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过于求”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剩”

“供过于求”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剩”

一、“供过于求”并不等于“生产过剩”(论文文献综述)

谭顺[1](2021)在《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给过剩,进而把消费力不足直接等同于购买力不足。显然这一判断标准低估了消费相对于生产的应有作用,也忽视了消费相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判断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标准绝非单一因素,而是包括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人的发展的消费力不足等多维标准。依据多维判断标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既存在由发展缺陷导致的绝对不足,也存在由发展不充分限制的潜在不足,甚至存在与发展目标差距较大的相对不足,由此全面系统揭示我国消费力发展的现实缺陷、理论潜能及未来图景,为当前消费力不足的科学治理指明方向、确定目标和途径。

张巩[2](2021)在《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泥潭不能自拔,如今危机虽已过去十余年,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依然乏力,难以摆脱不景气的困境。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多国采取“封国”政策,全球需求萎缩,投资规模锐减,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国际贸易面临不利的政策环境因素,贸易下降趋势不可避免。这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生产资本拉动的最强劲的全球化已经落潮,西方发达经济体失去了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与意愿,英国脱欧、乌克兰危机、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美国退群、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都似乎印证了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伴随着逆全球化,各国保护主义呼声越来越强烈,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美国由全球化的倡导者转而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贸易摩擦的策源点。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当保护主义盛行之时,贸易摩擦极易产生。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摩擦风险加大的国际局势,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从总体上来看,缺乏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的学说,而贸易摩擦的本质就是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也又有可能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深入研究贸易摩擦的根源及生成机理,并结合我国实践经验提出应对贸易摩擦的中国智慧。本文构建了一个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阐述贸易摩擦的生成机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国别价值存在差异,因此在按照国际价值进行商品交换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生产率较高、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的国家会获得超额利润;生产率较低、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的国家就会亏损。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超额利润,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际分工,由该分工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是不稳定的,当这一关系发生变动或存在潜在变动因素时,极易产生贸易摩擦。同时,本文分析了贸易摩擦的根源,并对引起贸易摩擦的其它相关因素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在此基础上,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的几个方面对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解释和说明能力。鉴于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贸易摩擦成因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分析了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贸易摩擦的生成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美国GDP增长率、中国技术进步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美贸易摩擦数量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印证了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其应对之策也必须从维护国家利益入手,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通过夯实国家基础,化解过剩产能,畅通经济内循环系统,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途径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思远[3](2020)在《《资本论》中的生产和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资本论》文本,以《资本论》中的生产和需求为研究对象,阐释了《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及二者关系的原旨属性,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和需求及二者关系原旨属性的异化。本文科学地、具体地论证了《资本论》中不同条件下,生产和需求及二者关系原旨属性的异化,这些条件包括价值增殖目的、价值增殖下降趋势和社会再生产,从而阐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超过需求的内在原因和必然性。本文在充分肯定《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决定需求理论批判的基础上,证明了《资本论》中批判的不是生产决定需求本身,而是生产决定需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不了,即生产决定需求只有在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本文的研究诠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需求矛盾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的核心理论工具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本文对《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的研究共包括7章。第1章绪论,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研究背景分为历史背景、学科背景和时代背景,包括古典经济学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和需求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往学者对《资本论》中相关观点的片面性理解,以及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研究的密切联系。研究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具体的、历史的看待《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真实主张,以及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生产和需求关系的不同观点。国内研究现状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就生产决定需求和需求决定生产两种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和评析;国外研究现状以经济学学派为划分依据,对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相关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和评析。研究思路主要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脉路,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法、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的创新,不足之处在于对文献资料占有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欠缺。第2章《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的原旨属性,重点研究了《资本论》中生产的原旨属性、《资本论》中需求的原旨属性、以及《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的原旨属性。本文认为,《资本论》中生产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类生产耗费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创造有用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产实际只受生产要素总量和使用效率的限制。本文认为,《资本论》中需求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人类对有用物的需求始终是对有用物使用价值的需求,但人类对有用物使用价值的需求必须通过以有用物价值为中介的支付能力实现。本文认为,《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的原旨属性是生产决定需求,但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动摇了生产决定需求,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实现生产决定需求。第3章《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生产和需求,重点研究了《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生产,《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需求,以及《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生产超过需求。本文认为,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是为价值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价值增殖的追求必然导致使用价值的生产无限扩大,而资本主义生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决定了资本家的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本文认为,社会生产创造的财富价值总量决定了社会的总体需求能力,财富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社会成员的需求能力。因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力价值决定了雇佣工人的需求能力,增殖价值决定了资本家的需求能力。本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全社会的总体需求能力由雇佣工人生产创造,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对增殖价值的剥削使雇佣工人需求能力受限,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生产和需求失衡,破坏生产决定需求。第4章《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生产和需求,重点研究了《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生产,《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需求,以及《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加剧了生产超过需求的矛盾。本文认为,价值增殖程度趋向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而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必然迫使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扩大和对增殖价值的剥削程度加大。本文认为,价值增殖程度下降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和劳动力贬值并存,而二者共同作用必将使社会整体需求能力下降。本文认为,价值增殖程度趋向下降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生产过剩,从而促使资本主义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必然将生产和需求失衡的矛盾引向全球。第5章《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和需求,重点研究了《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对生产和需求的规定,《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需求平衡的可能性,以及《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需求平衡的不可能性。本文认为,社会再生产要求生产既要实现价值补偿,又要实现物质补偿,即社会再生产要求社会总生产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平衡。本文认为,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条件是物物交换和社会计划,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内在的排斥物物交换和社会计划,无法实现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需求的平衡。