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总线系统:它们能满足需求吗?

卫星总线系统:它们能满足需求吗?

一、卫星总线系统:能满足需求吗?(论文文献综述)

苏慧娇[1](2021)在《电能表检定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

田羽森[2](2021)在《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文中提出海面风场的观测数据是气象预报、灾害预警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启了一种全新探测海面风场方式——卫星遥感。卫星遥感使人类从宏观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海面风场的变化。GNSS-R(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ometry)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星载测风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海面反射的导航卫星信号进行海面风速的反演。目前,主要的星载GNSS-R项目有欧洲的TDS-1、美国的CYGNSS。本文主要针对一款国内研发的星载多模GNSS-R接收机的风场探测信号处理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讨论了GNSS-R风场反演的基本原理,然后分三个阶段阐述GNSSR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的研发过程。第一阶段是建立GNSS-R反射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仿真验证信号处理算法、风速反演算法并研究星载任务的基本观测参数。本文根据仿真结果指出多模接收机对于GNSS-R探测的重要意义。第二阶段是GNSS-R星载信号处理算法的研发。本文通过梳理GNSS信号结构结合GNSS反射信号的特征给出了GNSS反射信号的处理算法,同时分析了GNSS信号中各个组成部分对GNSS-R技术的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GNSS-R信号处理算法以及相关的参数。本文针对现有星载仪器设计上的不足,提出了高精度镜面反射点预报方法、高延迟多普勒映像(delay doppler mapping,DDM)码采样率的算法并实现了兼容北斗、GPS和GALILEO多模信号处理算法。针对目前接收机镜面反射点预测精度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步长梯度下降法的镜面反射点预测算法。该算法在保证计算实时性的基础上将镜面反射点计算的误差从公里级降低到了米级,大幅提升了镜面反射点预报的精度。为了提高GNSS-R接收机在码方向上的采样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子阵组合的间隔可调实时DDM生成算法,该算法通过非均匀采样的方式提高了信号区域码延迟方向上的采样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系统对反射参数预测误差的冗余度。针对目前星载设备支持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兼容北斗、GPS以及GALILEO系统的多模接收机算法。本文还通过分析GNSS-R反射信号处理过程噪声的变化建立了噪声功率密度和最终DDM数据噪声分布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排序统计学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DDM数据质量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为提高数据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阶段是基于星载DDM数据的风速反演验证。本文通过分析TDS-1的数据,找出了五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干扰信号:海冰、陆地和海岛、异常物体、射频干扰以及一种原因未知的干扰,为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最后基于Mobile Nets和径向基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风速的反演并且研究了数据本身对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指出,模型的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并不能作为衡量模型好坏的绝对标准并首次提出用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衡量模型最终反演结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建立简单模型分析发现DDM数据中的噪声将会导致基于数据得到的经验模型产生偏差,并提出了一种修正偏差的方法。此外,本文提出分时分地的模型训练方法,有效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保证反演精度的同时将数据利用率提高了3倍。

张家弘[3](2021)在《送餐机器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新冠疫情影响,大量餐馆倒闭人工服务业受到重创。为改善用餐环境、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ROS(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集图像识别、机械臂控制、AGV(自动导航小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导航避障为一体的智能送餐机器人。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基于ROS的设计更加泛化,可移植算法到其配备的仿真软件中进行可靠性测试,减少重复试验、防止未完善的算法损伤机器人硬件。而对机械臂、AGV中涉及到的算法的研究,也紧跟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因此,进行送餐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本文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首先,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完成机器人软硬件的总体方案。在硬件方面,设计出各器件的总体连接图,解释元件选型理由并详细介绍了各部件的功能参数。在软件方面,提出软件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对其囊括的识别、抓取、建图、路径规划四大模块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ROS及本文用到的三大仿真平台,并讲解了仿真平台中用到的机器人Solidworks、URDF(机器人统一描述格式,Unified Robot Description Format)、Gazebo模型的建立。其次,进行了的三种图像预处理工作:色域转换、高斯模糊和开闭运算,提高传入识别算法前的图像质量。根据设计方案的需求,对Canny边缘检测算法进行四个方面的改进创新,包括自适应阈值设定、直方图均衡化、范数重设及高斯核拆解优化复杂度,提升识别精度的同时减少算法运行时间。再次,进行相机标定减少设备的系统误差,求得世界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转换的比例系数。对轮廓识别算法同样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包括时间及距离阈值设定、精确亚像素坐标和非最大值抑制。再根据识别出的边缘确定物体偏转角、形心位置、最大外切圆半径。利用逆运动学计算机械臂舵机转角及机械爪张角,转化为PWM(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后,对各舵机的运动时间统一,使用PID(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然后,进行了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的两种前端优化,包括里程计标定及激光雷达运动畸变去除两部分。使用处理后的传感器数据进行SLAM-Gmapping建图,保证了地图的质量。在建好的栅格地图上,使用A*(A Star)进行最优的全局路径规划,配备DWA(动态窗口算法,Data Weighted Averaging)进行局部避障并重新快速规划路径,实现准确导航。最后,搭建机器人实体,完成送餐机器人软硬件联调。设计三种针对性实验对其图像识别、机械臂和AGV底盘功能进行验证。验证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并分析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后的送餐机器人在准确度、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证明机器人软硬件设计具有可行性,满足服务需求。

