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一、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柏青华[1](2020)在《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借贷有效地填补了我国传统金融服务供给的不足,获得了高速发展的空间,不过风险也随之不断叠加,并最终导致问题爆发。2018年集中兑付危机导致多家借贷平台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2019年,监管部门强化了对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在经历整改、备案、检查后,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体系建设日渐成熟,发展规划、行业标准稳步推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在网络借贷行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对行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以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生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行业风险的生成机制进行建模,总结出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特征和风险生成机制,非常有必要。近几年,网络借贷平台存量大幅下降、平台交易量持续减少和平台产品收益率下降。一方面是行业监管力度跟不上,具体表现为对资金存管方面的监管仍然不健全、平台备案的细节不完善和行业规范程度不系统。另一方面在于网络借贷平台本身是信息中介但是为了逐利而违规经营信用中介的业务,而且由于互联网基础和多方参与,网络借贷具有风险的强叠加性和复杂度多元多维性的特征,使网络借贷风险积累速度和烈度远超传统金融借贷。从风险影响的对象看,网络借贷风险冲击的对象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本文从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借贷行业作为信用中介的风险生成机制,理清了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行业本身对网络借贷行业冲击造成风险的传播路径,构建了风险生成机制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风险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分析。本文在简化原则的基础上忽略个别中介变量,就风险起源的主体进行建模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直接对网络借贷行业造成的冲击是网络借贷行业波动的最大诱因。小微企业是网络借贷行业的主要客户,小微企业生存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小微企业的生存艰难会对网络借贷行业造成致命打击。本文实现以下几点创新:第一是扩宽了网络借贷监管的研究视角。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单一的监管制度讨论或者单个案例的分析,缺乏契合网络借贷特点具有宏观行业视角的研究思路。本文跳出单个网络借贷机构案例的研究和网络借贷行业内部的研究,将网络借贷行业放在整个社会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讨论,结合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等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尝试理清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生成的源头以及生成机制,扩展网络借贷行业监管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是深入分析了网络借贷机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其演化机制,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将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框架引入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分析,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为风险监管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实施的路径。第三是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描述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的形成机制。相比普通的回归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结构方程适用于含有潜变量、相关关系更加复杂的模型结构。由于本文将网络借贷行业置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下进行研究,所涉及到的领域不止一个,各领域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不存在一个单一指标就能将网络借贷风险领域完整描述,所以结构方程模型的引入就显得尤为合适,为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分析开辟了新思路。第四是本文的大部分理论分析都有数据支撑,并用统计学方法加以验证,使得对网络借贷行业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落实到了实际的数据证据。而且,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修正,使得理论和实践得以真正地深入结合,相互指导,也从方法层面上丰富了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监管的研究手段和分析思路,扩充了相应的理论体系。

高锐[2](2020)在《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文中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随着一系列“严监管”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各类金融风险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中国金融杠杆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各项举措缓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但又出现政策持续放宽导致的局部领域杠杆率快速回升的问题。为什么“防风险”政策和行动会加剧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而随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和举措会再度引发风险?从公共治理学科的视角看,“防风险”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不能实现平衡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解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涵,给出推动“防风险”背景下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答案。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防控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间的矛盾,其本质上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政府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二者的协调本质上涉及金融体制结构改革、政府经济金融职能重新定位、政府金融管理权力分配等问题。因此,本文从金融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如何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答案。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相互关系,以及治理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和能力。本文认为,“金融治理”的概念和框架更加适用于解释和应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事务管理活动和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其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蕴意是健全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塑造现代金融治理能力,即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的现代化。本文所探讨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是金融风险可控,包括实现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银行同业业务等的良好治理,同时,把握好改革、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就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源源活力、为金融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推论,构建现代化金融治理框架,对缓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出现的突出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与平衡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旨向是要求政府履行现代金融治理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干预边界、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有为地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到“金融治理”的转变、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实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即如何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文章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实践状态,通过建构现代金融治理分析框架,考察其中存在的金融治理偏差和失灵问题,继而寻求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首先,研究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意愿和能力,进而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变窄,促使银行收紧信贷政策、减少民营企业贷款份额,从而加剧了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文章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就是要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推动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式向金融治理转变。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制度、金融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主体、金融治理工具的多元化,是政策供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金融服务能力、通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金融治理中的部门整合和多元融合。再次,文章认为从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实践情况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表现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前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的变化,不同企业由于规模、类型、信用甚至隐性社会地位的差异而金融风险与融资水平不同,以及抑制金融业发展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结构上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其原因在于金融治理制度、体制、政策、协调能力、动员能力等出现问题与偏差,以及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金融治理体系存在的固有矛盾引发的治理失灵。