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的液晶性质

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的液晶性质

一、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液晶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左波[1](2020)在《液晶弹性体软驱动器的光控变色行为及运动模式调控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晶弹性体(Liquid Crystal Elastomer,LCE)是一类典型的双向记忆形变材料,具有易功能化、大形变幅度、质量轻、自由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柔性驱动器、人造肌肉,仿生设备、控制器等领域。本论文从液晶弹性体的功能化出发,制备了多种具有不同性能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分别对这些材料的协同变色性能以及刺激响应形变/运动方式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这些材料在仿生驱动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热致变色性质的螺吡喃分子SP1和SP2,并将其化学键合至液晶弹性体基质中,同时,在体系中掺杂有机染料,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多样变色功能的仿生花。结合梯度应力效应、光热转换效应、光致变色效应、热致变色效应,配色原理,研究了这种仿生花在近红外(NIR)、紫外(UV)和可见光的照射下的响应形变以及变色行为。以掺杂绿色染料Green 575所制备的仿生花驱动器为例,在UV的照射下,花瓣呈现深紫色;而在NIR光源的照射下,花瓣弯曲闭合,同时花瓣的颜色由深紫色变为红棕色,并且在移除NIR光源后,红棕色花瓣重新打开;最后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花瓣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染料的绿色。此类液晶材料具有多种颜色变化功能和协同弯曲形变的特性,在隐身材料和仿生器件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2.本论文从建立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光热转换体系出发,在液晶弹性体材料的不同层级之中引入对不同波长光源有选择性刺激响应功能的光热试剂,制备了一系列可在可见/红外三光源刺激下执行多方向运动以及多样形变模式的驱动器。本论文将三种分别在512 nm、796 nm以及1005 nm处有吸收的光热有机试剂(分散红1、YHD796以及Dye1002)掺杂进入液晶弹性体材料中,并制备出具有三层结构的液晶弹性体TLCE、以及各类双层结构的驱动器(双向、多向移动驱动器),研究了这些驱动器在可见、红外(520nm、808 nm、980 nm)光源照射下的响应行为。这种TLCE驱动器能够在808nm和980 nm波长的近红外光源照射下,分别执行向下/向上弯曲或者右旋/向上弯曲;而多向移动驱动器可在520 nm、808 nm、980 nm光源的组合照射下,执行向右前、向左前、向前、向后运动。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照射光源波长来独立控制驱动器的不同形变以及多方向运动,从而克服了前人研究中利用可见/近红外光热转换触发的相变效应以及偶氮苯的光致异构效应构建多重刺激响应组合体系中的不足(紫外光的有害性、响应速度慢、穿深低等)。并且,本文的设计方法极大地改变了软体驱动器的运动操控方法,这使得这种液晶弹性体材料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在拓扑学领域,莫比乌斯环是一类典型的单侧曲面空间扭曲(扭转180°的奇数倍数)圆环,它独特的几何结构特性已经激发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以及艺术家等不同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而扭曲环则是一类空间存在扭转180°偶数倍数的扭曲圆环,具有双侧双面的几何特点。由于存在空间扭转构造,因此在莫比乌斯环和扭曲环结构中都存储了一定的扭曲应力以及扭曲能,并且根据前人的研究,莫比乌斯环中的扭曲能在扭曲中心部位附近存储较大。这一有趣的现象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如果莫比乌斯环或扭曲环由某些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聚合物构成,那么在扭曲中心部位施加外部刺激,可能会释放内部存储的扭曲能,打破结构的能量分布平衡,进而产生持续的、自发的绕转运动。因此,本论文以液晶弹性体为功能化材料,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单层结构的莫比乌斯环(S-M?bius[+1])和扭曲环(S-M?bius[+2])驱动器以及双层结构的扭曲环驱动器(B-M?bius[±2]),并研究了其在近红外光源照射下的运动行为。在808 nm光源照射下,单层结构的S-M?bius[+1]和S-M?bius[+2]驱动器仅能产生收缩行为;而B-M?bius[±2]却能够围绕圆柱体(d=5 mm)产生连续的绕转行为。这项工作对于开发具有特殊几何形状的驱动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博豪[2](2020)在《共聚调控侧链型液晶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致形变液晶弹性体材料是由光响应液晶基元与交联剂共聚组成的,是一类具有光响应性能的液晶弹性体,可应用于柔性机器人、人造肌肉、微流体控制等领域。目前,关于光致形变液晶弹性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弹性体不同分子结构的研究上,对通过共聚调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论文从液晶弹性体的液晶相转变行为和液晶相结构出发,通过共聚的手段,将联苯液晶基元组分或柔性丁基组分分别引入甲基丙烯酸酯类光致形变液晶弹性体中,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一类偶氮苯类液晶弹性体、两类氰基二苯乙烯类液晶弹性体,并采用多种测试手段详细研究了共聚组分对他们的液晶性能和光致形变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陈述:(1)设计并合成了含偶氮苯光响应液晶基元单体(E)-3-(4’-((4-(十二烷基氧基)苯基)二氮烯基)苯氧基)甲基丙烯酸丙酯(M10DAB12)、多重氢键交联剂单体2-(6-(6-甲基-4-(1-氢)-嘧啶酮)-脲-六亚甲基氨基甲酸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ME6UPy)、含联苯液晶基元单体10-(4’-十二烷氧基-(4-(10-溴癸基)氧基)联苯基)甲基丙烯酸癸酯(M10B12),并采用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具有不同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的偶氮苯类液晶弹性体DAB(m)-Py(0.06)-BP(n)(m:n=5:0,4:1,3:2,2:3,1:4,0:5)。探讨了联苯基元组分含量对液晶弹性体DAB(m)-Py(0.06)-BP(n)的液晶性能和光致形变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弹性体液晶性能研究表明,该系列弹性体均形成了近晶相液晶,随着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的清亮点有所降低。通过对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表明,随着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单畴取向纤维的形变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幅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设计并合成了含氰基二苯乙烯光响应液晶基元单体(Z)-10-(4-(1-氰基-2-(4-氰基苯基)乙烯基)苯氧基甲基丙烯酸癸酯(M10PVPCN),并采用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具有不同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的氰基二苯乙烯类液晶弹性体CN(m)-Py(0.06)-BP(n)(m:n=5:0,4:1,3:2,2:3,1:4,0:5)。探讨了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对液晶弹性体CN(m)-Py(0.06)-BP(n)的液晶性能和光致形变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弹性体液晶性能研究表明,该系列弹性体均具有明显的液晶性能,其中CN(0)-Py(0.06)-BP(5),CN(1)-Py(0.06)-BP(4),CN(2)-Py(0.06)-BP(3),CN(3)-Py(0.06)-BP(2)形成了近晶相液晶,CN(4)-Py(0.06)-BP(1),CN(5)-Py(0.06)-BP(0)形成了向列相液晶,随着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的清亮点逐渐升高。通过对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表明,随着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单畴取向纤维的形变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幅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该系列弹性体的玻璃化温度均小于第二章所合成的偶氮苯类液晶弹性体,形变量均大于第二章所合成的偶氮苯类液晶弹性体。最后探究了并发现该系列弹性体具有形状记忆性能。(3)采用自由基共聚合,使用含氰基二苯乙烯光响应基元单体(Z)-10-(4-(1-氰基-2-(4-氰基苯基)乙烯基)苯氧基甲基丙烯酸癸酯(M10PVPCN)、多重氢键交联剂单体2-(6-(6-甲基-4-(1-氢)-嘧啶酮)-脲-六亚甲基氨基甲酸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ME6UPy)、柔性丁基组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合成了具有不同柔性丁基组分含量氰基二苯乙烯类弹性体CN(m)-Py(0.06)-BMA(n)(m:n=5:0,4:1,3:2,2:3,1:4,0:5)。探讨了柔性丁基组分含量对氰基二苯乙烯类液晶弹性体的液晶性能和光致形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柔性丁基组分含量对液晶弹性体的液晶性能和光致形变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弹性体液晶性能研究表明,该系列弹性体均形成了向列相液晶,随着柔性丁基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清亮点逐渐降低;通过对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表明,随着联苯液晶基元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弹性体单畴取向纤维的形变量逐渐增加。最后探究了并发现该系列弹性体具有形状记忆性能。

