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物理实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一、物理实验微机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丁木[1](2010)在《模拟环形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作为庞大而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在日常运行中经常遇到扰动,难以避免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特别是输电线路的故障更是高发。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强供电连续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优质、准确、快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对网络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类型识别,以便于现场检修和事故后的快速恢复。近年来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微机继电保护常常包含了状态监测的功能,而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仍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是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这类方法的应用性研究也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类课题。如何将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复杂算法和高校实验室中的设备结合,构架模拟电力系统实验平台来验证各种故障诊断算法,是本论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参考实际电力系统的典型结构,设计了一套应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具有集中参数特点的模拟环形电力系统实验平台,开发了基于DSP板卡等设备的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和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的可视化控制软件,对实验平台的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和数据显示。作为另一组成部分,本文还探讨了一种在处理由不知道所引起的不确定性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领域。本文在阐述理论和分析算例的同时,还与所设计的模拟实验平台相结合,编写了基于MATLAB软件和LabVIEW环境的故障诊断程序。本文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实验平台的物理选型、搭建、软件编写和应用调试过程,调试结果证明实验平台具备了拟定的系统功能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陈鸣[2](2007)在《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ICF(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物理诊断测量软件系统是ICF实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满足ICF实验研究中大数据量、多学科、多项目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保存和处理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由于ICF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所使用的测量软件系统整体水平较低,具有诸多不足,尤其是随着“神光—Ⅲ”原型实验装置的建成,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CF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涉及的领域集中在软件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分析测量测试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最新的软件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选择并建立一套能够满足“神光-Ⅲ”原型上的物理实验诊断系统以及将来的“神光-Ⅲ”主机装置系统需求的分布式测量软件体系。该软件体系具有良好的模块性和尽可能低的耦合性,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物理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也可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更新和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CF物理实验的背景,以及国内外ICF物理实验中测量软件系统的发展现状,说明了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性、通用性、开放性和分布性等特点的测量软件系统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本文在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国内ICF研究领域内的所涉及的各种仪器总线后,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硬件平台定义为混合总线结构的测试系统,该系统同时结合了模块化仪器平台和分立仪器的组件,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器标准总线相互连接,充分发挥多种总线和平台的优势,具有独立性、耐久性、可扩展性和高性价比。根据这种混合总线结构,文章结合ICF物理实验实际应用,分析并完成了基于标准仪器驱动器的虚拟仪器测量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从而通过从下而上的开发方式完成完整的测量软件体系的建立。为了保证测量软件系统的通用性和开放性,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组件的设计和开发方案,并结合ICF研究领域内最常见的示波器测量系统进行了实际应用,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完成了一个具有模块化功能的通用示波器测量系统。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实现标准的数据交换,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测量测试领域内的最新标准—自动化测试语言的框架和结构,并结合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进行了应用,特别是利用XML序列化技术实现了将ATML标准集成到面向对象的测量程序中。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不同应用域的程序之间实现对象类型的耦合,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两种可能的方案,即.NET Remoting和Web Service,而在现阶段.NET Remoting这种耦合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的意义和主要创新之处包括:1.本文研究内容属于“神光—Ⅲ”系列装置ICF实验物理诊断的关键部分之一,该项目作为我国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主题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是极为复杂的多学科跨世纪的系统研究工程,无论对国民经济、军事应用,还是基础学科探索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2.首次将分布式技术应用于国内ICF装置物理诊断系统,完成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3.通过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仔细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在ICF实验物理诊断测量系统中使用并自行开发出符合标准的仪器驱动器,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混合总线测试系统的构建。4.在ICF实验测量系统中完整的应用了诸如面向对象、组件开发、XML技术以及有关网络开发技术,尤其是首次在ICF研究领域内应用了最新的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作为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了ICF物理实验的分布式测量。

