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结核的形成和生物的作用

锰结核的形成和生物的作用

一、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欧莉华[1](2013)在《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桂西南地区属于右江盆地,晚泥盆世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两个成锰沉积盆地,即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和广南—富宁成锰盆地。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由北西向的广南—大新断裂与北东向的下雷—灵马断裂共同作用形成的断陷拉张盆地。晚泥盆世是桂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成锰时期,其地层可划分为非含锰岩系和含锰岩系。非含锰岩系为融县组,以大套的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含锰岩系包括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以硅质岩、硅质灰岩及泥质岩沉积为主。榴江组与五指山组含锰性不同,榴江组含锰性低,未形成原生的工业性矿床,后期通过氧化淋滤作用形成了土湖次生氧化锰矿床。五指山组为原生碳酸锰-硅酸锰矿床,含锰性好。桂西南地区晚泥盆世发育半局限台地、斜坡和台盆三种沉积相类型。半局限台地相包含了泻湖、台凹及台地边缘浅滩三个亚相,泻湖亚相属静水低能环境,水体较浅,以泥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沉积为主,生物较少;台凹水体相对较深,发育了泥质条带灰岩、扁豆状灰岩及少量硅质岩;台地边缘水体能量较高,发育了鲕粒滩、粒屑滩及生屑滩等沉积,生物类型以底栖生物为主,包括珊瑚、腕足、海百合、层孔虫、双壳类等。斜坡相包括上斜坡和下斜坡两个亚相,沉积物以泥质条带灰岩、扁豆状灰岩和微晶灰岩为主,生物稀少。台盆相水体深,能量低,沉积物以硅质、泥质沉积为主,发育含锰层。研究区发育了东西两个半局限台地,台地之间为台沟,台沟呈狭长形,形成了典型的台盆相间格局,台盆相是锰矿沉积的理想场所。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可以划分为几个锰矿区,不同的锰矿区的锰矿沉积具有相似特征。其五指山组一般发育了23个锰矿层,锰矿层厚度不一。锰矿石普遍具有块状、条带状、条纹状、结核状、气孔状、杏仁状等构造。以大类来分,可主要划分为鲕豆状锰矿石和条带状锰矿石两大类。锰矿石颜色较丰富,有紫红色、玫瑰色、粉红色、红黄色、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蓝灰色、灰黑色等。对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五指山组含锰岩系磁化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表明锰矿层与围岩磁化率存在明显的区别。围岩磁化率值普遍偏低,以120(10-6SI)占绝对优势;锰矿层的磁化率值则普遍达到数百(10-6SI),甚至达到数万(10-6SI)。相对来说,二三矿段的磁化率值比一矿段普遍偏高,表明二三矿段的含矿性更好。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表明磁化率可以作为识别含锰岩系和非含锰岩系的判别标志,在进行深部锰矿勘探时可以将磁化率测量作为一个快捷的定性的指标。鲕豆状结构是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的重要结构特征。鲕豆粒类型多样。经显微结构、矿物及地球化学分析后认为,研究区锰矿石主要发育两种鲕豆粒类型:一种是鲕豆粒呈杂乱分布,鲕粒与基质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鲕粒之间无相连现象,基质为块状构造,无层理,这种鲕豆粒为热水成因。在海底热水活动区,由于热水喷流,沉积速率高,形成大量气孔,气孔被矿物沉淀充填而形成类似于鲕豆粒结构的特征,这种鲕豆粒通常都没有同心圈层结构;另一种鲕豆粒发育类似于同心圈层的结构,鲕豆粒可呈拉长状,发育拖尾,或鲕豆粒之间相连接成串珠状,串珠状鲕豆粒平行于层面分布,锰矿石的基质发育层理构造或无层理构造,这种鲕豆粒为胶体成因,发育的同心圈层结构式由不同的矿物胶体先后凝聚形成的,这种鲕豆状锰矿石为热水沉积和正常沉积混合成因。研究区锰矿锰质有热水和陆源两个来源,以热水来源为主。研究区含锰岩系中普遍发育硅质岩、硅质灰岩及硅质泥岩,这些含硅岩类与锰矿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显微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后认为,锰矿床中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硅质有热水和陆源两个来源,生物对硅质岩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硅质岩与锰矿的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研究区锰矿的沉积受沉积相、古地理及热水活动的共同控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是研究区碳酸锰矿沉积的古地理基础,在相对封闭的台沟相深水环境中形成碱性还原条件,为锰矿沉积提供良好的介质条件和沉积环境。而海底热水活动带来大量的锰质是锰矿沉积的物质基础。

原田宪一,白桦[2](1983)在《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对生成环境与性质互不相同的锰结核,在其微细构造上,用微体古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观察结果表明:各个试样上共同具有的底栖生物成因构造,使锰结核本身出现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它们得以在海底面保存下来。试与微型结核的性质作个比较,就不难理解两者所起的作闸是将供给到海洋表面及海底面上的重金属元素有效地自海水中脱除。