赵文婷[4](2021)在《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对降低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环境的污染。传统的集中式发电和远距离传输的电网结构虽然运行稳定,但是也存在机组启动不够灵活、传输成本高以及供电形式单一等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但是,微电网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高效和安全的微电网电力交易以及能量调度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和保障微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同时,随着储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微电网市场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变得多元化,能源交易的去中心化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市场的管理运营成本,但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此外,微电网交易市场与电力调度机构的相对独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了微电网整体运营效率。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灵活的、高效的、安全的微电网交易平台和微电网电力调度系统对微电网的发展、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推首先本文在梳理了微电网运营管理研究进展与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深入分析了并网型微电网运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管理管理内容,揭示了发电侧发电预测与微电网交易市场运营、需求侧负荷预测与微电网交易市场运营、以及微电网交易市场与调度运行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构建了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的总框架。其次,进一步对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和风力发电预测以及需求侧微电网用户负荷预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针对发电侧出力预测部分,首先对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algorithm,PSO)进行改进,将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APSO)优化K-means算法从而对光伏和风电预测数据集进行相似日筛选,然后分析了光伏及风电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的特点,构建基于相似日优化和随机森林的光伏及风电场出力预测模型,以提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预测的准确性。针对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部分,根据电力负荷数据的数据类型及特点,使用优化的K-means算法APSO-K-means进行相似日筛选,然后构建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PSO-ARIMA-SVR以提高组合预测模型的泛化性,从而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发电预测以及用户负荷预测的预测方法的确定为后续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奠定了基础。然后,根据目前微电网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高效的要求,对并网型微电网的市场运营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均衡进行研究,并构建并网型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运营模型。首先分析了目前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探讨微电网交易市场的特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现去中心化交易模式可以降低交易市场的运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然而,没有中间商运营的去中心化交易模式,存在安全性低的缺点。鉴于此,本文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电力市场的交易策略。然后引入联盟区块链技术,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透明性。从而构建基于纳什均衡和联盟区块链技术的并网型微电网交易市场,打破传统的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式,在提高电力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确保交易过程安全。最后,本文在并网型微电网交易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对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下电力调度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微电网系统经济性运行的基础是能量调度优化控制策略。通常,交易市场与调度机构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较低,出现能量损失和浪费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整体微电网的运行效率较低。将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与调度运行系统耦合,以电力市场来指导调度系统运行,可以提高微电网整体的灵活性,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提高运行效率,节约微电网运营成本。因此,基于微电网电力市场交易信息,提出以交易市场指导调度系统的运行方案,使用松鼠优化算法对微电网系统的构建调度优化模型,对提高能量调度策略的自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故本文在准确获取微电网新能源出力信息及负荷的基础上,依据微电网市场交易信息,制定合理的优化调度方案。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提出建议。本文对并网型微电网运营优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提升我国微电网发展整体技术水平,有助于微电网合理调配电网电量,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充分利用新能源电力,对推进微电网并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研究的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对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肖倩[5](2021)在《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的日臻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仪器国产化的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需求更新、配置升级以及设备模块化等场景下的仪器替换,将不可避免地致使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仪器现有软件程序进行或重复或过度的二次开发,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国产仪器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仪器驱动程序良好的可复用性和可互换性将成为未来仪器高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本课题所设计的驱动程序依托于某型宽带信号收发模块,该模块具有射频信号产生及发送和射频信号接收及分析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射频测试领域。本课题针对此款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依照IVI技术规范标准,对其仪器驱动程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出一套符合要求的仪器驱动程序。本设计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仪器驱动的设计与实现。本设计使用的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不属于已有的任何一类,根据本模块的主要功能,遂采用射频信号发生器类和频谱分析仪类仪器规范。仪器驱动器内部采用分层设计,以提高代码的简洁性,增强代码的逻辑性,减小软件模块间的耦合性,提高模块的内聚性,方便了后续驱动软件的重用和升级。2.宽带信号收发模块关键参数的校准。为保证模块性能,通过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找到需要进行校准的关键性参数,并针对性地设计校准方案,以及后续校准参数的调用方案。3.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仪器驱动的测试与验证。通过Lab WindowsTM/CVI平台开发了测试界面,方便对模块仪器驱动的功能和性能进行相应测试和优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设计完成了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程序的开发,同时通过测试界面实现了软硬件的联调,也实现了对模块接收通道和发射通道驱动程序的调试和验证。