马野[3](2012)在《基于PSO优化的模拟环形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作为庞大而高度协调运行的动态系统,在日常运行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扰动,难以避免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特别是输电线路的故障更是高发。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强供电连续性和可靠性,继电保护与故障诊断系统因需而生,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对网络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类型识别,同时便于现场检修和事故后的快速恢复。近年来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微机继电保护常常包含了状态监测的功能,而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仍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是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这类方法的应用性研究也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类课题如何将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复杂算法和高校实验室中的设备结合,构架模拟电力系统实验平台来验证各种故障诊断算法,是本论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参考实际电力系统的典型结构,设计了一套应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具有集中参数特点的模拟环形电力系统实验平台,开发了基于组态软件的人机控制平台、基于智能电参数检测模块的状态数据采集系统。作为另一组成部分,本文还讨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的故障诊断网络并在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中应用Matlab Mathscript节点搭建、仿真并验证了该算法理论在仿真与模拟环形电力系统实验平台中可行性。本文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实验平台的物理选型、搭建、软件编写和应用调试过程,调试结果证明实验平台具备了拟定的系统功能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亮[4](2020)在《DCPD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的高压釜中测试核电结构材料环境致裂裂纹扩展速率是核电重要结构选材和安全评价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高压釜中特殊环境制约,实时监测实验过程中裂纹扩展速率的手段相对较少,直流电位降法(Direct Current Potential Drop method,DCPD)是其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长期以来鉴于DCPD法的裂纹扩展监测依赖进口仪器且价格昂贵,采取自主设计裂纹扩展速率监测系统,以直流电位降法为基础,结合微弱信号放大与抗干扰技术,本研究开展了基于DCPD方法的高压釜环境下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仪的集成化、国产化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直流电位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分析,确定了影响裂纹扩展速率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基于翻转直流电位降技术的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系统方案设计,以及硬件模块选型、电路设计等工作,搭建并逐步完善了监测系统实验平台。(2)设计了基于STM32的下位机嵌入式系统与上位机软件Labwindows/cvi搭建裂纹监测系统。完成了下位机的电路硬件设计,包括基于STM32F4最小系统电路、供电电路、微弱信号检测电路、通讯电路、信号源辅助电路等。同时,使用Keil MDK平台编写基于UCOSⅢ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代码、采用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完成上位机软件开发、实现了上位机对测试系统的控制等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3)基于进口通用仪器测得数据、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本文研制监测系统测得数据,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干扰抑制技术,并利用数字滤波技术进行了仪器性能优化,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与准确度。(4)研制完成了基于翻转直流电位降技术的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仪,并进行了实验室标定测试,测试精度可达到微伏级,对于0.5T-CT试样,裂纹监测分辨率可达0.1mm,满足裂纹监测仪器的测试需求。

桑子儒[5](2013)在《可重构核仪器的研究》文中指出可重构技术的发展和核电子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使得核仪器站在了新一轮技术更新和升级的浪潮之上。传统核仪器的实现手段和方法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当前实验需求的不相符。同时,可重构技术的出现促使核仪器领域发生深刻而重大的技术变革。曾为各类核与粒子物理实验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技术路线将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可重构技术为基础,数字算法为核心的全新可重构核仪器系统。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对可重构核仪器的研究将为仪器开发铺就一条全新的技术道路,引导核探测技术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可重构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技术路径,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雷达,天线,计算机系统和结构等。在核与粒子物理实验电子学领域还未见相关报道。随着物理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应用广泛的,要求繁多的测量需求不断被提出来。核电子学仪器陷入不停的开发,改版,升级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实验室核与粒子物理实验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一种可重构的核仪器系统结构,利用可重构的方式,把机械的硬件插件转化为数字化插件,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平台上通过多种的功能算法,实现不同的测量目标,同时,离线算法被用来对硬件性能的不足进行修正和弥补,通过各个部分的组合,以达到系统的最优化。通过可重构核仪器,可以方便地,快速地,经济地建立新的实验仪器系统,从而使实验过程更为便捷。本工作分析了物理实验的特点,从内容、规模和实验方式等方面总结得出物理实验对电子学仪器的要求,以此作为系统设计的依据。详细介绍了总体设计,硬件设计,实时功能算法,离线算法,软件设计五个部分,分别详述了设计的考虑和具体实现。对可重构核仪器系统硬件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量,给出了数字波形采样的带宽,有效位,时间测量精度等指标。最后叙述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应用,以22Na能谱测量,G-M计数管坪区测量和非简并纠缠交换实验的时间测控来说明可重构核仪器系统可以便捷地完成不同的测量任务,检验了可重构核仪器系统的实用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将可重构的概念引入核仪器领域,提出开发可重构核仪器的思想。可重构本来是为平衡电子计算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而发展出来的概念,在本论文的工作中借鉴可重构的思想,提出发展兼有软件的灵活和硬件的效率的可重构核仪器。(2)探索性地开发可重构核仪器,完成了框架设计和具体实现。将可重构核仪器应用于不同的实例中。核仪器的重构是针对不同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而进行的,重构的部分包括前端,数字化的方式,逻辑计算,和修正方式等等。核仪器的重构是一个系统化,一体化的过程,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论文建立了这样一套系统,并通过实例说明快速的重构可以容易地构建完全不相同的实验系统,实现不同类型的实验。(3)可重构的核仪器系统通过快速重构的方式,完成高精度的时间测量,非线性计算,反馈控制等功能,实现了非简并纠缠光子交换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高精度(~33p)的时间测量和快速准确的输出反馈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通过重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根据实验需求不断地调整参数,最终实现了世界上首次非简并纠缠光子交换的实验。