谭文峰[3](2000)在《我国几种土壤中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成与表面化学性质》文中提出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ED/EDS)、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全量分析、化学选择溶提等技术,研究了我国几类土壤铁锰结核的形态构造、氧化锰矿物类型与形貌、物质组成、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Cr(Ⅲ)的氧化,探讨了铁锰结核和所含氧化锰矿物的性质、形成机制及其与土壤环境条件的关系。 1、本文提出的方法—用样液比1:100、pH3.0的0.1mol/L HAHC处理样品2小时,能从铁锰结核中分别溶提出80.6~86.3%、1.9~3.8%和<0.36%的锰、铁和铝,说明将此方法用于分离、测定铁锰结核中的锰、铁、铝是可行的。 2、与土壤相比,铁锰结核中的MnO2、Pb、Cd、Ba、Co、Ni、Cu、Zn强烈富集,Fe2O3明显富集,CaO、P2O5、Na2O稍有富集,SiO2、Al2O3、K2O、MgO、TiO2有所减少。结核中Ba、Cd、Co、Cu、Ni、Pb、Zn含量与MnO2含量显着相关;而土壤中的Cd、Cu、Ni、Pb、Zn含量与Fe2O3,含量显着相关。因子分析表明铁锰结核中的元素可分三组:第一组为SiO2、Al2O3、K2O、MgO、CaO、Na2O、TiO2、Sr,代表硅酸盐矿物的元素组合;第二组为MnO2、Ba、Cd、Co、Cu、Li、Ni、Pb、Zn,它们的富集与氧化锰矿物有关;第三组为Fe2O3、P2O5、Cr,其富集与氧化铁矿物有关。XPS分析表明铁锰结核中的锰为+3、+4价。 3、SEM下的铁锰结核背散射电子(BSE)图像表明,从南到北,结核内环带构造由清晰到模糊;Mn、Fe的环带分布逐渐减弱,Ca的增强。SEM/EDS分析表明:①MnO2、Fe2O3在结核剖面上呈波形曲线分布,二者含量交替上升或下降,波形变化由南向北更加频繁,结核的环带构造逐渐由厚变薄;②红壤、黄棕壤铁锰结核剖面上MnO2含量的变异系数比砂姜黑土、棕壤的高,Fe2O3的则相反;③酸性-微酸性土壤中铁锰结核的Ca、Ba、Co、Ni、Pb富集于氧化锰矿物,微碱性-碱性土壤中铁锰结核的Ca、Ba富集于氧化锰矿物,Co、Ni、Pb主要沉淀富集于结核。铁锰结核的生长可分为土壤渍水与贫水两个阶段,环带构造可能是在较大全球气候变化或新构造运动中引起地形、土壤环境巨大波动的条件下形成的。 4、土壤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由南到北逐渐从以1:1型高岭石为主过渡到以2:1型矿物为主;1.4nm过渡矿物转变成蛭石,蒙脱石从无到有,三水铝石从有到无;铁锰结核从南到北的变化与相应土壤的一致,但不含三水铝石,1.4nm矿物为蛭石,2:1型矿物含量比相应土壤的高,高岭石含量则相反。随着铁锰结核颗粒增大,高岭石含量减少、水云母含量增加,层状硅酸盐矿物与土壤间的差异增大。铁锰结核中氧化铁的活化度与游离度比相应土壤的大,从南到北由针-赤混合型向针铁矿过渡,针铁矿比例增加,赤铁矿比例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与土壤的变化一致,但G/(G+H)比值比土壤的高,针、赤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比相应土壤的低。 5、砂姜黑土铁锰结核的锰矿物以钙锰矿与狸硬锰矿为主,其它土壤的均以理硬锰矿为主。黄褐土、武汉黄棕壤铁锰结核中还含水钠锰矿、水羟锰矿,宜章红壤、武汉黄棕壤、砂姜黑土还含锰钡矿,桂阳红壤有少量锰铅矿;铁锰结核中的锰矿物类型与其所含特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相符。TEMffeDffiDS的观察与分析表明,桂阳红壤、黄褐土、棕壤铁锰结核中理硬锰矿的结晶颗粒为500urn~1000nm,呈片状或板块状,衍射花样清晰;武汉黄棕壤的水钠锰矿和砂姜黑土的钙锰矿在TIM明场下都为微晶集合体;前者的单个晶粒不易分辨,只在暗场像下显示出10urn—30urn极细小晶体颗粒,电子衍射花样呈多晶衍射环,后者多呈纤维状、长片状或针状,电子衍射花样呈较清晰的多晶衍射环。 6、pHS.5下,土壤铁锰结核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顺序为:Ph>Cn>Zfi>C。>M>C山 对这些重金属离于吸附力大小的顺序为:*5-1>*2-1>N个1>N卜1,这与其所含的主要氧化锰矿物类型有关。 7、N4-l、NZ-l、NS-l中氧化锰对k(Im的最大氧化量分别为 723.6、627.l、打8.6m。1/陌(枷0。)。铁锰结核对k(皿的氧化百分率:(1)随出 升高而降低; *)随离子强度增加而略有升高:u)随样品c人P吸附量增加的变化较小;随Ph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Ph吸附量大于100nunol爪g时,降幅减弱、趋于稳定。铁锰结核的氧化锰矿物对Cr皿)的氧化,仅限于吸附在Stern层的Cr(ill),对其它Cr(Ill)的氧化机率很小,并受PH、竟争吸附阳离子种类、氧化锰矿物类型、锰的价态及表面位点亲和性的影响。