整机调试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驱动程序完全满足模块预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廖成志[6](2021)在《面向无源定位的信道化接收机研究与FPGA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电子战的需要,无源定位系统中需要对输入宽带信号中的多个不同目标信号进行实时定位处理,而这些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和占用的带宽各不一样,因此,面向无源定位的可变信道频点和信道带宽的信道化接收机对国防军事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无源定位项目中的信道化接收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时域信道化和频域信道化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选择时域信道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时域信道化的两种主要实现方法——并行数字下变频技术和基于多相分解的DFT滤波器组技术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采用CIC+CFIR+PFIR三级滤波的并行数字下变频技术实现信道化的技术方案。本文在对数字下变频中滤波器设计进行仿真的基础上,利用FPGA实现了一种能在特定指标下工作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该信道化接收机每一路下变频的中心频点可设置,由于CIC的抽取倍数可变(4~2048),同时PFIR滤波器设计了4种不同的通带范围,FPGA根据用户所需要的带宽对PFIR滤波器系数进行动态配置,因此其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信号,并且最大可同时进行64路信道化处理,同时还具备异地时间同步功能,精度在一百纳秒以内,满足相应地指标要求。

张先勇[7](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鱼雷罐车是大型钢铁企业转运高温铁水的主要运输车辆。现有的安全监控研究关注于罐体材料和物流管理较多,而对罐体倾动角度精确测量和运输全路径连续定位等的研究较少,甚至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专用运输车辆转运作业安全监控与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805104),结合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了鱼雷罐车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的信息融合模型,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车辆连续位置检测和停车精确定位方法,以及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方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研究成果对指导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鱼雷罐车转运作业的安全监控特点,研究了基于目标决策的安全监控系统各层次的信息融合模型,为信息融合技术在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重大钢铁企业事故的多因素分析,运用人为因素的分析分类系统(HFACS)分析了安全事故,融合层次分析法(ANP)和二次逻辑回归模型对鱼雷罐车事故进行多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和权重分析,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指标体系。2、针对鱼雷罐车高温罐体倾动角度检测问题,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利用高清相机连续拍摄罐体端部特征图像,运用BRISK算子检测图像特征点。利用汉明距离对特征点进行两次筛选,提高配准点的准确度,最后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计算罐体的旋转角度。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了倾角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连续位置监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3、针对鱼雷罐车在高炉车间和运输路经中的连续定位问题,提出了融合室内外定位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在信号盲区的定位方法。该方法比单一的惯性计算方法有更好的定位精确性。研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获取室外数据,UWB系统获取室内定位数据。建立多基站获得更多组合的室内定位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Kalman)降噪优化原始数据,按照距离远近进行权重分配以提高TOA/TDOA组合定位算法的准确度。针对停车精确落位问题,提出采用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的方法监测停车位置,设计试验,检验有效性。4、针对轨道全天候障碍物识别问题,提出了融合视觉相机、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三种探测技术于一体的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方法。并重点对视觉图像处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Canny算子对图像边缘检测;利用霍夫变换对图像中的轨道边缘进行检测提取;基于兴趣范围提取颜色异常区域,通过形态学处理,标注出障碍物位置。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红外线成像的性能和降噪技术,研发了多传感器融合的鱼雷罐车转运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5、研究了基于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实时安全监控系统与车辆制动系统联动技术,研发了融合多传感器的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和罐体倾动监控系统,并集成上述技术建立统一安全监控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和示范应用。本文通过对鱼雷罐车运输连续位置监测技术和罐体倾动角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系统平台,为大型钢铁企业的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谢一进[8](2020)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也是描述各种物质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同测量光、力、热、电等物理量类似,磁测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从古时候的司南到近代的高斯计以及现代的量子磁力计,磁测量工具被各个时代的人们用于认识并改造世界。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作为不同于经典体系的测量技术,利用了量子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来实现精密测量。利用量子力学原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有望突破经典测量的极限,在灵敏度等指标上有较大的优势。事实上,目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精密磁测量已经在多种量子体系中得到发展,例如超导量子干涉仪、原子/光泵浦磁力计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力计等。同时这些磁力计都已经成为磁测量领域的重要工具。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中的一种点缺陷。由于其拥有的优异特性,自2008年多位学者详细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领域开始迅猛发展。然而,相比于单氮-空位色心在生物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方法展开研究,针对低频磁场测量的目标,分别研究了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与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其中,利用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现了 146kHz的探测带宽以及138μHz的频率分辨率的低频磁测量技术。利用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实现了195 fT/Hz1/2的低频灵敏度指标。这个灵敏度高于现有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其他磁测量研究工作。此外,在前述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还开展了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最终完成了首台磁力计样机的制造。本论文的内容将围绕所做的工作展开介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以及实验平台搭建2.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稳态磁测量方法3.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复合磁测量方法4.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