于春雷[6](2018)在《网络机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网络机房的管理方面很多采用24小时专人进行值班管理的方式,对机房内的环境以及设备定时的进行检查,但是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对工作人员来说会有较为严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是无法对相关故障做好及时的排查,而对事故具体发生的时间和责任没办法做到较为科学的监管把控。所以,为了可以实现对机房相关设备的统一监控与处理,为维护人员的工作减轻压力,提高实际管理水平,实现机房的网络化以及物理环境集中监控管理,设计出了网络机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本系统主要由采集部分、门禁监测、UPS蓄电池监测和接收部分组成。采集部分主要是介绍采用GSM通信模块实现远程数据采集的系统,它由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STM32F411ARM芯片、LCD1602液晶、按键、GSM通信模块等组成,它可以完成远端环境数据的采集,并把采集到数据值显示到液晶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获得远端环境的数据,可以设置环境数据的安全值,当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值不在安全值范围,产生声光报警并且自动发送短信报警。门禁系统用的是STM32F411为主控,通过识别密码或者IC卡进入机房,并对进入和出入的数据进行记录。门禁监测用于对人员是否有权限进入机房。UPS蓄电池监测系统同样是以STM32F411为主控,通过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监测蓄电池电压电流情况,并通过光耦及运放电路来进行单节蓄电池电压、内阻监测。最后,当整个设计得以完善之后便是进行整体软硬件联调的工作。并模拟测试系统在当场的各个功能效果。在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以及测试之后,得本文中所设计出的现代化机房监控系统是完全可以实现之前预期的相关功能且可以保证平稳运行的。

陆俊峰[7](2007)在《ICF实验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正在建设的神光-Ⅲ(SG-Ⅲ)装置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d Fusion,ICF)实验装置,它必须具有一个功能强大的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管理,才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实验要求。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是SG-Ⅲ装置上ICF实验研究集中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控制系统,负责控制激光聚变的打靶决策、物理实验方案选择、探测器监控、数据采集系统控制等。本文介绍了根据目前我国ICF物理实验集中控制现状需要,用于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同步触发和指令同步系统。同步系统是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整个打靶实验物理诊断的控制时序和指令将由它发出,因此同步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物理诊断系统是否能够正确、高效的工作。论文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目前实时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激光聚变实验中正在使用的同步触发系统的基础上,结合SG-Ⅲ装置的实际需要与目前先进的电子学技术,设计了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同步子系统,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同步子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令同步系统和同步触发系统。指令同步系统实时处理同步指令,这些指令用来报告当前激光器、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准备状况并启动毫秒量级至秒量级同步要求的各种设备的控制程序。同步触发系统主要用于产生ps量级超高精度触发同步信号、ns量级高精度触发同步信号和μs量级低精度触发同步信号。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在激光聚变实验中所使用的同步触发电子学系统特点,并结合ICF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需求,将传统的分离式快同步触发机改造设计成可程控的3U PXI工控平台的插卡式系统。详细描述了在设计同步触发板卡中所采用的多种高速数字电路设计方法,如高速电路阻抗匹配、高速电路布线、板级电源滤波和芯片级电源的去耦合等,有效降低了PCB电路中的噪声。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同步触发脉冲的甄别、高速可编程同步延时阵列、基于FPGA芯片的可编程同步触发逻辑、PCI接口逻辑以及板卡的集中控制逻辑、高速电路系统的PCB设计等。最后对所研制的同步触发板卡进行了调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该系统未来的升级完善方案。对于指令同步系统,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特点,提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嵌入式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结构来完成具有高实时性要求的集中控制任务,并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片3U PXI机箱的外围插卡上的方法。设计的SOC核心部分是基于MIPS(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line Stages,MIPS)体系结构的5级流水线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微处理器系统,主要包括指令的选取、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等。此外还介绍了外围接口逻辑设计、器件选择、FPGA芯片内部的逻辑实现以及指令同步系统3U PXI板卡的设计。在微处理器的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提高流水线性能的方法,包括取指令级的超级流水线设计、高速算术加法器逻辑设计、添加流水线数据通路的旁路逻辑、自适应动态分支控制点选择逻辑设计等。最后还从理论上分析了所设计的MIPS微处理器的性能并对整个SOC系统的仿真和调试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首次在ICF实验的电子学系统中设计全定制的SOC系统来完成具有高实时性要求的集中控制任务,并将该嵌入式系统集成于3U PXI外围插件板卡上。在广泛调研分析了目前SOC系统中所使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根据ICF实验指令同步系统的具体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开发了具有5级流水线的32位MIPS构架微处理器,其性能远远超出目前各种商用的微处理器软核。2.在ICF实验电子学系统的设计中摒弃传统的板级设计思路,而采用芯片级设计方法:使用高密度、高性能的FPGA芯片完成了所有全定制数字逻辑电子学系统设计,包括SOC系统、PXI板卡的集中控制逻辑、PCI接口逻辑,从而提高了电子学系统的集成度和性能。由于所有数字逻辑功能集成到一块FPGA芯片中实现,大大减小了系统设计中芯片使用的数目和种类,从而降低了PCB设计的复杂度和系统功耗。3.首次建立基于PXI总线标准的ICF实验同步触发系统和指令同步系统,并实现集总式控制,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和操控性。