本文从金融治理偏差与失灵两个理论分析维度出发,通过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归因分析结构,系统地揭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一般规律。最后,本文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实现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需要完善金融治理偏差与矫正金融治理失灵。其一,采用多元化治理工具,继续推进金融治理手段科技化,丰富已有治理理念。其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建立更加有序、有效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其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其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进程,为金融治理得以实现提供各种制度机制支持。其五,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其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等金融治理各项体系,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增强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刘健升[3](2020)在《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被放大,先是传染到所在行业,最后演变为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历次经济危机都证明了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最初就是由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家金融机构的破产最终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股市陷入低迷的严重后果。可见,违约风险的研究应该由点及面,既要研究单个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传染过程,想办法规避风险在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传递。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循序渐进的了解风险爆发和传导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效的预防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本文基于Merton(1974)在贷款和债券估值模型中提出的企业价值、负债和违约的关系,对诸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比如股东背景、货币政策、资本结构等,作为进一步影响违约的因素。其次,本文对理查德森(1972)、普费弗和萨拉西克(1978)、米切尔和辛格(1996)的资源依赖理论、Larsson和Starr(1993)的网络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理论上可以支持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并根据Rudiger Dornbursh、Yung Chul Park和Stijin Claessens(2000)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风险传染的传播途径。最后,本文借鉴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等阐明了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和特征。上述理论将本文所要研究的企业违约影响因素、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串联了起来,为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违约行为到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践研究层面,首先,针对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效果有多大等问题,本文运用了Logit模型,通过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分别选取了代表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各个指标,并加入货币政策和股东背景等虚拟变量,从定性及定量角度考察了各因素对债券违约大小的影响,这是对个体企业违约的分析。其次,针对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存在性和影响大小等问题,本文在主流行业中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银行四个行业,所选行业覆盖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并从每个行业选取了十家左右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个体,依据已有文献的方法,基于企业的股价数据和行业价格指数,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刻画个体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的大小,并得到了传染效应的研究结论。再次,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等问题,本文以所选的四个行业为基础,对行业间的传染方向和传染效应的大小进行实证检验,然后依据各行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程度,将上述四个行业扩展到七个主流行业,研究了各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最后,本文选取了亚太地区、欧洲、美国等地的股票市场数据,逐一测度它们对我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了国际间的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各地区对我国股市风险溢出效应差异的原因。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提出了要重点论证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对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企业违约部分从违约影响因素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其中,违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环境、企业特征三个方面。违约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估方法,现代评估方法又包括判别模型、Z-score模型、KMV模型和Logit模型等,并对各种计量模型进行了评述。传染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传染效应的形成原因,传染机制进行讨论。系统性风险的文献则重点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传播途径及各种测度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法、条件在险价值法和其他方法。第三部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传染效应存在性的理论基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等。在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中,阐述了各种影响因素对违约结果的作用机制。传染效应理论主要从存在性、传播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存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和系统网络理论,两个理论都较好的证明了传染效应是现实存在性,传播途径理论则是依据多恩布什(2000年)提出的经济冲击、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债务渠道和投资者行为五种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系统性风险理论方面,本文从产生原因,风险特征和系统性风险演化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比如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包括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和金融系统脆弱性理论,较好的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部分:对违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我国债市的违约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这部分主要是基于我国债市已经发生的违约案例,对违约原因进行梳理,找到违约前出现明显恶化的指标,为模型指标的选择进行铺垫。通过总结发现,在企业违约前,行业景气度下滑,企业多元化投资失败,股东逃废债,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等都是导致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通常都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基础中提到的违约影响因素,使指标选择更有依据,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一些没法纳入模型的指标,比如新疆六师的违约是由于人员市场意识淡薄,内部沟通不畅导致的,使分析结果更为全面。其次,本文选用了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数据作为样本,样本基本覆盖了我国债市发生违约以来的全部期间,数据真实可靠,代表性较强。影响变量选择基于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得到的共同结果,分别采用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较能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并加入了股东背景和货币政策两个虚拟变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企业违约的各种关键要素。最后,本文运用Logit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并就实证结果阐述了原因和应对方法。第五部分: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选取了覆盖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四个重点行业,即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并且每个行业选取了近十家有代表性的上市企业,分别就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各检验结果,分析了各行业中不同类别的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大小不同的原因,并结合本人信用评级的工作经验,提出了防范信用风险传染的有效措施。第六部分: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研究了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以及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本文验证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关联,会产生下游对上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重点防范靠近市场终端的房地产行业和渗透到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银行业对于避免一系列的风险传染尤为重要。然后,本文对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大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本文选取了七个对市场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分别测度了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应对方法。第七部分: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本部分选取了和我国股票市场关系密切的亚太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了各国和地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发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并就各国对我国的风险溢出效应差异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最后提出了防范国别间风险传染的应对方法。