王斌[9](2020)在《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居民对于用电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住宅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一直以来都是电力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智能电子设备的引入,从终端直接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将数据进行整合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后端控制中心,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在后端平台上对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数据采集成本,并且提高了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根据用户用电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需求,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单一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技术的局限性,引入了融合通信技术对电网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可以同时兼顾终端网络数据传输的灵活性和骨干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距离的要求。研究对比几种通信协议和通信方式的特点和以及它们各自技术的优劣后,选择了Zig Bee技术和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技术进行融合,用两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实现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其中在终端用户数据采集过程和数据汇总网络中使用Zig Bee协议进行通信,使终端网络具备灵活性,在骨干网传输数据到后端数据中心时使用TD-LTE协议进行远距离的数据通信,实现长距离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在研究中,选择了CC2530芯片作为Zig Bee协议芯片,围绕该芯片设计并且实现了集中器、采集器、中继器节点硬件设备。实现了从终端采集数据并且通过Zig Bee网络进行汇总的功能。研究中对网络中关键节点、各个关键节点硬件系统设备的电路以及系统模块的供电方式进行性详细的设计。最终将实现的模块组成通信系统。同时也开发实现了各个硬件模块配套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可以实现从接口读取数据并且根据协议进行拆包,然后封装成下一个网络需要的协议数据进行转发,从而实现了在不同协议的通信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过程。将该系统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进行测试和验证,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研究中完成设计和试验的融合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本场景的用户数据传输需求。整个通信系统的设计兼顾了终端部署灵活性和远端传输的高带宽和远距离需求,提高了用电信息数据采集场景的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王涛[10](2020)在《基于GIS的10kV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电能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在整个电能体系中,配电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政府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配电网规模逐渐扩大,电网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能够引入自动化以及GIS技术,将促进电网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降低人工工作量。配电网的电压等级是不同的,其中10k V电网和用户端最为接近,因此其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泛,其运行成效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配电网的可靠性。本文设计出集成了GIS技术的10k V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10k V等级配电网的自动化管理。首先,阐述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之所在,介绍全球范围内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此外,探讨这一系统的架构和采用的技术。在了解配电网结构的基础上,挖掘出和10k 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涉及到的因素,就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介绍GIS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探讨如何利用此项技术来获取信息,完成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电气方案,选择合适的无线信息传输方式,解决如何获取位置信息这一问题。对10k 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节点设计进行详细的阐述。完成通信节点的需求分析后,设计光纤专网通信网络实施方案以及专网通信实施方案,重点对现场通信接入单元、微控制器选型、各种电路的设计予以介绍。最后,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在列出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要求后,探讨了GIS系统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如何无缝的衔接,对二者之间信息往来予以阐述。重点阐述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生产PMS系统、集控系统三者的集成。论文将GIS技术成功的引入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提高10k V等级电网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有效的解决系统的集成、设备和系统的通信等问题,最终成功的研发出一套集成了GIS技术的10k V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系统投入运营后,10k V等级电网能够更稳定的运行,有效的节省了管理运维成本。

二、卫星总线系统:能满足需求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总线系统:能满足需求吗?(论文提纲范文)

(2)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面风场研究的意义
    1.2 GNSS-R测风技术特点
    1.3 GNSS-R技术发展和应用
    1.4 国内外最新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2章 GNSS-R海面风场探测基本原理
    2.1 风浪的发展
    2.2 海浪谱
    2.3 海面散射的GNSS信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R反射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的搭建
    3.1 GNSS-R信号仿真和处理系统基本结构
    3.2 轨道仿真
    3.3 海面风场反射信号仿真
    3.4 中频信号仿真
    3.5 风速反演算法
    3.6 反射信号中频处理算法
    3.7 星载项目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载GNSS-R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
    4.1 GNSS基本概况
    4.2 GNSS信号基本结构
        4.2.1 信号载波
        4.2.2 伪随机码
        4.2.3 子载波
        4.2.4 导航电文
    4.3 GNSS-R信号处理算法
        4.3.1 载波解调
        4.3.2 伪随机码和子载波解调
        4.3.3 相干积分
        4.3.4 功率测量
        4.3.5 非相干积分
    4.4 星载GNSS-R信号处理算法基本功能的实现
    4.5 高精度星载镜面反射点预测算法
    4.6 多模信号处理
    4.7 高码采样率DDM生成算法
    4.8 星载GNSS-R信号处理算法质量评估
        4.8.1 反射信号跟踪误差分析
        4.8.2 基于排序统计的信号质量评估方法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载GNSS-R数据验证