杨向勇[3](2020)在《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主链液晶弹性体》文中研究表明前沿性的研究表明,液晶弹性体具有弹性体和液晶性的双重功能,近些年来成为了液晶材料领域又一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而点击化学具有反应可控,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用来制备主链型、侧链型液晶弹性体。所以在本文中以自制的含三个苯环液晶基元的二烯单体与1,6-己二硫醇(DMH)在254nm紫外光辐照下,以2-羟基-2-甲基苯基丙烷-1-酮(HDMPh)为光引发剂,以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为交联剂,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主链液晶聚合物与液晶弹性体。通过核磁氢谱和红外图谱分析,再结合DSC与偏光显微镜测试结果同时也表明,制备的液晶基元单体为纯净物。二硫醇和交联剂与自行合成的二烯液晶基元单体间可顺利进行点击化学反应,可得到相应“软”、“硬”链段规则相间排布的聚合物。然后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LM)、广角X衍射(WAXD)测试结果表明,该主链聚合物与弹性体具有一个液晶转变点和典型的纹影织构,是典型的主链向列型液晶。以是否添加光引发剂为区别,分别做了两组主链型液晶及其弹性体,并对其进行分子量测试(GPC)和反应过程的成膜性实验表明,当反应体系中添加光引发剂时,主链型液晶及其弹性体具有较高的分子量,成膜性好,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未添加光引发剂的反应体系,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较低,成膜性差,薄膜为脆性断裂。硫醇-烯点击反应得到的交联型主链液晶弹性体与未交联的液晶聚合物对比,耐热性能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升高。液晶弹性体薄膜样品经过热拉伸快速冷却后,从不透明的多畴织态结构变为透明的单畴织态结构,而未经热拉伸的样品只能得到多畴态结构。