第6章《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的时代价值,重点研究了《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和需求的研究对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和需求平衡条件的阐释,有助于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的性质,即以使用价值为核心定位生产和以人民需要为核心定位需求。本文认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和需求平衡批判,奠定了处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关系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破坏生产决定需求的批判,要求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关系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7章是结论,重点阐释了《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研究的核心要义。本文认为,生产决定需求并不是《资本论》的外化观点,而是蕴藏在马克思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破坏生产决定需求的批判中。本文认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始终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而生产决定需求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必将通过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因此,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谢俊明[4](2020)在《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每次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都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相对于过去,近年来各国政府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首要使命,也是国家层面高度关注的重大事项。货币是金融经济系统赖以存在的基本元件。货币价值波动与金融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历史经验表明,许多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都出现过货币价值持续大幅波动现象,无论是在商品货币时期,还是在信用货币时期都是如此。可见,货币价值波动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前兆。因此,探讨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二者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能及早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化解对策,对金融监管当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梳理了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期研究成果,以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为出发点,明确了文中货币价值波动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和内涵。围绕货币价值波动理论,分析了货币价值构成及其动态演化路径;基于不同货币形态,解释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阐述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同时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经典理论,基于马克思经典理论诠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认为货币价值波动会增加银行系统、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也会通过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心理预期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其次,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特性,运用历史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考察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普遍性,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的货币价值波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条件概率和Logit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概率检验,认为货币价值波动会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从理论-历史-实证角度构建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框架,论证了货币价值波动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前奏,为进一步探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和差异性奠定了基础。从影响机制来看,围绕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财富集中探讨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就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来说,货币价值波动会使金融资产脱离其内在价值,影响金融资产与货币交换的比例,从而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影响投资需求变化,使经济发生周期性变化;通过改变投资者预期,其正反馈作用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也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影响信用规模的变化。也就是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会直接对金融系统产生内生扰动,也会起到了传导外生冲击的作用。就财富集中来说,货币价值波动会影响社会财富支配权,从参与财富分配的主体、债权债务关系以及货币流通的过程三个方面影响财富分配,加速财富集中。当财富集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信用扩张以及刺激投机性投资等渠道,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经济衰退。这些都给金融系统带来负面冲击,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了我国1996-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货币价值波动、资产价格波动、财富集中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四个随机变量进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从影响的差异性来看,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对称的现实条件下,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了引起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发现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不同。分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差异,主要体现在起点不同、传导路径不同以及面临货币价值波动的风险不同。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梳理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原则的基础上,借鉴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从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货币价值、抑制资产价格波动和财富集中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伊馨[5](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张媛[6](2020)在《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百年工业化梦想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节能环保是我国一直不断强调的政策,高压变频产品作为节能的主力军也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广而进入全面应用的时代,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兴起,竞争的加剧,国内厂商为了抢占市场而频繁出现的价格战,高压变频生产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境地。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寻找方向?本文旨在借助本文案例企业为模型,对案例企业采取、访谈等调研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诊断出案例公司目前在产品质量、定价、渠道、市场推广方面的营销策略存在缺陷,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影响企业的口碑和用户的满意度,产品定价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没有明显的优势,渠道扩展度不足,没有进行广告宣传等。通过研究大量资料文献,所有论述将遵循理论概述、以应用案例的逻辑主线,将市场营销理论、管理学理论、战略学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案例公司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利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对案例公司所在行业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公司的自身微观环境绘制SWOT矩阵,通过分析矩阵规划案例企业适合的营销战略。通过STP理论将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可以突破目标市场,对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最后将4P营销理论作为实战工具,即在理论概述基础上结合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针对案例公司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的问题提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并提供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对策略优化的可行性进行预估效益和风险防范,加强实用性。为解决案例企业的营销问题提供参考,为同行业企业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依据。消费品营销的方法屡见不鲜,但是工业品营销与消费品有本质上的区别,本文的创新点是专门为工业品企业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根据理论知识结合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打通逻辑,提升理论工具的实战性,本文展示的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工业品体系,能为同行业提供分析依据,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平倩[7](2019)在《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及其现实观照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虽未专门系统建构分配正义理论,但是马克思有关正义批判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虽未专门着书讨论分配正义问题,但马克思在其晚期成熟作品《哥达纲领批判》中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对分配问题的见解。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之中,并以强大的理论科学性与预见性指导和论证着社会主义的分配实践。本文以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及其现实观照为论题,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该论题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包括引论、结论及正文四章,引论部分主要是对分配正义问题的研究综述,论文的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塔克尔-伍德命题”提出的“马克思拒斥正义概念”进行反驳,论证马克思具有正义概念,并从“应得正义论”、“权利正义论”、“市民社会正义论”等内容对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及其特点进行一般性概括,充分佐证马克思有正义理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论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正义批判的基础上,具体论述见诸于正义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以马克思晚期成熟作品《哥达纲领批判》为中心逐层剖析体现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理论要义,明确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分配思想批判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在前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将马克思否定性、批判性的分配正义理论概括为建构性的理论内容,总结梳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来源、理论核心与最终旨归等。第四部分,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观照中国社会的分配现实,透视资本过度侵占公共领域、“按劳分配”遭遇“按级分配”的尴尬、贫富的代际传递加剧阶层分化与固化等问题的深层原因,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设想的“变”与“不变”,探讨新的与时代同行的解决方案。

