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一、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19)在《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肾动脉造影证实有肾动脉狭窄的7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两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伴随疾病、术前血压及降压药物种类、术前肾功能、手术过程及结果、手术并发症,门诊或电话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的血压、降压药物种类、肾功能,统计分析介入治疗对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在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中,收缩压(142±12mmHg)较基线(156±16mmHg)明显降低(P<0.05),舒张压较前无明显变化,服用降压药种类(2.29±1.12种)较基线用药(1.54±0.96种)明显增加(P<0.05),血压获益率28.5%;血清肌酐和eGFR均无明显变化,肾功能获益率89%。介入治疗组中,收缩压较术前显着降低(术前:157±25mmHg,术后:144±19mmHg,P<0.01),舒张压、降压药的种类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血压获益率40.90%;血清肌酐和eGFR均无明显变化,肾功能获益率94%。在介入治疗组中,术前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收缩压(术前:162±23mmHg,术后:144±21 mmHg)及舒张压(术前:93±14mmHg,术后:86±13mmHg)均明显下降(P<0.05),服用降压药的种类较术前稍有下降(术前:2.23±1.2种,术后:1.84±1.4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肌酐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前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术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降压药的种类较术前稍有增加(术前:1.84±1.4种,术后:2.23±1.2种),血清肌酐较术前稍有降低(术前:150.3±40.2μmol/L,术后:132.4±43.3μmol/L),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可以在不增加降压药种类的情况下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并稳定肾功能,特别是对于基线肾功能较好(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经皮血运重建对控制血压有较大的获益。

孙淑良[2](2020)在《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并初步分析PTA术后AVF再狭窄的相关原因及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因AVF狭窄而行PTA术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50例。对比超声引导下PTA术前与术后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临床透析血流量的变化,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观察50例患者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内瘘使用情况,是否需要干预,得出PTA术后各时间点通畅率。记录AVF失功原因、再狭窄的部位、患者年龄及相关病史等。结果:50例患者PTA术前、术后狭窄处内径分别为(1.46±0.28)mm、(2.86±0.33)m,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259.74±132.21)ml/min、(677.06±152.67)ml/min,临床透析血流量分别为(185.64±10.73)ml/min、(207.40±9.65)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96%,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肿形成(4例,8%)、血栓形成(2例,4%)、夹层(2例,4%)、假性动脉瘤(1例,2%)。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内瘘通畅率分别为100%、96%、90%、80%,AVF失功原因主要为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包括单纯血管狭窄者为6例,血栓形成者为3例,血管受压者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是一种微创、重复性好、感染风险低、内瘘术后即可使用的优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术后再狭窄者其主要原因表现为内膜增生、高龄、血管钙化、血管受压,对于此类病人,尤其是术后短期内再狭窄者或许需要更充分的规划,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及减低患者经济压力。

朱一枫[3](2020)在《四妙勇安汤加减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四妙勇安汤加减缓解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疼痛等并发症及再狭窄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行AVF球囊扩张成形术的患者,包括I型及II型AVF狭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术后当天开始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术后回病房、术后第1、2、3天评估伤口或上肢疼痛感。术后1小时,术后第1、7、10天测量双上肢的直径、观察皮下瘀血有无及范围;术后24小时及每3个月复查血管彩超,比较残余管径,狭窄百分比,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观察5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PTA术后的初级通畅时间。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术前与术后即刻分别评估内瘘指标。手术前后对比,残余管径、狭窄百分比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肱动脉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P=0.152)。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对比,残余管径、狭窄百分比、肱动脉血流量及肱动脉阻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小时双上肢直径差治疗组与对照组(1.50±0.42 vs 1.52±0.38,P=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0天直径差两组比较(1.03±0.09 vs 1.17±0.03,P=0.035;0.32±0.15 vs 0.61±0.11,P=0.048;0.24±0.12 vs 0.40±0.08,P=0.159),结果为术后1天及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手臂瘀斑消退的时间(5.15±2.04 vs10.24±4.54,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血管评估,残余管径、狭窄百分比、肱动脉血流量及肱动脉阻力指数(3.21±0.22 vs 3.30±0.15;14.05±3.10 vs 13.28±2.54;1032.24±359.36 vs 981.88±310.74;0.54±0.10vs0.57±0.09);术后6个月(2.28±0.26 vs 2.55±0.11;38.69±4.15 vs 34.22±1.13;638.11±270.02 vs 548.60±150.92;0.56±0.13 vs 0.57±0.1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回病房后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4±1.22 vs 5.31±1.56,P=0.061)。第1天、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1.02 vs 5.20±1.48,P=0.036;2.23±1.12 vs 3.93±1.19,P=0.048),第三天(2.10±1.01 vs 2.51±1.04,P=0.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A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至12个月。治疗组3月,6月,12月的初级通畅率治疗组分别为95.8%,65.6%,38.5%,对照组分别为91.8%,63.8%,28.6%。治疗组术后初级通畅时间为(9.660±2.118)个月,对照组术后初级通畅时间为(9.210±1.64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4,P=0.422)。结论PTA术后短时间使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感,加快术侧肢体肿胀,瘀血的恢复,但不能延缓PTA术后AVF再狭窄。

