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巴什基里亚油区稳产问题

关于苏联巴什基里亚油区稳产问题

一、关于苏联巴什基利亚油区稳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坤,胡岚,石春燕[1](2016)在《特提斯海神的诱惑》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4月3日,西班牙气候宜人、风光旖旎的巴塞罗那迎来了一批世界石油勘探界的客人。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在这里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界的精英云聚这座美丽的地中海之滨城市。他们中间,有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巨擘,有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着名专家学者。会议以"合作共赢,面对挑战"为主题,近千名的与会者,目光聚集在全球面临的低油价这一严峻形势下,石油天然气产业如何迎接应对挑战这一战略问题,并对石油天然气产业未来发

徐建华[2](2016)在《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重油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油是可采潜力巨大的非常规能源,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显重要。伏尔加-乌拉尔盆地是俄罗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全球重油油砂四大成矿带的伏尔加-乌拉尔山前带中部地区,重油资源量大。盆地内重油主要富集在泥盆系与石炭系,本文综合分析盆地内的以这两个系为主要的研究目的层。盆地内现有的重油油藏资料数据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存在重油的形成主控因素及重油成藏规律不明等一些列的问题。故此,本文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学、油气地球化学等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重油的地质特征结合已发现的典型重油油田特征,分析重油的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总结重油成藏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的重油有利区。本文通过对烃源岩岩性、厚度、分布及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重油油田的油源主要来源于多马尼克组,其次为维宪阶;根据对储集层的岩性和物性特征结合各个地区盖层的封盖特征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出重油有利的储盖组合的分布范围。根据已发现的重油油藏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油气藏圈闭类型主要为地层-构造复合型;油气的运移、稠化与聚集成藏主要取决于构造作用、构造单元特征以及生储盖的综合作用。结合重油油藏圈闭类型及其在伏尔加-乌拉尔盆地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了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重油油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烃源岩因素、区域构造因素以及盖层。再次,建立了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重油油藏成藏模式,初步总结出重油成藏模式斜坡降解型。最后,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预测盆地重油有利区为与梅列克斯坳陷相连的鞑靼隆起、日古列夫-普加乔夫隆起边缘处及巴什基尔隆起处。

宋博[3](2016)在《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家重建理论出发,将俄罗斯国家重建的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并从该角度审视俄国家重建路径与工具选择。再俄化推动俄罗斯实践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工具匮乏的问题。俄罗斯基于其能源大国定位和能源比较优势,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实现其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国家重建是后冷战时代国家治理的热点议题,俄罗斯因循一条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地区主导权的非传统国家重建路径,这表明俄罗斯拥有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本文将该特殊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这是一种与“去俄罗斯化”和“俄罗斯化”相对应,在正常国家机能恢复的基础上,以国家能力扩张为评判标准的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俄在再俄化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内和地区两个层面展开国家重建。为了突破缺乏工具选择的局限,俄开始结合自身作为能源大国的比较优势,选择非常规治理工具。基于俄是能源大国的事实,能源治理不仅可以影响俄国内财富分配和精英选拔,还可对近邻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特殊影响。因此,俄罗斯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其实现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在实践层面,俄能源治理在“再俄化”目标影响下分有三种逻辑:无再俄化干预的能源合作,作为再俄化工具治理央地关系和地区秩序。本论文利用众多案例分析检验上述研究假设,主要有:运用俄欧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案例,检验无再俄化目标的能源合作逻辑;运用俄国内治理主力油气田和地方石油公司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动用能源工具治理央地关系的逻辑;运用东欧、中亚和高加索等国家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利用能源治理重整地区秩序的逻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再俄化”目标时,政府与能源企业单独承担各自领域的压力,分别做出的反应构成能源合作的不同属性;配置再俄化目标后,在国内层面,俄罗斯中央政府在保留宪政名义上的政治分权同时,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实现经济实质上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最终实现“再俄化”规制央地关系的目标;而在地区层面,再俄化支配俄罗斯扭转常规能源合作的制度规范,而是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对目标国家降低其能源禀赋和挤压其多元化空间,使其更加受制于俄罗斯,最终实现“再俄化”主导地区秩序的目标。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再俄化概念,系统地将俄罗斯寻求内部集权和地区主导权的动机统一到俄国家重建的目标中来。二是从能源治理被“再俄化”选择为工具的角度,阐释俄罗斯能源政策与能源外交的特殊逻辑。