王东京[8](2019)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优先目标及其宏观政策取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必须将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经济学理论逻辑证明,只有就业稳,人们的收入预期才能稳;而人们的收入预期稳,消费需求才能稳,由此才能有效地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外贸。实现优先稳就业的目标同时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配合: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加力提效,并立足于供给侧重点推行结构性减税;另一方面,稳健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中性,确保货币供应松紧适度。

陈文通[9](2019)在《对我国经济风险的理论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经济风险是中央提出的"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于其他各个领域的风险具有重大影响。经济风险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必须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和分清主次。我国面对的经济风险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风险,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和表现。经济风险的形成既有一般经济原因,又有我国过渡体制下的特殊原因。市场经济形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产生经济风险的一般性原因;而以速度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及其相关经济政策,则是产生经济风险的特殊性原因。防范应对化解经济风险,必须重视发挥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制度优势,必须根本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及其经济政策,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指导方针。

陈文通[10](2018)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颠覆不了的》文中指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了《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否定和诋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不过是作为颠覆全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突破口。在一些颠覆者看来,后发展国家传统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不仅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完全错了,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完全错了,而且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价值理论也完全错了。他们力图以"效用"偷换"价值"概念,以"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而否定剩余价值理论,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存在阶级和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剥削理论都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制造"出来的。但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科学,是不怕颠覆的,也是根本颠覆不了的,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也是改变不了的。

二、“供过于求”并不等于“生产过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过于求”并不等于“生产过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
二、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
    第一,确保人的消费理性。
    第二,确保社会消费略高于社会生产。
    第三,社会生产接受社会消费的激励与约束。
    第四,社会生产充分满足人的消费需要。
三、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
四、相对于人的发展的消费力不足