刘正亮,李秀勇,张继强[4](2021)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超声评估血管,术中采用超声指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流指标。结果介入超声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引导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手术进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彩超显示40例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栓消失,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仅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下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开通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6](2019)在《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提出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主要的血管通路指南或专家共

方华强[7](2020)在《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一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这些疾病均有可能导致肾功能的异常,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同时,原发性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导致肾脏器质性病变,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血透通路是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一般的血透通路,包括临时,长期的深静脉置管,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等,其中动静脉内瘘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优的通路选择,具有使用寿命长,血流量大,并发症少等特点。但是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血管的反复穿刺,内膜的增生以及血栓的形成均导致血管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最终导致无法进行血液透析,我们简称“失功”。传统处理该类并发症通常使用手术的方式是切除病变血管,行端端吻合或者直接从新造瘘,近年来介入手术的成熟以及介入耗材的发展,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被尝试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应用介入技术手段对狭窄血管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或再通。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分析经皮选择性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使用时间。研究对象和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我科行经皮选择性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资料,共计139例,统计分析狭窄病变基本类型,手术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比较高压球囊与普通球囊对于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差异,分析超声引导球囊扩张术的优势。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39例患者,其中男性86人,女性53人;年龄29-84岁,平均年龄61.31±13.68岁;内瘘建立时间1-120个月,平均使用时间18.91±22.85个月;内瘘建立前透析时间最长112个月;最短0个月;平均时间6.50±12.53个月。2、139例造影结果,结果显示:位于瘘口及静脉段狭窄占77.70%;单纯动脉段狭窄占2.88%;穿刺部位血管狭窄占4.32%;深静脉狭窄占4.32%;混合狭窄占10.78%。3、139例患者术中入路:头静脉(114/139),肱动脉(15/139),股静脉(2/139),以及多个入路(8/139);置入鞘个数一般1个,但也有8例患者术中置入2个鞘,其中2例患者为中心静脉狭窄于股静脉及上臂头静脉分别置鞘,1例患者PTA后植入支架处理;剩余6例患者均是术中手术难度较高,分别于肱动脉及头静脉置鞘。4、139例患者进行了球囊扩张成形手术,手术成功129例,失败10例,手术成功率为92.81%;手术平均用时58.55±12.71分钟;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6%: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间AVF通畅率分别为:98.45%;83.72%;68.22%。5、高压球囊组78例,普通球囊组61例,两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5.08%和91.02%(P=0.358),二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压球囊组平均使用1.10±0.30个球囊,普通球囊组平均使用1.86±0.39个球囊,P<0.01,高压球囊组平均手术用时49.79±10.43分钟,普通球囊组平均手术用时65.40±9.82分钟,P<0.01。两组6个月术后随访通畅率分别为77.46%和91.3%(P=0.033)。6、10例AVF狭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PTA,单次穿刺成功有9例;8例使用头静脉入路,1例则置入双鞘,头静脉及肱动脉入路,1例为肱动脉入路;手术用时平均用时60.30±10.77min;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在3个月时再发狭窄。结论:1、PTA术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2、PTA入路有着多种选择,对于病变简单的内瘘可选择头静脉入路,复杂的内瘘可选择肱动脉入路,深静脉狭窄可选择头静脉和股静脉双入路。3、高压球囊与普通球囊均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取得不错效果,但高压球囊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球囊个数,且6个月随访内通畅率高于普通球囊。4、超声引导球囊扩张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具备手术场地要求简单,无X线辐射,可以实时评估血流量的优点,但是对于手术医生要求具备良好扎实的超声功底。