温国伟[4](2016)在《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井网加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已开发的66个区块,通过调研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根据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的地质条件及已开发概况,分析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及井网开发技术的适应性。最后应用非达西渗流理论、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特低丰度区块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以下成果:1、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参数集进行公共因子提炼,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萨葡油层66个已开发区块进行分类,共分为三类:一类区块19个,二类区块19个,三类区块28个。2、通过对各类区块调整方式适应性分析和效果评价表明,一类和二类大部分的适应性较好,井网加密调整可使水驱控制程度平均提高13%,采油速度平均提高0.26%,采收率平均提高5.7%;确定一类区块的13个低含水区别适合加密调整,2个不适应加密调整,二类区块适合井网中心加密方式进行加密。3、通过对加大剩余油潜力、加密界限、井位优选等研究工作,表明萨葡油层有加密潜力的38个区块,具有加密843口井的潜力,在油价65$/b条件下,单井经济极限日产量0.99t,单井经济极限累积产量2010t,加密井布井厚度界限3.3m。本文的研究成果由于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改善外围萨葡油层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为类似油田的开发设计和开发调整提供有利借鉴。

刘超[5](2014)在《姬嫄油田黄39井区小井距开发试验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姬塬油田区域构造位于陕北斜坡中段西部,其主力油层为长8油组和长9油组。根据试油、试采资料,该区延长组油藏为特低孔、特低渗、低产、低丰度、中型不均质层油藏。本文以黄39井区长81和长91储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在系统研究姬嫄油田油藏沉积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物性特征、储层流体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油藏方案论证。综合油藏数值模拟、经济指标及对比分析,优选出菱形反九点井网,确定了合理的井网密度、井距及排距。根据油层破裂压力试验数据,计算了最大注水井井口注水压力,并制定了合理的采油井井底流压,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单井产能进行了论证。分别采用经验公式法、井网密度法、类比法等方法预测了水驱油采收率。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分析和论证,认为采用小井距开发黄39井区效果更佳,并制定了正方形小井距试验方案。最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开发方案部署,并预测采油速度、采出程度、累计采油等主要开发指标。优选出来开发方案,有助于保持该区油藏的高效开发,保持高产稳产,最终提高该区油气采收率。同时,能够为同类型油田开发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技术。

范萌[6](2014)在《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提液室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虎泡油田经过28年的开发调整,先后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笼统注水、分层注水、加密调整等开发阶段,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为了充分发挥主力层产能,进行了多次现场提液实验,但高含水阶段提水提液效果不明显。为了改善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效果,需要对其区块进行水驱机理和开发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多种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对龙虎泡油田提液驱油机理及油田开发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分析不同渗透率范围水驱天然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分析水驱天然岩心孔隙、喉道半径的大小及分布范围;利用核磁共振实验研究长期水驱下储层岩石孔隙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大小孔隙中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不同含水条件下微观剩余油的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综合以上实验结论,得出龙虎泡油田提液受效较弱的原因,并对龙虎泡油田提液驱油机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测量不同渗透率范围天然岩心相渗曲线,结合油藏工程方法算出相应的采液指数,得出适合提液的岩心渗透率范围;通过室内模拟水驱规律提液实验得出适合提液储层的最佳提液时机和驱替速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水驱提液时机和驱替速度进行调整,得出最优的提液方案,有效地控制油井的综合递减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李康[7](2012)在《吴起油田吴仓堡油区注水开发油藏工程论证》文中研究指明吴仓堡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最为宽广的伊陕斜坡中段,其主力油层为长6油组和长9油组。