邢艺博[4](2019)在《多层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与发光液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藤蔓植物,在阳光、湿度等外界条件刺激下,能够可逆地改变自身的形态,攀附在外界物体上向外生长;其运动形态可以分解为弯曲和手性扭曲(左旋或右旋)两种基本模式。科学家们根据这些生物学机制,仿生研制了大量刺激-响应形变材料。然而,前人研究都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左手螺旋和右手螺旋两种运动模式不能出现在同一个材料中,并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实现运动模式的互变转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设计并合成了液晶单体MBB、交联剂11UB、光热染料YHD796和油溶性金纳米粒子AuNPs,使用文献已报道的商业染料Dye1002作为填充物,利用Finkelmann两步交联法,成功制备了双层和三层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这些材料在可见光、近红外光和红外光下的刺激响应行为。在制备的双层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中,当薄膜长轴方向与取向方向平行时,材料产生弯曲形变;当薄膜长轴方向与取向方向成45°时,材料产生螺旋形变。在三层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中,实现了在同一个材料上产生两种形变的行为(上拱和下拱)。但是,更加立体的三维形变-双螺旋并未实现,只做到了单一螺旋(左旋或右旋)和弯曲的组合形变。因此,又开展了另外一个液晶材料的研究工作。新出现的聚集诱导发射(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理论为合成具有独特固态发光性能的发光液晶(luminescent liquid crystal,LLC)材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LLC材料在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表现出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具有AIE活性的LLC分子的报道很少,主要是基于氰基联苯、四苯基噻唑、二苯乙炔或四苯基乙烯为核的LLC分子,严重阻碍了这类材料的广泛应用,但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机会去开发基于AIE活性的新型LLC材料。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两类以四苯基噻吩为核的盘状液晶分子。TPTn是一类带有一个四苯基噻吩核心和八条外围烷氧基链的化合物,TPTEn是一类带有一个四苯基噻吩核心、四个苯甲酰氧基和十二条外围烷氧基链的化合物。根据介晶核心结构和尾部烷氧基链长的不同,可以形成四方柱状相、长方柱状相或六方柱状相。同时,这些LLC分子表现出明显的AIE特征,在聚集状态下测量的荧光发射强度值比其在良性溶剂中要高百倍。此外,这些材料在适当的溶剂中呈现出了较窄的带隙能量和优异的凝胶化能力,在有机半导体和传感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姜滢[5](2017)在《含二聚体类单体的新型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液晶弹性体是一类经交联后的液晶聚合物形成的橡胶状材料。它将液晶独特的动态取向特性与橡胶的优良的拉伸性结合起来,赋予其优良的光学,热力学和机械特性。而具有手性的液晶弹性体由于其特殊的聚合物网络结构,可以带来特殊的物理性能,如铁电性、压电性、圆二色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等。对弹性体施加外部力场会呈现传统小分子物质和各向同性聚合物网络中不存在的特殊的电动机械和光学机械性能。尤其是可以作为压电液晶的理想物质,手性液晶弹性体可以有效地克服小分子材料因流动而干扰压电性出现的弱点,所以是目前液晶高分子研究领域的前沿之一。对液晶弹性体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及其在高科技领域应用的开发是目前液晶弹性体研究的两大方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液晶弹性体的化学结构与合成手段进行了新的探索,制备出了九种具有优良液晶性能的手性和非手性二聚体类新型单体,三种不同链长度的液晶弹性体及由其聚合得到的五个系列的手性液晶弹性体。为设计和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液晶弹性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设计合成了九种新型手性和非手性二聚体类型的液晶单体。单体按照聚合端介晶基团的类型可以划分为烯丙氧基苯甲酸苯酚酯类(M1-1~M1-3),烯丙氧基苯甲酸联苯酚酯类(M2-1~M2-3)和十一烯联苯酚酯类(M3-1~M3-3)三大类。其中的手性单体首次引入了(S)-2-辛醇作为手性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手性液晶相性能;而非手性单体的端基全部为氰基,极大地扩展了单体的液晶区间。设计合成了三种对称双烯类液晶交联剂(CL1-CL3)。这三种结构对称的液晶交联剂分别在苯环和酯基数量上依次递增,罕见地观察到了逐渐增大的手性旋转趋势及呈现到的手性液晶相。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与解释。通过对其中液晶性良好,温度区间相近的手性非手性单体和交联剂的共聚合,分别得到五个系列的聚硅氧烷类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1~E5)。这五个系列的弹性体都是由液晶温度区间相近的一种手性单体,一种非手性单体和一种液晶交联剂共聚而成,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液晶性能。本文采用FT-IR、1HNMR、DSC、TGA、旋光仪、POM,X-射线和三维红外(3D FT-IR)等分析技术对所合成的液晶单体、交联剂、液晶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化学计算软件Material Studio 6.0对单体和交联剂的理论分子长度进行了计算,采用聚合物溶胀测试法对弹性体的有效交联密度进行了测试,交联密度体现了弹性体的交联质量。实验与测试结果表明:1.所有九种二聚体型液晶单体均为互变液晶化合物。非手性液晶单体在升降温中基本呈现近晶A相、近晶C相和向列相的各种织构;而手性液晶则呈现出近晶相、手性近晶相和胆甾相的各种手性织构。三类液晶单体由于结构的差异而呈现液晶区间的差异。其降温过程中的液晶相变化基本与升温过程的保持对称。2.三种液晶交联剂均为互变液晶化合物,随着苯环和酯基的增加,出现了一定的旋光性,并观察到了手性近晶C相和胆甾相。这是由于苯环和酯基的增加使其在分子构造上易于发生扭曲旋转,而过长的分子长度使其更倾向于形成手性近晶C相。3.所有五个系列的手性液晶弹性体均呈现了丰富的手性液晶相织构,如手性近晶C相和胆甾相,且均具有较宽的液晶相区间和较高的热稳定性。研究了液晶单体和交联剂的分子组成与液晶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液晶弹性体组成的分布情况和交联剂的含量对液晶弹性体的性能的影响。