(2)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
第1章 贸易摩擦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1.1 贸易摩擦的内涵
    1.2 贸易摩擦的成因
        1.2.1 贸易摩擦成因的微观理论
        1.2.2 贸易摩擦成因的中观理论
        1.2.3 贸易摩擦成因的宏观理论
        1.2.4 贸易摩擦成因的公共选择理论
    1.3 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
    1.4 文献评述
第2章 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2.1 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生产相对过剩
    2.2 贸易摩擦的生成机理: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生产价格规律
        2.2.1 国际价值规律、国际生产价格规律与国际超额利润的形成
        2.2.2 国家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形成
        2.2.3 国家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变化引致的贸易摩擦
    2.3 贸易摩擦的内因分析: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2.4 贸易摩擦的外因分析: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2.4.1 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基于产业间贸易的分析
        2.4.2 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基于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2.4.3 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基于产品内贸易的分析
        2.4.4 技术进步引发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矛盾与冲突的一个模型——基于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2.5 贸易摩擦中的认知冲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间差异
    2.6 贸易失衡引发贸易摩擦的表象与本质
第3章 贸易摩擦成因的分类考察
    3.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3.1.1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3.1.2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3.1.3 案例分析:美墨卡车跨境运输争端案
    3.2 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3.2.1 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3.2.2 案例分析:特朗普时期的美欧经贸冲突
    3.3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3.3.1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3.3.2 案例分析:印度对华的反倾销贸易争端
第4章 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4.1 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贸易摩擦成因的特殊性
    4.2 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轨迹
    4.3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4.4 中美贸易摩擦生成因素的实证检验
        4.4.1 变量的选取
        4.4.2 实证检验过程
        4.4.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5章 贸易摩擦问题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若干结论及应对策略
    5.1 贸易摩擦问题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若干结论
    5.2 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资本论》中的生产和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的原旨属性
    2.1 《资本论》中生产的原旨属性
        2.1.1 生产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2.1.2 生产耗费的具体劳动创造有用物的自然属性
        2.1.3 生产耗费的抽象劳动创造有用物的社会属性
        2.1.4 生产受生产要素总量及使用效率的限制
    2.2 《资本论》中需求的原旨属性
        2.2.1 需求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2.2.2 需求的对象是使用价值
        2.2.3 需求的中介是价值
    2.3 《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的原旨属性
        2.3.1 生产决定需求是理想状态
        2.3.2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动摇生产决定需求
        2.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产决定需求
第3章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生产和需求
    3.1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生产
        3.1.1 生产是为价值而生产使用价值
        3.1.2 对价值增殖的追求迫使使用价值的生产扩大
        3.1.3 生产的剥削程度决定资本家富的程度
    3.2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的需求
        3.2.1 新创造价值总量决定需求能力
        3.2.2 劳动力价值决定工人需求能力
        3.2.3 价值增殖决定资本家的需求能力
    3.3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目的下生产超过需求
        3.3.1 增殖价值的无偿占有使工人需求能力受限
        3.3.2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第4章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生产和需求
    4.1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生产
        4.1.1 价值增殖程度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
        4.1.2 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迫使生产扩大
        4.1.3 价值增殖程度下降使生产的剥削程度加大
    4.2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下的需求
        4.2.1 大量失业人口导致需求能力下降
        4.2.2 劳动力价值降低导致需求能力下降
    4.3 《资本论》中价值增殖程度下降趋势加剧了生产超过需求的矛盾
        4.3.1 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生产过剩
        4.3.2 加快扩大海外市场吸纳国内生产过剩
        4.3.3 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过剩危机
第5章 《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和需求
    5.1 《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对生产和需求的规定
        5.1.1 社会再生产规定生产必须实现价值补偿
        5.1.2 社会再生产规定生产必须实现物质补偿
    5.2 《资本论》中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需求平衡的可能性
        5.2.1 可能性的前提条件是物物交换和社会计划
        5.2.2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可能性
        5.2.3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可能性
    5.3 《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需求平衡的不可能性
        5.3.1 前提条件的不可能性
        5.3.2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不可能性
        5.3.3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不可能性
第6章 《资本论》中生产和需求关系的时代价值
    6.1 有助于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的性质
        6.1.1 有助于以使用价值为核心定位生产
        6.1.2 有助于以人民需要为核心定位需求
    6.2 奠定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关系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6.2.1 奠定处理二者关系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基础
        6.2.2 奠定了解决二者关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基础
    6.3 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需求关系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6.3.1 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3.2 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3.3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货币价值波动研究综述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的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理论分析
        一、货币价值波动的概念及其度量
        二、货币价值的构成及其演化路径
        三、货币价值波动的成因
        四、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经典理论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脆弱性视角下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经济周期视角下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历史事件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历史事件的时间分布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
        三、历史事件的启示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奏:货币价值大幅波动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的货币价值波动情况
        二、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检验
        一、条件概率检验
        二、基于logit模型的概率检验
第四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价值波动、财富集中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财富集中
        二、财富集中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的思路
        二、数据选取
        三、平稳性检验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SVAR模型估计
        六、S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第五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差异性研究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差异分析
        一、不同类型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分布情况