根据试油、试采资料显示,该区延长组油藏为特低孔、特低渗、低产、低丰度、中型不均质层油藏。本文以吴仓堡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和长9为研究对象,运用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以大量的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沉积体系特征、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特征、砂体形态及其展布、开发方案部署和方案实施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井网井距的确定,包括满足最终采收率的井距、经济极限井距、经济最佳井距和合理井排距,并比较分析了菱形反九点和正方形井网形式的开发效果。而且分别对注水井井口的最大注水压力及合理注水压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了的视流度法、渗透率与单井产能回归法、渗透率统计法、地层系数曲线回归法和试油产量折算法这五种方法分别对单井产能进行了论证。总之,吴仓堡油区长6和长9采用的开发策略是比较合理的,其对油田的增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张磊[8](2011)在《华北油田京11断块开发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京11断块是华北油田较为整装的水驱砂岩油藏,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历经30多年,经过三次大的细分层系调整和稳油控水,目前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后期。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注采系统不完善、大孔道形成、注水效果变差、剩余油分布复杂等方面,油田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重新构建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和重组工艺措施”的新开发技术路线,改善和提高开发效果,确保京11断块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按照新的开发技术路线,首先对京11断块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油藏开发各阶段的主要做法、开发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得到了油藏开发综合评价;然后分析了剩余油的主要成因类型和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明确了挖潜的目标;最后进行开发技术对策的适应性研究,并对优选出来的开发对策进行现场实施和效果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认识:对于处于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的老油藏来说,应采用多种方法手段综合研究剩余油分布;京11断块属多层砂岩油藏,地质情况复杂、井网密集、地层压力分布不均,对这种油藏来说,利用水平井挖掘剩余油潜力的方式适应性较差,而通过完善注采井网和采用大孔道封堵技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合理有效注水是开发对策调整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措施,通过完善注采井网、钻水平井、大孔道封堵等多种形式的注水结构调整,可以实现采收率的不断提高。

许胜洋[9](2011)在《水驱砂岩油藏提液改善开发效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注水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开发过程中出现水驱效果差、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等特征。提高排液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措施,可以降低油田开发含水率或抑制含水率上升的趋势、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几乎对所有水驱油藏类型都适用。本文在前人研究提液开发机理、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提液改善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机理。制作了微观非均质实验模型,通过改变驱替速度、提液量、提液时机研究了不同微观非均质实验模型的合理水驱油速度、合理提液量及提液时机。在前人实验、物理模拟研究水驱油过程中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储层岩石润湿性、微观非均质性及原油性质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分析了实验现象及结果,最终确定了提液改善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微观机理。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了理想模型,通过制定不同的开发方式研究了不同原油粘度、不同宏观非均质性理想模型的合理水驱油速度、合理提液量及提液时机。在前人现场实践、数值模拟研究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宏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宏观非均质性、原油性质、井网及注采系统、裂缝等对宏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分析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最终确定了提液改善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宏观机理。在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提液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归纳了适合提液开发的油藏类型及地质条件。