第八部分: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分别从防范企业的违约风险、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论证,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首先、在研究企业违约影响因素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和现金回笼率对违约的影响最大,说明债务负担情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情况都对企业是否违约有重要的影响,和违约案例分析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此外,结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提出政策上推动优化产业升级,加强逆周期调节有利于降低企业个体的违约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测度条件在险价值(Co Va R)的方法来研究企业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和资源禀赋、开采成本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相关。其中,央企背景的个体企业风险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小,其次是山西、而山东和河北地区的风险相对较大。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和规模效应、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有关,并且受到当地供需情况的影响。按企业风险大小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排序发现,华东地区最小,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风险最大。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检验发现,民营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风险和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主要由于民营企业经营风格较为激进,在遇到市场流动性紧缩时,受到的冲击更大所致。银行业方面,国有大行凭借股东背景和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获得的客户资源更为优质,风控机制更加完善,自身的风险更小,但由于国有大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规模占比更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更大,因此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再次、在行业间传染效应研究方面,本文发现,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是上下游关系,下游会通过需求影响上游,故形成格兰杰因果关系。传染效应大小方面,煤炭行业受到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钢铁行业其次,房地产行业最小,主要是由于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工业门类会越来越多,因此上游行业受到某一下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此外,通过比较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考虑煤炭行业风险溢出效应下的市场风险最小,银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主要是由于银行业渗透到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我国整体市场的影响最大。煤炭行业作为工业门类的一种,对GDP的拉动作用不如银行、房地产等行业大,因此对市场风险的贡献度最小。最后,本文对国别之间的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各国的影响下,我国的系统性风险大小有所差异,但走势较为一致,说明全球经济互联程度高,在危机发生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其次,亚洲国家自身的风险最小,但对我国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可能由于亚州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多种渠道和我国联系更为密切,故传染效应更强。本文的创新点概括如下:首先,研究层次更为系统。本文对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拆分,研究视角更为全面。国内外学者对违约影响因素、传染效应、系统性风险都有一定研究,但大多只从单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对整体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把控不足。作者结合多年的信用评级工作经验,从企业违约影响因素入手、依次研究了企业对行业、行业对市场以及国别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全方位阐述了系统性风险在各环节形成的原因和积累过程,更有利于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其次,样本选择更为准确。违约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文以我国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债券进行研究,由于债券市场2014年才发生违约,更早的文献研究数据相对有限,已有的大部分文献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即被ST)的公司作为违约样本,将财务正常的公司作为正常样本进行对比,实际上企业被ST和实际违约在概念上仍有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和发债主体的范围也有所不同,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因此克服了数据选取模糊的缺陷,用来判断违约风险更为准确。最后,行业研究范围更为全面。目前大部分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文献都将研究焦点聚集在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上,而较少将实体行业纳入其中。传染效应检验中,本文创新性的选取了对国民经济拉动较高的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检验中,本文先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基建、银行等几个对宏观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进行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又选取了亚太、欧洲、美国几个和我国关系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国际间的系统性风险研究,在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范围上考虑更为全面。

马志锰[4](2020)在《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研究 ——以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极大的依赖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无为县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强县之一,县内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形成了以电线电缆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圈。无为县内民营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因融资渠道的限制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难题。为了有效获取资金、促进企业发展,无为县内大量电线电缆企业采用了互保联保贷款模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圈。这一模式在初期为企业融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自2014年以来,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逐步凸显,并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稳定。为化解互保联保风险,促进电线电缆产业良好发展,近年来无为县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的案例进行研究,从无为县政府角度提出促进风险化解的对策建议,并以期为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形成了论文的六章主体内容。第一章通过分析相关研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充分了解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以及当前亟需探讨的关键点;第二章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厘清相关理论原理及其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及其防范化解进行分析,在梳理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爆发历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无为县政府为化解互保联保风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无为县政府在化解互保联保风险中的可取与不足之处;第四章对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为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问题的化解指明方向;第五章分析了以江苏省宜兴市和浙江省台州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的实践,在总结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无为县政府有效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提供借鉴意义;第六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无为县当地实际与无为县政府在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江浙地区相关先进经验,从完善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约束企业行为的法律和制度以及构建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风险化解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有效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破解“多米诺骨牌”困局提供有益借鉴。

