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抓住女子舞蹈训练

我们如何抓住女子舞蹈训练

一、我们是怎样抓女子舞蹈训练的(论文文献综述)

孙睿[1](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提出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李兆旭[2](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蒋宏宇[3](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赵小瑜[4](2019)在《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成套动作及创编过程,作为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主要比赛与训练形式,它贯穿了一个赛季的周期。在运动员跳跃技术储备相同情况下,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化,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自索契冬奥会后,我国单人滑项目成绩明显提高,尤其以男子单人滑为主。备战北京冬奥阶段,运动员的难度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得分偏低,成为制约单人滑项目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失衡,提高节目内容得分是教练员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从花样滑冰运动的项目特征、国际滑联颁布的执裁规则、运动训练学、艺术学、美学等方面入手,以创编内容体系为对象对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以扩大节目内容分上升空间为目的对创编要素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单人滑项目提供创编理论参考。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视频解析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分析花样滑冰单人滑的项目特征,包括以“难”、“稳”、“美”为主的规则特征;以ATP-CP、糖酵解及有氧系统结合为主的2-3区混合活动类型供能特征;以跳跃与步法动作形成不同难度组合为主的技术特征;以观赏性为主的艺术特征,以及单周期内以连贯为主的创编特征。从而形成创编内容1、2、3级指标层次,构建完整的创编内容体系,并分析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我国单人滑项目运动员节目内容得分问题的创编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编内容体系构建:一级指标包括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11个要素、三级指标包括34个要素。整体创编占总过程52%,个体创编占总过程27%,初选创编与修整创编分别占总过程13%与8%。第3层级权重排名前10指标为:B22运动竞技能力、C14编排相关步法、B21跳跃难度顺序、B11音乐剪辑拼接、A12主体驾驭水平、C13进入跳跃步法、B33步法技术结合、C33主题内容结合、B23旋转难度结合、B12音乐节奏比例。(2)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经标准差值筛选,均值排序前10包括:跳跃前步法难度、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跳跃落冰后的步法难度、交叉步时长与滑行技术、步法用刃的多样化、编排相关步法与跳跃难度安排、音乐的碎片化与整合、音乐主题的来源、构图的区域分割、舞蹈写实表现与抽象表现。(3)对运动员个案技术执行得分与节目内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接续步、跳跃与节目内容分相关系数≥0.6。随跳跃难度种类、周数的增加,节目内容分数以不同程度下降。相关数据显示,跳跃难度攀升,是造成创编步法连接减少、接续步定级低、节目内容分数呈递减下降的主要原因。(4)对2014-2018年世锦赛及冬奥会单人滑运动员分数分段抽样,并进行节目内容分与交叉步时长回归分析:节目内容分五项打分与交叉步时长的非标准化系数均呈显着负向影响,交叉步时长每增加1单位,滑行技术降低0.105单位、动作衔接降低0.114单位、表演表现0.119单位、节目构成降低0.113单位、音乐表达降低0.117单位,对表演表现打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经研究,自由滑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25-30秒区间;短节目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15-20秒区间;此时间区间内对交叉步添加,节目内容得分可提升的空间增大。(5)成套动作创编的音乐结构:短节目以单二部曲式为主,节奏过程由慢到快,自由滑以三段体结构为主。创编的空间结构,确定9格区域的赛场分割概念,经实证归纳,跳跃在空间布局顺序呈错峰状,主要分布第6、7、5、9板块区域;冰场旋转定点通常位于中央区6、2、7中三分之二位置。创编的表现动作结构:运动员肢体动作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变形特征,主要突出单一结构的借力、反弹、对抗、游离与引领的舞蹈表现形式。(6)针对创编过程出现因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结构非衡现象。将运动训练学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引用创编及训练中,将难度步法连接与跳跃结合,通过3种创编训练模板,进行补偿性创编,从而达到保证跳跃难度,扩大技术执行分,提升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分目的。运动员的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失误率平均≥2次,结果显示训练受到新的连接刺激,打破运动员稳定跳跃状态。(7)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后续研究,将对跳跃-连接补偿创编模板的应用进行探讨,使其帮助教练员在北京冬奥备战期内对创编动作解析与把握。同时,强化对创编内容的多学科运用,加强创编同项群项目、同类学科的跨界研究。从而在成套动作中挖掘符合运动员运动风格的加分连接,最终提高节目内容分。

徐亚楠[5](2020)在《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不仅是比赛场上的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女子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方向,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虽然整体发展进入稳定阶段,但是每一奥运周期的评分规则都会在技术上或各单项具体要求做出改动和更新,仍然影响着各竞技体操项目的发展。本文重新梳理分析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发展历程,对比分析2006年-2020年期间四个奥运周期评分规则中参赛人员比赛管理条例、难度价值、各项编排要求、连接价值以及各专项扣分条文的变化,从而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和对成套动作的编排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更好掌握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和竞技体操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整体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2006年-2020年期间四个奥运周期的评分规则研究总结,分析其评分规则变化的内在规律,推演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如下:1.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过程划分为:产生与基本形成阶段(1949年-1963年)、发展与完善阶段(1964年-1996年)、改革与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主要体现在参赛人员的比赛管理条例、成套动作最后得分评分和计算方法、D-分与E-分支配原则的变化。2.