惠博[4](2014)在《鄂西宁乡式铁矿沉积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泥盆纪宁乡式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铁矿床之一,关于其成矿过程及生物成因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应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矿床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比前寒武宣龙式鲕状铁矿石,综合研究了宁乡式鲕状赤铁矿的成矿过程,探讨了矿石成矿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及成矿机制。宁乡式铁矿矿石的自然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三类:鲕状赤铁矿矿石、鲕状绿泥石菱铁矿矿石及两者的混合矿石;鲕状铁矿石分为四个基本组分:内源颗粒、陆源碎屑、填隙物和孔隙;主要矿物组成为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绿泥石、胶磷矿、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及微量的粘土矿物;鲕粒粒度主要集中在0.1~0.5mm这个区间,整体明显小于宣龙式铁矿中的铁质鲕粒;成分、结构甚至成因不同的核心都能成为鲕粒沉积的底基,即圈层物质的沉积并不受底基影响;90%以上铁质鲕粒不具核心,不具备典型的明暗相间纹层特征,鲕粒形态多样。晚泥盆世鄂西地区主要为滨岸沉积环境。云台观组岩性较单一,层理构造发育,化石稀少,主要发育前滨相;黄家磴组岩性为黄绿及紫红等杂色页岩、石英砂岩,普遍夹有鲕状赤铁矿,水平层理,为近—远滨相;写经寺组上段为砂页岩段,含鲕绿泥石菱铁矿层(Fe4)。下段在东部为灰岩段,含鲕状赤铁矿层(Fe3),产自熔性富矿;西部为页岩夹砂岩段,产酸性富矿,主要为远滨相。论文将该地区泥盆世地层划分两个Ⅲ级层序,并对含矿地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宁乡式铁矿石在海侵的背景下形成的。铁矿石共有4层,其中Fe1、Fe2矿层产于上泥盆统下段的黄家磴组中,而Fe3和Fe4矿层则产于上泥盆统上段的写经寺组内。矿石多产于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岩性转换界面,受最大海泛面控制,沉积铁矿的产出部位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对不同地区的典型铁矿床进行了精细的地球化学取样分析,获取了不同类型矿石和岩石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的数据,探讨了铁物质的来源,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及生物在成矿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相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铁矿物相大致对应了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环境,结合铁质鲕粒的矿物组成特征,说明矿石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最后,论文从古地理、氧化还原环境、海平面变化以及生物成矿作用四个方面详细讨论了这些因素对铁矿形成的影响,讨论了铁矿形成机制,并提出了其成矿模式:成矿物质准备阶段——铁质鲕粒形成阶段——铁矿石形成阶段。