张丽[10](2010)在《大安油田北部开发井网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低渗透油田大安北部A、B两个典型区块为研究目标区。在充分收集现有井点地质信息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开发可行性研究及井网优化部署。应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大安A区块的三维模型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模型。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对所建地质模型进行了水驱阶段历史拟合,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A、B两个区块进行了适应性井网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注水井网部署方案。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开发效果,确定了最优开发方案。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应用了适合吉林油区低渗透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经验公式,从而计算出合理的注采排距,同时也应用了改进童氏图版法对A、B区块已开发部分进行开发效果评价与采收率标定,还通过应用经济评价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油价与不同有效厚度条件下大安油田北部区块的极限产量。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大安油田北部A、B两个区块的有效开发意义重大。

二、关于苏联巴什基利亚油区稳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苏联巴什基利亚油区稳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特提斯海神的诱惑(论文提纲范文)

一片烟波浩淼的海洋,望不见海岸线在何方,更望不见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的踪影,那个年代它们还没有诞生。在5亿多年以前,被天山和昆仑巍峨巨大身影所笼罩的地方,当时是深海槽。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在5亿多年前是安静的,地球表面被广袤的海洋所占据,只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有两块古大陆:南边的古大陆叫冈瓦纳大陆,北边的则称为劳亚大陆。5亿年以前,塔里木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分离,缓慢向北方漂移,时而沉没于海洋之下,时而上浮为陆地。在2.8 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特提斯海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地区,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那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非常温暖,是海洋生物和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域。塔里木板块便在这片海域中沉浮。大约到了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塔里木板块与北方大陆相遇,发生碰撞,天山崛起。那时候,特提斯海水一度向西退出,塔里木盆地开始形成。在天山山前形成面积很大的泻湖,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天山南麓发育的众多河流日夜不息地注入泻湖,为繁衍的生物带来丰富的养分。面积巨大的泻湖中生物繁茂,生机勃勃。时光又过了1亿多年,特提斯海水经过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莱依海峡,向东进入盆地,在昆仑山前和西部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海湾,并逐步向北扩展,一直蔓延到天山山前,形成新月形的塔里木古海2 湾。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古地理研究室与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特提斯海(古地中海)北支塔里木古海湾”研究,专家们到昆仑山和天山深处考察,采集标本,绘制出不同时期塔里木古海湾的形状和海岸线的位置,并在南天山深处发现了许多与现今地中海沿岸同类的乔木和灌木及其他佐证。可以想见,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古海湾当时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温暖洋面上繁衍着各种生命,与海岸线毗邻的原野上生长大片柳桦、赤杨、榆槭混合林和夹河丛林,环绕海岸的滩涂被林莽覆盖,其中出现胡桃和野果组成的亚热带常绿和落叶的混合林。那时候,北极没有冰盖,天山远没有现在那么高,北方蒙古高原上吹来的季风拂动蔚蓝色的海水,碧波翻涌,涛声阵阵,昆仑和天山的滨海滩涂接受特提斯海浪温柔的抚摸。到距离现今28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相遇。这就是着名的喜马拉雅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昆仑和天山的崛起,山前地带快速沉降。昆仑和天山的西部相向弯曲、相接,阿莱依海峡悄然关闭。特提斯海北支塔里木古海湾与古地中海的联系被切断,在漫长地质年代中走向干涸。天山挡住了北冰洋的潮湿气流,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阻隔了印度洋的季风,塔里木盆地在大山和高原环抱中渐渐失去了对海洋的记忆。大约在450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形成。
会战指挥部决策再上三口探井:克拉2井、克拉3 井和依南2井。
科研人员继续对克拉2构造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是以新的山地二维地震偏移成果剖面精细落实克拉2 构造,从地震T8反射层(相当于古近系底)等T0图经平均速度场变速空校得到构造图,从而落实了克拉2古近系盐下圈闭;二是认真分析克拉1构造和克拉2 构造的区别;克拉1构造顶部发育断开白垩系砂岩、盐层和浅层的断裂,保存条件差,导致钻探失利,而克拉2号构造盐盖层厚度大,自成背斜完整,构造范围内断层消失于盐层之中,不具有破坏作用,从而明确了克拉2 构造的优势;三是克拉2古近系盐下构造的真假和构造高点偏移问题,通过克拉构造区6条地震主测线和1条联络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攻关,基本解决了时间构造高点和轴线相对于深度构造的偏移问题。
7 月20日,大北3井钻达井深6800米。井底层位仍然在膏泥岩层段。
8 号、克深9号、博孜1号、克深6号、克深10号、克深11号、克深14号……

(2)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重油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重油研究现状
        1.2.2 盆地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特征