比赛管理条例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运动员人身安全,考虑人文关怀;注重比赛管理秩序,加大教练员违规扣分条文;注重裁判员执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3.成套动作评分方法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表现为:评分标准更加严谨,评分方法客观公正。4.D-分支配原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表现为:成套动作的难度是关键,编排连接多样化。5.E-分支配原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表现为:评分因素更加倾向艺术性,增多编排要求与连接价值的扣条文,注重平衡木和自由体操项目的难度动作与舞动动作的编排和连接。6.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发展趋势:参赛人员比赛管理条例追求科学化,注重人文化;评分标准和评分系统趋向公平、公正、公开;D-分追求成套动作难度创新以及成套编排多样性和多元化,注重连接价值;平衡木和自由体操项目更加重视技巧动作的连接和难度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连接和编排;E-分追求成套动作的美,注重艺术表现。成套动作的完成要求趋向动作美、姿态美、表现美以及落地干脆利落且稳定的美。7.注重成套动作难度与美的均衡发展,体现女子竞技体操项目的观赏性。

刘欣[6](2017)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足当今学校体育,特别是职业学校体育边缘化较为严重的情况,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含职业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试图阐述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演变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揭示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为当今学校体育(含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缘起、意义、现状、设计及创新点。第二五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第六章是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近代的职业学校体育与普通学校、师范学校体育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第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一个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由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制度、学校体育实践构成。学校体育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历史背景下产生,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制度是体育思想的反映,学校体育实践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这个系统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产生涨落,无法调节时系统便发生质变而演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阶段。第三,依据上述规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孕育期(1840-1903年)、发轫期(1904-1911年)、成长期(1912-1921年)、繁荣期(1922-1937年)四个阶段。纵观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环境变化是条件,思想观念变革是动力,制度改进是抓手,实践尝试是落实和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表现为循环往复地螺旋式上升。第四,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外部特征表现为教育发展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互动,相互影响。内在规律表现为对体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思想的演进折射出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五,无论在职业学校还是其他类型的学校中,体育与德育、智育一样,都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学校体育应该兼顾体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尹萍[7](2012)在《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子自由体操是一项充满艺术性、更是一项以优美的形体动作来折服观众的体育项目。它通过美的形象、美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图案和美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形体动作,将运动员的人体美和内在美充分地展现出来,给观众以清新、完美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各式各样的难度动作再配以百花齐放的舞蹈元素,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高层次、美感极强的竞技体育项目。在竞技体操中,那些“难美型”的运动项目与舞蹈地结合越来越广泛,互相吸收与借鉴,这极大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同时也为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与中国舞蹈的横向交流奠定了基础。但伴随着女子自由体操新规则的出台,我国女子自由体操的艺术表现力在国际比赛中相对欠缺,还处于劣势状态。因此如何强化我国女子自由体操的民族舞蹈元素,已经成为了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推理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舞蹈元素的构成及女子自由体操的美学艺术和舞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提出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女子自由体操的实施对策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蕴藏着大量的形体元素、动作元素、音乐元素、情感元素和表演元素,这些元素是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动作创编和音乐选材丰富的素材库;当前世界女子自由体操发展以“难”、“美”趋势为主,新规则下女子自由体操在技术动作难度上的创新发展越来越难;目前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存在技术动作难度创新不足、整套动作编排陈规化、运动员动作协调稳定性欠佳、缺乏舞台艺术表现力等问题;影响我国女子自由体操汲取民族舞蹈元素的主要因素,宏观方面包括:体育政策、主流价值和国际环境;微观方面包括:价值认知、情感认知、生活体验、音乐素养、支持合作;相关部门在促进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我国女子自由体操的重视程度要加强,还要加强有关民族民间舞蹈的培训,敢于大胆创新、凸现个性,更要广泛汲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素材,使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