冯雄汉[5](2004)在《几种常见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转化及表面化学性质》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氧化锰矿物是动植物锰素的重要来源,是土壤中的重要吸附载体、氧化还原主体、化学反应催化剂及环境信息载体,其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展土壤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转化及性质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锰的地球化学行为、土壤演变、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氧化锰矿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ED/EDAX)、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光谱(LR)、热重分析(TGA)、全量分析和表面酸性位点分析等技术,系统研究了水钠锰矿、钙锰矿、锰钾矿、黑锰矿和锂硬锰矿等土壤中常见氧化锰矿物的合成条件、生成途径、表面电荷性质,以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Cr(Ⅲ)、As(Ⅲ)的氧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氧化锰矿物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与土壤环境条件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结果有: 1、系统地开展了土壤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合成了水钠锰矿、锂硬锰矿、锰钾矿、钙锰矿和黑锰矿等土壤中常见氧化锰矿物,对其结构、形貌、组成和电荷性质进行了鉴定和表征,初步探明了不同合成条件的影响规律。 (1) 反应液流动速率和氧气流量是影响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生成的主要因素,反应受O2的扩散控制。反应前对MnCl2和NaOH溶液通N2或O2处理以及反应过程中温度对水钠锰矿的生成没有影响,且提高温度可以增加产物的结晶度。合成单相水钠锰矿的条件为:OH/Mn摩尔比为13.7,O2的流量2L/min,在常温和机械搅拌(450r/min)下氧化5小时。 (2) 盐酸滴加速度、反应时间和老化处理是影响酸性介质中水钠锰矿合成的主要因素。对生成的水钠锰矿进行老化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产物的结晶度。单相酸性水钠锰矿的合成条件为:HCl:KMnO4=2:1,在沸腾和搅拌条件下以0.7mL/min的速度滴加盐酸,滴加完毕后再反应30min,产物在60℃下老化处理12h。合成的酸性水钠锰矿为含少量K的H型水钠锰矿,红外光谱表明它与碱性水钠锰矿具有类似的短程结构。 (3) 影响钙锰矿热液合成的主要因素是热液温度和处理时间,体系压力对钙锰矿的合成影响小。以Mg-水钠锰矿为前驱物,热液合成的钙锰矿呈纤维状,三个互交120°方向生长的晶体共同组成三连晶结构。 (4) 锰钾矿的结晶度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加,老化处理对产物的结晶度略有增加,而延长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较小。合成单相锰钾矿的条件为:MnO4-/Mn2+摩尔比为0.7,在100℃下反应20min,产物经50℃老化处理24h;以水钠锰矿为母几种常见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转化及表面化学性质体,与LimAln(oH)x针轻基复合离子交换后,热液条件合成的铿硬锰矿为六方片状晶体,其中含有少量水钠锰矿杂质;在弱碱性介质中,以O:为氧化剂氧化Mn(OH)2合成黑锰矿,合成的单相黑锰矿为暗黄色假立方晶体。 (5)酸性水钠锰矿、碱性水钠锰矿、锰钾矿、钙锰矿的PZC较低,分别为1 .75、3.37、2.10和3.5,其表面可变负电荷量的大小顺序为:酸性水钠锰矿>碱性水钠锰矿>锰钾矿妻钙锰矿,黑锰矿的 PZC较高,表面可变负电荷量远低于其他四种氧化锰矿物。 2、首次在回流条件下一次合成了大量单相钙锰矿,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回流sh和24h合成的钙锰矿的平均化学组成分别为Mgo.:郝no2.:,(H 20)1.15和Mgo.;7MnO2.10(H2O)088,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钙锰矿结晶度进一步提高,且无其它矿相生成;回流条件合成的钙锰矿与天然钙锰矿及某些热液条件合成的钙锰矿具有相同的形貌特征和生长特点,其表面具有较强的L喇s酸性位点,而Bronsted酸性位点较弱;回流条件合成的钙锰矿保持热稳定性达400℃。提出了钙锰矿在热液条件和表生条件下可能具某些相似的形成机制,即在较高的热液温度下,钙锰矿的形成时间较短,在温度较低的表生环境中,钙锰矿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 3、结合快速x射线衍射(xRD)方法和相关氧化锰矿物的Eh一pH平衡关系分析,查明了碱性介质中02氧化Mn(OH)2合成水钠锰矿的反应过程和生成途径。反应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l)黑锰矿(Mn3o4)和六方水锰矿(p一MnOOH)的形成阶段;(2)黑锰矿和六方锰矿转化为布塞尔矿阶段;(3)布塞尔矿生长阶段;(4)布塞尔矿转化成水钠锰矿阶段。生成途径可表示为:Mn(0H):六方水锰矿布塞尔矿水钠锰矿、尸黑锰矿 矿物的转化受矿物表面溶解O:浓度决定的Eh值控制。 4、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氧化锰矿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Cr(lII)及As(m)的氧化特性。(l)酸性水钠锰矿对PbZ+、CuZ+、eoZ+、edZ+和znZ+等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最强,黑锰矿的吸附能力最弱,除黑锰矿吸附更多的c矿+外,供试氧化锰矿物对Pb2+的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其它重金属。并提出:①重金属的水解常数和矿物的表面负电荷量,都是通过改变氧化锰矿物表面诱导水解作用及吸附离子形态来影响氧化锰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②酸性水钠锰矿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尤其是Pb2+,主要为非水化离子形态,而锰钾矿、钙锰矿和黑锰矿则是水化离子形态为主。(2)氧化锰矿物对Cr(In)的最大氧化量大小顺序为(mmol服

