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360/85 单片机

IBM 360/85 单片机

一、IBM360/85单块集成电路計算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琳[1](1986)在《第四代计算机技术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一、引言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四十年里,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这样经久不衰地飞跃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

李三虎[2](1995)在《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建构 ——技术作为社会过程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

顾桂英[3](2008)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计算机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几乎渗透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来临,而且标志着机器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对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局限,本课题专门对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将会丰富和完善计算机技术创新理论。本课题从历史的角度,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考察对象分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原因,探寻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主要历史阶段,研究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因素,挖掘计算机创新不同阶段主要创新力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变化,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无疑是技术创新史中最辉煌的一页,本课题更加致力于技术创新史的完善和发展。全文包括七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计算机技术相关概念的基本规定;第三章从机械计数器到机电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第四章从机电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的创新过程;第五章现代计算机创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六章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建议;第七章结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赵淑英[4](2014)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模块化具有“持续创新+敏捷制造”的特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自由度,对市场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快速响应,所以,在计算机、汽车、手机、建筑、家具等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强调个性化的持续创新的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日渐扩大趋势,导致这些行业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出现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模块化以及模块化生产网络因对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的独特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结合计算机、汽车、手机等产业,主要从技术操作层面和产业组织模块化层面关于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模块化是个全球开放系统,应融入模块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影响,即从模块化生产网络视角,深入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使用模块化最彻底的计算机制造业行业数据给予实证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还鲜有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结论对引导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展开研究。首先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分工理论和博弈论等系统地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模块化生产网络通过模块化分工、“背对背”竞争、合作和技术溢出四种途径影响技术创新。其次,因计算机制造业是模块化最彻底的产业,是模块化的典型代表,且本土企业较“三资”企业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接下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中国本土PC产业产品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分析、中国本土PC产业在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研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最后,利用1995-2012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是否成立。因为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加创新绩效利润,所以进一步完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影响的扩展检验。同时,还做了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挤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讨论,以便给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全面的分析与检验。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论文提出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成立,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具有垂直专业化分工技术特征的模块化分工深化、模块化分权基因带来“背对背”竞争加剧、合作加强和知识共享带来的更多技术溢出有利于提升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有利于增加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同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不存在“挤出”效应,即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主R&D资源没有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从创新系统中“漏出”。第三,依据中国台湾以低端价值模块切入全球价值链最终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分析,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瓶颈给出一个与文献不同的解释——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身的原因和没有高效利用好模块化生产网络原因,导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不能向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本文研究结论对始终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实施模块化生产方式,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其他行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也具有借鉴意义。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鲍德温、克拉克和青木昌彦等学者与该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因为本文提出的影响机理中的一部分是源于他们的思想,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基于他们的理论分析进行后续的实证检验。

冯昭奎[5](2017)在《科技革命发生了几次——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论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3年到2017年,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新一轮科技革命"或"新科技革命",这里隐含着一个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属于第几次(轮)科技革命?众所周知,历史上曾经兴起过若干次科技革命,而在每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候,都会被称为"新科技革命"。为了搞清这一轮"新科技革命"的概念,作者对历史上数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提出"四次科技革命论":第一次科技革命:电气化与汽车时代的开始(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的利用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革命(20世纪70/80年代—21世纪10/20年代);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的技术竞赛中,最成功的国家将是那些积极变革并且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国家。