庞焱[5](2019)在《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发展关键时期、矛盾凸显时期、改革攻坚时期,在社会总体平稳、经济稳中变好的同时,不断显现出多种挑战、各类风险。金融制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金融,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安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金融风险频发,且其传染性、系统性和破坏性也随之显着,如何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D区金融风险及风险控制为实例,结合区域性金融风险定义、区域金融风险特征、政府责任、政府职能等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调研、文献参考,从银行、政府等相关部门及山东CH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ZA毯业有限公司风险企业获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D区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D区金融风险已呈现扩大趋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已经无力可施,地方政府急需履行政府相关责任进行金融风险防控。本文研究了在县域内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针对D区具体风险企业、处置方案等实例,探讨了政府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协作,对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做出高度重视,采取“一企一策,一圈一议、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出台切实有效的金融风险防控预案。只有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保障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步前进。总而言之,本文采取求真务实、基于实际的原则,采用实例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D区金融风险防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对D区金融风险防控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及现实意义,D区是我国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的一个缩影,也对我国其他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履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洪才,张影强,刘翔峰,孙晓涛,林江[6](2017)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稳步推进,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加快集聚并有所显现。2017年,各项经济工作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展开,其中,主动释放某些局部领域的风险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当前外汇市场、银行业和影子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蔡宇洋[7](2015)在《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很快,贷款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信贷风险的问题。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业务和经营的中心环节,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信贷经营直接关系到总体经营的成败,信贷经营中的风险状况直接左右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而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中小企业往往是其主要信贷业务,而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额也较高,给农信社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如何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方法,是摆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浙江省临海市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探索该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及其成因,并为农村信用社找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于信贷风险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对于信贷风险的含义、特征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在此理论基础之上,采取实地调研法,深入浙江省临海市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获得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的详细资料和数据,对于临海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面临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风险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并对临海市某农村信用社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对调研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认为目前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内外三个方面:从农村信用社方面来说,农信社普遍风险意识淡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设置和落实都不到位;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说,这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资金普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财务制度不健全,此外发展理念、信用意识、担保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从外部环境方面来说,社会经济转轨、市场与法律体系不健全,都是造成农信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认为应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控管理与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信息管理系统,重视信贷业务相关人才队伍建设,而政府方面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

吴庆田[8](2011)在《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信用环境恶劣、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农村金融基础性制度和政策不完善等,导致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通过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相关文献大多是从金融安全的视角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层面和金融效率视角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不足。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我国金融业中最薄弱的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就如何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提供理论和决策参考。论文首先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法金融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分别从农村金融制度环境、经济环境、金融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效率的作用机理。在此理论背景下,论文采用大量系统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效率现状。分析认为:第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产权、法律、监管等制度不健全,农村社会信用文化环境差,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行为强烈,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第二,农村金融宏观效率、微观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均处于低水平状态。论文分别构建了由三个层级33个指标和20个指标构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者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差”级,而农村金融效率总体上“较低”。论文接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实证检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关系,寻求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因素对金融效率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活跃度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突出。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储蓄动员力、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投资效率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实现程度正相关。第三,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宏观金融效率指标正相关。第四,农村金融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金融效率有重要作用。第五,政府行为与农村金融发展负相关。依据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基于金融效率改进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主要途径:其一,地方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优化途径。分析认为:地方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等扭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对农村金融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和(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干预上。而现行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是其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理性选择。由此,依据机制设计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进行行政、财政、金融、投融资四大体制创新和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约束、协调三个机制设计,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监管和为农村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二,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其有效手段是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论文提出建立强大的征信行业、扩大征信范围、丰富农村征信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构建由宣传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农村信用教育传播体系。设计了自愿共享机制、强制共享机制、互利共享机制和市场共享机制四种类型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提出金融需求主体异质性指数的概念。并以此为背景,构建了信息共享机制下农村微观金融需求主体融资模型,为实现农村金融供求均衡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基于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共享的激励约束机制。论文将农户个人的社会资本纳入其信用评价体系中。建立了一个基于模糊模式识别(FPR)和不确定层次分析法(UTAHP)相结合的农户个人信用评价模型。其三,农村经济环境优化途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抓好农村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两个亮点,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营组织化;加强以农业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其四,农村金融基础性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途径。构建明晰安全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既要改革涉及金融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和适用于农村金融的一般金融法律,又要构建农村金融专门法律体系,还要实行农村司法和执法改革,提高执法效率;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多层次监管框架体系,做到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全程监管。论文运用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长短期关系。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强化财政税收政策支农力度、实行城乡差别化货币政策的具体政策措施。