姜学钧[6](2008)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成岩型结核和水成型结壳作为海洋铁锰沉积物的两种主要类型,含有丰富的过渡金属元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本文选择了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系列铁锰结核(壳)样品,应用X-射线衍射仪确定了样品中的矿物相;再用化学上的两种相态分析手段——选择性提取实验和吸附实验,按照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主要矿物相或/和氧化物相,用选择性提取实验把海洋铁锰沉积物中元素分为可溶态、锰氧化物态、非晶态铁氧化物态、结晶态铁氧化物态和硅酸盐态;用等离子体光谱仪和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各个相态中的元素;然后利用提取以后的样品吸附特定的离子;借助地球化学、晶体化学和矿物学手段对过渡金属元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与沉积物组成矿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组成矿物对这些元素的吸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了解海洋铁锰沉积物与海水中上述元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得到如下的结果:由于Fe3+和Mn4+之间晶体化学特点差别很大,因此在两种成因的铁锰沉积物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氧化物而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广泛的类质同象,即在成岩型结核中形成了10(?)-水锰矿和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在水成型结壳中则形成了δ-MnO2和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Cu和Ni可以进入10(?)-水锰矿中并使其结构变得稳定,因此成岩型结核中相对富集Mn、Cu和Ni。Ti在水成型结壳中的富集则是由于其中大量的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吸附和络合,Co在水成型结壳中的存在则是Co和其中δ-MnO2中Mn之间的类质同象代替,因此水成型结壳相对富集Fe、Ti和Co。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两种成因的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存在都主要与其中的锰氧化物有关。在成岩型结核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进入其主要组成矿物―10(?)-水锰矿中并成为其结构的重要组分,虽然由于10(?)-水锰矿的结构原因导致其中的大半径阳离子钠、钙和小半径离子镁、锂在10(?)-水锰矿中占的位置不同,但是碱金属离子特别是钠离子对于10(?)-水锰矿结构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中钠离子的缺失会导致10(?)-水锰矿结构的坍塌,在坍塌以后10(?)-水锰矿转变成7(?)-水锰矿。镁离子同过渡金属离子Cu、Ni在支撑10(?)-水锰矿的结构使其结构稳定的方面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Cu和Ni等过渡金属元素。锂元素在成岩型结核中不是以锂硬锰矿的形式存在,而是与镁离子相同,存在于10(?)-水锰矿中,10(?)-水锰矿可以看作是锂元素在海水中的吸附剂,并且成岩型结核也许对于锂元素在海水中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Jiang et al., 2007)。水成型结壳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是由于δ-MnO2对这两类离子的吸附作用,只是吸附在了δ-MnO2的表面上,对于δ-MnO2的结构没有大的影响,推测只是对于δ-MnO2平衡其自身的电荷有一定的作用。而锂元素在水成型结壳中的存在则可能是由于其中的粘土矿物的吸附作用。稀土元素在成岩型结核和水成型结壳中的富集都是由于其中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对于海水中稀土元素的较强的络合作用。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对稀土元素的络合作用要强于10(?)-水锰矿、δ-MnO2对稀土元素的络合作用。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对稀土元素比碳酸根对稀土元素有着更强烈的络合作用,可以从稀土元素的碳酸盐络合物中争取到稀土元素离子与之络合而形成络合物,而10(?)-水锰矿和δ-MnO2则只络合海水中稀土元素的络合物,这表明10(?)-水锰矿和δ-MnO2对稀土元素的络合能力要小于碳酸根对稀土元素的络合。水成型结壳中Ce正异常并不是由δ-MnO2把可溶性的Ce3+氧化成不溶性的Ce4+而发生沉淀所导致,也不是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氧化作用,这可能与水成型结壳生长的氧化环境有关,因此,Ce的异常仍具有一定的指示氧化还原环境的作用。此外,磷酸盐或磷灰石对于REE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的富集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远小于铁氧化物的影响。

И.М.Мирчинк,候殿槐[7](1988)在《世界大洋的矿物资源》文中提出 现阶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开发大洋洋底的矿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已对大陆架上的一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和某种类型的砂矿床进行了开采。作为矿物原料源地的半深海区和深海区,尽管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矿产的巨大堆积和显示,但还没有纳入生产

陈骏,姚素平,季峻峰,张传伦,李一良[8](2004)在《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微生物地球化学近期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可以促进许多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岩石和矿物风化、元素迁移和聚集、有机质降解以及矿床形成等方面 ;还表现在部分控制大气成分 ,参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循环并影响其全球分布 ,从而对地球形成以来物质在上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的成果已经从根本上修正了地球科学的核心观点 ,它的发展必将对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骏,姚素平[9](2005)在《地质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微生物学是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学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通过对现代及地质历史上的各种地质环境,包括极高温,高压,极端酸性,碱性,高盐度,极高放射性,地球深部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演化,及其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探讨微生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元素(C,H,O,N,S,Fe等)在全球或局部尺度上的循环作用,从而对微生物的风化作用、成矿作用、地质环境下的微生物生态链及其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生态及分子地质微生物学是当前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杨锐,李国胜,张洪瑞[10](2007)在《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文中指出根据对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横向演变规律.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SiO2、Al2O3、Fe2O3、MgO、K2O、Na2O等常量元素氧化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元素氧化物内在关系较为密切,在沉积物中所起的作用相近,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相似,尤其在成因方面专属性较强,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它们与CaO、CaCO3、Sr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二者内在关系比较疏远,相关性差,沉积物源不同,后者主要与生物作用有关.由SiO2、Fe2O3、TiO2与Al2O3的比值与Ba/Sr标准值对比显见,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深海黏土、生物源和火山热液活动的产物.沉积相主要为硅质软泥相、硅质黏土相、钙质软泥相、沸石黏土相。