冉利波,刘爱平,徐文斌,敖学翎,高兰滨,晏德荣[8](1989)在《HL-1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中的多微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HL-1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多微机数据采集、处理及自动监测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构成、主要软件的编制方法。并给出了该系统在HL-1物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杨宏伟[9](2018)在《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袋式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和运行稳定的特点,在产生烟气的生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滤袋作为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如果发生破损,直接影响除尘效率,甚至导致设备失效。针对目前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检测方法单一,主要依靠出口粉尘浓度检测,灵敏度低,误检率高,局限性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袋式除尘器工作机理、滤袋破损的原因及现有的滤袋破损检测方法,提出可供滤袋破损监测使用的特征指标,明确了在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中使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中,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结构及各种融合算法的优劣、适用场合,结合滤袋破损监测缺乏先验知识等特点,构建了决策级融合的滤袋破损监测系统,使用D-S证据理论进行信息融合,综合判断滤袋的使用状况。重点研究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滤袋破损监测信息融合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的基本概率分配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冲突证据处理方法的性能差异,提出了改进的冲突证据处理策略,使该算法适用于具有不同特征指标的滤袋破损监测。3、研发了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在线实验系统;建立滤袋破损监测的实验方法,编写信息融合算法程序,设计过滤清灰实验,验证算法的实际在线监测性能,最后完成了与实验配套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软件的开发。本文提出的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滤袋的破损状况,相比单传感器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与可靠性,为袋式除尘器设备的物联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焦冲[10](2011)在《风电控制与物理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风电研究领域的主流。本论文主要对双馈风电机组电控系统、机组防雷以及风电物理实验系统进行了设计。论文首先介绍了双馈风电机组工作原理及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馈风电机组电控系统总体要求、结构以及功能。围绕此要求及功能对各部分电控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给出了系统软硬件部分的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机组各控制系统配电部分的设计、机舱主控系统和塔底主控系统的电控部分的设计、变桨控制系统电控部分的设计、变流系统电控部分的设计以及风电机组监控系统的设计。然后对风电机组防雷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进行了风电机组防雷区域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机组的防雷保护措施,具体包括风电机组机械部分和电控部分的防雷保护设计,然后还介绍了风电机组各部分的接地技术。最后,由于风力发电对于风能要求的特殊性,在实验室进行风电实验研究时不可能安装实际的风机设备,于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了一套风力发电物理实验系统。论文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并且已经初步实现了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为开展变速恒频发电实验奠定了基础。

二、物理实验微机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实验微机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环形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概念
        1.2.2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2.3 基于知识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
    1.3 D-S证据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
    2.1 电力系统故障的基本概念
        2.1.1 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结构
        2.1.2 电力系统输电网络故障异常及事故的类型
        2.1.3 电网事故判断的依据
        2.1.4 事故的处理方法
    2.2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
        2.2.1 电力系统网络的继电保护
        2.2.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智能化要求
        2.2.3 微机继电保护的组成和特点
        2.2.4 基于DSP的微机保护数据采集系统
    2.3 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
        2.3.1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过程
        2.3.2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的数学描述
    2.4 电力系统的故障信息
        2.4.1 故障诊断信息需求
        2.4.2 故障原始数据
        2.4.3 故障分析假设
    2.5 D-S证据理论原理及相关概念
        2.5.1 识别框架与贝叶斯概率
        2.5.2 基本信度分配函数及相关定义
        2.5.3 合成法则
        2.5.4 D-S证据理论融合模型
        2.5.5 D-S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
        2.5.6 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方法的改进
    2.6 基于D-S证据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
        2.6.1 识别框架的建立
        2.6.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D-S证据表达
        2.6.3 合成过程
        2.6.4 合成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平台的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状态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3.1.2 系统组成框图与说明
        3.1.3 故障诊断基本策略