    5.1 风速反演算法
        5.1.1 模型
        5.1.2 策略
        5.1.3 算法
    5.2 数据准备
    5.3 数据质量控制
        5.3.1 功率信号精度
        5.3.2 异常数据
    5.4 星载GNSS-R反演验证
        5.4.1 模型训练
        5.4.2 Kullback-Leibler散度和最小均方误差
        5.4.3 DDM噪声与偏差问题
        5.4.4 DDM和风速时空分布问题
        5.4.5 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送餐机器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臂的研究现状
        1.2.3 自动导航车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结构安排
2 送餐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2.1 实际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
        2.1.1 实际需求分析
        2.1.2 软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 硬件平台及模块设计
        2.2.1 硬件开发平台总体设计
        2.2.2 硬件模块组成及性能参数
    2.3 软件模块设计及平台介绍
        2.3.1 软件开发平台总体设计
        2.3.2 各模块功能及设计思路
        2.3.3 ROS及算法仿真平台
        2.3.4 机器人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图像预处理及算法优化
    3.1 图像预处理技术
        3.1.1 图像色彩空间转换
        3.1.2 图像平滑模糊处理
        3.1.3 图像形态学处理
    3.2 识别算法的改进
        3.2.1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3.2.2 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改进
    3.3 本章小结
4 物体的识别及抓取
    4.1 单目相机的标定
        4.1.1 单目相机的畸变成因
        4.1.2 单目相机模型
        4.1.3 单目相机的标定与矫正
    4.2 物体三维位置定位
        4.2.1 比例尺系数求解
        4.2.2 物体形心位置确定
    4.3 机械臂的舵机控制抓取
        4.3.1 逆运动学求解
        4.3.2 机械臂舵机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SLAM前端优化及路径规划
    5.1 SLAM前端优化
        5.1.1 模型建立
        5.1.2 里程计标定
        5.1.3 激光雷达运动畸变去除
        5.1.4 SLAM建图
    5.2 路径规划
        5.2.1 全局路径规划
        5.2.2 局部避障算法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联调与机器人实体实验
    6.1 机器人实体实验
        6.1.1 平台搭建
        6.1.2 机器人抓取实验
        6.1.3 机器人路径规划实验
    6.2 送餐机器人技术指标验证
    6.3 实验问题分析及解决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并网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管理研究现状
        1.2.2 微电网市场交易
        1.2.3 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出力及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管理理论
        2.1.2 预测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1.4 最优化理论
        2.1.5 协同理论
        2.1.6 现代运营管理理论
    2.2 微电网系统概述
        2.2.1 微电网基本概念
        2.2.2 并网型微电网基本构架
    2.3 微电网并网运行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2.3.1 微电网并网运行总则
        2.3.2 并网型微电网建设发展概况
        2.3.3 微电网并网运营发展现状
    2.4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的管理内容
        2.4.1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新能源发电预测与优化运营管理研究
        2.4.2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与优化运营管理
        2.4.3 微电网电力市场与微电网调度运行机构
    2.5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和风力发电功率预测
    3.1 光伏发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
        3.1.1 光伏发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
        3.1.2 光伏发电输出功率预测的影响因素
    3.2 风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
        3.2.1 风力发电原理概述
        3.2.2 风电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
    3.3 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及风力发电预测的主要研究方法
        3.3.1 K-means聚类算法
        3.3.2 改进粒子群算法
        3.3.3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3.3.4 随机森林算法
        3.3.5 相关性分析方法
        3.3.6 预测评价标准
    3.4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3.4.1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3.4.2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实例仿真
    3.5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
        3.5.1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
        3.5.2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实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
    4.1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研究方法
        4.1.1 滚动灰色模型
        4.1.2 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模型
        4.1.3 支持向量回归机
    4.2 基于标准差法的组合预测模型
        4.2.1 标准差法确定组合权重
        4.2.2 RGM-SVR组合模型
        4.2.3 ARIMA-SVR组合模型
    4.3 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实例仿真
        4.4.1 数据处理
        4.4.2 基于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的短期用户负荷预测流程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网型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运营管理
    5.1 研究方法
        5.1.1 区块链基本概念
        5.1.2 联盟区块链技术
        5.1.3 定价策略中的博弈模型
    5.2 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型
        5.2.1 微电网交易市场整体构架
        5.2.2 并网型微电网运营主体利益博弈与均衡分析
        5.2.3 智能合约的部署
    5.3 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型实例仿真
        5.3.1 数据来源
        5.3.2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的电力经济调度优化管理
    6.1 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分析
        6.1.1 并网型微电网结构及系统运行主体概述
        6.1.2 微电网能量调度策略与优化模型
    6.2 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求解方案
        6.2.1 松鼠觅食算法