王洁[9](2011)在《金融债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债权的安全问题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制、破产、重组过程中,通过逃废金融债权的方式危机金融债权安全的现象不断增多,受传统思想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金融债权法律保护问题成为当前推动保护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展开讨论,文章主题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当前金融债权保护的不足引出本文的论题,对文章的整体架构和主要研究内容作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金融债权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金融债权的内涵作了简要界定,分析了金融债权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我国金融债权的特殊性,与一般债权相比,金融债权的保护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案例的引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债权保护的现状并对当前金融债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对金融债权的保护主要存在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通过法律救济实现金融债权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很多问题。文章结合案例分析,从当前我国金融债权保护的不足之处,阐述了进行金融债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五部分,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保护金融债权的必要性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金融债权法律保护的建议,文章认为,金融债权的保护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文章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从法律体系的整体角度提出了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议;同时,金融债权的保护还应该重点关注民商事法律制度对金融债权的保护,要充分重视《合同法》、《破产法》以及担保法等法律部门对金融债权的保护途径,在此基础上,推动信用制度的法律化,并强化执法力度,有效控制行政机关对金融债权保护的干预。

张继军[10](2009)在《信用风险度量及其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 ——以我国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经常会出现公司或个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导致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我国曾经出现的“三角债”、银行大量坏账等问题,是我国信用风险问题的集中表现。我国信用风险问题的大量、集中暴露,使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的重视。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信用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信用风险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我国信用风险研究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度量方面。由于长期对信用风险度量的重视不够,导致我国有关信用风险数据的积累被严重忽视,以致于大量的研究工作缺乏数据支持,从而使我国信用风险研究的科学性不够理想。鉴于我国信用风险度量面对的数据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采集我国1993年至2002年间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资料,运用期权模型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重要参数,即,违约概率、回收率、信用价差等进行度量。运用期权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是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最早和最多采用的方法。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曾采用股票市场数据,运用期权方法度量我国的信用风险。本文研究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数据的时间跨度较长、上市公司覆盖面较广,计算的信用风险参数较多,并按时间、行业、地区计算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参数平均值,从不同方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状况,从而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周期性和行业性的分析。国内外大多数的信用风险研究,都是集中在信用风险的微观分析方面,主要目的是用于金融产品的定价,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践。但我国的大量事实表明,信用风险经常呈现系统性特征,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对我国信用风险的分析,决不能忽视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正是由于本文在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方面的特点,使得本文可以对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创新:1、利用股票市场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得出我国信用风险的统计特征。采用结构法,以我国数据度量上市公司违约距离、回收率和信用价差,计算时间跨度长、样本多,形成了对整体情况和时间序列的判断。2、兼顾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从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两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定义,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将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结合起来度量违约概率的模型架构。3、对信用风险特征的认识更全面,更重视对信用风险系统性的研究。以相关性分析为主,对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信用风险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信用风险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重要原因的结论。

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创新的风险研究现状
        2.1.1 金融创新的风险来源
        2.1.2 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
    2.2 网络借贷研究现状
        2.2.1 网络借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2.2 网络借贷的微观层面研究
        1. 关于参与决策的研究
        2.关于违约行为的研究
        2.2.3 网络借贷的宏观层面研究
        1.基于金融体系视角的研究
        2. 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研究
    2.3 网络借贷风险研究现状
        2.3.1 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及现状
        2.3.2 网络借贷风险研究进展
第三章 网络借贷风险理论
    3.1 网络借贷的本质
    3.2 网络借贷的理论基础
        3.2.1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1.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出发
        2.从长尾理论出发
        3.2.2 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1.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
        2.从声誉理论出发
        3.2.3 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
    3.3 不同视角的风险研究
        3.3.1 基于业务视角
        3.3.2 基于技术视角
        3.3.3 基于法律视角
    3.4 网络借贷运行风险理论研究
        3.4.1 信用风险
        3.4.2 流动性风险
        3.4.3 操作风险
        3.4.4 法律风险
第四章 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的现实研究
    4.1. 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现状
        4.1.1 网络借贷平台存量大幅下降
        4.1.2 平台交易量持续减少
        4.1.3 行业利率下降贷款期限增长
        4.1.4 区域集中度持续上升
        4.1.5 行业发展环境规范化
        1. 继续动员和部署专项整治工作
        2. 对网络借贷机构全面开展合规检查
        3. 不断完善行业各项基础设施
        4. 日益健全自律管理体系
        5. 行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态势
    4.2 风险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2.1 资金存管制度仍有漏洞
        1. 借贷资金存管系统持续升级的操作风险
        2. 银行自行退出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带来的经营风险
        3. 借贷资金存管专用账户查扣风险
        4.2.2 平台备案细节尚待完善
        4.2.3 行业缺乏长效监管政策
        4.2.4 恶意逃废债行为较为严重
        4.2.5 尚未形成立体监管格局
        4.2.6 缺少行业系统监管法规
    4.3 网络借贷行业专项治理的发展趋势
        4.3.1 专项整治要求更为严格
        4.3.2 行业良性退出及转型加快
        4.3.3 网络借贷平台经营压力上升
        4.3.4 各项制度落实更为细化
        4.3.5 金融科技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的生成机制及指标体系
    5.1 网络借贷风险的特征与分类
        5.1.1 与传统金融相同的风险属性
        5.1.2 网络借贷风险的新属性
        1. 强叠加性
        2. 多元多维性
        5.1.3 作为信用中介的风险
        1. 流动性风险及其特征
        2. 信用风险及其特征
        3. 操作风险及其特征
        4. 政策风险及其特征
        5. 市场风险及其特征
        5.1.4 作为信息中介的风险
        5.1.5 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的特征总结
    5.2 参与者风险分析
        5.2.1 投资者风险
        5.2.2 借款者风险
        5.2.3 借贷平台风险
    5.3 行业风险的影响
        5.3.1 行业风险的宏观影响
        1. 网络借贷行业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2. 宏观经济对网络借贷机构的作用
        3. 金融环境对网络借贷机构的作用
        5.3.2 行业风险的微观影响
    5.4 行业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5.4.1 微观层面
        5.4.2 宏观层面
        1. 信用风险上升
        2. 流动性风险上升
        3. 政策性风险上升
    5.5 构建网络借贷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5.5.1 风险传导路径