        二、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分布
        三、产生空间差异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发达国家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美国次债危机
        二、货币价值波动与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二、货币价值波动与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
        三、货币价值波动与马来西亚金融危机
    第四节 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差异
        一、发达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
        二、发展中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
        三、路径差异比较分析
第六章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强制性与鼓励性相结合原则
        三、监管效率优先原则
        四、改革与创新原则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
        一、国际组织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二、美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变革
        三、欧盟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变革
        四、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国际货币体系,寻找最优国际本位币
        二、建立健全稳定货币价值的调节机制
        三、健全两类国家均衡协调发展机制
        四、加强监管,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五、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贫富差距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评语
答辩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5)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二、均衡理论
        三、需求理论
        四、技术创新理论
        五、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一、测度原理
        二、变量选取
        三、测算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二、测算方法选择
        三、数据说明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评价方法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权重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三、案例设计要素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第四节 案例启示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PEST分析法
        2.1.3 SWOT分析法
        2.1.4 STP理论
        2.1.5 4P理论
    2.2 营销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3 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的营销现状与问题
    3.1 CD公司概况
    3.2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概况及营销现状
        3.2.1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概况
        3.2.2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营销特性
        3.2.3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营销方式分析
    3.3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营销调查分析
        3.3.1 CD公司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
        3.3.2 CD公司问卷调查结果
    3.4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环境分析与市场定位
    4.1 高压变频PEST分析
        4.1.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高压变频行业分析
        4.2.1 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4.2.2 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4.2.5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3 CD公司高压变频微观环境分析
        4.3.1 企业内部环境
        4.3.2 供应商
        4.3.3 营销中介
        4.3.4 客户
        4.3.5 社会公众
        4.3.6 竞争者
    4.4 CD公司高压变频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
        4.4.1 内部优势分析
        4.4.2 内部劣势分析
        4.4.3 外部机会分析
        4.4.4 外部威胁分析
        4.4.5 SWOT矩阵
    4.5 STP分析
        4.5.1 市场细分
        4.5.2 目标市场选择
        4.5.3 市场定位
    4.6 本章小结
5 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营销策略设计
    5.1 产品策略
        5.1.1 新产品开发策略
        5.1.2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5.1.3 稳定产品的质量
    5.2 价格策略
        5.2.1 配置差异化定价策略
        5.2.2 客户分类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加强直销控制
        5.3.2 加强代理商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人员推销
        5.4.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5.4.3 广告策略
    5.5 木章小结
6 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6.1 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6.1.1 完善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的营销组织执行力
        6.1.2 完善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销售人员的激励制度
        6.1.3 完善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的服务机制
        6.1.4 完善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的其他保障机制
    6.2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营销策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及其现实观照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回应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正义批判
    第一节 “塔克尔-伍德命题”及其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塔克尔-伍德命题”
        二、“塔克尔-伍德命题”的展开
    第二节 马克思的正义批判
        一、马克思对正义的三重批判
        二、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特点
第二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具体呈现
    第一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的批判
        一、“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批判
        二、“分配决定论”批判
        三、“铁的工资纪律”批判
        四、公平分配路径批判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分配不公的经济根源
        一、劳动创造财富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二、离开所有制空谈劳动是“资产阶级的说法”
        三、实现分配正义和破除贫困根源的路径
    第三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意义
        一、理论上:对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二、实践上:科学预见并指导论证了未来社会的分配现实
第三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理论来源
        一、社会基础: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
        二、人性基础: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三、逻辑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四、理论前提: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第二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理论核心与原则构想
        一、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核心
        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正义原则构想
    第三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理论旨归与实现路径
        一、理论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现实观照
    第一节 分配正义视域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一、宏观层面的分配正义问题
        二、微观层面的分配正义问题
    第二节 分配正义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理论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二、现实因素:我国的特殊国情与实际
    第三节 走出分配正义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逐步扩大公有制成分
        二、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分配正义创造物质条件
        三、以必要的按需分配推进事实公平
        四、为分配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优先目标及其宏观政策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要优先稳就业
    (一) 投资、消费、出口不是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
    (二) 就业、收入、消费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
    (三) 怎样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就业
二、优先稳就业与积极财政政策
    (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二)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减税而非发债
    (三) 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结构性减税而非全面减税
三、优先稳就业与稳健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规则”与“权变”之争的启示
    (二) 货币到底是“中性”还是“非中性”
    (三) 增加就业是否一定要承受高通胀