鄢显俊[6](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李经纬[7](1982)在《IBM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继承性及发展》文中提出 前言 计算机工程技术(Computer Technology)是工程实现计算机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系统技术,涉及到设计、研制、生产计算机所采用的电路技术、互连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散热技术等。新的一代计算机都是以新的一代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对计算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钰致[8](2020)在《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网络技术的发展,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以及网络边缘设备中产生的数据量迅速增加,这给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很难稳定地保持对网络边缘设备请求处理的实时性。一种新提出的边缘计算模型采取了将部分计算处理的过程迁移至终端设备或者网络链路中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响应的延迟。人机交互系统的性能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显示设备又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桥梁。因此低时延高可靠的显示系统对于边缘计算来说非常重要。本文重点针对边缘计算设备中人机交互显示系统的实时性、低功耗、可靠性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通过算法、架构、系统、芯片四个层次协同优化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了低时延、低功耗、高可靠的边缘计算显示芯片。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实时性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边缘计算的异构图形运算系统的架构,通过均衡流水线不同阶段的运算负载及顶点片元异构加速器架构设计实现了高能效的图形处理。通过自研的芯片开发板在常温室内条件下对芯片中的图形处理核进行了测试,测试过程中关闭了其他运算单元模块,图形处理核最高频率能达到200MHz。通过选取典型的边缘计算的界面进行测试,最高处理速率为152MPixels/s,性能功耗比相比于面向低成本显示系统的ARM架构微处理器芯片 STM32L476 提升了 5.8 倍。(2)针对功耗及内存带宽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块的实时帧缓存压缩算法,设计了压缩器的架构。通过在帧像素点产生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压缩的方法,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运算单元的带宽需求。在基于Kintex-7 FPGA的测试平台上移植了图形处理系统和帧缓存压缩器并运行典型界面进行测试,压缩后系统功耗节省的效果相比于采用JPEG格式的帧缓存压缩方法提升了 2.3倍。(3)针对可靠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周期累加冗余信息的脉动阵列容错算法,设计了容错脉动阵列架构。通过软件仿真注入错误验证错误恢复率,实验结果表明错误恢复率能达到99%,错误恢复情况优于时间空间冗余算法,能满足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脉动阵列的需求。采用Synopsys公司的综合工具进行综合并对比面积,在乘法器精度为32bit的情况下,冗余面积为61.5%,对比双模冗余架构节省了 38.5%的冗余面积,相比于错误迁移方法可以实现软错误的错误检测及错误恢复。(4)设计并流片了一款基于RISC-V扩展指令集的高能效显示芯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芯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芯片系统的运行功耗为65mW,相比于学术界中统一着色器架构的图形处理器芯片的研究成果功耗降低了 3倍。通过面向边缘计算的典型场景进行测试,性能功耗比相比于主流基于ARM的微处理器芯片STM32L476提升了 1.49倍。通过算法、架构、系统多个层面进行了软硬件协同优化设计,并在芯片设计层面上采用了低功耗的设计方法,本文最终实现了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高可靠显示芯片。