        5.5.2 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第六章 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模型分析
    6.1 模型选择分析
        6.1.1 模型比较
        1. 回归模型分析
        2. 路径模型分析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1.2 模型选择
    6.2 模型理论介绍
        6.2.1 测量方程
        6.2.2 结构方程
        6.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4 参数估计及模型选择
        1. 适配统计量的选择与介绍
        2. 模型选择
        6.2.5 模型结论及结果解释
第七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1. 建立网络借贷行业产品审查机制。
        2. 建立小微企业生存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3. 建立系统化的行业共治体系。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 网络借贷行业总体情况表
    附录 二 网络借贷行业总体情况时序表
    附录 三 网络借贷运营平台数量以及借贷余额和期限分类情况表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政府经济金融职能的理论演进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三)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研究
        (五)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概念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金融监管改革理论
        (二)现代金融治理理论
第二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概述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代背景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行动机制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三、实践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
        (一)调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重点
        (二)平衡“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
        (三)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金融治理现代化
    一、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一)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金融治理模式现代化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意涵
        (一)“防风险”与“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政府治理行为制度性约束的同步加强
        (三)中央和地方金融治理权力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市场和自组织治理机制的协调
        (五)金融治理“公共理性”水平显着提升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理论框架建构
        (一)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构面
        (二)现代金融治理能力构面
        (三)现代金融治理模式构面
第四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探析:金融治理的偏差与失灵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景观
        (一)总体性失衡表现
        (二)阶段性失衡表现
        (三)结构性失衡表现
        (四)冲突性失衡表现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偏差
        (一)治理制度偏差
        (二)治理体制偏差
        (三)治理主体偏差
        (四)治理工具偏差
        (五)金融政策偏差
        (六)协调能力偏差
        (七)动员能力偏差
        (八)服务能力偏差
        (九)通用能力偏差
        (十)治理模式偏差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失灵
        (一)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
        (二)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
        (三)金融治理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归因的二维结构
        (一)基本假设
        (二)二维结构
        (三)结构矩阵
第五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路径选择:金融治理的矫正与完善
    一、提升金融治理工具的运用水平
        (一)实现治理工具多元化
        (二)推进治理手段科技化
    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
        (一)加强各项政策紧密配合
        (二)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政策
        (三)落实民企长效发展政策
    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
    五、理顺金融治理之中的各种关系
        (一)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
        (三)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改革完善金融治理体制与体系
        (一)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四)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在险价值
        二、条件在险价值
        三、分位数回归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违约研究的相关文献
        一、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二、信用风险评估
    第二节 传染效应及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一、传染效应相关文献
        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第三节 文献评述
        一、关于违约影响因素文献评述
        二、关于违约因素计量模型文献评述
        三、关于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违约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一、定性指标
        二、定量指标
    第二节 传染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传染效应存在性理论
        二、传染效应的传播途径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
        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三、系统性风险的演化机制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债市违约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债市违约的特征分析
        一、行业景气度下行,盈利和获现能力恶化
        二、投资激进或盲目多元化,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恶化
        三、股东背景模糊,支持力度差
        四、股东涉嫌逃废债,侵害债权人利益
        五、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及市场意识较差
    第二节 样本选择
        一、数据选择
        二、指标选择
    第三节 违约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Logit回归结果
    小结
第五章 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择及处理
    第二节 状态变量选取
    第三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静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二、钢铁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三、地产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四、银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动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二、钢铁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三、房地产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四、银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小结
第六章 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系统性风险实证检验
        一、各行业间的传染方向研究
        二、行业间的传染效应研究
        三、我国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
        一、数据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三、全球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
        四、经济危机期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小结
第七章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第一节 拉美债务危机
        一、拉美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拉美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二节 墨西哥经济危机
        一、墨西哥经济危机事件过程
        二、墨西哥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俄罗斯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五节 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事件过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六节 欧洲债务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七节 各类系统性危机的总结与启示
        一、财政刺激要掌握适度
        二、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金融监管政策
        三、加强对国际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预防企业的违约风险
        二、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
        三、防范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研究 ——以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及其防范化解分析
    3.1 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发展概况
    3.2 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发展历程
    3.3 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特征分析
    3.4 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第四章 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存在的问题