(9)对我国经济风险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关于防范和化解当前经济风险的重要论述
    (一) 中央关于应对当前重大经济风险的最新指导方针
    (二)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防范经济风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三) 中央对我国经济风险的认识逐步深化
二、我国面对的主要经济风险以及同其他风险的关系
    (一) 我国当前经济风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
    (二) 经济风险和其他领域风险的关系
三、我国经济风险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需要统筹兼顾
    (一) 经济风险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影响
    (二) 经济风险对各种经济主体的影响应当统筹兼顾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风险的实质和产生的经济根源
    (一)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风险本质上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和表现
    (二) 对经济理论界关于经济风险产生根源不同观点的评述
        1. 需求 (内需) 不足论。
        2. 周期波动理论。
        3. 结构性矛盾理论。
        4. 多元因素理论。
    (三) 从现实的生产方式入手分析经济风险的根源
    (四) 从传统发展方式及其经济政策方面分析经济风险的根源
五、防范和化解我国重大经济风险的战略对策
    (一)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制度优势
        1. 制度优势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
        2. 必须夯实“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 根本转变以速度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方式
    (三) 决心调整同传统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四)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指导方针

(10)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颠覆不了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诋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旨在从根本上颠覆马克思主义
    (一) 从政治上诋毁《资本论》和价值理论的一些表现
        1. 力图削弱《资本论》仍在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2. 以无中生有的捏造竭力抹黑马克思和《资本论》
        3. 把诋毁《资本论》的主要矛头指向剩余价值理论
        4. 以诋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突破口颠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5. 借助反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庞巴维克颠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二) 澄清和批驳对《资本论》乃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诋毁和颠覆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否表达了“对资本的仇恨”?
        2.《资本论》是不是“反生产力、反智、反精英、反商”的?
        3.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不是所谓“错误的价值理论”的理论根源?
        4.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不是“价值理论”制造出来的“错误理论”?
        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已经被改革的实践“抛弃”了?
        6. 传统社会主义遭遇挫折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失败”?
二、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诸种表现
    (一) 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歪曲和否定
        1. 指责马克思把创造价值的劳动“狭隘化”了
        2. 声称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否认科学技术的作用
        3. 断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三大缺陷”
        4. 谬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不足
        5. 声称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存在“三大障碍”
        6. 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能成立
        7. 歪曲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和否认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8. 妄言《资本论》存在八个逻辑矛盾
        9. 狂言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被颠覆
        1 0. 声称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早就驳倒了马克思
    (二) 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价值理论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关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范畴的涵义和本质 (价值规定)
        2. 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3. 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和源泉
        4.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决定)
        5. 关于阶级和剥削的涵义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
三、澄清和批驳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解和歪曲
    (一) 关于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范畴的涵义和本质
        1. 关于“价值”概念借以存在的经济形式和经济阶段
        2. 关于价值的本质
        3. 关于价值的实体
        4. 关于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
        5. 关于价值的实现和实现条件
        6. 关于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二) 关于劳动价值论中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1. 社会结合劳动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是“总体工人”的劳动
        2. 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的劳动不创造价值
        3. 对立的生产方式中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具有二重性
        4.“服务”作为商品的一种形式也有价值
    (三) 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和源泉
        1. 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 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 物化劳动以及生产的所有非劳动要素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3. 商品的价值是由新价值和旧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
        4. 收入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决定)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意义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经把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考虑在内了
    (五) 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阶级和剥削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
        1. 阶级对立和剥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 过去的人类社会一直划分为劳动阶级和有产阶级
        3. 阶级是由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产生的
        4. 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主要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关系。
        5. 剥削是由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方式产生的
        6. 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和本质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

四、“供过于求”并不等于“生产过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J]. 谭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张巩. 辽宁大学, 2021
  • [3]《资本论》中的生产和需求研究[D]. 刘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3)
  • [4]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D]. 谢俊明. 深圳大学, 2020(10)
  • [5]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CD公司高压变频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张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及其现实观照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D]. 平倩. 暨南大学, 2019(02)
  • [8]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优先目标及其宏观政策取向[J]. 王东京. 管理世界, 2019(05)
  • [9]对我国经济风险的理论思考[J]. 陈文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02)
  • [10]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颠覆不了的[J]. 陈文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供过于求”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