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江南地区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

论宋代江南地区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

一、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茂莉[1](2013)在《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位在五谷之列,为中国传统粮食作物,依播种季节又分为冬小麦与春小麦两种类型,冬小麦秋播夏熟,春小麦春播秋熟,两类小麦中冬小麦种植范围、经济价值远在春小麦之上,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3%以上,在中国农业中具有突出位置。冬、春小麦原产地均在域外,其中冬小麦原产地为西亚"新月形地带",大约四千年前传入

聂传平[2](2015)在《宋代环境史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环境史为主要研究视角,旨在探讨两宋时期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产生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愈加密切。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宋人对自然环境改造与利用进一步增强的基础上取得的,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亦受到深刻影响。通过对宋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增进对宋代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本文正文内容共十一章,为研究的方便划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包括第1-5章,研究内容为北宋时期,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这一部分以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为中心展开讨论。宋代实行发运使、转运使制度,以收聚地方财赋转运中央,都城便成为物质能量的消费与流动中心。东京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中心,对木材和燃料的消耗都是极为巨大的,北宋政府为了保障东京的木材与燃料供给,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和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东京对木材和燃料的大量消耗也给供给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汴河在东京内河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政府为了维持对汴河的长久使用,采取了多种较为有效的治理措施,但因汴河高含沙量的特性,其“地上河”之势还是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宋代黄河河患的加重是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与推动力,河患的加重致使华北地区民生艰难,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且两者相互影响和掣肘,尽管也出现了淤田这一变水害为水利的创举,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西北边区的开拓是北宋在边疆开拓方面少有的成功案例,北宋政府采用自然环境开发与边疆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二者相互推动,取得显着成效;弓箭手则在土地开发和戍边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宋蕃茶马贸易的逐步形成,西北吐蕃人渐而形成饮茶习俗,由此对北宋的依赖性也增强了。战争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在“靖康之难”中,东京城饱受金军摧残,致使东京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于一种失衡、恶化的状态,而这也是导致此后东京衰落与城市地位下降的直接原因。中编为正文的第6-9章,研究内容主要是宋代南方地区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研究时段侧重于南宋时期,该部分以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为中心展开讨论。在临安的柴、米、菜、水等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中,其“四门”运销特点可反映出供给区的区位与生态特色;在南宋时期,经过历代官府的建设和维护,西湖成为一个风景怡人的生态景区,与临安城相互依存。两浙、江淮是宋代农业开发最成熟、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两宋都城最主要的粮食供给地;而宋代圩田的兴起推动了两浙、江淮地区农业与水利的发展,是当地民众探索出的一条人与土地及水环境相处的有益模式,不过在南宋中后期,由于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出现了人与水环境紧张失衡的局面。宋代东南山区梯田的出现和推广是山区农业开发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表现;梯田的出现为山区农业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水田在山区的推广提供了可能性;梯田还对山区民众生产、生活及山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宋代岭南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变迁是密切相关的,岭南人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为自身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生活所需,丰富了其社会生活内容,但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大型兽类而言,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人进兽退”的现象。下编为正文的第10-11章,这一部分对全文具有总领和概括的作用。首先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角度探讨宋人的生存概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获取衣食住行之资的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出发点,通过宋人衣食住行之资的获取,可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窥探宋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后则分别探讨了宋代知识阶层(道学家和文学家)的生态观念和宋代官方关于动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层面总结了宋人的生态观念和意识。总体来看,因历史时期的长期累积,宋代(指北宋)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一定的生态恶化趋势及林木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给宋代北方地区的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宋代北方地区的民众也在主动地改造和适应环境。而宋代(以南宋为主)南方地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向纵深发展,为支持宋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在加深。

韩茂莉[3](2013)在《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农业重心也是粮食生产重心,粮食自给与外运是经济重心形成之初的必备特征。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中,北方移民在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还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并将土地利用率从50%提升至100%,又从100%提升至20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的过程,其中包括以土地利用与面积扩展为核心的广度开发,以及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提升为主的深度开发两个层面。经唐宋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前期以广度开发为主,后期以深度开发为主,这决定了经济重心的地域所在与时间进程。

黄淑美,伍慕仪[4](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研究指明

李文涛[5](2010)在《宋代江南麦作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宋代江南麦作的讨论,认为南宋江南麦作扩大的原因是军事上的需要。朝廷向百姓征收麦租,这是南宋江南麦作扩大的根本原因。南北对峙结束后,江南麦作又出现萎缩。

