要为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构造及自形半自形-它形、交代、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体厚度和品位分布不均匀。钾化蚀变主要集中分布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内部,矿化具有分带性上铜,下钼。朱诺矿区石英闪长斑岩和中新世复式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负Eu异常,轻稀土分馏较强,而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微量元素方面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富集Pb。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中新世斑岩岩浆源区物质组成包含拉萨地块、西藏下地壳及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产生的弧岩浆残留。与冈底斯成矿带的其他斑岩铜矿一样,在朱诺矿区,与成矿相关的中新世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朱诺斑岩铜矿属于冈底斯成矿带与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朱诺矿区热液蚀变包括早期钾硅酸盐蚀变、黄铁绢英岩蚀变和青磐岩化蚀变。热液脉体为黑云母硫化物脉、早期无矿化或弱矿化石英脉、石英-辉钼矿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脉±辉钼矿脉、辉钼矿脉、黄铜矿脉、黄铁矿脉、碳酸盐脉、晚期石英脉、晚期张性石英硫化物脉、青磐岩化脉。朱诺矿区δSV-CDTS同位素组成变化于-1.81.5之间,表明成矿金属及S来源于深源岩浆,Pb同位素具有高放射成因Pb组成特征,显示地壳Pb的贡献较大。朱诺岩浆热液体系处于高氧逸度、含CO2的富S、富水环境。朱诺岩浆房连续出溶的中低密度富金属气相流体为朱诺斑岩铜矿的金属来源和搬运载体,辉钼矿的矿化与体系中CO2逃逸及压力变化相关,黄铜矿矿化与气相流体“沸腾作用”相关。朱诺深部岩浆房的持续分异、出溶的大量富含成矿元素和S的流体,是朱诺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成矿斑岩中铜的矿化与金红石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形成条件一致,铜矿化温度在400700℃,压力为几百MPa,氧逸度为NNO+1.3的富水环境。朱诺矿区成矿岩体同样受东西向断陷构造和南北向断陷构造交叉控制,中新世复式岩体沿北北东向展布。以地表出现的孔雀石化、铁帽、具有负地形特征的洼地以及钾硅酸盐化等各类蚀变为地质找矿标志。利用金红石的方法时考虑金红石中V2O3范围为大于0.20%,Nb2O5的含量范围大于0.20%,同时考虑WO3的含量偏高的特点。

林彬,王立强,唐菊兴,宋扬,周新,刘治博,高一鸣,唐晓倩,徐瑞阁,陈早军[6](2017)在《西藏玉龙铜矿带包买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文中研究指明包买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西藏玉龙铜矿带北段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蚀变特征.最新勘查进展揭示其铜、钼资源量均已达中型矿床规模,但理论研究工作仍十分薄弱.以矿区基本地质特征为基础,运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精确获得包买矿区与成矿有关的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时代分别为:41.3±0.2Ma和40.8±0.2Ma,与玉龙、扎那尕等矿床一致,是始新世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综合区域已有年代学证据,玉龙铜矿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体主要集中侵位于3742Ma,可能不存在明显的早(51Ma)、中(41Ma)、晚(33Ma)三期,且从北西向南东,成岩成矿时代也没有明显降低变新的趋势.