    3.2 系统组成
        3.2.1 模拟发电厂模块
        3.2.2 模拟长距离双回路输电线路模块
        3.2.3 模拟环形配电网模块
        3.2.4 微机准同期装置
        3.2.5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3.3 故障模块的设计
        3.3.1 故障点的选择及短路故障模块的设计
        3.3.2 短路故障的模拟实现
        3.3.3 多种故障模式的实现
    3.4 故障诊断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实验平台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控制系统的组成
        4.1.2 控制卡的选取
        4.1.3 控制软件的选取
        4.1.4 接触器的控制
    4.2 状态监测数据的采集
        4.2.1 基于DSP2812 ADC模块的数据采集
        4.2.2 基于EDA9033A三相电参量模块的数据采集
    4.3 DSP板卡与LabVIEW软件的通讯
        4.3.1 PCI接口设计
        4.3.2 PCI驱动程序
        4.3.3 LabVIEW环境对PCI驱动程序的调用
    4.4 LabVIEW与EDA9033A模块的通讯
    4.5 LabVIEW软件部分的设计
        4.5.1 控制软件系统设计要求
        4.5.2 PCI接口程序的调用
        4.5.3 全局变量
        4.5.4 主控制软件的编写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理实验平台的搭建与调试
    5.1 物理实验平台搭建的目的
    5.2 实验平台的选型、组装与调试
        5.2.1 系统硬件的选型
        5.2.2 硬件的组装
        5.2.3 系统调试过程及模拟实验
    5.3 故障诊断算法应用于实验平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惯性约束聚变的意义
    1.2 惯性约束聚变的基本概念
    1.3 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诊断
        1.3.1 ICF实验诊断对象、目的和特点
        1.3.2 ICF实验诊断装置布局
        1.3.3 ICF实验测量和诊断系统包含的内容
    1.4 ICF物理实验中的测量与诊断系统
        1.4.1 测量与诊断系统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ICF本论文的目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2.1 ICF实验测量软件系统现状
        2.1.1 时间分辨波形类的测量
        2.1.2 标量类信号的测量
        2.1.3 图像类信号的测量
        2.1.4 高压电源信号的管理
    2.2 神光 III原型系统测量软件需求
        2.2.1 先进性
        2.2.2 通用性
        2.2.3 开放性
        2.2.4 分布性
    2.3 分布式系统概述
    2.4 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设计
        2.4.1 表示层
        2.4.2 仪器业务层
        2.4.3 数据业务层
    2.5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2.5.1 LabVIEW
        2.5.2 LabWindows/CVI
        2.5.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5.4 .NET Framework
第三章 基于仪器驱动器的虚拟仪器系统
    3.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3.1.1 自动测试系统概念
        3.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
        3.1.3 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仪器总线技术
        3.2.1 仪器总线概念
        3.2.2 仪器总线介绍
        3.2.3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仪器总线应用
    3.3 虚拟仪器系统
        3.3.1 虚拟仪器系统概述
        3.3.2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方式和发展趋势
        3.3.3 虚拟仪器技术中的软件结构
    3.4 仪器驱动器规范
        3.4.1 SCPI标准
        3.4.2 VISA标准
        3.4.3 IVI标准
    3.5 基于VXI总线的超热电子数据采集系统
    3.6 自定义 PXI模块的仪器驱动及其虚拟仪器系统
第四章 测量软件系统的组件化设计
    4.1 组件化程序设计技术
    4.2 基于组件技术的通用示波器应用系统
        4.2.1 仪器控制模块
        4.2.2 人机交互模块
        4.2.3 数据处理模块
        4.2.4 组件通信模块
    4.3 组件模块的动态加载
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
    5.1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数据交换
    5.2 XML技术概述
        5.2.1 XML标准
        5.2.2 文件描述类型 DTD
        5.2.3 XML Schema
    5.3 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 ATML
    5.4 ATML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5.4.1 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ATML
        5.4.2 ATML文档的操作
    5 5 Web Service技术概述
        5.5.1 Web Service概念
        5.5.2 技术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改进考虑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3)基于PSO优化的模拟环形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概念
        1.2.2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2.3 基于知识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及故障诊断
    2.1 电力系统故障的基本概念
        2.1.1 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结构
        2.1.2 电力系统输电网络故障异常及事故的类型
        2.1.3 电网事故判断的依据
        2.1.4 事故的处理方法
    2.2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
        2.2.1 电力系统网络的继电保护
        2.2.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智能化要求
        2.2.3 微机继电保护的组成和特点
    2.3 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
    2.4 电力系统的故障信息
        2.4.1 故障诊断信息需求
        2.4.2 故障原始数据
        2.4.3 故障分析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SO算法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3.1 故障诊断原理
        3.1.1 电力系统故障的数学模型
        3.1.2 保护动作原理
    3.2 系统建模
        3.2.1 系统中各部分定义
        3.2.2 系统中保护的逻辑关系
    3.3 PSO算法
        3.3.1 PSO算法原理
        3.3.2 PSO算法的基本步骤
    3.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
        3.4.1 Matlab Mathscript程序框图
        3.4.2 Malab Mathscript程序及注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ABVIEW故障诊断平台的搭建