康永[6](2015)在《含不同液晶基元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的物化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聚硅氧烷侧链液晶中液晶基元一端通过柔性隔离基团连接在聚合物主链上,既具有源于侧链液晶基元的较好阀值特性和恢复特性等液晶性能,还具有源于有机硅材料的优良物理、力学性能,且取向松弛速率比小分子液晶的低得多;同时它还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好的黏温特性及较快的光电响应,取向态在无电场作用时可长时间保持稳定等特性。基于有机硅侧链液晶的以上特性,可在高灵敏度、高容量存贮器件和高速、高容量显示器件中广泛应用。

赵文志[7](2014)在《具有荧光性能的稀土手性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手性液晶聚合物因其所具有的螺旋结构使其产生许多优异的光学性能,如选择反射、旋光性、圆二色性和热致变色等得到更多的关注,并且侧链手性液晶聚合物具有的耐热性、良好的弹性和成膜性使其在平板显示器、有机颜料和全彩色热成像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侧链液晶聚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聚合物主链、液晶基元和柔性间隔基等,目前经常用的主链有聚硅氧烷、环硅氧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乙烯醚等,聚硅氧烷主链经常被用来制备具有更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更宽的介晶温度的液晶聚合物。稀土配合物材料已经在光学器件中,例如显示器、可调谐激光器和光信放大器等方面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这主要是由于稀土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具有高效窄锐的发射光谱带。将稀土配合物和手性液晶聚合物相结合形成稀土液晶聚合物不仅克服了小分子稀土液晶的高转变温度、不可加工性和较差的热稳定性等缺点,同时在光学、电子、机械、显示器、发光染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了胆甾相液晶化合物M1-M9、非液晶手性交联剂M10和相列液晶化合物M11;合成了以Ln3+(Ln=Eu,Tb,Dy,Sm)为中心,以二苯甲酰甲烷、噻吩甲酰三氟丙酮作为第一配体,以丙烯酸、烯丙氧基苯甲酸和十一烯酸作为第二配体的六个系列小分子稀土配合物L1-Ln~L6-Ln(Ln=Eu,Tb,Dy,Sm);以柔性硅氧烷为主链,将液晶单体、手性交联剂和稀土配合物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两个系列的梳状稀土液晶聚合物、两个系列的稀土液晶弹性体和两个系列的网状稀土液晶聚合物。所合成的液晶单体M3~M9、M11及六个系列的稀土液晶聚合物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对所合成的液晶单体、稀土配合物及稀土液晶聚合物采用了FT-IR、1H-NMR、DSC、TGA、POM及X-射线等技术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M1-M9均为互变胆甾液晶化合物,升温过程呈现胆甾相的油丝织构,降温过程呈现破碎焦锥织构;M11为互变相列液晶化合物,升温过程呈现向列相的丝状织构,降温过程呈现纹影织构、丝状织构或小球粒子织构。(2)所有稀土聚合物均呈现胆甾相的Grandjean织构;聚合物Eu-P1和Eu-P2系列随着铕配合物的含量从0mo1%增加到1.5mo1%,Tg出现上升的趋势,Ti呈下降趋势,聚合物均具有较宽的液晶相范围(110℃以上),并随配合物含量的增加呈变窄趋势;热分解温度均大于270℃;弹性体Eu-P3和Sm-P4系列随着手性非液晶交联剂的含量从3mo1%增加到10.5mo1%,%出现呈降低趋势,Ti呈下降趋势,弹性体均具有较宽的液晶相范围(120℃以上),并随交联剂含量的增加呈变窄趋势;热分解温度均大于270℃;聚合物Eu-P6和Tb-P7系列随着加入稀土离子的含量从1m01%增加到3.5mo1%,Tg基本没有变化,Ti呈下降趋势,聚合物均具有较宽的液晶相范围(120℃以上),并随配合物含量的增加呈变窄趋势,热分解温度均大于300℃。(3)配合物L1-Eu-L6-Eu均能发出Eu3+的特征荧光,其位于612 nm左右处的5Do→7F2跃迁最强,呈红色;配合物L1-Sm~L6-Sm均能发出Sm3+的特征荧光,其位于647 nm左右处的4G5/2→6H9/2跃迁最强,呈粉红色;配合物L2-Tb和L5-Tb能发出Tb3+的特征荧光,其位于545 nm左右处的5D4→7F5跃迁最强,呈绿色;(4)聚合物Eu-P1和Eu-P2系列的荧光均表现为Eu3+特征荧光,随着Eu3+含量的增加,两个系列的聚合物的荧光强度均增强,当Eu3+含量增加到1.5%时荧光强度仍然没有降低,没有出现荧光猝灭现象;弹性体Eu-P3和Sm-P4系列的荧光表现为Eu3+和Sm3+的特征荧光,并且在液晶相随温度的升高,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荧光寿命在液晶相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聚合物Eu-P6和Tb-P7系列的荧光表现为Eu3+和Tb3+的特征发射,并且随着稀土离子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荧光强度均增强,当稀土离子含量增加到3.5%时荧光强度仍然没有降低,没有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聚合物在液晶相随温度的升高,荧光强度逐渐降低。