曾礼嫄[8](2016)在《“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巍山彝族打歌”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整个“彝族打歌”中极具代表性。而巍山县内不同地域的“彝族打歌”,风格各异、绚丽多彩。寻着“巍山彝族打歌”的足迹透析其生长环境及其历史文化艺术的变迁与发展,从不同视角去关注、发现和研究“巍山彝族打歌”的风格的形成及其存在的价值。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者的角度,试图运用舞蹈形态学与舞蹈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对“巍山彝族打歌”中“东山打歌”、“五印打歌”及“马鞍山打歌”的舞蹈形态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深入的研究,并提取各自的典型舞畴,使之作用于高校彝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材之中,以实现“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形态转换之构想。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巍山彝族打歌”所生长的环境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以笔者深入巍山地区田野采风的调查研究为依据,对“普通舞体”与“特殊舞体”所呈现“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形态予以记录,并对比分析其形态、心态等差异;同时,在文献追溯与田野采风的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思考。从原生型的“巍山彝族打歌”提炼成高校舞蹈教材、转换为教学形态的前提条件、方法步骤、教学组合呈现及其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本论文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形成“巍山彝族打歌”的民间舞教材,丰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促进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发展,实现高校教育教学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钟淇羽[9](2019)在《大众文化视野下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以2003年的《超级男声》为始,选秀节目已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选秀已死”的质疑。时代在发展,此类节目要如何焕发新生,从最能吸引年轻受众的流行文化中吸收偶像养成元素,不失为一条能让选秀节目“化腐朽为神奇”的出路。自2015年起,国内外产生了不少以养成偶像团体为目的的新型选秀,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点击量,成为社交网站的热点,并获得了可观的商业收益。2018年,由互联网视频网站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出品的两档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更是得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由于此类选秀节目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学界对其讨论较少。所以,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探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选取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文主要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本论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首先对此类节目进行概念界定,然后选取国外的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PRODUCE101》为主要文本,解析其节目元素。其次对国内的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系统分析国内此类节目的主要特征。最后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和亨利·詹金斯的“跨媒体叙事”理论,深入分析《创造101》引进《PRODUCE 101》版权后,在赛制改编和传播方式两方面所做的本土化实践。第二章首先对“养成”的概念进行阐释。在日本,“养成”概念发端于模拟抚养游戏角色,为玩家提供十足参与感和陪伴感的电子游戏。“培养”和“陪伴成长”是此概念的主要特点。随后被沿用于为粉丝提供见证、陪伴、甚至是帮助偶像成长的艺人运营模式。日本的“养成系”偶像女团AKB48就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在AKB48不断发展状大的背后,正是因为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剧场公演+握手会+年度人气总选举”运营模式,吸引了大量粉丝参与到偶像的养成过程中来。将国外的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PROUCE 101》和AKB48的“偶像年度总选举”进行比较研究后,可看到此节目对日本AKB48“偶像养成”模式的参考借鉴。第三章以韩国的第一代偶像团体H.O.T.为例,分析总结韩式偶像团体的特征,随后进一步探究生产、培养、包装、营销此类偶像团体的垂直一体化的韩国偶像生产系统,对其中标准化,系统化的“练习生”培训环节进行重点剖释,解析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对韩国“练习生”培养体系的吸收。最后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标准化的偶像产品进行辩证性思考。第四章主要对国内的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一是粉丝“金钱养成”偶像问题,二是选手的“实力养成”存疑,三是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四为明星导师存在“喧宾夺主”之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进一步提出了研发原创的节目模式、加强节目的品牌建设、合理安排导师阵容、强化节目的榜样导向。希望可以为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引和现实借鉴意义。

侯文靖[10](2019)在《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常常呈现为多种力量的彼此冲撞、相互交融,而对舞剧创作主体的研究正是彰显了对编舞家身处历史之中,作为创作行为者主体动力的确认。回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舞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舒巧、门文元在舞剧创作实践方面逐渐树立起两座令人瞩目的高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二十年中,舒巧逐渐消解了文学文本在舞剧改编过程中的制导地位,构建起以编导个体表达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在对人本精神的追求下形成了舒巧舞剧的创作风格:即从“人”的立场出发,着眼于“日常”生活的“非常”叙述,强调对人物情感细致深入地表达,独特的叙事结构所呈现的叙事能力,以及不离不弃的女性主题。这些特征又共同成就了舒巧由心理型人物观支撑起来的“心理舞剧”建构。而门文元的舞剧创作风格则呈现出另一种追求:即通过对区域性民间舞戏剧化的运用,对英雄人物崇高精神的塑造,在追求舞台视觉震撼力的同时强调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最终实现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其凸显了以行动型人物观推动的“戏剧舞剧”铺排。应该说舒巧与门文元同为中国当代重要的舞剧编导,但二者在创作风格与创作立足点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探究其中差异的具体内涵,造成这种差异的各方面原因,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舞剧创作的影响,还未引起舞蹈学者的足够关注。因此这既成为本论文着意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点。本论文以“比较”作为方法论基础,借助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观察外部环境对艺术生产的引导及限定。在两位编舞家互为“镜像”的研究过程中,深化对二者舞剧创作风格的认识。其中同质性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中国舞剧编舞家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探寻舞剧创作规律,是重要的可比性之一。然而,本论文着重强调在比较中发现研究对象的异质性。通过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来发现新价值与新关系,努力为艺术创作带来新视角与新观念,丰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并深化对舞剧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构建和而不同的艺术世界。在中国舞剧创作当前的发展状态下,对不同舞剧创作主体差异性的研究与倡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们是怎样抓女子舞蹈训练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怎样抓女子舞蹈训练的(论文提纲范文)