杜建军[9](2011)在《共享高速缓存多核处理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VLSI为代表的现代半导体工艺技术单方面的进步已经很难满足微处理器性能发展的需求,促使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出现了重大的革新,即以“横向扩展”为特征的多核处理器成为了主流发展方向。多核技术的出现使得微处理器的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对存储系统的设计与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缓存Cache一直是处理器内的核心部件,也是决定处理器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处理器与主存间的速度差距在多核结构下更为突出,改善存储层的结构设计以及探索高效的管理调度技术以提高Cache资源效率便成了多核处理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为研究多核处理器技术而发展出的多核处理器系统模拟平台也正在不停地创新和发展中。所以本文围绕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多核处理器模拟系统M5和Cache存储层的相关优化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各种典型多核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在基于Cache存储层结构的多核处理器分类研究中发现:采用共享缓存的多核处理器芯片CMP (Chip Multi Processor)结构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扩展性强、能耗低等优点,是目前多核处理器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所以本文选择共享高速缓存Cache的多核处理器CMP进行重点研究。然后,对多核处理器发展中高速缓存Cache存储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包括多核结构采用的多级分布式Cache引发的存储一致性问题和采用基于总线监听的Snoop和基于目录的Directory一致性协议及Cache抖动现象、借鉴CFS(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做出的资源公平调度、及多核处理器中Cache替换与调度策略研究的归纳总结,分析了Cache存储相关技术、扩展组索引ESC(Extended Set-index) Cache技术、非共享结构下的协同高速缓存CC(Corporative Cache)与动态溢出接收DSR(Dynamic Spill-Receive)缓存技术和新兴领域叠层存储结构3D-Stacked等。其次是在对多核结构和存储层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多核处理器性能评估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排队论和“执行-传送”关系而建立的存储层性能分析模型ETAM (Executing and Transport Analysis Model),构建了基于最新计算模型M5处理器模拟系统来实现的多核处理器CMP模拟实验平台。ETAM是针对单核处理器为分析不同存储资源特性建立的,通过在交叉访问、队列延迟等方面的扩展就能为多核处理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通过采用基准测试程序集SPEC CUP2006对Linux环境中由M5-Alpha21264处理核心配置的多核处理器CMP的性能模拟以及基于M5源代码实现的Pseudo-LRU等高速缓存调度策略所做的实验测评结果分析,证明了采用模块化方法构建的M5模拟系统在进行多核处理器技术的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能和实用性能。再次,在研究多核芯片CMP结构中的“Dead Block”现象和Cache冲突的基础上,设计了伪线程独立的衍生插入与提升HPIP(Homologous Promotion & Insertion Policy) Cache调度策略。HPIP的提出是借鉴了最少使用位置插入策略LIP(LRU Insertion Policy)和双峰插入策略BIP(Bimodal Insertion Policy)的设计思想,采用动态计算和倾向最少使用位置LRU的插入方法来实现线程的相对独立性以减少冲突和缩短“零重用块”的驻留时间,同时采用线性和指数方法计算命中后的优先级位置变化情况以使替换逻辑的优先顺序更能准确反映近期数据块“命中”的访问情况。基于M5模拟系统进行实验表明:参数设置合理的HPIP,相对于传统LRU在系统吞吐量IPC (Instructions Per Circle)、共享Cache缺失率(Miss Rate)、加权加速比(Weighted Speedup)和调和公平性(Harmonic Fairness)等各项度量指标方面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最后,为探索多核共享Cache的自适应策略选择机制,在对不同进程Cache需求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策略选择APE(Adaptive Policy Election)方案。针对整体性能监测的动态插入机制DIP(Dynamic Insertion Policy)存在采样粒度过粗和线程监测的TADIP(Thread-Aware DIP)机制又面临硬件实现难度太大的问题,APE首次提出了采用多核处理器芯片中固定的处理器内核数目作为Cache采样监测粒度的设计思路,在进行监测模块MRM(Miss Rate Monitor)逻辑结构详细设计的同时对专用监测竞争组SD(Set Dueling)数量和互补选择(Complement Select)方法进行了论证。APE的设计在适当调整监测粒度的同时能够极大地降低硬件的实现代价。通过M5系统对三种设计方案的模拟实验发现:自适应策略选择机制在使CMP性能指标得到相应提高的同时存在着牺牲一定程度公平性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J.T.Kolias,梁吟藻[10](1974)在《高速计算机中内部连接组装的趋势》文中研究表明 在计算机领域内,组装问题包括电路、系统和内部连接几个方面的问题。组装的目的是把电子电路装配为现实可靠的和可维护的系统。当前对于小型化、高速度、高装配密度、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迫切要求,使得组装设计任务更为繁重。在现代的计算机中要想得到最佳的性能,承担电路物理环境也即电路组装设计的电子工程师必须对内部连接的水平、印制电路的制造过程以及机械结构的设计诸方面进行细致的审核。作者的经验认为,不论由电气的还是由机械的观点来看,内部连接问题是最严重的组装问题之一。从电气上来看,内部连接就是将一个电路和另一个电路相连的传输线。因此可以把全部信号传输问题归并为:阻抗匹配、串扰、

二、IBM360/85单块集成电路計算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M360/85单块集成电路計算机(论文提纲范文)