王亮,李洁,陈沛,安忠维,陈新兵[8](2012)在《手性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手性液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手性液晶的结构、分类与应用研究的现状,着重讨论了手性液晶在显示用液晶材料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并对手性液晶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陈阳[9](2012)在《含氟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和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液晶弹性体是将橡胶态的弹性与液晶的液晶性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系,因其具有独特的性质而日益受到青睐。尤其是手性液晶弹性体,除具有一般弹性体优良的机械性能、热和化学稳定性,还具有因手性带来的铁电性、压电性和热电性,在显示、压电、非线性光学、无孔渗透膜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所开展的含氟手性液晶弹性体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液晶高分子的内容,而且为设计和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液晶弹性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液晶弹性体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三种液晶单体,其中两种含氟液晶单体分别是:4-((4-(三氟)苯甲酰氧基)苯基)-4’-((3’-(4’-烯丙氧基)苯丙酰氧基)-苯甲酸酯(M1)和4-((4-氟)苯甲酰氧基)苯基)-4’-(3’-(4’-烯丙氧基)苯丙酰氧基)苯甲酸酯(M2);一种胆甾液晶单体:4-(3-烯丙氧基)苯甲酸胆甾醇酯(M3),同时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手性交联剂:3,5-二((4-(3-(4-(烯丙氧基)苯丙酰氧基)苯甲酸异山梨醇酯(N)。并分别将合成的三种液晶单体和手性交联剂与聚甲基含氢硅氧烷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三个系列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性能的侧链型液晶弹性体(Pl、P2、P3)。所合成单体、交联剂及弹性体的结构通过了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NMR)的表征,结果表明,他们的结构都符合分子设计;液晶性能通过了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A)的分析,其旋光性通过了旋光分析仪的表征。结果表明,含氟液晶单体M1、M2是典型的向列型液晶;手性单体属胆甾型液晶;交联剂没有液晶性,是右旋化合物。弹性体P1属半结晶型聚合物,P2属非结晶型聚合物,随着交联剂的加入,均由向列型聚合物转变为胆甾型弹性体,POM中出现典型的胆甾相的Grand-jean织构;含胆甾基液晶弹性体P3属非晶聚合物,为胆甾型弹性体,POM中也出现典型的胆甾相的Grand-jean织构。在三种液晶弹性体P1、P2、P3中,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温度Tm、清亮点温度Ti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P1系列的Tg、Tm、Ti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2系列的Tg呈升高降低再升高的交替性变化,Ti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3系列的Tg随着交联剂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而Ti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所合成的侧链型液晶弹性体(P1、P2、P3)的Td均在310℃,说明弹性体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王基伟,陈光岩,张剑,周志宇,自俊青[10](2011)在《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国内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研究情况,并对不同类型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分子结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二、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液晶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液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液晶弹性体软驱动器的光控变色行为及运动模式调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材料
        1.1.1 引言
        1.1.2 液晶及其分类
        1.1.3 液晶高分子材料
        1.1.3.1 液晶聚合物
        1.1.3.2 液晶弹性体
        1.1.4 液晶弹性体刺激响应方式的研究进展
        1.1.4.1 热刺激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1.1.4.2 化学刺激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1.1.4.3 电刺激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1.1.4.4 光刺激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1.1.4.5 多重刺激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1.2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1.2.1 光致变色小分子研究概况
        1.2.2 有机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
        1.2.2.1 螺吡喃的变色机理
        1.2.2.2 螺吡喃的合成方法
        1.2.2.3 螺吡喃变色性能的研究
        1.2.3 液晶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
    1.3 液晶弹性体软体驱动器的研究进展
        1.3.1 引言
        1.3.2 调控液晶弹性体驱动器形变方式的方法
        1.3.3 调控液晶弹性体驱动器运动方向的方法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材料的光控三色仿生花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有机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3.1 螺吡喃分子SP1 的合成及表征
        2.2.3.2 螺吡喃分子SP2 的合成及表征
        2.2.4 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制备
        2.2.4.1 上层变色薄膜LCE1 的制备
        2.2.4.2 上层变色薄膜LCE2和LCE2-dye的制备
        2.2.4.3 上层变色薄膜LCE3和LCE3-dye的制备
        2.2.4.4 下层支撑层LCE0 的制备
        2.2.5 双层薄膜以及变色花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合成及设计策略
        2.3.2 示差扫描量热法测试(DSC)
        2.3.3 偏光显微镜照片(POM)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扫描电镜图片(SEM)
        2.3.6 液晶材料形变性能的研究
        2.3.6.1 上层液晶薄膜收缩性能的研究
        2.3.6.2 双层液晶薄膜弯曲性能的研究
        2.3.7 液晶材料变色性能的研究
        2.3.8 双色仿生花的近红外刺激响应行为
        2.3.9 三色仿生花的近红外刺激响应行为
    2.4 小结
第三章 可见\红外三光源调控的多方向运动驱动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交联剂VBPB的合成及表征
        3.2.3.1 中间体4-hydroxyphenyl4-hydroxybenzoate的合成及表征
        3.2.3.2 交联剂VBPB的合成及表征
        3.2.4 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制备
        3.2.4.1 预交联LCE1002 薄膜的制备
        3.2.4.2 预交联LCE796 薄膜的制备
        3.2.4.3 预交联LCE512 薄膜的制备
        3.2.4.4 预交联LCE0 薄膜的制备
        3.2.4.5 双层以及三层液晶薄膜的制备
        3.2.5 三层双路开关驱动器的制备
        3.2.6 双方向移动驱动器的制备
        3.2.7 多方向移动驱动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合成及设计策略
        3.3.2 示差扫描量热法测试(DSC)
        3.3.3 二维广角X射线散射(2D-WAXS)
        3.3.4 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化学粘连效果的研究
        3.3.5 双层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可见\红外光刺激响应行为
        3.3.6 三层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光刺激响应行为
        3.3.7 双向移动机器人的刺激运动行为
        3.3.8 多向移动机器人的刺激运动行为
    3.4 小结
第四章 莫比乌斯和扭曲环驱动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溶剂
        4.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4.2.3 液晶单体MBB的合成及表征
        4.2.3.1 中间体2 的合成及表征
        4.2.3.2 中间体3 的合成及表征
        4.2.3.3 产物MBB的合成及表征
        4.2.4 交联剂11UB的合成及表征
        4.2.5 液晶材料的制备
        4.2.5.1 预交联LCE796 薄膜的制备
        4.2.5.2 预交联LCE0 薄膜的制备
        4.2.6 莫比乌斯环驱动器的制备
        4.2.6.1 双层B-M?bius[+1]驱动器的制备
        4.2.6.2 双层B-M?bius[+2]驱动器的制备
        4.2.6.3 单层S-M?bius[+1]和S-M?bius[+2]驱动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合成及设计策略
        4.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3.3 液晶弹性体表面温度与近红外光刺激时间的关系
        4.3.4 S-M?bius[+1]和S-M?bius[+2]驱动器的刺激响应行为
        4.3.5 B-M?bius[+1]和B-M?bius[+2]驱动器的刺激响应行为
        4.3.6 B-M?bius[+2]驱动器绕转行为的研究
        4.3.7 基于B-M?bius[±2]环滚动驱动器的研究
        4.3.8 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
        4.3.8.1 B-M?bius[+2]三维模型的建立
        4.3.8.2 B-M?bius[+2]三维模型的离散化
        4.3.8.3 B-M?bius[+2]三维模型的受力分析
        4.3.8.4 B-M?bius[+2]运动过程模拟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成果

