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

一、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陈卓[1](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祝链[2](1995)在《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文中认为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祝链北京的12月.寒气袭人。5日晚,北京国安剧场内却洋溢着浓浓春意。当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组委会主任、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金东宣布大奖赛闭幕时.顿时掌声如潮,在场的近千名参赛者和来宾为活动的成功举办...

祝链[3](1995)在《举科技成才旌旗 创世纪腾飞基业──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述评之一》文中提出举科技成才旌旗创世纪腾飞基业──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述评之一祝链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见本刊第l期报道)获得圆满成功决非偶然、综观本次大赛,有如下特点:各地、各校兴起的学生科技活动热潮使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成为有源之水...

沈琴[4](2014)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而更多的将重心集中于对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因此,国家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创新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对国家的创新性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国与国的竞争中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党和政府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阶层,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意识也随之成为“精英人才”的标志性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为深入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路径与价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视角来阐述创新、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科学内涵;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研究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其次,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历程,分析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剖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本原因,并对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制定具体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提出营造以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国家体制机制——社会环境“五位一体”的环境氛围的具体对策,以期在实践中更好的加强和创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工作。

张玲[5](2010)在《上海高校啦啦队开展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啦啦队是一项新兴的运动,因其特殊的魅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喜爱。啦啦队是由美国校园发起的运动,在青年人群中广泛流传,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它不仅迎合了大学生表现自我、释放自我的愿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啦啦队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荣誉的一项体育运动。本文以上海高校啦啦队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3所上海高校啦啦队队伍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对啦啦队方面的专家的访谈分析上海高校啦啦队开展的情况,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情况等,同时分析参加啦啦队队伍对学生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同时找出啦啦队发展中的问题,并对上海高校啦啦队的进一步发展给出一些建议。调查发现目前上海高校啦啦队开展状况良好,主要以运动队的形式开展,部分学校有固定的啦啦队队伍,小部分学校根据每年比赛情况临时组队。运动员大部分是非体育类院系学生,所以大部分运动员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体育无关的行业。运动员中大部分没有与啦啦队相关运动的基础而且以女生为主,对啦啦队的喜爱程度较高。啦啦队队伍的教练员多毕业于国内的体育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积极性较高,业务能力一般。啦啦队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上海高校校园文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提高了校园的精神文化。同时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政府、学校和各协会对啦啦队的重视程度不够,竞赛开展不系统,制度制定不完善,对啦啦队的经费投入少,对运动员的奖励制度太少,对教练员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为了能够使得上海高校啦啦队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加强政府干预力量,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管理等意见和建议,从而希望促进上海高校啦啦队的发展。

时玉宝[6](2014)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第一资源。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中坚力量。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都极为重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摩尔定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工作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而评价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本文将以博士后群体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与领导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回顾了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分析的一个逻辑范式,并以博士后群体为例,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组织和领导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论文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回顾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与方法后,以博士后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法,提出27个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包括主观创新意向力、科技创新能力、思维观察能力、身心自束能力、知识配置能力、基础心智力、其他特征力在内的7个方面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从投入、培养、提升和产出四个角度来分析创新型人才的人力资本特征,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评价、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模式这一分析架构,通过对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的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领导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导创新工作两个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领导机制。论文从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创新活动的领导,以及对领导者的期望和组织环境与团队建设4个方面,分析应如何加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的领导,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国内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中存在的领导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通过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评价指标,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领导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将为我国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董博[7](2008)在《解放思想史 青春振兴路——改革开放30年吉林共青团回眸》文中研究表明30年来,吉林青年的奋斗实践始终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吉林共青团团结带领全省各界青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领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己任,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在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加强自

肖南[8](1995)在《高等教育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大事记一九九四年1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易会参观展览。武汉大学博士生张学记的"纳米级超微电极及超微传感器",获特等奖,被北京望重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以250万元的最高价买...

陈蓝,郭钟宁,胡刚,钟兆明[9](2006)在《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本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过程,阐述了对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机械类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施理念与模式。