        6.2.2 基于松鼠觅食算法的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求解
    6.3 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模型实例仿真
        6.3.1 基础数据
        6.3.2 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对策建议
    7.1 并网型微电网一体化运营管理发展方案及建议
        7.1.1 推动能量调度机构与微电网交易市场协同发展
        7.1.2 整合微电网主体机构
    7.2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议
        7.2.1 动态调整微电网定价机制
        7.2.2 建设灵活的市场模式
        7.2.3 推进激励政策实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信号收发模块的发展现状
        1.2.2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硬件平台
    2.2 系统软件平台
        2.2.1 驱动开发方案
        2.2.2 软件开发平台
    2.3 驱动功能需求分析
    2.4 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块内核层驱动设计与实现
    3.1 模块的识别
        3.1.1 配置模块驱动
        3.1.2 安装模块驱动
        3.1.3 模块驱动通信
    3.2 内核层驱动的实现
        3.2.1 初始化资源管理器
        3.2.2 模块读写功能
        3.2.3 关闭设备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块应用层驱动设计与实现
    4.1 模块应用层驱动框架
    4.2 接收通道功能实现
        4.2.1 初始化接收通道
        4.2.2 采集参数设置
        4.2.3 参考电平设置
        4.2.4 采集模式设置
        4.2.5 频标功能设计
    4.3 发射通道功能实现
        4.3.1 初始化发射通道
        4.3.2 输出参数设置
        4.3.3 延时功能设置
        4.3.4 调制功能设置
        4.3.5 多普勒频移设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参数校准设计与实现
    5.1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5.1.1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5.1.2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方案实现
    5.2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5.2.1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5.2.2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关键实现
    5.3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5.3.1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5.3.2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关键实现
    5.4 本振泄露校准详细设计
        5.4.1 本振泄露校准方案设计与实现
        5.4.2 温度对本振泄露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块驱动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测试界面设计
    6.3 模块驱动功能验证
        6.3.1 驱动程序调试
        6.3.2 模块校准功能验证
        6.3.3 接收通道功能验证
        6.3.4 发射通道功能验证
    6.4 模块驱动性能验证
        6.4.1 模块驱动环境性测试
        6.4.2 模块驱动压力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面向无源定位的信道化接收机研究与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信道化接收机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源定位算法和信道化接收机理论基础
    2.1 无源定位算法介绍
        2.1.1 两步法定位
        2.1.2 直接定位法
    2.2 信道化接收机理论基础
        2.2.1 信号采样
        2.2.2 数字下变频
        2.2.3 多速率信号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道化接收机总体方案设计
    3.1 项目来源
    3.2 实现功能
    3.3 需求分析
        3.3.1 采样率计算
        3.3.2 信道化算法选择
    3.4 信道化接收机总体方案设计
    3.5 信道化算法设计
        3.5.1 信道化算法介绍
        3.5.2 信道化滤波器设计仿真
    3.6 信道化接收机硬件电路设计
        3.6.1 ADC选型及设计
        3.6.2 FPGA选型及设计
        3.6.3 PCIE接口电路设计
        3.6.4 复位电路设计
        3.6.5 时钟电路设计
        3.6.6 电源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道化接收机FPGA实现
    4.1 信道化接收机FPGA实现框图
    4.2 信道化处理FPGA实现框图
    4.3 DDC预处理FPGA实现
        4.3.1 混频FPGA实现
        4.3.2 预滤波处理FPGA实现
        4.3.3 DDC预处理资源消耗
    4.4 32 路信道处理FPGA实现
        4.4.1 单信道处理FPGA实现
        4.4.2 二次混频模块FPGA实现
        4.4.3 抽取滤波模块FPGA实现
        4.4.4 限带滤波模块FPGA实现
        4.4.5 32 路信道处理资源消耗
    4.5 异地同步的FPGA实现
    4.6 仿真分析及实物测试
        4.6.1 仿真分析
        4.6.2 实物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鱼雷罐车定位技术的研究状况
        1.2.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3 鱼雷罐车罐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4 信息融合和HFACS在运输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理论与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框架
    2.1 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
        2.1.1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2.1.2 信息融合的层次
    2.2 信息融合的技术方法
        2.2.1 卡尔曼(Kalman)滤波
        2.2.2 加权平均算法
        2.2.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2.3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的融合模型的研究
        2.3.1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特征分析
        2.3.2 室内定位多传感器的融合模型
        2.3.3 室内外连续位置监测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4 障碍物识别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5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测多系统的信息融合模型
    2.4 基于人为因素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体系
        2.4.1 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2.4.2 基于HFACS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2.4.3 HFACS-TCA模型因素关联分析
        2.4.4 HFACS-TCA模型因素权重分析
    2.5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鱼雷罐车罐体倾动监测技术研究
    3.1 非接触式倾角探测技术方案
        3.1.1 倾角探测设备应用场景
        3.1.2 非接触式角度探测技术方案
    3.2 基于BRISK算法的图像识别方法
        3.2.1 BRISK算法
        3.2.2 图像识别测量角度实验
        3.2.3 倾角测量实验结果分析
    3.3 罐体倾动监控电路与数据通信网络
        3.3.1 罐体倾动监测与控制功能
        3.3.2 罐体倾动角度控制电路原理
        3.3.3 监测数据通信网络结构