    2.2 盆地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里菲系
        2.3.2 文德系
        2.3.3 寒武系
        2.3.4 奥陶系
        2.3.5 志留系
        2.3.6 泥盆系
        2.3.7 石炭系
        2.3.8 二叠系
        2.3.9 中生界-新生界
第3章 盆地重油地质特征
    3.1 已发现重油油田分布
    3.2 重油地质条件
        3.2.1 烃源岩条件分析
        3.2.2 储层条件
        3.2.3 盖层条件
        3.2.4 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类型
        3.2.5 油气的生成和运移
第4章 典型重油田及重油成藏规律
    4.1 典型重油油田
        4.1.1 构造概况
        4.1.2 油气运移距离
        4.1.3 储层埋深
        4.1.4 储盖层特征
        4.1.5 油藏类型
    4.2 重油成藏规律
第5章 重油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5.1 成藏主控因素
    5.2 成藏模式
    5.3 有利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理论、经验困惑和问题的由来
        1.1.1 国家重建理论的传统目标、路径与工具
        1.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路径和工具
        1.1.3 问题的由来
    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目标——再俄罗斯化
        1.2.1 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
        1.2.2 去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历程
        1.2.3 国家能力的扩张与再俄罗斯化的定义
        1.2.4 再俄罗斯化目标下国家重建的基本路径
    1.3 再俄罗斯化工具选择的困局
        1.3.1 传统国家重建治理工具的弱化
        1.3.2 再俄罗斯化在体系层次上的工具匮乏
    1.4 核心假设: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是能源治理
        1.4.1 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定位
        1.4.2 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的选择性治理
    1.5 文献综述
    1.6 竞争性假设、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1.6.1 竞争性假设
        1.6.2 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1.7 对于“能源”的讨论限定
    1.8 章节安排和内容简介
第2章 再俄化缺位下的俄罗斯能源一般治理逻辑
    2.1 油气合作行为体、压力和结局的概念化
    2.2 油气合作的因果关系
    2.3 国家间油气合作的治理逻辑
    2.4 比较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俄化目标下治理央地关系的工具选择
    3.1 再俄化对央地治理的诉求
    3.2 叶利钦时期的央地关系互动
        3.2.1 宪政危机
        3.2.2 总统连任竞争
    3.3 叶利钦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困局
        3.3.1 立法及法律工具困局
        3.3.2 行政管理工具困局
        3.3.3 经济及财税工具困局
    3.4 能源治理——普京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选择
        3.4.1 能源工具适合俄央地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3.4.2 俄罗斯政府对于能源工具的认知转变
        3.4.3 普京政府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央地治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俄化目标下重塑近邻地区秩序的工具选择
    4.1 俄罗斯“近邻地区”的定义
    4.2 再俄化影响下近邻地区的秩序关系
        4.2.1 再俄化对俄近邻地区治理的诉求
        4.2.2 再俄化与近邻国家重建进程的矛盾
        4.2.3 近邻地区的四种秩序关系
    4.3 能源治理——俄罗斯地区治理的工具选择
        4.3.1 能源工具适合俄地区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4.3.2 能源工具在俄罗斯地区治理中的定位转变
    4.4 俄罗斯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地区治理的模式
        4.4.1 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模式
        4.4.2 重点削弱对象国能源优势的模式
        4.4.3 全面控制对象国能源系统的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对未来的预测
    5.1 总结与启示
    5.2 预测:油价暴跌背景下俄能源工具的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井网加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诸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区块分类评价方法研究
    2.1 灰色聚类及判别分析区块分类方法
        2.1.1 主成分分析
        2.1.2 聚类分析
        2.1.3 已开发区块分类结果
    2.2 已开发各类区块开发效果评价
        2.2.1 Ⅰ类区块评价
        2.2.2 Ⅱ类区块评价
        2.2.3 Ⅲ类区块评价
    2.3 注水开发存在主要问题
        2.3.1 注水开发存在的普遍问题
        2.3.2 各类区块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区块井网加密调整适应性及效果分析
    3.1 萨葡油层井网加密概况
    3.2 井网加密方式适应性评价
        3.2.1 井网加密方式适应性评价方法
        3.2.2 井网加密方式适应性评价结果
    3.3 井网加密效果评价