陈恩虎[6](2009)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着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着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着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马亮[7](2011)在《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业史上,宋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宋代麦粟等旱地作物的南下以及随之形成的各种轮作制度,南方丘陵旱地与北方涝地的开垦利用,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些都离不开宋代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在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迅速,以水稻为例,宋代之前各朝代的水稻品种,多者不过二十多种,但宋代已达到273种以上,仅北宋时引入的占城稻,在南宋时已经衍生出至少18个品种。农作物新品种的出现,对于扩大当时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意义深远。而宋代北方旱地作物如麦、粟、豆等,在宋朝政府的推广下,在南方广为种植。麦粟的南下,也推动了宋代南方耕作制度的变化,稻麦轮作、麦豆轮作等轮作制度纷纷出现、成熟,大大丰富了南方的耕作方式。通过对宋代农作物品种的研究,对于宋代各种轮作制度的形成、完善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宋代农作物的南北交流,也影响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于宋代及以后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意义深远。宋末元初麻和棉花种植的此消彼长,推动了中国古代衣着文化的一次变革,棉布开始取代麻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总之,通过对宋代农作物品种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宋代经济、文化的一系列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王加华[8](2016)在《江南与华北传统麦作技术的比较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探讨》文中指出传统时期江南与华北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大田麦作技术体系,在麦作品种、土壤耕作、灌溉施肥、中耕管理、收获等工作环节上均有很大不同,甚或呈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势。这一点在地墒的处理上又表现得最为明显,即江南在泄水,而华北则是保水。而之所以如此,与两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直接相关,其中又尤以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韩茂莉[9](2015)在《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物种传播与作物嬗替——兼论冬小麦向南方扩展与稻麦轮作》文中研究说明传播是通过人群的流动将文化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现象,中国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作中既包括本土驯化的物种,也存在域外传入的种类。四千年冬小麦传入中在中国北方成为主流作物之后,伴随北方人口的历次南下,通过移民的土着化、技术进步、社会认同等多元因素,大约南宋时期完成南向传播的历程。农业是在人类活动参与下的动植物生产,而动植物尤其植物本身就具有依托水热条件生成适应性品种的属性。近万年前,当先民无意中将采摘到的种子播入泥土,并收获,且再次重复上述活动的时候,原始农业就诞生了。此时人类播撒的每粒种子均带有鲜明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并非源自人工培育,而是它们植根的土地赋予的属性。自然环境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各不相同,可以肯定,当下遍布世界各地的农作物,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东亚与南美洲,三地驯化农作物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驯化而成的农作物带着本乡本土的环境属性,只属于驯化地本土。从农作物驯化之初到今天,再对农作物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农作物早已离开驯化地,而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食材。农作物本身不会移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却是可以移动的群体,无论人类社会出自什么原因、什么机遇,人群在完成自身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迁移中,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之地,也会将迁出地的物产、文化……带到迁入地,于是伴随人类的迁移,不仅实现了物质与文化的交流,也将农作物从起源地带到世界各地。如果说人类通过驯化农作物,将自身从被动地获取自然界赏赐的采集渔猎生活带入主动地经营物产的农业之中,那么农作物从一地传到另一地,其贡献不仅仅在于物种的丰富,更大的意义在于传播与接受,是物种与环境、人与社会,多项因素互相选择的结果。

韩茂莉[10](1992)在《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被普遍推广到南方,需要与当地农作物进行轮作复种。在水稻插秧技术出现之前,直播式种植方式使水稻用地时间过长,以致贻误下一茬作物的农时。插秧技术出现后,为稻麦复种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提供了可能。水稻插秧技术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为推广小麦的种植范围提供了先决条件。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又进一步促进了稻麦两熟制的实行与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使小麦的种植范围逐渐从江北移向江南,从旱地岗阜移向平原地带。