    3.4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分析
        3.4.1 系统测试装置
        3.4.2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鱼雷罐车连续位置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4.1 鱼雷罐车运输管理
    4.2 室内外主要定位技术
        4.2.1 室外定位技术-GPS系统
        4.2.2 室内定位技术比较
        4.2.3 GPS接收器选型与精度测试
    4.3 UWB定位算法优化、信号降噪与测试
        4.3.1 UWB定位算法优化与信号降噪
        4.3.2 UWB测试分析
    4.4 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
        4.4.1 电涡流传感器响应测试
        4.4.2 测试结果分析
    4.5 鱼雷罐车室内外连续定位技术
        4.5.1 连续定位算法
        4.5.2 室内外连续定位系统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鱼雷罐车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5.1 障碍物检测技术比较
    5.2 视觉相机的障碍物识别技术
        5.2.1 视觉图像处理流程
        5.2.2 基于Canny算子的图像边缘检测
        5.2.3 轨道边缘提取
        5.2.4 障碍物的图像识别
    5.3 障碍物识别系统测试分析
        5.3.1 毫米波雷达测试
        5.3.2 热图像识别测试
    5.4 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结构
    5.5 本章小结
6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6.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设计
        6.1.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结构
        6.1.2 配置模块设计
        6.1.3 图像采集模块
        6.1.4 倾角计算模块
        6.1.5 倾动控制模块
    6.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6.2.1 配置模块
        6.2.2 轮对振动状态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6.2.3 GPS、UWB定位数据采集模块
        6.2.4 障碍物信息分析模块
        6.2.5 位置信息分析模块
        6.2.6 制动信号触发模块
    6.3 联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6.3.1 鱼雷罐车运行安全综合判断与联动制动系统设计
        6.3.2 机车应急排空电磁阀的控制系统设计
        6.3.3 安全监控联动系统结构
    6.4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预警装备示范应用
        6.4.1 罐体倾动防倾翻监测与控制装备
        6.4.2 鱼雷罐车运输作业防倾翻监控预警装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软件源代码(局部)
附录4 系统界面
附录5 示范施工现场

(8)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磁测量的历史背景
    1.3 磁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1.3.1 地磁测绘
        1.3.2 地磁导航
        1.3.3 生物磁学成像
        1.3.4 工业无损检测
        1.3.5 小结
    1.4 现有基于量子体系的磁测量技术
        1.4.1 超导量子干涉仪
        1.4.2 原子/光泵浦磁力计
        1.4.3 氮-空位色心磁力计
        1.4.4 其他
    1.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技术的前沿进展
第2章 氮-空位色心背景介绍
    2.1 氮-空位色心介绍
    2.2 氮-空位色心的荧光光谱
    2.3 氮-空位色心的相干控制
    2.4 氮-空位色心的基本参数
        2.4.1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
        2.4.2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_2
        2.4.3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2.5 系综氮-空位色心金刚石样品
第3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及系统架构
    3.1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
        3.1.1 连续波方法
        3.1.2 脉冲方法
    3.2 基于连续波方法的磁测量灵敏度及其相关参数
        3.2.1 激光泵浦速率Γ_P与微波操控场强度Ω_R
        3.2.2 物理场不均匀性
        3.2.3 调制频率f_m与调制幅度A_m
        3.2.4 激光偏振角θ_L
        3.2.5 夹角系数α
        3.2.6 有效传感自旋数N_(eff)
        3.2.7 荧光收集效率ε_f
        3.2.8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3.2.9 系统噪声δS
        3.2.10 小结
    3.3 系综氮-空位色心实验平台的系统架构
        3.3.1 连续波方案系统架构
        3.3.2 脉冲方案系统架构
    3.4 磁测量实验平台所需电子学装置的研制
        3.4.1 任意序列发生器
        3.4.2 任意波形发生器
        3.4.3 集成化控制与读出系统
    3.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搭建
        3.5.1 光学系统的搭建
        3.5.2 微波系统与读出系统的搭建
        3.5.3 样品装载台的搭建
        3.5.4 实验平台控制软件的开发
        3.5.5 脉冲实验测试示例
    3.6 脉冲磁测量方法的实验尝试
第4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
    4.1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原理
    4.2 连续波稳态实验硬件框架
    4.3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验结果
        4.3.1 时域磁场测量结果
        4.3.2 系统带宽测试结果
        4.3.3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测试结果
    4.4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5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与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
    5.1 复合磁测量方法原理
        5.1.1 磁通聚集
        5.1.2 系综氮-空位色心结合磁通聚集方法
    5.2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硬件框架
        5.2.1 磁通聚集器的设计
        5.2.2 实验系统框架
    5.3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结果
        5.3.1 磁通聚集器放大倍数测试
        5.3.2 复合磁力计灵敏度测试
    5.4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6章 集成化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研制
    6.1 集成化磁力计系统架构
    6.2 集成化磁力计光学系统
    6.3 集成化磁力计微波系统
    6.4 集成化磁力计读出系统
    6.5 集成化磁力计探头
    6.6 集成化磁力计整机
    6.7 集成化工作小结
第7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7.1 灵敏度优化展望
    7.2 集成化工作展望
    7.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激光偏振角度对样品连续波谱的影响
    A.2 角度系数α与磁场-主轴夹角以及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A.3 锁相放大器的解调原理
    A.4 样品温度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A.5 特定场景下的灵敏度评估及讨论
        A.5.1 接近一般配置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2 激光全反射增加光程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3 优化样品提高T_2~*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4 小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融合通信关键技术分析与选型