孙振明[7](2015)在《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指出班公湖-怒江铜成矿带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的怒江源一带,区域上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开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闭合等一系列构造事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潜力巨大,但与西藏境内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和藏东玉龙铜成矿带相比,发现较晚,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本文选取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找矿突破最大,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不杂、波龙、荣那和拿若等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相关岩浆成因等研究,确定了区内铜金矿床的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成矿系列,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多龙矿集区内代表性中酸性侵入体的成岩时代集中于115128Ma,具有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正的Hf(t)值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结合班-怒带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本文认为多龙矿集区内铜金矿床(点)形成于班-怒洋盆向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物质应具有壳幔混源的性质。2.通过区内代表性斑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首次提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产物;含矿斑岩的LaN/YbN值和钾质含量明显大于非含矿斑岩,岩浆演化程度最高,K、Cu和Au元素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与富集,有利于形成钾质含量高的铜金矿体。3.对多龙矿集区内8个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荣那和色那矿床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其他矿床均为斑岩型矿床;初步将区内已知铜金矿床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①斑岩型(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等);②斑岩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荣那、色那)。4.成矿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金属硫化物的S和Pb同位素、脉石矿物的C-H-O同位素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还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尕尔勤矿床等个别矿床中可能有少量变质水参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但不同矿床略有不同,如:多不杂和波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下地壳,拿若和色那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上地壳。5.将多龙矿集区内铜金成矿过程概括为:早白垩世,班-怒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俯冲板片流体上涌导致加厚的岩石圈发生局部的伸展和减薄作用,引起了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携带大量Cu、Au等成矿物质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中酸性岩浆,沿着区内近EW向、NE向与NW向三组断裂侵位形成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岩浆演化后期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沿次级构造裂隙上升局部减压沸腾,在地壳浅部成矿金属物质沉淀、富集,形成矿集区内铜金矿床。6.通过分析矿集区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以及成矿系列研究,总结了成矿时空规律;结合矿集区内地、物、化、遥资料,总结了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找矿标志,进一步提出色那矿床南、地堡那木岗矿床北、荣那矿床与色那矿床深部3个预测远景区。

何国朝,王广强,黄文婷,邹银桥,伍静,梁华英,张玉泉,Charllote M ALLEN[8](2014)在《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含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玉龙斑岩铜矿带中北部,赋矿岩体侵入下二叠统火山岩及三叠系砂泥岩中,主要由早阶段为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组成。分析了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Ma,MSWD=1.12,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Ma,MSWD=1.08,早阶段和晚阶段含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完全一致。这表明早晚两阶段成矿岩体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扎拉尕赋矿斑岩体形成年龄为(38.5±0.2)Ma。据扎拉尕斑岩矿床形成时代及藏东地区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地质构造背景,提出扎拉尕斑岩矿床和玉龙斑岩铜矿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地区形成的走滑构造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有关,为陆陆碰撞走滑构造环境的斑岩矿床。