二、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环境史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环境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概况
    二、宋代环境史研究相关问题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上编
    第一章 北宋东京的木材与燃料
        第一节 东京木材来源及其消费
        一、东京木材消费之概况
        二、官营木业的采伐、运输和管理
        三、东京木材消费之环境后效
        第二节 东京的燃料供给与消费
        一、北宋前期东京的燃料来源与供给
        二、东京居民的燃料消费
        三、熙宁以后石炭的推广普及
        第三节 个案分析:玉清昭应宫的木材来源及其消耗
        一、玉清昭应宫的建设
        二、玉清昭应宫的建筑材料来源与供给
        三、玉清昭应宫修建之环境影响
    第二章 汴河的漕运与治理
        第一节 汴河的漕运
        一、汴河的漕运量
        二、汴河漕运的管理与制度
        第二节 北宋对汴河的治理
        一、汴口的治理
        二、汴河的疏浚
        三、狭河与治堤
        四、导洛通汴
        第三节 汴河“地上河”的形成
        一、谢德权抑或张君平:关于疏治京畿沟渠的传说与史实
        二、汴河疏治与河床升高
        三、清水入汴与汴堤上升
    第三章 北宋河患加重背景下的华北生态与民生
        第一节 黄河决溢改道与趋于恶化的华北生态环境
        一、土地质量的下降
        二、水系紊乱与塘泊淤积
        三、治河物料的采伐
        第二节 民生多艰:华北民众生计种种
        一、河患与河役:华北民众的苦难与负担
        二、“蓄水以限戎马”:防辽的代价
        三、恶性的循环
        第三节 变害为利:北方淤田的发展
        一、北方淤田发展概况及分布
        二、淤田的生态效益与工程技术
        三、淤田的成效与淤灌区的百姓生计
    第四章 北宋西北边区的生态、社会与民族
        第一节 采造务、堡寨、弓箭手:北宋政府对西北吐蕃居地的开发与开拓
        一、“不占之占”:森林开发与渭河上游谷地的开拓(960-1037)
        二、“屯田进筑”:弓箭手屯田和堡寨修筑(1038-1071)
        三、“武力开边”:熙河之役及其后的拓边与开发(1072-1127)
        第二节 西北边区的屯垦开发——以弓箭手屯田为中心
        一、屯田的分布与环境选择
        二、弓箭手屯田的特点与成效
        三、弓箭手屯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西北吐蕃部落饮茶习俗的形成及其影响——兼论宋蕃“茶马贸易”的形成过程
        一、西北吐蕃人的高原生活与饮茶需求
        二、西北吐蕃部落的茶叶来源及饮茶习俗的形成
        三、“恃茶为命”:茶马贸易对西北吐蕃人的影响
    第五章 战争与环境:“靖康之难”中金军围汴造成的生态灾难
        第一节 园林尽毁
        第二节 水道填淤
        第三节 疾疫横行
中编
    第六章 南宋临安的物资供给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临安的基本生活物资供给
        一、“东门菜”
        二、“西门水”
        三、“南门柴”
        四、“北门米”
        第二节 生态西湖:临安的城市“后花园”
        一、对西湖水体的治理
        二、对湖堤、湖岸的修建与治理
        三、西湖园林景观与湖区生态
        四、“西湖十景”的形成
    第七章 宋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与水利
        第一节 长江下游圩田的发展及其分布
        第二节 圩田的管理与养护
        第三节 圩民的劳作与营生
        第四节 圩田与围田:人口压力下的人地关系
    第八章 宋代东南山区的农业开发——以南宋时期梯田的兴起为中心
        第一节 山区农业开发与梯田的出现
        第二节 山区民众的生计与梯田的垦殖
        第三节 梯田开发影响下的社会与环境
        一、梯田开发对社会的影响
        二、梯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结
    第九章 环境史视野下的宋代岭南人与野生动物关系初探
        第一节 宋代岭南人对野生动物的认识与利用
        一、宋代岭南人对野生动物的认识
        二、宋代岭南人对野生动物的利用
        第二节 宋代岭南地区的开发与野生动物的退却:以象为例
        一、唐宋时期野象在岭南的分布
        二、野象分布的消退及其原因
        第三节 由“蛮夷”到“神州”:宋代岭南生态环境的转变
        小结
下编
    第十章 宋人及其生存环境概说——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宋人的食物与食料
        一、南北主食的差异
        二、宋代的副食:肉食与水产
        三、南北饮食的交流
        第二节 宋人的衣着与衣料
        一、衣着
        二、衣料
        第三节 宋人的居室与建材
        第四节 宋代的交通运输与交通工具
        一、交通运输概况
        二、交通工具
    第十一章 宋人的生态观念
        第一节 宋代各阶层的生态观念
        一、道学家的生态观念
        二、文学家的诗性生态观
        第二节 宋代官方的环境法令、措施及其体现的生态观念
        一、保护动物的法令、措施
        二、保护林木的法令、措施
        第三节 宋人生态观的特点与时代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宋代江南麦作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宋之前江南的麦作
二、南宋至明朝期间江南的麦作
三、南宋江南麦作动因讨论
四、建康慈幼庄麦租的讨论
五、南宋江南麦作发展原因的探讨