    2.1 本地通信方式对比与选型
        2.1.1 RS485技术分析
        2.1.2 电力载波技术分析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分析
        2.1.4 对比分析与技术选型
    2.2 TD-LTE技术分析
    2.3 ZIGBEE技术分析
        2.3.1 技术概览
        2.3.2 网络拓扑分析
        2.3.3 ZigBee协议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3.1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目标
    3.2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整体架构分析
    3.3 ZIGBEE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硬件模块设计和实现
    4.1 技术选型
        4.1.1 ZigBee通信模块选型与设计
        4.1.2 TD-LTE硬件选型
    4.2 集中器硬件设计
        4.2.1 集中器单片机电路设计
        4.2.2 集中器供电系统设计
        4.2.3 时钟模块设计
        4.2.4 存储供电设计
    4.3 采集器硬件设计
        4.3.1 通信模块设计
        4.3.2 节点电源设计
    4.4 中继器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软件模块设计和实现
    5.1 集中器软件设计
    5.2 采集器软件设计
    5.3 中继器软件系统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系统搭建
    6.2 系统联网测试
    6.3 数据采集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GIS的10kV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发展必要性
        1.1.2 10kV配电网自动化关键作用
        1.1.3 GIS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1.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基于GIS技术的10k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10kV配电网的特点分析
        1.3.2 基于GIS技术的10k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GIS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
    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结构
        2.1.1 配电网自动化设备
        2.1.2 通信系统
        2.1.3 GIS系统
    2.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
        2.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要求
        2.2.2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通信方式
    2.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及变电站的要求
        2.3.1 按照系统发展趋势,早期变电站存在各种缺陷
        2.3.2 按照系统发展趋势,变电站自动化基本功能需求
    2.4 GIS技术在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需求
        2.4.1 GIS技术基本内容
        2.4.2 GIS技术对配电网自动化影响及变革
        2.4.3 GIS系统实现基础信息获取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3.1 GIS技术在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需求分析
        3.1.1 设备可自动获取相关位置信息
        3.1.2 可通过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自动上传
        3.1.3 功能实现成本低
        3.1.4 基于模块化即插即用
        3.1.5 信息安全性强
    3.2 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3.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电气设计与无线通信方式确定
        3.2.2 GIS信息获取方式的对比分析
    3.3 地理坐标信息的获取
        3.3.1 性能参数
        3.3.2 模块和微控制器对接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0k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现场通信节点设计
    4.1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单元设计要求
        4.1.1 设备通信方式多样
        4.1.2 专网通信要求
    4.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信单元结构
        4.2.1 通信单元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光纤专网通信网络实施方案
        4.2.3 专网通信实施方案
    4.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接入单元设计
        4.3.1 现场通信接入单元总体设计
        4.3.2 微控制器的选择
        4.3.3 基本电路设计
        4.3.4 其他接口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集成整合方案设计
    5.1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5.1.1 信息模型统一规范
        5.1.2 设备编码统一
        5.1.3 保障数据唯一性
        5.1.4 网络安全的有效维护
        5.1.5 高效化技术实现方式
    5.2 GIS系统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5.2.1 信息交互内容
        5.2.2 信息交互流程
    5.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设备运维精益化管理(PMS2.0)系统的集成
        5.3.1 集成目的
        5.3.2 信息交互内容
        5.3.3 信息交互过程
    5.4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集控系统的集成
        5.4.1 集成目的
        5.4.2 信息交互内容
        5.4.3 信息交互过程
    5.5 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具体设计方案
        5.5.1 实际应用及部署
        5.5.2 信息系统集成的功能要求
    5.6 成效分析
        5.6.1 供电可靠性显着提升
        5.6.2 抢修及时率显着提升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卫星总线系统:能满足需求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能表检定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慧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星载多模GNSS反射海面风场探测信号处理研究[D]. 田羽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3]送餐机器人设计研究[D]. 张家弘.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D]. 赵文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D]. 肖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面向无源定位的信道化接收机研究与FPGA实现[D]. 廖成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D]. 张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D]. 谢一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D]. 王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基于GIS的10kV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D]. 王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卫星总线系统:它们能满足需求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