李伟[9](2014)在《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文中提出夏日多岩体位于玉龙斑岩铜(钼)矿带或者夏日多—马牧普斑岩铜矿带的北端,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三江构造带的中部,为构造线由近东西向急转为近南北向的转折部位,成矿地质背景良好。夏日多岩体的岩石类型以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矽卡岩化—青盘岩化带。岩体中有少量的富角闪石和富黑云母的“闪长质”暗色包体发育,包体成分较单一,两种不同类型的暗化边可以说明基性岩浆分别以液态和固态两种不同的方式与寄主岩岩浆相混合。通过二长温度计计算所获得的岩体和包体中长石的平衡温度分别为516.9℃、640℃;角闪石压力计计算所获得最大压力2.01kbar,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所计算得到的对应温度为716.32℃,相应的侵位深度为7.92km,大部分侵位深度小于3km,属于浅成侵位。黑云母类型为镁黑云母,具向金云母过渡的趋势,其源区为高碱度性质的地幔;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其主岩的岩浆类型皆为幔源型,且部分角闪石具交代成因的特点。岩石中包裹体大量发育,包裹体具有类型多、均一温度范围宽、盐度低和多期性等特点。夏日多岩体表现出富碱高钾的特征,具有高CaO、MgO含量和低CaO、TFeO含量的特点,为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稀土元素相对较低,但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无或弱的Eu和Ce元素异常,这表明钾长石不可能为岩浆源区富钾矿物相,且岩浆继承了地幔岩石的特征,又经历了流体的交代作用和与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微量元素方面,岩体富集LILE,具有高Rb/Sr, Zr/Hf比值和低Ti/Eu, Ba/Rb比值的特点,这说明岩浆源区的富钾矿物为金云母,而非角闪石,并且源区经历了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夏日多岩体还具有埃达克岩的某些特征,但不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的化学成分;岩体还表现出Ⅰ型花岗岩的特征,这也证实岩浆物质来源不仅仅为地幔物质部分熔融,还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流体的交代。本文通过对夏日多岩体的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暗色包体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并与玉龙矿带含矿斑岩的对比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地幔岩石圈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岩脉的低程度熔融,还受来自俯冲洋壳的硅酸盐—碳酸盐流体的交代作用和熔体混染作用的影响。夏日多岩体形成陆—陆碰撞造山的环境下。印度—亚洲大陆的主碰撞完成之后的陆块间相对滑动在青藏高原东部形成了沿金沙江展布的区域性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与此相伴的盆地下陷和地幔上拱诱发了地幔岩石圈的部分熔融,并浅侵位成岩,形成了玉龙矿带含矿斑岩。通过对玉龙矿带斑岩的成矿专属性分析,夏日多岩体具有矿带内含矿斑岩的主要特征,并区别于非含矿斑岩,具有形成以钼为主、铜为辅的斑岩型矿床的潜力。岩体深部出现的富含金属物质的“脏”斑岩(暗色物质发育),可能为夏日多岩体成矿的母岩浆,这也表明岩体深部可能为矿体富集带,夏日多岩体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潜力,这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郝金华[10](2011)在《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青海南部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揭示出三江北段成矿带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金属矿床的赋存条件及地质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有望取得继三江中段之后的找矿重大突破。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矿床(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工作,基于成矿地质特征、岩石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等,对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成矿地质背景、主要控矿因素、矿化规律、成矿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与三江成矿带其它矿床进行对比。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填图、钻孔编录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详细地对陆日格、纳日贡玛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类型、矿化特征、矿化元素及矿石学特征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确定了与青海三江北段Mo-Cu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浅色石英花岗斑岩,三江北段斑岩矿化以细脉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为主;其矿化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为Mo、Cu矿化,伴生丰富的Bi、Te矿化,为进一步的找矿和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2、对陆日格、纳日贡玛矿床开展了斑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工作。纳日贡玛含矿斑岩锆石LA 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42.9 Ma~43.4Ma,陆日格矿床岩浆侵入年龄为61.7 Ma~62.1Ma;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结果为纳日贡玛为40.5±0.87Ma,陆日格为60.7±1.5Ma。从而认为,纳日贡玛和陆日格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岩浆-热液成矿过程。提出新生代以来青海三江段斑岩型矿床存在两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成矿作用事件。3、系统地对陆日格、纳日贡玛矿矿床开展了岩石学研究工作,并与三江成矿带其它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纳日贡玛、陆日格斑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石英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具有高SiO2、富K2O及Na2O,wt(K2O)>w(Na2O),与邻近的玉龙矿带相似,斑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含矿斑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弱或无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HFSE)亏损,具显着的Ti、Nb和Sr谷;具有部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属性。4、对陆日格、纳日贡玛含矿斑岩进行Sr-Nd-Pb同位素测试分析工作。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带含矿斑岩的206Pb/204Pb值为18.4100~19.4290,207Pb/204Pb值为15.6090~15.6850,208Pb/204Pb值为38.5770~39.5228。含矿斑岩的(87Sr/86Sr)t为0.702873~0.705859,(143Nd/144Nd)t为0.512573~0.513204,εNd(t)基本处于0.30~0.64,接近玉龙矿带的0.8~1.0Ga。青海三江段岩石Sr-Nd-Pb同位素非常接近EMll地幔端元,表明侵入岩主要来自交代富集地幔。5、对纳日贡玛、陆日格开展了S、C-H-O同位素、包裹体等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纳日贡玛硫化物δ34S为4.0‰~7.1‰,陆日格矿石矿物δ34S为-2.60‰~5.8‰。石英金属矿化物脉中H-O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与石英达到平衡时,纳日贡玛成矿流体δ18OH2O为0.6‰~3.0‰,陆日格δ18OH2O为-0.76‰~3.54‰。随着深度的加强大,δ18OH2O逐渐变大和δD变小,成矿流体更偏向于岩浆水。成矿后期流体中的δ13C的分布范围,也与岩浆/地幔源的δ13C近似。因此,青海南部三江段斑岩矿床为成矿金属物质来源于岩浆,成矿流体为岩浆期后热液。6、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型及找矿标志。并对区域青海南部三江段斑岩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青海南部三江成矿带的走滑断裂构造活动引起了区域内两期较大规模的成矿(分别以陆日格、纳日贡玛为代表)。对区域的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根据流体包裹体鉴别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的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据流体包裹体鉴别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的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论文提纲范文)