段磊[8](2020)在《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疗效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患者,共54条肾动脉狭窄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分别于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利用Gates法测定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检验查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测血压。根据术前GFR测定结果将患肾功能分为GFRI级(GFR≥30ml/min)、GFRII级(15ml/min≤GFR<30ml/min)和GFRⅢ级(GFR<15ml/min)。分析患者术前术后患侧肾(分肾)GFR、肾血流灌注及功能。术前与术后血压和服用降压药种类及剂量的变化,SCr变化。结果:术后GFR改善较为明显,尤其GFRI级、GFRⅡ级,肾血流灌注增加,明显高于GFRⅢ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RI级、GFRⅡ级患者术后控制血压有效例数高于GFRⅢ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收缩压由(165±18)mmHg降至(138±12)mmHg,舒张压由(100±12)mm Hg降至(88±8)mmHg,降压药种类、剂量较术前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SCr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治疗效果好于双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可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疗效。

钟晓惠[9](2020)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目前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本研究主要探讨PTA治疗AVF狭窄的一期通畅率、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重复PTA的疗效。为临床上更好地干预AVF狭窄,延长透析患者AVF使用时间,降低住院率。方法:收集87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由于AVF狭窄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TA术的透析患者,选取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狭窄数量和狭窄程度等可能影响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因素,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将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分析,研究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对87例患者中行两次PTA术的30例患者,分别进行首次及第二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生存分析,得出PTA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VF的一期通畅率,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87例患者一共行117次超声引导下PTA治疗,成功115次,失败2次,成功率为98.29%。2、87例患者行首次PTA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VF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05%、80.95%和56.63%,中位数通畅时间为12.00±1.25个月。3、单因素M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提示,年龄、糖尿病和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为影响透析患者首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P<0.05)。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糖尿病为影响透析患者首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P<0.05)。5、30例患者行首次及第二次PTA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VF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30%和93.33%、82.50%和83.20%、61.10%和58.90%,中位数通畅时间分别为12.00±0.66个月和13.00±1.02个月。6、30例患者行首次和第二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引导下PTA术是一种治疗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2、年龄和糖尿病为影响首次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3、重复PTA的疗效与首次PTA的疗效相当。

胡婷婷[10](2021)在《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SA组43例,彩超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天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观察术后1、3、6、9个月时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结果DSA组和彩超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8.57%,其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狭窄处内径(1.36±0.37mm vs 1.33±0.56mm)、血液透析血流量(164.29±14.41ml/min vs 170.29±19.17ml/min)、肱动脉血流量(380.00±29.90ml/min vs 395.14±43.14ml/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8、-1.394、-1.601,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与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值比较(2.01±0.37mm vs 2.15±0.72mm,59.71±20.22ml/min vs 50.86±24.42ml/min,430.57±55.94ml/min vs 424.86±43.82ml/min),无统计学差异(t=-1.226、1.594、0.527,P>0.05)。随访术后第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DSA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7.67%,97.67%,90.07%,79.07%;彩超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7.14%,94.29%,85.71%,7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有效,DSA和彩超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效果相当。与传统的DSA相比,彩超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且可重复性高、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