(1)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4)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主要概念界定
        1.2.2 有关创编起源及本质研究
        1.2.3 有关创编在难美性项群同质研究
        1.2.4 有关花样滑冰运动及创编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文献资料法
        1.4.3 专家访谈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4.5 问卷调查法
        1.4.6 案例研究法
        1.4.7 视频解析法
        1.4.8 数理统计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流程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思路与流程
2.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特征研究
    2.1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竞赛规则特征
        2.1.1 突出“难”度的竞争
        2.1.2 平衡“稳”定的发挥
        2.1.3 创造审“美”的观赏
    2.2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技术特征
        2.2.1 跳跃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2.2.2 旋转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2.2.3 步法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2.3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艺术特征
        2.3.1 花样滑冰项目的艺术内涵基盘
        2.3.2 花样滑冰项目的艺术融合性
        2.3.3 花样滑冰项目的赛场观赏性
    2.4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创编特征
        2.4.1 成套动作创编赛季特征
        2.4.2 成套动作创编内容特征
        2.4.3 成套动作创编供能特征
        2.4.4 成套动作创编训练特征
    本章小结
3.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3.1 创编内容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3.1.1 美学理论
        3.1.2 艺术学理论
        3.1.3 运动训练学理论
    3.2 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3.2.1 系统性原则
        3.2.2 层次性原则
        3.2.3 突出重点原则
    3.3 创编内容体系初步构建
        3.3.1 创编内容指标确定
        3.3.2 创编内容指标权重确定
        3.3.3 创编内容指标权重结果
    3.4 创编内容体系指标结果特征分析
        3.4.1 创编内容体系一级层次要素特征
        3.4.2 创编内容体系二级层次要素特征
        3.4.3 创编内容体系三级层次要素特征
    3.5 创编内容体系指标结果分布分析
        3.5.1 初选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3.5.2 整体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3.5.3 个体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3.5.4 修整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本章小结
4.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验证分析
    4.1 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分类
        4.1.1 创编内容体系的序列层级
        4.1.2 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归类
    4.2 单人滑项目创编的技术影响因素解析
        4.2.1 技术影响因素梳理概述
        4.2.2 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研究
        4.2.3 交叉步时长与节目内容得分相关研究
    4.3 单人滑项目创编的艺术影响因素解析
        4.3.1 时间因素与音乐构成
        4.3.2 空间因素与构图分割
        4.3.3 表现运动因素与造型诠释
    本章小结
5.成套动作创编非衡现象及补偿研究
    5.1 成套动作创编的非衡现状分析
        5.1.1 平昌冬奥会得分现状及启示
        5.1.2 成套动作非衡的补偿手段归纳
    5.2 平昌赛季补偿性创编个案实证研究
        5.2.1 平昌冬奥赛季准备阶段创编内容
        5.2.2 平昌冬奥赛季比赛阶段创编内容
    5.3 成套动作创编的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迁移
        5.3.1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迁移过程
        5.3.2 成套动作非衡影响因素跳跃-连接训练
    5.4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本章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5)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演变及其对我国女子竞技体操的影响
        1.1.2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引导女子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方向
        1.1.3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是以奥运会为周期进行修改更新
        1.1.4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推演未来发展趋势
        1.1.5 积累与丰富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发展演变理论体系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与时俱进: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阶段划分研究
        1.3.3 牵动之多:评分规则的变化与体操技术、训练、世界格局之间的影响
        1.3.4 奥运周期: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现状