    4.1 LabVIEW故障诊断平台的整体运行思路
    4.2 LabVIEW主平台的搭建
        4.2.1 对程序变量的初始化
        4.2.2 对故障点进行设置
        4.2.3 系统中的保护进行初始逻辑判断
        4.2.4 对系统中的主保护失效情况进行定义
        4.2.5 确定主保护的失效情况与第一后备保护的使能情况
        4.2.6 设置第一后备保护的拒动作信息并确定其工作状态
        4.2.7 根据主保护和第一后备保护的状态对断路器的动作进行设置
        4.2.8 根据第二后备保护的逻辑确定相应的继电器动作
        4.2.9 实际状态的数据调用
    4.3 LabVIEW逻辑诊断平台的搭建
    4.4 PSO故障诊断算法
    4.5 LabVIEW软件平台的仿真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理实验平台的搭建与验证
    5.1 物理实验平台的整体搭建思路
    5.2 物理平台各部分的搭建
        5.2.1 系统电源部分
        5.2.2 发电机-原动机组及其控制系统
        5.2.3 控制检测设备与人机界面
        5.2.4 双回路供电系统与并网部分
        5.2.5 环形配电网络
    5.3 软件监控平台的搭建
        5.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5.3.2 继电保护的设计
        5.3.3 继电保护的实验平台运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DCPD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纹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裂纹扩展速率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裂纹扩展监测中监测信号的理论基础
    2.1 裂纹扩展监测原理
    2.2 电位降法测裂纹的可行性研究
    2.3 直流电位降法测裂纹的数值标定
    2.4 微弱信号测量原理
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方案设计
        3.1.1 系统设计指标
        3.1.2 功能需求
        3.1.3 系统架构设计
        3.1.4 系统功能分析
    3.2 中央控制模块设计
        3.2.1 STM32F429主控单元
        3.2.2 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
        3.2.3 电源供电模块
        3.2.4 通讯模块
    3.3 滤波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5 电流换向模块设计
    3.6 温度控制模块设计
    3.7 裂纹扩展模拟装置设计
    3.8 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
    3.9 本章小结
4 算法设计与系统软件实现
    4.1 虚拟仪器开发
        4.1.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2 裂纹监测系统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
        4.1.3 用户交互层功能实现
        4.1.4 裂纹监测系统软件初始化
        4.1.5 通讯协议
        4.1.6 算术平均值滤波
        4.1.7 误差补偿
    4.2 单片机软件开发
        4.2.1 Keil UV5开发环境
        4.2.2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2.3 滤波算法
        4.2.4 信号采集
        4.2.5 定时功能
        4.2.6 串口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4.2.7 PID温控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监测系统功能测试及验证
    5.1 裂纹监测系统测试
        5.1.1 测试方案
        5.1.2 实验平台搭建
    5.2 裂纹监测系统测试实验
        5.2.1 静态裂纹测试实验
        5.2.2 动态裂纹模拟测试实验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滤波方法的影响
        5.3.2 采样频率分析
        5.3.3 稳定性
        5.3.4 第一代测试仪器对比分析
        5.3.5 恒流源输入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可重构核仪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核与粒子物理实验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1.2 现有的核与粒子物理实验电子学仪器
        1.2.1 基于专用机箱的各种插件
        1.2.2 专用仪器设备
        1.2.3 计算机插卡
        1.2.4 计算机外部设备
    1.3 核电子学发展趋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重构技术路线
    2.1 可重构技术的定义
    2.2 可重构技术的结构
    2.3 可重构技术的实现方式
        2.3.1 利用FPGA实现的可重构
        2.3.2 利用电调器件实现的可重构
    2.4 可重构技术的特点
    2.5 基于可重构技术的核仪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测量控制的需求
    3.1 核测量的内容
        3.1.1 辐射强度
        3.1.2 粒子能量
        3.1.3 时间信息
        3.1.4 粒子类型鉴别
        3.1.5 位置信息
    3.2 测量的规模
    3.3 测量的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重构核仪器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总体框架考虑
        4.1.2 总体性能考虑
    4.2 硬件部分设计
        4.2.1 信号接入的前端
        4.2.2 数字化
        4.2.3 逻辑运算部分
        4.2.4 输出控制部分
        4.2.5 接口部分
        4.2.6 时钟部分
        4.2.7 机械结构
    4.3 实时算法功能和设计
        4.3.1 波形获取
        4.3.2 数字实时寻峰
        4.3.3 直方图统计(谱分析)
        4.3.4 粒子甄别
    4.4 离线算法和数据的后处理
        4.4.1 通过对Fast ADC非线性修正减小能谱测量的偏差
        4.4.2 通过反卷积法提高能谱分辨率
        4.4.3 通过对采样波形的内插拟合定时
    4.5 重构流程
    4.6 上位机软件层次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重构核仪器系统基本性能测试
    5.1 ADC
    5.2 TDC
    5.3 DAC
    5.4 高压输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重构系统的应用实例
    6.1 应用于能谱实验测量
    6.2 应用于计数实验测量
    6.3 应用于光子非简并纠缠交换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网络机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GSM网络
        1.4.1 GSM网络概述
        1.4.2 GSM网络系统的特点
    1.5 AT指令
        1.5.1 AT指令的简介
        1.5.2 AT指令表
    1.6 MODBUS通信协议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概述
    2.2 采集终端方案选择
        2.2.1 主控芯片选择
        2.2.2 无线模块的选择
        2.2.3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2.2.4 显示屏的方案
    2.3 门禁系统方案选择
        2.3.1 主芯片的选择
        2.3.2 网络芯片的选择
        2.3.3 通信芯片的选择
    2.4 UPS蓄电池监测系统方案选择
        2.4.1 主芯片的选择
        2.4.2 网络芯片的选择
        2.4.3 通信芯片的选择