    4.2 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江浙地区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实践及经验借鉴
    5.1 江苏宜兴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实践
    5.2 浙江台州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实践
    5.3 江浙地区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促进无为县政府化解电线电缆产业互保联保风险的建议
    6.1 完善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6.2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6.3 健全约束企业行为的法律和制度
    6.4 构建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风险化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县域企业
        2.1.2 金融风险的防控
        2.1.3 政府责任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政府角色理论
第3章 县域企业金融风险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与成因
    3.1 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3.1.1 预防危机能力差
        3.1.2 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3.1.3 政府监管和调控缺失
    3.2 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
        3.2.1 政府监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3.2.2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职权定位不清晰
        3.2.3 金融风险防控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3.2.4 非法集资难以排查
        3.2.5 金融自由化加大了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
第4章 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履责的经验借鉴
    4.1 D区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4.1.1 山东CH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金融风险中政府履责的措施
        4.1.2 山东ZA毯业有限公司金融风险中政府履责的措施
    4.2 D区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履职的经验借鉴
        4.2.1 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组织构架
        4.2.2 建立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长效机制
        4.2.3 重点推动企业不良贷款化解和处置工作
        4.2.4 招商引资新企业入驻风险企业
第5章 完善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政府责任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
        5.1.1 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5.1.2 加强政府监管下预警系统机制
        5.1.3 明确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金融监管派出机构的分工和配合
        5.1.4 提升金融企业风险控制人员的专业水平
        5.1.5 推动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从源头防控金融风险
    5.2 由政府主导,强化政银企合作促进企业发展
    5.3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击恶意逃废债的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
        5.3.1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3.2 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信贷风险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信贷风险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2.2 信贷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3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3.1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概况
        3.1.1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3.1.2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流程
        3.1.3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3.1.4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支农支小情况
    3.2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4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
    4.1 农村信用社本身的问题
        4.1.2 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4.1.3 缺乏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
        4.1.4 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
        4.1.5 缺乏科学完整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
        4.1.6“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
        4.1.7 农房抵押贷款手续繁
    4.2 企业及外部环境的问题
        4.2.1 农户贷款周期短、担保方式少
        4.2.2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4.2.3 财务制度不健全
        4.2.4 中小企业发展理念落后
        4.2.5 信用意识较差
        4.2.6 担保质量较差
5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5.1 临海市农信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5.2 临海市农信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6 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6.1 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
        6.1.1 优化内控管理制度
        6.1.2 强化稽核监督管理的力度
    6.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6.2.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6.2.2 引入风险分担机制
    6.3 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6.3.1 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系统
        6.3.2 完善信用评估及信用记录
    6.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6.4.1 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
        6.4.2 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
    6.5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信贷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2.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关系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3.2 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效率
        1.3.3 地方政府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效率作用机理分析
    2.1 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效率作用机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2.1.1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1.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农村金融制度环境对金融效率作用机理
        2.1.3 制度环境的金融效率机制的AK模型构建
    2.2 经济环境对金融效率作用机理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分析
        2.2.1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
        2.2.2 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经济环境对金融效率作用机理
    2.3 金融发展环境对金融效率的作用机理
        2.3.1 金融规模是实现金融效率的基础
        2.3.2 金融结构直接决定金融的运作效率
        2.3.3 金融自由度和开放度对金融效率作用的金融发展理论分析
    2.4 社会文化环境对金融效率的作用机理
        2.4.1 行政环境与金融效率
        2.4.2 社会信用环境与金融效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1 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环境
        3.1.2 农村金融生态的金融发展环境
        3.1.3 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和政策环境
        3.1.4 农村金融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
    3.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
        3.2.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3.3 农村金融效率现状分析
        3.3.1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有待于改善
        3.3.2 农村宏观金融效率不佳
        3.3.3 农村微观金融效率低下
    3.4 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价
        3.4.1 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集建立
        3.4.2 建立农村金融效率评语集
        3.4.3 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权重集
        3.4.4 建立农村金融效率模糊评价的隶属度矩阵
        3.4.5 求解农村金融效率模糊评价矩阵得出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方法的选择
        4.1.1 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
        4.1.2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优点
    4.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4.2.1 变量、数据来源与说明
        4.2.2 实证过程与结果
    4.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3.2 变量的Garnegr因果检验
        4.3.3 实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规范