        1.3.5 国外论坛:中外对比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统计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过程
        3.1.1 女子竞技体操项目和评分规则产生与完善
        3.1.2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发展过程
    3.2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
        3.2.1 比赛管理条例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
        3.2.2 成套动作评分方法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
        3.2.3 D-分支配原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
        3.2.4 E-分支配原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
        3.2.5 小结
    3.3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发展趋势
        3.3.1 比赛管理条例追求科学化,注重人文化
        3.3.2 评分方法持续追求公平、公正、公开
        3.3.3 D-分追求动作难度创新、成套编排多样性,注重连接价值
        3.3.4 E-分追求成套动作的美,注重艺术表现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体育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校体育尤其是职业院校体育现状堪忧
        三、职业学校体育与普通学校体育的统一性
        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实践的研究
        五、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制度、实践关系的研究
        六、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
        七、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起止时间与阶段划分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一、尝试构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性框架
        二、尝试提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分期的生态学依据
        三、尝试突破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孕育期(1840—1903年)
    第一节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历史契机
    第二节 新式学堂的诞生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基础条件
        一、教会学校:西方文化输入的重要场所
        二、洋务学堂:中国最早职业学校的建立
        三、普通新学堂:近代学校教育初露端倪
    第三节 中国近代军事体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滥觞源头
    第四节 孕育中的中国近代学校体育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启蒙
        二、洋务学堂的体育活动呈现军事化与专业化特点
        三、普通新学堂的体育活动是对西方体育的有益尝试
        四、“壬寅学制”为学校体育的诞生奠定基石
    第五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孕育期的历史价值
        一、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二、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三、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基础
        四、培养了中国近代体育人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轫期(1904-1911年)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维新思潮
        一、清末“新政”带来兴学热潮
        二、维新思潮的文化启蒙
    第二节 国家危机呼唤强民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
        一、维新派大力倡导强民强国体育思想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受到推崇
    第三节 强民救国体育思想催生了学校体育制度
        一、“癸卯学制”的体育制度带有军事烙印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补充
    第四节 “癸卯”体育制度为学校体育实践提供了保障
        一、以兵操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普遍开设
        二、课外体育活动竞相开展
        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应运而生
    第五节 女学体育思想和实践促成女学体育制度的出台
        一、进步思想促使体育进入女子学校
        二、《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对女子学校体育的认可
        三、女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的肇始
    第六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成长期(1912—1921年)
    第一节 民国建立与教育变革
    第二节 国家图强仍需体育救国思想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依旧盛行
        二、国粹主义体育思想引发关注
    第三节 军国民体育思想支配下学校体育制度的沿革
        一、“壬子癸丑”体育制度是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产物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强化
    第四节 制度规定下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
        一、西方体育占据主流
        二、传统体育跻身学校
        三、女子学校体育继续推进
        四、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有所发展
    第五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繁荣期(1922—1937年)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为学校体育繁荣营造新环境
        一、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的变革
        二、教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嬗变
        一、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传播
        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引入
        三、“土洋”体育之争推动学校体育的二元建构
    第三节 欧美体育思想导致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
        一、“壬戌学制”体育制度的革新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调整
    第四节 “壬戌学制”体育制度带来学校体育实践的变化
        一、学校体育繁荣发展
        二、女子学校体育的进步
        三、体育教师职业培训的步伐加快
    第五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政治的互动