(2)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建构 ——技术作为社会过程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技术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
    一 两种技术发展观
        1. 技术决定论
        2. 技术建构论
    二 从社会视角看技术过程
        1. 技术是一种理性物质活动
        2. 技术的社会建构特性
        3. 社会在技术发展中的角色
    三 案例分析与论文设计
第一章 微电子技术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 社会综合体的主导要素
        1. 政府和军事
        2. 资本
        3. 科学
    二 社会综合体的结构
    三 社会综合体的产生
        1. 资本与科学的结合
        2. 政府和军事的介入
第二章 美国微电子技术在战争背景中的成长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二 政府—军事的引导
        1. 工业控制
        2. 计算机
        3. 半导体(集成电路)
    三 政府—军事影响的衰落
第三章 美国微电子技术在竞争条件下的扩张
    一 政府—军事—资本—科学关系的巩固
    二 军事影响的重塑
        1. 超高速集成电路计划
        2. 战略计算计划
        3. 集成计算机辅助制造计划
        4. 战略防御计划
    三 资本和技术的集中
        1. 电子工业内部的辐合
        2. 其它工业向电子工业的长入
第四章 美日欧围绕微电子技术在世界市场上的角逐
    一 日欧在微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崛起
        1. 日本的全力以赴
        2. 欧洲国家的奋力追赶
    二 美日欧在世界电子市场上的争夺
        1. 半导体领域
        2. 半导体设备领域
        3. 机器人领域
        4. 数控领域
        5.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领域
        6. 通讯领域
        7. 计算机制造领域
    三 美日欧在电子市场争夺中的联盟
        1. 国际电子企业联盟的必然性
        2. 国际电子企业联盟的形式
        3. 国际电子企业联盟的战略特点
第五章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未来定位
    一 当前微电子技术发展所处时代的特征
        1. 世界格局多极化
        2. 由战争向和平转化
        3. 国际经济竞争加剧
        4. 人类生存环境日受关注
    二 未来微电子技术发展方式的选择
        1. 通用技术发展方式
        2. “绿色”技术发展方式
    三 中国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对策
        1. 定位与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3. 对策性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计算机技术研究概况
        1.2.2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规定
    2.1 计算机技术的提出
    2.2 计算机技术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2.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系与区别
        2.2.2 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2.3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
    2.4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3章 从机械计数器到机电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3.1 早期的机械计数器——机械计算的曙光
    3.2 机电计算机产生的技术基础
    3.3 拉动机电计算机产生的社会需求
        3.3.1 社会需求之一:制作精确数学用表的迫切需求
        3.3.2 社会需求之二:英国修订航海表的历史任务
    3.4 机电计算机的典型代表:Harvard Mark系列机的创新过程
        3.4.1 Harvard Mark Ⅰ
        3.4.2 Harvard Mark Ⅱ
        3.4.3 Harvard Mark Ⅲ
        3.4.4 Harvard Mark Ⅳ
        3.4.5 Harvard Mark系列计算机创新过程小结
第4章 从机电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的创新过程
    4.1 电子计算机诞生的科学技术基础
        4.1.1 布尔代数、图灵机为计算机提供了理论准备
        4.1.2 工业电气化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提供技术支持
    4.2 电子计算机产生的社会原因
        4.2.1 复杂计算任务要求性能更高的计算机器
        4.2.2 军事需求是加速电子计算机研制的巨大动力
    4.3 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4.4 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的突破性进展及其技术原因
        4.4.1 晶体管技术与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
        4.4.2 集成电路与PC机时代的到来
        4.4.3 微处理芯片与英特尔—微软体系的产生
第5章 现代计算机创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5.1 影响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科学技术因素
        5.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5.1.2 量子力学的研究进展推动着量子计算机的探索
        5.1.3 光学的进步为光子计算机研究提供可能
        5.1.4 DNA分子逻辑门奠定了DNA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5.1.5 纳米技术的出现激起纳米计算机的研究热潮
    5.2 影响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社会因素
        5.2.1 国家安全、基础试验对超级计算机发展的拉动作用
        5.2.2 人们对便捷生活的不断追求加速了可穿戴计算机的研究步伐
第6章 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建议
    6.1 推动计算机向前发展的技术因素
        6.1.1 科研领域的新进展为创新提供理论上的可行性
        6.1.2 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创新提拱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6.1.3 计算机自身的发展为创新积累了技术基础
    6.2 拉动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的需求因素
        6.2.1 军事需求为计算机不断创新提供了持久动力
        6.2.2 科研需要是拉动计算机创新的强大动力
        6.2.3 不断翻新的市场需求是计算机创新的不竭动力
    6.3 计算机技术创新的其他影响因素
    6.4 对IT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3 其他相关的研究
    2.4 简要评析
第3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演化历史回顾
    3.1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产业组织形态演化
    3.2 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历史
        3.2.1 以单体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形态
        3.2.2 以大型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形态
        3.2.3 产业组织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
第4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概述
    4.1 模块化
        4.1.1 模块的定义及特征
        4.1.2 模块化的定义及特征
        4.1.3 模块化系统的构成
        4.1.4 模块化系统的主要创新方式
        4.1.5 模块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6 模块化的几个层面
    4.2 模块化生产网络
        4.2.1 网络组织含义及特征
        4.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含义及特征
    4.3 技术创新
        4.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4.3.2 模块化系统技术创新新特征
        4.3.3 研发与技术创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5.1 分工机理
        5.1.1 模块化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5.1.2 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2 竞争机理
        5.2.1 模块化的分权基因加剧竞争
        5.2.2 网络内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 合作机理
        5.3.1 网络内两种合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2 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博弈分析
    5.4 溢出机理
        5.4.1 SECI 模型与网络内知识创造
        5.4.2 网络内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5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抑制技术创新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
    6.1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发展历史回顾
        6.1.1 计算机制造行业(产业)含义
        6.1.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成长历程
    6.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6.2.1 中国本土 PC 产业模块化
        6.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影响创新因素
    6.3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研制和创新能力
        6.3.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能力
        6.3.2 专用和特种计算机创新能力
        6.3.3 本土 PC 产业创新能力
        6.3.4 国产通用处理器研制能力
        6.3.5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经验分析
    7.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7.1.1 文献回顾
        7.1.2 假说提出
    7.2 变量测算和说明
        7.2.1 被解释变量
        7.2.2 解释变量
    7.3 计量模型设定
    7.4 计量结果、分析与检验
        7.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2 稳健性检验
        7.4.3 进一步讨论:基于创新绩效利润的扩展检验
        7.4.4 再进一步讨论:基于 R&D 经费“挤出”效应的扩展检验
        7.4.5 实证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科技革命发生了几次——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什么是科技革命
三四次科技革命
    (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电气化与汽车时代的开始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的利用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革命 (20世纪70/80年代—21世纪10/20年代)
        1. 个人电脑的出现
        2. 互联网的发明
        3. 手机的发明
    (四) 第四次科技革命 (始于21世纪10/20年代)
        1.“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3. 各个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
        4. 致力于解决“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