    5.1 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5.1.1 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5.1.2 地方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行为
        5.1.3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
        5.1.4 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5.1.5 地方政府行为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及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5.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设计
        5.2.1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启示
        5.2.2 行政、财政、金融和投融资四大体制创新
        5.2.3 地方政府激励、约束和协调三个机制设计
        5.2.4 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边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优化
    6.1 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与框架构成
        6.1.1 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
        6.1.2 农村社会信用框架体系的构成
    6.2 构建强大的农村社会信用征信系统
        6.2.1 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主体的培育
        6.2.2 扩大并创新农村征信范围和征信产品
    6.3 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
        6.3.1 现行信用法规制度缺陷
        6.3.2 构建完整的社会信用法规制度体系
    6.4 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设计
        6.4.1 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农村金融供求均衡的实现机制
        6.4.2 建立体现中国农村微观金融需求主体特色的信用评价机制
        6.4.3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农村信用实施机制
    6.5 建立多层次农村信用教育传播体系
        6.5.1 加大农村信用道德宣传教育力度
        6.5.2 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信用教育体系
        6.5.3 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环境优化
    7.1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7.1.1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7.1.2 以农村工业化、服务社会化为目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层次
        7.1.3 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农村区域经济结构
    7.2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7.2.1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选择
        7.2.2 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7.2.3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7.2.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7.3 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
        7.3.1 培育有经营自主权的高素质的农村市场微观主体
        7.3.2 健全与城镇市场相衔接的农村市场体系
        7.3.3 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
        7.3.4 加快农村物流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设计与政策配套
    8.1 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8.1.1 构建明晰安全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
        8.1.2 完善以产权保护和效率优先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8.1.3 建立动态严密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8.2 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宏观政策手段实证分析
        8.2.1 实证方法的选取与说明
        8.2.2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
        8.2.3 实证过程与结果
        8.2.4 实证结论
    8.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套
        8.3.1 强化财政税收政策支农力度
        8.3.2 进一步强化和稳定城乡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9.3.1 论文研究的难点
        9.3.2 论文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金融债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金融债权保护的概述
    1.1 金融债权的界定
    1.2 金融债权风险存在的原因
        1.2.1 金融风险存在的理论基础
        1.2.2 导致金融债权产生的具体因素
2. 金融债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2.1 金融债权保护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2.1.1 金融债权保护对金融业的影响
        2.1.2 金融债权保护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响
    2.2 金融债权保护对企业制度的影响
    2.3 金融债权保护对社会信用的影响
    2.4 金融债权保护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 金融债权保护存在的不足
    3.1 我国金融债权保护的现状
        3.1.1 金融债权的监督和管理
        3.1.2 金融债权的法律实现
    3.2 我国金融债权存在的问题
        3.2.1 立法滞后
        3.2.2 传统金融债权保护的法律方式有一定局限性
        3.2.3 逃废方式日趋复杂,法律无法适应
        3.2.4 对于金融债权认识误区和信用漠视现象严重
        3.2.5 金融债权保护执法不力
4. 对于我国金融债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4.1 完善金融债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
        4.1.1 实体法的完善
        4.1.2 程序法的完善
    4.2 重视民事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
        4.2.1 合同法的保护
        4.2.2 破产法的保护
    4.3 推动信用建设,促进金融债权保护
    4.4 加强金融债权保护执法力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信用风险度量及其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 ——以我国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信用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1.3 本文研究的概述
第二章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方法研究
    2.1 单个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组合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2.2 以市场数据为基础的度量模型与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度量模型
    2.3 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
    2.4 商业模型
    2.5 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度量
    2.6 当前信用风险研究的不足之处
    2.7 本文实证的基础—期权模型
第三章 违约概率度量的实证与探讨
    3.1 引言
    3.2 用期权模型度量违约概率的一些实证方法
    3.3 数据描述和模型参数估计
    3.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3.5 结合我国实际改进违约概率度量的设想
第四章 回收率度量的实证与探讨
    4.1 引言
    4.2 对我国上市公司回收率的实证分析
    4.3 结合我国实际对改进回收率度量的一些设想
第五章 信用价差度量的实证与分析
    5.1 引言
    5.2 我国信用价差实证研究
    5.3 信用价差、违约概率及回收率的关系
第六章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
    6.1 宏观经济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6.2 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6.3 经济主体行为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6.4 信用风险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异
第七章 信用风险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
    7.1 信用风险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7.2 信用风险与利率、汇率的关系研究
    7.3 信用风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7.4 信用风险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D]. 柏青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D]. 高锐. 吉林大学, 2020(08)
  • [3]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D]. 刘健升.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4]地方政府化解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研究 ——以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为例[D]. 马志锰. 安徽大学, 2020(07)
  • [5]县域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中政府责任研究[D]. 庞焱.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A]. 徐洪才,张影强,刘翔峰,孙晓涛,林江.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6~2017), 2017
  • [7]临海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究[D]. 蔡宇洋.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8)
  • [8]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D]. 吴庆田. 中南大学, 2011(04)
  • [9]金融债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王洁.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
  • [10]信用风险度量及其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 ——以我国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D]. 张继军. 天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