        二、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经济的互动
        三、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教育的互动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走向
        三、学校体育实践的走向
    第三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文化自觉推动学校体育
        二、体育思想紧随时代主题
        三、对学校体育的认知逐步深化
        四、“土洋”体育争论中前行
        五、重西方项目,轻本土体育
        六、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
    第四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一、树立开放理念
        二、珍视传统体育
        三、创新教学模式
        四、重视课外活动
        五、构建体育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事纪
附录B: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材目录(部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研究
        1.3.2 关于我国女子自由体操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运用的研究
2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 民族舞蹈
        2.1.1 西方民族舞蹈
        2.1.2 中国民族舞蹈
        2.1.3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
    2.2 女子自由体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逻辑推理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回望历史,女子自由体操国际赛事中舞蹈不乏亮点
        4.1.1 评分规则下舞蹈的合理运用成为各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亮点
        4.1.2 时代的发展促使女子自由体操将其舞蹈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
    4.2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剖析
        4.2.1 形体元素
        4.2.2 动作元素
        4.2.3 音乐元素
        4.2.4 情感元素
        4.2.5 表演元素
    4.3 女子自由体操的美学艺术和舞美价值
        4.3.1 女子自由体操的艺术美
        4.3.2 女子自由体操的舞美价值
    4.4 国际视阈下女子自由体操审美价值的转变与发展
        4.4.1 女子自由体操愈发重视民族风情之美
        4.4.2 女子自由体操愈发重视形体动作之美
        4.4.3 女子自由体操愈发重视音乐律动之美
        4.4.4 女子自由体操愈发重视表演情境之美
    4.5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价值彰显
        4.5.1 增强运动员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4.5.2 增强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感染力
        4.5.3 增强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技术含量
        4.5.4 更直观的展现中国民族舞蹈文化
    4.6 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民族舞蹈元素运用的缺失
        4.6.1 民族文化观念的缺失
        4.6.2 舞蹈动作认知不足
        4.6.3 音乐理解力欠缺
        4.6.4 赛台艺术表现力不足
        4.6.5 舞蹈动作编排风格单一
    4.7 影响我国女子自由体操汲取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的因素
        4.7.1 宏观因素
        4.7.2 微观因素
    4.8 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运用到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实施对策与途径
        4.8.1 高度重视、更新观念
        4.8.2 加强培训、提升素养
        4.8.3 大胆创新、凸现个性
        4.8.4 广泛汲取、多姿多彩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8)“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依据
    (二) 相关研究成果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相关概念阐述
一、“巍山彝族打歌”概述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历史渊源
    (二) 异彩纷呈的“巍山彝族打歌”
二、当代民间“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形态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现代呈现形式
    (二)“普通舞体”与“特殊舞体”呈现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形态转换之构想
    (一) 前提条件
    (二) 方法步骤
    (三) 呈现形式
    (四) 教学应用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大众文化视野下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文艺学的扩界与本选题的确定
        二、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综述
        一、电视时代的选秀节目研究
        二、“偶像养成”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概况
    第一节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概念界定
        一、选秀类真人秀的产生与流行
        二、选秀类真人秀的新类型: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
    第二节 国外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系列节目《PRODUCE》概说
        二、《PRODUCE101》节目的基本元素
    第三节 国内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概况
        一、2015 年起中国出现的七档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
        二、2018 年的两档现象级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
        三、国内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从《PRODUCE101》到《创造101》:本土化改编
        一、两种节目引进方式
        二、从“编码/解码”理论分析《创造101》引进后本土化的赛制改编
        三、《创造101》的“跨媒体叙事”策略
第二章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养成”基因
    第一节 以AKB48 女团为代表的日本偶像养成模式
        一、日本虚拟游戏中的“养成”概念
        二、日本“养成系”偶像女团AKB48 的产生和发展
        三、“养成”AKB48 的背后:粉丝移情心理的生成和变现
    第二节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对AKB48 偶像养成模式的借鉴