        3.3.1 井网加密调整作用
        3.3.2 井网加密调整效果评价方法
        3.3.3 加密调整区块效果综合评价
        3.3.4 各类区块井网加密效果评价
第四章 区块井网加密调整设计研究
    4.1 井网加密调整设计方法
        4.1.1 剩余油分布研究
        4.1.2 井网加密界限研究
        4.1.3 加密方式优选
        4.1.4 开发井位部署
    4.2 井网加密调整设计
        4.2.1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4.2.2 单井经济极限产量和累积产油界限
        4.2.3 加密井有效厚度界限
        4.2.4 加密调整潜力落实方法
        4.2.5 加密调整潜力
第五章 区块井网加密调整对策与部署
    5.1 各类区块调整措施筛选
        5.1.1 各类区块调整措施筛选方法
        5.1.2 各类区块调整措施筛选结果
    5.2 各类区块调整对策
        5.2.1 各类区块调整原则与目标
        5.2.2 各类区块调整对策
        5.2.3 各类区块调整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A.1 外围萨葡油层各类区块加密调整潜力表
附图B.2 肇州油田芳483区块加密调整布井结果图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姬嫄油田黄39井区小井距开发试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藏特点及存在问题
        1.2.2 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姬塬油田油藏特征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位置及演化史
        2.1.2 层系划分与地层对比
        2.1.3 构造特征
        2.1.4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2.2 储层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储层孔渗物性
        2.2.3 储层孔隙类型
        2.2.4 孔隙结构特征
        2.2.5 储层渗流物理特征
        2.2.6 储层敏感性分析
    2.3 流体性质
        2.3.1 地面原油性质
        2.3.2 地层原油性质
        2.3.3 地层水性质
        2.3.4 原油伴生气性质
    2.4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及能量特征
        2.4.1 压力与温度系统
        2.4.2 油藏类型与天然驱动能量
    2.5 储量状况
        2.5.1 储量计算方法
        2.5.2 参数确定原则
        2.5.3 计算结果
第3章 黄39井区油藏工程论证
    3.1 开发层系
    3.2 开发方式
        3.2.1 长8_1油藏
        3.2.2 长9_1油藏
    3.3 井网系统
        3.3.1 最大主应力方位与井排方向
        3.3.2 井网形式
        3.3.3 井网密度
        3.3.4 井距、排距确定
    3.4 压力系统
        3.4.1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水压力
        3.4.2 采油井合理流压
        3.4.3 生产压差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3.5 单井产能
        3.5.1 视流度法
        3.5.2 试油产量折算法
        3.5.3 自然能量试采产量
        3.5.4 渗透率统计法
        3.5.5 单井产能综合取值
    3.6 水驱采收率预测
        3.6.1 经验公式法
        3.6.2 井网密度法
        3.6.3 类比法
        3.6.4 采收率计算及标定结果
第4章 小井距开发试验方案研究及指标预测
    4.1 数值模拟研究
        4.1.1 数模参数的选定
        4.1.2 分区处理
        4.1.3 相渗曲线的选择
        4.1.4 历史拟合
        4.1.5 剩余油饱和度分析
    4.2 正方形小井距试验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目的
        4.2.3 试验区井网设计
        4.2.4 试验区井距确定
    4.3 方案部署
    4.4 开发指标预测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提液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块基本概况
    1.1 基本地质特征
        1.1.1 构造特征
        1.1.2 储层特征
        1.1.3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
    1.2 区块开发历程
第二章 龙虎泡区块开发及提液措施效果评价
    2.1 区块开发效果评价
        2.1.1 水驱采收率评价
        2.1.2 采油、采液速度评价
        2.1.3 综合含水率评价
        2.1.4 即时含水采出比评价
        2.1.5 含水上升率评价
        2.1.6 水驱指数评价
        2.1.7 耗水指数评价
    2.2 区块水驱提液措施效果评价
        2.2.1 第一次提液
        2.2.2 第二次提液
        2.2.3 第三次提液
第三章 储层岩心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3.1 水驱岩石微观孔隙结构表征
        3.1.1 扫描电镜实验
        3.1.2 恒速压汞实验
    3.2 长期水驱储层岩石的孔隙变化
        3.2.1 核磁共振测试原理
        3.2.2 核磁共振测量室内长期水驱实验不同状态下的T_2谱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水驱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
    4.1 不同驱替阶段不同孔隙剩余油分布
    4.2 水驱天然岩心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4.2.1 激光共聚焦技术简介
        4.2.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工作原理和特点
        4.2.3 实验流程
        4.2.4 剩余油分布描述
第五章 室内模拟水驱提液实验研究
    5.1 适合提液储层条件确定
        5.1.1 水驱相渗曲线特征