二、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锰矿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右江盆地演化特征
第3章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
    3.1 沉积相类型
        3.1.1 半局限台地相
        3.1.2. 斜坡相
        3.1.3 盆地相(台盆相)
    3.2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3.2.1 湖润剖面
        3.2.2 鬼哭坳剖面
        3.2.3 下雷钻孔 ZK2407
    3.3 连剖面沉积相对比
    3.4 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4章 成锰盆地与含锰岩系
    4.1 成锰沉积盆地
        4.1.1 成锰沉积盆地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4.1.2 桂南成锰沉积盆地
        4.1.3 靖西—大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
    4.2 含锰岩系
        4.2.1 含锰岩系的分类
        4.2.2 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含锰岩系特征
第5章 锰矿区地质特征
    5.1 下雷—湖润锰矿区
        5.1.1 矿区构造特征
        5.1.2 含锰岩系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2 龙邦—壬庄矿区
        5.2.1 矿区构造特征
        5.2.2 含锰岩系特征
        5.2.3 锰矿石特征
    5.3 岳圩—地州矿区
        5.3.1 矿区构造特征
        5.3.2 含锰岩系特征
        5.3.3 锰矿石特征
第6章 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
    6.1 磁化率研究综述
    6.2 研究区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
第7章 锰矿石鲕豆粒特征
    7.1 锰矿石鲕豆粒结构特征
        7.1.1 宏观结构特征
        7.1.2 显微结构特征
    7.2 锰矿石鲕豆粒矿物学特征
        7.2.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7.2.2 X 射线衍射分析
    7.3 锰矿石鲕豆粒地球化学特征
        7.3.1 样品的制作及测试方法
        7.3.2 常量元素特征
        7.3.3 微量元素特征
        7.3.4 稀土元素特征
    7.4 锰矿石鲕豆粒成因及锰质来源
第8章 锰矿床中硅质岩特征
    8.1 硅质岩结构特征
    8.2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8.2.1 样品的选择
        8.2.2 常量元素特征
        8.2.3 微量元素特征
        8.2.4 稀土元素特征
    8.3 硅质岩成因
    8.4 硅质岩与锰矿关系
第9章 锰矿成矿机理研究
    9.1 相序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9.1.1 锰矿发育的沉积相特征
        9.1.2 含锰岩系沉积相演化过程
    9.2 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9.3 锰质来源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9.4 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3)我国几种土壤中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成与表面化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Ⅰ 文献综述
    一、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
        (一) 氧化锰矿物的类型
        (二) 氧化锰矿物的鉴定与区分
        (三) 氧化锰矿物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二、 氧化锰矿物的表面化学特征
        (一) 表面电荷特性
        (二) 吸附特性
        (三) 氧化锰矿物的氧化还原特性
    三、 土壤铁锰结核
        (一) 土壤铁锰结核的形态与构造特征
        (二) 土壤铁锰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三) 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
Ⅱ 引言
Ⅲ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Ⅳ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氧化锰矿物的化学选择提取剂的选取
        一、 盐酸羟胺(HAHC)溶提土壤铁锰结核中氧化锰矿物的效果
        (一) 不同浓度的HAHC溶提效果
        (二) 不同pH值的HAHC溶提效果
        (三) 溶提时间的选择
        (四) HAHC连续两次溶提结果
        (五) 小结
        二、 不同提取剂溶提氧化锰矿物的效果
    第二部分 土壤与铁锰结核中的物质组成
        一、 土壤及铁锰结核的元素组成
        (一) 土壤及铁锰结核的元素组成
        (二) 铁锰结核中元素的富集
        (三) 土壤和铁锰结核中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四) 土壤铁锰结核中锰的价态
        二、 几种元素在土壤铁锰结核剖面上的分布
        (一) 几种元素在铁锰结核剖面上的背散射电子图像(BSE)分析
        (二) 几种元素在铁锰结核剖面上的线分布
        三、 土壤及铁锰结核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
        四、 土壤与铁锰结核中的氧化铁矿物
        (一) 土壤与铁锰结核中氧化铁的活化度与游离度
        (二) 供试土壤与铁锰结核中氧化铁矿物类型与铝同晶替代量
        五、 土壤铁锰结核中的氧化锰矿物
        (一) X-射线衍射(XRD)鉴定
        (二) 电子显微镜鉴定
        六、 讨论
        (一) 矿物组成与土壤环境条件的关系
        (二) 土壤铁锰结核的成因
        (三) 土壤铁锰结核中金属元素的富集机理
    第三部分 土壤铁锰结核的表面化学性质
        一、 供试土壤铁锰结核的吸附特性
        (一) 等温吸附曲线
        (二) 铁锰结核对元素的最大吸附量及其氧化锰矿物的贡献
        (三) pH对金属离子和磷吸附的影响
        二、 供试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氧化还原特性
        (一) 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能力
        (二) 影响Cr(Ⅲ)氧化的因素
        三、 讨论:土壤氧化锰矿物的吸附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Ⅴ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鄂西宁乡式铁矿沉积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早期研究简史
        1.2.2 铁矿成因假说
        1.2.3 包粒成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性认识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云台观组
        2.2.2 黄家磴组
        2.2.3 写经寺组
    2.3 沉积盆地类型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理分布特征
    3.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2.1 火烧坪铁矿
        3.2.2 青岗坪铁矿
        3.2.3 官店铁矿
第4章 含矿地层沉积特征
    4.1 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4.1.1 巴东县司阳桥剖面
        4.1.2 建始县秦家湾剖面
        4.1.3 建始县向家湾剖面
        4.1.4 建始县弓剑崖剖面
    4.2 沉积相
        4.2.1 云台观组
        4.2.2 黄家磴组
        4.2.3 写经寺组
    4.3 古地理演化
        4.3.1 云台观组沉积环境
        4.3.2 黄家蹬组沉积环境
        4.3.3 写经寺组沉积环境
第5章 铁矿沉积特征
    5.1 矿床分布特征
    5.2 矿石产出层位特征
        5.2.1 铁矿产出层位
        5.2.2 富矿产出层位
    5.3 铁矿与沉积相的关系
    5.4 铁矿与岩相的关系
第6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
    6.1 自然类型
    6.2 化学组成
    6.3 X 射线衍射
    6.4 矿物组成
    6.5 单矿物特征
第7章 矿石显微结构特征
    7.1 矿石结构构造
        7.1.1 矿石结构
        7.1.2 矿石构造
    7.2 鲕粒显微结构特征
        7.2.1 核心
        7.2.2 圈层
    7.3 组分粒度特征
    7.4 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
第8章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8.1 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9章 铁矿石成矿机制
    9.1 岩相古地理与铁成矿的关系
    9.2 氧化还原界面与铁成矿关系
        9.2.1 氧化还原(Eh)和酸碱性(pH)条件
        9.2.2 沉积地球化学相
    9.3 生物作用与铁成矿关系
    9.4 海平面变化与铁矿成矿关系
    9.5 铁矿成矿机制讨论
        9.5.1 铁质鲕粒形成机制讨论
        9.5.2 铁矿形成机制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图版