(1)斑岩矿床成矿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以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成矿系统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
    1.1 高精度同位素定年
    1.2 热力学模拟与钛扩散模型
2 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床应用实例
    2.1 矿床地质背景
    2.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2.3 数据结果及分析
    2.4 斑岩矿床时间尺度的约束
3 结论及展望

(2)藏东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背景
2 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期次划分
    2.1 始新世早阶段(34.88~34.47 Ma)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
    2.2 始新世晚阶段(34.18 Ma)云煌岩侵位事件
3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特征
    3.2 锆石U-Pb定年
    3.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4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年龄
    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4.3 Sr—Nd—Hf同位素特征
        4.3.1 全岩Sr—Nd同位素
        4.3.2 锆石Hf同位素
5 讨论
    5.1 成岩时代
    5.2 岩浆来源
    5.3 构造环境
6 结论

(3)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1.1 构造背景特征
    1.2 侵入体特征
    1.3 矿石特征
    1.4 蚀变特征
2 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
    2.1 岩体形态及围岩特征
    2.2 流体包裹体
    2.3 蚀变分带性与蚀变叠加
    2.4 岩石化学
    2.5 副矿物
3 结语

(4)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夏日多矿区始新世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U-Pb同位素组成
    3.2 主量元素
    3.3 微量和稀土元素
4 讨论
    4.1 夏日多岩体形成时代
    4.2 夏日多岩体岩浆源区及性质
    4.3 夏日多岩体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5 结论

(5)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
        1.2.2 朱诺斑岩铜矿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岩浆岩
        2.1.3 变质岩
        2.1.4 构造
    2.2 构造演化
    2.3 岩浆作用与成矿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学特征
        3.3.1 矿石组构
        3.3.2 矿物成分
    3.4 蚀变与矿化
    3.5 成矿期次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1 S同位素
        4.1.2 Pb同位素
        4.1.3 Sr-Nd同位素
        4.1.4 Lu-Hf同位素
    4.2 流体包裹体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测温
        4.2.3 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4.2.4 讨论
        4.2.5 硬石膏和赤铁矿的发现及意义
第5章 金红石的成因及找矿意义
    5.1 斑岩中TiO_2的含量
    5.2 金红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5.3 金红石的成因机制
    5.4 找矿标志意义
    5.5 成矿环境指示意义
第6章 成矿模式
    6.1 构造背景对成矿的约束
    6.2 含矿斑岩对成矿的约束
    6.3 流体对成矿的约束
    6.4 金属的沉淀机制
    6.5 找矿标志
    6.6 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进展与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集区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
    2.3 矿集区地质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3.1 多不杂矿床
    3.2 波龙矿床
    3.3 荣那矿床
    3.4 拿若矿床
    3.5 尕尔勤矿床
    3.6 铁格龙矿床
    3.7 地堡那木岗矿床
    3.8 色那矿床
    3.9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1 成矿相关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2 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3 岩浆源区与构造背景
    4.4 小结
第5章 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5.3 区域成矿作用
    5.4 小结
第6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分析
    6.1 控矿地质条件
    6.2 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演化规律
    6.3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4 成矿系列
    6.5 区域找矿标志
    6.6 进一步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含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扎拉尕斑岩矿床地质及矿化特征
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扎拉尕斑岩体形成时代
    4.2 含矿岩体形成动力学背景分析
5 主要结论