二、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诊疗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2)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现状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仪器与方法
    2.3 PTA手术方法
    2.4 评价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PTA术前术后各项参数对比
    3.2 PTA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3.3 术后各时间点通畅率比较
    3.4 术后9 个月内AVF失功原因及处理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四妙勇安汤加减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手术前后评估及术后并发症
    3.术后血管评估指标的对比
    4.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VAS疼痛评分对比
    5.初级通畅率结果
讨论
    1.四妙勇安汤组方及应用
    2.四妙勇安汤应用于AVF的 PTA术后的理论依据
    3.四妙勇安汤改善PTA术后疼痛症状
    4.四妙勇安汤治疗PTA术后其他并发症
    5.动静脉内瘘PTA术后再狭窄的现状
    6.中医药应用的临床思考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4)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及安全性评价
    1.4 术后观察及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2.2 典型病例治疗效果
    2.3 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2.4 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
3 讨论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2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
        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8]
第3章动静脉内瘘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2, 9]
        1.2上肢血管保护[1, 2, 12]
        1.3患者评估
        1.3.1病史[2]
        1.3.2物理检查[13, 14]
        1.3.2.1动脉系统
        1.3.2.2静脉系统
        1.3.3辅助检查
        1.3.3.1 CDU[15]
        1.3.3.2 DSA
        1.4心脏系统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2.2.1 AVF (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2.2.2 AVG
        2.2.3前臂血管耗竭
        2.2.4上肢血管耗竭
        2.3血管吻合方式
        2.4术后注意事项[1, 3]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 3, 17, 18]
        3.1.1 AVF成熟的定义
        3.1.2 AVF成熟的判断
        3.2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3.3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3.3.1 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3.3.2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18-20]
        3.4 AVG
        3.4.1 AVG的穿刺
        3.4.2 AVG穿刺原则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2, 21]
        4.1 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4.1.2 AVG评估
        4.1.3内瘘的管理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5 AVF并发症的处理
        5.1血管狭窄
        5.1.1干预指征[2, 23-25]
        5.1.2干预方法[25, 26]
        5.1.3干预方法选择
        5.1.3.1 PTA的入路选择[31]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32]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5.2急性血栓形成[1-3, 33]
        5.3静脉高压征
        5.4动脉瘤[1-3, 34]
        5.4.1定义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5.4.3处理指征
        5.4.4处理措施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2, 35-37]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hemodialysisaccessinduceddistalischemia, HAIDI) [38]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2]
        5.6.3治疗[2, 38-41]
        5.6.3.1保守治疗
        5.6.3.2手术治疗
        5.7感染
    6 AVG并发症的处理
        6.1血管狭窄[1-3, 42]
        6.2感染[1-5, 44, 45]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6.5假性动脉瘤[46, 47]
        6.5.1定义
        6.5.2处理指征
        6.5.3处理方法
        6.6血清肿[48, 49]
        6.6.1定义
        6.6.2好发部位
        6.6.3处理
    7 AVG向二期AVF转换[50]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8.1过渡通路类型
        8.2过渡通路选择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1总则[2, 51-56]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2.1适应证
        2.1.1急性肾损伤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2.1.4中毒抢救等
        2.1.5其他
        2.2置管要点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3.1适应证[59]
        3.2置管要点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3.2.2置管方法
        3.2.2.1穿刺法
        3.2.2.2切开法
        3.2.3 TCC的位置走行
        3.2.4 TCC的置入方式
        3.3导管的拔除
        3.4导管的更换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5.1并发症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3.5.2.1导管功能不良--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和处理
        3.5.2.1.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3.5.2.1.2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3.5.2.1.3失功导管的更换
        3.5.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3.5.2.2.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3.5.2.2.2导管出口感染
        3.5.2.2.3导管隧道感染
        3.5.2.2.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1中心静脉的定义
    2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89, 90]
        3.1病史
        3.2物理检查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5.1治疗指征
        5.2治疗方法
        5.2.1腔内治疗
        5.2.1.1通路
        5.2.1.2入路的选择
        5.2.1.3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5.2.1.4球囊导管的选择
        5.2.1.5支架的应用
        5.2.1.6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5.2.1.7并发症
        5.2.2血管转流手术[101-103]
        5.2.2.1原位血管转流术
        5.2.2.2解剖外转流手术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105, 106]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7规范CVC的应用[113-115]

(7)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获取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所需器械及材料
    2.4 球囊扩张术前准备
    2.5 具体手术过程
    2.6 球囊扩张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139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2 139例AVF狭窄造影结果
    3.3 139例AVF狭窄术中入路情况
    3.4 139例AVF狭窄球囊扩张术后结果
    3.5 普通球囊组与高压球囊组相关数据对比
        3.5.1 两组手术时间及使用球囊个数对比
        3.5.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3.5.3 随访结果
    3.6 超声引导10例PTA相关数据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AVF狭窄部位造影
附录2:中心静脉狭窄术后
综述
    参考文献

(8)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疗效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手术方法
        2.1 ARAS介入治疗适应证
        2.2 ARAS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2.3 术前检查
        2.4 术前准备
        2.5 PTRAS步骤
        2.6 术后处理
        2.7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评阅意见表

(9)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八、致谢

(10)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2 两组血管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比较
    3.3 两组术后通畅率比较
    3.4 两组术后随访九个月初级通畅率生存曲线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和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C 文献综述 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颖.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分析[D]. 孙淑良. 南昌大学, 2020(08)
  • [3]四妙勇安汤加减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的临床观察[D]. 朱一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应用[J]. 刘正亮,李秀勇,张继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6)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6)
  • [7]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华强. 南昌大学, 2020(08)
  • [8]99mTc-DAPA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疗效的预测价值[D]. 段磊.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D]. 钟晓惠.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10]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D]. 胡婷婷. 蚌埠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