(2)共聚调控侧链型液晶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液晶弹性体
        1.1.1 液晶弹性体概述
        1.1.2 液晶弹性体的分类
    1.2 光致形变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2.1 紫外光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2.2 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改性方法
        1.3.1 聚合物的物理改性
        1.3.2 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含联苯和偶氮苯液晶基元的液晶弹性体的共聚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2.2.4 液晶弹性体(PM10DAB12-co-PME6UPy-co-P10B12)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结构表征
        2.3.2 液晶弹性体的结构表征
        2.3.3 液晶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2.3.4 液晶弹性体的相结构及相转变行为研究
        2.3.5 液晶弹性体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含联苯和氰基二苯乙烯液晶基元的液晶弹性体的共聚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含氰基二苯乙烯单体(Z)-10-(4-(1-氰基-2-(4-氰基苯基)乙烯基)苯氧基甲基丙烯酸癸酯(M10PVPCN)的制备
        3.2.4 液晶弹性体(PM10PVPCN-co-PME6UPy-co-PM10B12)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结构及性能表征
        3.3.2 液晶弹性体的结构表征
        3.3.3 液晶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液晶弹性体的相结构及相转变行为研究
        3.3.5 液晶弹性体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3.3.6 液晶弹性体的形状记忆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含柔性组分和氰基二苯乙烯液晶基元的液晶弹性体的共聚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4.2.3 液晶弹性体(PM10BVPCN-co-PME6UPy-co-PBMA)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晶弹性体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4.3.2 液晶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4.3.3 液晶弹性体的相结构及相行为研究
        4.3.4 液晶弹性体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4.3.5 液晶弹性体的形状记忆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 A 试剂、纯度、出产地
附录 B 仪器及其测试条件