(6)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巢湖流域"地理概念的确定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巢湖流域的气候
        二、巢湖流域的水资源
        三、巢湖流域的土地资源
        四、巢湖流域的植被
    第二节 政区建置与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的政区
        二、秦至宋元时期的政区
        三、明清时期的政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
        二、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
        三、移民广泛存在
        四、徽商活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租佃关系
        一、租佃形态
        二、永佃制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和交易俗例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
        二、清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
第三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宋元以前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二、明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三、清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屯田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变化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利用
        四、垦殖公司经营形式的出现
    第三节 耕地类型结构与布局
        一、载籍耕地类型
        二、水旱耕地结构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地布局
第四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缘起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过程、规模与地域分布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一、建立完整的圩堤、涵闸、沟渠等水利体系
        二、修筑堤防系统
        三、塞支强干,联圩、套圩、分圩御水
        四、重视圩岸的护养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
        一、圩田管理机构和修防制度
        二、"官督民修"的组织模式
        三、圩堤修防资金
第五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一、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二、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杂粮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一、纤维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二、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嗜好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四、染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亩产水平
        一、影响粮食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二、田亩折算与粮食亩产量的关系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粮食亩产
第六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
    第一节 农业墟市、集镇的逐步兴起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市镇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墟市、集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巢湖流域各州县内部市镇体系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以米粮贸易为主的商品流通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经营形式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运销和市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徽商与巢湖流域的农业商品经济
        一、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分布及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因
        二、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农工商经营活动
        三、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特色
第七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优越
        二、水陆交通发达
        三、重视兴修水利
        四、移民的农业开发
        五、农业技术成熟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传统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二、以稻作为主的种植结构
        三、以粮食贸易为主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基本建立
        四、农民生活属"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安土重迁,不习商贾的习俗
        二、战乱的破坏
        三、水旱灾害频仍
        四、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
        五、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膨胀,封建剥削加重
        六、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7)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状况及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水稻品种发展
    一、宋代水稻的种植区域
        (一) 南方的水稻种植
        (二) 北方的水稻种植
    二、水稻品种的分类和宋代以前的水稻品种
        (一) 水稻品种的分类
        (二) 宋代以前的水稻品种
    三、宋代水稻的品种
        (一) 宋代史料中的水稻品种
        (二) 宋代水稻品种分析
    四、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
        (一) 占城稻的引进
        (二) 占城稻在宋代的衍生品种
        (三) 占城稻的推广和影响
    五、小结
第二章 宋代麦的品种发展
    一、宋代以前麦的种植
    二、宋代麦的品种
        (一) 麦品种的分类
        (二) 宋代麦的品种
    三、麦在南方的推广
        (一) 北宋时南方麦的种植
        (二) 南宋时南方麦的种植
        (三) 麦在南方与水稻等农作物的轮作
    四、小结
第三章 宋代其它农作物品种的发展
    一、粟的品种发展
        (一) 粟的起源和分类
        (二) 宋代粟品种的发展
    二、豆的品种发展
    三、麻与棉花的种植
        (一) 麻的种植
        (二) 棉花的种植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论着
后记

(8)江南与华北传统麦作技术的比较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麦作推广与品种差异
二、大田麦作技术差异
三、结语

(9)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物种传播与作物嬗替——兼论冬小麦向南方扩展与稻麦轮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农作物中的外来品种
二冬小麦传入南方的社会与技术作用
    (一) 南迁人口土着化与冬小麦向南方扩展
    (二) 唐代北方移民南渡与冬小麦空间分布
        1. 江南土地连作制与水稻秧播技术由来
        2. 唐代北方南渡移民快速土着化与一年一熟水田耕作
    (三) 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与冬小麦在南方各地的扩展
        1. 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产生

四、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J]. 韩茂莉. 历史地理, 2013(01)
  • [2]宋代环境史专题研究[D]. 聂传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3]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J]. 韩茂莉. 中国史研究, 2013(04)
  • [4]《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5]宋代江南麦作几个问题的探讨[J]. 李文涛.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10)
  • [6]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 陈恩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7]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 马亮. 河南大学, 2011(08)
  • [8]江南与华北传统麦作技术的比较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探讨[J]. 王加华. 古今农业, 2016(02)
  • [9]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物种传播与作物嬗替——兼论冬小麦向南方扩展与稻麦轮作[A]. 韩茂莉. 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 缔造和平之路的历史责任与多元记忆专场论文及摘要集, 2015
  • [10]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J]. 韩茂莉.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4)

标签:;  ;  ;  ;  ;  

论宋代江南地区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