        2.4.4 电压电流检测芯片的选择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构架
    3.2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的简介
        3.2.1 STM32F411 的功能概述
        3.2.2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3.2.3 电源电路
        3.2.4 时钟电路
        3.2.5 复位电路
        3.2.6 JTAG下载接口电路
    3.3 LCD显示电路设计
        3.3.1 LCD1602 液晶介绍
        3.3.2 LCD1602 液晶接口说明
        3.3.3 显示电路
    3.4 独立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3.5 报警电路设计
        3.5.1 蜂鸣器介绍
        3.5.2 蜂鸣器的结构原理
        3.5.3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3.6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6.1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简介
        3.6.2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引脚说明
        3.6.3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电路
        3.6.4 MQ.7 一氧化碳传感器简介
        3.6.5 MQ.7 一氧化碳传感接口电路
    3.7 GSM模块设计
        3.7.1 GSM(SIM300)模块概述
        3.7.2 GSM模块与单片机的连接
    3.8 硬件总体设计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整体构架
    4.2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子程序
    4.3 MQ.7 CO传感器子程序
    4.4 独立键盘子程序
    4.5 报警模块子程序
    4.6 GSM模块软件测试
        4.6.1 GSM串口通信
        4.6.2 GSM模块软件实现
    4.7 系统软硬件测试
第5章 总结展望
    5.1 研究成果的总结
    5.2 用户的测验和反馈
    5.3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系统原理图
    附录2 系统.图
    附录3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子程序
致谢

(7)ICF实验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意义
    1.2 ICF的基本概念
    1.3 国际激光聚变装置和我国的“神光”系列装置
    1.4 ICF实验诊断
        1.4.1 概述
        1.4.2 ICF实验诊断装置布局
        1.4.3 ICF实验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
    1.5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ICF实验装置集中控制系统
    2.1 ICF实验装置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2.1.1 综合计算机控制系统概念
        2.1.2 ICF实验的ICCS发展概况
        2.1.3 NIF中的新一代ICCS
        2.1.4 “神光”装置中的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简介
    2.2 大型ICF装置的控制系统特点
        2.2.1 分布式控制系统
        2.2.2 多任务并行和多粒度实时性
        2.2.3 可重构与可扩展
    2.3 ICF控制系统中的电子学技术
        2.3.1 FPGA芯片和EDA技术
        2.3.2 复杂SOC技术
        2.3.3 高速电路设计技术
    2.4 神光-III装置控制系统及其物理诊断子系统设计
        2.4.1 神光-III装置控制系统概述
        2.4.2 神光-III装置的物理诊断系统设计
        2.4.2.1 同步触发系统
        2.4.2.2 指令同步系统
第三章 高速同步触发信号的研究
    3.1 同步触发系统简介
    3.2 标准总线硬件平台的选择
        3.2.1 标准仪器总线的发展
        3.2.2 PXI总线与LXI和VXI总线比较
    3.3 PXI总线
        3.3.1 PXI总线的电气结构
        3.3.2 用PCI一PCI桥连接技术扩展系统
        3.3.3 PXI总线的机械结构
        3.3.4 PXI总线的软件规范
        3.3.5 PXI总线的升级概况
    3.4 传统的同步触发信号产生原理
        3.4.1 快同步机原理
        3.4.2 快同步机的缺点
    3.5 同步触发信号系统的设计
        3.5.1 同步触发系统的结构
        3.5.2 信号整形与调理电路
        3.5.3 可编程延迟线芯片阵列电路
        3.5.4 输出驱动级电路
        3.5.5 FPGA内部逻辑设计
        3.5.5.1 FPGA的选择
        3.5.5.2 FPGA芯片的时钟域规划
        3.5.5.3 PXI接口逻辑
        3.5.5.4 系统控制逻辑
        3.5.5.5 脉冲宽度可调的低精度延时逻辑
        3.5.5.6 FPGA设计的总体情况
    3.6 同步触发信号系统的板卡设计
第四章 指令同步系统的SOC设计
    4.1 指令同步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4.2 SOC技术
        4.2.1 SOC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4.2.2 SOC的硬件系统结构
        4.2.3 SOC的软件系统结构
        4.2.4 SOC的设计流程
        4.2.5 未来SOC的发展趋势
    4.3 指令同步系统的SOC设计
        4.3.1 SOC的硬件系统设计
        4.3.2 处理器指令集的选择
        4.3.3 微处理器的设计
        4.3.3.1 微处理器的整体结构
        4.3.3.2 流水线的数据通路设计
        4.3.3.2.1 取指令周期
        4.3.3.2.2 指令解码周期
        4.3.3.2.3 指令执行周期
        4.3.3.2.4 存储器访问周期
        4.3.3.2.5 回写周期
        4.3.3.3 流水线的控制逻辑设计
        4.3.3.3.1 流水线的数据相关性
        4.3.3.3.2 流水线的控制相关性
        4.3.3.3.3 流水线的控制逻辑实现
        4.3.3.4 流水线处理器的理论性能估算
        4.3.4 在SOC中集成PXI接口
    4.4 指令同步系统的板卡级设计
        4.4.1 板卡的输入隔离系统
        4.4.2 板卡的电源系统
    4.5 指令同步系统的设计性能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仿真
    5.1 同步触发系统的性能测试
        5.1.1 差分延时电路性能测试
        5.1.2 三路LVTTL延时电路性能测试
        5.1.3 脉冲宽度可调的低精度延时电路性能测试
        5.1.4 前置输出的固有延时测试
    5.2 指令同步系统的性能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XI总线的相关规范
    附录2 PCI MegaCore的功能说明
    附录3 同步触发系统插件实物图
    附录4 指令同步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附录5 先进SOC设计流程
    附录6 实现的MIPS指令
    附录7 指令同步系统插件实物图
    附录8 仿真运行的控制程序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技术综述
    1.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综述
        1.3.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优缺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特征分析
    2.1 袋式除尘器的机理及分类
        2.1.1 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机理