        5.1.2 无因次采液指数
    5.2 水驱最佳提液时机及驱替速度确定
        5.2.1 实验条件
        5.2.2 实验方案
        5.2.3 不同含水时机提高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5.2.4 提液强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5.2.5 沿程压力变化的结果分析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吴起油田吴仓堡油区注水开发油藏工程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题目来源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吴仓堡油区地质概况
    2.1 油区概况
    2.2 地层特征及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层序
        2.2.2 地层岩电特征
    2.3 地层划分的理论依据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2.5 地层划分的结果
第三章 储层构造及特征
    3.1 长6油层构造特征
    3.2 长9油层构造特征
    3.3 沉积微相特征
        3.3.1 长9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3.3.2 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3.4 砂体展布特征
        3.4.1 长9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3.4.2 长6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3.5 储层岩石学特征
        3.5.1 岩石成份成熟度
        3.5.2 岩石结构成熟度
        3.5.3 岩屑成份
        3.5.4 填隙物
    3.6 储层分布特征
        3.6.1 长6油层组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3.6.2 长9油层组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3.7 储层非均质性
        3.7.1 平面非均质性
        3.7.2 层内非均质性
        3.7.3 层间非均质性
    3.8 储层物性特征
        3.8.1 岩心分析
        3.8.2 孔隙类型
        3.8.3 孔隙结构
    3.9 储层分类及评价
        3.9.1 分类标准
        3.9.2 储层评价
第四章 油藏特征
    4.1 圈闭及油藏类型
    4.2 流体性质
        4.2.1 地面原油性质
        4.2.2 地层原油性质
        4.2.3 地层水性质
    4.3 油藏温度压力
第五章 油藏工程论证
    5.1 开发原则
    5.2 开发层系的划分
    5.3 开发方式
        5.3.1 注水开发的必要性
        5.3.2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
        5.3.3 水驱采收率的标定
        5.3.4 注水时机选择
    5.4 井网系统设计
        5.4.1 最大主应力方位与井排方向
        5.4.2 井网形式
        5.4.3 井网密度和井排距
    5.5 压力系统
        5.5.1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水压力
        5.5.2 注水井合理井口压力
        5.5.3 采油井合理流压
        5.5.4 生产压差
    5.6 单井产能论证
        5.6.1 视流度法
        5.6.2 渗透率与单井产能回归法
        5.6.3 渗透率统计法
        5.6.4 地层系数曲线回归法
        5.6.5 试油产量折算法
    5.7 注采参数选择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华北油田京11断块开发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1 断块地质特征研究
        1.3.2 油藏开发阶段划分及开发特征研究
        1.3.3 剩余油潜力研究
        1.3.4 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断块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2.1 构造特征
        2.1.1 断层特征
        2.1.2 断块划分及特点
        2.1.3 断层的封闭性
    2.2 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相
        2.2.3 油层的划分
        2.2.4 储层特征
    2.3 油藏特征
        2.3.1 油气水分布特征
        2.3.2 流体性质
        2.3.3 油藏岩石与流体关系特征
        2.3.4 压力和温度
第三章 油藏开发阶段划分及开发特征研究
    3.1 开发阶段的划分
    3.2 开发特征研究
        3.2.1 低含水期的开发历程和开发特征
        3.2.2 中含水期的主要做法和开发特征
        3.2.3 高含水前期Ⅰ段的主要做法和开发特征
        3.2.4 高含水前期Ⅱ段主要做法和开发特征
        3.2.5 高含水后期的主要做法及开发特征
    3.3 油藏开发综合评价
第四章 剩余油潜力研究
    4.1 油层的精细对比与划分
    4.2 剩余油的成因类型
        4.2.1 断层控制型
        4.2.2 微构造控制的剩余油
        4.2.3 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的剩余油
        4.2.4 西南低渗区潜力型
    4.3 平面上的剩余油分布研究
        4.3.1 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
        4.3.2 平面上剩余油潜力分布情况
    4.4 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五章 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5.1 合理井网密度研究
        5.1.1 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
        5.1.2 经济井网密度的确定方法
    5.2 合理注水方式研究
        5.2.1 注水方式的适应性
        5.2.2 油藏合理注采井数比
    5.3 提液措施分析