(6)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边缘计算的发展概述
        1.1.2 边缘计算的研究价值
        1.1.3 边缘计算中的人机交互系统面临的挑战
        1.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 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图形运算加速技术
        1.2.2 缓存压缩技术
        1.2.3 容错技术
    1.3 本文研究成果及文章结构
第2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技术研究
    2.1 相关技术概述
        2.1.1 基于嵌入式CPU的图形绘制技术
        2.1.2 移动GPU的图形绘制流水线概述
        2.1.3 IMR与TBR渲染模式
        2.1.4 降低图形运算功耗的研究
    2.2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算法研究
        2.2.1 边缘计算图形化界面需求分析
        2.2.2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流水线设计
        2.2.3 模型描述
        2.2.4 顶点处理流程
        2.2.5 像素着色流程
    2.3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IP核设计
        2.3.1 流水线瓶颈分析
        2.3.2 基于TBR的GPU整体架构设计
        2.3.3 顶点处理器架构设计
        2.3.4 像素着色引擎架构设计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软件模型与流水线测试
        2.4.2 IP综合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帧缓存压缩技术研究
    3.1 相关技术概述
        3.1.1 无损帧缓存压缩技术
        3.1.2 GPU系统中帧缓存压缩需求
        3.1.3 基于块的纹理压缩技术
        3.1.4 基于频域的压缩技术
    3.2 实时帧缓存压缩算法研究
        3.2.1 场景分析
        3.2.2 算法设计
    3.3 帧缓存压缩IP核设计
        3.3.1 帧缓存压缩器整体设计
        3.3.2 子模块设计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压缩算法评估
        3.4.2 带宽压缩及性能提升
        3.4.3 功耗评估
        3.4.4 IP综合及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动阵列容错技术研究
    4.1 面向脉动阵列的容错技术研究现状
        4.1.1 面向硬错误的容错架构
        4.1.2 面向软错误的容错架构
    4.2 脉动阵列容错架构设计
        4.2.1 背景描述
        4.2.2 容错算法
        4.2.3 容错架构设计
        4.2.4 系统分块冗余架构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错误恢复率
        4.3.3 额外面积消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显示芯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1 显示芯片中微处理器指令集研究
        5.1.1 微处理器指令集概述
        5.1.2 指令集选择的研究
        5.1.3 指令集扩展的研究
        5.1.4 RISC-V处理器IP核设计
    5.2 显示芯片存储系统架构研究
        5.2.1 边缘计算中数据处理瓶颈分析
        5.2.2 分层存储系统架构设计
    5.3 显示芯片总线系统架构研究
        5.3.1 片上总线概述
        5.3.2 设备互联与仲裁研究
        5.3.3 系统互联架构设计
    5.4 显示芯片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显示芯片的实现与验证
    6.1 显示芯片低功耗设计
        6.1.1 功耗来源分析
        6.1.2 门控时钟
        6.1.3 多电压设计
    6.2 显示芯片综合与实现
        6.2.1 逻辑综合
        6.2.2 后端设计及流片
    6.3 显示芯片的测试与验证
        6.3.1 综合及版图设计
        6.3.2 测试平台介绍
        6.3.3 边缘计算场景测试
        6.3.4 显示芯片性能测试
        6.3.5 性能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共享高速缓存多核处理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工作背景
        1.1.1 VLSI 及微处理器技术发展趋势
        1.1.2 多核处理器的发展与挑战
        1.1.3 多核架构对处理器cache 技术的影响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NoC 多核互连通信结构研究
        1.2.2 多核处理器中Cache 存储优化技术
        1.2.3 分布式Cache 数据前瞻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分析
    2.1 SMT、CMP 与CMT
    2.2 多核处理器结构体系分类