        一、观众通过票选参与偶像养成
        二、实行排名制度以强化竞争
        三、竞争胜利后的C位优待奖励
第三章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养成韩式偶像团体
    第一节 韩国第一代偶像团体——H.O.T
        一、组合成就
        二、始于H.O.T.的韩国偶像团体特征
    第二节 由SM公司创造的偶像生产系统
        一、具体环节
        二、SM标准化偶像生产系统的工业化特点
    第三节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对练习生体系的吸收
        一、声乐训练
        二、舞蹈训练
        三、礼仪培训
    第四节 标准化偶像产品的辩证性思考
        一、偶像的艺术素养得到培养
        二、偶像成为文化工业中批量生产的产品
第四章 国内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现存问题
        一、由粉丝“金钱养成”的偶像
        二、选手的“实力养成”存疑
        三、节目同质化现象
        四、明星导师“喧宾夺主”
    第二节 节目发展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强节目品牌建设
        三、选手为主,导师为辅
        四、强化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的榜样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既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其范围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舒巧、门文元的成长背景阐释
    第一节 革命战火中锻造的精神底色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艺工作
        一、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学习班的学员——舒巧
        (一)崔承喜艺术观的影响
        (二)第一个小型舞蹈作品《剑舞》
        (三)在《小刀会》《鱼美人》之争中开启舞剧探索之路
        二、部队中艰苦奋斗的“蜡头”精神——门文元
        (一)部队基层生活的滋养
        (二)自觉响应“向传统和民间舞蹈学习”的号召
        (三)被舞蹈界所瞩目的《金山战鼓》
        三、探索舞剧民族形式的时代需求
    小结
第二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创作环境探究
    第一节 上海、沈阳相异的舞蹈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八十年代香港的舞剧创作环境
        一、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制的管理运营机制
        二、由“票房”“舞评”形成的监督机制
        三、在港期间舒巧独立自主的创作状态
        四、因爱舞蹈而舞蹈的“兴趣说”
    第三节 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中国(内地)的舞剧创作环境
        一、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创作指向
        二、从“动态建构”到“精神寻根”的主题嬗变
        三、门文元成就“小团造大戏”的创作神话
    小结
第三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作品比较分析
    第一节 舞剧创作题材选择的比较
        一、关于舞剧创作题材的选择
        (一)舒巧在多种题材中实现对“人”的深沉注视
        (二)门文元在选材中完成“救国”主题的书写
        二、关于舞剧台本的改编体裁
        (一)舒巧从小说文本着手重构舞剧
        (二)门文元重塑影视经典的舞剧创作
        小结
    第二节 舞剧形象塑造的比较
        一、舒巧舞剧作品的形象塑造
        (一)心理型人物观带来揭示性情节的构成
        (二)开放性的人物结构
        (三)写意风格的追求与直描手法的运用
        (四)在限制中完成人物独特的形象塑造
        (五)对女性情感话题的关注与转变
        二、门文元舞剧作品的形象塑造
        (一)行动型人物观派生出解决性情节的构架
        (二)锁闭性的人物结构
        (三)蕴藏着戏剧冲突的人物关系设置
        (四)战争背景与悲情氛围成为塑造英雄的语境
        (五)英雄主义精神的共同指向
        小结
    第三节 舞剧创作语言特性的比较
        一、舒巧舞剧创作语言的特性
        (一)“因情立体”的语言生成
        (二)结构铺排中蕴含的言语效能
        (三)以群舞来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四)“双人舞”成为舞剧叙述的关键元素
        (五)对动作语汇的大胆创新
        二、门文元舞剧创作语言的特性
        (一)以推动情节发展为目的的结构骨架
        (二)强调本体形式美的语言铺排
        (三)把握传统的稳定性与流变性
        (四)建构视觉符号的话语系统
        (五)利用舞台综合技术来营造舞剧视觉效果
        小结
第四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创作理念比较
    第一节 为何创作——“开创”与“守望”
        一、舒巧的开创探索
        二、门文元的守望担当
        小结
    第二节 怎样创作——(一)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接续与发展
        一、以开放的态度运用传统舞蹈动作素材库
        二、以发展的眼光接续传统舞蹈表演程式
        小结
    第三节 怎样创作——(二)音乐和舞蹈是舞剧形象塑造的左、右手
        一、尊重音乐自身的创作规律
        二、突破“音乐长度表”的常规模式
        三、从《鱼美人》《黄土地》中获得的启示
        小结
    第四节 为谁创作——寻求舞剧创作的人民性
        一、舒巧强调沉浸于社会来了解人们关心的问题
        二、门文元在舞剧创作上“抓住观众”的努力
        三、吴晓邦的启示
        小结
结语:中国舞剧创作个案对比研究的意义与启迪
附录一 :舒巧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附录二 :门文元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四、我们是怎样抓女子舞蹈训练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2]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4]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小瑜.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5]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奥运周期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D]. 徐亚楠.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 刘欣. 天津大学, 2017(01)
  • [7]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在我国女子自由体操中的运用研究[D]. 尹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曾礼嫄.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 [9]大众文化视野下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研究[D]. 钟淇羽.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D]. 侯文靖.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我们如何抓住女子舞蹈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