二、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重点与难点
        (二) 创新点
    五、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创新意识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一) 创新的内涵
        (二) 创新意识的内涵
        (三)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创新的思想理论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
        (三)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
        (四)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三)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四)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需要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经验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过程
        (二)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经验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创新意识欠缺
        (二) 综合素养缺乏
        (三) 创新能力较差
        (四) 创新实践匮乏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信息时代的消极影响
        (二) 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误
        (三) 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四) 国家政策体制的不完善
第四章 加强和创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一、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核心
        (一) 增强好奇心
        (二) 拥有质疑品质
        (三) 请教内行或专家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一) 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二) 提高家庭教育期望值
    三、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沃土
        (一) 完善高校办学理念
        (二)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三) 改善评价体系缺陷
    四、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保障
        (一) 国家行政部门强化制度保障
        (二) 国家宣传部门营造舆论环境
        (三) 国家评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 国家人才选拔政策提供条件
        (五) 国家教学经费提供物质基础
    五、全社会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动力
        (一) 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 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 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上海高校啦啦队开展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对啦啦队概念的研究
        2.1.1 啦啦队的概念
        2.1.2 啦啦队的分类
        2.1.3 啦啦队的特点
    2.2 对国外高校啦啦队发展的研究
        2.2.1 国外啦啦队的历史发展
        2.2.2 国外啦啦队比赛的发展情况
        2.2.3 国外啦啦队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
        2.2.4 国外啦啦队的市场运作
    2.3 对国内高校啦啦队发展的研究
        2.3.1 对啦啦队竞赛规则的研究
        2.3.2 啦啦队的培训
        2.3.3 国内高校啦啦队的发展历程
    2.4 对上海高校啦啦队发展的研究
    2.5 结语
3 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员情况
        4.1.1 运动员人数比例
        4.1.2 运动员的出身
        4.1.3 运动员参与动机
        4.1.4 选材
        4.1.5 对啦啦队知识的了解
        4.1.6 训练与学习
        4.1.7 对运动员的奖励政策
        4.1.8 运动员出路
    4.2 教练员情况
        4.2.1 性别、年龄
        4.2.2 学历
        4.2.3 业务能力
        4.2.4 教练员的培训
        4.2.5 成绩考核指标
        4.2.6 待遇
    4.3 啦啦队队伍情况
        4.3.1 啦啦队队伍的类别
        4.3.2 啦啦队队伍的训练时间
        4.3.3 啦啦队队伍参加比赛的情况
        4.3.4 啦啦队队伍的口号
    4.4 啦啦队对运动员的影响
        4.4.1 啦啦队的健身功能
        4.4.2 啦啦队的健心功能
        4.4.3 啦啦队的教育功能
        4.4.4 啦啦队的竞技功能
        4.4.5 啦啦队的社会化功能
    4.5 设施与经费管理情况
    4.6 啦啦队的开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4.6.1 啦啦队的开展丰富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4.6.2 啦啦队的开展提升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4.7 啦啦队在上海高校中开展存在的问题
        4.7.1 影响因素的确定
        4.7.2 主要因子分析
5 上海高校啦啦队发展对策
    5.1 政府加强对啦啦队的干预作用
        5.1.1 加强宣传
        5.1.2 增加啦啦队的赛事
        5.1.3 增加财政拨款
    5.2 加强对啦啦队员的管理
        5.2.1 运动员选材
        5.2.2 啦啦队运动员的管理方法
    5.3 加强啦啦队教练员的管理
        5.3.1 制定啦啦队教练员选拔聘任计划
        5.3.2 制定啦啦队训练计划
        5.3.3 明确啦啦队教练员的职责和权限
        5.3.4 完善啦啦队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件一:问卷Ⅰ
附件二:问卷Ⅱ
附件三: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件四:访谈提纲

(6)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1.2.1 论文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2 论文研究方法
        1.2.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和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创新
    2.2 创新活动
    2.3 创新主体:创新型人才内涵及特征
        2.3.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2.3.2 创新型人才的分类
        2.3.3 创新型人才特征
        2.3.4 创新型人力资本
    2.4 创新型人才评价与培养
        2.4.1 创新型人才评价
        2.4.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管理
        2.4.3 博士后制度
    2.5 述评
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3.1 评价对象、原则与方法
        3.1.1 评价对象的界定
        3.1.2 评价原则
        3.1.3 评价方法
    3.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4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及权重
        3.4.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3.4.2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分析
        3.4.3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力权重
    3.5 小结
4 基于投入-产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基于投入-产出的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分析
    4.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及其构成
        4.2.1 国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2.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4.2.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4.3 中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4.3.1 中国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简介
        4.3.2 中外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4.3.3 启示
    4.4 小结
5 创新型科技人才组织机制
    5.1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工作特征
    5.2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组织机制
        5.2.1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本身的领导
        5.2.2 对创新性活动领导
        5.2.3 对领导者的期望
        5.2.4 创新的组织环境塑造和团队建设
    5.3 中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科研创新领导分析
        5.3.1 创新团队领导者和成员的背景
        5.3.2 对创新型人才团队的领导的作用的认知
        5.3.3 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的状况及成效
        5.3.4 综合评论
    5.4 小结
6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6.1 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
        6.1.1 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全局谋划
        6.1.2 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6.1.3 重点领域人才突破,梯队建设
    6.2 宽松的创新环境的塑造
        6.2.1 宽容的创新氛围
        6.2.2 加大科研经费资助力度
        6.2.3 共享创新资源,促进人才集聚
    6.3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领导
        6.3.1 保护和激发创新热情
        6.3.2 加强学校正规化的科研教育和训练
        6.3.3 改善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领导者的合作关系
        6.3.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前沿培训力度
        6.3.5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6.3.6 重视提升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6.4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激励
        6.4.1 物质激励
        6.4.2 文化感染
        6.4.3 职业发展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人力资本特征调查问卷
    问卷二 创新型科技人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三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调查问卷
    问卷四 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组织与领导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2]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J]. 祝链. 发明与革新, 1995(01)
  • [3]举科技成才旌旗 创世纪腾飞基业──中国大学生第二届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述评之一[J]. 祝链. 发明与革新, 1995(02)
  • [4]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D]. 沈琴.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5]上海高校啦啦队开展现状的研究[D]. 张玲.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 [6]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D]. 时玉宝.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7]解放思想史 青春振兴路——改革开放30年吉林共青团回眸[A]. 董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 2008
  • [8]高等教育大事记[J]. 肖南. 中国高教研究, 1995(02)
  • [9]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探讨[J]. 陈蓝,郭钟宁,胡刚,钟兆明.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在京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