        2.2.1 同构与异构CMP
        2.2.2 共享与私有二级缓存CMP
    2.3 本章小结
3 多核处理器 Cache 存储层技术研究
    3.1 Cache 结构与工作方式
    3.2 分布存储一致性机制
        3.2.1 基于监听Snoop-Based 一致性协议
        3.2.2 基于目录Directory-Based 一致性协议
    3.3 Cache 抖动与公平性研究
        3.3.1 Cache 抖动问题
        3.3.2 Cache 分配公平性分析
    3.4 Cache 替换策略与调度
        3.4.1 传统单核处理器Cache 替换算法
        3.4.2 多核处理器中的Cache 调度与管理策略
        3.4.3 完全公平调度CFS 与高速缓存公平调度
    3.5 Cache 层相关技术研究与分析
        3.5.1 扩展组索引缓存ESC
        3.5.2 缓存协作 CC 和动态溢出与接收DSR
        3.5.3 三维叠层3D-Stacked 存储
    3.6 本章小结
4 性能评估模型与 M5 测试
    4.1 基于“执行-传送”关系的分析模型
        4.1.1 ETAM 单核处理器Cache 层分析模型
        4.1.2 扩展的EETAM 多核处理器分析模型
        4.1.3 模型参数评估
    4.2 模块化模拟系统 M5 与测试基准
        4.2.1 M5 模块化模拟系统平台
        4.2.2 M5-ALPHA 处理器芯片及结构
        4.2.3 基准测试程序集SPEC CPU 2006
    4.3 M5 模拟系统的测试实验
        4.3.1 Pseudo-LRU 等替换算法仿真
        4.3.2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共享 Cache 的衍生插入与提升策略 HPIP 调度设计
    5.1 缓存异常行为分析
        5.1.1 “死块”Dead-Block 现象
        5.1.2 多核共享Cache 的冲突与污染
    5.2 LIP 替换算法的分析与优化
        5.2.1 LIP 与LRU 缓存替换算法比较
        5.2.2 基于LIP 算法的性能优化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多核处理器衍生插入与提升策略HPIP 缓存调度设计
        5.3.1 Cache 调度的选择、插入与提升分解
        5.3.2 共享缓存伪线程独立的HPIP 算法设计
        5.3.3 多线程Cache 的调度实例对比
        5.3.4 面向处理器性能与共享Cache 效率的实验与分析
        5.3.5 面向共享缓存公平性的实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线程感知动态插入 TADIP 自适应机制研究
    6.1 基于Cache 需求特征的应用分类
    6.2 共享缓存的TADIP 自适应机制
        6.2.1 动态插入选择机制DIP
        6.2.2 线程独立的TADIP-I 机制
        6.2.3 线程反馈的TADIP-F 机制
    6.3 自适应策略选择机制APE 设计
        6.3.1 基于核个数的APE 与监测模块MRM 设计
        6.3.2 互补竞争Cache 采样分组选择方案
        6.3.3 专用竞争分组SD 的数量分析与论证
    6.4 模拟实验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四、IBM360/85单块集成电路計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四代计算机技术的进展[J]. 王永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86(07)
  • [2]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建构 ——技术作为社会过程的案例研究[D]. 李三虎. 中国人民大学, 1995(12)
  • [3]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研究[D]. 顾桂英. 东北大学, 2008(03)
  • [4]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D]. 赵淑英. 辽宁大学, 2014(11)
  • [5]科技革命发生了几次——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论述[J]. 冯昭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2)
  • [6]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7]IBM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继承性及发展[J]. 李经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82(02)
  • [8]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周钰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共享高速缓存多核处理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杜建军. 重庆大学, 2011(12)
  • [10]高速计算机中内部连接组装的趋势[J]. J.T.Kolias,梁吟藻.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4(05)

标签:;  ;  ;  ;  ;  

IBM 360/85 单片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