        5.3.1 油井提液选井原则
        5.3.2 京11 断块提液开发历史
        5.3.3 高含水期提液效果变差的原因
    5.4 水平井技术研究
        5.4.1 采用水平井开发油气藏的优势
        5.4.2 影晌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5.4.3 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
    5.5 封堵大孔道技术研究
        5.5.1 大孔道的形成原因
        5.5.2 京11 断块大孔道分布规律
        5.5.3 封堵大孔道工艺及选井原则
第六章 现场实施及效果分析
    6.1 完善注采井网
    6.2 水平井深度开发
    6.3 大孔道封堵
结论
参考文献

(9)水驱砂岩油藏提液改善开发效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立论依据
    1.2 提液开发机理研究的意义
    1.3 提液开发机理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来源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微观非均质模型实验研究
    2.1 合理水驱油速度实验
        2.1.1 填海沙实验
        2.1.2 加水泥的填海沙实验一
        2.1.3 加水泥的填海沙实验二
    2.2 合理提液量实验
        2.2.1 填海沙实验
        2.2.2 加水泥的填海沙实验
    2.3 合理提液时机实验
        2.3.1 填海沙实验
        2.3.2 加水泥的填海沙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想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3.1 原油粘度对提液开发效果影响分析
        3.1.1 模型设计
        3.1.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2 纵向非均质性对提液开发效果影响分析
        3.2.1 模型设计
        3.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平面非均质性对提液开发效果影响分析
        3.3.1 模型设计
        3.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液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机理研究
    4.1 提液改善开发效果微观机理分析
        4.1.1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表征
        4.1.2 提液开发微观机理分析
        4.1.3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2 提液改善开发效果宏观机理分析
        4.2.1 提液开发宏观机理分析
        4.2.2 数值模拟结果机理分析
    4.3 影响提液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4 提液开发油藏适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安油田北部开发井网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块井网适应性研究
    1.1 区块基本概况
    1.2 大安A区块井网适应性研究
    1.3 大安B区块井网适应性研究
第二章 注水开发优化研究
    2.1 注入压力界限
    2.2 油井的合理流压
    2.3 合理注采井排距
    2.4 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
    2.5 不同有效厚度下的合理井网密度
    2.6 不同有效厚度下的井网设计
第三章 大安北部区块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1 地质模型建立
        3.1.1 数值模拟区的选择
        3.1.2 精细地质建模
    3.2 历史拟合
第四章 井网调整方案研究
    4.1 拟定调整方案
    4.2 方案数值模拟
    4.3 最优方案井网部署
        4.3.1 可开发部署区域的确定
        4.3.2 可开发井位部署
    4.4 注水开发指标预测
        4.4.1 新井产能设计
        4.4.2 新井含水的确定
        4.4.3 产量递减指数的确定
        4.4.4 开发指标预测
    4.5 方案经济评价
        4.5.1 盈利能力分析
        4.5.2 不确定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关于苏联巴什基利亚油区稳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提斯海神的诱惑[J]. 李明坤,胡岚,石春燕. 地火, 2016(04)
  • [2]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重油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D]. 徐建华. 吉林大学, 2016(09)
  • [3]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D]. 宋博. 清华大学, 2016(11)
  • [4]大庆外围油田萨葡油层井网加密技术研究[D]. 温国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姬嫄油田黄39井区小井距开发试验方案研究[D]. 刘超.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4)
  • [6]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提液室内实验研究[D]. 范萌.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6)
  • [7]吴起油田吴仓堡油区注水开发油藏工程论证[D]. 李康.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8]华北油田京11断块开发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磊.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9]水驱砂岩油藏提液改善开发效果机理研究[D]. 许胜洋. 燕山大学, 2011(09)
  • [10]大安油田北部开发井网调整研究[D]. 张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关于苏联巴什基里亚油区稳产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