(9)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含矿斑岩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3 玉龙矿带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构思、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构思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3.3 论文特色和创新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矿带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岩浆岩时空分布
第3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岩体蚀变分带
第4章 岩相学、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主要岩石类型岩相学
    4.2 “包体”岩相学特征
    4.3 岩石和包体矿物学特征
        4.3.1 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特征
    5.3 微量元素特征
第6章 夏日多岩体的成矿潜力与成岩机制探讨
    6.1 夏日多岩体的成矿潜力分析
    6.2 含矿斑岩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探讨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区背景
        1.1.1 研究区简述
        1.1.2 区域矿产资源简述
    1.2 斑岩矿床研究现状
        1.2.1 经典斑岩矿床研究
        1.2.2 青藏高原斑岩矿床研究
        1.2.3 三江成矿带斑岩矿床研究
    1.3 研究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1.4.3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2 青海三江北段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单元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活动
    2.3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2.3.1 区域构造演化
        2.3.2 区域成矿作用
    2.4 区域内斑岩型矿床
3 纳日贡玛矿床
    3.1 矿床概况
    3.2 矿床地质背景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3 纳日贡玛斑岩特征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矿物学特征
        3.3.3 地球化学特征
        3.3.4 Pb-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
        3.3.5 成岩年代学
        3.3.6 岩石成因
    3.4 矿床学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学特征
        3.4.3 蚀变及矿化分带
        3.4.4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3.4.5 矿床同位素化学特征
        3.4.6 矿床成矿年代学
    3.5 矿床成因
        3.5.1 岩浆-成矿演化时限
        3.5.2 构造-岩浆制约作用
        3.5.3 成矿物质来源
        3.5.4 成矿过程
        3.5.5 成矿模式
4 陆日格矿床
    4.1 陆日格概况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构造
    4.3 陆日格斑岩特征
        4.3.1 斑岩特征
        4.3.2 斑岩岩石学特征
        4.3.3 斑岩矿物组成
        4.3.4 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岩年代学
        4.3.6 岩石成因
    4.4 矿床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1 矿体特征
        4.4.2 矿石学特征
        4.4.3 矿化蚀变
        4.4.4 铋碲赋存状态的电子探针研究
        4.4.5 流体包裹体特征
        4.4.6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7 成矿年代学
    4.5 矿床成因
        4.5.1 岩浆-成矿演化时限
        4.5.2 成矿物质来源
        4.5.3 构造-岩浆的制约作用
        4.5.4 成矿模式
5 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矿床成矿规律
    5.1 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矿床成矿规律
        5.1.1 成矿时代
        5.1.2 岩浆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5.1.3 构造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5.1.4 成矿物质来源及对成矿的制约
        5.1.5 矿化及分带特征
    5.2 青海三江北段矿床成矿模式
    5.3 找矿前景与找矿标志
        5.3.1 找矿前景
        5.3.2 找矿方向
        5.3.3 地质找矿标志
    5.4 西南三江带斑岩矿床成矿特征对比
6 结语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根据流体包裹体鉴别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的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论文参考文献)

  • [1]斑岩矿床成矿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以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J]. 陈奇,王长明,祝佳萱,杜斌,段泓羽,石康兴,钱金龙,刘俐君. 岩石学报, 2022
  • [2]藏东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 孟会明,李文昌,李超,祝向平,江小均,杨富成,杨后斌. 地质论评, 2021(06)
  • [3]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J]. 肖鸿天,梁君. 世界有色金属, 2019(08)
  • [4]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夏日多矿区始新世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的证据[J]. 白涛,樊炳良,肖霞,张成江,冯德新. 地质通报, 2019(Z1)
  • [5]西藏昂仁朱诺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D]. 戴婕.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6]西藏玉龙铜矿带包买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J]. 林彬,王立强,唐菊兴,宋扬,周新,刘治博,高一鸣,唐晓倩,徐瑞阁,陈早军. 地球科学, 2017(09)
  • [7]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孙振明. 吉林大学, 2015(08)
  • [8]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含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何国朝,王广强,黄文婷,邹银桥,伍静,梁华英,张玉泉,Charllote M ALLEN. 地球化学, 2014(04)
  • [9]藏东夏日多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与成矿潜力[D]. 李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 [10]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郝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标签:;  ;  ;  ;  

基于流体包裹体的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