(3)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主链液晶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硫醇-烯反应
    1.3 点击化学反应
        1.3.1 点击化学反应机理
        1.3.2 点击化学在线性聚合物和凝胶中的应用
        1.3.3 点击化学与ATRP的结合应用
        1.3.4 点击化学在生物共轭中的应用
        1.3.5 点击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3.6 点击化学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1.4 液晶弹性体
        1.4.1 液晶弹性体的结构特点
        1.4.2 单畴液晶
        1.4.3 液晶弹性体的种类
        1.4.4 液晶弹性体的合成途径
    1.5 本文得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第2章 主链液晶弹性体的制备
    2.1 原料与试剂
    2.2 含液晶基元的单体合成
    2.3 液晶弹性体的合成
    2.4 测试设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单体结构分析
        2.5.2 反应条件探究
        2.5.3 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
        2.5.4 单体、LCP、LCE样品热转变和焓测试
        2.5.5 单体和聚合物织态结构
        2.5.6 弹性体聚集态结构分析
        2.5.7 液晶弹性体拉伸性能
        2.5.8 液晶聚合物和液晶弹性体薄膜结构变化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含介晶基元单体结构
    3.2 介晶基元单体的液晶性能
    3.3 液晶弹性体反应过程条件探究
    3.4 液晶聚合物与液晶弹性体的结构
    3.5 液晶弹性体的聚集态结构探究
    3.6 液晶弹性体的热性能与拉伸性能
    3.7 光引发剂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3.8 单畴液晶弹性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多层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与发光液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液晶
        1.2.1 液晶的分类
        1.2.1.1 热致液晶
        1.2.1.2 溶致液晶
        1.2.2 液晶的表征
    1.3 液晶弹性体
        1.3.1 液晶弹性体的分类
        1.3.2 液晶弹性体的制备方法
        1.3.3 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3.3.1 热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
        1.3.3.2 电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
        1.3.3.3 湿度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
        1.3.3.4 光刺激-响应液晶弹性体
        1.3.4 液晶弹性体的应用
    1.4 光热转换材料
        1.4.1 无机非金属光热转换材料
        1.4.2 无机金属纳米光热转换材料
        1.4.3 有机高分子光热转换材料
        1.4.4 有机功能小分子光热转换材料
        1.4.4.1 克酮酸菁染料简介
        1.4.4.2 克酮酸菁染料的基本性质
        1.4.4.3 克酮酸菁染料的应用
    1.5 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与发光液晶材料
        1.5.1 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效应简介
        1.5.2 发光液晶材料
    1.6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预期目标
第二章 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制备、表征及刺激-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光热染料YHD796的合成及表征
        2.2.3.1 YHD796 的合成路线
        2.2.3.2 中间体1的合成与表征
        2.2.3.3 中间体2的合成与表征
        2.2.3.4 中间体3的合成与表征
        2.2.3.5 YHD796 的合成与表征
        2.2.4 液晶单体MBB的合成及表征
        2.2.4.1 液晶单体MBB的合成路线
        2.2.4.2 中间体4的合成
        2.2.4.3 中间体5的合成
        2.2.4.4 MBB的合成与表征
        2.2.5 交联剂11UB的合成及表征
        2.2.6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2.7 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制备
        2.2.7.1 YHD796/LCE薄膜的制备
        2.2.7.2 空白LCE薄膜的制备
        2.2.7.3 AuNPs/LCE薄膜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3.3 偏光显微镜图片(POM)
        2.3.4 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刺激-响应行为
        2.3.4.1 热刺激-响应行为
        2.3.4.2 NIR光刺激-响应行为
        2.3.4.3 可见光刺激-响应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重刺激响应的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预交联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制备
        3.2.3.1 预交联薄膜PMHS-MBB-11UB的制备
        3.2.3.2 预交联薄膜PMHS-MBB-11UB/YHD796的制备
        3.2.3.3 预交联薄膜PMHS-MBB-11UB/Dye1002的制备
        3.2.4 双层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刺激-响应行为
        3.2.4.1 弯曲形变
        3.2.4.2 螺旋形变
        3.2.5 三层液晶弹性体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刺激-响应行为
        3.2.5.1 弯曲形变
        3.2.5.2 螺旋形变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3.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3.3 偏光显微镜图片(POM)
        3.3.4 扫面电子显微镜(SE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聚集诱导发射活性的四苯基噻吩类发光液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4.2.4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2.4.1 TPT和 TPTE类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4.2.4.2 化合物TPT12 的合成及表征
        4.2.4.3 化合物TPT10 的合成及表征
        4.2.4.4 化合物TPT8 的合成及表征
        4.2.4.5 化合物TPTE12 的合成及表征
        4.2.4.6 化合物TPTE10 的合成及表征
        4.2.4.7 化合物TPTE8 的合成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TPT12
        4.3.2 化合物TPT10
        4.3.3 化合物TPT8
        4.3.4 化合物TPTE12
        4.3.5 化合物TPTE10
        4.3.6 化合物TPTE8
        4.3.7 化合物的相转变温度和晶格参数
        4.3.8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能
        4.3.9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4.3.10 化合物的凝胶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5)含二聚体类单体的新型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简介
        1.1.1 液晶的起源和发展
        1.1.2 液晶的应用研究
        1.1.3 液晶的分类
    1.2 液晶高分子简介
        1.2.1 液晶高分子
        1.2.2 液晶高分子的发展简史
        1.2.3 液晶高分子的分类
        1.2.4 液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性能
        1.2.4.1 液晶高分子的典型结构
        1.2.4.2 影响液晶高分子形态与性能的因素
        1.2.5 高分子液晶态的表征与研究
        1.2.6 高分子液晶的特性
        1.2.7 液晶高分子的理论
    1.3 手性与手性液晶
        1.3.1 手性液晶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1.3.2 手性侧链液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3 手性液晶的光学特性
    1.4 液晶网络高分子
        1.4.1 液晶弹性体
        1.4.1.1 液晶弹性体的分类及合成方法
        1.4.1.2 液晶弹性体的物理性能
        1.4.1.3 手性液晶弹性体及其性能
        1.4.2 液晶网络高分子理论
        1.4.2.1 N-I相变温度
        1.4.2.2 应力与应变
    1.5 本论文的研究构思及特色
第2章 二聚体类液晶单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理化性质
        2.2.2 测试仪器
        2.2.3 合成部分
        2.2.3.1 液晶中间体的合成
        2.2.3.2 烯丙氧基苯甲酸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合成
        2.2.3.3 烯丙氧基苯甲酸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合成
        2.2.3.4 十一烯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分析
        2.3.1.1 液晶中间体的结构分析
        2.3.1.2 烯丙氧基苯甲酸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结构分析
        2.3.1.3 烯丙氧基苯甲酸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结构分析
        2.3.1.4 十一烯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结构分析
        2.3.2 液晶单体的液晶性能研究
        2.3.2.1 烯丙氧基苯甲酸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液晶性能研究
        2.3.2.2 烯丙氧基苯甲酸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液晶性能研究
        2.3.2.3 十一烯联苯酚酯二聚体型液晶单体的液晶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称双烯类液晶交联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来源
        3.2.2 测试仪器
        3.2.3 液晶交联剂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晶交联剂的结构分析
        3.3.2 液晶交联剂的液晶性能研究
        3.3.3 液晶交联剂分子结构与比旋光度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二聚体类单体的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来源
        4.2.2 测试仪器
        4.2.3 含二聚体类单体的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研究
        4.2.3.1 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1系列的合成与研究
        4.2.3.2 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2系列的合成与研究
        4.2.3.3 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3系列的合成与研究
        4.2.3.4 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4系列的合成与研究
        4.2.3.5 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E5系列的合成与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历