        2.1.2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
    2.2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原因
        2.2.1 气流磨损
        2.2.2 机械磨损
        2.2.3 高温损坏
        2.2.4 化学损坏
    2.3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的表现形式
    2.4 现有滤袋破损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2.5 滤袋破损监测特征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滤袋破损监测方法
    3.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3.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结构
        3.2.1 数据级融合
        3.2.2 特征级融合
        3.2.3 决策级融合
        3.2.4 滤袋破损监测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结构
    3.3 滤袋破损监测数据融合算法
    3.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滤袋破损监测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滤袋破损监测数据融合方法
    4.1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
        4.1.1 D-S证据理论基础
        4.1.2 基本概率分配
        4.1.3 信度函数与似然函数
        4.1.4 信度区间
        4.1.5 D-S证据组合规则
        4.1.6 决策规则
        4.1.7 D-S证据理论决策级融合的基本过程
    4.2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获取
    4.3 冲突证据处理方法与改进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滤袋破损监测实验平台研发及实验验证
    5.1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系统
    5.2 实验平台
    5.3 硬件设计
    5.4 软件设计
        5.4.1 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5.4.2 数据融合模块软件设计
        5.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5 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实验及分析
        5.5.1 监测特征指标的选取与实验方案
        5.5.2 概率分配函数的确定
        5.5.3 实验数据与分析
        5.5.4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风电控制与物理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风力发电机组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形式
        1.2.2 国内外风力发电机组研究现状
    1.3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风力发电机组总体组成
    2.2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控制过程
        2.2.1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介绍
        2.2.2 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
    2.3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设计
        2.3.1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总体要求
        2.3.2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电控子系统设计
    3.1 双馈风电机组电控系统设计方案
        3.1.1 电控系统构成
        3.1.2 电控系统总体方案实现
        3.1.3 电控系统配电设计
    3.2 主控系统设计
        3.2.1 主控系统设计方案
        3.2.2 主控系统具体功能描述
        3.2.3 控制器信号整理
        3.2.4 主控系统和机舱控制系统间的通讯
        3.2.5 主控系统主要信号的检测方法
        3.2.6 控制过程程序流程图设计
    3.3 变桨控制系统设计
        3.3.1 变桨距控制原理
        3.3.2 变桨控制系统结构
        3.3.3 变桨控制系统电控部分设计
        3.3.4 变桨控制系统控制程序流程图设计
    3.4 变流系统设计
        3.4.1 变流系统电控系统总体设计
        3.4.2 变流系统滤波电路及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5 风电场监控系统(SCADA)系统设计
        3.5.1 风电场SCADA系统构成
        3.5.2 风电场SCADA系统功能
        3.5.3 风电场SCADA系统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馈风电机组防雷设计
    4.1 风电机组防雷区域的划分
    4.2 风电机组的防雷
        4.2.1 机械部件的防雷
        4.2.2 电控系统部分的防雷
    4.3 风电机组的接地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物理实验系统设计
    5.1 风电物理试验系统设计方案
    5.2 风电物理实验系统方案实现
        5.2.1 主控系统设计
        5.2.2 变流系统设计
        5.2.3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5.2.4 风力机模拟系统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物理实验微机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环形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的设计[D]. 丁木. 东北大学, 2010(04)
  • [2]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D]. 陈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3]基于PSO优化的模拟环形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D]. 马野. 东北大学, 2012(05)
  • [4]DCPD裂纹扩展速率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5]可重构核仪器的研究[D]. 桑子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6]网络机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于春雷.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7]ICF实验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D]. 陆俊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HL-1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中的多微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J]. 冉利波,刘爱平,徐文斌,敖学翎,高兰滨,晏德荣. 中国核科技报告, 1989(00)
  • [9]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监测方法研究[D]. 杨宏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风电控制与物理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D]. 焦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标签:;  ;  ;  ;  ;  

物理实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