(5)几种常见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转化及表面化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壤中氧化锰矿物的类型研究进展
        1.1.1 锰的晶体化学
        1.1.2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
    1.2 氧化锰矿物的结构特征与合成研究进展
        1.2.1 隧道构造氧化锰矿物
        1.2.1.1 软锰矿
        1.2.1.2 拉锰矿
        1.2.1.3 六方锰矿
        1.2.1.4 锰钡矿、锰钾矿、锰铅矿
        1.2.1.5 钡硬锰矿
        1.2.1.6 钙锰矿
        1.2.2 层状结构矿物
        1.2.2.1 水钠锰矿
        1.2.2.2 水羟锰矿
        1.2.2.3 布塞尔矿
        1.2.2.4 锂硬锰矿
        1.2.2.5 黑锌锰矿
        1.2.3 低价锰氧化物矿物
        1.2.3.1 水锰矿
        1.2.3.2 黑锰矿
    1.3 不同氧化锰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关系
    1.4 氧化锰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研究进展
        1.4.1 表面化学性质
        1.4.2 氧化锰矿物的吸附特性
        1.4.3 氧化锰矿物的氧化还原特性
        1.4.3.1 对Cr(Ⅲ)的氧化
        1.4.3.2 对As(Ⅲ)的氧化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蒸馏去离子水的制备
    2.2 供试氧化锰矿物的合成
    2.3 氧化锰矿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2.4 氧化锰矿物的电镜分析
    2.5 氧化锰矿物的热分析
    2.6 氧化锰矿物红外光谱分析
    2.7 氧化锰矿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2.8 氧化锰矿物的比表面测定
    2.9 氧化锰矿物的成分分析
    2.10 氧化锰矿物的表面酸性位点分析
    2.11 氧化锰矿物的电荷零点(PZC)和表面电荷量的测定
    2.12 氧化锰矿物的吸附特性
    2.13 氧化锰矿物对Cr(Ⅲ)的氧化特性
    2.14 氧化锰矿物对As(Ⅲ)的氧化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 引言
        3.1.2 合成方法与实验设计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反应前通N_2或通O_2处理的影响
        3.1.3.2 反应过程中氧气流量的影响
        3.1.3.3 反应液流动速率的影响
        3.1.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1.3.5 脱水条件的影响
        3.1.3.6 讨论
        3.1.4 小结
    3.2 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生成途径
        3.2.1 引言
        3.2.2 矿物合成与分析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氧化5 min产物分析
        3.2.3.2 氧化15 min产物分析
        3.2.3.3 氧化20 min产物分析
        3.2.3.4 氧化1h产物分析
        3.2.3.5 氧化5h产物分析
        3.2.3.6 不同脱水阶段的产物分析
        3.2.3.7 氧化反应阶段分析
        3.2.3.8 水钠锰矿的生成途径
        3.2.3.9 讨论
        3.2.4 小结
    3.3 酸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合成、表征与转化
        3.3.1 引言
        3.3.2 合成方法
        3.3.2.1 酸性水钠锰矿的合成
        3.3.2.2 酸性水钠锰矿的热液转化
        3.3.3 结果与讨论
        3.3.3.1 盐酸滴加速度的影响
        3.3.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3.3 老化处理的影响
        3.3.3.4 酸性水钠锰矿的热液转化
        3.3.3.5 酸性水钠锰矿的表征
        3.3.3.6 讨论
        3.3.4 小结
    3.4 热液条件下钙锰矿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3.4.1 引言
        3.4.2 合成与分析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3.1 体系压力的影响
        3.4.3.2 热液温度的影响
        3.4.3.3 处理时间的影响
        3.4.3.4 合成钙锰矿的表征
        3.4.4 小结
    3.5 回流条件下钙锰矿的合成与表征
        3.5.1 引言
        3.5.2 合成与分析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5.3.1 合成样品的XRD鉴定
        3.5.3.2 合成样品的电镜分析
        3.5.3.3 合成样品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3.5.3.4 合成样品的化学组成
        3.5.3.5 合成样品的热性能
        3.5.3.6 合成样品的表面酸性分析
        3.5.3.7 讨论
        3.5.4 小结
    3.6 锰钾矿、锂硬锰矿和黑锰矿合成与表征
        3.6.1 引言
        3.6.2 结果与分析
        3.6.2.1 锰钾矿的合成与表征
        3.6.2.2 锂硬锰矿的合成与表征
        3.6.2.3 黑锰矿的合成与表征
        3.6.3 小结
    3.7 供试氧化锰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对Cr(Ⅲ)的氧化特性
        3.7.1 引言
        3.7.2 结果与讨论
        3.7.2.1 供试氧化锰矿物的基本性状
        3.7.2.2 氧化锰矿物重金属的吸附
        3.7.2.3 氧化锰矿物对Cr(Ⅲ)的氧化
        3.7.2.4 pH对供试氧化锰矿物氧化Cr(Ⅲ)的影响
        3.7.3 小结
    3.8 供试氧化锰矿物对As的氧化特性
        3.8.1 引言
        3.8.2 针铁矿的合成
        3.8.3 结果与讨论
        3.8.3.1 供试氧化锰矿物对As(Ⅲ)的氧化量
        3.8.3.2 针铁矿对供试氧化锰矿物氧化AS(Ⅲ)的影响
        3.8.3.3 pH对供试氧化锰矿物氧化As(Ⅲ)的影响
        3.8.3.4 离子强度对供试氧化锰矿物氧化As(Ⅲ)的影响
        3.8.3.5 讨论
        3.8.4 小结
4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铁锰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1.1 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的类型
        1.1.1.1 海洋铁锰结核
        1.1.1.2 铁锰结壳
        1.1.2 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的成因简介
        1.1.3 海洋铁锰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
        1.1.3.1 10(?)-水锰矿
        1.1.3.2 水羟锰矿(δ-Mn0_2)和钠水锰矿
        1.1.3.3 海洋铁锰沉积物中铁的矿物相
    1.2 前人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元素方面的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
        1.2.1 过渡金属元素
        1.2.2 碱金属元素
        1.2.3 稀土元素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所用样品及其地质概况
    2.1 铁锰结核
        2.1.1 铁锰结核样品描述
        2.1.2 结核生长的地质概况
    2.2 铁锰结壳
        2.2.1 样品描述
        2.2.2 所取结壳生长的地质概况
第三章 过渡金属元素富集的控制因素
    3.1 样品选取及描述
    3.2 实验方法
        3.2.1 选择性提取实验
        3.2.2 提取溶液的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化学实验及测试结果
        3.3.2 矿物学测试结果
    3.4 过渡金属元素在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
        3.4.1 过渡金属元素在成岩型和过渡型结核中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
        3.4.2 过渡金属元素在水成型结壳中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
    3.5 影响过渡金属元素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富集的外在因素
第四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在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钠、钙和镁在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4.1.1 研究思路
        4.1.2 选择性提取实验及其所显示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4.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吸附实验所显示的碱金属元素在成岩型和过渡型结核中的地球化学
    4.2 锂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研究思路
        4.2.2 样品的选取和化学、矿物学测试
        4.2.3 实验的设计和过程
        4.2.4 测试结果
        4.2.5 锂元素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稀土元素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选取和实验
        5.1.1 样品中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测定
        5.1.2 选择性提取实验
    5.2 实验结果
        5.2.1 化学测试结果
        5.2.2 矿物学测试结果
    5.3 稀土元素在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富集的成因
        5.3.1 REE 中各种类型元素的异常值
        5.3.2 铁锰沉积物中REE在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锰的氧化物之间的分异
    5.4 磷酸盐在铁锰沉积物中REE 富集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6.1 海洋铁锰沉积物中的过渡金属元素
    6.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6.3 稀土元素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已经完成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致谢