(6)含不同液晶基元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的物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液晶单体基元对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的影响
2不同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的特性
    2.1含有离子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
    2.2含三乙烯基交联剂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
    2.3含手性交联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
    2.4含胆甾液晶基元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
    2.5含硫-烯液晶基元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
3结语

(7)具有荧光性能的稀土手性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简介
        1.1.1 液晶的起源与发展
        1.1.2 液晶的研究领域
        1.1.3 液晶的分类
    1.2 液晶高分子简介
        1.2.1 液晶高分子
        1.2.2 液晶高分子的发展简史
        1.2.3 液晶高分子的分类
        1.2.4 液晶高分子的理论
        1.2.5 液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与性能
        1.2.6 液晶高分子性能测试
    1.3 手性液晶
        1.3.1 手性液晶的结构特征
        1.3.2 手性液晶的光学特性
    1.4 稀土配合物
        1.4.1 稀土配合物概述
        1.4.2 稀土配合物发光机理
        1.4.3 稀土羧酸配合物
        1.4.4 稀土高分子配合物
    1.5 稀土液晶
        1.5.1 稀土液晶简介
        1.5.2 稀土液晶发光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1.6 本论文研究构思及特色
第2章 梳状稀土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2.3 液晶单体、配合物及稀土液晶聚合物合成
        2.3.1 液晶单体的合成
        2.3.2 小分子稀土配合物L1-L6系列的合成
        2.3.3 稀土液晶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液晶单体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2.4.2 稀土配合物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2.4.3 稀土液晶聚合物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稀土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3.3 单体及稀土液晶弹性体的合成
        3.3.1 单体的合成路线
        3.3.2 稀土液晶弹性体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体的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研究
        3.4.2 弹性体的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状稀土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4.3 稀土液晶聚合物的合成
        4.3.1 液晶离聚物的制备
        4.3.2 金属液晶聚合物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稀土液晶聚合物的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手性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性液晶材料研究现状
    1.1 液晶显示用手性添加剂
        1.1.1 手性液晶添加剂研究状况
        1.1.2 手性添加剂的HTP值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2 含有手性基团的小分子热致液晶
    1.3 分子间氢键自组装手性液晶
    1.4 手性液晶聚合物
    1.5 手性液晶弹性体
2 结束语

(9)含氟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和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简介
        1.1.1 物质的中间态—液晶
        1.1.2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的产生和发展
        1.1.3 液晶的研究领域
        1.1.4 液晶的分类
        1.1.5 液晶高分子的典型结构
        1.1.6 影响液晶形态与性能的因素
        1.1.7 液晶结构的表征
    1.2 手性液晶
        1.2.1 手性液晶的分类
        1.2.2 手性液晶的光学特性
        1.2.3 手性液晶的发展及应用
    1.3 含氟液晶
        1.3.1 含氟小分子液晶物理性质和应用
        1.3.2 含氟高分子液晶简介
        1.3.3 含氟液晶的研究及前景
    1.4 交联剂
    1.5 液晶弹性体
        1.5.1 液晶弹性体的结构与分子设计
        1.5.2 液晶弹性体的物理性质
        1.5.3 手性液晶弹性体
        1.5.4 液晶弹性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6 本论文的意义及特色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及理化性质
    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2.3 单体和弹性体的合成路线
    2.4 实验步骤
        2.4.1 液晶中间体及单体的合成
        2.4.2 交联剂N的合成
        2.4.3 弹性体的合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构分析
        3.1.1 中间体的红外分析
        3.1.2 单体与交联剂的红外分析
        3.1.3 弹性体的红外分析
    3.2 核磁分析
    3.3 液晶性能分析
        3.3.1 单体和交联剂的液晶性能分析
        3.3.2 弹性体的液晶性能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含胆甾液晶基元侧链聚硅氧烷弹性体
2 含有离子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
3 含三乙烯基交联剂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
4 含手性交联的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
5 结 语

四、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液晶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晶弹性体软驱动器的光控变色行为及运动模式调控方法的研究[D]. 左波. 东南大学, 2020(01)
  • [2]共聚调控侧链型液晶弹性体光致形变性能研究[D]. 杨博豪. 湘潭大学, 2020(02)
  • [3]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主链液晶弹性体[D]. 杨向勇.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多层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与发光液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邢艺博. 东南大学, 2019(05)
  • [5]含二聚体类单体的新型侧链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姜滢. 东北大学, 2017(06)
  • [6]含不同液晶基元的聚硅氧烷侧链液晶弹性体的物化特性[J]. 康永. 上海塑料, 2015(03)
  • [7]具有荧光性能的稀土手性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赵文志. 东北大学, 2014(10)
  • [8]手性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亮,李洁,陈沛,安忠维,陈新兵. 应用化工, 2012(07)
  • [9]含氟手性液晶弹性体的合成和性能表征[D]. 陈阳. 东北大学, 2012(05)
  • [10]侧链聚硅氧烷液晶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 王基伟,陈光岩,张剑,周志宇,自俊青. 弹性体, 2011(03)

标签:;  ;  ;  

含手性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的液晶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