(8)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风化作用
2 微生物成岩成矿作用
3 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改造作用研究
4 环境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5 分子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6 微生物驱动的物理化学反应动力学
7 结束语

(10)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测试方法
2 表层沉积物特征
    2.1 沉积岩性及类型
    2.2 表层沉积物的物质组分
    2.3 古生物化石特征
3 表层沉积物的化学成分
4 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的相关性
    4.2 元素的组合特征
5 沉积物的物源分析
6 结论

四、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D]. 欧莉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2]锰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所起的作用[J]. 原田宪一,白桦. 地质科技情报, 1983(04)
  • [3]我国几种土壤中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成与表面化学性质[D]. 谭文峰. 华中农业大学, 2000(01)
  • [4]鄂西宁乡式铁矿沉积特征及成因[D]. 惠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5]几种常见氧化锰矿物的合成、转化及表面化学性质[D]. 冯雄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6]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D]. 姜学钧.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7]世界大洋的矿物资源[J]. И.М.Мирчинк,候殿槐. 海洋地质译丛, 1988(06)
  • [8]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研究进展[J]. 陈骏,姚素平,季峻峰,张传伦,李一良. 地质论评, 2004(06)
  • [9]地质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J]. 陈骏,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2005(02)
  • [10]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J]. 杨锐,李国胜,张洪瑞. 地质与资源, 2007(03)

标签:;  ;  ;  ;  ;  

锰结核的形成和生物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